课题:19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9 鱼我所欲也
《孟子》
一、学习目标
(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1.了解作家、作品
2、、字词积累
得:表示客观上的可能。
苟:苟且。
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恶:讨厌,厌恶。
故:所以。
由是:由于这个原因。
是故:因为这个缘故。
独:只。
呼尔: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
万钟:优厚的俸禄。
奉:侍奉。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本心:天性,天良;本来的心愿。
3、疏通文意
译文
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喜欢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只有舍弃鱼而选择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欢的,道义也是我喜欢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只能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欢的,但我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事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能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有什么方法不能采用呢?之所以这样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灾难,有人不做,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事。
不仅是贤明的人有这样的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明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了就可活下去,得不到就会饿死。
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饥饿的路人不肯接受;践踏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高官厚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他,这样丰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因得好处而丧义),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妻子与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本性。
4、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的停顿
第二课时
1、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是人所固有的”。
本段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以“生亦我所欲”至“故患有所不避也”):正面阐明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不苟且偷生;
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所以不避杀身之祸。
第三层(从“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至“所恶有甚于死者”):进一步论证“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
先用假设推理的方式说明,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生更可贵,那么人们就会用各种手段苟且偷生;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死更可恶,那么人们就会挖空心思逃避杀身之祸。
接着用事实证明,有的人可以用某种手段求生却不用。
有的人做某种事情,可以免死却不做。
于是得出结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义”是确实存在的,“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
第四层(本段最后一句):回到“性善论”上,说明“舍生取义”的美德,本来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不使它丧失罢了。
第二部分(2、3):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
“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是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气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证明,最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而不失义。
第二层(从开头至“亦不可以已乎”):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首先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为私利所蔽。
然后用三个排比句作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一句反问,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
第三层(最后一句):与第一部分相呼应,又回到“性善论”上,把上述人的行为归纳为“失其本心”,“本心”就是人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也就是“义”、“善”的本性。
2、问题研讨
①、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
②、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证方法逐层展开?
(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理论论述,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③、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
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④、“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
3、写作方法
①.逻辑严密,具有雄辩力量。
不管是分别来看各部分,还是纵观全文,都会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
例如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先从正面说明,因为有比生更可贵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东西,所以要舍生取义;接着用假设推理和事实证明,“义”比求生恶死更重要,所以应该舍生取义;最后归结到人本来都有“舍生取义”的美德,不应丧失。
一层紧扣一层,严密无间,两大部分之间也是如此,在第一部分推理的基础上,第二部分用事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死,“义”重于利;并批判了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最后着重指出这种行为就是失掉了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
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补充和深入,前后相贯,密切呼应。
②.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的手法,颇富说服力。
文章一开始便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自然引出文章的题旨:“舍生取义”,这种以一般的生活经验作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能把抽象而深刻的道理说得十分浅显明白,又十分形象生动,引人人胜。
文中还以行人不受“呼尔”之食和乞人不受“蹴尔”之食为例,更加深入地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共有的本心,使文章的题旨不断深化。
③.正反论证,层次清晰。
文章的第一段在论述“生死”问题与“义”发生矛盾,应该舍生取义时,就先从正面论述了义重于生的道理,又从反面论述了不义重于死的道理,从而深刻地阐明了舍生取义是人之本性的道理。
又如,作者在第二段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
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又以“万钟”虽好也不能接受为例,从反面论证了舍生取利是丧失本心。
论证极为严密,说理极为深刻,层次十分分明。
④.语句流畅,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常使用排比句式。
如第二段中连用三组排比句,对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语言极为流畅,气势也很充沛。
3、归纳总结全文
4、学后反思
配餐作业
A组
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相.梁(xiāng)濠.梁之上(háo) 不为苟.得(gǒu)
B.一豆羹.(gēng) 蹴.尔而与之(cù)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e )
C. 鸱.得腐鼠( chī) 死亦我所恶.(wù) 乞人不屑.也( xiè)
D.一豆羹.(dān)醴.泉 (lǐ)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xià)
2.下列各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辟也
B.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C.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D.乡为身死而不受
3.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B.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4.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翻译:你并不是鱼,你没法儿知道鱼是不是快乐。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翻译: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还宝贵的。
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翻译:(如果是)高官厚禄,就不讲礼义而接受它,这高官厚禄对我又有什么益处呢? D.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
翻译:有人对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想要取代你做宰相。
”
5.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它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B.《庄子》是庄子及后学的著作集,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名庄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C.《惠子相梁》中比喻较为巧妙贴切,“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功名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腐鼠”比喻功名利禄。
D.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孟子以《礼记·檀弓》中“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舍生取义。
6.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丁老师讲起课来,声音先抑后扬,我们都爱听。
B.自从加入世贸组织后,汽车价格备受人们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C.2006年以来,由于城市人口增多,商品房炙手可热,房价居高不下。
D、“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B组
美文阅读与欣赏
(一)《鱼,我所欲也》选段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2分)
①二者不可得兼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③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④故不为苟.得也()
2.翻译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引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①在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上,作者的观点是鲜明的,可用文段中的“”四个字概括。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中“是心”指的是“”
4.“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种设喻论证有什么好处?
5.人生要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
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特点,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二)《大瓠之种》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②。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③。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④。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不过数金。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⑤。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选自《庄子·逍遥游》)
补充注释:①《大瓠之种》,标题是编者加的。
大瓠(hù)之种,大葫芦的种子。
②〔瓠落无所容〕又平又浅的,装不了什么东西。
③〔非不呺(xiāo)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pǒu)之〕葫芦并非不大,我因为它无用而砸碎它。
然,空空的样子。
掊,击碎。
④〔世世以洴澼(piánpì)(kuàng)为事〕世世代代以漂絮为业。
洴澼,漂洗。
絖,絮、丝绵。
⑤〔裂地而封之〕指吴王划定一块土地封给他。
6.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3)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4)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则所用之异也。
(2)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8.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结合文中人物语言说说惠子和庄子在文中的形象。
9.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都有什么用意?
10.文章的结尾是耐人寻味的,你能想像一下,在庄子说完“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一句后惠子会有什么表现吗?
参考答案:
1. C2.C3.B4.B5.B6.D
(一)1.①同时得到②同“避”,躲避③因此④苟且2.并不只是贤能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会丧失罢了。
3.①舍生取义②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4.生与义形象生动地引出了中心论点——舍生取义5.示例:金钱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弃金钱,保全人格。
(二)6.(1)种植(2)实在(3)率领军队(4)龟,同“皲”,皮肤冻裂7.(1)同样能够使手不冻裂,有人靠这个得到封地,有人却不免于漂絮,则是由于对药方的使用不同。
(2)(如此那么)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8.惠子:愚笨庄子:有大智慧善辩9.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10.示例:惠子面有惭色,缄默不语。
C组
类文品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不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宜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第一段概括起来的观点是,如果扩展开来,它的内容实际上包含了文章中的这一句话。
2、本文的论证层次十分清楚,全文围绕中心分别从和两个方面逐层论证。
从内容上看,其层次之间在意思上存在着关系。
3、文中的“君子”即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意思:
⑴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天时:)
⑵池非不高也(池:)
⑶委而去之(委:去:)
⑷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⑸亲戚畔之(畔:)
⑹故曰(故:)
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
5、从该中可以看出孟子的思想。
6、文章论证天时不如地利时,指出城小易攻的句子是,表明攻势之大的短语是(用原文回答)。
7、第三段中“故曰”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8、翻译下列句子:
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参考答案:1、人和是战争中最关键的因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天时不如地利,地
利不如人和;递进3、得道者4、⑴天气,时令⑵护城河⑶放弃;离开⑷界限,这里是限制的意思⑸通“叛”⑹因此⑺巩固5、兼爱、非攻6、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7、过渡8、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⑵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