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现状与发展路径思考_朱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业视角

10

农产品加工业

我国是农产品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其中粮食、水果、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均位居世界首位。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即在农产品产后进行的首次加工,使农产品性状适于进入流通和精深加工的过程,主要包括产后净化、分类分级、干燥、预冷、储藏、保鲜、包装等环节。其作用是减损、增供、保质、增效;目的是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能够存得住、卖得出、挣得多。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是保障农产品品质安全的必要手段,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具体体现,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是四化同步的重要平台,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的现状与问题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向上延伸至育种、种植、采收,向下延伸至农产品精深加工,是整个农业产业链条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是连接农村和城市的纽带。然而,整个产业发展呈明显的两极分化之态。一方面,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外资公司的先进技术和装备已经与国际接轨,如中粮(综合)、光明(乳制品)、汇源(果蔬汁)、益海嘉里(粮油)等。另一方面,产地的落后现状,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农产品整体的质量安全。

1.粮食干燥

粮食干燥是解决粮食产后减损、实现粮食安全保存的重要环节。我国的现代粮食干燥技术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经济条件所限,一直未能得到大力推广。自80年代开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结合自主研发,推出了一系列适用的机型,我国的粮食干燥技术才开始得到大力推广。目前,我国常见的主要为日处理500吨、200吨等大中型粮食干燥设备设施,其中国有粮库就有干燥设施约5000套,每年可干燥粮食5670万吨。一方面,受国有粮库粮食收购不足的影响,很多大型干燥设备都处于闲置状态。而另一方面,农民手中储藏大量粮食,但目前我国适合农户使用的价格适宜、运行成本低廉的干燥设备还寥寥无几。

2.粮食贮藏

目前,我国国家储备粮库的技术装备比较完善,配套的粮食干燥、清选、仓储等设施设备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粮食储藏期间为保证粮食品质所采用的技术也很先进,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明显。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农户干燥储藏技术研究及设施设备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都十分有限,使得目前我国粮食产地农户粮食的干燥储藏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农户储粮期间由于鼠害、虫害和霉变造成的粮食损失平均为5%~8%左右。据此测算,全国每年农户储粮造成的粮食损失数量约240~380亿斤,折合经济损失为300亿元左右。

马铃薯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粮食作物。目前马铃薯产后有60%以上由产地的农户贮藏,贮藏方式原始,如地头堆放、土埋法存放、庭院装袋存放等,也有采用简单窖藏的方式。收获后马铃薯含水量较高,呼吸作用强,对贮藏条件十分敏感,原始贮藏及简单窖藏方式无法控制温湿度,通风不好,还容易受微生物的侵染,贮藏过程中失水、腐烂、青化、发芽等损失严重,损失率可达总产量的15%~20%,严重时甚至高达40%。

3.果蔬贮藏与保鲜

蔬菜含水量高、产后呼吸代谢旺盛、极益腐烂变质,而白菜、胡萝卜等大众蔬菜在产后一段时间内基本都由农户进行贮藏,由于贮藏方式大多原始落后,设施简陋,技术水平低,不仅造成大量损失,还带来产品品质差、运耗大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白菜、胡萝卜等蔬菜的供应。目前我国蔬菜损失率约为20%~25%。

我国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总量的40%以上。目前黄土高原地区苹果产后有近50%由农户进行贮存。以陕西省为例,苹果总贮藏量约300万吨,其中约155万吨采用机械通风等形式得到较为妥善的贮藏,剩余145万吨均由农户采用原始或简易通风贮藏库进行贮藏,平均损失率为15%。渤海湾地区苹果产后有70%由农户进行贮存,约30%由经销商或企业采

朱 明

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现状与发展路径思考

行业视角

用气调库得到较为妥善的贮藏,损失率高于黄土高原地区,达15%~20%。因缺少适宜的窖藏或冷藏设施、设备,农户很难在适宜的贮藏条件下贮藏苹果,导致苹果绵化、腐烂。

4.果蔬干制

红枣、枸杞、葡萄、辣椒、黄花菜、木耳等果蔬大多需要制干后才能上市销售,而目前这些果蔬作物的制干产品仍有80%以上由农户加工制得。由于农户很少购置烘干加工设施设备,产品多靠传统的露天晾晒和土法烘干。就传统的露天晾晒而言,一方面受天气条件影响大,如遇连续阴雨天气,容易造成大量霉变腐烂的情况,另一方面,制干过程中易受蚊蝇污染,不仅影响产品的质量,还存在产品卫生安全方面的隐患。现有的干燥技术非常落后。通常使用简易棚房、蒸煮炉、烘干炉灶、蜂窝煤煤炉等传统设施,整个加工过程主要依靠人工操作。生产技术落后、自动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环境卫生差,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没有保证。加工能耗和成本高,传统土炉烘燃料主要为木材和蜂窝煤,环境污染严重。

二、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面临的发展机遇

1.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四化同步”推进创造了良好氛围

党的十八大强调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四化”同步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充分发挥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特别是发挥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2.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支撑

农产品加工是农产品原料开发利用和增值的手段,在整个产业链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是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是连接工农、跨越城乡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主体。近10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2012年产值达15万亿元,增长19%,占我国GDP的32%,成为当前工业领域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全国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7万家,实现总产值3.6万亿元,工业增加值0.9万亿元;在全部工业结构中,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占25%,工业增加值占25%,产品销售收入占24%,企业单位数占34%。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支撑。

3.农产品产后减损问题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针对现阶段我国农产品产后处理设施简陋、工艺落后、损失严重、质量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农业部于2011年底启动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该项目采取国家扶持、农民建设、农业部门技术指导和服务的方式,支持农民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产地贮藏、保鲜、烘干、分级等初加工设施,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普惠广大农民,实现“减损增效、均衡上市、稳定价格、提高质量、促进增收”一举多得的效果,提高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水平。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5亿元转移支付资金,在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11个省、区和新疆兵团的157个县、旗、团场实施项目,补助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马铃薯贮藏窖、果蔬贮藏库和烘干房等三大类19种规格的初加工设施。2013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5亿元,实施省份扩大为14个(即在上年基础上新增了福建和湖南),项目县增加到197个。两年来,项目共补助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5万多座初加工设施,其中享受补助政策的农户有3万个,合作社有2000多个,新增马铃薯贮藏能力100万吨、果蔬贮藏能力60万吨、果蔬烘干能力60万吨,极大地改善了区域性农产品加工贮藏行业现状。

三、农产品产地加工科技创新进展

1.农产品产地加工储藏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与模式研究进展

2009年,农业部启动了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现代农业产业工程集成技术与模式研究”项目。作为该项目的子课题“农产品产地加工储藏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与模式研究”项目经过5年来的研究取

11

农产品加工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