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舟山渔民口语文化的整理与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大

162语言研究

浙江省舟山市,位于我国最大的群岛——舟山群岛,在我国东海上眺望了无数个日出,拥抱了无数波海浪。舟山群岛得天独厚,在此形成的舟山渔场更是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的渔业是舟山的鲜血,它活跃、流传了千年,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孕育出了舟山富有海洋气息的文化传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舟山渔民迫于生存便开始了一种长达千年的渔业劳作。

舟山渔民,他们出生于海边,与海洋相伴成长,随之而形成的他们的文化极具地域特色,长期的生产实践形成的众多文化形式如对妈祖的信仰、对自然景象的独有理解等等。其中渔民的口语文化较为特殊,因为无法利用文献进行具体定式保留,只有以口头传承的方式,代代相传。因此,这种渔民的口语文化也很具有研究以及分析的价值,这对我们保留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研究民风民俗有着重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渔民生活中常用的一些名词、渔歌、渔民祭祀以及非常有特色的禁忌种种,旨为大家展示一个悠久但又不乏生机的特色渔民口语文化。

一、扎根渔船的生产

渔民捕鱼作业赖以生存的工具就是渔船。渔船,“古人言舟,汉人言船。”舟山本土名字由来也与船有关,《昌国州图志》(1298年元大德)云:“舟山在川之南,有山翼如枕海之湄,以舟之聚,故名舟山。”或曰:舟山“岛形如海中之舟”。舟山之名,与“舟”有着不解之缘。所以提到舟山,不得不先提及船,所以说船的文化是舟山海洋文化题中应有之义。舟山渔民造船,要择吉日良辰。开工前,要用三牲福礼敬请天地神灵,向大木师傅敬酒、送“红包”。新船梁头(龙骨)定位时要披红挂彩;装淡水的“水舱”梁头合拢处要衬银洋(或铜板、铜钱),并用银锭(或铜锭)钉合,渔民称它为“船灵魂”,亦称“水灵魂”。最后一道工序装船“眼镜”,叫“定彩”。“定彩”也要选择吉期,并付给大师傅双份工钱和“红包”。施工时要在船尾栏板上贴上“海不扬波”的横幅,由大师傅按五色彩条(五行)扎好的银钉,嵌钉好“眼镜”,用红布把“眼镜”蒙上。新船下水时,再揭去红布,称“启眼”,由身强体壮、父母双全(有福气)的几十名青壮年在敲锣打鼓、鞭炮齐鸣的气氛中将船徐徐“赴水”(推入水中),谐音“富庶”,以示吉利。赴水时,东家站在船头上向木工师傅和围观者抛分馒头,即谓“新船下水抛馒头”。

对于舟船本身,渔船上最常见的是根据动物的名字命名的部位,也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地方如:鳖壳(渔船后舱室顶盖),撑梁鸟船(架竖柱之一)等。还有用十二生肖命名的船上的部位和部件:老鼠伏(固定桅杆的插销);蓬纽(牛)子(用以穿联蓬帆与缭绳的滑轮)。这样生动形象的命名方式既富有情趣又便于传教。此外,渔船中的许多部位以“仓”做通名再按其大小或用途命名,如:大仓、中仓、水仓、火仓等。有按照制作材料来命名的,也有根据颜色和形状命名的而更多的是按照渔船的用途命名,如:鱿钓船、溜网船、拉钓船。渔船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在电视电影中常见的“锚”。 锚,是渔船抗击风浪的必备工具,锚按形象有成为“牛角锚、狮子锚”等。船锚不论从哪一方向入海,总能有两齿可以扎入海底淤泥中。若海底泥深,则可三齿皆入泥中。

除却渔船本身的构造,还有一些渔民捕鱼的用具如渔网,有的渔网以制作的材料来命名的,如棉纱网;也有以大小轻重来命名的,如:大网、轻重、网、重网;也可以按网的形状来命名,如:背对网;和舟船类似的是,大都可以按其捕捞的对象和用途命名,如虾皮网、海蛰网、张网、溜网、围网、大捕网、拖风网、大对网等。根据各种命名我们也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各类渔网的用途。渔船上捕鱼的渔民也各偶职称,渔船船长称“老大”,轮机长称“老轨”,给轮机长做辅助工作的称“二轨”。渔民的职务更多的以捕鱼作业中的职事来命名,如:扳头桨(负责头桨操作)、抛头锚(负责抛、起头锚)、撩头篙(负责撑篙)、拖下纲(负责渔网下纲绳的起、放)等等。还有一些比较细小的专业名词如渔民管捕鱼叫柯鱼,相应的捕鱼人也就成了“柯鱼人”类似这类有趣、生动的专有名词为渔民口语文化增添了不少意味。

二、富有韵味的渔歌、鱼谚

渔歌,顾名思义,就是渔民、船工在渔船和运输劳动程序中或织网、晒网、休息时自编自唱的民歌,而民歌属于民谣,民谣是“那些牧童灶妪村妇野叟以天籁的方言方音,发表他们真挚浓厚的情意”的口唱形式,最能道出民心民意,反映人民的生活状况。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于舟山民间的渔歌,就是舟山渔民根据渔业生产的特殊性和流动性,逐步积累和创作出来的一种口头文化,它不仅富有浓郁的海洋气息和渔乡风情,而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活知识。它长期根植于渔民的生产实践中,是勤劳朴实的渔民们在经历了各种酸甜苦辣、积累了各种经验教训后,为表达喜悦与苦闷,传达知识和技术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方式。它紧扣“海”字主题,运用艺术手法,通过口授传承,把海洋航行、海洋生活、海洋气象,以及船网工具、渔类习性、船员职责等知识,以歌谣形式一代一代往下传。古往今来,许多一字不识的渔民,就靠这种方法,学习古人知识,掌握生产技能,战天斗海,驾驱海洋。

这里,将渔歌细分为劳动号子和渔歌小调。前者是渔民在生产实践中长期积累且代代传承“劝力之歌” ,是人们在参与需要相互协作的集体劳动时,为了统一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调解劳动情绪而唱的一种民歌,所以许多“号子”往往没有词,但在节奏上往往抑扬顿挫,基调上高亢奔放、振奋人心;而渔歌小调则是渔区民间传唱的小曲,它反映的是一种生活、生产情绪,涉及渔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是渔民社会的一面镜子。如《大网号子》

(领)沙啦啦子

(齐)嗨唷!

(领)沙啦啦子

(齐)嗨唷!

(领)沙啦啦子……

(齐)嗨唷嗨唷!

(领)嗨!——天上有多少星星

(齐)嗨唷!地上有多少人丁

(齐)嗨唷!(领)海里有多少珠宝

(齐)嗨唷!……

(领)数拉格数勿清呀!

(齐)嗨唷!(领)嗨唷

!(齐)嗨唷!……

(领)沙啦啦子——

(齐)嗨!

这首渔歌就是一首典型渔民号子,渔歌中多用“啦”、“嗨唷”等语气词,唱词节奏清晰协调、悠长婉转,是渔民生活极具内涵的一种文化体现,诸如此类的渔歌还有《起网号子》、《拔蓬号子》等等。当然日常渔歌并不局限在生产劳作中,渔民的日常生活也渗透着渔歌的影子如《渔民苦》中所唱:“渔民头上三把刀,渔霸、海匪加风暴。渔民面前三条道:挨饿、跳海、坐监牢。”融入在渔民婚恋的《盼郎五更》,儿歌《蚂蚁》,四季歌《四级渔歌》等等都是有趣的渔歌表现。

渔谚的产生是渔民们对生活的一种观察,舟山广大渔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但积累丰富的捕捞经验,且以顺口溜的形式,创作了大量琅琅上口的渔谚,世代口口相传。这些渔谚,或总结舟山鱼发规律与时机,或细析舟山鱼类习性与特点,或评析海产品口味,或表述生产经验描述生产状态,或表达哲理小品。渔谚的表现内容一般是为了总结捕鱼的规律与时机、细析舟山鱼类习性与特点、评析海产品口味、表述生产经验和生产状态以及表达事理修养,如老蟹还是小蟹乖,小蟹打洞会转弯 (老蟹行动迟钝,其藏身之洞穴打得直通通,比较简单,容易被捉,而小蟹的洞穴却七拐八弯,似乎要比老蟹聪明)

渔歌、渔谚是渔民口语文化的一种特别的表现形式,是生产生活与情感生活交织的产物,通过对他们的了解我们可以感受到来自渔村的生活气息。

三、凝聚信仰的鱼祭

渔祭为原始信仰的产物,它多在汛前进行,以求多获。它既是巫术与宗教的仪典也是渔民出渔前的心理准备和出航仪式。浙江舟山群岛的渔民在一年四次的渔汛前都要进行“海祭”活

浙江舟山渔民口语文化的整理与分析张岩成 (浙江海洋学院 浙江安山 316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