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日益凸显,给单位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隐患,对于这一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影响以及对策分析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合理可行的对策建议。
一、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1.管理混乱: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上存在混乱,领导不作为、部门之间协调不畅等问题长期存在,导致了工作任务难以有效推进。
2.监督不力: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不力,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一些工作和资金的使用不当,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3.制度不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各项制度的落实不够到位,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督促,容易造成内部管理的漏洞和失误。
二、影响1.影响单位形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会影响单位形象,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至领导干部的贪污腐败行为发生,对单位的声誉和形象造成重大的影响。
2.影响工作效率:管理混乱和监督不力会导致单位部门间的协调合作难度增大,工作效率不高,甚至出现工作推进缓慢、工作重叠、资源浪费等问题。
3.影响经济效益:制度不完善会导致单位资源的浪费和损失,严重时可能对单位的经济效益产生负面影响,对单位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隐患。
三、对策分析1.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和操作程序,明确责任和权限,健全管理制度体系。
2.加强内部监督力度:行政事业单位应推动内部监督机制建设,加强对各项工作和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和规定。
3.加强领导干部教育培训:领导干部是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角色,应当加强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能力,增强其责任意识和监督意识。
4.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于履行职责和规范管理的领导干部和员工予以激励,对于违规违纪的行为给予严厉处罚,形成激励约束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不仅影响了单位的形象和效益,更严重地影响了单位的健康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监管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监管制度一、组织架构1.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财务内部监管领导小组,由单位主要负责人职务组长,财务部门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财务内部监管办公室,全权负责日常监管工作,财务部门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监管内容1.预算编制与执行:监督预算编制的合规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确保预算执行的无惊无险并且。
2.收入管理:监督收入的合法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确保应治尽治。
3.支出管理:监督支出的合规性、合理性和效益,确保支出条件预算规定和政策要求。
4.资产管理:监督资产的采购、使用和处置,以保证资产安全、快速有效和保值增值。
5.负债管理:监督负债的合规性和风险控制,确保单位负债在安全范围内。
6.财务报告:监督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切实保障财务报告思想活动单位财务状况和运行成果。
7.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以保证单位运营高效率、合规和风险可控。
三、监管措施1.会制定财务内部监管制度,明确监管职责、监管内容和监管流程。
2.确立财务内部监管信息系统,实现方法财务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分析。
3.不定期检查通过财务内部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全财务安全。
4.增强财务人员培训,能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
5.组建财务内部监管激励与约束机制,对表现出来杰出的的部门和个人得到奖励,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四、监管频次1.预算编制与执行:每季度一次参与一次监管。
2.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每月进行一次监管。
3.财务报告:每季度并且一次监管。
4.内部控制:每年参与一次监管。
五、监管结果运用1.将监管结果作为单位绩效考核的不重要依据。
2.对监管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督促履行相关部门及时整改,必须保证问题我得到快速有效能解决。
3.对乱词出现问题的部门,严肃追究责任,切实保障财务内部监管制度换取比较有效负责执行。
本制度自首页之日起实施,损坏相关规定与本制度填写不规范的,以本制度不一致。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制度一、引言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提高机构运行的效率和效益,特制定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制度》(以下简称“制度”)。
本制度旨在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和监督,确保单位的财务、人力资源、采购、安全等方面得到有效的管理和监控,达到提高机构整体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的目的。
二、内部控制评价制度1. 背景行政事业单位为了规范机构运行,预防和控制风险,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应建立内部控制评价制度。
2. 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和原则(1)目的:通过内部控制评价,评价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合用性,为行政决策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2)原则:内部控制评价应坚持客观、公正、全面、科学的原则,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可靠。
3. 内部控制评价内容(1)制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信息技术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指标。
(2)评价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风险点,确定评价的重点和难点。
(3)采取适当的评价方法和工具,包括问卷调查、文件审查、现场检查等。
4. 内部控制评价流程(1)确定评价目标和范围。
(2)采集相关资料和信息。
(3)开展评价工作。
(4)编写评价报告。
(5)报告审批和反馈。
(6)整改落实。
三、内部控制监督制度1. 监督对象和责任部门(1)监督对象: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和岗位。
(2)责任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监察部门、纪检部门等。
2. 监督方式和周期(1)监督方式: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专项检查等。
(2)监督周期:根据需要进行,普通不超过一年。
3. 监督内容(1)财务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
(2)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
(3)采购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
(4)信息技术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
(5)安全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
四、本文档所涉及附件1. 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附件。
2.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模板附件。
3. 监督检查记录表附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中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单位的运作效率、风险管理以及财务监督等方面。
为了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性内部控制评价是指对行政事业单位组织、工作流程、运营及管理活动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评估,优化内部控制环境,确保单位运作合规、高效、安全的过程。
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单位资产安全。
通过内部控制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和预防不当管理、失职渎职等行为,降低财务风险,确保单位资产的安全性。
2. 促进工作效率。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规范工作流程,明确各岗位职责,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单位整体绩效。
3. 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内部控制评价可以确保单位的财务信息真实可靠,准确反映单位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情况,有利于领导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4. 提升单位形象。
通过内部控制评价,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对外信誉,吸引更多合作伙伴,为单位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5. 遵守法规规定。
内部控制评价能够帮助单位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经营行为,保证单位运作在合法、规范的轨道上。
二、建设的现状目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没有专门的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导致内部管理混乱、风险控制不到位。
2. 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不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和技巧了解不足,评价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误差率较高。
3. 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机制不够健全,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形成了一些监督“盲区”。
4. 内控意识薄弱。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意识不够强烈,重视程度不够高,导致内控建设工作没有有效推动。
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机制建设
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机制建设事业单位作为行政机关的一种特殊形式,承担着为公众提供各种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
然而,在事业单位的管理中,由于一些人员利益观念淡薄、职责意识不强等问题,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违纪违法行为。
为了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督机制建设,确保事业单位依法运行、高效履职,本文将分别从机构设置、监督措施和风险防控三个方面对内部监督机制建设进行探讨。
机构设置方面,事业单位应设立独立、专责的监督机构,以便对内部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
这个机构应该在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中独立设置,直接向单位最高管理者负责,确保其独立性和权威性。
同时,该机构的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够独立行使监督职能,有效地发现和处理内部违规行为。
监督措施方面,事业单位可以采用内部监察、内审和审计等多种手段,对内部的行政权力运行情况进行监督。
内部监察可以通过领导干部述职评议、经费审计、行政执法检查等方式,检查和监督公务员是否依法履职,是否存在滥用职权等问题。
内审可以通过项目审计、财务审计等手段,检查和监督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资金使用情况,防止贪污和挪用行为的发生。
审计可以通过对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和纠正问题,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
风险防控方面,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风险防控机制,为监督工作提供有效支撑。
首先,事业单位应制定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规章,确保各项工作按照规定进行。
其次,事业单位应加强人员选拔和培训工作,确保人员具备相关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
再次,事业单位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
最后,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外部干预的防范和处理,为内部监督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机制的建设是确保事业单位依法履职、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
通过机构设置、监督措施和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努力,事业单位可以有效管理内部运行,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制度解析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制度解析行政事业单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种组织形式,它具有行政管理性质,承担着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责。
为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合法性、公正性和效率性,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制度被广泛应用于这些组织中。
本文将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制度进行解析,并探讨其作用和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意义。
一、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制度是指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建立一套相应的管理体系,对内部各项活动进行规范和监督,以确保组织顺利运行、达到预期目标的制度。
这一制度通常包括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目标、内部控制过程和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等方面。
二、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与重要意义1.保障合法合规: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各项工作时必须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内部控制评价可以帮助单位确保自身运作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2.提升运作效率:通过内部控制评价,单位可以发现和解决内部流程的不合理、低效问题,从而提升组织的运作效率。
3.防范风险和减少损失:内部控制评价可以帮助单位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风险,并避免损失的发生。
4.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内部控制评价可以使单位的经营活动更加透明、规范,为上级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可信的信息。
三、内部控制监督制度的实施方式1.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的目标、责任分工以及相应的流程和制度。
2.制定审计制度和监督程序:行政事业单位应制定相应的审计制度和监督程序,对内部控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审计,以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3.加强内部监督力度:单位领导应加强对内部控制工作的监督,明确责任、加强沟通、提供支持,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全面落实。
4.培训与宣传内部控制意识:为了加强内部控制工作,单位可以通过内部培训、宣传等形式,提升全体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意识。
四、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制度的问题与对策1.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不统一:不同单位对于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和侧重点可能存在差异,需要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确保评价工作的公平、客观性。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制度是指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对行政事业
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活动进行评价和监督,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资源使用合规、目标达成、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有效。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内控评价标准:制定内控评价的基本标准、方法和程序,明确评价的内容和流程。
2. 内控自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自行进行内部控制自评,评估内部控制的效果和合规性,并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3. 内部控制审核:由内部审计或其他独立的审核部门负责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
进行审核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4. 内部控制监督:建立内部控制监督机构和制度,负责监督和评价行政事业单位的内
部控制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5. 内控合规性审计: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合规性进行审计,确保资源使用合规、法规遵从和内部规章制度的执行。
通过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制度,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治理效能,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避免资源浪费和滥用,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和管理,提高
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运营效率和质量。
同时,也可以保护行政事业单位的利益,防止
内部欺诈和不当行为的发生。
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工作
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工作1.夯实内部控制建设基础一是要明确单位负责人在内部控制建设中的主体责任。
通过宣传培训等措施,使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充分理解内部控制的理念和作用,阐明内控对加强单位各环节的管理,实现单位的管理目标,以及从制度上保护干部的积极意义。
让单位负责人自觉的将内控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
二是要健全内部控制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
按照内部控制组织结构设置和工作机制的要求,在兼顾适应性和效率性的基础上,完善内控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确保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三是严格落实内部控制责任,建立失责追究机制。
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依赖于控制责任的严格落实,再严密科学的制度设计,没有了严格执行都将形同虚设。
对于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和信息内部公开等控制方法,应严格落实责任,对违规者要严格追查和处理,保证控制制度有效实施。
2.建立多层次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内部控制的评价和监督是确保内部控制建设不断完善和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
要发挥内控评价和监督的作用,就要建立单位内部自我评价、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三个层次的监督体系,通过内部的动力和外部的压力的共同作用,发挥监督作用。
一是要明确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职能部门和评价的内容。
通常情况下,要将内审部门作为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责任部门,对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重要性和适应性;内部控制机制、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和内控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编制评价报告报单位负责人。
二是发挥单位内部审计、纪检部门的内部监督作用。
按照内控运行与监督相分离的原理,将具有独立性的部门作为单位内部控制监督的部门,确因人手不足未设置内审部门的可成立内部监督联合工作小组,负责履行内部监督职能。
通过监督激励等制度设计,形成内部监督动力,发挥内部监督效能。
三是发挥财政和审计部门的外部监督作用。
财政和审计部门可将单位的内部控制监督作为一项专门的监督内容,和日常的财务监督、审计监督并列,制定专门的监督检查计划,更加注重日常风险防控的监督,避免事后监督检查的滞后性。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情况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情况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是保障其有效运转、规范管理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就当前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
一、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的基本概念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主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机制、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的过程。
监督是指主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进行长期跟踪、监察、指导和检查,确保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过程。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存在的问题1.评价标准不统一。
不同行政事业单位之间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不一致,导致评价结果不可比性,影响评价效果。
2.评价方法单一。
行政事业单位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缺乏深度分析和综合性考量,难以全面把握内部控制情况。
3.监督不到位。
部分主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缺乏持续性和及时性,存在漏洞和盲区,难以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4.员工意识不足。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员工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执行不力,导致控制措施失效。
5.信息不透明。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全面,缺乏公开透明性,难以为外部监督提供依据。
三、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的措施1.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
主管部门应制定统一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明确评价方法和程序,提高评价结果的可比性和参考性。
2.多元化评价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内部审计、专家评估等,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全面性。
3.加强监督机制。
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4.加强员工培训。
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内部控制培训,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执行力度,增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5.加强信息披露。
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开透明,定期向社会公众披露内部控制情况,接受外部监督和评价。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是指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和监督的制度。
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规范运行、防范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我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机构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专门的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机构,负责协助单位领导制定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的政策和规定,组织内控评价和监督工作的实施,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和报告,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该机构应由专业人员组成,具备一定的财务、审计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二、明确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的内容和标准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工作要求,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的内容和标准。
评价内容可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运行效果、风险识别和管理、数据采集和处理等方面。
评价标准可参考国家和行业的相关规定和标准,也可结合自身需求进行制定。
三、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应定期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工作。
评价和监督工作可以通过定期的内部审计、自查自评和专项审计等方式进行。
评价和监督工作应具体、全面,包括对重要业务和关键环节的评价和监督。
评价和监督结果应及时通报给单位领导和相关部门,同时可作为改进控制措施和提高工作效率的依据。
四、加强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利用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利用,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评价结果应及时上报给单位领导和相关部门,并制定相关改进措施和计划,确保问题的整改和改进工作的落实。
评价结果也可作为评估单位绩效和工作效率的依据,并对相关人员进行绩效考核。
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监督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的工作实际,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度。
监督制度应明确监督的对象、方式和程序,包括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查、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的审批程序等。
监督制度还应保障监督人员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支持。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监督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监督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监督,规范财务行为,保障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下简称单位)。
第二章内部财务监督的组织与管理第三条单位应当设立财务监督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和实施内部财务监督工作。
财务监督机构应当由单位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审计部门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第四条财务监督机构的职责:1. 制定内部财务监督制度,并组织实施。
2. 定期对财务活动进行审查、检查和评价,确保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
3. 对财务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并提出处理意见。
4. 定期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内部财务监督工作情况,提出改进财务管理的建议。
第三章内部财务监督的内容与方法第五条内部财务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1. 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的情况。
2. 收支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
3. 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4. 负债的规模和结构情况。
5. 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六条内部财务监督可采取以下方法:1. 审查财务报表、财务报告和其他财务资料。
2. 实地检查收支行为、资产管理等情况。
3. 访谈、询问相关人员。
4. 运用信息化手段,对财务活动进行监控。
第四章内部财务监督的程序与处理第七条财务监督机构对财务活动进行审查、检查和评价,应当遵循以下程序:1. 制定监督计划,明确监督内容、时间和人员。
2. 实施监督,收集相关资料和证据。
3. 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4. 撰写监督报告,向单位负责人报告。
第八条对财务违规行为,财务监督机构应当及时查处,并提出处理意见。
处理意见包括但不限于:1. 要求整改,纠正违规行为。
2. 通报批评,对相关人员进行警示。
3. 追缴违法所得,对损失进行赔偿。
4. 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精选文档)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精选文档)一:正式风格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第一章绪论1.1 背景与目的1.2 评价与监督的基本原则第二章内部控制评价2.1 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2.2 评价主体2.3 评价程序2.4 评价方法与指标2.5 评价结果的报告与分析第三章内部控制监督3.1 监督机构与职责3.2 监督程序3.3 监督方法与指标3.4 监督结果的报告与分析第四章内部控制改进措施4.1 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与分析4.2 改进措施的制定与实施4.3 改进措施的监督与评估第五章风险管理与控制5.1 风险管理的原则与方法5.2 风险评估与分析5.3 控制措施的建立与改进第六章审计与监督6.1 审计的目的与原则6.2 审计程序6.3 监督措施与效果评估第七章法律法规与责任追究7.1 相关法律法规7.2 内部控制违规与责任界定7.3 处罚与补救措施附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模板附件:内部控制监督报告模板法律名词及注释:1. 内部控制:指在行政事业单位运行过程中,为实现组织目标和所建立的一系列制度、规范和程序,以及这些制度、规范和程序的有效运行和实施情况。
2. 评价: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合规性进行综合性的审查和评估。
3. 监督:对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的、全面的监督和检查。
4. 改进措施:针对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制定的具体的改进计划和措施,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5. 风险管理:通过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和管理,以确保组织的安全和稳定。
6. 审计:对内部控制进行独立、客观、公正的评估和检查,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和措施。
7. 法律法规:指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等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的相关要求和规定。
二:简洁风格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1. 前言1.1 背景与目的1.2 基本原则2. 内部控制评价2.1 目标2.2 主体2.3 程序2.4 方法与指标2.5 报告与分析3. 内部控制监督3.1 监督机构与职责3.2 监督程序3.3 方法与指标3.4 报告与分析4. 改进措施4.1 缺陷的识别与分析4.2 制定与实施改进措施4.3 监督与评估改进措施5. 风险管理与控制5.1 原则与方法5.2 评估与分析5.3 控制措施的建立与改进6. 审计与监督6.1 目的与原则6.2 程序6.3 监督措施与评估7. 法律法规与责任追究7.1 相关法律法规7.2 内部控制违规与责任界定 7.3 处罚与补救措施附件:1.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模板2. 内部控制监督报告模板法律名词及注释:1. 内部控制:组织为实现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规范和程序,确保资源合理运用、风险可控、运行有效。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摘要】本文将探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在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部分,将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不严密导致的风险和挑战,包括管理层风险意识不足、内部流程繁琐等情况。
在内部控制改善措施部分,将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如加强内部审计、建立风险管理制度等,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可靠性。
通过对问题和改善措施的分析,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管理内部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风险,确保工作流程的合规性和透明性。
【关键词】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改善措施、引言、结论。
1. 引言1.1 引言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中,内部控制是确保组织运作有效、高效、透明的重要机制。
随着组织规模和复杂度的增加,内部控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单位的管理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在本文中,将探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我们将分析目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包括人为因素、信息系统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够等方面。
接着,将提出一些改善措施,如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人员培训和教育、完善信息系统和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措施。
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和措施的分析,能够为行政事业单位提升内部控制效果,实现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我们需要认真关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的存在和改善措施的实施,从而确保组织的正常运转和管理目标的达成。
如此,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和变化的管理环境,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和绩效表现。
2. 正文2.1 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1. 缺乏明确的内部控制制度: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责任不明确,容易出现管理漏洞和失误。
2. 人员素质不高:部分员工缺乏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无法正确理解和执行内部控制政策,容易造成工作操作不规范,增加内部风险。
3. 内部监督不到位: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检查不够严格,导致管理层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内部问题,加大了机构自身的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内部控制是组织运营和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制度的角度,探讨其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性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是对单位内部管理和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进行评估的过程。
通过定期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单位运营和管理中的问题,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
同时,内部控制评价也有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增强公众对单位的信任和支持。
二、内部控制评价的实施方法1、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首先需要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应包括单位内部管理和控制体系的各个方面,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产管理、采购管理等等。
评价标准应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
2、采用合理的评价方式内部控制评价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如自我评价、外部评价等。
自我评价由单位内部的管理人员和员工参与,可以促进员工的积极参与和自我反思;外部评价由专业的审计机构或第三方进行评价,可以提供客观和中立的意见和建议。
3、注重评价结果的应用内部控制评价结果不仅应反馈给单位的管理层,还应广泛应用到单位的日常管理和决策制定中。
通过应用评价结果,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管理中的问题,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
三、内部控制监督制度的重要性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是对单位内部管理和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和制约的过程。
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可以确保单位的运营和管理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要求,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提高公众对单位的信任和支持。
四、内部控制监督制度的实施方法1、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内部控制监督应由独立的监督机构负责,如内部审计部门或风险管理部门。
这些部门应具备专业知识和独立性,能够对单位的运营和管理进行全面和客观的监督和评估。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是指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法律法规、履行职责任务和维护公平公正的管理秩序等方面进行的监督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机构,承担着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重要职责,其内部监督工作对于提高工作效率、防止腐败和滥用职权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的意义、机制以及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的意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对于提高管理水平、优化工作流程、保障公共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内部监督可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在工作过程中,不同部门之间往往会存在信息不对称、利益冲突等问题,而内部监督机制可以通过明确工作职责、强化信息共享、制定协同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促进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内部监督能够防范腐败行为和滥用职权现象。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机构,其资源的使用和权力的行使必须要受到监督和制约,而内部监督机制可以通过内部审计、事前审批、事后监督等手段,有效地防止腐败行为和滥用职权现象的发生。
最后,内部监督有助于提高机构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行政事业单位是公众的服务对象,其工作的公正性、透明度对于公众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内部监督,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公信力和透明度,增强公众对其的信任。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的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机制是指通过设置相应的机构和程序,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内部监督机制包括内部审计机制、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检查机制等。
首先,内部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
内部审计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专门审计机构对单位内部的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审核和评价的过程。
借助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全面、客观的审核,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其次,内部控制机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的重要内容。
内部控制是指为达到特定目标而对组织内部资源和资产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方法和措施。
对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指导监督的几点建议
FEBRUARY 2021 |95对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指导监督的几点建议♦♦张灵军2021年1月8日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召开,明确了今年5项重点工作任务。
在经济发展新阶段,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监督工作,是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指导和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筑牢各类潜在风险发生的防护网,对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根据工作实践,在探讨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发展要求,对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监督提几点建议。
一、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不够。
目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政治站位不高,忙于本单位业务工作,对审计法规学习不够,并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导致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在平时工作中只是做一下表面工作而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得到单位领导的支持,内部审计工作尤为突出。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面对的是本单位各个部门,所以需要较强的权威性和执行力,与组织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级别有着密切关系。
但由于缺乏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导致目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负责内部审计的领导级别比较低,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不到位,特别是个别行政事业单位将内部审计工作直接交给本单位财会部门或者是纪检监察部门去做,实际工作中受到诸多的限制,造成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起来困难很多,使其处于很尴尬的位置,内部审计职能不能充分发挥。
(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健全,人员配备不科学。
内部审计工作的性质特殊,决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设立单独的内部审计机构,健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制定制度,并积极开展工作。
目前,县级行政事业单位由于机构改革,单位“三定”方案中没有内部审计机构规定,造成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中无法单独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人员也没法配备,只能将内部审计机构挂靠到其他股室,人员也是兼职,内部审计工作不能够独立开展,处处受到限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制度是保障单位运转正常、有效避免风险的重要保障。
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规范单位内部各项工作,提高管理效率,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稳健运行。
一、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内部控制评价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单位可以全面评估和监督内部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单位的运行符合规范、高效、安全和合法。
1. 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和评价单位内部各项控制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防范和纠正内部管理缺陷,避免员工违规行为,保障单位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具体而言,内部控制评价提供了一个对单位内部控制措施的全面评估平台,可以帮助单位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风险,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2. 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单位内部各项控制措施的设计、实施和运行三个方面。
评价的内容涵盖了单位的组织结构、职责划分、审批权限、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多个方面,全面地评估了单位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3. 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式。
定性评价通过定向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文件资料筛查等方式,对内部控制进行综合评估;定量评价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量化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合规性,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督制度监督制度是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内部控制评价有效实施和落实的重要手段。
监督制度可以帮助单位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监督内部各项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合规性,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1. 监督制度的目的监督制度的目的在于加强对内部控制评价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评价工作的公正、客观和透明。
监督制度可以规范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程序和流程,防止评价结果被操纵或篡改,保证评价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2. 监督制度的内容监督制度的内容具体包括对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计划制定、实施过程、结果分析和整改跟踪等方面的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报告简单范本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报告简单范本一、概述本报告旨在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工作进行简要总结和评估。
通过对相关内部监督制度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旨在提出改进和优化建议,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和监督水平。
二、内部监督制度运行情况1. 内部控制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已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有关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物资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流程。
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单位的正常运行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2. 监督机构设置行政事业单位已设立监督机构,负责对各部门、岗位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
监督机构独立运作,与被监督部门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确保监督工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3. 内部监督工作流程内部监督工作按照既定流程进行,包括监督计划的制定、监督检查的实施、监督结果的反馈等环节。
这些流程确保了监督工作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提高了监督工作的效果。
4. 内部监督措施和惩戒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了一系列内部监督措施和惩戒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和惩戒。
这些措施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警示与约束作用,维护了单位的纪律与行为规范。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1. 监督力度有待加强虽然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监督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监督力度仍有待加强。
建议加强对关键环节和重点岗位的监督,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以提高内部监督的效力。
2. 内部监督流程有待优化当前,内部监督流程相对繁琐,导致实施监督的时间周期较长,反馈结果不及时。
建议优化内部监督流程,简化操作环节,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3. 内部监督制度的宣传与培训建议行政事业单位加大对内部监督制度的宣传力度,让全体员工充分了解和认识监督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同时,也应加强内部培训,提高员工对监督制度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四、结论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制度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建议行政事业单位加强监督力度,优化监督流程,并加大对制度的宣传与培训力度。
希望通过这些改进和优化措施,能够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监督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风险识别和评估
• 风险识别是指查找单位各项重要经济活动 及其重要业务流程中存在的影响控制目标 实现的风险和机遇的过程。应当分别从单 位层面、业务活动层面,动态识别影响目 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 • 识别风险后,需要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 对风险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主要有风险 发生的可能性(或频率、概率),风险可能 产生的影响,确定风险的重要性水平。
• (六)处理好内控制度的设计与执行关系 • (七)处理好内控制度的刚与柔、硬与软 的关系 • (八)处理好内控与信息化的关系 • (九)处理好内控与审计、腐败问题的关 系
第二部分
一、案例
• 北京市某行政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国土局) 系于2009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的 北京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和《北京市 人民政府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京政发 【2009】2号,设立的负责北京市土地与矿 产资源行政管理的市政府组成部门。市国 土局是纳入预算独立核算的行政单位,执 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三)组织开展宣传培训工作
• 1.充分利用单位内部各种资源开展内部控制 规范宣传活动(如 内部通迅、简报、黑板 报、标语、口号、广播等),营造内控实 施氛围,产生积极影响,力争做到单位人 人知道内控体系建设工作。 • 2.认真组织内部不同层次的内部控制规范培 训,落实到单位每一个人。 • 3.通过专业机构培养单位需要的内部控制规 范实施人才。
• 3.《单位内部控制手册》应当明确各个部门、 岗位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分工和责任,设立 相应部门和岗位对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执 行效果时行监督和奖惩,重点强调“一把 手”的执行力,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执行 机制,认真开展试运行。
二、组织开展评价工作
• 1.建立单位内控自我评价机制 • 2.由单位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组织 开展自我评价工作,必须保证每年最少开展 一次,或根据实际需要安排。 • 3.自我评价工作结束,应当出具书面自我评 价报告。 • 4.单位应当充分利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外 部审计、财政监督等检查形式和结果,及时 充实完善《单位内部控制手册》。
(二)风险编码
• 风险编码分为三级,其编码分别二层皮相 应级次的流程编码统驭。编码规则为:统 一用字母“F”打头,后接两位数字编码, 该数字按照对应风险的顺序依次编写。 “YSGL.F01”
第二章
• • • • • • • 一、流程范围 二、控制目标 三、风险 四、部门职责分工 五、业务流程描述 六、单位层面风险 七、业务层面风险
(二)所涉及的部门范围
• 主责部门:内部控制工作小组 • 配合部门:办公室、审计处、纪检监察处 等相关部门。
二、控制目标
• 识别与单位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 • 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制订风险应对策略, 将风险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 • 提升单位整体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以乃业务 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
三、风险
二、内控手册使用说明
• (一)内控手册编制的目的与意义 • 本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 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 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 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 果。
(二)内控手册编制的原则
• • • • (1)全面性原则 (2)重要性原则 (3)制衡性原则 (4)适应性原则
(二)配合部门
本单位内其他各部门在风险评估工作中,应 接受内部控制工作小组的组织、协调、指导 和监督,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 按照风险评估方案的要求,开展本部门的 风险评估工作 • 研究提出针对本部门的风险评估结果的整 改措施 • 做好本部门风险管理信息收集及传递工作
(三)风险评估工作小组
风险评估工作小组是本单位风险评估工作的 决策机构,由局长任组长,成员包括分管主 责部门配合部门的局长及部门负责人。日常 工作同内部控制工作小组负责,其职责主要 包括: • 批准风险评估工作方案; • 批准风险评估整改方案; • 决定单位风险管理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 指导、监督风险评估各部门工作。
• 3.风险坐标图 •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风险的影响程度两个 维度,在风险坐标图可将识别的风险划分 为极低、低、中、高、极高五个区域。
(三)风险应对策略
• 1.风险承担策略 • 风险承担策略是指单位对风险承受度之内 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不准采取 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的策略。 • 2.风险降低策略 • 风险降低策略是单位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 准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 轻损失,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 策略。
• 3.建立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自我评价机构 • 适合开展自我评价的牵头部门主要包括: 内部审计、纪检监察、人事,办公室等。 内控自我评价必须保证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二)制订详细的内控实施工作方案
• 内控实施方案要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 底”,不留死角和盲区。内控实施方案主 要包括:控制目标、实施范围、实施原则、 工作任务、基本要求、组织方式和职责、 工作准备、流程梳理或流程再造、风险评 估、制度完善要求、制定内控手册内容和 要求等。
(四)开展摸底调进、访谈和专业分析
• 1.开展单位全员摸底调查 • 2.开展内部控制规范访谈调研 • 3.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机构应当根据调查问卷 分析和访谈记录分析
(五)管理业务流程梳理或再造
• 1.对现有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进行细致描述 • 2.根据本单位内控管理的实际需要,对必须 调整的工作流程进行再造,以达到”合理保 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 有效 • 3.对单位层面的各项管理流程和预算业务、 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建 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经济活动的各项 业务流程进行梳理
• 1.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 按照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将风险发生的 可能性划分为五个级别,分别是极低、低、 中等、高、极高,依次对应1至5分。 • 2.风险影响程度 • 风险影响程度是指风险事件的发生对单位 所造成的影响的广度与深度,对于风险影 响程度也可划分五个级次,分别为极低、 低、中等、高、极高。依次对应1至5分。
一、流程范围
• (一)所涉及业务范围 • (二)所涉及的部门范围
(一)所涉及业务范围
1.风险的定义及分类 • 风险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单位实现其目标 的影响。 • 单位面临的风险可以分为单位层面风险和 业务活动层面风险。
单位层面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 组织架构风险 • 经济决策风险 • 人力资源风险
(六)开展风险评估
• 1.从各个管理和业务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入 手,研究环境对单位内部控制的负面作用, 运用多种手段进行风险的定性和定量评估 (能够量化的风险,尽可能做好量化工作)
• 2.风险分析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之上,进 一步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单位目标 实现的影响程度,以便为制度风险应对策 略、选择应对措施提供依据。风险分析具 体包括风险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分析,目的 是对识别的风险进行排序,确定内部控制 需要重点关注和优先控制的风险点。
(五)内控手册结构
本手册包括五个部分: • 内部控制手册概述 • 风险评估 • 单位层面内部控制 • 业务层面控制活动 • 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
三、流程编码规则
• (一)流程编码 • (二)风险编码
(一)流程编码
流程编码分为两级: • 第一级为该业务流程的总编号,统一使用 四位英文字母编码,取该业务流程中文名 称拼音字母作为一级流程编码,业务流程 中文名称多于四个字的,只取期前四个字。
五、业务流程描述
• • • • (一)初始信息收集 (二)风险识别和评估 (三)风险应对策略 (四)风险评估操作流程
(一)初始信息收集
• 风险信息的收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财务 处负责并指导各相关部门广泛收集国内外 企事业、行政单位因财务风险失控导致危 机的案例,重点收集预算管理、财务收支、 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以及 合同管理等方面的信息。
2017年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
第一部分
一、内部控制规范实施程序和要求
• 内部控制规范第七条规定:“单位应当根 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 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包括梳 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 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 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些基础上根 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 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
• 3.风险应对策略就是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 定性、定量分析和进行风险排查,确定风 险等级,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整体策 略。 • 4.制定风险管控流程图。一般情况下,每个 流程应当由流程 基本信息、流程图、流程 说明、权限指引、风险控制矩阵五部分组 成。
(七)制定单位内部控制手册
• 1.根据确定的风险点、风险等级和风险应对 策略,组织相关人员修改完善工作流程和 经济业务流程,提出见险管控措施,固化 信息系统和流程,制定《单位内部控制手 册》,并报内控领导小组审核批准。 • 2.《单位内部控制手册》的结构一般包括: 总则、内控流程、控制矩阵、权限指引、 检查评价、附则等。
(一 )主要部门
内部控制工作小组在风险评估流程中的主要 职责如下: • 收集与风险评估相关的信息、资料,并进 行分析研究 • 拟定风险评估工作方案,报风险评估工作 小组批准 • 负责具体实施单位的风险评估工作,协调 各相关部门在风险评估工评估工作 • 汇总整理风险评估结果,拟定整改方案, 形成风险评估工作报告并向风险评估工作 小组汇报
内部控制规范实施程序
• • • • • • • 建立单位内控实施的组织机构 制订详细的内控实施 工作方案 组织开展宣传培训工作 开展摸底调进、访谈和专业分析 管理业务流程梳理或再造 开展风险评估 制定单位内部控制手册
(一)建立单位内控实施的组织机构
• 1.成立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应当由单 位负责人(一把手)担任组长,党政班子成员 担任副组长,相关管理职能部门领导参加。 • 2.建立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机构 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机构应当包括财会、内 部审计、纪检监察、政府彩购、基建、资产管 理、人事、办公室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