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公开课教案】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实例。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概念和特点。
2.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实例。
2. 难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体性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兴趣。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实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些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考。
2. 教学各要素的概念和特点:分别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并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实例分析:以某个具体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为例,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体性表现。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其他实例,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反思自己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
教案范例: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概念和特点。
2.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实例。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实例。
难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体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兴趣。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实例。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热爱和尊重,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2.使学生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鼓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
4.通过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以“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例,旨在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内涵。对于高中生而言,这一知识点有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
在制定教学案例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背景和兴趣,将案例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地理素养。
2.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方式,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不足,调整学习策略。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4.评价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作业小结巩固知识:教师布置了一篇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小论文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撰写。这种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和表现。
掌握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能够举例说明。
学会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合作探究能力。
运用图表和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和表现。
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和原理。
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热带雨林的破坏等,引导学生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案例,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观图片,如山川、河流、森林等,提问学生:“这幅图片中包含了哪些自然地理要素?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知识讲解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分析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以气候与地貌为例,讲解气候对地貌的影响,如干旱地区的风蚀地貌、湿润地区的流水地貌等;同时讲解地貌对气候的影响,如山地对气流的阻挡作用,导致迎风坡和背风坡气候的差异。
3、案例分析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地理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掌握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及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自然景观。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的自然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探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分组讨论:各自然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3.案例分析(1)展示我国某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图,引导学生分析该地区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2)提问:该地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这些作用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3)小组讨论:如何保护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4.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结合本地自然环境,分析本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2)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
(2)提问: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保护自然环境做出贡献?四、教学反思1.加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2.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相信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识别并分析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2.教学难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
“同学们,请大家仔细看看地球仪,你能发现地球表面有哪些不同的自然景观吗?”(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1课时)示范教案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理解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播放视频, 思考: 黄山拥有“四绝”的神奇组合是偶然现象吗?你能对这种神奇组合做出解释吗?情境“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不仅山峰险峻、秀美, 而且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
地质、地貌、生物、大气、水等其中一项特色突出的山, 就能美名远扬, 而黄山松、石、云、泉俱绝。
【讲授新课】(板书)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组成要素【多媒体展示】“扎龙湿地景观”图, 思考: 图中有哪几种自然环境要素?生: 大气、水、生物、土壤、地貌等。
师:自然环境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要素组成。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扎龙湿地所在地形区——东北地区, 看看东北地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湿地。
(板书)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含义【探究】【多媒体展示】“东北地区沼泽分布”和“哈尔滨气候”图, 思考: 东北沼泽湿地的形成原因。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点评指导, 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
【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降水多;冬季气温低, 积雪不融化, 春季气温回升, 积雪融化补给;众多河流汇入;纬度较高, 年平均气温较低, 蒸发弱;三面环山, 中部地势低平, 排水不畅;有冻土分布, 不利于下渗。
2.山区植被覆盖率的减少可能会引发山体滑坡。
师: 试着画出要素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说, 画板图。
)【多媒体展示】要素板图。
师: 图中各要素主要是通过水循环联系起来的。
【多媒体展示】“自然环境整体性”图。
师: 自然环境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 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 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4.反思与评价的及时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与理论性的完美结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问题导向与小组合作的有效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的第一节内容。整体性原理是地理环境研究的核心思想,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对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2.运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地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取长补短,提高了自己的地理素养。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从事地理研究和工作打下了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地理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2.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3.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二、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某一地区的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等自然要素的综合体。
2.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等要素。
3.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4.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各要素的变化会影响整个环境的变化。
5.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义: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组成及其整体性表现。
2. 教学难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组成和整体性表现。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和体会。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和组成。
2. 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阐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定义及其包括的要素。
3. 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举例说明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等要素如何相互影响。
4. 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介绍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和整体性意义。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和体会。
6. 总结与作业: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生产、城市发展等。
2. 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探讨全球变化背景下,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趋势。
关于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范文
一、教案名称: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
2. 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3. 培养学生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环境的定义和特征2.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3.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4.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5. 案例分析: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自然地理环境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自然地理环境的定义。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课堂讲解(40分钟)1. 教师讲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学生跟随教师思路,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案例。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联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课堂讲解(40分钟)1. 教师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2. 学生跟随教师思路,了解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实践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本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复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和特征。
2. 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地理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如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3)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能力。
(2)运用图表和数据,让学生学会解读和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3)开展实地考察,增强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直观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增强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2.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3. 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2. 教学难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具体表现。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 图表分析法:运用图表和数据,直观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增强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直观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理环境的美丽与和谐,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兴趣。
2. 案例分析:以某一地区为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
3. 图表分析:运用图表和数据,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实际表现,增强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直观感受。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体会自然地理环境的神奇与美妙,培养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 难点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动态变化过程。
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观图片,如森林、河流、山脉等,提问学生:这幅图片中包含了哪些自然地理要素?这些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题。
2. 新课讲授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强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分析气候、生物、地形、水文等要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如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荒漠等,让学生分析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共同演化的。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厄尔尼诺现象为例,说明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3. 小组讨论给出问题: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有哪些影响?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如森林砍伐、围湖造田、城市化等对气候、水文、土壤等要素的影响。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 课堂小结回顾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整体性的表现。
强调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掌握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3.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及其表现。
难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整体性原理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自然地理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特点。
(2)提问:你们能从这些图片中找出一些共同点吗?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定义及组成要素。
(2)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3.探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1)分组讨论:如何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实际问题?(3)案例分析:以我国某一地区为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实践活动(1)布置任务:以我国某一地区为研究对象,调查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及整体性。
(2)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3)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调查成果,教师点评。
(2)提问:如何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解决实际问题?(3)教师点评并给出建议。
四、作业设计1.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思维导图。
3.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我国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保护的政策措施。
五、教学反思1.部分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课后辅导。
2.实践活动时间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
3.教师在点评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不够,需要改进教学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师: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吗?生:老师,自然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要素。
师:很好!那这些要素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生:这些要素相互影响,比如地形会影响气候,气候会影响植被。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能够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3、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2、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二)教学难点1、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新功能。
2、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观图片,如热带雨林,提问学生:“在这幅图片中,你能看到哪些自然地理要素?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新课讲授1、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强调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1)以水循环为例,讲解水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迁移和交换。
例如,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形成降水,又回到地面,参与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从而影响着气候、地貌、土壤和生物等要素。
(2)通过案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分析土壤、植被、气候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植被减少;植被减少又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同时影响气候的调节功能。
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以东北森林的变迁为例,讲解当森林被砍伐后,土壤、气候、生物等要素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整个地理环境逐渐朝着与原来不同的方向演化。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公开课教案】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2.3.4.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1.2.通过分析景观图片,回想个人对不同自然要素之间关系,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念,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点1.2.3.教学难点教具准备课时安排2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复习提问)1.2.生(回答)1.反映了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会对整体环境演变产生影响,整体环境演变也会影响某2.师板书: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推进新课投影:热带疏林草原海南岛热带季雨林问题:1.2.3.这些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的?如何1.2.这些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在它们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师热带雨林景观,全年高温多雨,湿度大,年降水总量达2000毫米左右。
植物茂密,种类丰富,乔木高大分层,有的可以分为4~5层,终年常绿;林内阴暗潮湿,叶尖有滴水现象,所以称为雨林。
由于植物种类多,果实丰富,动物也相当多,代表性动物主要有猩猩、河马等。
地表径流也因降水多而很发达,土壤是淋溶性非常强的砖红壤。
总之,该区的自然地理各要素与环境整体性相协调,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这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之一。
板书: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70的活动,并展示“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问题:1.2.生(回答)1.2.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
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师说得很好。
我们能不能绘制一幅水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示意图,让这一过程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地理环境中的能量交换、物质运动(如水循环、碳循环、氢循环等)往往跨越圈层界线,它们既是圈层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包括其含义和表现。
(2)能够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规律,如牵一发而动全身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2)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自然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系统思维,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规律。
2、教学难点(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并能运用其分析实际问题。
(2)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原理和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其有初步的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如某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引导学生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性表现。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如森林、河流、山脉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自然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提问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初步认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知识讲解(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即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①以气候与其他要素的关系为例,讲解气候对地形、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的影响,如湿润的气候容易形成河流和湖泊,干旱的气候则容易形成沙漠和戈壁。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教案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
2.掌握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其表现。
2.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景观之间存在什么联系?2.知识讲解(1)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是指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a.地貌、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b.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c.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案例分析(1)案例分析一:长江流域洪涝灾害a.分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原因;b.探讨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关系。
(2)案例分析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a.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b.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关系。
4.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强调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3)指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启示。
6.作业布置(1)阅读教材,巩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2)结合实际,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在生活中的应用;(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其表现(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发现自然景观之间的内在联系。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哪些自然景观?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生:河流穿过山脉,山上的植被影响了河流的水量。
师:很好,这说明不同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谁能再举个例子?生:气候会影响植被的分布,而植被又影响土壤的形成。
2.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通过互动讨论,让学生理解各要素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能够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如牵一发而动全身、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等。
(3)能够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现象和问题,培养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观察地理现象、收集地理信息,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和信息获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2)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系统思维,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2、教学难点(1)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现象和问题。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地理问题,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观图片,如森林、河流、山脉等,引导学生思考:“这幅图片中包含了哪些自然地理要素?这些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1)定义: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
(2)举例说明:以热带雨林为例,讲解热带雨林中的气候、植被、土壤、动物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高温多雨的气候促进了植物的生长,茂密的植被又影响了土壤的形成和动物的分布。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教案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明确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教学难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原因及表现。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它由哪些要素组成?2.知识讲解(1)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原因(2)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提高分析能力3.活动环节(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讨论该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2)课堂练习出具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知识的掌握教师讲解答案,巩固知识点4.课堂小结(2)强调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四、课后作业1.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理解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深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为下周的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2.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的理解是否深刻?3.学生在分析案例时,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4.课后作业是否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以植物为例,说明一种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理解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强调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统一的演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导入新课】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1.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
(可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图)2.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有哪些?3.描述一下你所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的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4.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5.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2.3.4.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1.2.通过分析景观图片,回想个人对不同自然要素之间关系,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念,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点1.2.3.教学难点教具准备课时安排2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复习提问)1.2.生(回答)1.反映了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会对整体环境演变产生影响,整体环境演变也会影响某2.师板书: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推进新课投影:热带疏林草原海南岛热带季雨林问题:1.2.3.这些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的?如何1.2.这些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在它们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师热带雨林景观,全年高温多雨,湿度大,年降水总量达2000毫米左右。
植物茂密,种类丰富,乔木高大分层,有的可以分为4~5层,终年常绿;林内阴暗潮湿,叶尖有滴水现象,所以称为雨林。
由于植物种类多,果实丰富,动物也相当多,代表性动物主要有猩猩、河马等。
地表径流也因降水多而很发达,土壤是淋溶性非常强的砖红壤。
总之,该区的自然地理各要素与环境整体性相协调,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这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之一。
板书: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70的活动,并展示“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问题:1.2.生(回答)1.2.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
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师说得很好。
我们能不能绘制一幅水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示意图,让这一过程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地理环境中的能量交换、物质运动(如水循环、碳循环、氢循环等)往往跨越圈层界线,它们既是圈层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
问题:1.2.若图中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生1.砍伐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森林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作用减少,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地表径流量变化增大,地下水位降低,土壤肥力下降(或趋于贫瘠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对空气质量也产生影响,这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会导致整个自2.河流上中游河道泄洪能力降低,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泥沙淤积又不断抬升下游河床,影响地表水系的演化,还使下游地区地下水位升高,总蒸发量大于总降水量时,下游地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板书:(1(2)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3)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师生人们要特别重视以各种方式(例如植树造林)来恢复植被,以便改善整个生态环境,要特别重视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搞好水师自然地理环境中,人类活动更容易引起生物发生变化,并由此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所以我们要保护生物、保护生态,避免给环境带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
投影:(举例):让学生举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例子。
师 我国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
西北地区的植被、地貌、土壤以及河流特征都是与干旱的气候相一致的。
西北地区各自然地理要素也与环境整体特征一致,体现了(补充案例)厄尔尼诺现象 投影: “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升高时,将会导致鱼类死亡、大气环境异常、水旱灾害频(讨论)正常年份与厄尔尼诺年份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差异,学生讨论后,教师提问,并归纳总结。
投影:本节课我们主要运用案例来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希望同学们多搜集这方面的板书设计探究过程、方法:将3千克土壤分成两份,分别置于两个较大的盘子中央,堆成形态大体相同的两个圆锥体,在其中一个土堆上覆盖一层草皮。
分别将200毫升水在距土堆顶部20设计一种方法,当没有草皮覆盖时,怎样保持土壤不被水冲走。
(提示:你可以用纸第2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 (复习提问) 1. 2. 生 (回答) 1. 2.(1 (2 (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某一要素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投影:师生(承转)土壤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土壤的形成受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等多种板书: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推进新课第一幅画面:地表裸露的岩石投影:第二幅画面:用动画演示风吹、雨打、日晒地表裸露的岩石,与此同时,岩石逐渐风化,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疏松的成土母质。
投影:机械风化示意球状风化地貌板书:(一)成土母质与土壤生阅读教材“成土母质与土壤”部分,思考回答,并填写下表内容。
师问题探讨:1.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土壤粗细状况)关系密切。
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板书:(二)气候与土壤师(提问)1.气候对土壤有哪些直接影响2.生1.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2.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师1.2.1.我国东北黑土的有机质含量高。
因为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2.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风化(承转)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肥力的生板书:(三)生物与土壤投影:师为师生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成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
不同的植被类型有不同的养分归还方式,所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是不同的。
投影:生(探究后回答)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师地形对土壤也有影响,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在山板书:(四)地形与土壤生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问题:1.2.(学生阅读教生 1 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生 2 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阳坡由于接受太阳辐射能师(归纳)总之,在上述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土壤是一个构成复杂、不断变化的自然综合体,其形成过出示材料:鄂尔多斯的毛乌素沙地,原是一块殷实的草原。
在清光绪末年,大片草原被开垦,而且只用不养。
最初产量很高,随后就急剧下降,几年后即行撂荒,再开新荒师生板书:(五)人类活动与土壤师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生师(总结)人类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通过农作物的收获剥夺本应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从而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等,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各种耕作土壤。
如我国北方黑土、南方水稻土的形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耕作和培育形成的人工土壤。
那么有没有生1生2生3师人们在利用土壤的同时,应重视土壤的保护和培育,做到用养结合,促使土壤不断改良。
同时,土地资源数量有限,我们应十分合理地珍惜和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从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造就了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
这种整体特征不仅表现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所有要素各自的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我们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和改善环境质量,板书: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师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1.塔里木河上中游过度引水,造成下游径流量减少,河床干涸,植被枯萎,动物死2.黄土高原土地过度开垦,水土流失加剧,生态恶化,农业减产,也是造成黄河下游3.每生产出1吨铜,需要消耗相当于35吨煤炭的能源,会产生142吨废渣。
同时,开采矿石使土地废弃,排出废物和消耗能源也不可避免地会给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师生(讨论总结,回答)1.资源开发利用改变了某一种自然资源或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种成分,这必然要影响2.3.师因此,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如,在河流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既要考虑发电、供水、防洪、航运等效益和该工程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方面,也要考虑其地质基础、淹没范围以及对河流上下游水文、生物、泥沙、河岸侵蚀等生态环课堂小结在利用资源、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论,学以致用,综合分析当地生态环境特点、地质背景、资源和人文条件,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当地人口、资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探究内容:1.2.观察当地土壤剖面,具有几个土层?探究结果:解答土壤的各种问题,根据土壤的肥力特征,给当地农民提供各类土壤适合种植何种农作物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2.341.2.3教学重点1.2.教学难点1.2.课前准备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地球内部大致可分为三个圈层,从地心到地表依次是哪些?地球的内部与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生师很好。
你知道吗?地壳是不断变化的,祖国的宝岛台湾在恐龙称霸地球的侏罗纪、白垩纪(1亿年前),与祖国大陆是连为一体的。
当今地球上最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和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在几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
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形态各异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在地壳运动过程中,物质运动与能量循环,贯穿大自然运动和演化的全过程。
本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板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过渡)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
推进新课师(课件展示“地壳中主要元素含量百分比图”,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了解氧、硅、铝、铁等主要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然后指图强调)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生阅读教材P30板书:(一)矿物师生物是有确定的化学成分、物质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师回答得很好。
矿产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目前约有150种,而矿物超过3000种,矿物在地球上分布十分广泛,到处可以看到,你能举些例子吗生师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