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在高校的日常工作中,高校辅导员扮演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但现实情况并不容乐观,高校辅导员队伍出现大规模人员流失现象。

作为高等学校从事学生工作的中坚力量,辅导员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深远影响,从这一点而言,辅导员的地位突出,作用不容小觑。

因此,如何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进行探讨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高校辅导员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已经走过六十个春秋。

作为一种制度建设,辅导员制度正在不断发展完善中。

为了高校发展的需要,一支专门的辅导员队伍确是必不可少的。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高校中辅导员和学生的比例为1:200。

高校中学生数量多,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

辅导员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群体,需要及时发现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思想领域的问题,为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目前,教育部对辅导员有着明确的定义,“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职业倦怠,简单来说,就是从某一个职业失去兴趣,导致身心疲惫的职业现象。

这一概念首先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提出,目前被人们广泛引用,用来描述职场工作人员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

过去,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对职业倦怠成因、发展过程和症状的阐述差异较大。

笔者从目前的主流观念入手,对职业倦怠的现象描述如下。

首先,从形成的原因来看,职业倦怠是主要是两方面造成的,一是由于工作者对工作条件的不满造成的,抱怨等负能量不断强化;二是,个人在工作中面临长期的压力,难以找到有效的减压途径,最后导致了身心疲惫。

其次,从形成的过程来看,职业倦怠是人们目标逐渐丧失和望逐渐破灭的过程,不良精神引出生理变异。

最后,从职业倦怠的表现症状来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个人存在感的缺少,个体付出与回报的不公平感和“移情”产生的持续而紧张的情绪等。

综合上文的论述,对辅导员职业倦怠一词如何进行有效的界定,成为目前学界关注的问题。

,一般而言,不同职业的职业倦怠基础是不同,单单就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情况,其产生职业倦怠的基础在于多元价值观下的个人迷茫。

我国著名社会学者苗朝阳教授对于这种现象做出了自己的解读,他认为在目前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思想道德意识多元化的形势下,辅导员工作的复杂程度常常超越了个体的控制程度。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辅导员通常需要付出几倍于一般老师的劳动。

但这种高强度的工作难以得到社会普遍认同,辅导员的职业价值和社会地位难以得到有效体现。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
(一)情感缺少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最主要表现便是情感缺少,受关注度不高。

这一表现特点明显,容易判别,在实际中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失眠多梦,睡眠质量糟糕,容易导致白天精神萎靡不振,没有精神;二是,没有食欲,对食物没有兴趣,身体状况变坏;三是,个体脾气暴躁,不能有效控制情绪,个体常常会出现焦虑、紧张、孤独、压抑等不良情绪;四是,个人的精力不集中,导致思维活跃度下降,容易产生厌世悲观的情绪,做事情没有动力,缺乏热情,等等。

同时,随着情感的缺少,精神状态处于长期的游离中,必然会出现一些相应的生理反应,最突出的反应就是身体免疫力下降,身体长期处于比较严重的亚健康状态。

(二)人格解体
人格解体主要表现为对现状的不满,如不满意当前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不满意领导对工作的安排,不满意,学生的表现等等,因为对工作的不满,所以就会出现对工作的排斥心理,更有甚者,个别辅导员连最基本的工作任务都不能够及时完成,总是拖泥带水。

在日常工作中,不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缺乏合作观念。

以这种工作态度面对千丝万缕的学生工作,必然会出现师生关系的脱钩,直接导致学生工作的失误,对学生中出现的学业、生活、工作等各种问题不闻不问,想找机会尽快离开辅导员岗位、这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个人为表现。

(三)成就感不足
思想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难以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效,即使有成效,有时也会出现反复。

更何况,学生工作充满着枯燥的、重复的、琐碎的事情。

有些辅导员缺乏对教育的热忱,就会失去教育的动力,开始感觉到思想政治工作没有意义。

在个体情绪表现上,就会出现职业自豪感不足,情绪波动较大,在工作中无法获得成就感,悲观失望,丧失了工作信心和热情。

三、针对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研究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骨干力量,其的队伍建设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大计。

从小方面而言,辅导员建设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学生;从大处着眼,辅导员建设关系到学校教育的稳定和发展,甚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

面对目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严峻形势,辅导员队伍的建设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这一过程中,需要教育部门、高校领导以及全体师生形成合力,共同参与。

另外,学生作为辅导员面对主要群体,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扮演着奠基石的作用。

必须指出的是,作为辅导员个人来讲,必须做好自身的心理建设,学会自我调节,从自身出发,主动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才是解决职业倦怠的最主要环节。

虽说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还处于初始阶段,但防范于未然,只有这样才能未雨绸缪。

(一)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强化对辅导员的认同感
职业倦怠有效引导可以从社会大环境入手,通过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来强化对辅导员的认同感。

第一,需要建立协同互助的工作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比如成立辅导员互助小组、辅导员幸福小屋等辅导员社团性组织,搭建互通有无有效交流平台,在分享中成长,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成就自我,获得自我满足感。

第二,辅导员要做好自身的心理建设,学会自我调节,建立个人支持系统,提高自己的职业幸福感。

辅导员要积极处理好人际关系,同事关系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形成互通有无的融洽氛围,在工作之外,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好的家庭氛围是积极有效工作的前提。

(二)加强激励机制建设,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
高校辅导员自上个世纪50年代出现以来,在各个高校逐步推广,成为高校管理的新常态。

近60年来,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最基层的管理者,在学生的心理建设和职业规划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适应高校管理的需要,建立一个有朝气,有活力的辅导员团队是当务之急。

随着各种教育问题的不断出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也日益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在这一过程中,学者对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不少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在实践中,教育主管部门也已经意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手段。

在社会各部门的协同下,教育部门已经开展并取得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为了树立榜样的作用,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和示范效果,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指导,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共同主办,在全国开展了为期8年的“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的评选活动已经成为有效的激励机制。

加强激励机制建设的同时,要积极为辅导员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具体工作中,辅导员要与学生建立互信、互助关系,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着想。

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学生适当表扬,在满足学生的同时提高自身工作的成就感。

只有这样,辅导员才会有热情、有激情的做好学生工作,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社会各界需要转变意识观念,通过有效方式避免给辅导员带来职业倦怠,给予辅导员较高的岗位等级和较好岗位待遇。

从社会方面来讲,多些理解和宽容,给辅导员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家庭的角度来说,家庭要多些配合,多些担待;从学校层次看,领导要讲究管理的人性化和制度化。

只有这样,共同形成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合力,才能真正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保持积极高昂的工作状态。

辅导员队伍建设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动力。

实现辅导员积极工作的常态化,着力突破辅导员职业倦怠,高校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