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教案

文言文翻译教案

教学目的:

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技巧“二标准六方法”。

教学设想:

1、以“二标准六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为重点,通过较多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翻译的要领。

2、用电子屏幕,实现较多文字内容的较快切换。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错例提出“二标准”,“六方法”学习,当堂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年开始要考文言文翻译。同学们对翻译已是比较陌生了。今天我们要探讨一下文言文翻译的比较明确的要求和实用的技巧。

二、分析错例,提出“二标准”:

首先让我们来看下面这一段译文,请大家指出其在翻译上的不足之处。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足奇,砉然向然,奏刀马砉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翻译:一个厨师丁给文惠君杀牛。他用手按着牛头,用肩膀靠住牛脖子,用脚踩着牛肚子,用膝盖顶住牛身子,牛身上发出哗哗的响声,杀牛刀在前进,也发出哗哗的响声。这些声音,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合乎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传说中尧的乐曲的节奏。

错误有:

“解”和“杀”意义不同;牛头、牛脖子、牛肚子之类为原文所没有的;“牛身上发出哗哗的响声”不很明确,如译为“皮骨和肉分离时发出哗哗的响声”可能会好一些;“一个厨师丁”不合现代汉语习惯,可译作“一个叫丁的厨师”;“杀牛刀在前进”,也不妥,可改为“进刀时”;“合乎桑林的舞蹈”,不通,应译为“合乎桑林舞的节拍”;“传说中尧的乐曲”没有必要译出。

其中为译得不确切、多余,译得不明白通顺。)

请学生分别指出其错误,然后概括说明,指出其错误主要在两个方面:意思翻译不准确、无中生,句子不通。并指出这是我们翻译文言文的大忌:想当然,甚至靠想象;译出之后,句子却是不通的。

那么,文言文的翻译有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呢?

提出“二标准”: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理解:

“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三、学习做到“二标准”的“六方法”

那么,我们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到底怎样达到“二标准”呢?我教大家二招,就足够用了,我们可以用“六方法”,“六方法”听起来好像复杂,其实就是六个字,一个标准三个字,简言之,就是“留删换”、“调补贯”,等我们分析完之后,大家就更清楚了,对付文言文翻译可能就更得心应手了

先针对“字字落实”,我们讲三个方法:留、删、换。

1、留、删、换

(1)结合课文中的一些句子先简单讲解“留”、“删”

留:凡朝代、年号、人各、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以资政殿学士行”中的“资政殿学士”,“嘉祐二年”,“庐陵文天祥”等。

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如“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中的“之”,“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中“往来”是个偏义复词,“来”没有必要译出。

如果文言文翻译中只有这两种现象,那就很省事了,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就行了。可惜的是,能留和删的字词却并不很多,所以我们还有最重要的一个方法,那就是“换”。

(2)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如:“可烧而走也”中的“走”(使……逃跑),“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背),“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边防),“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高官厚禄)。

小结:对文句的每个字,我们就实得这三个方法,就不会有遗漏和增多了,能做到“字字落实”了;一句话“字字落实留删换”。

简单重复这七个字的内容。

(3)根据“留删换”,要求学生指出例题1中的两个句子“百姓莫不观者。”、“我,野人也,不达斯语。”中“留删换”的现象,并翻译。

在屏幕上分析“留删换”的情况。

这是我们文言文翻译的第一招,是不是有了这一招,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呢?我们试着来翻译一下例题2中的第一句看看

1、调、补、贯

叫学生翻译,自己分析。<在这个句子里我们会看到如果单单只是用“留删换”的话,可能还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时,我们用第二招“文从句顺调补贯”

(1)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注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虽然不考,但由于这些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所以在翻译句子中肯定会有所涉及,再从语言运用角度来讲,你也许没有必要讲清楚这是哪一种句式,但却会要求你能“理解和翻译”的,所以“特殊句式”应该会在翻译中出现,只是考哪种句式,难度大小的问题罢了。

如:“何谓得之于心。”(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石之铿然有声者”、“以勇气闻于诸侯”。

其实,要想所翻译的句子做到“文从句顺”,单单一个“调”字,还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补”字。

(2)补:即补出省略内容。

古汉语较简约,省略现象是普遍的。

如:“公子闻之,往请,欲遗之,不肯受,曰:……”中省去了“侯生”;“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中的“樊哙”;“果地震陇西”中的“于”

(3)翻译例题2中的两个例句。

叫学生指出这两个句子中“调补”的情况,并口头翻译,然后在屏幕上分析其“调”、“补”;顺便讲讲“留删换”。

看来,用了以上五种方法,好像翻译已不存在问题了,事实上也并不尽然。我们试着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