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推荐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公示内容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例复杂疑难病例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如巨大肝总-腹腔干假性动脉瘤腔内隔绝 术(主刀)等,发明改良了多项腔内隔绝操作技巧和方法,如移植物外植管肾动 脉监控定位法等,临床应用了一系列腔内新技术用于主动脉分支动脉区,如杂交 技术、开槽技术、开窗技术、烟囱技术、一体化分支型支架技术和多层裸支架技 术等,创办"国际腔内血管学大会(Endovascology)"和国际腔内血管外科学习 班。 2. 陆清声 协助第一完成人开展了一系列腔内新技术用于主动脉分支动脉区, 如开槽技 术、开窗技术、烟囱技术、一体化分支型支架技术和多层裸支架技术等,协助多 届国际腔内血管大会(Endovascology),取得了良好的国际影响。获国家自然 基金和专利多项,发表多篇 SCI 论文。 3. 赵志青 作为早期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腔内隔绝术的完成人之一, 参与完成了我国第一 例腹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腔内隔绝术, 并参与了一系列临床腔内隔绝术技巧 的创新和改良,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内漏的防治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 项,发表多篇核心期刊论文。 4. 周建 组织参与主动脉扩张性疾病防诊治研究:包括早期诊断技术、生物力学因素 的参与与干预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负责 3 项,参与 5 项) 、军队高技术重 大专项、 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等支持下, 相关结果在 JACC (影响因子 14.086) 上发表 SCI 论文 13 篇,申请国家专利 4 项,为主动脉扩张病微创治疗新技术的 研发和应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5. 赵仙先 作为早期主动脉窦部手术的实践者,应用自行设计的双磁盘封堵器,将封堵 位置及大小精确到毫米级, 成功应用微创腔内技术治愈巨大破裂主动脉窦部动脉 瘤,研究成果发表在 circulation(影响因子 15.202)上。 6. 包俊敏
3)髂内外动脉腔内移植物攻克髂动脉分支区: 此新器具可治疗侵及髂动脉分支的腹主动脉瘤或髂动脉瘤, 保证髂内动脉的 血流通畅。 以上成果受邀在第 38 届 Veith 国际血管大会(美国纽约) ,第 23 届国际腔 内血管高峰会议(美国凤凰城) 、第 34 届国际血管大会发明专场(英国伦敦) , 第 13、14 届国际腔内血管学大会(中国上海)等该领域顶级国际大会上进行大 会演讲及手术演示。发表于“Vascular、中华外科杂志、外科理论与实践、中国 血管外科杂志” , 获 得 3 项 国 家 发 明 专 利 ( 专 利 号 200820056813.2 、 200810200155.4 和 200910052079.1)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金奖。其 中主动脉弓分支移植物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检测,成功应用于临床, 并拟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被国际著名血管专家 Frank J. Veith 教授评价为“主 动脉弓腔内领域的突破,是中国为全世界贡献的发明创造” 。 B. 理论与概念创新 1. 主动脉夹层 3N3V 新分型 本项目组针对腔内治疗对有无分支动脉要求较高的特点, 于 2005 年提出 “主 动脉夹层 3N3V 新分型” ( 景在平,梅志军. 针对腔内隔绝术的主动脉夹层分型 的探讨.中华外科杂志, 2005,13(43): 894-5.) 。在巴黎戛纳国际血管会议报告后 引起了国际腔内血管外科界的强烈反响,被国际同行认为“与针对开胸手术的传 统分型法相比,该分型法是一个源于独到实践的理论创新,是一个针对主动脉夹 层腔内隔绝术的更有指导意义的新分型法” 。本项目负责人因此作为中国的唯一 代表应邀参编国际权威专著《Thoracic Aortic Endografting》 。 2. 腔内血管外科 由于在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腔内治疗方面的丰富经验和突出贡献, 本项目组在 国内第一个提出 “腔内血管外科” 的新概念 (中华外科杂志. 1993;31(7):439-42.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0;20(1):20-2.) ,并牵头联合全国各大医院完成了我国首 部“胸主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应用指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4;24(3):129.) ,为该手术在国内的开展提供了指导规范,也为腔内血管外科
术成功率 99.5%(国际同期手术成功率为 96.5-100%) ,平均住院日 9.4±3.9 天 (国际同期为 12.5±4.2 天) ,术后 30 天死亡率 2.1%(国际同期为 2-14%) , 并发症发生率 2.9%(国际同期为 3-18%) 。随访率为 77.5%,平均随访时间 49.2±39.3 月,1 年生存率 96.5%(国际同期为 92.3%-96%) ,2 年生存率为 92.4%(国际同期为 86.5-92.5%) ,5 年生存率达到 84.3%(国际同期为 62.5-85%) 。 项目组共发表相关 SCI 文章 43 篇, 总影响因子 128.192 分, 单篇最高 15.202 分,中文核心期刊 560 篇;获国家“863”课题 1 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1 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9 项,军队基金 7 项,上海市基金 16 项;参编国际专著 1 部,主编专著 4 部;获得国家专利 18 项,获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金奖 1 项。荣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全国教学成果二 等奖、全军教学成果一等奖各 1 项,上海市教学团队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军人,硕士生 23 人,国外留学 生 3 人。举办 16 次国际腔内血管学(Endovascology)大会、6 次国际腔内血 管外科学习班,总人数 103 人,吸引来自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的 4 位主治医生 进修学习, 接待慕名来访的国外专家 600 余人次, 培养血管外科进修生 185 人, 多次赴国外进行手术示教,为国内外血管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主要完成人及技术贡献 (一)主要完成人: 景在平、陆清声、赵志青、周建、赵仙先、包俊敏、冯翔、冯睿、梅志军、 李海燕 (二)技术贡献: 1. 景在平 国际首创"主动脉 3N3V 分型法",国际首提"腔内血管学"概念,国内首提" 腔内血管外科"概念, 牵头完成我国首部"胸主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应用指南", 完成国内首例腹主动脉瘤、胸主动脉夹层微创腔内治疗(主刀) ,完成多项国际
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二)创新推广贡献: A.创新研发各类腔内器具 本项目组着眼于临床实际应用, 针对国内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腔内器具研发相 对滞后的现状,积极与国内器械公司合作,协助生产了一系列腔内隔绝器具,使 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救治从“改良仿制进口器具” ,最终实现了“自主研发国产 器具” 。 1. 根据国人主动脉特点,改良仿制进口器具 本项目组在总结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进口器具治疗的经验基础上, 在调查了解 中国人群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发病特点及解剖特点上, 协助上海微创公司, 于 2005 年及 2009 年开发生产了“直管型腔内隔绝器具” (2005 第 3460770 号) 、 “一 体化分叉型腔内隔绝器具” (2005 第 3460773 号)和组装式分体化分叉型腔内 隔绝系统(2009 第 3460624 号) ,在国内共完成 1 万余例患者的治疗,较进口 器具,价格下降一半,为国家节省大量医疗费用。此器具已出口南美,逐步打入 国际市场。 2. 发明创造腔内治疗国产新器具,攻克主动脉传统腔内治疗的禁区 在主动脉弓分支区、腹主动脉分支区、髂动脉分支区,分别存在供应头部、 上肢、腹部内脏、盆腔的重要动脉分支,如果腔内隔绝主动脉病变的同时将这些 分支也阻塞,会导致灾难性缺血,因此,这些区域一直是主动脉传统腔内治疗的 禁区。本项目组在国家“863” 、 “十一五”专题项目的资助下,发明了各部位的 分支型支架移植物,在临床上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1)主动脉弓分支型支架移植物攻克主动脉弓分支区: 此新器具可治疗侵及主动脉弓的动脉瘤和夹层, 且保证主动脉弓上三个重要 分支血流通畅。 2)开窗式血管腔内移植物攻克腹主动脉分支区: 此新器具可治疗侵及腹主动脉分支区的动脉瘤, 且保证肾动脉及肠系膜上动 脉等重要分支血流通畅。
教育部推荐 2014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公示内容
项目名称: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微创腔内治疗 项目简介: 主动脉扩张性疾病主要包括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 其主要危害是动脉破裂 造成的致死性大出血,已成为 65 岁以上人群的第十位致死因素。传统手术创伤 大、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本项目组于 1997 年 3 月 7 日在国内率先开展“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 , 于 1998 年 7 月 31 日,在国内率先开展“胸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 ,于 1999 年 9 月 2 日,在国内率先开展“胸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 ,标志了我国主动脉扩 张性疾病腔内微创治疗正式启动。 国际上率先应用瘤腔内预留导管注射生物蛋白胶技术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 术后 I 型内漏,使其治愈率达到 97.6%,I 型内漏的并发症率下降至 0.14%。国 际上率先实施主动脉夹层多裂口同时腔内隔绝技术, 使术后假腔完全血栓化率从 5%上升到 82.8%。国际上首次应用远端限制性裸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使术后 远端破裂率由 2.9%降至 0%。 国内率先应用导丝牵张技术治疗复杂腹主动脉瘤, 手术成功率达到 100%,并将移植物对接时间缩短为 5-11 分钟。国内率先应用 多种腔内技术解决夹层真腔进入困难问题。 国内率先开展不使用造影剂完成腹主 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显著降低肾功能损害。 项目组通过杂交技术、开槽技术、开窗技术、双烟囱技术攻克主动脉弓腔内 治疗禁区, 通过开窗技术、 多层裸支架技术攻克腹主动脉内脏分支腔内治疗禁区, 通过导丝弯曲保护技术、 心脏临时致颤及起搏技术、 远端重要分支规避定位技术, 攻克升主动脉腔内治疗禁区。 根据国人主动脉特点, 使进口器具国产化, 其产品在国内共完成 1 万余例患 者的治疗, 降低价格, 为国家节省大量医疗费用。 并研发了腔内治疗国产新器具, 攻克主动脉传统腔内治疗的禁区。 共治疗主动脉扩张性疾病 3433 例,推广应用 1652 例,总计 5085 例。手
作为早期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腔内隔绝术的完成人之一, 参与了我国第一例腹 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腔内隔绝术, 并参与了一系列临床腔内隔绝术技巧的创 新和改良, 在主动脉夹层隔绝术后内漏和脊髓缺血的防治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7. 冯翔 参与起草了我国第一部胸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指南, 作为主要完成人创新性 的采用杂交技术成功治疗累及分支动脉的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完成了股股杂交, 颈胸杂交技术等多项杂交技术, 为主动脉腔内技术向分支区的过渡奠定坚实的基 础,发表 SCI 论文 1 篇,核心期刊多篇。 8. 冯睿 参与多项腔内微创技术的改进, 特别在烟囱技术的临床应用中做出了积极的 贡献,先后参加了多例开槽技术、开窗技术、多层裸支架技术治疗主动脉分支区 病变,发表临床相关 SCI 文章多篇,核心期刊多篇,协办多届国际腔内血管学大 会,主办了 3 批国际腔内血管外科学习班。 9. 梅志军 作为杂交技术最早的参与者,协助完成了大量的杂交手术病例,对腹主动脉 瘤的瘤体变化预测和术后监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与了主动脉瘤体内置管观察 隔绝效果和肾动脉置管保护肾动脉的创新, 为主动脉扩张病的安全实施提供了宝 贵经验。 10. 李海燕 担任全军普外科护理学组委员、上海市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心血 管疾病的临床护理与护理管理工作, 每年完成大动脉疾病患者的围术期护理 300 例以上,参与危重患者监护每年 280 例以上;总结一套完整的周围血管疾病的 护理常规、健康教育,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参与编写《介入治疗护理学》 ,针 对大动脉疾病患者围术期存在的护理问题开展护理研究,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 论文近 40 篇,并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2 项。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一)主要完成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