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人才培养是各国发展的基石,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以及其发展趋势。
目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两大类。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着重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应试能力。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但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无法适应科技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应的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将更多时间花在自主学习和实践项目上,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能力。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然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这种模式需要较高的教师素质和教育资源。
教师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教学资源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其次,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中可能面临困难和挫折,需要一定的指导和激励机制。
最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评价和认可方面也面临一定的困难,传统的评价体系难以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成果。
未来,人才培养模式将朝着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教育资源将更加公平化和共享化。
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教育资源,教师可以更好地利用在线教育平台进行教学。
其次,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将进一步加强。
学校将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项目,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提高实际能力。
再次,评价体系将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外,还将引入项目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等方式,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最后,个性化教育将得到更多的重视。
学校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总而言之,人才培养模式正向创新、实践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被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取代,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将得到加强,教育资源将更加公平共享。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1. 简介本文档旨在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和应用。
通过分析不同的培养模式以及其优势和不足,我们可以明确如何制定和实施一个成功的人才培养计划。
2. 传统培养模式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通常基于固定的课程安排和知识传授。
学生通过听讲座、阅读教材和参与实验等方式获取知识。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基础知识的传授需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优势:- 确保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全面传递。
- 效率高,适用于大规模的人才培养。
不足:- 缺乏实践能力培养,难以应对实际工作挑战。
- 学生的个体差异无法得到充分关注和发展。
- 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3. 综合培养模式综合培养模式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知识传授,还注重能力培养和实践经验积累。
这种模式兼顾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够更好地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优势:- 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具竞争力。
- 个性化辅导和自主研究,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不足:- 难以平衡课程设置和研究负担,可能使学生面临过多的研究压力。
- 师资和教育资源投入较大。
4. 跟随培养模式跟随培养模式注重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方向,并在该方向上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
这种模式强调个性化的研究路径和灵活的研究方式。
优势:-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培养他们所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
- 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个人发展。
- 可根据需求进行个性化设置,提高研究效果。
不足:- 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自我管理和研究能力。
- 增加了培养计划的复杂性和实施难度。
5. 结论针对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培养需求,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
传统培养模式适用于基础知识的传授,而综合培养模式和跟随培养模式更能培养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人才。
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
人才培养的四大模式
人才培养的四大模式人才培养一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各个领域都需要经过有计划的培养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在实践中,人才培养以其不同的方式和模式呈现。
本文将介绍人才培养的四大模式,分别是学校教育、企业与行业合作、实践培养和社会参与。
以下是对这四个模式的详细论述。
学校教育模式是最为传统也是最为常见的人才培养方式之一。
在这个模式下,学校作为主要的教育机构,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任。
它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学校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然而,学校教育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灌输,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等。
企业与行业合作模式是一种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在这个模式下,学校与企业、行业进行合作,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这种模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提供实习机会和参与实际项目,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接触和解决实际问题。
企业与行业合作模式使学生更容易适应职场环境,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
然而,企业与行业合作模式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如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难度、学生实践机会的不均等等。
实践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实际操作为主的人才培养形式。
在这个模式下,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实习或实训等方式进行培养。
实践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使他们能够通过实践经验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实践培养模式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然而,实践培养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场地和设施的限制、实践经验的不足等。
社会参与模式是一种通过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来培养人才的模式。
在这个模式下,学生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方式与社会接触,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社会参与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他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一、引言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要基石。
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高校肩负着培养优秀人才的历史任务。
然而,面对如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形态,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渐显现出无法满足人才市场需求的不足。
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传统模式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通常采用“一切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师生关系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传授与接受的关系,追求“四点一线”(听、看、记、做、证明)、达到规定校内外的课程学分就可以毕业的标准。
大量的教授、学生、课程和学科迅速发展起来,但培养出了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各个方面对人才的综合素质需求。
而且,课程中存在较为明显的语数外重、文理分科、理论研究缺乏实践模拟的问题,因此在学生就业和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表现难以达到社会要求。
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代化改革1、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采取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坚持以“人”的发展和“学”的发展相统一,品质与能力、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相互交织,使“实践教学”成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并不是接受单向的教育,而是通过实践探索自己所学的知识,同时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能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更好地从学术研究走向实践应用。
2、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不断扩大。
因此,高校应该着重打造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具备创业、创新和实践的基础素质。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建立多维度人才培养模式:一是面向国家和社会,以国家和社会对所需人才及时性、全面性和差异性的需求为导向;二是面向眼界、知识、思维、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充分激发学生对所学领域的兴趣和积极性;三是注重创新在专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中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四是注重与产业界的深度合作与社会需求的关联性,这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参与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已经成为了各个行业发展的关键。
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也成为了当前教育界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报告将围绕此问题,展开相关调研和分析。
一、人才培养模式1.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为主,学生为被动接收者。
模式单一,缺乏创新,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僵化,创新意识欠缺,无法满足时代需求。
此外,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很多的弊端,如解决不了学生的实际问题,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等问题。
2.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这些问题,现代教育开始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授人以渔”,鼓励和帮助学生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教师的作用变为学生的学习设计者、引导者和观察者,而学生则成为自己的主导者和学习者。
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注重学生问题的解决,还关注学生能力的挖掘和成长,使学生更加独立、自主和创新。
3.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目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不少学校的尝试,有的学校采用创新专业、多元化开设选修课、“学科融合”等方式,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和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专业实践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这些措施的成功实施,也为更多学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二、课程体系改革1.传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传统的课程体系主要体现为大而空,面面俱到,重视知识的传递而轻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由于教材厚重,教学内容张繁复杂,学生的阅读量大,思维难度大,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疲劳和失去学习兴趣。
2.新型课程体系为了改善传统课程体系的弊端,新型课程体系强调深度与广度的协调。
它将重点放在能力培养上,注重学生的反思、探究和实践,致力于建立更优的课程和教材,在学生的兴趣、职业发展方向等方面都更能与市场需求接轨。
3.新型课程体系实施情况众多高等院校正积极探索新型课程体系的实施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据调查,新型课程体系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学生的思维模式在多样性、创新性、实践性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人才培养的变化趋势
人才培养的变化趋势
人才培养的变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元化培养模式: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2. 跨学科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问题需要跨学科的解决方案,因此人才培养也开始注重跨学科的培养,鼓励学生在不同领域间进行交叉学习和研究,培养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
3. 强调实践经验:传统的教育模式以理论知识为主,而现在的人才培养越来越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
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得到加强,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参与实际项目和实习,积累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强调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学生可以更加便利地获取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人才培养趋向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5. 国际化人才培养: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变得越来越频繁,因此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学校开始加强与国外大学的合作,开设双学位或合作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和实践,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的人才。
以上是人才培养的几个变化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会不断调整和完善。
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机构和教育者采用了各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分析其优点和缺点。
1. 传统型培养模式传统型培养模式主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考试成绩。
这种模式下,学生通过接受教师的指导和课堂教育来学习知识,然后通过考试来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果。
优点是教学资源集中,教学内容系统全面。
然而,缺点也显而易见,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而缺乏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实践型培养模式实践型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模式下,学生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还需要参与实际案例研究、实验和实训等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然而,这种模式的缺点是实践资源和机会有限,而且很难全面覆盖各个学科领域。
3. 个性化培养模式个性化培养模式强调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个性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培养方案。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感兴趣的学科和专业,并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进行学习。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然而,这种模式的挑战是如何平衡个性化需求和基础知识的传授。
学生可能面临知识结构不够全面和通用性不足的问题。
4. 跨学科培养模式跨学科培养模式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综合性学习和合作。
学生需要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和交叉学习,并解决跨学科的问题。
这种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跨学科合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然而,这种模式的挑战在于课程设计和教师团队的组织。
跨学科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策略。
综上所述,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多种多样,每种模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在实际教育中,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培养模式。
参考非遗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非遗人才培养模式
非遗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培养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和推广能力的人才的一种方式。
以下是一种可能的非遗人才培养模式的参考:
1. 传统传承: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理解和传统技艺的基础知识。
学生通过系统学习传统师傅的技艺和经验,逐步掌握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能。
2. 创新传承:培养学生在传统技艺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革的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非遗项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发现创新点和应用可能,并提出创新方法和理念。
3. 跨学科合作:培养学生在非遗传承中的跨学科能力。
学生需要了解非遗项目在艺术、工程、经济等领域的综合应用,并与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合作,共同推动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4. 社区参与:培养学生与社区居民、非遗传承者和相关机构合作的能力。
学生通过与社区居民的互动,了解非遗项目在社区中的价值和需求,并与相关机构合作,推动非遗项目在社区内的传承和发展。
5. 活动推广:培养学生组织和推广非遗项目的能力。
学生通过策划和组织非遗项目展览、表演等活动,宣传非遗项目的价值和魅力,吸引更多人参与非遗传承和推广工作。
以上是一个可能的非遗人才培养模式的参考,具体的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的非遗项目和地域特点进行调整和适应。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备一定能力和素质的人才所采取的一种教育方法和组织方式。
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会有所不同。
下面将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和未来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内容,强调对知识的灌输和积累。
传统模式注重学科知识的专业性和学院的固定架构,学生在学院培养体系中接受统一的课程设置,并通过分科考试进行评价。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对于领域知识的熟练掌握,同时也较为容易被社会认可。
然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跨学科的培养和综合素养的发展,使得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难以进行综合思考和创新。
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现代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项目实践、实习和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
此外,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美育、体育和音乐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然而,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过度注重实践能力而忽略了学科知识的重要性。
因此,如何找到平衡点,使得学生既能获取必要的领域知识,又能具备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在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完善。
未来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未来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提出的。
未来人才培养模式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跨学科的培养。
未来模式会倾向于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未来模式还会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信息素养和国际视野的培养。
未来人才培养模式还会借助新技术和线上教育平台等创新手段,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然,未来模式的实施还需要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共同努力,创造适合未来人才培养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始终伴随着社会的需求和教育的发展。
从传统模式到现代模式再到未来模式的发展,都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以应对不同的社会挑战和发展需求。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与教学过程示意图
附件1:编号2008年度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项目立项申报表项目名称: “岗位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负 责 人: 刘彦华联系电话: 131****9618E - mail: **************建设起止时间: 2008.62009.6推荐单位: 计算机工程系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制二○○八年三月填表说明一、申请书的各项内容,要求实事求是,逐条认真填写。
表达 明确、严谨,一律要求用打印稿件。
二、申请书一律用A4 复印纸双面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一式 二份,由所在单位审查和签署意见后,报送教务处教学科。
项目名称 “岗位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一、项目组主要成员(含负责人,一般不超过 5 人)姓 名 年 龄 学 历 职 称 项 目 分 工刘彦华 31 本科 讲师 教学计划框架、可行性报告 刘明黎 33 本科 讲师 理论和实践教学进程 王东升 39 本科 讲师 师资需求与配置、车间建设方案王伟 43 硕士研究生副教授 企业化管理制度贾庆成 39 本科 讲师 “弹性学制”管理方案二、该项目当前进展情况在 07 年新专业申报工作中,我们已经制定了“应用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方案,通 过 07 年下半年的调研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初步明确了“岗位 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岗位设置,课程设置的方式等内容,为下一步“岗位梯”式人才 培养模式具体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1-三、项目的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项目的研究目标:研究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岗位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并以“应 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制定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和相关的管理制度。
项目的研究内容: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 门人才,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针对这一目标,我们不断深入学习高等职业教育理 念,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并进行了专业建设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尝试, 已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在逐步探索“岗位梯”式人才培养 模式,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教学管理等全方位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是高等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概念,它们对于培养出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具体介绍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概念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化,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逐渐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种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接收者,而是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通过实践和合作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人才培养体系是指高等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所建立的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
它包括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等方面。
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要与时俱进,紧跟社会的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人才培养体系应该及时调整和改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是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一个优秀的人才培养体系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具备竞争力。
三是要注重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等院校应该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实验条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四是要注重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高等院校应该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需要转变为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而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则是实现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可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支持。
教育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是国家的未来,而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的核心。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教育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当前教育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分析其优势和不足之处。
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长期以来,教育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导。
学生通过听讲座、阅读教材、参加考试等方式获取知识,教师则扮演着知识的传递者和评判者的角色。
这种模式注重传授基础学科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为目标,是教育行业长期以来广泛采用的模式。
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发生改变。
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强调实践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 联合培养模式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于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教育行业逐渐采用联合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将学校、企业和社会资源进行整合,深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到真正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并且在毕业后更容易适应工作。
2. 实践导向的教学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实践导向的教学。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科研项目或者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3. 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要要求之一。
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开展创新实验、开设科技创新课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创造。
三、优劣势分析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够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但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存在不足。
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然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和困难,例如资源整合、教师培训和评价体系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阶段,其人才培养模式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展开论述,分析传统的教育模式与现代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并探讨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
一、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导,注重专业知识和学科基础的传授。
学生在严格的课程要求下,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业,其重点在于理论的学习和学科知识的积累。
这种模式注重学生的记忆和机械性学习,灌输式教育比较常见。
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对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不够,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
二、创新型教育模式为了解决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现代高等教育逐渐转向创新型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项目实训。
创新型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质疑和探索。
此外,该模式也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力等。
创新型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三、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进一步完善教育模式。
以下是一些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1. 融合式教育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强调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2. 联合办学模式:通过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外部组织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习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 弹性学制模式:推行更加灵活的学制,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能够更好地满足个人的需求和发展。
4.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为学生提供创新和创业的平台和支持,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5. 国际化教育模式: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具有全球背景和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创新趋势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创新趋势分析导语: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而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本文将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创新趋势。
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教室教学、书本教学、理论研习等方式。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传承经典、系统性强,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传统模式注重理论知识传递,忽视实践能力培养;其次,传统模式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无法满足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最后,传统模式缺乏个性化的定制,无法满足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二、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现代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创新点:1. 实践导向:现代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项目、实习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导师制:现代模式中引入了导师制,每个学生有专门的导师指导学习和发展。
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发掘潜力,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3. 多元教育:现代模式中,学生可以选择各种专业、课程和国际交流项目。
这样的多元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全球化视野。
三、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变革,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以下是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趋势:1. 强调创新能力:未来人才培养模式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未来模式将通过开设创新课程、组织创新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2. 强化实践学习:未来模式将进一步加强实践学习的重要性。
在现实问题解决中学习和实践中发展能力,未来模式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与企业、社会进行深入合作,创造具有实践价值的学习机会。
3. 强调终身学习:未来模式将强调终身学习的意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和知识的快速积累,未来的人才需要具备及时学习的能力,未来模式将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其成为能够持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人才。
人才培养 组织模式
人才培养组织模式
人才培养的组织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传统培养模式:传统培养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包括学校教育、专业培训等,通过正规的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来提升人才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
2. 实践导向模式:实践导向模式强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和案例研究等形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如实习、实训、实验等。
3. 跨界跨学科模式:跨界跨学科模式鼓励不同领域和学科间的交叉合作,培养综合性人才,促进创新和创业。
例如,开设跨学科的课程或引入跨学科研究项目。
4. 线上远程模式:线上远程模式通过互联网和教育技术工具,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远程学习,提供更灵活的学习方式,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
5. 公司内部培养模式:公司内部培养模式是指公司通过内部培训、导师制度、项目担任等方式,发掘和培养员工的潜力,提升他们的能力和职业发展。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人才培养组织模式,不同的模式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和目标进行选择和组合,以实现有效的人才培养和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类型
人才培养模式类型一、引言人才是一个国家和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对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几种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类型。
二、传统教育型人才培养模式传统教育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通过学校教育体系进行人才培养的方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通过在学校接受系统的课程教育,获得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并通过考试评估来评价他们的学习成果。
这种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实践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人才的方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同时,参与各种实践项目,如实习、实训、科研等,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模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可能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
四、产学研结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通过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方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同时,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参与实际项目,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模式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需要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密切合作。
五、跨学科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跨学科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方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在学校选择不同学科的课程,打破学科的壁垒,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模式注重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需要学校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
六、个性化定制型人才培养模式个性化定制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根据个人需求和特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培养方案的方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项目,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模式注重个性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需要学校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七、结论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类型各有优劣,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式。
传统教育型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导向型模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产学研结合型模式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跨学科综合型模式注重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个性化定制型模式注重个性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而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此,学校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教师掌握着教学资源,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觉无趣、乏味,并且不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这对于人才培养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为了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建立平等的、互动的、开放的关系。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知识,还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才能。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1. 实施双师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而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则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
这种模式不仅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 引入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学生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项目,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到多个学科知识,需要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创新创业教育是十分关键的。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教育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创新创业的技能,从而为创新创业做好准备。
四、总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
通过实施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引入项目式学习、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等措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材的培养模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了满足社会对某一特定领域或行业的需求,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和培训手段,选拔和培养具有特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本文将探讨几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
第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传统教育模式。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人才培养主要依靠学校教育、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
这种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智力的培养,通过考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然而,这种模式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它忽视了实践经验和实际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其次,传统教育模式强调的是标准化的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个性化教育的需要。
因此,这种模式对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限。
另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实践导向的培养模式。
实践导向的培养模式注重实践和实际技能的培养。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通过实习、实践和项目学习等方式,接触真实工作环境,并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他们更具竞争力。
然而,实践导向的培养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实践教学的资源和机会有限,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其次,这种模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要求较低,可能导致知识面的不够广泛。
第三种人才培养模式是综合培养模式。
综合培养模式结合了传统教育模式和实践导向的培养模式的优点,力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既接受系统的理论教育,也参与实践项目和实践活动。
综合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应对各种情况和挑战。
然而,综合培养模式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综合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投入大量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
其次,学生在综合培养模式下的压力可能较大,需要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很多其他的模式和方法,如技能培训模式、项目培养模式等。
不同的模式适用于不同的人才需求和行业特点。
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引言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当今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实践能力、道德人文素养以及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这种模式注重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专业知识传授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知识传授作为首要任务。
它强调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系统性的课堂教学、讲座、研讨会等形式,使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此外,还会邀请业内专家和学者进行授课,让学生及时掌握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三、综合素质培养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除了专业知识传授,还关注学生的能力、素质和品格等方面的提升。
通过组织各种社团活动、学术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还鼓励学生参与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实践教学环节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还会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德育和人文素养教育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将德育和人文素养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之一。
它强调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开设哲学、历史、文学等人文学科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还会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六、国际视野拓展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国际化教育。
通过开设外语课程、国际交流项目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知识和技术。
此外,还会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和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和交流,以让学生及时掌握国际学术前沿动态。
七、结论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面的人才培养方式,旨在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实践能力、道德人文素养以及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书院人才培养模式
5. 终身学习:书院强调学习是一种终身的过程,培养学生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 力。学生在书院中不仅获得学术知识,还培养了学习的兴趣和习惯,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
书院人才培பைடு நூலகம்模式
书院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模式,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它注重培养学生 的品德修养、学术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师生之间的师徒关系和相互学习。
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如下:
1. 师徒关系:书院以师徒制为核心,强调师者传道、徒者受业的教育方式。学生在书院中 与老师建立密切的师徒关系,通过师长的榜样和指导,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学术能力。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强调学生要以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书院人才培养模式
3. 自主学习:书院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在书院中通过研讨会、讲座和辩论等形式,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书院人才培养模式
书院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全面发展和人文关怀,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社会责任感。 它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有所不同,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价值观的培养。虽然书 院制度在现代教育中已经不再普遍存在,但其培养学生的理念和方法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 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摘要】当前,高职教育如何发展,各地都在实行积极探索。
办好高职教育需要进一步转变观点,跳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结合之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产学结合高职教育如何发展倍受社会各界注重,办好高职教育应进一步转变办学理念,适合高职教育特点,跳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结合之路。
一、深入理解产学合作教育的重要性什么是产学合作教育?一般认为,所谓产学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
它由学校、学生、社会三个要素构成,包括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核心是教育,主体是学生,其基本特征是学校的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合水平,促动学生全面发展。
高职教育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早已被西方发达国家广泛采用,成为当今国际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但非常重视这种模式。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与企业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同时,教育部于2002年10月、2003年12月、2004年2月召开了三次全国性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周济部长都到会讲了话,系统地阐述了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形成有别于学科型、工程型的技术复合型人才。
所以,高职院校就理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
进一步讲,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院校,其本身就是产学的结合体,没有行业的需求、不了解行业的需要、得不到行业的支撑和合作,将失去方向、失去活力、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所以,大力推行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有着特别重要意义。
这既是高职教育深化改革、办出特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可靠保证;既是创建国家示范性院校的重要途径,也是我院发展的现实选择。
具体讲,走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路,有利于制定更科学的培养计划和教学方案;有利于专业发展和建设;有利于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有利于促动科研;有利于“双师型”和专兼职队伍形成;有利于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资源办学;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竞争水平和岗位适合水平,促动学生就业;有利于提升办学效益。
二、当前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取得的成绩与存有的主要问题经过几年的努力,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取得一定成效:绝绝大多数学校多数专业成立了由学校、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课程改革效果明显,初步形成了“双教”教学体系,部分专业实行了“双证制度”,建立了多处校外实验实训基地,与行业协会联系日益增强,“双师型”教师结构持续优化,等等。
各高职院校正在朝着产学结合的方向发展,产学合作教育有了良好的开端。
但是也理应看到,产学合作教育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高职教育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活动不够规范,课程改革不彻底,“双教”教学大纲还不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不够稳固,与行业协会的联系层次不够高,教师结构还不能适合产学合作教育要求,在教学和学生培养上还没有跳出普通高校的模式,很多院校把产学结合仅仅作为解决原有模式下的学生生产实习的一个途径,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职业水平,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加以考虑。
当然,这有其客观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理应归结为对产学合作教育研究不深入,理解不到位,措施不得力。
针对这些问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深入研究高职教育理论,进一步树立产学合作教育的理念当前,就高职院校整体来说,实事求是地讲,对产学如何结合问题还研究得很不够,理解也不一致,也就难说有牢固的产学合作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行为的指南,没有牢固的产学合作的教育理念,就跳不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走上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之路。
理念来源于对理论的深入学习与自觉理解。
各院校从领导到普通教职工都应进一步学习高职教育理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主管教学的负责同志,要深入研究产学合作教育理论,把握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
大力倡导产学合作教育,使办好高职教育就要办好产学合作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就要展开产学合作教育,成为大家的共识,用以指导整个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
(二)走出去,请进来,搞好产学结合1.建设适合产学结合需要的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应具有把握该专业领域内先进技术和专业技能,并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的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产学结合的“双师型”教师。
当前“双师型”老师太少了。
解决办法,一方面,专业教师应定期脱产到行业企业挂职,根据实际需要参加企业生产、服务、管理各项工作;另一方面,从企业聘请能工巧匠或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独立承担某些课程的教学(包括理论与实践),或以讲座形式讲授相关内容,以促动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各系(院)要至少聘请一名来自企业的技术专家或行业知名人士担任名誉系主任,指导教学工作;聘请企业专家等技术人员任兼职教师,使专业课教师中来自生产实践一线的兼职教师与本校专业教师比例达到1:1。
2.建立以突出实践教学为重点的教学体系。
完善“双教”教学大纲,突出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为重点,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水平。
3.实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相结合。
实习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必不可缺少的环节。
要增强学生实习指导。
对学生来说,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实行综合应用,能理解到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经过见习、实习,能够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为将来找到一个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打下基础。
所以,学生能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参与企业项目的研究设计工作,两者合二为一,使毕业论文写作和实习相结合,从而完成毕业论文。
有些专业(如,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学生的毕业设计应放在企业里答辩,毕业设计是否合格由师傅说了算。
这样,实习单位既获得了人力资源去完成一定的任务,又可根据实习生的表现从实习生里挑选员工,节省了培训成本,缩短了新人上岗的周期。
4.实行培养目标与岗位要求相结合。
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各专业在编制教学计划时,应紧紧围绕本院的总体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到企业实行充分的岗位调研和市场调研,按市场要求调整专业结构,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结合上岗及岗位技术要求,确定水平教育内容。
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水平为导向,建立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人才规格和人才知识、水平、素质结构。
各系要为学生安排生产单位,学生与生产单位实行双向选择,使毕业生能掌握生产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实践证明,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只有在生产实践中,在真实的、复杂的现场环境中,在与企业职工交流、学习过程中才能形成,也就是说,只有在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和教育环境下才能培养出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5.着力建设实践实训教学基地。
从当前看,一些院校存有的主要问题:一方面,学生的实训、实习条件不足,学生没有地方实习;一方面,相当一部分设备又空闲在那里,或利用率不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首先,要充分提升学校已有实验室的利用率,形成产学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机结合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一个对内以学生实践教学训练为主,对外展开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
其次,要走出去。
要充分利用企业、社会的设备、环境乃至师资等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与长期提供实习条件、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成为学校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仍是各高职院校今后一个时期主要的工作。
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的生产车间、经营场地和设备,承接企业产品和零件的加工,培养学生具有真实环境下的实际才能,可有效地提升育人质量。
第三,要请进来。
要创造条件把企业引入学校,与之合办,建成校内实训基地,既有效利用了校内资源,又方便了育人。
对多数高职院校来说,应把企业引入学校作为产学结合工作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6.要与产业界积极合作。
与产业合作有多种方式,在校内也能够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通过向企业提供包括技术、培训、咨询、信息、管理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展开校企合作。
学校注重的是人才培养质量,而企业关心的是生产和经济效益。
所以,要明确合作双方所承担的义务和职责,考虑到各方的权益,找到双方在利益范围内的平衡点,构建校企“双赢”的运行机制。
双方通过产学合作,优化教学和生产过程,既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又能够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作为学校还要考虑在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中,尝试创办实体,力争做到办好一个专业,成立一个实体,育一批人才,推动区域产业发展。
7.提升高职院校的变革和适合水平。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的影响下,高职院校要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善于寻找战机,寻找攻坚的突破口,做企业想做但一时做不了的事情,做国家和社会急需要做的事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力军作用,强化团队精神和学习意识,增强终身学习的水平,把自身建成产学结合的学习型组织,以提升竞争水平,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高职院校只有提升变革和适合的水平,形成产学结合型组织,才能参与到竞争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要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度,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重在训练,重在实践。
要紧密联系生产实践第一线的实际,把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
我们要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并重,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政策,鼓励学生参加多种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证,以制度的形式形成我院的“多证制”教育模式,实现从知识传授为主向企业岗位工作水平培养为主的转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使绝绝大多数学生毕业时不但拿到学历证书,还拿到至少一种职业资格证书。
需要说明的是,职业资格证书不但指劳动部门的技术工人系列证书,也指人事部门的技术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还包括其他部委及一些知名企业的职业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