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之行为观察在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干预中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观察在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干预中
的运用
自闭症儿童由于社会学习障碍,影响到他们的社交沟通,迁移
困难,新环境的适应问题等,同时一部分由于感官敏感的状况,更
易在学习生活中产生问题行为。对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目
前多运用积极行为支持理论进行。积极行为支持理论认为维持行为
持续存在的原因是行为的功能或目的,强调基于问题行为的功能进
行行为干预。
行为观察是问题行为评估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方法。行为具有
可观察、可测量的特征,行为是有功能的,行为即交流,行为就是
儿童的语言,儿童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在传达着讯息。
进行功能评估的行为观察不是普通随意的观察,而是有目的进
行的专业观察记录,评估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好像医生看病,如果一开始的诊断是错误的,那么可能会使原来的行为变本加厉,
或者对学生造成伤害。
一、行为观察法相比其他方法的优势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一般采用的评估方法包括访谈法、行为观察法、测验法。其中访谈和行为观察是最常被使用的方法。
访谈。即对个案相关教师以及家长就个案的问题行为以及环境
等背景信息进行访谈。这样收集的个案资料已经由被访谈者进行一
定程度的加工,有被访谈者的主观在里面,因此,可以作为参考。
行为观察。对于自闭症儿童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通过行为观
察记录,收集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发生频率、强度,发生问题行
为的时间、活动,以及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学习环境等背景资料,了解问题行为发生的前因及后果,分析行为功能。
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观察法有它的优势,自闭症儿童常不能
象普通儿童或成人那样发展良好的语言和概念,不能适当地表达自己,让他人理解自己的行为,有的伴随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口
语发展受限。他们很难明确告诉我们,他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讨
厌什么,会什么,不会什么,不会告诉我们他为什么每天要打自己
的头;需要通过观察去了解。
另外,自闭症儿童对于测验常不能够很好地配合,或者有认真
对待的态度;除了少数儿童,一般自闭症儿童对于观察的敏感性和
焦虑相对较小,可以使观察的情境比较自然,获得真实的数据。
二、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观察记录的步骤、内容与方法
一般来说,一次或偶尔发生的行为不成为典型的行为,常常发
生的影响个体与他人的行为是需要关注干预的行为。当学生的问题
行为发生了,我们怎样去思考分析这个问题呢?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在什么情况下这样做?为什么上午发生,下午不发生?行为发
生之前发生了什么?行为发生时的表现是怎样的?周围的环境是怎
样的?发生之后又发生了什么?这是一个问“为什么”的过程,从而
了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此种行为。什么让这个问题行为不断地发生,今天发生了,明天还发生,或者以后又反复出现;得到为什么的答
案的途径,就是去观察,基于观察到的事实和数据,去分析得出结论,给出干预的方案。
行为评估需要收集的资料有:行为问题表现形式、行为的频率、持续时间、强度;行为问题发生的周围环境,在行为之前发生的事件,以及行为出现后的结果;另外需要收集学生相关背景资料,包
括诊断、能力、兴趣、强化物、特殊事件、家庭教养等。
(一)确定观察对象、时间、地点以及目标行为
在确定观察对象以及目标行为之前,已经有了预观察或者访谈
了解,大概了解了这个学生的行为问题表现形式及相关讯息。因此
在正式观察记录的时候,已经确定观察对象、时间、地点,个案的
目标行为并准确描述和定义。
(二)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要点、记录方式,以及记录表格
常用的行为观察记录法有散点图、abc记录法等。
1. 散点图(scattered plot)观察记录与分析
散点图的记录内容要点呈现的是行为发生在大约一周里面的时
间分布状况,学生的问题行为在什么时间、地点或活动更容易发生,在什么情况下未有问题情况发生,为干预提供参考。在学校的散点
图记录,可以利用课程表对应记录;散点图可以得出个案问题行为
的基准线。
2. a-b-c观察记录与分析
a-b-c记录的是实时的事件。行为像一条锁链,环环相扣,a-b-
c就是行为链的紧密相扣的三个部分,先后依次发生。a为前因,或
前事,是问题行为发生之前发生的事情;b是问题行为;c是问题行
为发生之后,个案得到的后果,比如老师处理策略,同时也要记录
老师干预之后,个案的反应。在a-b-c三部分,不同的部分,有不同的观察重点。
在a的部分,要观察研究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学习环境、前
提事件、时间分析等。什么是物理环境呢,比如,周围是不是很吵,很热,很拥挤,或者他身边坐了一位喜欢动来动去同学,或者对他
很不友好的同学;课堂上课的气氛,老师、同学的关系,对个案说
话的语调、音量、面部表情、感情等合起来,形成社会环境;什么
是学习环境呢,比如,学习的内容,老师给的作业;前提事件就是
引发问题行为发生的导火索,比如,老师给一个指令,要求他做什么,他的问题行为就发生了。
在b的部分,是对问题行为的描述。这部分在干预的时候,需
要考虑个案的能力,教学替代行为。
在c的部分,行为发生之后,教师处理的行为,学生的行为反应,以及其他学生的行为反应,什么做法使得学生的问题行为被强
化保持了下来,比如,学生发生问题行为,老师注意到了,老师的
注意就可能强化了个案的问题行为。老师给个指令,他发生问题行为,老师就不再要求了,可以不用做作业了,这样就强化了个案的
问题行为。
在做a-b-c记录的时候,用的是叙述性描述的方法,需要尽量客观、理性、充分,自然地将情境、行为再现出来,要具有画面感,
这样才能提供更多的细节资料。老师在做记录最容易犯的错误是,
一个是不客观,一个是不充分。比如,有的在前因写“也许是太热”,“洗碗搞卫生的时候不太愿意”,就不够客观,已经把主观分析写在
前因里面了;或者记录“气温从17度开始升温,当天中午和下午气
温达到30度,天气热。”就没有别的了,这样不全面,没有写当时
班级在做什么,学生在做什么,而且,这个不全面里面也含有老师
的主观,因为老师认为天气热是个案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在做观
察的时候,必须尽量全面客观,不然就不用观察,直接从经验就可
以得出结论了。在c的部分,写“老师制止”,这样太简单,老师是
怎么制止的,用口语、手势,还是身体辅助,因为老师制止采用的
不同行为也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如果老师直接用身体辅助,遇
到触觉敏感或者防御性强的孩子,可能不能有好效果,而用口语或
者手势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