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及研究分析

合集下载

国内居住空间分异的相关研究

国内居住空间分异的相关研究

国内居住空间分异的相关研究我国对于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相对于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晚,1986年虞蔚的《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与规划》是我国学者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关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文献。

从1986年到现在,该领域学术论文及代表性著作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

孙栋斌和吴雅菲通过文献调研以及因子分析的方法将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划分为起步、独立发展和蓬勃发展三个阶段。

其中,“研究起步阶段”是从1986 年至1993年,论文总结了该时期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计量研究和实证研究。

其中通过对上海、广州等少数城市进行研究,发现国内部分城市引起社会分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状况、家庭状况/家庭生命周期、种族状况三个维度。

“独立发展阶段”是从1994年至2003年,愈来愈多的学者关注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居住空间的问题,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角度都有新的扩充。

对于研究对象从上海、广州扩展到北京、南京、乌鲁木齐等城市,同时在研究内容上除了研究居住空间结构外,众多学者对居住空间分异的相关理论、时代背景、模式特征、形成机制、建议对策都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研究角度开始从居住区位选择、住区价格的新视角出发,通过定性分析、因子生态分析方法对住宅价格分布进行研究总结。

“蓬勃发展阶段”是从2004年开始至今,各学者主要是对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及内在的研究。

伴随2004年社会转型对城市发展的带动,国内学者再一次审视城市居住空间的问题,使得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及其分异特征的探讨得到蓬勃发展。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都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再扩充与深化,同时也出现了居住空间分异评价、特殊群体和特殊地域的居住空间分异、分异现象模拟、居住空间分异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等新型研究热点。

关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理论研究主要有吴焰启等在社会地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激进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

虞蔚主要翻译和解析了西方国家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三大形成因子,即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生命周期和种族。

从居住空间分布看沈阳的社会空间分异

从居住空间分布看沈阳的社会空间分异

从居住空间分布看沈阳的社会空间分异摘要: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主要以居住空间的形式体现,本文对沈阳的居住空间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得到沈阳的社会空间结构特征。

关键词:居住空间分布社会空间结构沈阳市中图分类号: p42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主要以居住空间的形式体现。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作为居住物质环境对社会经济分化的响应,一方面它是城市阶层分化导致的空间分隔的结果,另一方面,这种社会空间隔离又强化了社会阶层的分割。

因此,良好的居住组织将有利于缓解社会空间分异,有助于实现社会平等及社会公平;减少居住隔离,增加阶层融合,促进社会稳定。

沈阳市居住空间分布在城市的发展历史中,“居住功能”始终是城市最基本的职能。

居住空间也是城市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仅是城市地域空间内某种功能建筑的空间组合,还是人们居住活动所整合而成的社会空间系统。

城市住房与居民的社会地位及家庭经济收入紧密相关,即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化可以客观的反映出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下面根据2011年11月沈阳市房地产展示交易会的相关数据,对沈阳的当年在售楼盘分布状况进行分析。

1)按楼盘价格分布分析首先,笔者以住宅每平米销售价格为标准,对沈阳市区内不同地段分布的在售楼盘加以划分。

将这些所有在售楼盘中,已定价格的楼盘划分为五个不同的价格梯度,分别为5000元/㎡以下的低价楼盘、5000——7000元/㎡的中低价楼盘、7000——8000元/㎡的中等价格楼盘、8000——10000元/㎡的中高价楼盘和10000元/㎡以上的高价楼盘。

然后,将这些不同售价的楼盘位置标志于沈阳市平面图上。

根据分析图显示,不同价格梯度的楼盘在城市的空间分布中出现一定程度的离散,同时各价格梯度楼盘分布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

以市府广场为坐标原点划分象限,同时以沈阳的环路为参照,将不同价格梯度的楼盘分布进行拆解分析,可知:5000元/㎡以下的低价楼盘多数分布于三环以外,分布方向以市区东北和西南方向为主,集中于第二象限和第五象限,在第一、第三和第四象限偶有零星散布,在第六、第七、第八象限则无分布;5000——7000元/㎡的中低价楼盘主要分布于二环与三环之间,在方向上集中于第三、第五、第六和第七象限,但在其他方向上也都有所分布;7000——8000元/㎡的中等价格楼盘在城区西部集中于一、二环之间,在各象限呈现较为均质的分布,在城区东部则是集中在第一象限和第七象限,在第七象限不同于其他方向,而是集中在二、三环之间,位于浑河以南;对于8000——10000元/㎡的中高价楼盘,相较于其他价位的楼盘分布表现出更为集中的布局态势,分布大致都在二环以内,在第四、五、六、七象限的分布明显多于其他四个象限,但在第六、第七象限的分布集中在二、三环之间;10000元/㎡以上的高价楼盘分布出现分化,一部分楼盘集中于二环以内靠近城市中心,一部分则集中于风景环境优雅的棋盘山风景区和浑河沿岸。

北京市房租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北京市房租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北京市房租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分析北京市房租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北京市房租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北京市房租的高昂价格和空间分异现象备受关注,本文将对北京市房租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展开分析。

首先,北京市房租的空间分异是明显的。

从整体来看,北京市房租价格普遍较高。

但从不同区域来看,房租价格存在明显的差异。

以城区划分,东城、西城、朝阳区的房租价格相对高昂,而丰台、石景山、海淀区的房租较为平均。

这种分异现象与区域内的发展历程、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其次,影响北京市房租的因素较为复杂。

首先,供需关系是影响房租价格的重要因素。

北京市人口众多,对住房需求量大,供给相对有限,导致房租价格上涨。

此外,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增加了租房的需求。

其次,房源稀缺和土地供应限制也是导致房租上涨的重要原因。

北京市土地资源有限,开发商面临着较高的土地成本,这也会导致房屋价格上涨。

此外,北京市的学校、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区,使得城区的房租价格更高,引发了外迁人口的房租需求进一步增加。

再次,北京市房租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不仅仅局限于供需关系。

城市规划和政策的不平衡也是导致房租空间分异的重要原因。

北京市过去的城市规划和土地政策导致了城市功能和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例如,北京市的商业活动中心和办公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城、西城以及朝阳区,而其他区域则相对较少,导致了房租价格的差异。

此外,不同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也会影响房租价格。

城市发展不均衡导致了不同区域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进而导致了房租价格的分异。

最后,北京市房租空间分异的解决需要综合施策。

首先,政府应加强土地规划和政策的协调,提高土地供应的有效利用率,增加房源供给。

其次,优化城市规划,通过建设新的商业活动中心和办公区域,分流人口和资源需求,减少房租价格的差异。

同时,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各个区域的公共服务水平,平衡各区域的发展,从而减少房租价格的分异。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演变及特征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演变及特征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演变及特征分析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据统计,全球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5%以上,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会增至70%。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的演变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城市空间的演变方式也是多样的。

城市空间演变的趋势城市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也在不断演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将逐步趋向以下几个方向:1.城市扩张趋势。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需要不断扩张以满足人们的居住、劳动、教育、娱乐等多方面需求。

同时,城市经济也需要不断扩张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因此,城市扩张是城市空间演变的主要趋势之一。

2.城市密度趋势。

随着城市扩张,城市密度也在不断增加。

城市的密度高意味着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更好的城市运行效率。

但高密度也可能带来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

3.城市生态化趋势。

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多地考虑生态环境因素,采取措施保护城市的自然生态。

城市空间演变的特征城市空间演变过程中,不同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式也可能不太一样。

但总体上,城市空间演变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空间分异。

城市空间内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空间分异越来越明显。

比如住宅区和商业区、工业区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明显,不同区域之间的空气质量和环境状态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2. 垂直化。

城市空间的垂直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的高度也越来越高,地下空间的利用也越来越广泛。

垂直化的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城市景观不和谐的问题。

3. 城市边缘化。

城市空间的边缘区域在城市化进程中可能会出现城市边缘化的问题。

这些区域通常地理位置偏远、资源匮乏、经济薄弱,与城市中心区域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

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城市本身,还会对周边地区和全国乃至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空间演变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不同的城市空间布局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不同的影响。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空间分异特征分析一、概述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伴随着此过程,城乡空间分异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城乡空间分异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城市化进程,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二、城乡空间分异定义及背景城乡空间分异是指城市与农村之间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和特征。

在中国,城镇与农村是两个不同的地理概念,之间的分界线主要由工业化水平、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行政划分等因素决定。

城乡空间分异对城市化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影响城市化的速度和方式、城市与农村地位差异、资源利用方式和环境质量等多个方面。

三、城乡空间分异特征1. 劳动力迁移和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进程和城乡空间分异紧密相关。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迁移成为必然现象。

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带来了人口流动和资源转移,促进了城市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同时,城市化水平也直接反映了城乡空间分异特征,城市化水平越高,城乡空间分异越显着。

2. 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城乡空间分异特征还可以体现在土地利用上。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张导致城乡空间分异增强。

城市用地扩张的速度和方向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城市人口增长、土地供需关系和政府规划等。

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是城乡空间分异的重要表现形式。

城市空间结构和农村空间结构的格局明显不同,城市地区的空间结构更为紧密,建筑密度更大,而农村地区则以分散的农村村落为主要特征。

3. 建筑形态和环境质量建筑形态是城乡空间分异的另一个方面。

城市建筑多以高层建筑为主,建筑密度大,建筑高度相对较高,而农村地区建筑则相对较低。

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形态的改变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也日益重要。

城市化过程中,环境质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城市用地过度扩张、工业化污染以及交通等因素,导致城市环境质量下降,而农村地区由于人口稀少,环境相对优美。

四、城乡空间分异的影响城乡空间分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和方式上。

城乡空间分异特征的不同,导致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方式也不尽相同。

浅析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

浅析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

Modern Management 现代管理, 2021, 11(4), 418-423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1 in Hans. /journal/mmhttps:///10.12677/mm.2021.114054浅析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许越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浙江杭州收稿日期:2021年3月29日;录用日期:2021年4月21日;发布日期:2021年4月28日摘要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由来已久。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居住空间分异状况日益加剧,不同收入社会地位的人开始不断分离、各自聚集,原来混居的人们开始分别属于不同地段的住宅区域内。

造成居住空间分异的因素是多重的。

文章从该现象的形成因素、表现形式、影响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总结,以期为正确应对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提供思路。

关键词居住空间分异,社会阶层,城市规划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UrbanResidential SpaceYue XuSchool of Tourism and Urban Rural Planning,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Received: Mar. 29th, 2021; accepted: Apr. 21st, 2021; published: Apr. 28th, 2021AbstractThe differentiation of urban residential space has a long histor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differentiation of living spac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People with different income and social status begin to separate and gather separately. The original mixed people begin to belong to different residential areas. The factors that cause the differentiation of residential space are multi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ation factors, manifestation and influence of this phenomenon, and makes a summary on this basis, in许越order to provide ideas for correctly dealing with the phenomenon of residential space differentia-tion.KeywordsResidential Space Differentiation, Social Class, Urban Planning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背景分析居住空间是城市物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居住空间分异的实证分析与城市规划应对策略_孙斌栋

上海居住空间分异的实证分析与城市规划应对策略_孙斌栋

上海居住空间分异的实证分析与城市规划应对策略*孙斌栋 吴雅菲(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系 200062) 内容摘要:本文采用住宅租赁价格数据,借助A rcgis软件空间分析功能,对上海外环线以内地区的居住空间分异进行了分析和计算。

结果表明,以经济状况为标杆的居住空间分异在上海已初现端倪,贫富两个阶层居住隔离显著。

居住空间分异的主导力量是市场机制,包括城市规划在内的公共政策未加以有效引导也是重要原因,其后果是社会隔离加深、社会对比加剧与社会公平受损。

最后,从城市规划作为政府纠正市场外部性的工具角度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居住空间分异 分异度 城市规划 上海中图分类号:F299.22:A 文章编号:1005-1309(2008)12-0003-008 伴随着上海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经济体制转型以及快速城市化进程,城市居民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在空间上则表现为以经济收入为标杆的居住空间分异正在发生,由此而产生的社会矛盾已初露端倪。

如果不及时地给予重视与解决,势必会步发达国家大城市后尘,衍生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不利于和谐城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居住空间分异通常是指,具有特定特征和文化的人群在城市中居住在一起从而形成特色邻里的倾向,即同质群体相对聚居,异质群体相对隔离。

国外对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恩格斯对19世纪曼彻斯特社会居住空间模式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揭示城市内在的社会贫富现象。

上世纪中叶,以Duncan,O.D与Duncan,B.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开辟了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定量化研究的道路。

国内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既有理论上的探索,如吴启焰等对现代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机制的理论探讨,黄怡对我国大城市社会分层与居住隔离的系统论述,更多的则是基于单个城市的案例研究,如邢兰芹等依据1990年代以后西安市523个住宅开发项目的住宅单套总价,对西安市居住空间的重构与分异进行了研究;何邕健等采用住宅单位面积售价对1990年以来天津市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的结构演变进行了考察;李志刚等利用人口“五普”数据库中基金项目:本文得到上海市教委高水平特色发展项目“金融信用知识创新体系”和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特色学科“产业与金融”的资助。

杭州移民与本地居民居住空间分异及社会融合研究

杭州移民与本地居民居住空间分异及社会融合研究

杭州移民与本地居民居住空间分异及社会融合研究目录一、内容简述 (2)二、研究背景 (3)三、研究范围及对象 (4)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五、杭州移民与本地居民的居住空间分异 (6)1. 居住空间分布概况 (7)2. 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 (8)3. 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分析 (9)六、杭州移民与本地居民的社会融合状况 (11)1. 社会融合的现状 (12)2. 社会融合的问题与挑战 (13)3. 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14)七、案例分析 (16)1. 案例选取及背景介绍 (19)2. 案例分析过程 (20)3. 案例分析结果及启示 (21)八、对策与建议 (23)1. 优化移民居住空间分布 (24)2. 加强社会融合的政策措施 (25)3. 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 (27)九、结论与展望 (28)1. 研究结论总结 (2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30)一、内容简述本研究旨在探讨杭州移民与本地居民居住空间分异及社会融合现象。

通过对杭州市不同区域的居住空间分布、人口流动和社会互动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揭示杭州移民与本地居民在居住空间分异和社会融合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

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统计分析和深度访谈等,以期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研究将对杭州市的居住空间分布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不同功能区域的空间特征。

通过对不同区域的人口流动情况进行调查,揭示杭州移民与本地居民在居住空间分异过程中的差异和联系。

本研究还将关注杭州移民与本地居民在社会互动方面的表现,如邻里关系、文化交流等,以期全面了解他们在社会融合过程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本研究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杭州市的居住空间分异和社会融合现象进行可视化展示。

通过对不同区域的空间分布、人口流动和社会互动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构建出直观、形象的空间模型,为研究结果的呈现和解读提供有力支持。

西安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西安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管理学 院,陕西 西安 70 5 ) 1 0 5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 程的加快 , 居住空间 分异对城 市空 间格 局的影 响 日益显著 , 并对 居 民的集群效应 不 断提高 。近年来 , 古城西 安通过 旧城改 造和新 区建设 , 城市居 住圈层正 经历着分 化与重构 , 故采 用结构方 程 模 型研究西安市居住空 间分异特征及形成机理 , 研究结果 表明 : 城市建设水平 和区位地租是西安市居住 空间
作者简 介 : 兰

峰, , 男 天津武清人 , 工学博士 , 教授 , 研究 方向:房地产开发与经 营, 城市与房地产经济学 ;
凡, , 女 陕西西安人 , 硕士生 , 研究方 向: 地产经 济学。 房
[ ] 杨超慧.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分析[]重 庆与世界 ,0 12 (1 . 4 J. 2 1 ,8 1 ) E 7 李桄. 5 河北省三次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分析[]企 业导报 ,0 1 1) J. 2 1 ( 1.
An EmpiialAn l sso he I pu - Ou p r c ur f t rc a y i n t n t t utStu t eo heThr e Ec n mi e t r n Xi n e o o c S c o si ' a
S ONG h - i g S u pn
( c o l fS ait s S h o tt i ,Xin Unv r i fFn n ea d E o o c ,Xin7 0 0 Chn ) o sc ' ie st o ia c n c n mis a y ' 1 1 0, ia a
Ab ta t F r a c u a e u d r tn i g o h n u ty sr cu e o n,p o iig t e b ss fr src : o n a c r t n es a dn ft e i d sr tu t r f Xi a r vdn h a i o

浅析城市居住区空间分异问题及城市规划对策

浅析城市居住区空间分异问题及城市规划对策
区 。 社 区 之 间 缺 乏 交 往 , 而 久 之 , 会 逐 渐 产 生 一 定 的 社 会 距 “ 久 就 隔离 ” 现象较为严 重 。由于缺 乏交 往 、 沟通 和理解 , 贫 困阶层 在
离和心理距离 , 而形成 相互 疏远 、 阂、 从 隔 离散 、 斥甚 至敌对 的 中有 仇富心理蔓 延 , 排 因为对富人 的仇 恨 , 引发 了一些诸 如绑架 、 抢 状态。它 反映的是 不同人群在社会分层 网 中的位 置 , 居住 的分异 劫甚 至杀人等恶性刑事 案件 。而在富裕社 区, 奢侈浪费 异 问题 及 城 市 规 划 对 策
曾 刚
摘 要: 对城 市居住 区空间分异 问题 的产生及其表现 出的危害作 了较为深 刻的分析 , 从经济 收入 的差距入手对居住空 间 分异现象进行 了论述 , 讨 了城市规划在缓解 空间分 异 问题 中的重要作用 , 出适度混合居住模 式有利 于不 同阶层 的和 探 指
维普资讯
第3 4卷 第 1 9期 20 0 8 年 7 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TD 兀 瓜 E
Vo .4 No 1 13 . 9
J1 2 0 u. 0 8
・ 47 ・
文章编号:0 962 (0 8 1 —0 70 10 —8 5 20 )90 4 —2
北京 : 北京工业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 ,0 6 20 . 的、 局部 的土地开发与 交通 系统 之 间的关 系 , 另一方 面是 对宏 观 [ ] 程远 清 . 市土地收购储备及 整治成本 分析 [] 山西建筑 , 4 城 J. 的、 整体的城市土地布 局利 用 的补充 和细化 , 对于 为城市 规 划管 2 0 ,3 2 )2 627 0 7 3 (0 :7 —7 . 理部 门提供决策依 据 , 制定 合理 的土地 开发 政 策 , 效控 制 土地 有

居住郊区化和居住空间分异调查报告

居住郊区化和居住空间分异调查报告

居住郊区化和居住空间分异调查报告题目:居住郊区化和居住空间分异调查调查人:学院:建筑学院班级:城市规划091一、摘要本小组以青岛市四方区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与居住郊区化和居住空间分异的有关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青岛市城市郊区化和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根据国外的郊区化发展理论,研究我国大城市郊区所处的具体阶段和进程以及人口的移动特征,对于合理确定郊区不同地域空间的住宅开发时机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否则,过早建设,会造成积压和空置;建设得过晚,又会导致郊区地价上涨速度过快,诱发房地产投资的增加。

二、关键词郊区化住宅居住空间分异演变态势三、正文1、城市化进程中的郊区化现象向心与离心,这一对方向相反、交织反馈的作用力,被看作是推动城市不断发展最基本的动力学解释。

Peter·Hall提出的城市演变模型,反映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世界大都市增长的一般规律,并为大城市郊区化研究提供了阶段鉴定理论。

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发生了一次又一次郊区化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人口的外迁,房地产开发商通过改善进出城市的交通设施,加速在地价相对便宜的郊区投资开发,使不断富裕起来的、拥有私人交通工具的富人首先逃离环境不断恶化的市中心。

此后,又发生了第二次浪潮是工业的外迁;第三次浪潮是零售业的外迁;近年来办公也在一些主要城市的郊区得到了强有力的发展,形成了城市郊区化的第四次浪潮。

事实上,郊区化只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即城市由高密度集中向离心低密度扩张的转变。

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化的发展规律与国外有较大差异。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土地使用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大都市的发展也逐渐具有了国外城市发展的特点。

根据有关数据分析,我国的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大连、武汉、西安等大城市已经先后出现了城市中心区人口和工业外迁,进入绝对分散阶段,而且郊区化的速度有加快的趋势。

2、调查区历史及现状分析公交, 32小汽车,12出租车,0步行, 7其他, 12010203040公交小汽车出租车步行其他上下班交通方式四方区成立于1951年,系沿用原四方村之名。

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分异研究

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分异研究

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分异研究自从人类进入城市的时代以来,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

城市化既是一种人口流动的方式,也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城市化给社会空间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带动了社会空间的分异。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分异的关系,并分析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农村人口的减少,城市中的空间资源被不断利用和改造,城市中的建筑物与设施不断扩充。

然而,城市化进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城市化导致了土地利用的不均衡。

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结果导致了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

城市中心地区的土地供应不足,人们只能向城市的外围地区扩展,导致城市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

这种扩张往往会侵占农田、水源等资源,使城市与农村之间产生了明显的分界线。

其次,城市化带来了社会空间的分隔。

随着城市化过程的深入,城市内部的社会空间逐渐形成清晰的分隔。

不同经济阶层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社会空间的差异化。

一方面,富裕阶层聚集在高档住宅区,享受高品质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贫困阶层被迫居住在城市边缘或者贫民窟,面临基本生活条件的不足。

这种社会空间的分隔使得城市内部的社会差距日益扩大,加剧了社会不平等问题。

此外,城市化过程中的空间布局也与城市功能分工有关。

城市功能分工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

各个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一方面,一线城市往往承担着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的角色,这些城市聚集了大量的高端产业和资源。

另一方面,二三线城市则发挥着比较优势,专注于一些特定的经济产业或者旅游资源。

这种城市功能分工使得各个城市有不同的社会空间需求和发展路径。

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分异的研究对于理解城市发展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空间分异,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内部的社会差距,为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提供思路。

居住空间分异及其效应评价

居住空间分异及其效应评价

06
研究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不足与局限性
01
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方法和手 段尚不成熟,缺乏系统性和综 合性。
02
居住空间分异的机制和影响因 素尚不明确,缺乏深入探讨。
03
居住空间分异的效应评价存在 困难,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
未来研究方向与趋势
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提高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 方法和水平。
结合未来城市发展趋势和人口变化趋势,研究居住空间 的演变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
加强居住空间分异的基础理论研究,深入探讨其机制和 影响因素。
加强居住空间分异的效应评价研究,为政策制定和城市 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THANKS
感谢观看
理解居住空间分异的规律和机制 ,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规
划和政策。
通过评价居住空间分异的效应, 可以更好地把握城市发展的方向
和目标。
研究范围与方法
研究范围
以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居住空间分布和分异情况。
研究方法
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包括文献综述、GIS空间分析、问卷调查、专家 访谈等。
居住空间分异特征。
农村居住空间的分异
土地利用与农业生产
农村居住空间分异与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方式有关。农业集约化程度高的地区,农村居住 空间相对集中,而农业粗放经营的地区,农村居住空间则较为分散。
交通与基础设施
农村居住空间的分异还受到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影响。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农 村居住空间相对集中,而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农村居住空间则较为分散。
居住空间分异及 其效应评价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居住空间分异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 居住空间分异的类型与特征 • 居住空间分异的效应评价 • 居住空间分异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 研究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国学 者 在 这 一 领 域 的 研 究 无论 在 理 论 还 是 实 证 研
讨 了未来研 究的可能重点 与方 向,以期 有助于我
国城 市 居住 空 间 分异 的研 究获 得 新 的 突破 。
究上均存在一定 差距 .成 果在我 国城市治理 、政 策研 究与规 划制定 等方 面发挥 的作 用也十 分有 限。本文 目的在 于系统地梳理与分析我国已有的
s tm ai a l u m a i e epr gr s nd fe ds yse tc ly s m rz st o e sa n h i
o s e t l p a i e e t 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r s a c e i w— fr i n a mi d f r n a o e h r v e ed i s l f ii e r
ABS TRACT: ve n 5 u ls e h n s Byr iwig 1 5p bih dC ie e e
pa r n t e i nta pa i ldif r nta i n f pe s o he r sde i ls ta f e e i to o
Ch n s i e o 1 8 0 7 t i p p r i i e i e ec t s r m 9 6t 2 0 ,h s a e v d s i f o d h r g e s s e e r h si o t r ep a e . t t e p o r s f e e r s a c e t h e h s s I o t h n
i g t et e re ,a p o c s oc e , c i v m e s n o i s p r a he ,f us s a h e e nt, h h a d v l pm e e l h er e c sa hr e n de e o nt vesoft es es a he tt e l r p a e . e i x m ies ep obe si er s ac es h s s Th n e a n r lm t e e r h t h t nh a d e e tpos i e sud ie ton i i g he n pr s n sbl t y dr c i sa m n att b tene ksi t er s rc s ot c n e ea he . l h

天津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现状分析

天津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现状分析

天津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现状分析摘要:住房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城市空间发挥巨大影响,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日益显现。

本文以天津的三个社区为实案例,分析说明由于收入、受教育程度、职业、心理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住宅区的社会群体空间分异。

关键词:天津;社会空间分异;社区与天津师范大学青年基金(52LJ16)联合资助城市的发展必然引起了社会极化和社会空间分异。

在大城市中,以不同收入水平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分层现象非常明显,贫富差距已成为影响社会不稳定的最大因素之一。

由于居民的职业类型、收入水平及文化背景差异产生的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区,其实质是社会分层在居住空间地域上的反映。

1 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状况住房具有商品性和福利性特征,根据居民的不同支付能力和实际需要,对住房消费产生各个档次的需求。

住房需求层次与居民收入层次有很强的关联度,收入的阶层化特点也决定了住房供给的层次性。

较低收入阶层的居民受物质条件较大程度的刚性制约,消费方式为生存型消费;在住房消费上着重于满足“基本需求”,首先考虑住房的价格,其次是面积,住房消费能力低;在居住区位选择时,选择权利差。

中等阶层收入居民在经济承受范围内适度表达品味,其消费方式属于约束型消费;在住房消费上首先看重住房的“地段位置”,其次是“周边环境”、“地域交通”等;在居住区位选择时,只能选择适合于自己购买能力的区位。

较高收入阶层居民因其强大的经济支付能力,拥有较多的可支配住房资源。

他们首先看重住房的“地段位置”,其次是“周边环境”、“配套设施”,并进一步关注房屋的升值潜力,其住房结构也越趋向于大空间与复杂结构。

2 天津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型天津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型基本符合同心圆原理。

围绕中央商业区(CBD)的内城区主要居住着中高收入阶层,还有部分低收入、贫困的本地居民和外来流动人口,他们的住房主要是中心城区未改造过的旧房简屋。

从中心商业区到梅江形成了一个扇形区域,聚集着高收入人群。

杭州市职居分异及空间失配影响研究

杭州市职居分异及空间失配影响研究

杭州市职居分异及空间失配影响研究【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杭州市职住分异及空间失配问题展开研究,分析了职住空间分布情况和失配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建议和政策措施。

通过实证案例的分析,揭示了职住空间分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总结出相关的研究结论。

在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并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杭州市职住空间分异及空间失配问题,为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杭州市、职居分异、空间失配、影响因素、规划建议、政策措施、实证案例分析、研究结论、研究展望、局限性。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职住空间分异及空间失配问题愈发突出。

杭州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较为繁荣的城市之一,也面临着职住空间失衡的挑战。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城市规划的不断调整,杭州市职住分化日益严重,导致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凸显。

研究杭州市职居分异及空间失配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职住空间的分析,可以从规划、交通、环境等方面着手,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更加有效的城市规划政策,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本研究旨在探讨杭州市职住空间分异及空间失配的状况,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的规划建议和政策措施,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杭州市乃至其他城市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杭州市职居分异及空间失配情况,探讨影响职住空间分布的因素,提出相关空间规划建议,促进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通过对职住空间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旨在揭示职住空间失配的现状和原因,为政府和规划机构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更合理的规划政策和措施。

结合实证案例分析,探讨不同职住空间模式下的具体问题和解决方法,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分异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分异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No 2 .
城 市居 住 空 间结构 的分异 研 究
— —
以杭 州 市 为例
朱 静
( 江理 工大 学 法政学 院社会工作 系, 浙 浙江 杭 州 3 0 1 ) 1 0 8
摘 要 : 住 空 间是 城 市社 会 空 间的 一 个 重要 的 组 成 部 分 。 随 着城 市化 的 大 规 模 扩展 , 市居 住 空 间 的 结 构 分 居 城
居住是人 们赖 以生 存 的一 项社 会 活动 。居 住 的效 果和质 量直接 反映 了一 个 国家 的社 会 生活 水 平 与经 济和社 会发 展水 平 _ 。随 着 社会经 济 的 阶 1 J 层分化 和住 宅 市场 的改 革 , 国各 大 城 市 都 呈 现 中 出社会 结构 分 层 和城 市 空 间调 整 相 结合 的 特征 , 人 们在居 住 模式 和居 住 区 位 上 产 生 了 明显 分 化 。
离 的变化 和社会 距离 的变 化 有何 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本 文尝试 在经验研究 的基 础上 , 从社 会 阶层分化 的角 度对杭 州 的居住空 问结构 进行 剖析 , 以便 充分 认识城 市社 会结构在空间场域 中 的变 迁 , 为政 府在解 决城 市化
过程 中所引起 的一 系列 问 题提 供一 定 的反 思 和策

收 稿 日期 :0 9 1 - 7 2 0 ~ 2 1
基 金 项 目 : 江省 社 科 联 2 0 浙 0 7年 重 点课 题 : 市居 住 空 间结 构 与 阶层 分化 的个 案 研 究( 7 2 ) 城 0Z 1
作者简介 : 朱 静 (9 8)女 , 江杭 州人 , 江 理 工 大 学法 政 学 院社 会 _ 作 系讲 师 , 旦 大 学社 会 学 系 2 0 1 7一 , 浙 浙 T - 复 0 7级 博 士研 究 生 , 要 从 事 社 会 学 理 论研 究 。 主

谈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及其规划调节思路

谈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及其规划调节思路
第 38 卷 第 33 期 2012年11 月
山西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l. 38 No. 33
Nov. 2012 ·11·
文章编号: 1009-6825( 2012) 33-0011-03
谈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及其规划调节思路
侯丽鸿
( 太原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0)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城市社会空间也发生着深刻 而复杂的变化。经 济 转 型 中,在 城 市 经 济 转 变 与 规 划 发 展、土 地 制度改革与房地 产 开 发 多 元 化、住 房 制 度 改 革 与 住 房 商 品 化、收 入分配改革与社会贫富分化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同群体 居住空间分异现象逐步产生并加剧,甚至出现了城市的“富人区” 和“贫民区”。居住空间形态合理与否,不仅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 活质量,更加影响着整个城市形态功能和效率的实现。尤其在经 济社会转型期,城市居住空间格局的分化涉及到空间公平正义的 问题,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城市规划工作应认真贯彻党和国 家有关住房保障 的 惠 民 政 策,在 规 划 过 程 中,多 考 虑 城 市 发 展 的 长远利益和公众利益,担负好应有的社会责任。
1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状
在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由来已久。特别是改革开放
市场的逐步确立,城市住房用地变为有偿使用,土地竞标、拍卖逐 渐成为土地的主要分配形式。与此同时,政府也在逐步重视土地 的经济规律,强 调 通 过 级 差 地 租 和 用 地 收 入 来“经 营 城 市 ”的 理 念。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以不同收入群体经济实力为基础 的居住空间分异状况逐步加剧,并随之出现了不同档次的居住区 划和类别:

城市住区社会空间分异的必然性与积极意义探析

城市住区社会空间分异的必然性与积极意义探析

城市住区社会空间分异的必然性与积极意义探析城市住区社会空间分异的必然性与积极意义探析反观社区内部,组织、群体和利益的分化 ,推动了社区结构的分化。

在市场经济关系的发展中,社区组织或团体功能细化,社区内部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利益集团。

社区成员、社区内部组织和社区整体的利益不再是传统型社区中那样表现为统一的形式,而是表现为相互关联的三者利益。

社区内部形成新的社会结构关系,社区互动形式越来越复杂化,如合作、合并、竞争、同化、分化、冲突、适应等。

亦如自然界的细胞组织一样,社区作为社会结构存在的一种形式,社区分化过程成为城市及城市社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类型化的住区作为未来城市居住社区发展的主导形态,是我国城市社区变迁的必然结果。

城市住区的社会空间分异是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市场经济机制在城市社会空间上的表现,而城市化加速发展与市场经济机制的逐渐确立与成熟使得分异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长远来看,依据国际上社区发展规律分析,未来中国城市社区分异和分化将向纵深发展,分化会进一步加剧,会呈现多样性、显性化、多层次化等新变化。

住区社会空间分异是新老住区更替的产物,从传统街坊住区、单位制住区到新建商品房住区组成了一个居住生态变迁的"连续统",以时间为轴,时间越早的社区越简陋,时间越晚的社区内容越丰富、形式越精彩。

正如桑德斯在其《社区论》中提出:"亦如自然界的细胞组织一样,社区作为社会结构存在的一种形式,社区分化过程成为城市及城市社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住区社会空间分异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对城市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宏观上,住区分异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特别是中国正面临着城市社区的来临,这种分异型发展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社会结构运动,并有助于城市空间的展开和城市功能合理的完善配置,它还可以完善城市社区的区域功能。

在中观上,城市社区分化对社区的异质性整合产生功能性影响,城市社区分化使社区的异质性增加,使社区产生异质性整合方式,各种要素和部分功能互补,更丰富的社区样态和理念产生有利于社区发展的正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及分析————————————————————————————————作者:————————————————————————————————日期:2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及分析[摘要]当前中国各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状况开始出现并日益加剧,不同收入和社会地住的人开始不断分离、各自聚集,原来混居的人们开始分别属于不同地段的住宅区域内。

这一现状与住房的货币化改革密切相关。

文章从政府的政策变化、土地区位的优劣、城市居民的阶层分化等方面分析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

[关键词]居住空间分异;收入分异;社会分层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社会迅速发展,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生活方式、消费类型以及居住条件等方面出现种种分化,在城市地域空间上最直接的体现是居住区的地域分异Ⅲ。

空间居住分异,从人文生态学角度解释,是由于居民的职业类型、收入水平及文化背景差异产生的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区,其实质是社会分层在居住空间地域上的反映。

也有学者认为居住分异是指不同的社会阶层由于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的差异以及家庭结构、择居观念的不同而产生的居住水平和居住区位的差异,在空间形态上形成面积不同、景观相异、相互隔离且具有连续性发展趋势的同质化居住区体系,形成城市景观中的空间“马赛克”现象。

另有学者认为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指在一个城市中,不同特性的居民聚居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整个城市形成一种居住分化甚至相互隔离的状况。

本文拟对空间居住分异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初步分析,以有助于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的制订。

一、我国城市居住分异的基本现状我国城市中的居住分异由来已久。

封建社会时期受礼制思想和阶级对立的影响,就有分区而居的传统。

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等级森严,这一特征在住宅制度上必然反映出来:等级分明,不能僭越。

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镇社会,人们的住房获得及居住空间模式带有强烈的国家再分配和“单位社区”的特点,基本上是同一行业、同一单位的人居住在一起,周围的邻居也往往都是单位的同事。

住房供给被纳入到国家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的计划经济体系,因此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居住分异。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城市中的居住分异依然是十分明显的,只不过是按照不同的“单位”地域被重新诠释了。

1988年后国家进行了住房体制改革,一个基本的方向是住房建设投资改变为国家、单位和个人合理负担的体制。

1998年,国务院对住房制度进一步提出了改革的要求,住房货币分配最终过渡到商品房制度。

随之,住宅建设在全国各大城市展开。

随着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的拉大,在居住空间上逐渐形成了以环境较好的高档商品住宅区为代表的高收入区,以安居工程和经济适用房小区为主的中低收入居住区,以及以旧城衰败的单位制住宅和政府新建廉租房为代表的低收入区。

中国城市在居住空间上的新型分异正在迅速形成并扩大,分异状况日益明显,单体均质而整体异质的社会空间正日渐成为中国城市的典型特征。

二、我国目前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在相当程度上受政府政策的制约,再加上市场化改革的影响,制度性因素直接影响着房产价格和居民的购买力,加剧了中国城市中的居住分异状况。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政策的变化是目前居住空间分异的前提。

政策的变化是社会转型和社区变迁的重要前提。

首先,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打破了单一的按劳分配的分配体制,个人的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等作为共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使居民的收入多样化,必然造成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和经济收入的差异,它们构成了居住空间分异的现实经济关系基础。

其次,从我国的房改政策看,单位制和福利分房制度的瓦解促使新型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

单位制的瓦解消除了居民在住房问题上对单位的依赖。

1998年国务院发布文件,指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住房供应制度,明确住房供应体系应由三个部分构成,即为高收入群体提供商品房,实行市场价;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经济适用房,实行政府指导价;为最低收入群体提供廉租住房,由政府给予补助,并在企事业单位设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

这种针对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供应体系本身体现了一种社会政策的分异。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城镇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使得居住的分异趋向极端。

在福利分房制度瓦解后,人们不再以职位高低、工龄长短、家庭负担等条件为标准来分配住房,而是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能力和条件,自主选择自己所归属的社区居住,形成居住空间的分异。

2.土地区位的优劣使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成为可能。

在经济繁荣、居住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人们在以交通、教育、卫生等社会环境和空气、景观等自然环境为择居依据的同时,更主要的考虑因素还是价格。

住宅价格主要是由住宅建筑物价格和宅基地价格构成的。

土地区位由于受到交通、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住宅价格也就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

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级差地租原理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正如伯吉斯的同心圆地域假说理论将城市划分的五个同心圆区域,这几个区域的地价各不相同。

由于中心城区城市基础设施较为齐备、社会服务较为完善,人文环境吸引力最大,因而也是土地价格最高的区域。

距离城市中心越近,城市基础设施的密度越大,土地价格单位面积的地租成本随之增长,房价就较为昂贵。

目前,在我国许多城市已初步形成了所谓的商业中心区、金融区、工业园区等,每个区域的住宅价格不同,适应于不同经济收入水平的消费者的需求。

由于住宅价格与消费者的经济收入水平相挂钩,使得不同阶层分居在不同区位成为了可能。

随着住宅市场化的深入,开发商在开发上更多地关注消费者的身份、地位和收入,人们在住房选择上也更多地考虑未来邻居的身份、地位和收入等。

3.城市居民的阶层分化直接导致了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

所谓社会阶层,是指在同一社会中,由于经济地位不同而分成的不同阶级中的若干层次,主要是通过个人的职位来界定的,也被称为社会经济等级。

一般来说,在社会转型期中,影响个人社会地位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间有较高的相关性,经济收入成为分层中轴后,因其他因素与经济收入高度相关,故经济收入大体上可代表其所属阶层。

社会经济尤其是个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社会的收入差距和社会阶层的分化,从根本上引发了居住空间分异现象的产生。

因为经济收入直接决定了一个阶层对城市社会空间资源的可进人性和竞争能力,城市中的中下层和下层(即低收入者)只能选择离工作地较远的经济适用房,而在社会阶层中处于较高位置的人则居住在高级别墅区或高档住宅区内。

以上海为例,将上海城市区域按照其开发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发展可分成五种不同类型的核心区域:北京三环外新住宅的开发趋向大体是,高档住宅和高收入人群大都汇聚于经济、教育及环境较好的朝阳区和海淀区,这两区的房价都很高;而经济适用房等低价普通住宅则集中在五环附近或开发较慢的南城。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其他形成居住空间分异的条件。

因为“人类是最有领域感的动物,即善于利用空间来控制人与人之间的交易,会维护领域的所有权以保证拥有其资源。

对空间的控制产生心理结果,例如担忧感、满足感、光荣感、屈从感等”。

城市中不同阶层的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使阶层间出现认同性的整合危机,阶层间产生分离的意愿。

因此,不同的异质性阶层皆趋向于选择同质性的阶层而居,这是形成新的居住空间分异的心理因素。

三、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及对策思考当前我国城市正在逐渐形成不同阶层居住在城市不同区位的分异状况,使得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社会距离拉大。

这一方面使得富人和穷人之间形成各自交往的社会网络,造成社会分层的极化和断裂;另一方面这种区隔的出现使得贫困阶层逐渐远离主流社会和主流群体,容易出现贫困固化和社会阶层的对立,容易激发社会矛盾。

如北京、上海、深圳、苏州、合肥等地出现的贫富阶层居住分异和隔离现象,一方面加剧了城市空间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融合,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日益凸显的城市居住分异现状会引发一系列的城市病,容易引发人们的仇富心理,不利于社会的治安和稳定。

居住在经济适用房和安居工程房的人会敌视居住在高档住宅区的人,高档住宅区的人也会冷淡和漠视居住在经济适用房和安居房里的人。

由于城市发展对合理的城市规划的紧迫需要,使得对于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早期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诸如居住拥挤、环境恶化、社会治安恶化等社会问题,中国城市在快速迈向现代化,应吸取相应的经验和教训,在居住空间分异的加剧方面需要科学合理的调节。

其中政府的合理干预和扶持是形成合理的居住空间分异的保障。

政府应加强管理机构的居住市场调控功能研究,积极利用各种政策调控市场“看不见的手”,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调配城市居住空间资源的公平分配,把城市的居住空间分异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当代城市共同居住生活的简介:在城市社会中,同质性与异质性是一对连体的双生子,是相互对立而又彼此支持的两个方面。

就城市共同居住生活的层面来看,这二者的互动作用亦从未曾消失过,尤其是在社会流动不断加速与加剧的当代城市。

协调处理共同居住生活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即混合性)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倡导公正与民主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Abstract: Homogeneity and heterogeneity are twinborn in city society. They oppose and bolster each other. Furthermore, reciprocity between them is never absent in communal dwelling condition, especially in cities nowadays, in which social mobility has become faster and greater. Coordination in dealing these two has profound meaning in 关键字:同质性居住混合性居住地缘性相关站中站:城市规划1 当代城市社会的异质性与同质性1.1异质与多样城市作为庞大、永久性、密集的人类聚落,是多种文化模式、观念、社会分工、职业以及不同生活习惯的容器,近一百年来,开放性与流动性的增大更强化了其重要的特征:异质性。

不同于乡村社会,城市生活行为中虽然仍会出现主流的大众趋同的社会生活形态,但它所受到的主流的控制要弱得多,对于传统的神圣性、民俗的确定性,它都提出了更大的质疑。

从某种角度上说,在城市中个人的自由程度较之以往大有提高,选择性与机动性也较大。

城市社区在潜在互动者增加的同时,互动的强度亦相应减弱,尤其是大城市里的居民不象小城镇中的居民那样在某些社会环境里能时常碰面与互动,他们更多地是在专门化角色的条件下认识与交往,但其所担当的角色也要多得多,因此,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得更为形式化、表面化与暂时化,交往行为却发生得频繁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