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实境耦合_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及框架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及框架浅析3

李 焰a,武 文b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a.研究所;b.实训与教务处,山东青岛266555)摘要:“实境耦合”是以“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为主体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模型和操作范式的表述形式。它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对高职教育实践和探索的结晶,是区别于其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

关键词:高职教育;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2698(2010)022*******

近年来,高职教育不断被“就业难”和“技工荒”所困扰,一方面是许多高职院校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无处可求。现实中往往因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热情,导致校企合作也仅仅停留在“以工代学”和“放羊式”的顶岗实习,学生只能学到粗浅知识,学生的综合技能难以得到提高。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直接反映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相适应。

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出台了《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等文件,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强调“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的办学方针,积极寻求行业、企业持续有效的技术、设备和资金支持,努力形成互动互惠、效益良好的长效机制,促进办学模式创新,增强办学活力。其目的就是要解决高职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理论和实践割裂、学与用分离、教与学脱节等现象,从现实角度说就是要解决学生就业,为企业提供即时可用的人才。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总结提炼出的“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实境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成果获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实境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下的7个重点专业改革带动了全院招生的30个专业和课程的改革,基于实境的课程体系趋于完善。面对后示范建设中的新一轮改革,系统总结学院办学实践,促进“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有效、持久的实施;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体系研究,科学指导实践,形成理论实践成果;真正发挥国家示范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成果推广应用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重大课题。

一、

“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基本内涵

(一)“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针对学校所在地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趋势,基于对高职教育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定位,以实境训教为基点的育人模式。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为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在社会多方合作的基础上,以学校和企(行)业两个主体的结合为表现形式、以实践过程为导向、在真实学习和实践工作动态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从狭义的角度说,“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在完善的统筹规划下,以实践过程为基础进行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全方位结合,共同建立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并使学生获得有报酬的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

“实境耦合”中的“实境”,指的是真实的职业环境、职业情境,突出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训教。它既是有效地组织教学与实训达到预期效果的手段,又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强调在校内外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创设真实的职业环境,将企(职)业文化注入教学、实训、管理和服务等各个环节中,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耦合”①是指学院与企业共同发展、互动共

72

第23卷第2期2010年4月

学报

Journal of Qingdao Technical College

Vol.23No.2

Apr.2010

3收稿日期:2009210205

作者简介:李焰(19622),女,甘肃秦安人,副教授,硕士。

赢的合作。强调的是学校与社会各个部门以及学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积极的、相互促进的互动活动。“耦合”就是要求寻找与合作者的共同利益,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以满足地方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既是实现实境的保证和途径,又体现了高职院校服务于区域经济,服务辐射的职业特色。

(二)“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生与发展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从“教学外置”—“教学外置、校企耦合”—“教学外置、社区耦合”—“实境训教”—“实境耦合”的发展阶段,其实施经历了艰难的探索历程。

早在2000年,有着企业工作经历和奥地利访问学者经历的学院院长史忠健博士就指出,传统的“隔靴搔痒”的方法是培养不出实用型人才的。他提出了“修能、致用”的院训,并用三年的时间在全院教职员工中进行了充分的辨析、研讨。到2004年,在基本取得共识的前提下,经过教代会严肃认真的审议,“修能、致用”被认定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院训。围绕如何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怎样保持与社会最先进的生产力同步发展等问题,他又明确提出:最先进的生产力、最真实有效的教育情景、最适用的教育资源在企业、在社区和社会。要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就必须突破“仿真”教学实训,与社区的企业、行业合作办学,增加与社会的耦合度,实施嵌入式教育。基于这一理念和实践,提出了

“教学外置,社区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

2006年,学院在制定示范院校《建设方案》时,在学习、借鉴国内兄弟院校与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实境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即学院将教和训的最优过程置于真实职业环境中,在与企业、行业、政府等社会人才应用系统持久优化互动中,培养高技能人才。

“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集中体现了学院“教&学以致用”、开放办学、多元办学、“大师资”、“大实训馆”的办学理念和服务于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办学宗旨。是院训“修能、致用”核心思想的体现。目前,在“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统领下,各专业已形成各具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指导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

(三)“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教学哲学观。“实境耦合”以建构主义教学哲学观以及情境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把“情境”、“协作”和“意义建构”作为学习所必需的要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

在实际情境下,建构主义学习是社会性、真实性的学习,学习者处于一定的复杂的、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并通过积极的行动或活动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通过“同化”与“顺应”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学院强调培养人才过程就是融教学做于一体的“实境”,就是要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育人。这正是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强调外在整体环境的重要性,认为环境为学习者提供着丰富、良好的多重刺激,是促使认知结构完善和发生变化的根本条件。完善的环境应包括真实的问题情境、先进的物质设备环境、经过精心组织的教材环境和教师创造的、和谐的心理环境,他们共同为学习者的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提供具有支持作用的场所。

2.陶行知“教学做合一”[2]

职教思想。“实境耦合”继承和发扬了陶行知生利主义、“教学做合一”的职教思想。陶行知认为,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师资必须具备“生利之经验”,以书生教书生不能称之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教学设备来源有二,一曰自备,一曰利用职业界固有设备;教学做合一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

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么学就怎么教。

[3]

3.“耗散结构理论”。[4]

“实境耦合”印证了比利时化学家、物理学家伊利亚・普里戈金的“耗散结构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强调一个开放的、成长的、充满活力的系统是一个耦合的系统。而高职教育同样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实境耦合”反映了高职教育开放和耦合这两个特性。

二、“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既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色体现,又是对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情境学习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主要特点:

1.强调多主体结合,具有开放和实践性。“实境耦合”是多主体的结合,即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多方的、有机的结合,突出学校和企业两个操作主体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教学与管理,建立完善的制度环境、组织环境、运行环境,达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合作双赢的最佳效果。

“实境耦合”是过程的结合,即理论知识学习过程和实践工作过程的结合。过程结合动态地表现在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专业设置与企

8

2 2010年第2

学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