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教案20年代戏剧与30年代思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小剧场运动的倡导,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首先是建立不同于文明新戏的新的话剧体制。 其核心是以“导演(当时称为„舞台监督‟)制”取 代“明星制”,以导演为中心,将剧作家的创作、 演员的表演,以及舞台美术的设计,统一成一 个有机的整体,完整地体现为“剧场的艺术”。
(1924年洪深为戏剧协社改编、执导的《少奶奶的扇 子》(据王尔德作品改编)在创建新的排演制度上,做 出了示范性的努力,从而成为一次“经典性的演出” 引起了社会轰动。)
四、"五四"前后的话剧创作
(一)现实主义戏剧的最初成果--胡适、汪仲贤、陈大悲、 欧阳予倩的"社会问题剧"创作 爱美剧的小剧场运动十分重视剧本的创作,几乎所有 的早期剧作家的代表作都是首先在小剧场演出的,可 以说他们是为小剧场所培育的一代话剧文学的开创者。 在剧本创作问题上,人们首先注意的,是民众戏剧社 作家所创作的"社会问题剧"。 内容:初期的话剧创作,多以反对封建礼教、提倡男女 平等和婚姻自由为中心内容,这与"五四"时期那种民 主、自由、个性解放的要求相一致的。
•戏剧文学的特点
–集中反映生活中的 矛盾冲突; –富于动作性、个性 化的人物语言; –适合舞台时空的戏 剧结构。
一、"五四"以前的话剧运动(晚清--1917年)
( 一)有关话剧的基础知识 中国现代文学四大文学体裁是指小说、散文、诗歌、 戏剧。其中戏剧专指话剧,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古 代也有戏剧--戏曲,戏曲传统源远流长,以1790年"徽 班"进京为乾隆祝寿形成的国粹-京剧为代表。话剧则 起源于西方古代希腊的祭祀酒神的仪式,并出现三大 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毕得斯和喜 剧家阿里司多芬,17世纪在西方取得辉煌成就,因而 戏剧便成为中世纪取得成就最大的文学样式。如法国 的古典主义戏剧,英国则以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为代 表。19世纪现实主义戏剧达到高潮,如英国高尔斯•华 绥的批判现实主义戏剧、挪威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作为一种西方戏剧形式,话剧是在19世纪未经由西方 侨民传人中国的。
讨论:中国传统戏曲与 现代话剧有哪些相同与 不同之处?
话剧《法西斯细菌》
(二)春柳社-最早对中国现代话剧艺术进行自 觉探讨与试验创造的社团。 1907年2月,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主要 成员有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等) 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接着又公演 了根据林纾的翻译小说改编而成的五幕剧《黑 奴吁天录》,引起了东京戏剧界的轰动。
上海戏剧协社:1921年冬成立,成员有谷剑尘、应云卫、 汪仲贤、欧阳予倩等。1923年,曾在美国哈佛大学专 修过戏剧的洪深也加入该社并被推为该社的排演主任。 戏剧协社注重舞台实践,在中国话剧排演的正规化方 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到1933年被国民党查封为止,他 们共举行公演16次,先后排演过谷剑尘的《孤军》、 陈大悲的《英雄与美人》、欧阳予倩的《泼妇》和 《回家以后》、洪深根据英国作家王尔德所著《温德 米尔夫人的扇子》改编而成的《少奶奶的扇子》、易 卜生的《傀儡家庭》、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等, 对中国话剧从剧本走向舞台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是 中国早期戏剧团体中历史最长的一个。
(五)"甲寅中兴"与"文明新戏"的衰弱--娱乐性、 趣味主义戏剧观的建立及衰弱。 与政治紧密联系的早期话剧随着辛亥革命的失 败而落人低潮;但在1914年,却突然出现了所 谓“甲寅中兴”。这一次繁荣是以中国第一个 现代大都市上海为中心的,以“职业化”与 “商业性”为主要特色,戏剧教化功能淡化, 戏剧的娱乐性和表现性得到强调,题材倾向世 俗生活,在欣赏趣味上更是自觉地向市民阶层 的审美情趣靠拢。但单纯商业性演出的负面影 响也是明显的:文明新戏终因迁就小市民的封 建落后意识与恶俗趣味,以及艺术上的粗制滥 造、某些演员的堕落,而失去了观众。
20年代的戏剧创作, 主要是话剧。 中国的早期话剧,称 为文明戏、文明新戏,也 称新剧。直到1928年,才 正式命名为“话剧” (drama)。
话剧《雷雨》
资料:据说,“文 明戏”最初是由妇女观 众命名的,她们以为, 没有吹打的结婚称文明 结婚,那么,没有吹打 的戏剧就该称文明戏。 洪深认为:可能因为话 剧是从欧美日本等文明 国家介绍来的,才称为 文明戏,不管怎样, “文明”两个字,总是 恭维的意思。
三、"五四"以后的话剧运动(1921--1927)
"五四"后,话剧运动进入了艰难的建设的 深入发展时期,具体表现为出现了大量的话剧 团体和艺术学校,演剧在青年学生中盛行,同 时早期戏剧作家对剧本的创作也进行了多方面 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戏剧团体的建立--民众剧社和上海戏剧协 社的现实主义戏剧艺术与业余的、非营业性的 "爱美剧"运动的倡导 上海民众剧社:1921年5月,沈雁冰、郑振铎、 陈大悲、欧阳予倩、汪仲贤、柯一岑、熊佛西 等13人成立了"五四"文学革命后最早的话剧社 团"民众戏剧社",并创办了《戏剧》月刊,这 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专门性戏剧刊物。
二十年代戏剧
戏剧基本知识
•概念
戏剧是以演员为中心, 在观众面前演出的综合性 艺术。
•戏剧的分类
– 按内容的性质可分为: 悲剧、喜剧和正剧; – 按表演形式可分为: 话剧、歌剧、舞剧、 诗剧、广播剧、电视 剧等; – 按作品题材可分为: 现代剧、历史剧、儿 童剧等; – 按容量大小和结构形 式可分为:多幕剧和 独幕剧。
(三)话剧艺术的现代化--小剧场运动与新的戏 剧理论和表演体制的建立。 涵义:所谓"小剧场"运动,起源于19世纪末法国 "自由剧场"的艺术实验,以后风行于英、德、 荷兰、俄、美、日等国,这是一次以易卜生为 代表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戏剧,取代在西方 剧坛占主导地位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戏剧的 戏剧革新运动,它揭开了西方(与日本)现代戏 剧的帷幕,在戏剧观念以及戏剧文学、导演、 表演、舞美等方面都进行了新的探索。
在戏剧观念上,主张发扬传统戏曲“目的在于娱乐”的“纯粹艺 术”的倾向,反对“利用艺术去纠正人心,改善生活”的易卜生 式的社会问题剧; 在戏剧的表现上,反对描摹现实生活,提出要“探讨人心的深邃, 表现生活的原力”,因而赞赏西方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艺术,提 出要糅合东、西方戏剧的特点,“在‘写意的’与‘写实的’的 两峰间,架起一座桥梁”。他们的这一设想,显然带有浓重的理 想主义色彩,由于不适合当时社会的需求,终未能实现。
(三)"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 "文明新戏"是最早出现的有别于传统戏曲的新 的戏剧形式:春柳社公开宣称 (《演艺部专章》:演
艺之大别有二:曰新派演艺,以言语动作感人为主,即今 欧美流行者;曰旧派演艺,如吾国之昆曲、二黄、秦腔、 杂调皆是,本社以研究新派为主"。) 他们所要创造的
Hale Waihona Puke 是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的,适应于现代文明需要 的,主要借鉴西方的,以言语、动作(而非歌舞) 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新的戏剧形式,这种戏剧表 演,完全废除了旧戏的歌舞形式和一切规则程法, 全剧只用对话,并采用新式布景,给人以耳目一 新的感觉,当时的人称之为"文明新戏"。
"爱美剧"与学生业余演剧的高潮 针对文明新戏职业化与商业化所产生的种种弊 端,民众戏剧社发起了“爱美剧”也即“业余” 戏剧(“爱美”即Amateur的音译)的运动,发 表了“以非营业的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为宗 旨”的宣言。在这样的背景下,20年代初,素 有传统的学生业余演剧活动出现了一个高潮, 并且成为这一时期话剧运动的中心。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燕京女校、师范大学等 院校纷纷成立业余剧社。
2、其次是提出与建立了一整套新的戏剧美学 原则与表演体系和模式--"第四堵墙"理论。
“第四堵墙”理论:由19世纪法国自然主义戏剧家 创造的所谓"第四堵墙"的理论,强调再现人生 的真相,自然的生活的原态:"舞台上的生活, 正如你透过一垛墙壁看到人家屋里那样",因 此戏剧的最高目的是创造充满真实生命的"舞 台的幻觉":舞台美术(包括布景、灯光、化装 等)追求逼真的、生活化的效果,演员的表演 要求生活在舞台创造的特定情境中,不与观众 进行感情交流,追求像生活片断那样自然。由 此而创造出了以后在中国话剧界产生了深远影 响的"剧场戏剧"的创作与表演模式。
(二)译介外国戏剧理论和作品的热潮 如何“建设西洋式新剧?胡适提出,要"赶紧多多的翻译 西洋的文学名著做我们的模范"。 1918年《新青年》4卷6期推出了“易卜生专号”,集中介 绍了被称为“(欧洲)现代戏剧之父”的易卜生。 由《新青 年》“易卜生专号”为开端,迅速形成了介绍外国戏剧理 论、翻译和改编外国戏剧创作的热潮。西方戏剧史上各 种流派--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戏剧到现代象征派、未 来派、表现派、唯美派、新浪漫派的戏剧几乎是同时涌 进了中国,带来了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的、却又是多元 的戏剧观念、戏剧美学、戏剧形式与技巧。
(二)戏剧学校--北平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和北平国立艺术 专门学校戏剧系的建立。 人艺戏剧专门学校:1922年冬,蒲伯英出资并与陈大悲 合作,在北平创办了“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学校以 造就“职业的但高尚的剧人”为宗旨。 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1925年,赵太侔、余上 沅、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将已经关闭的北平"美术 专科学校"改名为"艺术专门学校",增设了戏剧系。这 是第一个国立的戏剧教育机构,戏剧艺术由此进入国 家高等教育。后来,赵、余、闻陆续离去,戏剧系由 熊佛西主持。"艺专"戏剧系的创办,接续了"人艺戏剧 专门学校"停办后培养戏剧人才的事业。 上海艺术大学与南国艺术学院:在田汉的主持下,在南 国社基础上,1927年创立了上海艺术大学与南国艺术 学院。这样,爱美剧演出中心,就逐渐转移到这些戏 剧专业学校学生的实习性的演出。
(据不完全统计,从1917到1924年全国26种报刊、4家出版社共发表、 出版了翻译剧本170余部,涉及到17个国家70多位剧作家。)
(三)“国剧运动”--新剧建设中稳健的文化选择和趣味主 义戏剧观 1925年赵太侔、余上沅等一批留美学生在归国后,曾于 1926年6月至9月在徐志摩主持的北京《晨报》副刊上 创办《剧刊》,提倡“国剧运动”,提出了与《新青年》 派不同的另一种选择。他们主张“从整理与利用旧戏人 手”去建立“中国新剧”。
对旧剧的批判:先驱者们批判了传统旧戏“仅求娱悦耳 目”的戏剧观念、非写实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追求 “大团圆”结局的非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传统戏剧 模式:“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夫妻相 会大团圆”《西厢记》) 新的戏剧观的建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把戏剧做传 播思想,组织社会,改善人生的工具;二是提倡现实 主义的戏剧,要求戏剧"在当今社会里"取材,表现"我 们每日的生活",描写"平常"的普通人,并打破传统的 "大团圆"主义,如实地揭示现实本来面目。
1、胡适《终身大事》
该剧发表在1919年3月的《新青年》上,是中国第一部 刊载于正式刊物的话剧创作。 剧作写一位封建士大夫家的小姐田亚梅作为新知识女 性和一个富有之家的少爷陈先生婚姻恋爱的纠葛。田 小姐执意要嫁陈先生,但遭到父母的反对。母亲是出 于迷信,父亲是因为查出历史上田、陈本为一家,遵 守“同姓不婚”的封建族规。最后,田小姐给父母留 张字条,偷偷出走,坐上了陈先生在门外等候的汽车, 以宣告斗争的胜利。剧作充溢着强烈的个性主义精神, 有明显的模仿《玩偶之家》的痕迹,但由"门当户对" 的门第观念(大家闺秀--有钱少爷)和反抗的微弱-出走,所以写得并不彻底。
(四)"进化团"与"天知派新剧"--第一个职业性 的新剧团与重教化功能的戏剧演出模式 1910年底,由任天知发起,聚集了汪仲贤、 欧阳予倩、陈大悲等优秀戏剧人才的“进化 团”,这是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他们打 着“天知派新戏”的旗帜,以《血蓑衣》(据 日本新派剧《血之泪》改译)、《东亚风云》 (写朝鲜爱国者安重根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的事件)等一炮打响,演遍大江南北。在辛亥 革命前,积极宣传革命思想。 "天知派新剧"事实上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的 早期创作与演出模式。他们以宣传革命、攻击 封建统治为首要职责,也即把戏剧的教化功能 发挥到极致。
二、"五四"时期的话剧运动(1917--1921)
“五四”时期的话剧运动以对传统戏剧的批判和对 西洋戏剧的引进与介绍为两大内容。 依据对传统旧剧的态度不同,对现代戏剧的建设 道路也就呈两个方向的探索之势—— 以批判为代表的“建西洋式新剧” 以保存为代表的"国剧运动"。
(一)《新青年》发动"旧剧评议"--建设新戏剧 的激进立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