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之行为观察在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干预中的运用

人生感悟之行为观察在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干预中的运用
人生感悟之行为观察在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干预中的运用

行为观察在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干预中

的运用

自闭症儿童由于社会学习障碍,影响到他们的社交沟通,迁移

困难,新环境的适应问题等,同时一部分由于感官敏感的状况,更

易在学习生活中产生问题行为。对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目

前多运用积极行为支持理论进行。积极行为支持理论认为维持行为

持续存在的原因是行为的功能或目的,强调基于问题行为的功能进

行行为干预。

行为观察是问题行为评估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方法。行为具有

可观察、可测量的特征,行为是有功能的,行为即交流,行为就是

儿童的语言,儿童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在传达着讯息。

进行功能评估的行为观察不是普通随意的观察,而是有目的进

行的专业观察记录,评估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好像医生看病,如果一开始的诊断是错误的,那么可能会使原来的行为变本加厉,

或者对学生造成伤害。

一、行为观察法相比其他方法的优势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一般采用的评估方法包括访谈法、行为观察法、测验法。其中访谈和行为观察是最常被使用的方法。

访谈。即对个案相关教师以及家长就个案的问题行为以及环境

等背景信息进行访谈。这样收集的个案资料已经由被访谈者进行一

定程度的加工,有被访谈者的主观在里面,因此,可以作为参考。

行为观察。对于自闭症儿童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通过行为观

察记录,收集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发生频率、强度,发生问题行

为的时间、活动,以及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学习环境等背景资料,了解问题行为发生的前因及后果,分析行为功能。

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观察法有它的优势,自闭症儿童常不能

象普通儿童或成人那样发展良好的语言和概念,不能适当地表达自己,让他人理解自己的行为,有的伴随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口

语发展受限。他们很难明确告诉我们,他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讨

厌什么,会什么,不会什么,不会告诉我们他为什么每天要打自己

的头;需要通过观察去了解。

另外,自闭症儿童对于测验常不能够很好地配合,或者有认真

对待的态度;除了少数儿童,一般自闭症儿童对于观察的敏感性和

焦虑相对较小,可以使观察的情境比较自然,获得真实的数据。

二、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观察记录的步骤、内容与方法

一般来说,一次或偶尔发生的行为不成为典型的行为,常常发

生的影响个体与他人的行为是需要关注干预的行为。当学生的问题

行为发生了,我们怎样去思考分析这个问题呢?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在什么情况下这样做?为什么上午发生,下午不发生?行为发

生之前发生了什么?行为发生时的表现是怎样的?周围的环境是怎

样的?发生之后又发生了什么?这是一个问“为什么”的过程,从而

了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此种行为。什么让这个问题行为不断地发生,今天发生了,明天还发生,或者以后又反复出现;得到为什么的答

案的途径,就是去观察,基于观察到的事实和数据,去分析得出结论,给出干预的方案。

行为评估需要收集的资料有:行为问题表现形式、行为的频率、持续时间、强度;行为问题发生的周围环境,在行为之前发生的事件,以及行为出现后的结果;另外需要收集学生相关背景资料,包

括诊断、能力、兴趣、强化物、特殊事件、家庭教养等。

(一)确定观察对象、时间、地点以及目标行为

在确定观察对象以及目标行为之前,已经有了预观察或者访谈

了解,大概了解了这个学生的行为问题表现形式及相关讯息。因此

在正式观察记录的时候,已经确定观察对象、时间、地点,个案的

目标行为并准确描述和定义。

(二)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要点、记录方式,以及记录表格

常用的行为观察记录法有散点图、abc记录法等。

1. 散点图(scattered plot)观察记录与分析

散点图的记录内容要点呈现的是行为发生在大约一周里面的时

间分布状况,学生的问题行为在什么时间、地点或活动更容易发生,在什么情况下未有问题情况发生,为干预提供参考。在学校的散点

图记录,可以利用课程表对应记录;散点图可以得出个案问题行为

的基准线。

2. a-b-c观察记录与分析

a-b-c记录的是实时的事件。行为像一条锁链,环环相扣,a-b-

c就是行为链的紧密相扣的三个部分,先后依次发生。a为前因,或

前事,是问题行为发生之前发生的事情;b是问题行为;c是问题行

为发生之后,个案得到的后果,比如老师处理策略,同时也要记录

老师干预之后,个案的反应。在a-b-c三部分,不同的部分,有不同的观察重点。

在a的部分,要观察研究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学习环境、前

提事件、时间分析等。什么是物理环境呢,比如,周围是不是很吵,很热,很拥挤,或者他身边坐了一位喜欢动来动去同学,或者对他

很不友好的同学;课堂上课的气氛,老师、同学的关系,对个案说

话的语调、音量、面部表情、感情等合起来,形成社会环境;什么

是学习环境呢,比如,学习的内容,老师给的作业;前提事件就是

引发问题行为发生的导火索,比如,老师给一个指令,要求他做什么,他的问题行为就发生了。

在b的部分,是对问题行为的描述。这部分在干预的时候,需

要考虑个案的能力,教学替代行为。

在c的部分,行为发生之后,教师处理的行为,学生的行为反应,以及其他学生的行为反应,什么做法使得学生的问题行为被强

化保持了下来,比如,学生发生问题行为,老师注意到了,老师的

注意就可能强化了个案的问题行为。老师给个指令,他发生问题行为,老师就不再要求了,可以不用做作业了,这样就强化了个案的

问题行为。

在做a-b-c记录的时候,用的是叙述性描述的方法,需要尽量客观、理性、充分,自然地将情境、行为再现出来,要具有画面感,

这样才能提供更多的细节资料。老师在做记录最容易犯的错误是,

一个是不客观,一个是不充分。比如,有的在前因写“也许是太热”,“洗碗搞卫生的时候不太愿意”,就不够客观,已经把主观分析写在

前因里面了;或者记录“气温从17度开始升温,当天中午和下午气

温达到30度,天气热。”就没有别的了,这样不全面,没有写当时

班级在做什么,学生在做什么,而且,这个不全面里面也含有老师

的主观,因为老师认为天气热是个案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在做观

察的时候,必须尽量全面客观,不然就不用观察,直接从经验就可

以得出结论了。在c的部分,写“老师制止”,这样太简单,老师是

怎么制止的,用口语、手势,还是身体辅助,因为老师制止采用的

不同行为也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如果老师直接用身体辅助,遇

到触觉敏感或者防御性强的孩子,可能不能有好效果,而用口语或

者手势效果更好。

a-b-c记录得是否全面、客观,会直接影响功能分析和制定干预

计划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做a-b-c观察记录,收集客观资料的主要途径有两个,直接观察和运用录像,也可以两者结合起来进行。一般来说,对比较棘手的

问题行为,我們会建议老师录像,录像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回放,在没有观察记录清楚的地方进一步核实。特别是对于教学人员本身

来说,要了解儿童的问题行为,防止偏见或遗漏细节,录像都是非

常好的方式。

三、观察者应具备的能力以及观察注意事项

(一)观察者应具备的能力

对自闭症儿童在内的特殊儿童的行为观察是一种专业的观察,

因此,观察者需要具备以下的能力。

1. 需要具有追求客观可靠资料的态度,避免自己主观代入。

2. 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包括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特征、儿童发

展心理学。不同类型的障碍,有各自的特性,不同的优弱势及社会

互动。观察不只是看了之后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对观察的信息敏感

的分析、解释,并作出判断和决定。

3. 掌握观察与分析的方法。能够确定观察目标,制定计划,并

记录观察的数据,以及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得出假设或结论的

能力。

(二)观察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清晰观察的目标和步骤。

其次,要意识到观察尽量客观,明确可能的影响因素,并尽量

规避。以保证观察的准确可靠。被观察的对象处于自然状态,不额

外干涉、控制和影响,这样才能获得更为真实和客观的资料;如果

出于观察的需要,做人为控制,比如,设置情境,也属于自然状态

的范畴。

第三,要注意观察中的职业道德,对于个案隐私的保护。

四、小结

专业的行为观察在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干预中非常重要,不仅

需要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总结经验。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学习纲要),DOC

欢迎阅读 第一章观察概述 第一节第二节 ⊙学习指导 一个教师能够利用观察来了解儿童,要具备两方面的知识: 1、关于儿童身心发展方面的知识。 2、关于观察方面的基本知识。 目前,学前教育实践工作者已经从转变教育观念的阶段发展到如何在坚定的教育理念得指引下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阶段。 ⊙一般观察 1、什么是一般观察?观察是人类的本能。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行为是由好奇引起的。观察是指通过人的感官,从周围环境中获得信息,并进行组织说明的过程。 2、观察的对象:物、事、人。 3、观察的要素:注意、对象与背景、主观介入、判断和结论。 ⊙专业的观察 1、什么是专业的观察?是为了职业要求或科学研究而进行的、以正确的了解为目的、需要收集多方面的资料、需要对资料进行缜密的处理。 一般观察:事实接收→主观判断 专业观察:事实接收→主观判断 2、专业观察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客观性——是指事实存在的真实面。现实资料的呈现及提供的证据都必须符合客观的要求。 主观性——是指观察者个人主观的想法。决定资料的收集方向、辨别资料真伪或可靠性、分析或归纳出假设性的解释、分别解释的程度等过程中都要体现主观的作用。 主观与客观的整合——观察的目的是在揭露客观的事实,但是观察的过程却是通过主观的处理或诠释。 ⊙专业观察的基本能力 1、辨识观察动机的能力。 2、追求可靠资料的能力。 3、观察工具的选择或制作的能力。 4、反省主观情绪或成见的能力。 5、区分客观与主观的能力。

6、摘要行为意义的能力。 7、用词语下基础定义(操作)的能力。 8、提出假设的能力。 ⊙被观察的行为 1、什么是行为? 狭义:个体表现在外且能被直接观察、描述、记录或测量的活动。 广义:不只限于直接观察可见的外在活动,还包括以外在行为为线索,间接推论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2、个体与环境的互动 环境的刺激:外显行为、内隐行为 刺激→行为反应 行为的产生是个体接受了刺激很快就出现的,行动者的思考或意识的参与比较少。 刺激→有机体的意识→行为反应 个体针对刺激产生思考及选择,决定了反应方式后才表现的行为。 内在动机→行为反应 发自内在的驱力、情绪或意念等的行为。 3、外在行为表现的特点(人类行为的共同特点): ﹡连续性:某一行为的发生,是有始有终的。 ﹡整体性:人身体不同部位的动作及表情的意义不是分离的。 ﹡程序性:先前的经验会影响后面的行为表现。

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论文

儿童自闭症是一种终生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是言语发展障碍、人际关系障碍、行为刻板异常、感知觉反应异常的行为综合症。自闭症患儿存在着社会交往障碍,语言表达、理解和沟通障碍以及一些问题行为等。在实际生活中对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应采取一些教育和训练相结合的措施,如:克服自闭症儿童的沟通障碍,对其进行语言训练及控制他们的不良行为等。 一、的技能教师的教学技能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所接受的教学的影响,因为教学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运用教学理论知识和规则达成某种教学目标的能力。当问及“您所熟知并运用的教学理论”时,所有的教师都表明熟知目前知名的自闭症教学理论,如应用行为分析(ABA)、结构化教学(TEACCH)、图片信息交换系统(PECS)和社交故事等,所有的教师都表明他们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了两种甚至以上的教学理论。教师X说:“我习惯将不同的教学理论穿插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比如我喜欢采用结构化教学理论开启每一天,利用图片和时段的搭配让每一个孩子知道自己当日的任务和安排,从而能心情平稳地参与到当日的活动中;而在早茶时间和午餐时间时,我一定会利用图片信息交换系统,根据每个儿童的具体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沟通的要求,我感觉在一天的不同时段运用不同的教学理论让我的课堂非常有序,儿童在这之中也能够得到积极的发展。”除了熟知当前知名的自闭症教学理论,不同的专业人员对自己所属领域的相关技能也掌握得很好。作业治疗师R说:“在新西兰,我们需要花四年的时间成为专业的作业治疗师,四年的大学学习教会我如何将游戏与训练有机地结合到日常的教学中,让每一个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锻炼。我想,这是属于我这个职业最重要的

孤独症儿童心理干预

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干预 孤独症也称自闭症,属于广泛性身心发展障碍,临床表现以语言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和活动内容局限刻板为特征[1],多数始于婴幼儿期,通常在30 个月以前就出现发育异常和受损,男孩发病显著高于女孩。孤独症儿童并不从现实退缩,而是由于普遍和严重的发育障碍,使患儿缺乏进入现实世界的能力[2]。心理因素在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只有充分重视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因素才更有利于研究孤独症成因、诊断、发展和干预的机理及方法,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孤独症儿童的诊断和康复工作一直存在着重“生理”轻“心理”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孤独症儿童的严重交流和认知障碍,很难对其开展研究和干预工作[3];另一方面,是因为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心理问题缺乏专业研究人员关注和参与此项工作,导致对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干预存在“易忽视性”和“难操作性”的现实,使孤独症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进展很慢、成果很少,使诊断、康复训练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打破现在孤独症康复领域普遍存在的重“身”轻“心”现状,应该引起广大孤独症康复研究者和实践者的高度重视。 1.孤独症儿童心理干预概念 心理干预是指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对孤独症儿童的心理、行为和社会 功能进行发展性康复促进的方法和手段。包括认知干预、情绪干预和行为干预,心理干预贯穿孤独症康复训练的整个过程。 2. 孤独症儿童心理干预理论 通过对孤独症心理理论研究的分析,结合孤独症的心理特点,应用心理 理论的原理设计治疗方案,对孤独症患者进行康复矫治,给孤独症的心理干 预带来希望。 3. 孤独症儿童心理干预原则 3.1 阶段性重点干预原则孤独症儿童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心理干预要把握儿童发展的关键阶段进行相应的干预措施。 3.2 身心结合干预原则生理与心理的发展不平衡是孤独症儿童的生长 特点之一,在心理干预的同时要发展儿童的身体素质,在干预训练过程中既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现状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现状 迟雅 一、自闭症儿童的发病率 我国自闭症发病率也在逐年提高。中国公益研究院2014年4月1日发布的《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分析报告》显示,我国自闭症患儿数约为164万人,儿童自闭症已占我国精神疾患首位。 2016年3月9日,《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中国自闭症患病率和世界其他国家相似,约为1%,自闭症患者总数已经超过1000万人。0~14岁儿童患病者达到200万。 二、自闭症儿童的受教育情况 目前,我国的统计数字显示:65%以上的社会群体不能正确认识自闭症,75%以上自闭症儿童在6岁以前未能被及时确诊,90%以上的自闭症儿童无法接受正常教育。 为什么自闭症儿童无法接受正规教育呢?因为他们在患上自闭症以后,精神发育就跟不上了,出现了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再加上他们有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和人际交流障碍,所以,无法适应正常的学校学习生活。 现在,全社会对自闭症的了解还很少,这方面知识的普及程度还很低。最先发现孩子问题的多数是家长,家长发现孩子不正常以后,他们心理上不愿意承认,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周围的人也不了解自闭症及其危害之大,也有些人虽然知道孩子不正常,但是为了不让孩子家长伤心,便挑好听的说,经常会说:孩子有早长也有晚长的,你们的孩子就属于晚长的那种,属于大器晚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念正确,还会举出一些例子来,比如爱因斯坦当年是四五岁才会说话之类。反正这样说也不需要负什么责任,而且家长听得也顺耳。于是家长也认为似乎自己的孩子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甚至很可能像爱因斯坦,自然也就无意于孩子的诊断与治疗。等到孩子该上学的时候,已经没有能力接受正规的教育了。于是,城市的自闭症患儿只能去特殊教育学校了,而农村的自闭者患儿一般都在家里散养。特殊教育学校招收的自闭症孩子,一般只招收8周岁以上的。自闭症患儿的最佳治疗时间是3~6岁,8周岁自闭症儿童已经错过了治疗与训练的最佳时期。这部分人将成为家庭和社会永久性的严重负担。 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通过行为训练、干预及个性教育,约有10%的自闭症儿童能够完全康复,约20%虽然达不到完全康复水平,但是可以完全自理,还有近25%的儿童可以达到生活自理的水平。这三个数字加起来就是55%。如果能够实施“医教结合”,早发现,早实施心理干预,实行医教结合,将“开窍疗法+四环节行为训练”全面应用到自闭症的治疗当中去,前景会更好。尤其是那些属于“五软”、“五迟”的儿童,干预越早,效果越好。我们曾经干预过一名小男孩,在28个月的时候被诊断为自闭倾向,30个月的时候再次复查,仍诊断为自闭症。我们在30个月的时候开始实施开窍疗法,从解决身体的一些不良症状入手,包括治疗肾积水、尿频尿急等症状,很快孩子的亲社会能力大大提高,社会功能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逐渐得到改善乃至最终消失。 因此,我们建议有关部门,比如全国妇联及其所属家庭教育学会,在广大的城市和农村,通过各级组织,大力实施自闭症患儿普查,发现问题后,及时实施开窍疗法和四环节心理训练,必将为自闭症问题的解决开创美好的前景。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实施情况 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现状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阐述,分别是学习环境、课程、教学策略、技术。 1、自闭症儿童的学习环境

应该如何干预孤独症儿童的刻板行为_11

时刻有事做 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别闲着,别无聊,要时刻有事做,才能用有意义的事情占据他的时间,从而避免刻板行为发生。 立刻打断,转移注意 一旦刻板行为(尤其是刻板动作)发生,要立刻打断,转移孩子注意力,做些别的事情,避免刻板行为严重化。 长期干预: 尤其是思维刻板、语言刻板、规则刻板,一定要教儿童充分泛化。 地点的泛化。比如,一个小朋友每天坐电梯回家,忽然有一天电梯坏了,走楼梯的话就哭闹不止。此时,就需要地点泛化,妈妈每天带他走不一样的方式回家,有时候坐电梯,有时候走楼梯。经过一段时间地点泛化,孩子终于能够接受任何方式回家了。 时间的泛化。比如,一个小朋友在学校上课,第一节课语言课,第二节课音乐课,有一天换了课表,这两节课调换位置了,孩子就不能接受。他觉得第一节课这个时间点,必须要上语言课,第二节课这个时间点,必须要上音乐课。为此,我们可以不定时为孩子调换课程顺序,让他逐步接受。 人物的泛化。比如,张老师给小朋友上个训课,有天,张老师请病假,换王老师上课,他就接受不了,各种哭闹不服从,产生对人物的刻板。那么,我们就多尝试让孩子接受不同老师的个训课程,让他逐渐接受。 物品的泛化。 比如,一个小朋友对于一个绿色小球特别执着,时时刻刻都要拿着,只要让他放下小球,他就哭闹不止,拿小球这个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上课,因为他的注意力全都放在小球上。于是,我们先从替换开始泛化,把绿色小球换成其他颜色的小球,再换成其他物品,又逐渐练习拿起放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泛化,让他逐渐减少对绿色小球的执着。 形式的泛化。比如,搭积木时,小朋友只能接受从低到高仿搭,不能接受从左到右,或者从前到后等形式。于是,我们就将形式经常变换,让他逐渐接受。 对于概念的理解,我们经常要全方位泛化。比如,学习苹果的概念时,不光要学习视觉上的苹果,还要学习苹果皮,苹果核,苹果汁,苹果块,把苹果切开,感受苹果的味觉、嗅觉、触觉,以及咬一口苹果的咔嚓清脆的声音。只有全方位泛化,概念理解及语言表达才能让儿童深刻理解。

最新孤独症儿童行为干预(讲义)

孤独症儿童行为干预(讲义) 第一章行为矫正概述 一、什么是行为 要科学地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行为干预,首先必须了解行为的含义。行为可以说是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名词,但也是最难以界定的名词之一。对于行为的认识,目前心理学界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传统行为主义,如华生、斯金纳等,将行为界定为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外显反应或活动,像个体的跑步、游泳等;至于内隐性的心理过程,则不被视为行为。 新行为主义者,如赫尔、班都拉等,将行为的定义扩大,除可被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外,也包括内隐性的心理过程,因此认知、观念、情绪等也在考虑之内。 认知行为主义者,如贝克、艾里斯等,则将行为视为内隐性的心理过程,强调信息加工、认知评价、问题解决等复杂历程;对于外显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反而不太重视。 总之,行为在心理学中的含义广泛,它既包含了外显的行为变化,也包含了内隐的心理过程。不过,就目前的行为矫正的应用而言,外显行为变化是主要的方面,内隐心理过程则处于次要的地位。 二、行为改变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行为在本质上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因身心发展和客观环境影响在随时改变。影响行为改变主要有遗传、环境、成熟和学习四方面的因素。遗传与成熟可以说是决定个体行为改变的先天因素,而环境和学习则是影响个体行为改变的后天因素。遗传和成熟决定了个体行为发展的可能性,但只有环境和学习才能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才是影响行为发展的真正决定力量。从这一意义上说,行为是在环境中学习而成的,行为是可能改变的。因此,科学的教育和良好的环境,对孤独症儿童的行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三、行为的特征 米尔腾伯格尔(Miltenberger)认为行为具有6个方面的特征: 1、行为就是人们说的和做的 对于人们说的和做的,我们常常可以进行观察。如可以对说的内容及伴随的肢体动作进行描述。 2、行为具有测量尺度

儿童自闭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概要

自闭症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马永骏 (石河子大学应用心理学系,新疆,832000 摘要: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由美国临床学家Kanner提出。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研究者对自闭症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对自闭症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从自闭症的病因,自闭症的治疗两个方面介绍了自闭症的研究现状,最后,指出和分析了自闭症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闭症,自闭症的病因,自闭症的治疗。 引言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对自闭症进行详细的临床研究并发表第一篇研究论文的学者是美 国的临床医学家Leo Kanner。[1]他将一组行为特异的儿童命名为“early infantile autism”(早期婴儿自闭症。他发现这些儿童有着极度的孤立,强烈的要求保持同一性,语言理解和表达障碍,对刺激的过度敏感,自发性活动类型的局限性。但是却有着超常的记忆水平,良好的认知能力。[2]但是仅凭对11个儿童的临床观察就得出自闭症的特点是不科学的。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将自闭症诊断标准列为如下4项:1.在各种情景下持续存在的社会交流和社会交往缺陷,不能用一般的发育迟缓解释。2.行为方式、兴 趣或活动内容狭隘、重复。3.症状必须在儿童早期出现。4.所有症状共同限制和损害了日常功能。[3]对自闭症更精确的诊断提供了帮助,但是自闭症的病因和治疗依然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1自闭症的病因

由于自闭症儿童的症状多表现为社会交流障碍,因此诸多早期研究聚焦于社会认知来寻找自闭症的病因[4],但是近些年来人们开始从医学,生物学等角度开始研究,并取得一定的进展。2.1生物学因素 2.1.1神经生物学因素 研究者通过MRI,ERP和HC(超声的技术检验发现2到4岁的自闭症儿童的自闭症患儿多个脑区灰白质局限性异常肥厚(比正常肥大20%,额叶肥大最重,从额到枕肥大度渐小,枕叶与正常人无差别.[5]Courchesne等人通过研究推测自闭症儿童脑区的过度增长可能与脑神经元数目过多有关,而过多的神经元可能会阻碍各个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各个脑区之间的所构成的网络是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功能基础,自闭症儿童的早期临床表现可能与此相关。[6] 1.1.2遗传因素 自从Folstein等(1991认为自闭症的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2 %, 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0 %[7],一些学者也随之做了相似的研究都得出相似的结果,因此自闭症可能有一定的家庭遗传因素。 2.2营养因素 近些年来,人们开始从其他领域研究自闭症的成因,JG Bell 等[8]报道15 名自闭症儿童及青少年患者较15 名无孤独症的智力发育迟滞同龄患者血浆不饱和脂肪酸明显降低。同时有临床研究表明自闭症患者存在基因水平的PUFA代谢困难。[9]而PUFA的代谢障碍可以影响到人类的正常精神活动。但是人们对于是营养因素导致的自闭症还是营养因素的问题是自闭症的伴随现象目前还尚无定论。 2.3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如意图、愿望、信念、动机和情绪等进行推测,并据此对他人行为做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的能

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行为的个案研究

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行为的个案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194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大学的心理医生雷奥·凯纳(Leo Ke er)首次将孤独症作为一种诊断分类提出。他报告了11个患有此症的儿童,其共同表现为:从婴儿期开始很少与人交往,极端孤僻,语言发展迟滞,缺乏交际语言,重复简单活动,要求环境中的刺激保持原样,行为刻板,缺乏想象。Ka er将这类患儿命名为婴儿孤独症(infantile autism)。我国开始对儿童孤独症的研究,特别是对弱视群体的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对孤独症儿童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及重视。 而在家长们中,有些家长对孩子是孤独症的问题并没有正确的看待,也不知道如何去治疗矫正孤独症幼儿,另一方面,如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个别教育,这对教师提出严峻的挑战。 二、研究目标 作为一线幼儿教师,了解儿童孤独症的特征,采取一定的方法、手段,积极的教育和训练,使孤独症儿童在语言方面的障碍及交流、交往方面的障碍得到较大的改善,对我们更好地研究儿童的认识和情感活动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也为我们了解认识儿童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可探索的途径。 三、研究的内容、方法 1、文献资料查阅法。用文献资料查阅法掌握整理有关儿童孤独症的理论和实践资料。 2、观察法。观察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具体表现。 3、访谈法。通过访谈,和家长、教师交流,如实的记录幼儿在家在园的表现情况以及家庭学校对幼儿的矫正教育情况。 四、研究的时间、对象 研究时间:10个月(2004.9---2005.7) 研究对象:小班的一名特殊幼儿 五、研究实施阶段 (一)搜集资料,建立档案 1.个人情况 姓名:郑XX,性别:女,出生年月:2001年3月,入学时间:2004年9月 2.家庭情况 父亲:郑XX,私营商人,文化程度:大专。母亲:朱某某,无业。文化程度:中专。因工作繁忙,父亲很少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在孩子身上投入的精力较少!母亲的文化程度较低,是较传统的家庭主妇。两个人较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与治疗,注重孩子的发展。 3.表现情况。 郑XX小朋友表现情况 能力项目 表现情况 交往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学习纲要

第早观察概述第一节第二节 O学习指导 一个教师能够利用观察来了解儿童,要具备两方面的知识: 1关于儿童身心发展方面的知识。 2、关于观察方面的基本知识。 目前,学前教育实践工作者已经从转变教育观念的阶段发展到如何在坚定的教育理念得指引下提高自 己实践能力的阶段。 O—般观察 1什么是一般观察?观察是人类的本能。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行为是由好奇引起的。观察是指通过人的感 官,从周围环境中获得信息,并进行组织说明的过程。 2、观察的对象:物、事、人。 3、观察的要素:注意、对象与背景、主观介入、判断和结论。 O专业的观察 1什么是专业的观察?是为了职业要求或科学研究而进行的、以正确的了解为目的、需要收集多方面 的资料、需要对资料进行缜密的处理。 一般观察:事实接收T主观判断 专业观察:事实接收T主观判断 2、专业观察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客观性一一是指事实存在的真实面。现实资料的呈现及提供的证据都必须符合客观的要求。 主观性一一是指观察者个人主观的想法。决定资料的收集方向、辨别资料真伪或可靠性、分析或归纳 出假设性的解释、分别解释的程度等过程中都要体现主观的作用。 主观与客观的整合一一观察的目的是在揭露客观的事实,但是观察的过程却是通过主观的处理或诠 释。 O专业观察的基本能力 1辨识观察动机的能力。 2、追求可靠资料的能力。

第早观察概述 3、观察工具的选择或制作的能力。

4、反省主观情绪或成见的能力。 5、区分客观与主观的能力。 6、摘要行为意义的能力。 7、用词语下基础定义(操作)的能力。 8、提出假设的能力。 O被观察的行为 1什么是行为? 狭义:个体表现在外且能被直接观察、描述、记录或测量的活动。 广义:不只限于直接观察可见的外在活动,还包括以外在行为为线索,间接推论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2、个体与环境的互动 环境的刺激:外显行为、内隐行为 刺激T行为反应 行为的产生是个体接受了刺激很快就出现的,行动者的思考或意识的参与比较少。 刺激T有机体的意识T行为反应 个体针对刺激产生思考及选择,决定了反应方式后才表现的行为。 内在动机T行为反应 发自内在的驱力、情绪或意念等的行为。 3、外在行为表现的特点(人类行为的共同特点): *连续性:某一行为的发生,是有始有终的。 *整体性:人身体不同部位的动作及表情的意义不是分离的。 *程序性:先前的经验会影响后面的行为表现。

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特点及干预

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特点及干预 摘要 孤独症又叫自闭症或全面性发育障碍。这种发育障碍的成因,至今学术界不能对其做出准确和科学的解释。但是,根据已知的研究,学术界对孤独症有一个基本共识:孤独症是因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障碍而引起的广泛性、发展性障碍。这种疾病呈现出许多有别于其他精神病、发展障碍的特征。除此之外,孤独症儿童还表现为心智年龄的低龄化,致使他们在自控力、耐挫力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障碍。更主要的方面,孤独症儿童在语言、认知、行为和社会交往这几大方面可能会同时出现和交叉出现严重的问题。 目前,由于孤独症的病因无法明确,因此无法做到对症下药,所以对于孤独症儿童的治疗只能进行干预,以减轻症状。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特点;干预

ABSTRACT Autism is also known as autism or generalized developmental disorder.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has yet to make an accurate and scientific explanation for the causes of autism. However, there is a consensus in academia that autism is a generalized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 caused by developmental disturbances in the brain and nervous system. This disease presents many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mental disorders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Not only that, autistic children also show mental age of younger age, resulting in their self-control, frustr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emergence of varying degrees of obstacles. What's more, there are serious problems in language, cognition, behavior and social interaction. At present, due to the reasons for autism can not be clear, and therefore can not be the right remedy, so the treatment of autistic children can only intervene, in order to alleviate symptoms. Key words:Children with autism; self injurious behavior; intervention

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干预案例观察学习

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干预案例观察学习 小组背景 **市儿童福利院**家长俱乐部的会员,由社会残障儿童家庭组成,儿童分别患有自闭症、脑瘫、唐氏综合症等症。由于智力障碍和肢体残疾,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学习、就业等,许多患儿家长虽经多方努力,仍未掌握患儿问题行为正确有效的处理方法。鉴于这种情况,俱乐部社工特开展家长互助小组,通过收集具体案例,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对行为进行分析、讲解、指导,便于家长逐步掌握正确有效的干预方法,使儿童以前不良的习惯做法不断得到纠正,促进正确规范的行为的建立。 分析预估 社会工作采用观察法和焦点小组访谈两种形式对小组需求进行分析。从焦点小组访谈中发现:一是服务对象因孩子的特殊性,服务对象存在一种内疚和补偿的心理,因此对孩子比较溺爱,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比较纵容;二是服务对象对问题行为界定和认识不清晰,想从小组活动中获得一些关于问题行为的知识,用来评估和了解孩子的行为。三是服务对象对问题行为存在很多困惑,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对问题行为进行良好的干预,解决面临的问题。四

是服务对象对于问题行为干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没有意识到环境对行为干预的作用,服务对象在环境营造中所起的作用。根据观察和访谈内容分析:服务对象由于孩子的情况相似,故存在较多共同的问题,适合进行小组的学习辅导;由于小组的定位是认知学习性质的,所以能改善他们对问题行为的认识和了解,完成对问题行为的正向干预。 服务计划 (一)小组理念 互动小组模式理论,小组的目标在于小组成员的交互影响,共同活动,分享情感。这一模式强调人与人的交互反应关系,强调成员的互相帮助,强调个人必须从群体生活中学习。小组互动有助于个人形成良好的自我与发展健康的人格。小组成员相互依赖并分担相互帮助的责任,有助于满足小组成员娱乐、交往与感情交流的需要,也有助于面临共同问题的人进行信息交流,获得心理支持,学习正确的态度与行为,从而缓解个人的危机和问题,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分享责任与小组经验。小组工作者是服务对象与小组或小组与机构间的居间协调人,他利用机构内外的资源,促进小组成员的互动及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行为是在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和评价过程中习得的。

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方法

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方法 行为干预第一步:学会夸孩子 要帮助孩子改变不正确的行为或暴力行为,首先要做的不是看问题行为本身,而是要找到什么是正确的取代行为。 每一个行为都有其内在的意义,是孩子与旁人沟通的一种方式。孩子为什么会选择用问题行为甚至暴力行为来与旁人沟通,是因为这些行为有效地帮助他们达成了目的。当我们试图要消除这些不适当的行为,却没有想着要去教孩子应该怎么样做,那孩子又怎么样来跟我们表达他们的意思呢?——他们不是机器人,按个钮就可以静止不动。他们需要表达,需要沟通,而且是通过行为来表达与沟通,所以我们要教他们好的行为,才能最终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 一直在强调夸孩子,很多父母在给孩子训练的时候用得很好,但千万别忘了,在生活里,也要夸孩子。夸孩子是家长的学习任务,是家长需要建立的一个新行为。 “夸奖”本身并不难,难就难在到底夸孩子什么。不少家长在这个结上卡了壳,于是“在日常生活里夸奖孩子”成了不可达成的任务。 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夸孩子,不应该只看到他们做得特别好特别棒的地方,而是要看他们做得对的地方——没有不适当的行为,就是一个好的行为。 行为干预第二步:学会不对孩子说“不” 作为父母、长辈,我们习惯性地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标准,来告诉孩子“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当父母说“不要做”的时候,有些孩子会听从,慢慢改掉了习惯;有些孩子会暂时停止原来在做的事,但没过一会儿又开始做;还有一些孩子立即发起小脾气。换句话说,告诉孩子“不要做”有时候管用,有时候不管用,但因为说“不要”很容易,

所以不管有用没有,大人们还是不断地在对孩子说“不要做”。 行为干预第三步:明白行为的功能(理解孩子想通过行为告诉我们什么) 行为是一种沟通方式。我们通常会把想和作为两个部分来对待:想是别人看不到的部分,而做是别人看得到的部分。有意识地,我们会通过行动来掩盖我们真实的想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一种复杂的游戏。然而,无意识中,我们仍然能从每个人的行为里读到他们的想法。 自闭症儿童远没有我们这样复杂,他们很单纯,从想到做,这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着统一性。他们或许受语言和沟通能力的限制,没有办法告诉我们他们的想法;但我们可以通过解读他们的行为来了解他们想表达什么。有的时候,他们用来表达想法的行为并不是太合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问题行为”;有的时候他们的表达方式过于暴力与激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攻击性行为。要想要解决这些行为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孩子在表达什么,然后才能教孩子如何正确的表达,无论是通过语言还是行为。只有当孩子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后,这些问题行为才会真正地被取代,从而减少或消失。 从应用行为分析(ABA)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所有的行为归类到四种功能中去。

行为干预能够有效抑制孤独症儿童的异食癖_68

异食癖是孤独症儿童容易出现的一种异常饮食习惯,即食入、咀嚼或吞咽非食物性物质的一种特殊嗜好。异食癖对孤独症这类发展性障碍或智力障碍儿童来说是一种严重的自伤行为,甚至会导致生命危险。父母或其他看护人员不可能时时刻刻陪伴孩子左右,若不能解决该问题,异食癖无疑等于孩子生活中的一颗不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孩子的健康和安全。 自发现异食癖这个问题以来,许多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探索,但多数研究是基于个别案例提出的一些不同方法,而没有研究证实哪种是最有效的。今年二月,亚特兰大的马库斯孤独症中心(Atlanta’s M arcus Autism Center)的研究者们在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 Disorders上发表了一个报告,证实了行为干预对抑制异食癖的效果十分显著以及一些有效的干预策略。 研究者们对11位3-19岁的孤独症儿童的异食癖行为实行行为干预并详细记录。这些儿童也伴有智力障碍,他们最开始表现出营养不良,后来导致了异食癖。例如,其中有个19岁的孩子,因为好几次吞食危险物品,如游泳池消毒液和别针而被送进医院。其他孩子还吞食包括玻璃、钉子、小玩具、饰品,油漆芯片,木条,石子,纸、肥皂等。 研究者通过对孩子的异食癖行为进行功能性分析,从而为每个孩子制定了不同的干预方案,每个方案都是多种方法的组合。研究者采用的策略包括非连带性强化(noncontingentreinforcement),差别强化(Differentialreinforcement),反应阻止(Response blocking),距离消退(proximity fading),辨认训练(discrimination training),反应代价(response cost)等。研究人员再对孩子进行密集的干预训练,要求孩子在每期10分钟的干预时间内不再把不能食用的物品放进嘴里。通过这样的行为干预,除了一个孩子,其他10个孩子的异食癖行为减少了超过90%,三个孩子彻底终止了异食癖行为,另外五个孩子也有高达97%的好转。经检验,研究者认为其中最有效的策略主要有以下三个: 当孩子将一不可食用的物品以一种恰当的方式丢弃或拿开时奖励孩子一个小点心,如将其丢进垃圾桶里。 将孩子的注意力从不可食用的物品引导至他/她喜欢的活动。 时刻跟随孩子阻止他/她吞食不可食用的物品。可以是口头上的制止或者是温柔但严肃的行动制止。这种方法在短时间有效,但效果不能持续长时间。 行为干预之所以有效很大程度归功于持久、大量、密集的干预训练,同时也要针对不同孩子的具体情况实施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在这期间最好让家长或其他看护着接受培训并参与干预,这样他们也能掌握干预技巧,回到家里继续进行。至于干预效果在干预结束后能持续多久,还需之后进一步研究。

浅析自闭症儿童在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d4418891.html, 浅析自闭症儿童在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 作者:李谷秀 来源:《黑河教育》2016年第09期 [摘要]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发育障碍,表现为语言、行为各方面的全面异常。自闭症儿童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与别人进行交流,身体发育能力较正常儿童发育迟缓,并且大部分自闭症儿童都伴有问题行为。自闭症儿童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需求、宣泄情绪,也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闭症学生,教学语言要生动且有趣味性,要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避免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父母是自闭症儿童人生中的第一个老师,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产生原因 一、问题行为的含义及研究问题行为的重要性 1.问题行为的含义 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偏离常态给他人或自己身体、生活、学习、环境带来危害甚至危险的行为。其中偏离常态行为包含行为过度(如多动症)、行为不足(如儿童的语言能力不足、社会交往能力不足)以及行为不适当(个体所表现出的行为与其所处的情境不相配,如在公共场合躺在地上打滚等)三个方面。 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有:不定时的哭闹;喜欢用嘴咬手指甲;在地上打滚;用手指捏别人脸部或手部;用头撞墙或地面;用手打自己的头部或脸部;喜欢吐口水玩耍;总在班级里不停地走动,无法安静地坐在椅子上等。 2.研究问题行为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学生应遵守课堂秩序,配合老师完成当堂的教学任务。但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要做到安静地坐在椅子上,不随地走动,不发出任何声音,有一定的难度。如果班级里有一个儿童出现问题行为,老师就要去安抚他,这势必会影响其他同学听课。在自闭症儿童的课堂上,他们的问题行为是否出现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我们应认真研究自闭症儿童课堂问题行为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策略。 二、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出现的原因 1.学生自身因素

详解自闭症儿童行为管理

详解自闭症儿童行为管理 毫无疑问,许多人会对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 (ASD)的儿童的行为认识上提出问题。本篇文章将协助你进一步了解“ABC” (译者:Antecedent 行为前环境; Behaviour 行为;Consequence 行为后环境)。面临自闭症患者行为上的挑战, 看护者常常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许多自闭症患者会表现出异常或者极端的行为。不过, 尝试着去了解这些行为将在很大的程度上协助你明白自闭症谱系障碍。 并不是只有专家才能管理这些成问题的行为,你需要的是一些基本应对策略,对自闭症一定程度上的了解,一颗坚定的心和巨大的耐心. 你可以尝试着列出一系列你觉得成问题的行为,然后有选择性地优先处理其中的一两样。试图在同一时间处理多种问题行为,极大可能会导致反效果,也可能会降低你管理问题行为的一致性。 1. 着手处理问题行为的第一步:找出导致该行为的前因。行为学里称此原因为“行为前环境”。同时, 了解该行为所导致的后果,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某问题行为发生后,什么事情会紧接着发生。通常来说,这些后果便是这些问题行为为什么会持续发生的原由。 2. 下一步便是找出某一问题行为,对患者来说,具备了哪些功能。一般情况下,自闭者患者之所以会表现出某种行为,是因为他们想传达某种讯息。而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了解他们所想要表达的事情。以下列出了几种常见用意: ?沟通-我累了,我疑惑了,我不喜欢这个,求救! ?吸引注意或者寻求其他正面奖励 ?降低挫折感或者压力

?逃避要求 ?缺乏理解 ?感官刺激 ?失控 3. 当你知道某一问题行为所具有的功能时,那么你便可以去寻找另一个可以提供相同功能,而合乎常理的替代品。举例来说,如果某一问题行为提供的是感官上的刺激,那么你可以选择性地利用另一种可以提供类似刺激, 比较适当的替代物或者行为取代. 4. 通过把你选择的替代行为分解成几个简单步骤,加上视觉上的辅助教学,你可以协助患者学会如何合理运用替代行为,从而取代原本存在的问题行为。 5. 巧妙地运用强化(奖赏)系统,孩子会更有动力学习和合理运用新学的技能。所谓的强化物指的是孩子极其渴望得到的东西。该强化物必须只在某特定情况下才能给出:在孩子尝试适当行为时,当适当的行为成功出现时和当问题行为不再出现时。 具体要如何运用这些步骤呢?我们来看看一个常见的例子:某个孩子每次去到超市里都会咬自己的手: 你分析出该行为的发生是由于感官上的过度刺激(前因):超市让他感到焦虑。 每当孩子咬自己的手时(行为),你就会尽快地把他带离超市(后果)。这个后果实际上是一个鼓励该问题行为(咬自己的手)的强化物,因此孩子就明白了一个事实:当他咬自己的手时,你就会带他离开不舒服的环境。 所以,根据以上提出的建议: 咬手可能诠释着两种功能:降低压力和口感刺激(行为的功能)。你可以选择教导这个孩子如何运用另一种比较适当的放松方式,比如说深呼吸,搓搓自己的小手或者想象自己最喜欢的事物,从而降低他的压力感。你也可以教导他咬另一样比较适当的物

自闭症儿童行为问题调查表

自闭症儿童行为问题调查表 儿童姓名;出生年月;性别; 填答說明:一、出現頻率:指該行為出現的頻繁程度二、表現強度:指該行為出現時的強烈程度及造成困扰的强度 0:從未,從未發生成困擾的程度 1:每月,一個月發生幾次 1:和緩,不會造成困擾 2:每週,一週發生幾次 2:強烈,會造成若干困擾 3:每日,一天發生幾次 3:極強,會造成很大困擾 4:每時,一小時發生幾次 一﹑攻擊性和破壞性的行為:出现频率表现强度 1. 向人吐口水------------------------ 0 1 2 3 4 1 2 3 2. 推人﹐抓人﹐捏人------------------ 0 1 2 3 4 1 2 3 3. 踢人﹐打人,咬人------------------ 0 1 2 3 4 1 2 3 4. 用東西丟人------------------------ 0 1 2 3 4 1 2 3 5. 用東西攻擊別人-------------------- 0 1 2 3 4 1 2 3 6. 擺出恫嚇的姿態-------------------- 0 1 2 3 4 1 2 3 7. 用粗話罵人------------------------ 0 1 2 3 4 1 2 3 8. 撕破自己的衣服-------------------- 0 1 2 3 4 1 2 3 9. 撕破別人的衣服-------------------- 0 1 2 3 4 1 2 3 10. 破壞家具、物品----------------------- 0 1 2 3 4 1 2 3 11. 亂摔東西----------------------------- 0 1 2 3 4 1 2 3 二、不服從、不合作的行為: 1. 給他指令他就會發脾氣-------------- 0 1 2 3 4 1 2 3 2. 對指令或交代的事漠不關心---------- 0 1 2 3 4 1 2 3 3. 拒絕從事指定的工作或功課---------- 0 1 2 3 4 1 2 3 4. 遲疑或拖延指定的工作或功課-------- 0 1 2 3 4 1 2 3 5. 在指定的時間內未回到原來的地方---- 0 1 2 3 4 1 2 3 6. 未經許可擅自離開座位或工作崗位---- 0 1 2 3 4 1 2 3 7. 擅自離開團體活動------------------ 0 1 2 3 4 1 2 3 三、不適當的社會行為: 1. 未經允許動用或拿走別人的東西------ 0 1 2 3 4 1 2 3 2. 說謊------------------------------ 0 1 2 3 4 1 2 3 3. 取笑別人-------------------------- 0 1 2 3 4 1 2 3 4. 重複問人同樣的問題---------------- 0 1 2 3 4 1 2 3 5. 作弄別人-------------------------- 0 1 2 3 4 1 2 3 6. 陷害別人--------------------------- 0 1 2 3 4 1 2 3 7. 妨礙別人的工作﹐功課﹐或活動-------------- 0 1 2 3 4 1 2 3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要素

过多记 间接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要素 *观察目的 *行为定义 *观察背景 *观察单元时间和次数 *观察记录资料的方法 *处理资料的方法 一、 观察目的 观察目的就是要弄清观察的是什么, 通过观察要达到什么目的, 避免遗漏重要部分, 录无关现象。 行为观察目的决定了:观察类型和方法,观察时间和背景 *观察儿童的发射行为一一小年龄儿童 *观察幼儿的互动行为一一儿童的集体活动中 *观察儿童的游戏行为 儿童的游戏中、游戏场中 二、 行为定义 *狭义的行为一一个体表现在外且能被直接观察、描述、记录或测量的活动。 *广义的行为一一不只限于个体直接观察可见的外在活动, 还包括以外在行为为线索, 推论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观察儿童的什么行为?——行为定义 要观察的每一种行为的具体含义(操作性定义) 客观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行为 例如:专注的定义:儿童在活动过程中或使用材料时很专注; 专注于自己的工作; 不为周围 发

生的事而分心,超过直接的兴趣;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关注和目标的单一。 注意力分散的定义:儿童容易受周围活动的影响;对待事物似乎淡入淡出。如在某个活动区内活动时,儿童总是张望自己朋友所在的其它活动区。 三、观察背景 包括:场所、情景 1场所一一实体的硬件因素、活动的机会和资源 2、情境一一是指场所中与社会和心理有关的状况。 3、背景一一地点、时间、环境、人,甚至是心理和物理的状况等。 四、观察的时间和次数 1时间:每次观察特定的期限。 *什么时间进行观察*观察多少时间 *记录行为的持续时间多少*反应时间的多少 2、观察的次数 *作多少次观察 *行为发生的频数 五、观察记录的方法 观察记录的方法贯穿于观察的全过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繁荣方法。 *根据观察过程的结构性和控制程度可分为:正式观察与非正式观察 *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介入被观察者的活动可分为: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根据是否借助于仪器或技术手段进行观察: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根据观察内容是否连续完整以及观察记录方式的不同:叙述观察、取样观察、评定观察 *根据观察的时间安排:长期观察、短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根据记录方式的不同:用文字记录的方法和用表格符号记录的方法六、处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

适用于孤独症儿童、少年及青年的27种循证干预方法

美国国家孤独症专业发展中心(Nation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enter o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2014年公布了《适用于孤独症儿童、少年及青年的循证干预方法报告》(Evidence-based Practices for Children, Youth, and Yong Adults with AutismSpectrum Disorder),确认了27种循证干预方法(即有科学依据的干预方法): 1、前提法(Antecedent-based interventions):指问题行为发生之前的特定周围环境事件的干预方法。需要先对问题行为进行功能分析,然后根据行为的功能对周围环境做出适当的调整; 2、认知行为干预(Cogn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学生要首先学会了解自己的思维与情感,当认识到自己的情绪不断恶化时,需要使用策略来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如果能够与其他科学方法联合起来用,效果会更好; 3、区别性强化(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对不同的目标行为采取不同程度的强化,对问题行为采取忽视的态度; 4、离散单元教学(Discrete trial training, DTT):一对一的密集性重复训练; 5、体育锻炼(Exercise):通过加强体能运动,可以帮助部分儿童减少问题行为的出现,同时又能增强体质; 6、消退法(Extinction):应用行为分析的原理之一,多用于减少问题行为的出现; 7、功能行为分析法(Functional behavior assessment):对问题行为的功能进行分析,并找出可以满足同样功能的替代行为(即适当行为),并对替代行为进行强化; 8、功能性沟通训练(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通过功能性沟通训练,系统地培养替代行为(传统的交流方式,如手势、手语、图片交换等),逐渐减少问题行为(如自伤或其他破坏性行为)的出现; 9、示范法(Modeling):可以利用普通儿童或成人示范目标行为,让孤独症儿童模仿目标行为——既可以是简单的行为,也可以是复杂的行为。此方法经常与其他干预策略结合使用,比如辅助和强化; 10、自然干预法(Natural intervention):利用应用行为分析原理,在自然环境中教孩子功能性的技能; 11、家长实施的干预(Parent-implement intervention):家长帮助孩子提高社会交流能力、游戏技能或生活自理能力; 12、同伴实施的干预(Peermediated instruction and intervention):在自然的环境下,让普通儿童帮助孤独症儿童提高社交能力; 13、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icture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PECS):以图片的方式来进行沟通; 14、关键性反应训练(Pivotal response training, PRT):主要集中于关键性行为领域,如与他人进行社交沟通的动机、自我主动性、自我管理,在家庭、学校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增强目标行为; 15、辅助(Prompting):用来提高正确行为的出现率,其中包括言语辅助、手势辅助、身体辅助、位置辅助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