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低碳技术成果转移问题及模式探讨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现存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现存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指科研成果从实验室研究阶段向市场转化成为商品和服务的过程。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和解决人类生活中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了科技成果的有效利用和转化,需要采取相应对策来加以解决。
一、现存问题分析1. 缺乏有效市场机制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市场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目前存在着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导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难度增加。
一方面,科技成果的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机制,难以实现需求和供给的精准匹配;市场上缺乏足够的投资者和资金支持,使得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缺乏资金保障。
2. 技术成熟度不够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技术的成熟度是决定成果能否得到市场认可和产生商业价值的重要因素。
我国目前存在着许多科技成果技术成熟度不够的问题,使得这些成果难以转化为市值。
3. 企业转化能力不足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企业是连接科技成果和市场的桥梁,但是我国许多企业的转化能力不足,导致科技成果难以得到有效转化。
一方面,企业缺乏对科技成果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难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内部管理和运营水平不足,难以有效管理和推广科技成果。
4. 缺乏科技成果评价标准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导致科技成果的价值难以准确评估,使得科技成果难以得到应有的市场认可和推广。
二、对策研究1. 完善市场机制为了解决市场机制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提供科技成果需求和供给的信息服务,促进需求和供给方的对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支持体系,增加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2. 提高技术成熟度为了解决技术成熟度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科技成果的研发和实验,提高成果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引入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促进科技成果的成果实际应用和验证,提高技术的成熟度。
零碳技术使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零碳技术使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不断增加,零碳技术成为降低碳排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使用零碳技术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将介绍零碳技术使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技术效率低下零碳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面临效率低下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改进。
首先,需要加大对零碳技术研发的投入,提高技术的能源转换效率和产能。
同时,优化技术的设计和工艺流程,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减少能源损耗。
其次,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人员的交流合作,促进技术的传播和应用。
二、高成本问题零碳技术的成本通常较高,这是使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要解决高成本问题,一方面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
通过研究和发展新的材料、工艺和设备,实现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效益。
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可以给予经济激励和财政支持,例如提供税收减免和补贴,以促进零碳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三、缺乏支持和政策环境缺乏支持和政策环境是零碳技术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为零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提供支持和保障。
同时,建立健全的法律框架和规范体系,加强对零碳技术的监管和管理,提高技术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
此外,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制定和推行全球性的减排措施和标准。
四、社会接受度不高在使用零碳技术的过程中,社会接受度不高也是一个常见问题。
为提高社会接受度,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宣传和教育,向公众普及零碳技术的知识和意义,加强对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的认识。
其次,政府和企业要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互动,征求和尊重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此外,建立健全的社会参与机制和渠道,促进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和管理,形成共治共享的氛围。
五、能源供需不平衡零碳技术的使用可能会导致能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要加强能源规划和管理,合理安排能源的生产和消费。
可以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和利用多样化的能源资源,降低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性。
“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低碳科技发展现状与展望分析
“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低碳科技发展现状与展望分析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低碳科技发展现状与展望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峻,各国纷纷明确提出双碳目标,即通过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汇来实现碳中和。
在这样的背景下,绿色低碳科技成为了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双碳目标下绿色低碳科技的发展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1.1 绿色低碳科技的定义与意义绿色低碳科技是指以节能、环保为导向,同时具备较低碳排放的科技创新和应用。
它在减少碳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包括清洁能源、能源储存、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领域在内的绿色低碳科技正在迅速发展。
1.2 清洁能源的发展清洁能源是双碳目标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
在过去几年中,全球清洁能源的发电容量持续增加,尤其是风能和太阳能的利用率明显提升。
此外,各国政府也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的支持力度,推出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
1.3 能源储存技术的突破清洁能源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能源储存技术。
过去,储能技术的不成熟一直是清洁能源发展的瓶颈之一。
然而,近年来,诸如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的出现,为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1.4 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的创新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指通过将工业过程和能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捕获、利用或封存起来,以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
目前,全球已经有多个CCUS项目在实施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这些技术的创新将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
二、展望与挑战2.1 技术突破与创新未来的绿色低碳科技发展需要不断的技术突破与创新。
在清洁能源领域,还需进一步提高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本。
在能源储存技术方面,需要研发更加高效、安全、环保的储能材料与设备。
此外,对于CCUS技术的研发应加强,以提高其捕获效率和利用率。
2.2 政策支持与合作绿色低碳科技的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国际间的合作。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低碳经济是指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排放,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低碳经济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趋势和要求。
但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对策。
一、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1. 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依赖于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导致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据统计,我国消耗一单位能源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两倍以上。
2. 大部分企业低碳能力弱:当前,我国企业大部分缺乏低碳意识和技术,无法有效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难以迅速适应节能减排的要求。
3. 能源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仍处于以煤炭等传统能源为主的状态,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比重较小。
这使得减少碳排放的难度加大。
4.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许多地方为了吸引投资、刺激经济发展,盲目扩大了高污染和高能耗的产业,使得环境污染严重。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1. 制定国家能源政策:制定国家能源政策,调整能源结构,加大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投入,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大气、水和土壤环境保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 支持低碳技术创新: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低碳技术创新,推广低碳技术和装备的应用,降低低碳技术成本,提高企业低碳环保意识和能力。
3. 完善环境法规制度:建立健全环保法规制度,加强对环保领域的执法力度,将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压实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责任。
4. 对高污染和高能耗产业进行限制:政府应该对高污染和高能耗产业采取限制措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要推动发展绿色产业,支持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发展。
5.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政府应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发和利用低碳技术,将低碳环保设备纳入国家节能补贴名录,鼓励使用低碳环保产品。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工作情况、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工作情况、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一、工作进展情况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绿色低碳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经济向低碳方向转型。
以下是一些关键领域的进展情况:1.能源结构优化:我国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大对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力度。
同时,严格控制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的发展,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2.节能减排:通过实施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如提高能效标准、推广节能产品、加强污染物排放监管等,有效地减少了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3.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理念在工业、农业、城市生活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推行废弃物分类回收、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等措施,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4.绿色交通: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工具等绿色出行方式,加大对城市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的治理力度。
5.生态保护: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大对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等重要生态资源的保护力度,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虽然绿色低碳转型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1.技术瓶颈:一些关键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仍存在较大难度,如高效储能技术、碳捕获和储存技术等,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攻关力度。
2.成本问题:一些低碳技术的成本较高,使得相关产业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例如,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设备的初期投资较大,使得其电价相对于传统化石能源发电缺乏优势。
3.政策支持不足: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但政策的执行力度和效果有待加强。
此外,在某些领域仍缺乏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如碳交易市场等。
4.社会认知度低:公众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认识程度不够高,缺乏低碳生活方式的意识和习惯,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
5.国际合作不足: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技术交流、资金支持等方面,我国仍需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
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本文旨在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简要介绍背景情况,强调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分析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影响因素。
最后提出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政策支持、促进产学研合作等。
结论部分总结研究结果,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低碳技术、创新、问题、影响因素、对策、研究、结论、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的追求。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也在积极推动低碳发展,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目标。
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国企业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
我国企业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不足,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低碳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仍较少,企业对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企业在低碳技术创新中存在体制机制不完善、人才短缺等问题,制约了低碳技术创新的进展。
市场需求不足、政策扶持不力等因素也限制了我国企业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的发展。
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推动我国企业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有必要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影响因素,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低碳技术创新是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2. 提升企业竞争力。
通过低碳技术创新,企业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拓展市场份额,增强自身竞争力,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零碳技术实践中的困境与解决方案
零碳技术实践中的困境与解决方案在零碳技术的实践中,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这些困境限制了不同行业、企业和个人在转型为低碳社会所面临的挑战。
然而,通过创新和合作,我们可以找到解决方案,并推动零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首先,零碳技术在实践中面临的一个困境是高成本。
许多新兴的零碳技术需要大量的投资和研发成本。
例如,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建设需要昂贵的设备和基础设施,这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挑战。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案是通过政府资助和贷款来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鼓励私人部门和国际组织参与投资和合作。
其次,零碳技术的实践还面临着技术难题。
许多可再生能源技术还处于发展初期,存在着效率低下和稳定性差的问题。
例如,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性给能源系统的可靠性和总体效率带来了挑战。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案是加强研发和创新,改进技术的效率和稳定性。
同时,可以采用能源存储技术来平衡能源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差异,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第三个困境是相关基础设施的不足。
例如,电动汽车需要建设充电桩和充电基础设施,以便用户能够方便地充电。
然而,目前的充电站数量还不足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电动汽车市场需求。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案是加大对相关基础设施的投资,包括充电桩、智能电网等。
同时,可以鼓励公私合作,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和速度。
此外,零碳技术的实践还面临着社会接受度的挑战。
由于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和改变传统工作模式的可能性,一些人可能对零碳技术持怀疑态度。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案是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人们对零碳技术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政府和企业还可以提供激励措施,如补贴和优惠政策,以鼓励人们采用零碳技术。
最后,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供应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受天气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其可持续性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案是多元化能源供应,不仅依赖于可再生能源,还包括能源储备和传统能源。
同时,技术进步可以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性,如太阳能和风能的储存技术的发展。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低碳经济模式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
作为人口和经济规模都位居世界第一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也已经成为了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我国低碳经济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我国低碳经济现状目前,我国的低碳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我国已经成功地制定了一系列的低碳政策,比如《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十二五”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
这些政策的制定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其次,我国也在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比如风电、太阳能、水电等清洁能源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LED照明等领域。
在这些产业中,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领先的生产和消费市场,为实现低碳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此外,我国在推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目前,我国已经建设了一批低碳示范城市,并且正在逐步推广低碳城市建设的经验。
这些城市的建设可以有效降低城市的碳排放量,为建设低碳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二、我国低碳经济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全球能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大,我国低碳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将更加明显。
具体来说,未来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可能会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 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不断降低,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将成为未来低碳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
特别是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未来将有更多的清洁能源投入生产和消费领域,进一步降低碳排放量。
2. 数字经济与低碳经济的融合数字经济是一个新的经济形态,它将信息、网络、技术等与传统经济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紧密结合。
数字经济的发展将为低碳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持。
未来数字经济与低碳经济将逐渐融合,通过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3. 绿色金融的发展绿色金融是指以满足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金融活动。
随着社会对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金融在未来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措施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临的问题与对策措施2019-10-27[摘要]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加快推进低碳产业发展,要制定国家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战略和系统化的产业发展规划;增加政府的制度供给,提供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重构社会价格体系,解决价格和成本障碍;明确环境产权,制定奖惩规则;推进节能环保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并规范市场。
[关键词]碳排放;低碳经济;能源;环境[中图分类号]F127.9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5-6432(2010)49-0193-02当前,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正⽅兴未艾,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可以逐步减少我国能源对⾼碳资源的依赖,可以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也可以保护⾃然环境,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宏伟⽬标的必由之路,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低代价发展的战略选择。
1 低碳经济“低碳经济”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中尽可能最⼩量排放温室⽓体的经济体。
在全球范围内倡导低碳经济是避免灾难性⽓候变化的必要⼿段,各国寻求低碳经济发展已经变成缓解全球变暖长期战略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益枯竭的不可再⽣型能源资源、不断上升的能源需求以及能源价格,也将推动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发展“低碳经济”旨在围绕整个经济活动,在⽣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全⾯考虑温室⽓体排放,主要体现在对能源⽣产和消费作出更加有效率的选择,以求达到最⼩的温室⽓体排放量。
“低碳经济”作为⼀种新型经济模式,与以往的⾼消耗、低效率和⾼排放的传统经济有本质上的区别。
主要体现在:⼯业⽅⾯,⾼效率的⽣产和能源利⽤;能源结构⽅⾯,可再⽣能源⽣产将占据相当⾼⽐例;交通⽅⾯,使⽤⾼效燃料,低碳排放的交通⼯具、公共交通取代私⼈交通,并且更多地使⽤⾃⾏车和步⾏;建筑⽅⾯,办公建筑与家庭住房都采⽤⾼效节能材料以及节能建造⽅式。
随着经济不断扩展,逐步减少碳排放量,打破传统经济增长与温室⽓体排放总量之间的旧的⾼度相关关系,建⽴新的低碳⽣活环境和⽣活⽅式。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发展低碳经济是保护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等问题日益严峻, 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以低污染、低能耗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热点。
低碳经济是以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重大进步[1]。
1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1.1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所占的比重较高, 低能耗的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目前, 我国一次能源生产量中煤炭所占比例达2/3, 电力结构中, 燃煤发电约占80%, 这与我国的“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特点密切相关[2]。
建材、钢铁、电力和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发展过热, 部分行业仍存在工艺和装备缺陷。
1.2资源、能源消耗日益加剧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 资源、能源消耗日益加剧, 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
我国高碳经济特征十分明显, 作为出口大国, 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能源和消耗快速增长。
单位GDP能耗虽然有所下降,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具有很大的差距。
部分地区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的经济生产方式依然存在, 部分企业工艺陈旧, 设备老化, 节能技术应用不广, 造成资源、能源浪费严重, 环保设施落后甚至缺少, 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
1.3可再生资源利用率低可再生的能源在消耗后可以得到恢复和补充, 如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 是目前最为理想的清洁能源。
但由于技术条件、区域限制、前期经济投入等因素的制约, 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普及率很低。
1.4公众环保意识薄弱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相对薄弱, 大部分人普遍认为低碳环保是政府的行为, 与个人没关系, 一些人甚至认为低碳环保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的关系, 制约经济的发展, 公众的节约意识不高、绿色消费意识淡薄, 过度消费现象较为普遍。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融资机制供给不足 。发展 低碳 经济 ,技术和资金是 紧密相 3) 连的 ,除了技术方面的制约 , 资金方面 的不足更是我国发展低碳经 在 济面临 的又一大难题 。虽然中国政府不断加大财政预算 ,通过银行推 动绿 色信贷 ,还 积极推行合 同能源管理 、国际 C M 易等新型融资 D 交 方式 ,并与国际金融机构 广开合作之 门,甚至开始建立国内首个环境 交易所 ,拓展融 资渠道 。但是 ,这些 努力带来 的资金非常 有限 。目 前 ,我国大规 模低碳技术项 目的投资 贷款 ,以及 国际机构 的捐款和贷款 ,尚无稳定的政f投 ^机制 。另一 I 等 方面 ,由于低碳经 济项 目具有 投资大 、周 期长 、风 险不可预期 等特 点 , 融系统普遍对 低碳技术项 目兴趣不足 ,加上国内金 融系统在碳 金 金融方 面的经验不足 ,或不甚了解 ,大多数银行对 低碳技术项 目融资 反应冷淡 ,即使部分银行实施融资 ,其信贷放款数量也非常有限 ,不 能满足低碳技术发展的资金需求 ,仅有 兴业银行等个别金融机构有所 涉足 ,融资机制的不足使得 国内低碳经济的发展缺 乏后劲 o () 4 有关 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 律体 系不完善 。一方 面是发展 低碳经济的迫切要求 ,另一方 面却是相关政策法律的供给不足 ,这是 目前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 面的法制保障上面临的一大问题。从国外 来看 ,低碳经济的发展无不以完善 的法律政策体系为保障的 ,我国虽 然非常 重视相关政 策法律 的供给 ,但仍显薄弱。 目前 ,我国在有关低 碳经济的开发 利用领域 的法律主要有 《 煤炭法 》、 < 电力法 >、 < 节 约能源法 》、 《 可再生 能源法 》、 < 清洁生产促进法 )、 《 循环经济 促进法 》等法律 。除此 以外 ,我国还积极制定并实 施了减缓气候变化 的一系列规划与政策 ,这些政策法律的制定与实施 无疑为我国低碳经
双碳目标绿色低碳科技发展现状与展望分析报告
02
国内外低碳科技发展现状
国际低碳科技发展趋势
技术创新
国际上低碳技术不断创新,涉 及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碳捕
捉与封存等多个领域。
政策支持
许多国家和地区出台政策鼓励 低碳技术发展,包括提供研发
资金、税收优惠等。
市场需求
随着全球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的日益关注,低碳技术市场需
求持续增长。
主要国家低碳科技发展战略
01
环保材料技术
开发可降解、可再生、环保的新型材料,替代传统的高污 染材料。
02
清洁生产技术
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和污 染物排放。
03
循环经济技术
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04
低碳科技的应用与案例分 析
低碳科技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能源高效利用
采用高效节能技术和设备,提高 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技术的转移和 应用。
低碳科技产业的发展趋势
低碳化
低碳科技产业将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推动传统产业的低碳化 转型。
智能化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将提高低碳科技产业的智能化水 平。
循环经济
低碳科技产业将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推动循 环经济的发展。
资金投入与金融支持的挑战
资金投入不足
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当前资金投入 不足,制约了低碳科技的发展。
融资渠道有限
低碳项目融资难度较大,传统融资渠道难以满足低碳项目 的融资需求。
投资风险较高
低碳项目投资风险较高,投资者对低碳项目的投资热情不 高。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国外低碳理论的研究动向低碳理论是建立在自然规律基础上的经济理论.它依据基本的地球物质循环尤其是碳循环和碳平衡的原理,计算各种公共工程和商业活动的碳排放及碳预算收支,同时,通过衍生产品市场机制和“京都机制”使得碳排放权得以自由交易.简言之,低碳经济指的是在发展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的产出.人类从根源上重新审视各种经济社会活动,有利于从机制和制度层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从而使低碳经济理论和模式成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途径.从目前的发展看,世界各国及科学界在碳排放的方式、过程及循环状态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其中人类经济活动对碳排放的影响是研究的热点.当前,国际上有关低碳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包括与碳减排有关的能源消费结构的转换和低碳排放能源系统的建立;2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主要探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阶段、速度与碳排放的关系;3农业生产与碳排放: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农业土地整治、农业生产水平与结构的变化等;4碳减排的经济风险分析与减排对策研究.此外,在研究方法上除了简单的相关分析、区域对比分析之外,一些基于大量数据的综合模型分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碳循环能源模型、动态综合评估模型、能源消费—碳减排经济关联模型等.然而,对于产生碳排放基础的内部各要素间能量转换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尚未获得令人满意的进展.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发展低碳经济受到不同国家的地理、能源结构和环境资源的影响.对我国而言,煤炭是主要能源,在发展低碳经济时与西方国家主要采用石油的做法和形式不同,技术和实现的途径也有差异.降低煤在国家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提高煤炭净化比重即使是在资本和科技积累基础非常雄厚的工业化发达国家,也不能摆脱对矿物燃料的依赖.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单位热量消耗的碳排放量较煤炭低10%~30%,因此,加速国家能源消费从传统煤炭矿种为主向现代石油和天然气矿种为主的结构转变是必然选择.这不仅是减少国家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也是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正常趋势.虽然国际油价的波动会给我国通过扩大进口方式改善国家能源消费结构带来很大风险,但与其他减排方式相比,这种政策成功的风险成本依然是最小的.作为最大的能源矿种,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因此,大力实施煤炭净化技术及加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成为我国未来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的一个基本任务.提高能源效率,重点改善城市的能源消费结构和效率以较少的能源消耗,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不仅对保障能源供给、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有直接影响,而且也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手段.世界主要国家都将提高能源效率作为应对气候变化能源战略的核心目标之一.发达国家的能源战略都将各种新能源的采用、低碳燃料的研发、传统化石燃料的清洁以及先进的发电技术等作为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领域.我国也应注重纤维素乙醇和氢燃料等车用燃料生产技术,清洁煤、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先进发电技术,先进节能技术,碳捕获和贮存,可再生能源等能源新技术的开发.近年来,我国能源强度有所下降,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能源强度的下降仍然有很大的空间.目前我国的综合能源效率约33%,比发达国家低近10%.电力、钢铁、有色冶金、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此外,应根据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需求,将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与城市化燃料供应的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增大石油和天然气消费的目标投向应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类城市的气化水平和高质量燃料供应.在城市及区域交通方面,应更多地鼓励建立高效和快捷的共用交通运输系统.充分发挥碳汇潜力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改进森林管理,提高单位面积生物产量,扩大造林面积可增加森林的碳汇潜力,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改进森林管理、提高单位面积生物产量、扩大造林面积等措施的成本可能会很高.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国每年大量投入资金、劳动力造林,但森林覆盖率仅提高了4%,而且这些造林地段的自然条件还是比较好的.研究表明,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便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亿—亿吨碳.考虑到我国1/3的沙漠和1/3的高原土地,未来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困难非常大.但为了减少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必须有效发挥森林碳汇潜力.参与国际减排活动,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碳减排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世界各国的切身利益.未来越来越依赖于对于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和环境技术来进行竞争,同时也不应该低估低碳经济在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为了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国际低碳方面的技术交流是发展中国家获取能源新技术的主要途径.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技术市场和碳交易市场,通过各种激励机制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并为低碳技术、低碳产品的出口提供一定的激励措施.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制定清晰的政策目标,依托和整合现有政策体系和手段低碳经济的长期目标,向社会大众表明了政府联合全社会一起实现低排放或零排放的决心.清晰的政策目标并传递成价格信号,可以促使企业和个人都积极融入到低碳经济的框架中来,长期的政策目标也可以给企业以信号和坚持低碳模式的信心.我国应制定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方案保持一致的新的能源政策,还应做好长期投资的准备.此外,实施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应多样化和相互协调.我国已制定和实施了不少促进节能的法律法规,但多数以行政命令方式推行,经济激励措施的作用还有待加强.尤其是要通过多种政策工具的协同作用向企业发出明确的信号,并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企业决策者从更全面、更广阔的视角来认识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其一,通过税收优惠、融资优惠等激励机制,政府和相关企业将会增加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或者通过对研发资金的重新分配,来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其二,由于对碳排放的限制,排放温室气体较多的企业不得不增加对低碳技术的需求,一个新兴的低碳技术市场将会形成,这将极大地促进低碳技术产业的发展.其三,由于学习效应,低碳技术的性能在应用中将得到提高而成本却会下降,这反过来增强了技术自身的吸引力,使其市场前景变得更为广阔.分阶段有重点有目标地推进推进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应该逐步纳入国家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中,循序渐进,使基础设施的正常更新能够承受,避免对经济带来较大的冲击.节约能源、防治污染和减排温室气体之间的政策和措施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例如,如何在有关污染控制治理中考虑到低碳因素,不仅是解决污染排放问题的一个突破口,也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其次,对现有节能技术需要加强向公众、商业和交通领域推广,这些领域的能源消耗不断增加期,正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最低成本期.此外,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相当有限,而且这类能源是间歇性的,因此寻找合适的储存方法并实现最终大规模的应用也是亟待研究的课题.为企业提供完整的信息和稳定的减排环境政府通过设定明确的碳排放上限,可以科学界定哪些行业、哪些领域当中还有减排的潜力.低碳经济是基于自然规律的经济模式,因此通过对企业的减排进行实时的监测,摸清其减排程度,并对其应尽的减排义务进行客观评估,可使企业获得明确的信息.另外在减排过程中设立一些税收等政策激励的措施,促使企业寻求更好的节省能源的技术和方法.此外,稳定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从长远来说非常重要,企业需要长期的稳定感,从而根据政府制定的目标相应地调整自己的发展计划和重点领域.低碳经济的政策要有时间范围,如英国政府就承诺在2015年之前低碳政策维持不变,这样就能给企业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明确的信号可以给企业以稳定感,同时也可以给消费者个人提供更多消费的信心.应最大限度地使用以市场为主的自愿性机制,在完全必要和设计完善的前提下提倡以监管等原则来保障成效.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伴随京都议定书的执行,相应的减排技术产业及其市场将逐步形成.清洁能源技术和高效能源技术将逐渐成为这一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技术,谁在这个领域的技术创新中取得突破,谁就能够抢先占领这一市场,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此外,更应注重低碳技术创新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的整体战略部署,这不仅会带来非常大的利润,也是非常重要的国际合作领域.低碳经济及其实现方式的若干思考随着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关注与重视,“低碳”这一新名词承载着人们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新追求,逐渐走进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低碳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和发展潮流.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 LCE”一词最早出现在2003年2月24日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但是该书并没有为“低碳经济”提出明确的内涵;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明确表示将走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一项决议,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这一决定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目标;2009年6月,美国政府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以法律的形式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普遍民众也认识到大气中浓度过高的温室气体对正在上演的全球气候变暖有直接的作用,并且认识到这些浓度过高的温室气体就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结果,而在全球范围内倡导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又是避免灾难性气候变化的必要手段,“低碳经济”也就逐渐成为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了.现在,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已经认识到发展模式必须向低碳经济转型,这不但源于气候方面逐渐变暖的压力,同时也是源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枯竭、能源需求以及能源价格的不断上升的压力,此外,国际间形成的共识,如京都议定书和哥本哈根协议也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当属低碳经济已经毫无疑义.那么,什么是“低碳经济”呢其实,迄今为止低碳经济没有严格的定义,其概念内涵不是很明确,并且在不断地更新发展.目前被广泛引用的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表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9年发布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最终将“低碳经济”界定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低碳经济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或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综合性问题,“低碳经济”的概念已经成为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各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因此,可以说,低碳经济实际上是涵盖到生产生活方式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角落.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方式,它以“三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三高”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本特征,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二、中国将迎来低碳经济时代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多国形成低碳发展道路共识的背景之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传统的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逐渐提世界各国日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毫无疑问将迎来低碳经济的时代.其实,在气候问题上,中国一直是高度重视的,许多年来一直采取积极的行动加以应对.如1990年设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1998年签署并在2002年批准了京都议定书、2007年公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8年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2009年8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 2009年8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从立法的高度指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2010年3月中国政府致函联合国批准哥本哈根协议.上述一系列的行动表明,中国已经充分认识到全球低碳经济的大幕即将拉开,并开始以实际行动布局低碳经济,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的低碳经济,概括起来说就是要做到两点,一是逐步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这也是现有产业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可以首先在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等高能耗行业进行试点,通过实施低碳化技术,使这些行业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突破领域.二是发展低碳产业,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在调整中逐步达到低碳的标准,这方面一个有代表性的方向就是新能源产业,其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对于低碳经济的形成、低碳社会的建设将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三、中国国情条件下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思考虽然中国将毫无悬念地踏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但是考虑到中国本身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生态环境脆弱,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有必须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只能是贯彻在消除贫困、推进城市化、实现工业化、节能减排等诸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中一个,而不可能脱离中国的基本国情而简单地使其他目标无条件地服从于低碳目标,而迷失发展的正确方向.其二,在争取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同时,坚持自主创新的技术路线,掌握主动权、话语权,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生产领域的节能减排;实施固碳技术,如碳转化、碳锁定、碳捕捉等,从根本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其三,把着力点放在新能源的发展上,因地制宜科学地发展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潮汐、生物质能等各类清洁能源,改善能源结构.那么,中国的低碳道路究竟该如何走呢笔者认为,在策略上应该循序渐进,从稳碳到减碳再到低碳,其中,首要的任务是稳碳,完成高能耗向低能耗的转变,逐步将碳排放控制在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对友好的阶段,然后进一步实行减碳策略,这其中包括碳交易、碳汇等多种可以采用的制度和技术,最终达到低碳的目标.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应处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具体建议如下:一是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规范.目前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等为数不多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外,我国还没有专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因此,制定和完善合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规章制度是一个基本的前提保障.二是要积极引进和研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一方面积极争取发达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先进技术的转让,另一方面着力研发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同时扶持和鼓励开发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先进技术,并推广使用.这些重要的技术主要包括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碳替代技术和碳转化技术,通过立体的减排体系的建立,综合减少和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三是以政策倾斜和利益为导向鼓励发展低碳产业.可以通过一篮子的经济金融政策和制度安排激励相关主体增加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如在全国范围内征收环境税,按不同能源种类的碳排放浓度进行征税,以达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对可再生资源进行直接的经济补贴和税收优惠,进行有计划的扶持和培育,使之逐渐成长能源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推广碳排放标志认证,从而促进企业努力生产低排放型产品,并引导市场消费;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制度,利用区域间碳源和碳汇拥有量的差异,通过合理的交易制度安排,形成市场化的交易价格,使低碳产业能够获得市场流动性支撑.四是对某些产业或行业进行有重点的扶持.如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国的汽车市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这意味着中国正在快速进入汽车社会,而汽车消耗的能源十分巨大,在中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将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容易见到成效的一个行业;又如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打造“低碳城市”,以建筑节能、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布局、交通方案的优化综合推动低碳发展之路.五是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普及低碳知识.只有全民参与才能真正使经济实现向低碳模式转变,通过公众的行为方式和消费选择的改变引导企业的供给和政府的决策,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低碳消费行为和的共同认识,从根本上促进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
低碳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低碳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低碳转型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难题: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是实现低碳转型的关键,但目前存在技术难题和瓶颈。
例如,可再生能源技术虽然发展迅速,但仍面临转化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碳捕获和储存技术也尚未成熟,难以大规模应用。
2. 资金短缺:低碳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研发、建设和运营等。
然而,目前资金短缺是制约低碳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大投资力度,提供资金支持,以推动低碳转型的顺利进行。
3. 政策支持不足:低碳转型需要政策支持,包括税收优惠、补贴、贷款等。
然而,目前一些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或者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这制约了低碳转型的进展。
政府需要出台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以推动低碳转型。
4. 社会认知度低:低碳转型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支持,但目前社会认知度低,公众对低碳转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认知度,以推动低碳转型的顺利进行。
5. 国际合作不足:低碳转型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全球合作和共同努力。
然而,目前国际合作不足,各国在低碳转型中的合作和协调不够紧密,这制约了全球低碳转型的进展。
各国需要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
总之,低碳转型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加强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政策支持、社会教育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工作,以推动低碳转型的顺利进行。
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 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加剧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倡导,低碳技术创新成为了各国企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作为全球新兴大国,我国企业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我国企业在低碳技术创新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对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 问题分析2.1 技术研发不足我国企业在低碳技术研发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首先,企业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不足,研发经费占比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在科研投入上还有差距。
其次,科研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也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拥有众多优秀科研人员,但在低碳领域的专业人才相对不足,导致低碳技术创新的进展受限。
2.2 技术应用转化难度大另一个问题是低碳技术的应用转化难度较大。
在科技创新领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和服务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步骤和环节。
我国企业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缺乏与科研机构的有效合作机制以及技术应用转化的市场推广渠道。
这导致很多低碳技术无法得到广泛应用,成果转化能力不强。
2.3 缺乏市场激励机制在低碳技术创新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市场激励机制也是一个问题。
低碳技术具有长期投入、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对企业来说经济效益不明显,难以获得投资和支持。
缺乏市场激励机制的存在导致企业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缺乏持续的动力。
3. 对策建议3.1 提高科研经费投入为了支持低碳技术创新,政府应该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提高企业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的研发经费占比。
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进行低碳技术研发,并加大投资力度。
同时,建立科技创新奖励制度,鼓励企业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
3.2 加强科研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了弥补低碳技术领域人才不足的问题,应加强对相关领域的教育培养,提高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政府可以出台政策,加大对低碳技术相关专业的学生奖励和资助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投身于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创新。
绿色低碳转型存在的问题
绿色低碳转型存在的问题1. 前言在全球范围内,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尽管绿色低碳转型具有诸多优势和潜力,但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绿色低碳转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
2. 绿色低碳转型的潜力与优势绿色低碳转型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方式。
它可以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同时,绿色低碳转型也有助于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赖,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挑战和问题3.1 技术壁垒绿色低碳转型需要依靠前沿的绿色技术和创新,但当前的技术壁垒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
例如,在可再生能源领域,虽然太阳能和风能等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高成本和不稳定性仍然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此外,碳排放捕捉与储存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等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技术挑战。
3.2 投资缺乏绿色低碳转型需要大量的投资支持,包括研发投资、设施建设投资和政府支持等。
然而,当前很多国家和地区对绿色低碳转型的投资仍然不足。
其中一个原因是对投资回报周期的担忧,一些投资者对于绿色低碳项目的回报时间较长表示疑虑。
另外,缺乏相关政策的支持也导致了投资的不足。
3.3 社会认知和接受度绿色低碳转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然而社会对于绿色低碳转型的认知和接受度仍然较低。
一方面,很多人对于绿色低碳技术的了解不足,对其真实效果和可行性存在疑虑;另一方面,由于绿色低碳转型对现有生活方式和产业结构的改变,一些人对其产生抵触情绪,难以接受转型带来的不确定性。
3.4 政策环境不完善绿色低碳转型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为其提供支持和指导。
然而,当前一些地区的政策环境仍然不完善。
政府在政策设计方面存在滞后性、不连贯性等问题,导致绿色低碳转型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的政策支持。
此外,政策的执行不力也制约了绿色低碳转型的进展。
4. 解决绿色低碳转型问题的路径4.1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为了突破技术壁垒,需要加大对绿色低碳技术的科研和创新力度。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现存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现存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指将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产品或服务,以实现科技成果的最大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存在诸多现存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现存问题分析1.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难度大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难度较大。
一方面,科技成果缺乏市场化需求,对市场需求的把握不够精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较低;科研人员缺乏转化意识,科技成果存在着“不会做生意”的问题,无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
2.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缺乏有效机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机制。
一方面,缺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效益不高,投资回报率不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缺乏要素保障机制,如技术转移机构不完善,缺乏专业化服务,缺乏资金支持等问题。
3.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缺乏市场化和专业化运营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缺乏市场化和专业化运营。
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模式单一,缺乏市场化运作和专业化管理,无法有效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市场产品,从而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和质量。
4.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现行管理体制不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现行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保障。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机构职能不清晰,管理制度不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难以有序进行,无法形成良性循环。
二、对策研究2.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提高科研人员的转化意识和能力,鼓励和引导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良性发展。
低碳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1 低碳 技 术 的创新 风 险阻碍 了企 业投 资积极 性 . 2
低 碳 技 术 大 多 是 比较 新 的技 术 , 临较 大 的 技 术 面
风险 , 同时 未来 绩 效存 在 很 大 的不 确定 性 。而现 有 化
第 1 ( 第 19 ) 期 总 1期
No1 S .( UM .1 No1 9)
机 械 管 理 开 发
M ANAGEM ENT AND DEVEL0PM ENT
2 1 年 2月 01
Fe 2 b.01 1
低碳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剥、 芝 丽
( 山西 大 学 工 程 学 院 , 西 山 太原 0 0 1) 3 0 3
路径 依赖 是指技 术演 进或 制度 变迁 过程 均有类 似
于 物理 学 中的惯性 现象 。路 径 依 赖 问题 是保 罗 ・ 大卫 提 出的 , 认为 : 他 经济 社会 中一 些偶 然事 件可 能导 致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种技术战胜另一种技术( 即技术演进 )但是一旦选择 , 某一技术路线 , 它会持续到最终 , 即使另一种技术路线 可 能 比该路 线 更 为有 效 。美 国著名 学 者 布赖 恩 ・ 阿瑟 最早 将 路径 依 赖理 论 纳入 技 术 创新 研 究 中 , 系统 地 并 阐述 了技术 演进 过 程 中 自我 强 化机 制 。他指 出 , 技 新 术 的采 用往 往具 有报酬 递 增和 自我 强化 的机 制 。主要 原 因在 于 : 技术 创 新 的初 始成 本或 固定成 本很 高 , 随 但
【 摘
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路径与创新策略
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路径与创新策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和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重要课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各国纷纷探索绿色低碳的技术路径和创新策略,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共生。
本文将深入探讨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路径与创新策略。
一、清洁能源技术路径清洁能源是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
在传统能源的基础上,开发和应用可再生能源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实现清洁能源技术路径的核心。
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不仅能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还能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
此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是重要的手段,通过技术创新和能源管理,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减少能源浪费。
二、绿色智能制造技术路径绿色智能制造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另一个关键技术路径。
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生产技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物的减少,从而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化和低碳化。
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能够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例如,智能控制系统、物联网技术等的广泛应用,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从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三、循环经济技术路径循环经济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技术路径。
循环经济的核心理念是将废物转化为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通过推广循环经济技术和模式,能够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协调。
例如,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废物能源化利用等的推广,能有效减少废物的数量,并将其转化为能源或者新的资源,实现循环利用。
四、政策与市场创新策略除了技术路径外,绿色低碳发展还需要政策与市场的创新策略。
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加大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持力度,例如通过减税、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投资于绿色低碳领域。
同时,市场机制也需要创新,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例如,设立绿色低碳市场交易平台,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等机制,促进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绿色低碳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源利用效率 , 缓解 能源和气候危机 , 然而我国在低碳技术成 果转移 的过程 中还存在着诸 多问题 , 本文在借鉴其他 国家 的成功经验 的基 础上 ,
一
和 交 易行 为不 规 范 的 问题 , 制 约 节 能 减排 相 关 技 术 与 服 务
市 场 的健 康 有 序 的发 展 。
( 1 ) 企 业 低 碳 意识 淡 薄 、 积 极 性 不 高 。 由于 高碳 锁 定 的影
响. 我 国很 多 企业 仍 然 采取 粗放 式 的 增 长 方 式 . 对低 碳 技 术 的
应 用 没 有 引起 足 够 的 重视 , 缺乏低碳意识 。 ( 2 ) 相 关技 术人 员 匮 乏 。 接 收 并 掌 握 一 套 全 新 的技 术 , 需 要一批从事该技术的专业人 才. 如 果 该 类 人 才储 备 不足 、 能力
欧 盟 战 略 能 源技 术计 划 、 能 源 气 候 一揽 子 计 划 ” 。财 政 方 不够 , 即便 引进 该 项技 术 短 时 间 内也 难 以形 成 生产 力 , 反 而 阻 计 划 、 面. 欧盟 于 2 0 0 7年 在 低 碳 技 术 上 的 总 投 入 达 到 l 5 . 8亿 美元 , 碍 了 低 碳 技 术 成 果 的 转 化
0 0 9年 欧 盟 委 员会 建议 在 未 来 1 0年 内增 加 5 0 0亿 欧 元 用 于 ( 3 ) 激励机制不完善 , 政 策体 系 不健 全 。目前 , 我 国对 于低 2 发 展 低 碳 技 术 。另 外 , 措施 方 面 成 立 了“ 欧 洲 能 源研 究联 盟 ” 和 碳 技 术 的 转 移 无 法 提 供 有 效 的激 励 机 制 . 虽 然 出 台 了一 些 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 国外低碳 技术成 果转移 的经验
3 . 1 欧 盟
采 取 清 洁 能 源优 先 发 展 的技 术路 线 , 重 点研 发 领 域 涉 及 风 力、 太f E I 能、 生物 质 能 、 可持 续 核 裂 变 、 二 氧化 碳 回 收 与储 藏
等 领 域 的技 术 . 2 0 0 6 2 0 0 8年 问 相 继 推 出 了 “ 欧洲 委 员 会 行 动
包括 控 制 、 减 少、 去 除、 吸 收 温 室 气体 的各 类技 术 , 大 致 分 为 以 下三 类 : 减碳 技 术 、 无碳技术 和去碳技术 , 涉及 电 力 、 交通 、 工
款. 或 者是 国际机 构 的 贷 款 或 捐 款 , 没有 形 成 长期 稳 定 的政 府 投入机 制 , 另外 , 企业获得公共 基金和 民间资本的 渠道单一 , 金 融机 构 对 低 碳 项 目的 支持 力 度 也 不 够 。 ( 6 ) 节 能减 排 市场 不 规 范 。目前 已经初 步 建 立 与 节 能 减 排
行 为不 规 范 、服 务 功 能单 一 等 特 征 导致 低 碳 技 术 成 果转 化 推 广作 用甚 微 . 不 能 有 效 的 对 低 碳 技 术 转 移 情 况进 行 有 效 核 查 .
济 而采 取 的 排 放 较 低 温 室 气 体 的技 术 ,具 有 较 高的 能 源 利 用 率、 循 环使 用 率 和较 低 的碳 排 放 量 等 特 征 . 主要 包括 清 洁 能 源
技术 、 节 能技 术 和碳 排 放 降 低 技 术 , 以 及 在 可 再 生 能 源及 新 能 也 很 难 对 企 业 拥 有 的 低 碳 技 术 应 用 效 果做 出 准确 评 价 。 ( 5 ) 企业缺乏资金 , 技 术 受 让 方 吸 收 能 力 有 限 。 长 久 以 来 源、 煤的 清洁高效i f . 1 用、 油气资源和煤层 气的勘探 开发 、 二 氧 化 碳 捕 获 与 埋 存 等 领 域 开 发 的有 效控 制 温 室 气 体 排 放 的 新 技 我 国推 广 低 碳 技 术 项 目主 要 依 靠 的是 政 府 临 时拨 款 和 政 策 贷 术。概括的讲 , 就 是 指 降低 排 放 人 类 活 动 所 产 生 的 温 室 气体 ,
1 低碳 技术内涵
低碳技 术 。 是 相 对 于 高 碳技 术 而 言 的 , 是 指 为 实现 低 碳 经
( 4 ) 推 动低 碳 技 术 转 移 的 中介 组 织 较 少 . 综合 服 务 能 力 有
限 。我 国现 有 的 低 碳 技 术 转 移 中介 组 织具 有 起 步 晚 . 发展慢 ,
: 能环保
L O C A R B O N W0 R L D 2 0 l 7 / 9
我 国低碳 技 术成 果 转移 问题 及 模 式探 讨
夏太寿 , 李淑涵
( 1 . 江 苏省 生产力促进 中心 , 南京 2 1 0 0 4 2 ; 2 . 江苏大学科技信 息研究所 , 镇江 2 1 2 0 1 3 )
键技术 少、 低 碳 技 术研 发 成 果 产 业 化 不 足 等 特 点 , 与 欧 美 日等 发 达 国 家相 比 , 我 国 的低 碳 技 术 发 展 还 存 在 着 明显 的 差 距 , 表
现 为[ I - 2 ] 。
能 减 排 相 关 技 术 与 服 务 市场 存 在 政 策 落 实 不到 位 、 监 管 不 统
技 术要 素 市场 相 关的 政 策和 法规 框 架 .但 是 由 于 监 管 体 系缺 乏 明确 定 位 以及 专 门性 政 策 法规 文件 . 导致 了全 国各 地 的 节
业、 建筑、 冶金 、 化 工、 石化等各个领域。
2 我国低碳 技术成 果转移 存在 的问题
我 国低 碳 技 术 的 发 展 具 有 起 步 晚 、 发展 快、 涉及 面 广 、 关
探 索运 行 模 式 , 以期 加 快 低 碳 技 术 成 果 的 转化 。
【 关键词 】 低碳技 术; 成果转移 ; 问题 ; 模式 【 中图分类号 】 F 1 2 4 .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2 0 6 6 ( 2 0 1 7 ) 2 6 — 0 0 0 2 —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