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理之四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尘:指不净的和能污浊人们真性的一切事物。 不净的和能污浊人们真性的一切事物。 客尘:形容烦恼。烦恼非心性固有之物, 客尘:形容烦恼。烦恼非心性固有之物,为迷理而 起者,故名之为客。为污心性者,故名之为尘。 起者,故名之为客。为污心性者,故名之为尘。 维摩经问疾品》 菩萨断除客尘烦恼。 《维摩经问疾品》曰:“菩萨断除客尘烦恼。”注 什曰: 心本清净,无有尘垢。尘垢事会而生, 什曰:“心本清净,无有尘垢。尘垢事会而生,于 心为客尘也。肇曰:心遇外缘,烦恼横起, 心为客尘也。肇曰:心遇外缘,烦恼横起,故名客 尘。”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漏:烦恼的异名。漏为流注漏泄之义,三 烦恼的异名。漏为流注漏泄之义, 界之有情,由眼耳等六疮门, 界之有情,由眼耳等六疮门,日夜流注漏 泄烦恼而不止,故名漏。又烦恼现行, 泄烦恼而不止,故名漏。又烦恼现行,使 心连注流散而不绝,故名漏。 心连注流散而不绝,故名漏。 有漏:凡具烦恼,导致流转生死的一切法, 有漏:凡具烦恼,导致流转生死的一切法, 为有漏。 为有漏。 无漏:断除三界之烦恼,为无漏。 无漏:断除三界之烦恼,为无漏。
三毒(又曰三根): 三毒(又曰三根): 一、贪毒,引取之心,名为贪。以迷 贪毒,引取之心,名为贪。 心对于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者。 心对于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者。 嗔毒,恚忿之心名为嗔。 二、嗔毒,恚忿之心名为嗔。以迷心 对于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者。 对于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者。 痴毒,迷闇之心名为痴。 三、痴毒,迷闇之心名为痴。心性闇 迷于事理之法者。亦名无明。 钝,迷于事理之法者。亦名无明。贪 毒等,必与痴毒相应而起也。 毒等,必与痴毒相应而起也。
四苦: 四苦:生、老、病、死
八苦: 八苦: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二、老 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 即年老体弱的痛苦; 病苦, 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三、病苦,即患 病时的痛苦; 死苦,即临死时的痛苦; 病时的痛苦;四、死苦,即临死时的痛苦; 爱别离苦,即与所爱分离的痛苦; 五、爱别离苦,即与所爱分离的痛苦;六、 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的痛苦; 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的痛苦;七、求 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 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阴盛 即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 苦,即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不令 显发。 显发。
恐惧、自卑、压抑、懒惰、自私、紧张、不安、 恐惧、自卑、压抑、懒惰、自私、紧张、不安、 空虚、孤独、疏离、焦虑、失落、失意、拘束、 空虚、孤独、疏离、焦虑、失落、失意、拘束、 外在的压制、束缚、悲观、怨天尤人、顾影自怜、 外在的压制、束缚、悲观、怨天尤人、顾影自怜、 消极、伪装、懦弱、自闭、抑郁、忧虑、怨气、 消极、伪装、懦弱、自闭、抑郁、忧虑、怨气、 悲哀、忧愁、敌意、媚俗、从众、冷漠、骄慢、 悲哀、忧愁、敌意、媚俗、从众、冷漠、骄慢、 自大、自私、自我中心、猜忌、怀疑、贪求、 自大、自私、自我中心、猜忌、怀疑、贪求、执 伤心、不幸、苦难…… 着、伤心、不幸、苦难 八风吹不动: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 不动,端坐紫金莲。 不动,端坐紫金莲。 八风: 八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
涅槃:又作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等。旧译诸师, 涅槃:又作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等。旧译诸师, 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 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圆 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 ),当智 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当智 慧和修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 慧和修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生死和烦恼都超 杜绝了,就是“涅槃” 越 、杜绝了,就是“涅槃” 。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 不生不灭、超越时空、了脱生死、 不生不灭、超越时空、了脱生死、跳出三界轮回的真 如境界。 如境界。
三苦:苦苦、坏苦、行苦。 三苦:苦苦、坏苦、行苦。 苦苦是心身受苦时所生的苦; 苦苦是心身受苦时所生的苦; 坏苦是偶现之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 坏苦是偶现之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 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 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 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坏行二苦,无色界则只有行苦。 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坏行二苦,无色界则只有行苦。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 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 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 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 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 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 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 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 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 界为目的。 界为目的。
清净: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 清净: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云清 净。
罗汉:即阿罗汉。 罗汉:即阿罗汉。声闻乘 中的最高果位名, 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杀 无生、应供等义。 贼、无生、应供等义。杀 贼是杀尽烦恼之贼, 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 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 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 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 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
解脱:离缚而得自在之义。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苦果。 解脱:离缚而得自在之义。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苦果。 解除妄想烦恼的束缚,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获得自在, 解除妄想烦恼的束缚,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获得自在,谓 解脱” 离缚而得自在之义。解惑业之系缚, 之“解脱”。离缚而得自在之义。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 苦果也。 苦果也。 注维摩经一曰: 肇曰:纵任无碍,尘累不能拘,解脱也。 注维摩经一曰:“肇曰:纵任无碍,尘累不能拘,解脱也。” 唯识述记一本曰: 解谓离缚,脱谓自在。 华严大疏五曰: 唯识述记一本曰:“解谓离缚,脱谓自在。”华严大疏五曰: 言解脱者,谓作用自在。 涅槃之别称。 “言解脱者,谓作用自在。”【又】涅槃之别称。以涅槃之 离一切之系缚故也。唯识述记一本曰: 言解脱者, 体,离一切之系缚故也。唯识述记一本曰:“言解脱者,体 即圆寂。由烦恼障缚诸有情恒处生死,证圆寂已能离彼缚, 即圆寂。由烦恼障缚诸有情恒处生死,证圆寂已能离彼缚, 立解脱名。 立解脱名。”
四谛
佛教教理
1、四谛:苦、集、灭、道 四谛: ㈠苦 苦即三界轮回生死逼恼之义,苦即逼迫之义, 苦即三界轮回生死逼恼之义,苦即逼迫之义,谓或遇恶缘恶 境,身心受其逼迫。 身心受其逼迫。 凡是有为有漏之法莫不皆含苦性,故佛经中说有无量众苦, 凡是有为有漏之法莫不皆含苦性,故佛经中说有无量众苦,但 就身心顺逆缘境,总有三苦、四苦、八苦。 就身心顺逆缘境,总有三苦、四苦、八苦。 逼恼身心之谓也” 佛地经五曰: 逼恼身心名苦。 “逼恼身心之谓也”。佛地经五曰:“逼恼身心名苦。”大 乘义章二曰: 逼恼名苦。 乘义章二曰:“逼恼名苦。” 佛教对社会人生以及自然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 佛教对社会人生以及自然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认为世俗世 界一切本性皆苦。 界一切本性皆苦。
㈣道:超脱苦、集的世间因果关系而达到 超脱苦、 出世间之涅槃寂静的理论和修行方法。 出世间之涅槃寂静的理论和修行方法。
八正道: 八正道: 正见,即正确的知见。 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 正思惟,即正确的思考。 二、正思惟,即正确的思考。 正语,即正当的言语。 三、正语,即正当的言语。 正业,即正当的行为。 四、正业,即正当的行为。 正命,即正当的职业或生活。 五、正命,即正当的职业或生活。
㈢灭 亦名尽谛,灭为灭无之义,为息灭、 亦名尽谛,灭为灭无之义,为息灭、灭尽 之意, 之意,灭尽三界内之烦恼业因以及生死果 称为灭,也称了脱生死 了脱生死, 报,称为灭,也称了脱生死, 从此不再受三界内的 生死苦恼,达到涅槃寂灭 生死苦恼, 境界,即为解脱。 境界,即为解脱。 即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 的一切原因, 的一切原因,这是佛教 一切修行的最高目的。 一切修行的最高目的。
惑:烦恼之总称,迷惑错 烦恼之总称, 烦恼的别名, 误,烦恼的别名,它包括 了根本烦恼和随烦恼。 了根本烦恼和随烦恼。即 因不明佛教教理和缺乏佛 教信仰以致迷惑于认识之 对象,与无明相近, 对象,与无明相近,也称 愚惑。 愚惑。由于烦恼与业相结 合,被视为轮回果报的总 因。
无明: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 无明: 之明,即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 之明,即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
㈡集 集谓积聚二十五有苦果之因,一切众生,无始以来, 集谓积聚二十五有苦果之因,一切众生,无始以来, 由贪瞋痴等烦恼,造积善恶业因, 由贪瞋痴等烦恼,造积善恶业因,能招感三界生死 等苦果。 等苦果。 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即“业”与“惑”。 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 集是积聚感招之意。说一切众生,常时以来, 集是积聚感招之意。说一切众生,常时以来,由于 贪瞋愚痴的行动,造成的善恶行为的业因, 贪瞋愚痴的行动,造成的善恶行为的业因,能感招 将来的生死苦果。 将来的生死苦果。 爱-贪欲-痛苦-业-人生-轮回 贪欲-痛苦- 人生-
六、正精进,即正当的 正精进, 努力修行 四正勤:已生恶令断灭、 四正勤:已生恶令断灭、 未生恶令不生、 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 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 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 此四正勤就是精进, 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 进努力修习此四种道法, 进努力修习此四种道法, 以策励身口意, 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 善。
烦恼:烦是扰义, 烦恼:烦是扰义, 恼是乱义, 恼是乱义,凡能 扰乱众生身心, 扰乱众生身心, 使众生之身心迷 惑苦恼的心烦意 乱的情事, 乱的情事,都叫 烦恼” 做“烦恼”。
根本烦恼:也称本惑,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根本烦恼:也称本惑,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包括贪 不正见(恶见) 包括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恶见)。 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 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 慢是憍慢自大;疑是狐疑猜忌; 明;慢是憍慢自大;疑是狐疑猜忌;不正见 是不正的见解。 是不正的见解。 随烦恼:也称随惑,与根本烦恼相对, 随烦恼:也称随惑,与根本烦恼相对,指随 从根本烦恼而起的烦恼。 从根本烦恼而起的烦恼。
七、正念,即正确的观念,四念处(又 正念,即正确的观念,四念处( 名四念住, 身念处、受念处、 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 处、法念处。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受念 法念处。身念处是观身不净; 处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 处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 念处是观法无我。 念处是观法无我。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 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 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 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八、正定,即正确的禅定。修此八正道,便可证得阿罗汉 正定,即正确的禅定。修此八正道, 果。 四禅: 四禅: 初禅。即禅定的初级阶段,这时沉思于专一,摈除情欲、 1、初禅。即禅定的初级阶段,这时沉思于专一,摈除情欲、 消除不善心,这就是“ 由此渐进而生喜乐, 消除不善心,这就是“离”。由此渐进而生喜乐,即欣喜 与慰安。但此时尚有思虑,尚未达到表象的沉静, 与慰安。但此时尚有思虑,尚未达到表象的沉静,故称初 禅。 二禅。由初禅进而安住一想,达到表象的沉静, 2、二禅。由初禅进而安住一想,达到表象的沉静,获得一 种更高的喜乐。 种更高的喜乐。 三禅。由二禅进而舍离喜乐而达到完全安静境地, 3、三禅。由二禅进而舍离喜乐而达到完全安静境地,获得 轻安的妙乐。这时已产生了智慧, 轻安的妙乐。这时已产生了智慧,达到了正念和正智的阶 但此时尚有身体上妙乐的感觉, 段。但此时尚有身体上妙乐的感觉,所以对涅槃境地来说 还有一段距离。 还有一段距离。 4、四禅。由三禅再进一步,完全超脱苦、乐,连自身的存 四禅。由三禅再进一步,完全超脱苦、 在都已忘却,达到舍念清净的境界,即涅槃境界。 在都已忘却,达到舍念清净的境界,即涅槃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