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背景下居住空间分异现象研究
城市化背景下居住空间分异现象研究
在城市化背景之下,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布局正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居住分异现象在不同地域、不同城市中显现出来,并且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深化趋势。
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的结构布局表现出迥异的特性,伴随着城市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住宅产业化在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放开搞活形势下得到了长足发展,城市居住空间布局出现了分异现象。
居住空间分异既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又促使城市发展思维和空间结构调整,这个过程与城市化进程相伴而生,同时由于居住分异而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也规范和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过程。
一、居住空间分异的涵义和原因分析空间在物理学中是一个物质概念,而在“社会理论里,空间不能不参照社会实践而加以定义,空间不仅是一个物质产物,而且是相关于其它物质产物而牵涉于历史决定的社会关系中,这些社会关系赋予空间以形式、功能和意义”。
[1]在现实生活中,城市居住空间体现出地理空间特性,在地理空间的区域分布中,各阶层居民受到结构性因素制约,同时具有的文化、权力、认同感和排斥感等社会性因素又在地域范围内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使得居住空间产生分异和隔离,又体现出社会性空间的特质。
居住空间分异就不再是自发的结果,不具有自赋性,而体现出一种外赋性,是拥有不同社会资源、经济收入、文化价值和社会地位的群体共同建构的结果,体现了社会各阶层的差异性,是社会群体在空间区域内的社会实践中关系互动的表征。
因此当居住的地理空间产生分异,具有社会属性时,居住空间就具备了符号性的象征意义。
(一)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原因居住空间分异是社会发展的常态,在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的宏观背景之下,社会群体的差异性日趋明显,社会各阶层占据和拥有的社会资源各有不同,与之相对应的文化特性就显现出来,在结构和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整个城市的居住空间分异就不可避免,并且这种分异与社会群体的特征密切相关。
1.房改制度催生住宅商品化单位社会时期,我国城市居民获取住房的主要途径在于单位福利分房,单位的地域空间位置和社会资源拥有量决定了居民的住房条件,无论是居住环境还是居住质量基本取决于居民所在的单位。
现代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研究及其问题初探——基于住房供给视角的开题报告
现代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研究及其问题初探——基于住房供给视角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日益凸显。
在这样的情况下,住房供给与城市居住分异的关系尤为重要。
尽管已经存在大量关于城市居住分异的研究,但大多数研究是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关注城市居民选择住房的因素,而忽略了住房供给在城市居住分异中的作用。
因此,本研究将重点从住房供给的角度出发,探讨住房供给对城市居住分异的影响,以期对城市住房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从住房供给的角度出发,探讨住房供给对城市居住分异的影响。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住房供给与城市居住分异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住房供给与城市居住分异之间的关系,分析住房供给对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社会分层结构、家庭结构等方面的影响。
2.城市住房政策的灵活性。
由于城市住房政策对住房供给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将探讨城市住房政策的灵活性对住房供给的影响及其对城市居住分异的影响。
3.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本文将基于中国城市居民家庭调查数据,构建适当的统计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以探讨住房供给与城市居住分异之间的具体关系。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综述法和实证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法将用于整理和分析已有的关于住房供给与城市居住分异的文献。
实证研究方法将用于构建适当的统计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
三、预期研究成果及意义通过对住房供给与城市居住分异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本研究预期得到以下成果:1.对城市住房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探讨城市居住分异和住房供给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制定城市住房政策。
2.对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提出建议。
本文从城市居住分异的角度出发,将探讨住房供给对家庭结构、社会分层结构等方面的影响。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3.增加对城市住房问题的认识。
通过探讨住房供给与城市居住分异之间的关系,本文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城市住房问题的本质,以推动城市住房问题的解决。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及分析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及分析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及分析[摘要]当前中国各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状况开始出现并日益加剧,不同收入和社会地住的人开始不断分离、各自聚集,原来混居的人们开始分别属于不同地段的住宅区域内。
这一现状与住房的货币化改革密切相关。
文章从政府的政策变化、土地区位的优劣、城市居民的阶层分化等方面分析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
[关键词]居住空间分异;收入分异;社会分层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社会迅速发展,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生活方式、消费类型以及居住条件等方面出现种种分化,在城市地域空间上最直接的体现是居住区的地域分异Ⅲ。
空间居住分异,从人文生态学角度解释,是由于居民的职业类型、收入水平及文化背景差异产生的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区,其实质是社会分层在居住空间地域上的反映。
也有学者认为居住分异是指不同的社会阶层由于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的差异以及家庭结构、择居观念的不同而产生的居住水平和居住区位的差异,在空间形态上形成面积不同、景观相异、相互隔离且具有连续性发展趋势的同质化居住区体系,形成城市景观中的空间“马赛克”现象。
另有学者认为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指在一个城市中,不同特性的居民聚居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整个城市形成一种居住分化甚至相互隔离的状况。
本文拟对空间居住分异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初步分析,以有助于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的制订。
一、我国城市居住分异的基本现状我国城市中的居住分异由来已久。
封建社会时期受礼制思想和阶级对立的影响,就有分区而居的传统。
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等级森严,这一特征在住宅制度上必然反映出来:等级分明,不能僭越。
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镇社会,人们的住房获得及居住空间模式带有强烈的国家再分配和“单位社区”的特点,基本上是同一行业、同一单位的人居住在一起,周围的邻居也往往都是单位的同事。
住房供给被纳入到国家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的计划经济体系,因此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居住分异。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空间分异特征分析一、概述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伴随着此过程,城乡空间分异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城乡空间分异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城市化进程,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二、城乡空间分异定义及背景城乡空间分异是指城市与农村之间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和特征。
在中国,城镇与农村是两个不同的地理概念,之间的分界线主要由工业化水平、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行政划分等因素决定。
城乡空间分异对城市化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影响城市化的速度和方式、城市与农村地位差异、资源利用方式和环境质量等多个方面。
三、城乡空间分异特征1. 劳动力迁移和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进程和城乡空间分异紧密相关。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迁移成为必然现象。
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带来了人口流动和资源转移,促进了城市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同时,城市化水平也直接反映了城乡空间分异特征,城市化水平越高,城乡空间分异越显着。
2. 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城乡空间分异特征还可以体现在土地利用上。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张导致城乡空间分异增强。
城市用地扩张的速度和方向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城市人口增长、土地供需关系和政府规划等。
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是城乡空间分异的重要表现形式。
城市空间结构和农村空间结构的格局明显不同,城市地区的空间结构更为紧密,建筑密度更大,而农村地区则以分散的农村村落为主要特征。
3. 建筑形态和环境质量建筑形态是城乡空间分异的另一个方面。
城市建筑多以高层建筑为主,建筑密度大,建筑高度相对较高,而农村地区建筑则相对较低。
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形态的改变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也日益重要。
城市化过程中,环境质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城市用地过度扩张、工业化污染以及交通等因素,导致城市环境质量下降,而农村地区由于人口稀少,环境相对优美。
四、城乡空间分异的影响城乡空间分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和方式上。
城乡空间分异特征的不同,导致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方式也不尽相同。
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分异研究
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分异研究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推动,城市化已成为当代社会的显著特征。
城市化带来的经济机会和生活便利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空间分异问题。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分异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并逐渐形成城市社会结构和风貌的过程。
城市化广泛应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其具体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大量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这一过程引发了社会空间分异现象的产生。
社会空间分异是指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差异。
由于经济社会的不平等和城市资源的分配差异,不同社会群体在城市中形成了不同的聚居区。
这些聚居区呈现出明显的特征,如社会经济地位、文化特征、生活方式等。
社会空间分异带来了许多问题,如贫富差距、社会矛盾、社会凝聚力下降等。
造成城市化和社会空间分异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经济和政策因素是主要原因之一。
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进而导致社会空间的分化。
一些地区由于拥有更多的经济机会和资源,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向,而其他地区则相对较弱。
政策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空间分异的程度。
政府在城市规划和资源配置方面的决策,都会对社会空间产生重大影响。
城市化和社会空间分异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社会空间分异造成了贫富差距的加剧。
富裕阶层聚集在城市的核心地带,享受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而贫困阶层则被边缘化。
这种差异导致了社会的分化,存在着不公平和冲突的潜在风险。
其次,社会空间分异妨碍了社会凝聚力的形成。
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隔离和分离,使得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减少,形成了一种疏离感。
这种疏离感会导致社会的脆弱性增加,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为了解决城市化和社会空间分异带来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强城市规划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布局,合理分配经济资源,防止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大。
中国小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居住需求研究——以福建长汀县为例的开题报告
中国小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居住需求研究——以福建长汀县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小城市的发展日渐突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人口流入集聚区。
然而,由于小城市发展规划不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居住环境薄弱等问题,使得小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和居住需求变化不明显。
长汀县是福建省地级市龙岩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其城市化水平处于小城市发展阶段。
随着长汀县人口越来越多,居住空间和居住需求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研究长汀县居住空间分异和居住需求,对于推动其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1.探究长汀县居住空间的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2.分析长汀县居民的居住需求和变化趋势;3.提出促进长汀县城市化的对策及建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福建长汀县为研究对象,采取区域选样和随机抽样的方式,对该县居住空间分异和居住需求进行量化分析。
2.研究内容(1)长汀县居住空间的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探究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等因素对居住分异的影响;(2)长汀县居民的居住需求和变化趋势研究,分析其对室内布局、户型、居住环境等因素的需求以及居住模式变化的趋势;(3)提出长汀县城市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包括完善城市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教育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理论,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四、研究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入了解长汀县居住空间分异和居住需求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推动长汀县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转移的对策建议,为推进中国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居民居住分异现象
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居民居住分异现象【关键词】居住分异;社会阶层;马太效应;贫富分化;社会整合;公平;和谐前言: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居住分异的现象尤其凸显,特别像在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大城市。
居民居住分异是指由于不同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教育程度、职业等的居民在住房的选择上趋于同类相聚,居住空间趋于相对集中、相对独立、相对分化的现象[1]。
其典型特点为各个空间内部的同质性较强,但空间之间异质性较强。
这种现象是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的产生会有诸多社会影响,必须加以重视。
居民居住分异是市场调节的正常体现,其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各种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等。
但过分的居民居住分异会破坏社会整体团结,使社会不同阶层之间不仅在空间上产生分异,在心理上也会因为长期的相互分离而相互排斥。
这样会加剧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由于马太效应而使得贫富分化愈发明显,不利于社会公平、团结和稳定。
1.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居民居住分异现象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发展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
这之后,我国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各种与城市化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不断涌现,城市居民居住分异便是其一。
此现象的产生是多种社会因素促成的,其主导原因我认为仍是经济因素,既然是经济因素,那就不得不提到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我国社会分工与职业分化不断加深,再加上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不同职业的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加大,城市居民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例如90年代信息产业革命后,我国信息技术业的发展使得从事信息软件产业的城市居民收入不断快速增长,在高收入群体中占据很大的比例。
再如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国际金融市场,许多从事金融股票业的人收入颇丰,成为社会上层。
我国土地价格不断飙升,也使得从事房地产业者跻身富豪行列。
而且,我国社会的中等收入群体也不断增加,使得社会的整体消费能力加大。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居住空间变化研究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居住空间变化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居住空间的变化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城市居住空间在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居住空间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指导城市规划与管理,提高城市发展质量与人居环境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量变化城市居住空间的数量变化是城市化进程中最直观的表现。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末,城镇居民住房面积平均为39.2平方米,比2012年的38.1平方米增加了1.1平方米。
尤其在大中城市,居民住房面积有较大提升,一线城市居民住房面积平均为57.7平方米,二线城市平均为50.8平方米。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区域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加剧了城市居住空间的需求。
同时,经济发展与市场化改革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大型商业住宅小区的建立为城市居住提供了更多首选空间,这些都推动了城市居住空间的数量增加。
三、质量变化城市居住空间的质量变化则主要表现在住房的舒适度和设施配套的提升。
2018年,全国住宅新建完成面积80.19亿平方米,其中中高档住宅占比58.3%,超过了低档住宅。
这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住房品质的需求越来越高。
同时,城市居住空间的设施配套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如近年来兴起的“智能家居”技术,为城市居住空间带来了更多便利和舒适。
这些都反映了城市居住空间的质量在逐步提高。
四、结构变化城市居住空间的结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新型住房形态的出现城市居住空间的新型住房形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共享住宅、微型公寓、夹层房等新的住房形态。
这些住房形态在解决城市居住空间供应问题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如安全性、隐私等方面的问题。
2. 住房用途的多元化住宅空间的多元化使用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变化。
其中,居住和商业、办公、娱乐等功能的混合使用较为突出。
国内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对策研究综述
国内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对策研究综述【摘要】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城市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居民住房制度逐渐向商品化改革,同时伴随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城市社会空间出现分异现象,特别是居住空间分异十分明显。
本文通过对国内学者关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对策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比较、分析,明确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应对策略,为防止居住空间分异极端状况的出现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居住空间分异;影响;对策一、前言“居住空间分异是指不同职业背景、文化取向、收入状况的居民住房选择趋于同类相聚,居住空间分布趋于相对集中、相对独立、相对分化的现象。
”[1]在古代,居住空间的分布受到居民身份等级的严重影响,统治阶级的专制使得居住空间分异十分严重;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福利分房,出现了“单位大院”式的居住空间分布特征,虽然一个单位里没有社会阶层的隔离,但单位与单位之间的融合受到影响;在经济体制改革后的现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使得居民收入差异日益增大,商品房的推行以及居民对住房的经济支付能力、对居住品质的不同要求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居住空间分异,并且这种分异越来越明显。
过度的居住空间分异会使得社会阶层极化和断裂,阶层之间产生隔膜,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最极端的情况便是城市贫民窟的产生,由于房价的过滤作用,经济能力较低的群体无力支付高额的房价,因此聚集形成贫民窟。
二、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由于我国目前处在郊区化的初级阶段,向郊区迁移的人口数量仍相对少于向城市中心聚集的人口数量,因此在城市边缘区多是经济能力相对弱一些的群体,不存在大规模的富人向郊外迁移,穷人滞留在城市中心区。
万勇、王玲慧认为我国不同收入阶层居住空间分异比较突出。
贫富差距的加大以及房地产的市场化影响了城市公共资源的占有情况,并逐层淘汰经济能力较低的人群。
但我国不同家庭结构等其他类型居住空间分异尚不明显。
[2]姚秀钊争对大连市近百年来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作了一定分析,她认为在殖民统治背景(1899--1945)下的大连居住空间分异具有强烈的殖民色彩,有着森严的居住空间等级和明确的划分界限。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际研究综述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际研究综述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问题愈发突显。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城市资源的国家,城市化比例也在不断提高,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问题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从国际研究的角度,综述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研究现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指在城市内不同区域的居住条件、面积、价格、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问题也逐渐受到学者们关注。
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已经发现,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包括人口流动、土地利用等自然因素,历史文化背景、政策和市场运作等社会因素。
下面是一些典型的研究案例。
1.美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美国是最早开始研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家之一。
早在20 世纪60 年代末期,美国学者就已经开始关注城市居住空间不均的问题。
研究者认为,美国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一是土地规划和布局,二是住房市场。
在土地规划和布局方面,城市规划人员通常会将住宅区域规划在城市的边缘地带,而非中心城区。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住房建设成本,并保留中心城区的商业、文化设施和办公空间。
这就导致了城市的住房区域和商业区域之间的社会分异。
在住房市场方面,美国的研究者认为,住房市场的结构与住房价格的分配方式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
住房市场通常会按照收入和财富差异来进行分配,这就导致了城市富裕区和贫困区之间的分化。
2.英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英国学者也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者发现,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包括不同收入家庭之间的差异、社会地位和职业等因素。
英国的研究还发现,城市规划也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城市规划通常会将住房区域规划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从而导致住房区域和商业/工业区域之间的空间分异。
此外,英国的住房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也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产生了重要影响。
3.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研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问题。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规划对策研究
海丽花园 长乐村 金杨二街坊 宝钢十村 龙南七村 表4
0% 0% 22% 6% 24%
上海市各类 住区典型案例的居民邻里交往意愿 有意义 、 很必要 无所谓 55% 30% 29% 21% 12% 无意义 0% 6% 7% 0% 0%
住区规划研究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1002- 1329 ( 2002) 12- 0082- 04
文章编号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规划对策研究
刘冰
摘要 以上海不同类型住区的 景 城市居住空间是城市社会的 基本空间类型。随着市场经济条 件下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住宅 产业化步伐的推进、住区管理体 制的变迁以及城市住宅开发渠道 的日益拓宽, 各种新型的住区不 断涌现, 城市住区的类型呈现出 多元发展的特征 , 城市居住空间 分异的现象日趋明显。 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过程是 社会经济关系分化推动作用与居 住物质环境对社会经济分化的响 应、限制和酝酿作用的时空整合 结果。具体来说 , 目前城市居住 空间分异现象的产生具有以下三 住区; 居住空间分异; 个方面的背景 : 1 1 多层次住区空间分化为居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批 租和有偿使用制度的推行, 城市 规划作为政府调控空间资源的工 具, 更加注重于土地级差效应的 发挥 , 并由此确定和划分不同类 别的居住用地, 这为形成潜在居 住质量不同的居住用地的空间分 布提供了规划基础。其表现之一 为在住宅开发建设中 , 开发商以 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投资对 象主要是区位、环境优越地段的 中高档商品住宅小区 ; 而政府兴 建的经济适用房多位于地价低廉 的边缘偏远地区 , 以降低开发成 本。不同层次的住区在空间布局 上形成分化, 为居住空间分异提 供了物质空间的准备。 1 2 住房商品化为居住空间分 在我国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 TU984 12 A 下, 实行以单位为主体组织居住 空间的模式, 居民居住条件的差 异往往表现在同一住区内住宅面 2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具体表 异提供了政策条件 住空间分异提供了物质前提
居住郊区化和居住空间分异调查报告
居住郊区化和居住空间分异调查报告题目:居住郊区化和居住空间分异调查调查人:学院:建筑学院班级:城市规划091一、摘要本小组以青岛市四方区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与居住郊区化和居住空间分异的有关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青岛市城市郊区化和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根据国外的郊区化发展理论,研究我国大城市郊区所处的具体阶段和进程以及人口的移动特征,对于合理确定郊区不同地域空间的住宅开发时机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否则,过早建设,会造成积压和空置;建设得过晚,又会导致郊区地价上涨速度过快,诱发房地产投资的增加。
二、关键词郊区化住宅居住空间分异演变态势三、正文1、城市化进程中的郊区化现象向心与离心,这一对方向相反、交织反馈的作用力,被看作是推动城市不断发展最基本的动力学解释。
Peter·Hall提出的城市演变模型,反映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世界大都市增长的一般规律,并为大城市郊区化研究提供了阶段鉴定理论。
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发生了一次又一次郊区化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人口的外迁,房地产开发商通过改善进出城市的交通设施,加速在地价相对便宜的郊区投资开发,使不断富裕起来的、拥有私人交通工具的富人首先逃离环境不断恶化的市中心。
此后,又发生了第二次浪潮是工业的外迁;第三次浪潮是零售业的外迁;近年来办公也在一些主要城市的郊区得到了强有力的发展,形成了城市郊区化的第四次浪潮。
事实上,郊区化只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即城市由高密度集中向离心低密度扩张的转变。
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化的发展规律与国外有较大差异。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土地使用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大都市的发展也逐渐具有了国外城市发展的特点。
根据有关数据分析,我国的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大连、武汉、西安等大城市已经先后出现了城市中心区人口和工业外迁,进入绝对分散阶段,而且郊区化的速度有加快的趋势。
2、调查区历史及现状分析公交, 32小汽车,12出租车,0步行, 7其他, 12010203040公交小汽车出租车步行其他上下班交通方式四方区成立于1951年,系沿用原四方村之名。
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分异
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分异城市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不断壮大,城市化进程也逐渐加快。
与此同时,城市中的社会空间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分异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对社会空间分异产生了重要影响。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不同的社会群体在城市中形成了不同的聚集区域。
这些聚集区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和分化。
例如,在某些大城市中,高档住宅区常常聚集着富人和上层社会的精英群体,而贫困地区则多为低收入者和社会弱势群体所居住。
这样的空间分异加剧了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隔阂与冲突。
其次,城市化还加剧了城市内部的空间差异。
随着城市扩张,城市中心区域常常成为商业和金融中心,高楼大厦林立,繁华热闹。
而城市的边缘地区则多是工业区和低级居住区,环境相对较差。
这种空间差异导致了城市中的生活质量不均衡,一些人在城市中享受着繁华和便利,而另一些人则生活在相对贫困和拥挤的环境中。
这种差异引起了社会不平等问题,加大了社会的紧张和不稳定。
此外,城市化还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网络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和社交往往与小而固定的社区有关。
然而,在城市化的背景下,人们的社交圈子变得更加广泛和多元化。
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与邻居和亲友交往,他们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和线上平台结识更多陌生人。
同时,城市化也增加了人们之间的交互和相互了解的机会,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总之,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分异是当代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现象。
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空间分异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紧张,对城市居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需要更加关注城市内部的社会空间分布,努力消除差异,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同时,个人也应积极融入城市社会,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子,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和互动,促进城市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分异研究
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分异研究自从人类进入城市的时代以来,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
城市化既是一种人口流动的方式,也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城市化给社会空间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带动了社会空间的分异。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分异的关系,并分析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农村人口的减少,城市中的空间资源被不断利用和改造,城市中的建筑物与设施不断扩充。
然而,城市化进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城市化导致了土地利用的不均衡。
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结果导致了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
城市中心地区的土地供应不足,人们只能向城市的外围地区扩展,导致城市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
这种扩张往往会侵占农田、水源等资源,使城市与农村之间产生了明显的分界线。
其次,城市化带来了社会空间的分隔。
随着城市化过程的深入,城市内部的社会空间逐渐形成清晰的分隔。
不同经济阶层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社会空间的差异化。
一方面,富裕阶层聚集在高档住宅区,享受高品质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贫困阶层被迫居住在城市边缘或者贫民窟,面临基本生活条件的不足。
这种社会空间的分隔使得城市内部的社会差距日益扩大,加剧了社会不平等问题。
此外,城市化过程中的空间布局也与城市功能分工有关。
城市功能分工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
各个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一方面,一线城市往往承担着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的角色,这些城市聚集了大量的高端产业和资源。
另一方面,二三线城市则发挥着比较优势,专注于一些特定的经济产业或者旅游资源。
这种城市功能分工使得各个城市有不同的社会空间需求和发展路径。
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分异的研究对于理解城市发展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空间分异,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内部的社会差距,为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提供思路。
大都市居住问题的社会、空间分异研究
衡 、公 共资 源配置 的空间失衡 ,以及 城 市功 能布局 中的工作 空 间失衡 ,治理路 径也 应 以
结构调 整为入 口
关键 词 :居 住 紧张
公共 资源配置
社会 空 间分 异
【 中图分 类号】 C 9 1 2 . 8 1 d o i : l 0 . a 9 6 9 / i . i s s n . 1 6 7 4 — 7 1 7 8 . 2 0 1 4 . 0 2 . 0 1 7
制在追求效率和利润时难 以兼顾全体的 、 多层 次 的需 求 ,这 导致 在住 房需 求 旺盛 的
现 阶段 ,城 市住 房 问题 是 困扰我 国政 卖方 市 场上 ,利润 较高 的高 档住 房供 应 充
府 管 理 和人 民生 活 的重要 问题 ,基 于城市 足 ,而利润较低的小户型、普通型住宅尤 土地 资源 供应 稀 缺 、住 房市 场进 入 门槛较
COMP ARI S ON
大都 市居住 问题 的社会 、空间分异研 究
◎ 杨 卡
摘
要 :结合 北京 、上 海 等城 市的 统计 数 字 ,本 文 重点 分析 了大都 市居 住 问题 的
社会 分 异 特征 和 空 间差异状 况 ,指 出大都 市居 住 紧张的根 源在 于住 房供 需的 结构 性 失
京市公共资源配置空间均衡 化的路 径与制度创 新研 究 )成果。
杭州市职居分异及空间失配影响研究
杭州市职居分异及空间失配影响研究【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杭州市职住分异及空间失配问题展开研究,分析了职住空间分布情况和失配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建议和政策措施。
通过实证案例的分析,揭示了职住空间分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总结出相关的研究结论。
在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并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杭州市职住空间分异及空间失配问题,为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杭州市、职居分异、空间失配、影响因素、规划建议、政策措施、实证案例分析、研究结论、研究展望、局限性。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职住空间分异及空间失配问题愈发突出。
杭州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较为繁荣的城市之一,也面临着职住空间失衡的挑战。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城市规划的不断调整,杭州市职住分化日益严重,导致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凸显。
研究杭州市职居分异及空间失配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职住空间的分析,可以从规划、交通、环境等方面着手,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更加有效的城市规划政策,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本研究旨在探讨杭州市职住空间分异及空间失配的状况,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的规划建议和政策措施,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杭州市乃至其他城市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杭州市职居分异及空间失配情况,探讨影响职住空间分布的因素,提出相关空间规划建议,促进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通过对职住空间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旨在揭示职住空间失配的现状和原因,为政府和规划机构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更合理的规划政策和措施。
结合实证案例分析,探讨不同职住空间模式下的具体问题和解决方法,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分异
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分异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机会。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社会空间分异现象,即城市中的不同区域存在明显的差别,不同社会群体在城市中分配不均。
本文将从经济、文化和环境三个方面探讨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分异之间的关系。
首先,经济因素在城市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中心地区往往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就业机会。
因此,城市中心地区通常是富人和中产阶级的聚集地,这使得城市中心地区的房价高涨,民以贫穷的人无法负担得起。
相反,城市的外围区域往往是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的集聚地。
这种经济分异导致了城市中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均,财富和资源分布不平衡。
其次,文化因素也是城市空间分异的重要原因。
城市中的不同区域往往拥有不同的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
比如,一些地区可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街区,充满了艺术家和文人的创造力,而其他地区则可能是工业园区,以工厂和工人为特色。
这种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和艺术活动上,还体现在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
不同的社会群体在城市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圈子,这导致了城市空间的分化和社会差异。
最后,环境因素也对城市空间分异产生影响。
城市中的不同区域往往面临着不同的环境问题和挑战。
比如,城市中心地区往往面临着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等问题,而郊区可能面临着土地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由于这些环境问题的存在,城市中的不同区域在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差异。
这导致了城市中各区域的生活品质差异明显,社会空间分异日益加剧。
综上所述,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分异密切相关。
城市中的不同区域由于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导致了城市中的社会经济不均,还体现在文化氛围和环境质量上。
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我们需要关注和解决城市空间分异问题,推动城市发展的多样性和均衡性。
城市郊区化、居住空间分异与模式论文
城市郊区化、居住空间分异与模式论文【摘要】只有在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均衡产业设置和布局,合理居住规划居住空间,才能使大城市郊区化现象得以缓解,保证城中心和郊区经济的共同发展。
大城市郊区化是每个国家在发展中的必经过程,许多学者对于居住空间进行的大量研究表明,大城市郊区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突出问题,通过对城市总体布局的调整,改善城市空间状态,加快城市化步伐,促进城郊综合发展。
一、北京市郊区化的特点及居住空间的分异特征(一)北京市人口郊区化的特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首都不断地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人口,造成北京中心城区人口持续增加现象。
在中心城区的建设过程中,城市无限制的扩张,导致许多新城的建设都成了的“卧城”,如天通苑、通州等。
老城区的住宅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过高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使得居民对居住满意度下降。
再加上北京日益增长的房价和严格的限购政策,公共交通的相对便利,交通成本相对低廉,所以大部分城区工作者不得不选择住在郊区,从而导致了北京城区郊区化进程的不断蔓延。
根据不断调整的北京市总体规划,再加之“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诸多实力较强的企业向郊区的迁移,使周围区县的建设开始快速发展,在郊区形成了新的产业带。
中心城区人口看到了郊区发展的繁荣景象,并且郊区的生活环境优良,交通无阻,导致大部分城区居民向郊区迁移。
(二)北京郊区居住空间的分异特征北京郊区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首先,交通干道的交叉和多样化交通设施的建设加速居住空间分异的进程。
交通和地价模式从根本上分配了居住区的收入阶层,居住空间分异格局与交通结构存在耦合关系。
城市快速路网的建设,能够给郊区居住的居民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位于高速公路沿线住宅比较高档的居住区,成为了富人的集聚地,如五环、六环和出入北京的几条高速公路附近房价明显攀升。
而地铁沿线各个地段成为一般居住区,这里普遍居住着北京较低收入的人群,如地铁5号线天通苑地区;其次,城市不同空间的不同类型产业设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郊区居住空间的分异。
城市化进程中的居住空间多样性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居住空间多样性研究随着城市化不断加速,城市的居住空间多样性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在城市化过程中,居民的居住空间选择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品质都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居住空间多样性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城市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前言城市化进程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随着人口的不断流动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城市的居住空间不断扩大和多样化。
这种多样性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城市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居住空间多样性的现状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居住空间的多样性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城市中同时存在着不同类型的住房,如高层建筑、低层建筑、独栋别墅等,以及不同的居住形式,如公寓、普通住宅、集体宿舍等。
这种多样性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和经济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居住方式。
三、居住空间多样性的影响城市的居住空间多样性对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品质都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居住空间的多样性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
不同类型的居住空间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其次,居住空间的多样性可以提高城市的魅力和竞争力。
城市中拥有多样化的居住空间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推动城市的发展和创新。
最后,居住空间的多样性可以促进社会的融合和共享。
不同类型的居住空间可以促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四、居住空间多样性的挑战在实现居住空间多样性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其中存在的挑战。
首先,居住空间的多样性可能导致城市的不平衡发展。
一些地区可能过度关注高档住宅的建设,忽略了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的供应。
其次,居住空间的多样性可能增加城市管理的难度。
不同类型的居住空间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服务配套,城市管理者需要有能力应对这些多样性带来的挑战。
最后,居民对居住空间多样性的接受程度也是一个挑战。
一些居民可能习惯了特定的居住方式,对于新的居住模式持保留态度,这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的接受度。
城市化对城市居住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
城市化对城市居住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一种主要趋势。
然而,城市化带来的城市居住空间格局的变化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城市化对城市居住空间格局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其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居住空间格局的变化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居住空间格局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一方面,城市化使得城市规模扩大,原本的城市边界逐渐模糊,人口密度和建筑物密度逐渐增加。
另一方面,城市化也带来了新的城市建设和更新,大量老旧住宅区被拆除,新的住宅区被兴建。
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城市的外貌,也对居民的居住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城市化对城市居住空间格局的变化,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带来的城市扩张使得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城市资源和公共服务设施,如公园、医院、学校等。
其次,城市化也带动了城市交通和基础设施的改善,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交通条件,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出行体验。
此外,城市化还催生了大量的商业中心和娱乐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和娱乐选择。
三、城市居住空间格局的不均衡然而,城市化对城市居住空间格局的影响并非完全积极。
城市化往往会导致城市居住空间格局的不均衡分布。
城市中心区域的发展往往更加快速,而一些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导致城市居住空间的不均衡分布,使得一些城市居民无法分享到城市化带来的各种便利和资源。
同时,城市中心区域的居住空间有限,人口密度高,可能导致居住环境质量下降,给居民带来一定的不便。
四、城市居住空间格局的调整与优化为了解决城市居住空间格局的不均衡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调整与优化。
首先,应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发展,平衡城市中心区域和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
其次,应加大对城市边缘地区的投资力度,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吸引更多人口向城市边缘地区流动。
同时,还可以通过发展新型城市和新区,分流城市中心区域的人口压力,实现城市居住空间的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城市化背景之下,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布局正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居住分异现象在不同地域、不同城市中显现出来,并且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深化趋势。
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的结构布局表现出迥异的特性,伴随着城市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住宅产业化在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放开搞活形势下得到了长足发展,城市居住空间布局出现了分异现象。
居住空间分异既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又促使城市发展思维和空间结构调整,这个过程与城市化进程相伴而生,同时由于居住分异而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也规范和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过程。
一、居住空间分异的涵义和原因分析空间在物理学中是一个物质概念,而在“社会理论里,空间不能不参照社会实践而加以定义,空间不仅是一个物质产物,而且是相关于其它物质产物而牵涉于历史决定的社会关系中,这些社会关系赋予空间以形式、功能和意义”。
[1]在现实生活中,城市居住空间体现出地理空间特性,在地理空间的区域分布中,各阶层居民受到结构性因素制约,同时具有的文化、权力、认同感和排斥感等社会性因素又在地域范围内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使得居住空间产生分异和隔离,又体现出社会性空间的特质。
居住空间分异就不再是自发的结果,不具有自赋性,而体现出一种外赋性,是拥有不同社会资源、经济收入、文化价值和社会地位的群体共同建构的结果,体现了社会各阶层的差异性,是社会群体在空间区域内的社会实践中关系互动的表征。
因此当居住的地理空间产生分异,具有社会属性时,居住空间就具备了符号性的象征意义。
(一)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原因居住空间分异是社会发展的常态,在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的宏观背景之下,社会群体的差异性日趋明显,社会各阶层占据和拥有的社会资源各有不同,与之相对应的文化特性就显现出来,在结构和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整个城市的居住空间分异就不可避免,并且这种分异与社会群体的特征密切相关。
1.房改制度催生住宅商品化单位社会时期,我国城市居民获取住房的主要途径在于单位福利分房,单位的地域空间位置和社会资源拥有量决定了居民的住房条件,无论是居住环境还是居住质量基本取决于居民所在的单位。
城市单位的空间布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居民住房的区域选择。
这种居住空间布局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同行业、同系统的社会群体居住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地域之内,在这个同质性较高的单位体制内,居住着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他们的经济收入、文化生活方式可能具有较大差异,由此形成了异质混居的城市空间居住结构。
在混居的空间布局下却是具有较高同质性的居住环境。
随着单位社会向市场社会转变,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人口规模激增,居民对城市住宅的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单位福利分房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夙愿。
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化改革逐步展开,住房开始成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进行交易,货币买房赋予了城市居民更多的自主选择权,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城市居住空间布局重新建构,差异性渐趋明显,以职业和收入为标志的阶层差异在城市居住空间结构中鲜明地展现出来,居住空间也具有了等级差异。
经济社会发展也将促使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更加突出。
2.经济体制转轨激发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开始向市场体制转轨,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从经济角度看,城市是第二、三产业构成的特有经济空间,二、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的聚集,加强了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造就出城市性地域景观。
在城市的内部和外部,经济区位的空间配置产生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2]在城市内部,个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并且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扩大。
经济收入富足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要求强烈,城市中心得天独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资源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富人区应运而生。
在城市外部即城乡结合部,如果城市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影响圈没有涉及到此,与之相适应的服务设施还不完善,那么郊区则处于明显的区位劣势。
总体而言,社会经济发展使得社会阶层差异性扩大,基于差异性的住房需求,导致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现象。
3.文化价值理念的转变城市空间在形成群体意识、建构社区文化等方面都具有社会意义,反之社会各阶层所具有的文化意识也对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产生影响,两者形成了互相协调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22卷第5期2009年9月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22No.5Sep.2009城市化背景下居住空间分异现象研究[摘要]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城市居民阶层分化的重要表现。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体现了各阶层居民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其形成过程中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价值发挥了重要作用。
突破人际互动的空间障碍,促进社会资源合理有序流动,实现城市空间的混合居住,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关键词]居住空间;分异;城市化[中图分类号]C913.31[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夏宏玉(1977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居民在物质生产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更易于转向实体消费领域,以住宅为各阶层社会地位的符号表征得到强化。
从人文生态学角度分析,居民的职业类型、收入水平及文化背景差异会产生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区,因此居住空间分异实质是社会分层在居住空间地域上的反映。
[3]在这种情况下,居住空间的选择就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的概念,更体现了社会群体对某种价值观的选择和认同,与此同时,房地产商在开发、设计房地产项目时也赋予了它们诸如时尚、尊贵、人文等理念元素,以此刻意迎合或重塑居民的文化价值观,从而引导潜在的消费群体。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在社会阶层的共同建构中就被赋予了文化分异的价值理念。
二、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明显,居民的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受到制度性因素导引和市场化经济发展制约,区域空间的选择既体现出多元性又具有相对单一性。
城市的地理位置、社会福利设施、信息流通、文化教育、交通网络、可持续发展机遇等等都成为居民选取居住空间的考虑要素,并且这些因素与群体的职业、经济收入、教育背景等相关联。
对社会空间资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社会阶层就倾向于居住在高档住宅区,而低收入阶层只能选择远离中心城区的边缘区域。
(一)城市中心居住空间的区位优势城市中心的住宅区域一直是居民的首选,其实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由来已久。
城市历来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尤其是城市中心的资源尤为丰富,以政治为中心会相应发展出经济圈和文化圈。
丰富的资源优势造就了城市中心和郊区截然不同的居住格局,呈现出鲜明的居住空间分异现象。
这与西方社会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迥然不同,“住宅阶级理论认为,人人都希望有较好的居住条件,但城市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各社会群体必须借助不同的社会资源争取到不同的住宅。
一般而言,较富裕者会住在环境清静宽敞、设施现代的郊区,贫困者因交通费和楼价的昂贵只能留在城市中心附近破旧拥挤的贫民区。
”[4]我国城市中心形成居住空间的区位优势总是伴随着体制政策的变革,为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住房供应制度,我国明确了住房供应体系应由三个部分构成,即为高收入群体提供商品房,实行市场价;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经济适用房,实行政府指导价;为最低收入群体提供廉租住房,由政府给予补助,并在企事业单位设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
[5]这种经济、技术发展所引起的物化价值观的泛滥,以及现代媒体对居住文化不遗余力的宣传,重构了城市居民的文化意识,使得高档住宅小区受到大众追捧,而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却难以得到关注,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并没有得到政府和居民的广泛认同。
(二)城市郊区居住空间的迟缓效应城市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主城区规模的扩大,城市郊区自然被纳入城市化进程之中。
传统的农村村落在郊区城市化发展中,土地被征收应用于经济发展建设或高档别墅区建设,农民或者转变为城市居民入住于郊区的拆迁安置房,或者仍居住在原村落,依靠出租房屋生活,由此形成了我国城市空间独有的布局特征——“城中村”。
与此同时,大城市高就业、高收入的表象吸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动到城市务工,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作为城市低收入阶层难以在城市中心地带觅得居住空间,城市郊区低廉的租房价格自然成为他们落户的便利条件,“城中村”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更为突出。
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投亲靠友涌入城市郊区,还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居住现象,例如北京郊区曾经一度出现的“浙江村”、“安徽村”等。
郊区外来人员村落的形成与城市发展政策密不可分,我国严格的户籍管理和流动规范避免了城市“贫民窟”的出现,郊区“城中村”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城市“贫民窟”。
城中村或者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形成的村落处于一种无序发展建设的状况,诸多社会问题较为严重,环境污染突出,医疗、就业、教育落后,这些因素造就的居住空间格局与城市中心高收入阶层舒适的居住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
土地区位优劣使得我国城市中心和郊区形成明显的居住空间分异。
中心城区完备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良好的文化教育氛围,成为土地价格最高的区域。
郊区的空气、绿化、景观等自然环境虽然优于中心城区,但级差地租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充分应用,使得住宅价格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价格依然是决定购买力的最主要因素。
不同社会阶层的经济收入水平使得他们选择不同居住空间区位成为现实。
三、我国城市空间布局实现混合居住的可行性思考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城市化的必然现象,其存在具有一定合理性。
基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分析,居住空间分异并不是城市化的常态。
当前我国城市正在形成的空间居住分异现象,就是社会各阶层地位异化在地理空间格局中的显现,它使得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从本质而言,是社会阶层经济收入差距的外在表现,“因为经济收入直接决定了一个阶层对城市社会空间资源的可进入性和竞争能力”。
[6]经济活动并不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当技术——经济模式处于社会发展主导地位时,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的发展思路就被弱化。
城市空间布局的混合居住是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追求的目标。
如果目前分异居住的空间格局任其发展而不加以规范,居住于较高层次空间的群体和居住于低层次空间的群体会形成相对独立的社会网络和交往关系,彼此之间难以沟通交流,会进一步拉大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居住空间的隔离,使得低收入阶层会逐渐丧失对主流社会发展方向的认同,引发一系列城市病,激化社会矛盾。
基于协调、可持续的社会发展理念,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问题需要规范调节,混合居住的空间格局需要科学合理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