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摘要:如今,大学生漠视生命,伤人自伤事件在大学校园内不断发生,这彰显了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及实施的紧迫性。文章结合当前大学生对待生命的一些不良表现,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意义、内容及实施途径等方面进行论述,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生命教育;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据资料显示,西方国家“生命教育”(1ife education)始于1979年,其标志是第一个“生命教育中心”在澳洲的成立。20世纪90年代后期,生命教育被引入台湾,一些学校开始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珍惜生命。直到近几年,生命教育才逐渐为大陆教育人士所关注。2003年4月,湖北省“防治高校学生自杀专题会议”召开,算是全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关注高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问题。在我国大陆,尚未推出“生命教育”课程。只是在公共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涉及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容,由于过于抽象化和理想化加上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的忽视,所以并未真正地影响大学生。目前极少院校开设的生命伦理学课程,虽也涉及生死的问题,但更多的是侧重医学高科技对生死传统理念

的挑战,而对生命观的引导较少。而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在20 世纪70 年代中后期,面对出现大量凶杀、暴力、艾滋病传播等漠视生命的行为,在很多学者的倡导下就已经成立了一些“生命教育”的学会和组织,旨在提醒教育青少年爱惜自己的生命、自我实践和挑战困难。生命教育在我国高校开展的薄弱现实彰显其开展的深远意义。

一、生命教育是现时代“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因此,从这一经典哲学命题出发,我们不难发现“以人为本”思想提出的渊源。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需要构成人的本性,而教育的宗旨在于对人性的塑造和完善,这一切都必须是建立在生命存在与延续之基础上。教育培养、文化熏陶、科技进步等等一切,它们最终的价值关怀是什么?答案毫无疑问,那就是人的生命。因此,所有教育的最终落实和人性塑造也应该统统回到生命这一根本上。唯有如此,生命才不会仅仅局限于生物学意义上的束缚,才有更深、更高意义上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才有社会意义上生命价值的延伸与拓展,“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施才有了坚实的依托。在新的时代,教育不应只是对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和生理层面的关注,而应该将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全人”,更应注重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和精神层面的教育。正如有学者指出:“教育的本质

是塑造健全的人格,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在于帮助生命正常发展。”“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具体而言,一方面应把生命教育看作是全人格教育,注重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完善,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更深层次感悟,从而珍爱生命;另一方面,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各门学科共同参与的全方位教育。既包括心理、健康、伦理等生命教育显性课程的专门阐释,也包括了德育、体育、科学、人文等方面隐蔽课程的隐性熏陶。因此,在“以人为本”的全人教育理念下,生命教育应当是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关系学生健康发展的第一位教育。

二、降低大学生自杀率

大学生自杀给家庭以毁灭性打击,给同学和老师带来心理阴影,甚至是心灵的创伤,给社会、学校带来巨大损失。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把自杀行为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利己个人自杀。即极端个人主义支配下,个体脱离社会,远离集体,空虚孤独,丧失社会目标而自杀。第二,利他主义自杀。这往往是个人利益服从于某种集体利益所促成,如老人或病人为了不给亲属增加负担而自杀。第三,反常自杀。它主要发生在社会大变动时期或经济危机时期,个人丧失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无法解决,或因社会变动造成个人沉沦。第四,宿命论自杀。这是集体强加于个人过多规定与束缚造成的,个人感到前途黯淡,压抑过大,

因此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按照这些类型对当前大学生轻生现象归类,便会发现,他们大部分属于第一种和第四种,二者中又以宿命论自杀为最多。如果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培养抗挫能力,让大学生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进而热爱他人生命,会减少自杀行为,降低大学生自杀率。

三、健全大学生人格

健全人格是指人的生理、心理、道德和审美等要素的完美统一、平衡、协调。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中存在自我价值迷失、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匮乏,缺乏良好的自我调节等问题。通过生命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评价自我,避免自视过高导致自负自满,或低估带来沮丧的消极情绪;有助于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提高,使他们在外部环境和自我身心不断变化过程中,保持满意和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心境,表现乐观而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大学生消除由于学业压力、经济压力、择业压力、情感困惑、人际关系紧张带来的不良情绪,在种种现实矛盾面前应对自如,避免心理的失衡,行为的失范。

四、提升大学生生命质量

生命质量就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优劣程度。对于大学生而言,生命质量具体表现为从事各类活动的动机、达到的水平或所处的状态。如果一个大学生因为家庭、学校、社会等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原因,表现出痛苦、

自卑、委屈、失望、恐惧、孤独、无助的状态,那么这个大学生生命质量就很差。相反,如果一个大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尽情地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那么这个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就很高。通过生命教育,就可以让大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成长,使他们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乐观、快乐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精神状态,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柯政.生命教育与人格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4,9.

[2]郑小红.论生活与生命[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3).

[3]李德才.德与法案教学读本[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4]张阳.生命教育:繁茂大学生生命绿洲[J].中国教育报,2005,06,21.

[5]燕国材.值得倡导与实践的生命教育[J].中学教育,2003,(8).

[6]赵立军,乔丙武.高校生命教育刍议[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版),200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