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干预案例观察学习

合集下载

幼儿园自闭症干预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自闭症干预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自闭症干预案例分析自闭症,是一种儿童期发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通常在孩子三岁前后出现症状。

自闭症患者通常表现出社交沟通能力的缺失、刻板重复的行为以及受限的兴趣。

由于自闭症患者在幼儿期就开始表现出症状,因此早期干预对于促进他们的发展非常重要。

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园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需要为自闭症儿童提供特殊的干预措施。

下面,我们将以一个实际案例为例,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探讨幼儿园自闭症干预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案例一:小明(化名),3岁,被诊断为自闭症。

1. 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对于小明这样的自闭症患儿,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在3岁前,幼儿的大脑神经系统正在快速发育,适当的干预措施可以帮助患儿建立适应性的神经网络,从而促进他们的发展。

幼儿园在发现自闭症儿童后,需要立即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2. 个体化的干预方案针对不同的自闭症儿童,幼儿园需要制定个体化的干预方案。

针对小明的情况,幼儿园教师应该首先进行详细的个案分析,了解他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优势和困难,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方案。

3. 社交沟通能力的培养自闭症患儿的社交沟通能力通常较弱,幼儿园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帮助他们提高社交技能。

幼儿园可以组织团体游戏,让小明与其他孩子互动,学会分享和合作。

4. 创设有利于自闭症儿童发展的环境小明在幼儿园需要一个对他有利的环境,幼儿园需要为他提供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

教室的布置、教学用具的选择都需要考虑到小明的特殊需求。

5. 家校互动幼儿园的干预工作需要与家庭密切合作。

幼儿园教师应该定期与小明的家长进行沟通,了解他在家的情况,并给予家长相应的指导。

家长也需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让干预工作落到实处。

6. 专业团队的支持幼儿园需要建立专业团队,包括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医生等,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干预工作进行多角度的评估和指导。

通过对小明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幼儿园在自闭症儿童干预工作中,需要重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制定个体化的干预方案,培养他们的社交沟通能力,创设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加强与家长的互动,同时借助专业团队的支持。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观察记录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观察记录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观察记录自闭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的缺陷,以及刻板重复的行为和兴趣。

在幼儿园中,自闭症儿童的观察记录对于了解他们的行为特点以及如何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环境至关重要。

观察日期:2022年4月10日观察对象:6岁的小明(化名),被诊断为自闭症。

观察时间:上午8:30-11:30,下午1:30-3:30。

观察环境:小明所在的幼儿园班级。

观察目的:观察小明在幼儿园中的行为表现,了解他的特点和需求,为他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支持。

一、社交互动观察:1. 小明在和其他孩子交流时,表现出较强的回避和自闭倾向。

面对其他孩子的问候和邀请,他往往选择保持沉默或转移注意力。

2. 在集体活动中,小明对于集体合作的要求理解较差,不愿意与其他孩子进行合作,更喜欢独自完成任务。

3. 小明在与老师交流时,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能够作出回答,但在复杂的问题和抽象的概念上表现出困难。

二、行为表现观察:1. 小明表现出刻板重复的行为习惯,如摆弄手指、重复摇头、反复拍打桌子等。

这些行为可能是他用来自我安抚或缓解焦虑的方式。

2. 小明对于环境的改变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他对于新的游戏玩具和活动项目表现出较低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在日常生活中,小明对于个人卫生和自理能力的培养存在较大困难,需要有专人进行指导和帮助。

三、学习适应观察:1. 小明在学习上表现出较强的注意力集中能力,能够专注于一件事情的时间相对较长。

2. 在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方面,小明相对其他孩子表现出较大差异,他对于一些抽象概念和语言表达相对困难。

3. 小明在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他往往选择固定的方式和方法来解决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创造力。

四、支持和帮助:1. 针对小明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别化的教学计划和支持,注重培养他的社交互动能力和自理能力。

2.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减少刺激和干扰,提供清晰明确的指导和规则。

我的自闭症儿童教育案例(2篇)

我的自闭症儿童教育案例(2篇)

第1篇在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作为一名特教老师,我有幸接触并教育了一位名叫小明的自闭症儿童。

以下是我对小明的教育案例,希望能够为更多特教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一、案例分析小明,男,8岁,来自一个普通的家庭。

他在3岁时被诊断为自闭症。

小明在生活中表现出明显的社交障碍、语言障碍和行为刻板等问题。

在学校,他常常独自一人坐在教室的角落,不与同学交流,也不参与课堂活动。

对于老师提出的指令,他往往不知所措,甚至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二、教育策略1. 建立信任关系针对小明的社交障碍,我首先尝试建立信任关系。

每天上课前,我会微笑着向他打招呼,鼓励他与同学互动。

在课堂上,我会尽量让他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2. 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根据小明的实际情况,我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下几点:(1)分解任务:将复杂任务分解成若干个简单步骤,帮助小明逐步完成。

(2)强化训练:在完成每个步骤后,给予小明适当的奖励,增强他的自信心。

(3)情境模拟:通过模拟实际生活场景,帮助小明理解社交规则。

3. 语言训练针对小明的语言障碍,我采取以下措施:(1)模仿训练:鼓励小明模仿老师的语言,逐步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2)情景对话:在日常生活中,与小明进行情景对话,提高他的语言理解能力。

(3)阅读训练:引导小明阅读绘本,培养他的阅读兴趣。

4. 行为矫正针对小明的攻击性行为,我采取以下措施:(1)预防为主:在课堂上,密切关注小明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预防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2)行为矫正:当小明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及时制止,并给予适当的惩罚。

(3)情绪管理:引导小明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提高他的情绪管理能力。

三、教育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明的进步显著。

以下是他的一些变化:1. 社交能力:小明逐渐学会了与同学交流,不再独自一人坐在角落。

2. 语言能力: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能够用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自闭症教育案例分析小学(3篇)

自闭症教育案例分析小学(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自闭症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

在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数量逐年上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本文将通过对一名小学自闭症学生的教育案例分析,探讨如何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干预。

二、案例介绍(一)学生基本情况小华(化名),男,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

小华出生时一切正常,但在3岁左右开始出现自闭症状。

经过医院诊断,小华被确诊为自闭症。

小华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以下特点:1. 社会交往障碍:小华不喜欢与同龄人交往,经常独自一人玩耍;在与他人交流时,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兴趣,对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不关心。

2. 沟通障碍:小华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词汇量较少,句子结构简单;在表达需求时,常常使用哭闹、尖叫等方式。

3. 重复刻板行为:小华对某些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对玩具、动画片等,反复观看、操作;同时,对环境变化敏感,一旦发生变化,就会表现出焦虑、不安的情绪。

(二)家庭背景小华的父母均为普通工人,家庭经济条件一般。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较高,但教育方法较为简单,主要以溺爱和严厉为主。

小华的祖父母对小华十分宠爱,但缺乏对自闭症的认识,无法给予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三、教育干预措施针对小华的自闭症症状,学校和家庭共同制定了一系列教育干预措施,旨在提高小华的社会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

(一)学校教育干预1. 特殊教育课程:学校为小华开设了特殊教育课程,包括感觉统合训练、社交技能训练、语言训练等,旨在提高小华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

2. 个性化教学:教师根据小华的兴趣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图片辅助、实物操作等,提高小华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同伴互助:学校鼓励小华与正常儿童进行互动,通过同伴互助,提高小华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家庭教育干预1. 家庭教育指导:学校定期为家长提供自闭症知识讲座,帮助家长了解自闭症,掌握教育方法。

自闭症学生教育案例(3篇)

自闭症学生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以及重复刻板的行为。

在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本案例以一位名叫小明的自闭症学生为例,探讨其在教育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二、案例描述小明,男,8岁,被诊断为自闭症。

小明入学时,表现出以下特点:1. 社交障碍:小明几乎不与同学交流,上课时喜欢独自坐在角落里,对同学的帮助和关心无动于衷。

2. 沟通障碍:小明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只能通过简单的手势或表情来示意。

3. 行为刻板:小明喜欢反复做同一件事,如反复开关门、旋转玩具等。

三、教育策略针对小明的特点,教师采取了以下教育策略:1. 建立信任关系:教师通过与小明进行简单的互动,如问候、握手等,逐步建立信任关系。

在互动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小明的反应,以便更好地了解他的需求。

2. 个性化教学:根据小明的兴趣和特点,教师设计了一系列个性化教学活动。

例如,小明喜欢音乐,教师便在课堂上播放轻柔的音乐,帮助他放松;小明喜欢画画,教师便鼓励他在纸上自由发挥,培养他的创造力。

3. 强化训练:教师运用强化训练方法,帮助小明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当小明在课堂上安静地坐着时,教师会给予他口头表扬或小奖励,以此强化他的良好行为。

4. 沟通训练:教师通过图片、手势、表情等方式,与小明进行简单的沟通。

例如,在上课前,教师会通过图片告诉小明今天要上什么课,以及课堂上的规则。

5. 合作学习:教师鼓励小明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学习,培养他的社交能力。

例如,在小组活动中,教师会让小明与其他同学一起完成任务,并适时给予指导。

四、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进步明显:1. 社交能力有所提高:小明开始主动与同学交流,虽然仍存在一定障碍,但已能接受同学的帮助和关心。

2. 沟通能力有所改善:小明能够通过图片、手势等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教师和同学的沟通更加顺畅。

3. 行为习惯有所改变:小明在课堂上能够安静地坐着,不再重复刻板的行为。

特殊教育行为干预案例(3篇)

特殊教育行为干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化名),男,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

小明从小活泼好动,性格开朗,但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一些特殊的行为。

具体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学习效率低下,经常出现错误;与同学交往困难,难以融入集体。

小明的父母和老师都非常关心他的情况,希望他能得到有效的帮助。

二、案例描述1. 小明在学校的表现(1)上课时,小明经常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无法跟随老师的讲解。

即使被老师提醒,也难以改正。

(2)小明做作业时,速度慢,错误率高,经常出现粗心大意的情况。

(3)小明与同学交往困难,难以融入集体。

他常常独自一人,不喜欢与人交流。

2. 小明家庭背景小明的父母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家庭氛围较为和谐。

但在教育小明方面,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经常采取打骂、批评的方式。

这使得小明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

三、案例分析1. 行为干预的目的通过对小明进行行为干预,旨在提高他的注意力、学习效率,改善人际关系,使其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2. 行为干预的理论基础(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和经验形成的。

通过对小明进行积极的行为干预,可以改变他的不良行为。

(2)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认知和情绪的影响。

通过对小明的认知和情绪进行调整,可以改善他的行为。

四、行为干预方案1. 改善注意力(1)采用注意力训练方法,如:舒尔特方格、注意力训练软件等。

(2)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定时复习、做好笔记等。

2. 提高学习效率(1)针对小明学习中的困难,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小明的学习兴趣。

(3)培养小明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主动探索知识。

3. 改善人际关系(1)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小明树立自信,学会与人沟通。

(2)组织团队活动,增进小明与同学之间的感情。

(3)培养小明的社交技巧,提高他在集体中的地位。

五、实施过程1. 第一阶段:观察与评估(1)对小明进行观察,了解他的行为特点和需求。

自闭症儿童干预教育案例(3篇)

自闭症儿童干预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宇,男,8岁,来自我国某城市,被诊断为自闭症谱系障碍。

小宇从小语言发育迟缓,沟通能力差,社交能力弱,行为刻板,对某些物品有强烈的依赖。

小宇的父母在孩子确诊后,四处求医,寻求有效的干预教育方法。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他们决定将小宇送到一家专业自闭症康复机构进行干预教育。

二、干预目标1. 提高小宇的语言表达能力;2. 增强小宇的社交能力;3. 改善小宇的行为刻板;4. 培养小宇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干预方法1. 早期教育干预(1)语言训练:通过一对一的语言训练,帮助小宇模仿、理解和使用语言。

训练内容包括词汇、句子、故事等。

(2)认知训练:通过图片、实物、游戏等方式,提高小宇的认知能力,包括颜色、形状、大小、数量等。

(3)精细动作训练:通过绘画、手工、音乐等活动,锻炼小宇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

2. 行为干预(1)强化法:当小宇表现出良好行为时,给予适当的奖励,如表扬、小礼物等,以增强其良好行为的频率。

(2)消退法:当小宇出现不良行为时,不予关注,使其逐渐消失。

(3)行为塑造:通过分解任务,逐步引导小宇完成各项活动,提高其行为能力。

3. 社交技能训练(1)角色扮演: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小宇在角色扮演中学习社交技巧。

(2)同伴互动:安排小宇与同龄儿童进行互动,提高其社交能力。

(3)家庭干预:鼓励家长参与干预过程,共同促进小宇的社交技能发展。

4. 生活自理能力培养(1)生活习惯:培养小宇按时作息、饮食、洗漱等生活习惯。

(2)生活技能:教授小宇穿衣、吃饭、整理房间等生活技能。

四、干预过程1. 初期阶段(1-3个月)在此阶段,主要对小宇进行基础的语言、认知和行为训练。

通过一对一的训练,小宇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提高,能够模仿简单的词汇和句子。

同时,小宇的行为刻板现象也有所改善。

2. 中期阶段(4-6个月)在此阶段,对小宇进行社交技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

小宇开始尝试与同伴互动,但在交流过程中仍存在障碍。

关于对患有自闭症倾向的特殊幼儿的矫治案例记录

关于对患有自闭症倾向的特殊幼儿的矫治案例记录

关于对患有自闭症倾向的特殊幼儿的矫治案例记录幼儿姓名:蒋正
情况介绍:蒋正一入园就表现出与其他小朋友明显不同的行为举止,如:特别不好动:对周围的事物及同伴、教师的呼唤没有反应:不会表达自己的基本的生理需求;回避别人的目光;不说话等。

这一系列的异常表现引起了我们两位老师的注意,于是我们请教了董李凤美学校的研究员,经鉴定蒋正患有自闭症倾向。

观察记录(一):
早上8点多蒋正来园,我一连数遍主动与他打招呼:“蒋正
早!”,但是他仍然和以往一样,没有任何反应,当我蹲下身子与他打招呼时,他一边挤眉弄眼一边迅速转过脸去,表现出明显的拒绝与回避。

外公和他说再见,他也是同样不予理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蒋正始终一动不动的坐在老师帮他搬来的椅子上,无论教师怎样引导,小伙伴的邀请,他就是不参加任何活动,连小便洗手也要老师拉着他去,帮助他穿、脱裤子,擦肥皂、冲洗、擦干就像是一个线木偶,也没有任何语言和表情。

分析反思:
通过家访,我们了解到蒋正的父亲工作繁忙,对家庭照顾极少,母亲性格内向对其也疏于照顾,平时蒋正都由外公照顾,但是由于外公还要照顾患病的老伴和行动不便的老母亲,只能以事事包办代替的方式在身体方面给予照顾,无暇顾及其他方面,因而蒋正已经习惯生活在缺少沟通和语言刺激的较为封闭的家庭环境中、造
成他沉默、孤独、封闭、不愿与外界交流的个性。

入园以后,蒋正更是对幼儿园这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以及教师、同伴这些非家庭成员感到恐惧和不知所措,因此他只能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自闭症小学教育案例分析(3篇)

自闭症小学教育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自闭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发育障碍,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案例以一名自闭症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为切入点,分析其在小学教育中的成长与变化。

二、案例描述(一)学生基本情况小王,男,8岁,诊断为自闭症。

小王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喜欢独自玩耍。

在课堂上,他常常无法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

小王的学习成绩较差,尤其语文、数学等科目,成绩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

(二)教育过程1. 了解学生情况教师通过与小王家长沟通,了解小王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为制定教育方案提供依据。

同时,教师通过观察小王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其在学习、交流等方面的困难。

2. 制定教育方案针对小王的情况,教师制定了以下教育方案:(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通过关心、关爱小王,让他感受到温暖,逐步建立信任。

(2)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根据小王的学习特点,教师为其制定了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等,激发其学习兴趣。

(3)加强课堂管理:教师通过调整座位、合理分配任务等方式,确保小王在课堂上能够集中注意力。

(4)开展同伴互助活动:鼓励小王与同学互动,培养其社交能力。

3. 教育实施(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通过与小王谈心、关心他的生活,让他感受到关爱。

同时,教师也鼓励小王与同学交流,让他逐渐融入集体。

(2)个性化教学:教师根据小王的学习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等方式,激发其学习兴趣。

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让小王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加强课堂管理:教师通过调整座位、合理分配任务等方式,确保小王在课堂上能够集中注意力。

同时,教师也耐心地引导小王,帮助他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4)同伴互助活动:教师组织同学帮助小王,让他学会与人合作。

例如,在小组活动中,教师让小王担任组长,培养其领导能力。

4. 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王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1)学习兴趣提高:小王逐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课堂参与度有所提高。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疏导案例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疏导案例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疏导案例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疏导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所就职的幼儿园中,有一名自闭症儿童小明(化名),年龄为5岁。

他有时会突然出现情绪失控、大声尖叫、躲在角落里哭泣等行为,给老师和其他孩子带来了不少困扰。

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老师
们感到无从下手。

二、解决方案
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对小明进行了疏导:
1. 了解自闭症特点:我们首先向所有老师进行了自闭症知识培训,让
他们了解自闭症的基本特点和行为表现。

这样可以让老师更加理解小
明的行为,并且能够更好地处理他的情绪失控。

2. 制定个性化计划:针对小明的情况,我们制定了一个个性化的计划。

这个计划包括了小明日常生活的规律安排、与其他孩子交往的方式和
时间等等。

这样能够让小明感到更加稳定和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
他情绪失控的可能性。

3. 提供特殊辅助:我们为小明提供了特殊的辅助工具,例如定制的座椅、特殊的玩具等等。

这些工具能够帮助小明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环境,并且降低他情绪失控的风险。

4. 与家长密切配合:我们与小明的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汇报小明
在幼儿园的表现和进展。

同时,我们也向家长提供了一些专业知识和
建议,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支持小明。

三、案例结果
经过以上几个步骤的配合和实施,我们成功地疏导了小明。

他在幼儿
园中表现越来越好,情绪失控的次数也大大减少了。

同时,其他孩子
和老师们也更加理解和接受了他。

这个案例不仅对于小明本身是一个
成功故事,而且对于整个幼儿园而言也是一次宝贵的经验积累。

幼儿园小班自闭症儿童教育案例分享与讨论

幼儿园小班自闭症儿童教育案例分享与讨论

【幼儿园小班自闭症儿童教育案例共享与讨论】一、案例共享1.1 案例一:小明的自闭症特点在幼儿园小班中,我遇到了小明这位自闭症儿童。

他不善与他人交流,情绪波动大,对待游戏和学习缺乏持续的注意力,很难融入集体生活。

这些特点给老师和家长带来了很大的教育难题。

1.2 案例二:小红的自闭症特点另一个案例是小红,她在幼儿园小班中也表现出自闭症的特点。

她对外界刺激过于敏感,容易出现焦虑和情绪失控的情况,同时也有自我封闭、不愿与他人交流的倾向。

二、讨论2.1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需求针对这些自闭症儿童的特点,幼儿园的教师和家长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理解。

他们需要一个温暖、充满爱心和照顾的环境,以及个性化的、细致入微的教育方式。

也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和专业教育人员的配合,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案和行为干预措施。

2.2 小班集体教育与个体化教育的平衡在幼儿园小班中,如何平衡集体教育和个体化教育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他们需要更多的个体化学习和关爱。

但是,过分地个体化教育又容易造成他们与其他正常儿童的脱节和孤立感,这对他们的成长也是一种阻碍。

2.3 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除了幼儿园和学校的教育工作,家长和社会也需要共同努力。

家长需要接受自己孩子的特殊情况,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而社会也需要加强对自闭症儿童的宣传和关注,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理解的社会环境。

三、结论在幼儿园小班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中,我们需要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些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关注。

需要个体化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包容、和谐的成长环境。

这需要家长、教师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为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可能。

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知自闭症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更多地理解和包容这些儿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这也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自闭症儿童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的成长环境。

2023年版自闭症儿童案例分析

2023年版自闭症儿童案例分析

2023年版自闭症儿童案例分析一.个案基本情况悦悦(化名),男,2岁半。

语言方面:没有目光对视,无语言,但是有很多无意识的音。

行为方面: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坐不住。

有刻板行为。

身体不协调,走路摇晃。

感知觉方面:听觉敏感,对疼痛比较迟钝,无安全意识。

情绪情感:有严重的情绪问题,哭闹严重。

对母亲比较依恋,有严重的母子共生现象。

针对悦悦的问题,首要解决的是孩子的情绪问题。

二、情绪行为问题处理办法悦悦从来到宜童中心第一天开始就伴随着哭闹问题,这个行为大概持续一周左右,继而哭闹升级成为躺在地上哭闹,这个行为大概也持续了一周左右,最后升级到脱了裤子、鞋子、袜子,躺在地上哭闹。

刚开始来的孩子,都会对新环境、新老师有个适应的过程,所以哭闹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是悦悦哭了大概一周左右,在这一周,我是哄着他过来的,但是哭闹伴随整节课。

一周后哭闹行为没有消退,反而升级到躺在地上哭闹。

这种问题引起了我的高度关注。

我把这种行为确定为孩子的情绪行为问题,并制定了矫正计划及处理方法。

在行为问题的处理上,首先要观察这个问题行为,其次就是对这个行为给出一个功能假说,我给出的功能假说是孩子为了达到出去的目的,逃离这个环境去找妈妈。

根据这个功能假说我给出的解决方法就是继续坚持让他在屋子里呆着,哪怕什么也不做,也要在这个屋子里。

同时我也用一些玩具去转移他的注意力,只是我不在他面前玩,而是我在一边玩,同时发出一些〃好玩〃〃太好玩了〃等这样的感叹语来引起他的注意,从而转移他的注意力。

但是事实证明,这个方法没有效果,他在地上躺着哭的时候根本不理会旁边发生的事情。

所以我最后采取了忽略的办法来解决,这个方法在初期是有一定效果的,孩子从哭闹继而变成哼哼,音量也由大到小。

但是在这个方法还没有彻底解决问题的时候,中间出了一个新的状况,同时也是孩子哭闹升级的关键所在。

一次,悦悦仍然躺在地上,但能稍微安静一点,这时候,他想去厕所,自己就起来脱裤子,我就对他有了回应,马上跑过去带他去厕所。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教育案例:行为分析与干预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教育案例:行为分析与干预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教育案例:行为分析与干预一、案例背景小明(化名)是我所在幼儿园的一位自闭症儿童,他5岁半,自闭症智力障碍,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情绪控制困难,行为表现异常。

他在幼儿园中常常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推、撞、打其他孩子或老师,破坏、抓、咬物品等。

这些行为给他自己和周围的人都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二、行为分析在进行行为干预之前,我们需要对小明的行为进行分析,以便找出他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我们使用了ABC分析法,即观察小明的行为,记录发生该行为的情境、行为和结果三个方面的内容。

1.情境(Antecedent):指行为发生前的环境和事件,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物品等。

(1)时间:小明在上午和下午的集体活动时间、午休时间、洗手、上厕所等时间会发生攻击性行为。

(2)地点:小明在教室、操场、厕所等地会发生攻击性行为。

(3)人物:小明在与其他孩子和老师的互动中会发生攻击性行为。

(4)物品:小明在看到自己想要的物品被其他孩子拿走时会发生攻击性行为。

2.行为(Behavior):指小明的攻击性行为,包括推、撞、打、破坏、抓、咬等。

(1)推:小明会用力推其他孩子或老师。

(2)撞:小明会突然冲向其他孩子或老师,并用力撞击。

(3)打:小明会用手打其他孩子或老师。

(4)破坏:小明会将物品摔在地上,或故意破坏其他孩子和老师的物品。

(5)抓:小明会用手抓住其他孩子或老师,或抓住物品不放。

(6)咬:小明会用牙齿咬其他孩子或老师,或咬物品。

3.结果(Consequence):指行为发生后的结果,包括其他人的反应和小明得到的回报。

(1)其他人的反应:其他孩子和老师会感到害怕、受伤和不安,会对小明的行为进行惩罚或回避。

(2)小明得到的回报:小明会得到其他孩子和老师的关注,或得到自己想要的物品。

三、行为干预基于ABC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确定小明的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原因是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当他感到受到挫折或不满意时,就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案例观察与干预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案例观察与干预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案例观察与干预幼儿园自闭症儿童案例观察与干预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影响了孩子的社交能力、语言交流和行为表现,给幼儿园里的老师和同龄孩子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本文将介绍一位自闭症儿童的案例观察和干预措施。

案例描述:小明(化名)是一名三岁自闭症儿童,目前就读于幼儿园。

小明无法与同龄孩子互动,喜欢独自玩耍,常常用手指着东西,但不会说话。

他经常拒绝老师的要求,偶尔出现暴躁的行为,例如尖叫、抓挠等。

观察与分析:1. 社交交往能力小明无法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向,缺乏眼神接触,无法建立起有效的人际关系。

他倾向于与自己玩耍,过度关注细节和规律。

2. 语言交流能力小明缺乏语言交流能力,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他不理解语言的符号和含义,仅局限于简单的短语和单词。

3. 行为表现小明缺乏注意力和控制力,经常表现出冲动和情绪化的行为,例如尖叫、抓挠等,这使得他在班级中显得与众不同,影响了他的情感发展。

干预措施:1. 个性化教育计划根据小明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结合能力和学习方式,为他提供特别支持和注意。

比如,用图像代替语言,模拟日常生活场景演练社交技能等。

2. 情感沟通训练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等多种方式,帮助小明建立情感沟通能力。

老师要关注他的情感特点和表达方式,用适当的方式与他建立联系和沟通。

3. 行为干预训练针对小明的冲动行为,可以采用一些措施,包括提供机会让他集中注意力、跟着同学走、吸氧等方法,以减少他的攻击行为。

结论:通过对小明的观察和干预,我们可以理解并满足他的需求,帮助他克服自闭症的障碍,促进他的社交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儿童的个性化经验和情感需求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用耐心和关爱帮助他们成长。

幼儿园自闭症干预案例与反思

幼儿园自闭症干预案例与反思

幼儿园自闭症干预案例与反思一、案例背景小明,男,5岁,就读于某幼儿园大班。

自幼性格内向、孤僻,不喜欢跟别的小朋友玩耍,也不喜欢和别人交流。

进入幼儿园后,小明的表现更加明显,经常一个人呆着,不爱参加集体活动,也不愿意和老师、同学交往,导致很多事情都无法顺利完成。

家长意识到小明可能存在自闭症,希望学校能够对他进行干预。

二、干预过程1. 了解自闭症为了更好地了解自闭症,学校与家长一起请来了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讲解。

心理医生详细介绍了自闭症的症状、原因和治疗方法,并给家长一些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和帮助小明。

2. 观察和评估学校与家长一起对小明进行了观察和评估。

通过观察,发现小明在幼儿园里的表现确实和自闭症的症状相符合。

在评估方面,采用了标准化的评估工具,包括自闭症评估量表和社交沟通能力评估量表等,评估结果也证实了小明的确存在自闭症。

3. 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针对小明的自闭症情况,学校与家长共同制定了个性化的干预方案。

方案包括以下内容:(1)个别化的教育计划:针对小明的特点和问题,制定个别化的教育计划,包括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等。

(2)集体化的干预活动:利用集体化的干预活动,帮助小明逐渐适应集体生活,培养他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例如,在集体活动中,老师可以引导小明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完成任务,培养他的合作意识。

(3)家庭支持计划: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干预过程,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例如,给小明提供安全感和情感支持,鼓励他参加社交活动,提高他的社交能力等。

4. 实施干预方案学校与家长一起实施了干预方案。

老师在课堂上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与小明进行个别交流、利用游戏等方式,帮助小明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和与别人交流。

同时,学校还开展了一系列的集体化干预活动,例如,集体游戏、集体合唱、集体DIY等,帮助小明逐渐融入集体生活。

家长也积极参与干预过程,给小明提供情感支持、鼓励他参加社交活动等。

5. 干预效果评估对于干预效果的评估,学校采用了多种评估方式,例如,观察、测量、问卷调查等。

幼儿园自闭症干预教育案例分析

幼儿园自闭症干预教育案例分析

幼儿园自闭症干预教育案例分析幼儿园自闭症干预教育案例分析自闭症是一种全身性发展障碍,表现为社交交往缺陷、语言和沟通异常、兴趣和行为模式的限制和重复。

对于幼儿自闭症儿童的早期干预和教育至关重要,干预措施必须是全面的、有组织的,以提高自闭症儿童社交和沟通技能,降低其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发生率。

本案例是有关一名5岁女孩的故事,名为“小花”,她在4岁时被诊断为自闭症。

她参加了本地幼儿园的特殊教育计划,接受了全面干预和教育,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她的行为和情绪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进入幼儿园后的情况小花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完全没有口头语言,时间也常常需要很长的适应期。

她总是喜欢把玩手指,对于玩具和其他孩子不太感兴趣。

同时,小花的语言和沟通能力非常差,她通常不会看其他孩子和老师的眼睛,面对与别人的接触有强烈的敏感性,孤立了自己。

干预措施1.个性化干预计划针对小花的特殊需要,特别设计了一个个性化干预计划。

这个计划包括小花的优势和缺陷的分析,拟定了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以及特别制定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2.沟通技能的提高小花的语言能力非常受限,因此,针对她的问题,设计了一些特殊的沟通技能课程。

例如,老师和家长应该让小花注意到物体和动作之间的联系,开发她的想象力、理解和口头语言模式。

此外针对小花不看人眼及嘴唇,望其他方向的问题,老师引导小花与他人的交流时,鼓励她主动去看人口型模仿再模仿,加强视觉信息来降低紧张情绪,提高表达沟通的能力。

3.评估和反馈幼儿园与小花的父母进行了密切的合作并设置了定期的评估和反馈机制,以确定干预效果,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重新制定计划。

成效在幼儿园特别教育计划的帮助下,小花的行为和情绪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她的沟通和语言能力明显提高。

她在学校的成绩和其他学习成果也有了显著的改善。

她更加自信和主动地与其他孩子交流,更加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使其与人群之间的互动紧密。

总的来说,小花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幼儿园自闭症干预实践案例分享

幼儿园自闭症干预实践案例分享

幼儿园自闭症干预实践案例分享幼儿园自闭症干预实践案例分享一、案例背景小明(化名)是一个4岁的男孩,就读于本市某幼儿园。

他被诊断为自闭症,表现为语言沟通障碍、社交互动困难和刻板行为等典型症状。

家长希望幼儿园能够提供专业的干预服务,帮助小明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

二、目标设置针对小明的个别特点和自闭症的特殊需求,我们制定了以下目标:1. 提高小明的语言沟通能力。

通过多种方式刺激其语言表达兴趣,帮助其提高口头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

2. 促进小明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互动。

通过陪伴游戏、模仿游戏等有趣的活动,鼓励小明与同伴之间建立联系。

3. 帮助小明克服刻板行为。

引导他学习新的行为模式,并且逐步减少或消除刻板行为。

三、实践方法1. 个别化教育方案:针对小明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个别化的教育方案。

方案中包括口语训练、社交技能训练、认知和行为干预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2. 游戏化教学: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游戏和活动,激发小明的兴趣,提高他的参与度。

比如“找茬游戏”,“儿童版象棋”等,这些游戏不仅帮助小明发展认知,促进智力发展,而且还能够帮助他学会协作与竞争。

3. 联合家长:我们邀请小明的家长参与到干预计划中来,向家长传授相应的干预技巧和方法。

同时也听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小明表现和变化的反馈。

四、实践结果经过近期的实践,小明表现出了很大的进步:1. 语言沟通能力得到了提高。

他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词汇,并且开始尝试用简单句子表达自己。

2. 与同伴之间建立联系。

通过游戏和活动,小明已经开始主动与同伴互动,并且已经有了几个好朋友。

3. 刻板行为得到了改善。

小明已经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刻板行为,并且已经开始尝试新的行为模式。

五、结论通过对小明的干预实践,我们认为在幼儿园阶段,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个别化教育方案和游戏化教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并且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与家长联合起来共同参与干预计划,更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幼儿园自闭症干预实践案例

幼儿园自闭症干预实践案例

幼儿园自闭症干预实践案例一、案例描述小明,男,4岁,幼儿园大班,在幼儿园中表现比较孤僻,不喜欢和其他孩子玩耍,常常一个人玩耍,没有朋友。

在幼儿园中,小明不会与其他孩子进行交流,也不会向老师寻求帮助,只是安静地坐在角落里,看着其他孩子玩耍。

小明的妈妈发现他的行为与其他孩子不同,于是带他去医院进行了检查,医生诊断出小明患有自闭症。

二、干预方案1.与家长合作,建立信任关系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也是干预的重要对象。

干预前,幼儿园老师要与小明的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小明的情况、家庭环境、家长对小明的期望等,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同时,幼儿园老师要向家长传授自闭症知识,帮助家长正确理解自闭症,以便家长能够更好地协助幼儿园开展干预工作。

2.进行个体化评估对于自闭症儿童,干预方案应该是个体化的,因为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需要针对性的干预。

在干预前,幼儿园老师要对小明进行评估,了解小明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特点,以便制定个体化的干预方案。

3.提供温馨安全的环境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他们往往感觉到外界的刺激很强烈,很难适应复杂的环境,因此,提供温馨安全的环境对于干预工作至关重要。

在幼儿园中,要为小明创造一个安静、舒适、亲切的环境,保持稳定的人员和物品布局,降低儿童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

4.进行个体化干预干预的内容应该是个体化的,针对小明的认知、语言、社交等方面的缺陷,进行个体化的干预。

例如,针对小明的语言问题,幼儿园老师可以采用手势、图片等多种方式进行语言训练;针对小明的社交问题,幼儿园老师可以采用游戏、合作等方式,帮助小明学会与其他孩子交流。

5.建立正面的行为模式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一些奇怪的行为,如重复性行为、刻板行为等,这些行为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交往。

因此,在干预中一定要建立正面的行为模式,帮助自闭症儿童学会正确的行为方式,如与他人交流、分享、合作等。

三、干预效果经过几个月的干预,小明的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

幼儿园自闭症干预案例:帮助患有自闭症的小朋友 幼儿园自闭症干预

幼儿园自闭症干预案例:帮助患有自闭症的小朋友 幼儿园自闭症干预

案例常见于幼儿园教育领域,对于患有自闭症的小朋友的干预工作至关重要。

幼儿园自闭症干预案例可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类似情况,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以下是一份幼儿园自闭症干预案例分析,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案例背景某市某幼儿园发现有一名3岁男孩小明表现出与其他孩子不同的行为特点,如缺乏眼神交流、重复刻板的语言和行为、缺乏社交技能等。

经过专业评估,小明确诊为自闭症。

二、干预目标1. 提高小明的社交技能,帮助他与其他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2. 帮助小明发展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 改善小明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减少自闭症症状的表现。

三、干预措施1. 个性化教学:根据小明的具体情况,采取个性化教学方案,结合他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帮助他学习和成长。

2. 社交技能培训:安排专门的社交技能培训课程,教导小明如何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包括眼神交流、语言表达、情绪表达等。

3. 生活技能培养:针对小明的自理能力不足问题,设计专门的生活技能培养课程,包括自我饮食、穿衣整理、个人卫生等方面的训练。

4. 情绪管理培训:针对小明情绪波动大、易焦虑、易冲动等问题,开展情绪管理培训,帮助他学会情绪的表达和调节。

5. 家校配合:积极与小明家庭展开合作,共同制定干预计划,加强家庭教育,使干预工作延伸到家庭中,促进小明的全面发展。

四、干预效果1. 小明社交技能明显提高,能够与其他孩子进行简单的交流和互动,眼神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改善。

2. 小明生活自理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能够基本独立完成个人生活所需。

3. 小明情绪和行为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焦虑和冲动的频率减少。

五、干预反思与展望1. 干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不能急躁和强求,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

2. 幼儿园自闭症干预工作需要多方合作,家庭、教育机构和专业团队应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干预案例观察学习.doc

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干预案例观察学习.doc

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干预案例观察学习为了帮助自闭症家长学会应对自闭问题的处理方法,同时找出原因积极干预正确处理,引导儿童得到纠正,下面是我带来的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干预观察案例。

小组背景**市儿童福利院**家长俱乐部的会员,由社会残障儿童家庭组成,儿童分别患有自闭症、脑瘫、唐氏综合症等症。

由于智力障碍和肢体残疾,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学习、就业等,许多患儿家长虽经多方努力,仍未掌握患儿问题行为正确有效的处理方法。

鉴于这种情况,俱乐部社工特开展家长互助小组,通过收集具体案例,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对行为进行分析、讲解、指导,便于家长逐步掌握正确有效的干预方法,使儿童以前不良的习惯做法不断得到纠正,促进正确规范的行为的建立。

分析预估社会工作采用观察法和焦点小组访谈两种形式对小组需求进行分析。

从焦点小组访谈中发现:一是服务对象因孩子的特殊性,服务对象存在一种内疚和补偿的心理,因此对孩子比较溺爱,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比较纵容;二是服务对象对问题行为界定和认识不清晰,想从小组活动中获得一些关于问题行为的知识,用来评估和了解孩子的行为。

三是服务对象对问题行为存在很多困惑,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对问题行为进行良好的干预,解决面临的问题。

四是服务对象对于问题行为干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没有意识到环境对行为干预的作用,服务对象在环境营造中所起的作用。

根据观察和访谈内容分析:服务对象由于孩子的情况相似,故存在较多共同的问题,适合进行小组的学习辅导;由于小组的定位是认知学习性质的,所以能改善他们对问题行为的认识和了解,完成对问题行为的正向干预。

服务计划(一)小组理念互动小组模式理论,小组的目标在于小组成员的交互影响,共同活动,分享情感。

这一模式强调人与人的交互反应关系,强调成员的互相帮助,强调个人必须从群体生活中学习。

小组互动有助于个人形成良好的自我与发展健康的人格。

小组成员相互依赖并分担相互帮助的责任,有助于满足小组成员娱乐、交往与感情交流的需要,也有助于面临共同问题的人进行信息交流,获得心理支持,学习正确的态度与行为,从而缓解个人的危机和问题,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分享责任与小组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干预案例观察学习
小组背景
**市儿童福利院**家长俱乐部的会员,由社会残障儿童家庭组成,儿童分别患有自闭症、脑瘫、唐氏综合症等症。

由于智力障碍和肢体残疾,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学习、就业等,许多患儿家长虽经多方努力,仍未掌握患儿问题行为正确有效的处理方法。

鉴于这种情况,俱乐部社工特开展家长互助小组,通过收集具体案例,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对行为进行分析、讲解、指导,便于家长逐步掌握正确有效的干预方法,使儿童以前不良的习惯做法不断得到纠正,促进正确规范的行为的建立。

分析预估
社会工作采用观察法和焦点小组访谈两种形式对小组需求进行分析。

从焦点小组访谈中发现:一是服务对象因孩子的特殊性,服务对象存在一种内疚和补偿的心理,因此对孩子比较溺爱,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比较纵容;二是服务对象对问题行为界定和认识不清晰,想从小组活动中获得一些关于问题行为的知识,用来评估和了解孩子的行为。

三是服务对象对问题行为存在很多困惑,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对问题行为进行良好的干预,解决面临的问题。


是服务对象对于问题行为干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没有意识到环境对行为干预的作用,服务对象在环境营造中所起的作用。

根据观察和访谈内容分析:服务对象由于孩子的情况相似,故存在较多共同的问题,适合进行小组的学习辅导;由于小组的定位是认知学习性质的,所以能改善他们对问题行为的认识和了解,完成对问题行为的正向干预。

服务计划
(一)小组理念
互动小组模式理论,小组的目标在于小组成员的交互影响,共同活动,分享情感。

这一模式强调人与人的交互反应关系,强调成员的互相帮助,强调个人必须从群体生活中学习。

小组互动有助于个人形成良好的自我与发展健康的人格。

小组成员相互依赖并分担相互帮助的责任,有助于满足小组成员娱乐、交往与感情交流的需要,也有助于面临共同问题的人进行信息交流,获得心理支持,学习正确的态度与行为,从而缓解个人的危机和问题,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分享责任与小组经验。

小组工作者是服务对象与小组或小组与机构间的居间协调人,他利用机构内外的资源,促进小组成员的互动及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行为是在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和评价过程中习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