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经验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经验体会
近几年从课改理念的学习到深入课堂进行课改实验,我从中受益匪浅,下面谈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经验体会。
1.变接受者为发现者,给学生以个性化阅读和探究阅读的空间。
人生来就是一个灵活的学习者,一个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行动者,学校的教育就是对学习这一人类基本的习得性功能加以引导和组织的体制。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课堂上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走进教师设计的框架,忽视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兴趣关注。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与困惑,敏锐地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全面的互动学习中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形成分析、探讨问题的锲而不舍的动力。而在此阅读过程中,教师已经不是纯粹的答疑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应自觉地充当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者和推动者。教师要结合阅读文本,设计出能解答文本核心内容的“钥匙”性质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从而为学生提供探究阅读的空间。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阅读差异,才能让学生体验在兴趣中阅读,在阅读中探究,在探究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观点中阐
述自身的阅读体验。
2.教师要从理论上全面理解“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内涵。
新课程强调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生成的,必须是学生在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思考而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在具体的操作环节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2.1做好合作准备。即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使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首先对需要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认识和了解,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2明确合作目标。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小组合作的目的,通过合作要实现什么目标,各自在小组合作中担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从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3形成合作机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组内成员应有明确分工,保证组内成员有平等参与的机会,让不同学生的智慧都得以展现。
2.4参与合作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非只简单地巡视,做象征性的表演,而是要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积极看,积极听,设身处地地体会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了解学生的合作状况,作出相应的评价。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是真正实质性的合作。
3.培养学生的几个小习惯。
3.1记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就是时间吗?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就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能因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3.2爱读书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培养健全的人格,伟人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与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养成习惯,学生将终生受益。从应试角度说,也有其现实意义。
3.3动手的习惯,就是写的习惯。很多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江水,可是写的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针对此可让学生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看出一个学生多方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还不是都写出来的。
4.扩大古代传记散文阅读量,积累写作素材。
批阅学生作文不难发现存留在学生脑中的可用素材少之又少,说到历史名人谈来说去就是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其实古代传记散文就是一座“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除了中学课本中的《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屈原列传》、《张衡传》等传记散文名篇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之外,学生平时的文言文阅读练习(包括高考真题),大多选自传记散文,其传主大多是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虽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中,人物行迹及价值取向也各不相同,但他们或以政绩卓著名垂青史,或以情操高尚感召千秋,或以文学成就不凡享誉后世,或以科学贡献巨大流芳传名……我们只要有意识地体会这些古人的不朽风采与壮志豪情,用心积累素材,考场作文时就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由此看来,课内外阅读结合,挖掘利用传记散文资源,是积淀和丰富作文素材的捷径。
5.重视教学提问。
5.1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对于语文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一些比较直观的知识,若还是旁敲侧击,就显得多余。这类知识,属于知识掌握的最低层次――识记。记住就有,记不住就无,所以应该直接发问,比如基础字词的读音、文言知识、文言词语的含义、文言句式等都可以这样。
5.2设置台阶,梯度上升。比如对于文章的主旨一般很难一下子就分析明确,这个时候就要设置一些小问题将主旨这一大问题具体化,细小化,不让学生感到无从入手。比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分析文章主人公别里科夫
的性格时我就引用原文“他也真怪”提问:作者为什么说“他也真怪”?找出怪的事情,看能表现他怎样怪的性格特点?学生兴趣很高,找了很多怪事,对别里科夫的性格总结得很全面。又如《祥林嫂》一文,分析祥林嫂的死因时,我就巧妙地运用原文的“还不是穷死的呀”设置问题:祥林嫂真的是穷死的吗?学生围绕这个问题深入展开讨论和思考,祥林嫂的真正死因渐渐明晰。
5.3补充空白,再现情景。所有的感慨都产生于一种情景,如果孤立地理解感慨,可能只是剜肉补疮,无以治本。所以必须找到这个问题产生的情景,然后再现作者的思维踪迹,这样理解就会浅显得多。比如在《项脊轩志》中作者对母亲的回忆部分:“而母立于兹”,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提出问题:你能想到当时哪些情景和活动呢?这样学生就能把自己的对母爱的理解融入其中,体会作者的母爱就会很轻松。又如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我这样提问:你能再现诗人作诗的情景吗?学生发挥想象力,填补空白,想象诗人在南渡后一个人孤苦伶仃的情景,很轻松地理解诗句的含义。这种方法对分析古诗词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