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舟山渔民口语文化的整理与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大
162语言研究
浙江省舟山市,位于我国最大的群岛——舟山群岛,在我国东海上眺望了无数个日出,拥抱了无数波海浪。
舟山群岛得天独厚,在此形成的舟山渔场更是我国最大的渔场。
舟山的渔业是舟山的鲜血,它活跃、流传了千年,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孕育出了舟山富有海洋气息的文化传统。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舟山渔民迫于生存便开始了一种长达千年的渔业劳作。
舟山渔民,他们出生于海边,与海洋相伴成长,随之而形成的他们的文化极具地域特色,长期的生产实践形成的众多文化形式如对妈祖的信仰、对自然景象的独有理解等等。
其中渔民的口语文化较为特殊,因为无法利用文献进行具体定式保留,只有以口头传承的方式,代代相传。
因此,这种渔民的口语文化也很具有研究以及分析的价值,这对我们保留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研究民风民俗有着重大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渔民生活中常用的一些名词、渔歌、渔民祭祀以及非常有特色的禁忌种种,旨为大家展示一个悠久但又不乏生机的特色渔民口语文化。
一、扎根渔船的生产
渔民捕鱼作业赖以生存的工具就是渔船。
渔船,“古人言舟,汉人言船。
”舟山本土名字由来也与船有关,《昌国州图志》(1298年元大德)云:“舟山在川之南,有山翼如枕海之湄,以舟之聚,故名舟山。
”或曰:舟山“岛形如海中之舟”。
舟山之名,与“舟”有着不解之缘。
所以提到舟山,不得不先提及船,所以说船的文化是舟山海洋文化题中应有之义。
舟山渔民造船,要择吉日良辰。
开工前,要用三牲福礼敬请天地神灵,向大木师傅敬酒、送“红包”。
新船梁头(龙骨)定位时要披红挂彩;装淡水的“水舱”梁头合拢处要衬银洋(或铜板、铜钱),并用银锭(或铜锭)钉合,渔民称它为“船灵魂”,亦称“水灵魂”。
最后一道工序装船“眼镜”,叫“定彩”。
“定彩”也要选择吉期,并付给大师傅双份工钱和“红包”。
施工时要在船尾栏板上贴上“海不扬波”的横幅,由大师傅按五色彩条(五行)扎好的银钉,嵌钉好“眼镜”,用红布把“眼镜”蒙上。
新船下水时,再揭去红布,称“启眼”,由身强体壮、父母双全(有福气)的几十名青壮年在敲锣打鼓、鞭炮齐鸣的气氛中将船徐徐“赴水”(推入水中),谐音“富庶”,以示吉利。
赴水时,东家站在船头上向木工师傅和围观者抛分馒头,即谓“新船下水抛馒头”。
对于舟船本身,渔船上最常见的是根据动物的名字命名的部位,也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地方如:鳖壳(渔船后舱室顶盖),撑梁鸟船(架竖柱之一)等。
还有用十二生肖命名的船上的部位和部件:老鼠伏(固定桅杆的插销);蓬纽(牛)子(用以穿联蓬帆与缭绳的滑轮)。
这样生动形象的命名方式既富有情趣又便于传教。
此外,渔船中的许多部位以“仓”做通名再按其大小或用途命名,如:大仓、中仓、水仓、火仓等。
有按照制作材料来命名的,也有根据颜色和形状命名的而更多的是按照渔船的用途命名,如:鱿钓船、溜网船、拉钓船。
渔船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在电视电影中常见的“锚”。
锚,是渔船抗击风浪的必备工具,锚按形象有成为“牛角锚、狮子锚”等。
船锚不论从哪一方向入海,总能有两齿可以扎入海底淤泥中。
若海底泥深,则可三齿皆入泥中。
除却渔船本身的构造,还有一些渔民捕鱼的用具如渔网,有的渔网以制作的材料来命名的,如棉纱网;也有以大小轻重来命名的,如:大网、轻重、网、重网;也可以按网的形状来命名,如:背对网;和舟船类似的是,大都可以按其捕捞的对象和用途命名,如虾皮网、海蛰网、张网、溜网、围网、大捕网、拖风网、大对网等。
根据各种命名我们也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各类渔网的用途。
渔船上捕鱼的渔民也各偶职称,渔船船长称“老大”,轮机长称“老轨”,给轮机长做辅助工作的称“二轨”。
渔民的职务更多的以捕鱼作业中的职事来命名,如:扳头桨(负责头桨操作)、抛头锚(负责抛、起头锚)、撩头篙(负责撑篙)、拖下纲(负责渔网下纲绳的起、放)等等。
还有一些比较细小的专业名词如渔民管捕鱼叫柯鱼,相应的捕鱼人也就成了“柯鱼人”类似这类有趣、生动的专有名词为渔民口语文化增添了不少意味。
二、富有韵味的渔歌、鱼谚
渔歌,顾名思义,就是渔民、船工在渔船和运输劳动程序中或织网、晒网、休息时自编自唱的民歌,而民歌属于民谣,民谣是“那些牧童灶妪村妇野叟以天籁的方言方音,发表他们真挚浓厚的情意”的口唱形式,最能道出民心民意,反映人民的生活状况。
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于舟山民间的渔歌,就是舟山渔民根据渔业生产的特殊性和流动性,逐步积累和创作出来的一种口头文化,它不仅富有浓郁的海洋气息和渔乡风情,而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活知识。
它长期根植于渔民的生产实践中,是勤劳朴实的渔民们在经历了各种酸甜苦辣、积累了各种经验教训后,为表达喜悦与苦闷,传达知识和技术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方式。
它紧扣“海”字主题,运用艺术手法,通过口授传承,把海洋航行、海洋生活、海洋气象,以及船网工具、渔类习性、船员职责等知识,以歌谣形式一代一代往下传。
古往今来,许多一字不识的渔民,就靠这种方法,学习古人知识,掌握生产技能,战天斗海,驾驱海洋。
这里,将渔歌细分为劳动号子和渔歌小调。
前者是渔民在生产实践中长期积累且代代传承“劝力之歌” ,是人们在参与需要相互协作的集体劳动时,为了统一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调解劳动情绪而唱的一种民歌,所以许多“号子”往往没有词,但在节奏上往往抑扬顿挫,基调上高亢奔放、振奋人心;而渔歌小调则是渔区民间传唱的小曲,它反映的是一种生活、生产情绪,涉及渔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是渔民社会的一面镜子。
如《大网号子》
(领)沙啦啦子
(齐)嗨唷!
(领)沙啦啦子
(齐)嗨唷!
(领)沙啦啦子……
(齐)嗨唷嗨唷!
(领)嗨!——天上有多少星星
(齐)嗨唷!地上有多少人丁
(齐)嗨唷!(领)海里有多少珠宝
(齐)嗨唷!……
(领)数拉格数勿清呀!
(齐)嗨唷!(领)嗨唷
!(齐)嗨唷!……
(领)沙啦啦子——
(齐)嗨!
这首渔歌就是一首典型渔民号子,渔歌中多用“啦”、“嗨唷”等语气词,唱词节奏清晰协调、悠长婉转,是渔民生活极具内涵的一种文化体现,诸如此类的渔歌还有《起网号子》、《拔蓬号子》等等。
当然日常渔歌并不局限在生产劳作中,渔民的日常生活也渗透着渔歌的影子如《渔民苦》中所唱:“渔民头上三把刀,渔霸、海匪加风暴。
渔民面前三条道:挨饿、跳海、坐监牢。
”融入在渔民婚恋的《盼郎五更》,儿歌《蚂蚁》,四季歌《四级渔歌》等等都是有趣的渔歌表现。
渔谚的产生是渔民们对生活的一种观察,舟山广大渔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但积累丰富的捕捞经验,且以顺口溜的形式,创作了大量琅琅上口的渔谚,世代口口相传。
这些渔谚,或总结舟山鱼发规律与时机,或细析舟山鱼类习性与特点,或评析海产品口味,或表述生产经验描述生产状态,或表达哲理小品。
渔谚的表现内容一般是为了总结捕鱼的规律与时机、细析舟山鱼类习性与特点、评析海产品口味、表述生产经验和生产状态以及表达事理修养,如老蟹还是小蟹乖,小蟹打洞会转弯 (老蟹行动迟钝,其藏身之洞穴打得直通通,比较简单,容易被捉,而小蟹的洞穴却七拐八弯,似乎要比老蟹聪明)
渔歌、渔谚是渔民口语文化的一种特别的表现形式,是生产生活与情感生活交织的产物,通过对他们的了解我们可以感受到来自渔村的生活气息。
三、凝聚信仰的鱼祭
渔祭为原始信仰的产物,它多在汛前进行,以求多获。
它既是巫术与宗教的仪典也是渔民出渔前的心理准备和出航仪式。
浙江舟山群岛的渔民在一年四次的渔汛前都要进行“海祭”活
浙江舟山渔民口语文化的整理与分析张岩成 (浙江海洋学院 浙江安山 316000)
大 众 文 艺
163
动。
他们在出海前一天准备好猪头、黄鱼酱、糖、盐,鸡或鸭等祭品,洗放祭品的主妇事前要沐浴身子。
祭品供在渔船的船头和尾舱,以祭海龙王和船菩萨。
渔人跪拜,船主和家属在岸上放鞭炮,渔民在船上鸣锣,然后渔船挂上大红旗帜,破浪入海。
在《酉阳杂俎》中记有古人捕捉“系臂”的迷信,强调“入海捕之,必先祭”的利害。
可见,捕前、汛前的渔祭在于祈多获,求平安,由于鱼的汛期一般多有规律,因此有些渔祭仪式成了固定的节目性活动。
如台湾高山族雅美人的“招渔祭”、“丰渔祭”、“夜渔祭”和“昼渔祭”等,都有统一的致祭期日。
除了祈求多获的渔祭活动,渔船上还设神祭祀,以求风平浪静。
在舟山渔民的渔船上从前都供有“船菩萨”,菩萨两旁还有两个小木人,一为“顺风耳”,一为“千里眼”。
渔民们将它们带到海上时时供奉,以求来去顺风,渔事平安。
对于“船菩萨”据史料记载实乃孟婆,古称风神为孟婆。
《山海经》中有“帝女游于江,出入必以风雨自随;以其帝女,故称孟婆。
”孟婆的信仰主要流布于江南一带,并随船祭载,故其又有“船神”之称。
舟山渔人所供奉的“船菩萨”,就是“船神”,实际上为风神,风神保一路风顺,故渔人出海,必要拜祭神祗,保风顺求平安,甚至携带神像上船随行。
四、别具一格的口语禁忌
禁忌,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社会心理层面上的民俗信仰,是人在疑惑与恐惧之中,在生存本能的驱使下,对诸多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盲日崇拜、畏惧和迷信,又盲目添加许多清规戒律的结果,它以非理性的缺乏任何验证的特点而区别于法律。
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一书讲:禁忌包含两重含义:一是崇高的、神圣的,唯其崇高神圣故而凛然不可侵犯;二是神秘的,危险的,不洁的,禁止的。
禁忌是人们在长期巫术巫教信仰中形成的观念和习俗,它对人的心理或精神上形成了很强的支配力和控制力,对整个民族传统社会发展进步都起着潜在的巨大作用。
长期以来,舟山渔民寄居于岛屿,依赖海洋生存。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渔民们在长期与海洋的搏斗中,感到了自身的软弱与渺小。
所以由这种对大自然尤其是未知的海洋的恐惧就会衍生出来种种禁忌,这些禁忌也往往被渔民们赋予一种神秘的色彩。
自然地,这种禁忌表现在语言上,就出现了很多语言上的禁忌。
它往往包括语言的灵物祟拜和委婉语、鄙视语两个方面。
舟山渔民在对海龙王崇拜中所体现出来的即是典型的语言灵物崇拜现象。
(一)禁忌语和委婉语
1.渔船出海捕鱼时的言语禁忌极多, 例如, 船长对有人贸然询问何时可到达渔场之类的提问十分忌讳, 且绝对不回答, 因为渔船一旦出海, 一切就听任龙王和船菩萨的安排了, 否则它们将会故意刁难, 引来大风恶浪的灾祸。
如在航行中发生诸如舵把脱落等故障, 只能以目暗示, 不能用语言点破, 因为一旦出口便意味着提醒海中恶鬼来借机寻衅。
2.渔船出海去捕鱼时, 渔民们一般不说“ 去柯鱼” , 而是说成“做生意”。
一次出海捕鱼回来互相谈论鱼的产量, 总是问“生意咋话(如何)啦?”而不直接说“柯了多少>”等。
既然捕鱼是做生意, 就又有了下面一些与之相关的言语禁忌, 例如/ 把“ 舌头” 说成是“赚头” , 因为, 方音“ 舌”与“ 蚀”同音
3.舟山渔民时常要与宁波象山石浦一带的渔船、渔民相互往来,但“石”、“蚀”近音,故也忌讳说“ 石浦”,而把它说成是“赚浦”,“小石浦” 叫“小赚浦”
4.“食罩” (盖在餐桌上的饭、菜上的罩子)叫“赚罩” 。
在渔船上吃饭时有许多不可少的礼仪和讳饰。
开饭前有向海上撒米饭以敬海神和龙王的被称作“结缘”的仪式。
在用餐时, 酒杯和汤匙不可反扣, 吃鱼时忌把鱼翻身, 因为这些都会是“ 翻”船的凶兆。
吃鱼要先吃头, 意为“ 一头顺风” 。
渔民还风趣地把他们吃饭时所用的“筷子”叫“撑篙” , 把“汤匙”叫做“掏部” (在鱼网中捞取鱼货的竹制大舀子) , 把“盛饭”说成“起饭” ,因为在舟山话里“ 盛” 与“沉”同音, 驾船出海没有比“ 沉” 船更可怕的灾难了。
5.舟山人“做梦”称为“做乱梦”, 但在渔民中“乱梦” 要说成“聊天” , 因为“乱梦”与“乱网”同音, 所以渔民忌说“乱梦” , 以防捕鱼时会网乱鱼逃。
6.“猪”与“输”谐音。
“猪头”便叫“利市头”,“猪耳
朵”则称“顺风耳” 。
7.“鸡”与“欠”谐音。
把礁石名“鸡骨礁”称“鸭骨礁” , “鸡娘礁”称“ 老鸭礁” 。
8.若有渔船在海上遇险, 周围渔民都会义不容辞地进行抢险救灾。
若有人落水, 也当救不辞如遇浮尸, 仰面女尸或伏着的男尸则不可急于去捞,要等到海浪将其翻身后才可去捞取。
捞取时用镶边蓬布蒙住船眼睛, 以避邪气, 为了讨个吉兆, 渔民把捞尸称做“捞元宝” 。
无主死尸运回陆地给以埋葬, 葬地大多集中一处, 美称“ 义家地”。
9.不能七男一女同船过渡, 意为“八仙闹海” 不吉利, 有时未曾检点, 已有七男一女同了船, 船上人就须故意说。
“今天船上有九个人” 。
第九个是指“船关菩萨” , 以此解忌。
渔民称恶浪为“ 度糟(肮脏)浪” , 遇到这种情况, 渔民就向海里撒去大把大把的白米,说是“ 海开口, 鬼讨食” , 施食以求和。
10.船靠岸时不可以高喊“来了”、“到了”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把野鬼引上岸去。
(二)鄙视语
我们通过资料还查找到渔民在渔船上最忌讳的刻度的话语1.“碰石岩”指船只触礁,也泛指行事背运。
2.“刮汰演”(渔船)被刮到礁石上,也是触礁的意思。
3. 浮尸、余来浮尸, 漂来的浮着的尸体。
4.余来蒲瓢,把浮尸比作蒲瓢,“蒲瓢“是形似葫芦的一种植物,嫩时可食用,等它长老、风干后对半割开可作水飘用, 在水中会浮起。
5.余海底。
人在海上遇难死亡后落到海底。
6.打海底桩,在海上遇难后尸体头冲下扎在海底。
7.鱿鱼誊,这是舟山著名的干水产品,做法是开膛破肚,然后再太阳下曝晒。
这里指像鱿鱼一样被人开膛剖肚后暴晒 。
8.潮魂,在海上遇难后尸体永远在大海上漂浮,成为潮间野魂。
徐波老师对于这种语言现象的概括耐人寻味,她说:“随着语言本身被神化,语言的功能也被神化。
语言本是人类社会的交流工具,可是在神话宗教里,语言既然是神创造的,神又是无所不能的,那么神必然也懂得人的语言,于是语言又被赋予了人和神之间的交流工具,然而对于渔民来说,大海的变幻莫测,凶险恐怖,更使他们小心翼翼地虔信种种语言禁忌习俗,于是他们把能让人高兴的词语常常挂在口上,而对有可能有损于神的话语和不吉祥话语则绝口不提,渔民中的这种语言拜物教和语言禁忌现象,是词语魔力的一种体现。
”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语言禁忌的遵守上也就显得不再那么严格,由于这样的原因,许多语言禁忌正在慢慢消失,这也促使我们花更多的精力去保护这种非物质遗产,因为这对于研究语言学有着莫大的帮助。
了解了这样的独具一格的禁忌不仅是我们对民俗的一种透视,另外可贵的地方在于实用性,掌握这些禁忌是对这种悠久文化的尊重。
若是把舟山看做是这东海之上的一枚珍珠,那么来自渔民的文化则是这枚珍珠上璀璨夺目的一抹光泽。
舟山渔民的口语文化,悠久的历史积淀出的深邃的声音,来自这岛屿的每个角落,来自这海洋的深深蓝。
如果我们能静心侧耳,那么它将告诉你从前,告诉你在这滔滔江海演变中这里的人民艰辛的生活和厚重的情感。
因此,我们要探寻、要保护这种文化,让它在传承中延续,而非在人们的记忆力或者在书本上成为一个心痛的回望。
研究小组成员:张岩成 马华冠 曹夏雯 高靖 李文文
指导老师:浙江海洋学院 楼志新
参考文献:
[1]《话说沈家门渔港》张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1.
[2]《舟山市歌谣谚语卷》.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 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9年
[3]《岱山文史资料》(第四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浙江省岱山县委员会文史工作委员会.1992.10.
[4]《舟山方言与东海文化》徐波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9.[6]《舟山群岛渔民词汇及其海岛民俗特色》(《民俗研究》第二期).徐波著.2002.[7]《舟山海洋龙文化》.舟山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1999.1.
语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