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的教育面对全体学生。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统一的要求,使他们都能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又必须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数学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家庭生活条件,生长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认知方式,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存在着客观差异。如果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进行教学,不利于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发展。如果我们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客观存在,必然导致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因“吃不了”而丧失数学学习信心;部分学生因“不够吃”而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同样的教育要求下,要考虑到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知识水平,正视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特别是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差异,组织好教学活动。

一、关注学生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要求的具体化。教学目标即要体现课标的统一要求,又要体现学生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做统一要求,制定差异学习目标,就是教师在承认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客观存在的基础上,依据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制定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目标要求,我觉得,在掌握一节课最基本的知识基础上,有的学生知所以然,有的学生知其然就行。如,在【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制定了“基础目标”即:会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发展目标”即:在教师提供的学习背景下,学生能发散性的、创造性的、想方设法的解决隐藏在生活问题中的数学问题。这样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孩子都能有成就感。即根据班级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制定学生学习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增添学习的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给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关注学生差异设计有层次的提问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比如,对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提出的问题空间可以大一些,对思维能力弱的学生提出的问题空间可以窄一些。教学“比的意义”时,教材“练一练”中有这样一道题:

涂色部分和空白部分的比是(),比值是()。

空白部分和涂色部分的比是(),比值是()。

在出示图形后,提问学困生,可以只让其按照要求完成填空。如果是中上的学生,则不直接提出书上的问题,而是要求:“看到这个长方形,你能想到哪些比?比值各是多少?”对中等学生,可只要求提出教材中两个部分数量的比。对少数优秀生,还可要求其分别说出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比。如:涂色部分和整个长方形的比是3:7,比值是3/7,空白部分和整个长方形的比是4:7,比值是4/7。问题的改变,既使学困生能够正确填空,又延伸了中上学生思考的空间,促进不同的学生对比的意义加深理解,丰富对数量之间关系的认识和表述。

在提问时,还应该注意,从对问题反应的速度来讲,冲动型学生往往根据部分信息或粗略思考就急于做出反应;与此相反,反思型学生思考审慎,反应速度较慢,但准确率较高。因此,对冲动型学生往往要提醒其细致思考,对反思型学生则应注意指导其学会抓住问题的关键。

三、关注学生差异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

学生由于知识经验不同、思维样式不一,其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方式也必然存在着差异,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数学”,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展示自己的学习个性,并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原有认知经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与此同时,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还能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生成性的课程资源,通过学习过程的交流与互动,起到取长补短、思维碰撞、共同发展的目的。如:在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一课时我出示:某校美术组有35人,其中女生是男生的

2/3,美术组有男生多少人?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有的学生用方程解,设男生有X人X+2/3X=35 X=21 有的学生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解 35÷(1+2/3)有的学生根据按比例分配解2+3=5 35÷5=7 3×7=21还有的学生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解答 35×2/3=21 通过学生的交流互动,深刻体会到,一道复杂的分数除法问题可以转化成简单的分数乘法问题,也可以转化成同学们喜欢的按比例分配。这样,学生会在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比较自

己的算法和别人的算法的过程中,学会放弃、学会选择。这样,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发展。

四、关注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组织合作学习。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偏重与形象思维,需要借助一定的图像、动作思维过程才能流畅;而有的学生则偏重与抽象思维,其逻辑推理能力、概括思维能力特别强;也有的学生处于两者之间的中间类型。所谓方式的差异必然导致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差异。组织合作探究学习,可以让不同思维特点的人,在同一个组内进行共同探究,通过不同思维的碰撞,起到相互学习、共同推进、促进发展的目的。如:在教学【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一课,在课伊始,我出示了一个探究问题:小张工作一天休息一天,9月1日是他这个月的第一个工作是;小王工作两休息一天,9月1日也是他这个月的第一个工作日。猜一猜,9月的哪几天会是这两人的共同休息日,可以安排聚会?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有的学生需要借助日历表,用画符号的方法逐一找出他们两个人的共同休息日;有的学生是直接写出两个人的休息日,并在他们的休息日中找出两人的共同的休息日;还有的学生则是在找出他们的第1个共同的休息日后,得出6天一个循环的规律,从而直接推导出以且两人共同的休息日……。在此基础上,通过组内交流与组际交流活动,使不同的思维在同一个平台上相互碰撞,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他人的交流中得到启发,从而实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五、关注学生学习体验的差异,组织学习交流活动。

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认识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个体信念不同,既是相同的学习内容、一样的学习过程、同样的学习环境,其学习的感受、体验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习的内容都有独特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学生学习体验的差异。尊重学生学习体验的差异,借助组织学习交流活动,展示学习过程的多样性、丰富性,并通过不同学习体验的交互与碰撞,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交流中得到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如:【素数和合数】在学生学习了素数的合数这节课后,安排了一个这样的活动——介绍自己的学号。学生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向自己小组的同伴们作了介绍,而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1:我的学号是2号,2既是偶数又是素数,而且是唯一的一个这样的数噢!

学生2:我的学号也很特殊,它既是奇数又是合数,而且还是最大的一位数,你们知道我的学号是多少吗?

学生3:我的学号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但却是所有自然数的因数,猜猜是几号?

学生4:我的学号是20以内最大的素数,就是——19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