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低碳发展模式规划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低碳发展模式规划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进入了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受制于以往经济发展模式及城市发展理念,国内大多城市正经历着以牺牲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高代价、粗放型城市快速发展模式的阵痛。
在承受了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严重浪费的沉重代价之后,城市管理者们逐渐认识到更新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重要意义。
低碳城市化模式,是依托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承载能力,通过资源有效整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科学引导产业布局,合理布局城市空间形态,达到提高经济社会生产效能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目的的新型城市集约化发展模式。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除了在规划理念的创新,还应不断完善城市发展的机制建设,降低生活能耗和生活方式,创造出一套低碳城市发展的城市規划体系。
标签:快速城市化;低碳模式;规划
我国的低碳城市化战略,是一种新兴的发展战略方案。
目前,这种科学的发展方案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建立在快速发展基础上的低碳模式,包含了城市与环境和谐发展、城市自治、智能城市网络等新内容。
提高城市化速度,是我国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经途径,而在这个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和集约使用资源,则是确保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由于低碳模式还处于实践阶段,我们应当探究这种模式的合理规划方式,用信息科技和其他先进技术手段来实现模式的逐步完善。
1低碳城市规划意义
首先,低碳城市规划模式,有利于缓解气候及城市环境恶化的速率。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都进入了能源消耗量大、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的发展阶段,这些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气候产生了很大影响。
因此,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总量,挖掘城市碳汇潜力,高效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都直接关系到城市的低碳化建设,有利于缓解城市温室效应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最终达到改善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其次,低碳城市规划模式,有利于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通过对城市资源的有效整合,并根据资源及产业发展需求,最终在城市规划用地层面对产业用地进行集约、合理布局,提升各相关产业相互协作效率,进而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城市区域能源供应的巨大压力。
再次,合理规划低碳模式,能够有效改善城市整体的环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居民数量逐年攀升,城市居民活动影响范围急剧扩张,城市及周边生产、生活环境问题愈发凸显,城市空气、水源、噪声污染等日趋严重。
从改善城市整体环境、改善城市居民生产、生活质量等方面也需要人们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开辟低碳的城市生活道路。
2低碳模式发展的规划思考
城市化低碳模式的总体规划思路为:以转变城市发展理念为前提,改变城市生产、生活高能耗和高污染发展模式,健全城市各种管理体制,采用先进科技手段探索低碳城市发展路线,评价模式实施的合理性,不断反思和优化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策略。
2.1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制定城市发展目标
2010年6月12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目的在于使各城市摆脱对GDP增长的盲目崇拜,改变高资源消耗和高环境代价的粗放式城市快速发展模式。
该《规划》给城市规划参与者和决策者提供一个反思城市发展历程和转变发展理念的良好契机。
城市规划参与者和决策者们应结合自身城市的资源禀赋、城市生态承载力等,科学规划与城市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相协调的产业,明确城市产业发展方向,科学制定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因素,制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引导城市朝符合本地特色的发展目标前进。
2.2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合理布局空间形态
我国地广物博,各城市资源禀赋差异巨大,因此城市规划建设不应千篇一律,也不应受经济利益驱使侧重发展短期见效快资源消耗高的产业。
各城市规划参与者和决策者应根据各城市的资源特色,对本城市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规划与城市资源相适应的特色产业。
根据城市资源情况和产业发展需求,对产业用地进行集约、合理布局,提升各相关产业相互协作效率,减少单位生产能耗、交通能耗,进而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同时,城市规划者们还应注重对现代高科技的利用,为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在城市空间布局层面,还应注重绿色交通、碳汇潜力等方面的挖掘。
城市规划者在产业布局及其他配套空间布局特征基础上,重视对绿色交通的规划引导,充分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的潜力,减少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
同时结合城市的地理条件,加强挖掘碳汇潜力空间,通过制定城市生态协调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的低碳战略目标,达到城市碳排放和碳汇能力的基本平衡,最大程度上减小快速城市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冲击。
2.3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提升规划执行力度
城市中的管理和决策机构,要严格遵守既定的城市发展目标,优化低碳模式的实施策略,从制度层面对高碳排放进行制约,鼓励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改进和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提升规划执行力度,是促进规划实施的关键环节。
就大多城市而言,尤其是中、小城市,城市管理者对规划的执行力度还是有所欠缺的,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协同程度不高,规划执行力度不足。
城市管理者们屈从于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快速建设的短期效益,往往造成规划屈从与实际建设项目,规划既定的城市发展目标也经常随着具体的建设项目而失去了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远期利益。
造成这一局面的影响因子很多,但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规划前期对城市资源的充分挖掘和整合力度
不够,对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参与程度不够充分,产业布局和社会经济发展前瞻性不足;另一方面,城市管理机制对城市规划的机制不尽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协同程度不高,城市规划的执行效力得不到有效的支撑和尊重。
这就需要进一步健全城市管理体制,一方面城市规划者应更多的参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研究,加强对城市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协调程度;另一方面从城市管理体系中应加强规划管理者的参与度和话语权,提升规划执行力度,保障城市朝既定的低碳型城市方向发展。
2.4加强低碳生产、生活制度建设,鼓励低碳生产、生活模式,全民建设低碳城市
城市是需要不断建设和发展完善的,在城市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资生活和精神文明生活水平需求下,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影响范围在不断扩大。
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们加强低碳生产、生活的制度建设,引导经济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朝低碳方面不断努力。
首先在政策层面,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一方面应结合城市资源特征,鼓励和引导低碳产业的发展,保障低碳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另一方面,对于适应本地区资源禀赋的传统型高耗能产业,也不可武断的采取限制发展措施,应制定节能减排鼓励政策,鼓励企业采用高科技手段,提升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达到传统高耗能产业的节能减排目标。
对于生活型碳排放量,一方面抓紧制定和完善低碳生活政策,鼓励市民采用更低碳的生活模式,如制定公共交通出行优惠政策等;另一方面应加大低碳生活的宣传力度等,提升城市居民对改善環境参与程度和使命感。
3结语
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双重安全。
在城市可利用资源相对贫乏的形势下,要想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不断完善低碳模式的城市规划,建立健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在城市范围内推广采用低碳发展形式,建立分散的城市安全体系。
低碳模式的宗旨,是保证对城市资源的可持续提供,并提升了城市系统运转的安全性。
在城市社会各领域不断进步、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单位生产、生活能耗,减少污染源和实现碳排放、碳汇能力基本平衡,实现建设宜居、可持续发展程度较高的低碳城市目标。
参考文献
[1]师子乾.云南省低碳城镇减少的现状、思路及对策[J].规划师,2011,(11).
[2]颜文涛.低碳生态城规划指标及实施途径[J].城市规划学刊,2011,(3).
[3]黄勇.低碳城市的规划模型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3,(05).
[4]牟晶.低碳城市化平衡发展研究[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2,(04).
[5]李国志.基于技术进步的中国低碳经济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08).
[6]连玉明.基于城市价值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报,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