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术人才胜任特征评价模型研究
麦克里兰博士的胜任力模型-冰山图
麦克里兰博士的胜任力模型-冰山图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将面临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变化,公司的财富更加依赖于其员工所具备的胜任公司发展需要的能力,企业的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将来自于对员工胜任能力尤其是哪些具有很高专业技术和能力的员工能力的管理。
可以说,新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员工胜任能力资源的管理。
本文将对以公司战略与核心竞争优势为基础的胜任能力发展体系进行研究。
一、胜任能力的缘起与定义胜任能力模型的应用起源于21世纪50年代初。
当时,美国国务院感到以智力因素为基础选拔外交官的效果不理想。
许多表面上很优秀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却令人非常失望。
麦克里兰(McClelland) 博士应邀帮助美国国务院设计一种能够有效地预测实际工作业绩的人员选拔方法。
在项目过程中,麦克里兰博士应用了奠定胜任素质方法基础的一些关键性的理论和技术。
例如:抛弃对人才条件的预设前提,从第一手材料出发,通过对工作表现优秀与一般的外交官的具体行为特征的比较分析,识别能够真正区分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
1973年,哈佛大学的戴维•麦克兰德教授提出了"胜任能力"概念,英文为competency,并建立了冰山胜任能力模型,从品质和能力层面论证了个体与岗位工作绩效的关系。
他认为个体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形象,动机和特质等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秀者和表现一般者区分开来。
这些区别特征后来被称作胜任能力,认为胜任能力是决定工作绩效的持久品质和特征。
例如,绩效出众者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即能够发现问题,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设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
经过多年的管理咨询实践,并结合国外管理咨询公司的经验,笔者认为:胜任能力是知识、能力及职业素养的整合,这些因素的整合引出的是可观察的和可测量的行为。
胜任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
知识是指员工为了顺利完成自己的工作所需要的东西,如专业知识、技术知识或商业知识等,它包括员工通过学习、以往的经验所掌握的事实、信息、和对事物的看法。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才选拔与培养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才选拔与培养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
如何有效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胜任力模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工具,为人才选拔与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才选拔与培养的相关问题,以期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胜任力模型是指在一项工作或任务中,成功完成所需具备的一系列技能、知识和行为的集合。
它通常包括三个层次:核心价值观、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
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体现,通用技能是跨职位的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则是特定职位所需的专门技能。
胜任力模型适用于各类企业和组织,可用于识别和评估人才,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人才选拔方面,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识别和评估应聘者的潜在能力。
传统的选拔方法往往只于应聘者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而忽视了个人的潜在特质和行为模式。
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选拔方法,则可以帮助企业对应聘者进行全面的评估,预测其未来在工作中的表现,从而更准确地选拔出适合企业需求的优秀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方法也可以帮助企业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
通过分析员工现有能力与胜任力模型所需能力的差距,可以为不同员工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以便帮助他们迅速提升能力,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胜任力模型还可以用于员工的绩效评估和职业发展规划,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才选拔与培养方法为企业提供了更加科学、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
然而,目前很多企业在人才选拔与培养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选拔标准不清晰、培养计划缺乏针对性等。
为了更好地发挥胜任力模型的作用,企业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企业需要建立清晰的胜任力模型。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文化价值观,明确所需人才的胜任力要求,并制定相应的选拔和培养标准。
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提高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准确性,还有利于打造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敬业精神。
胜任能力模型在科技型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难度。
1 . 绩 效 考核 流 于 形 式 3
很多中小型科技型企业的绩效考核往往流于形式。 在科技 型企业 中, 核心技术人员和核心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较难
以确认 , 在对核心人员进行考 时 , 往往 因为考核指标设置 的不
的看法认识不一致。将胜任能力指标作为考核的依据 , 由于其
合理 , 而造成绩效考核结果 不准确 , 没有起 到区分优 劣绩效 的 作用。还有 的科技型企业强调 团队作业 , 对员工绩效考核采用
在科技型企业员工绩效管理体系中运用胜任能力模型 , 在
3 胜 任 能 力模 型 在 绩 效 管 理 中 的运 用
科技 型企业对员工进行绩效管理 , 其出发点通常都是 出于
对企业 的发展以及各核心业务部 门工作的考虑, 绩效考核指标 的设计 、 考核计划的实施都是 围绕企业发展和核心部 j3 作来 ' 2 -  ̄
进行 的 , 而缺 乏 了对 员 工 职业 生 涯 的关 注和 指 导 。
进 问题 进 行 沟通 。
科技型企业 中的核心员工与传统企业员工相 比, 绩效考核
指标难 以确定。 传统企业的员工多从事的是一些规范化操作 的 工作 , 这些工作有 明确 的操作流程 , 规范化工作 的成果 可以衡
量。而科技型企业 中的核心员工的工作多具有创造性 , 这样 的
在科技型企业 中建立 基于胜任能力模 型的绩效管理体系, 是将 部门的业务工作 与部门 中员工的职业生涯 目标相结合作 为指 导思想而建立 的绩 效管理体 系。这样的绩效管理体系与 科技 型企 业传 统的绩效管理相 比具有 以下优点 :)促进 了沟 1
di 03 6/i n10 - 5 4 0 1 4 o: . 9 .s.06 8 5 . 1 . . 1 9 js 2 0
20个要素6个维度全面解读胜任力模型
20个要素、6个维度,全面解读胜任力模型一看到人岗匹配的问题,就不由自主的想到两个词,胜任力模型与任职资格。
但我知道很多小伙伴确实是不明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不明白如何运用。
今天就来和你们聊一聊胜任力模型的简单概要。
很多书本甚至百度词条都告诉大家,“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然而胜任力这个单词(Competency) 来自拉丁语。
关于胜任力的概念,甚至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时人们就通过构建胜任剖面图来说明什么样的罗马战士才是一名好战士。
到了20世纪,Taylor对“科学管理”的研究,引领了“管理胜任力运动”(Management Competencies Movement),这被称为最早运用工作分析方法研究胜任力的专家学者。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国务院在选拔外交官的过程中感到仅仅以智力因素为基础选拔有些太简单了,而且判断太难。
很多看起来智力不错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非常让人失望,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国务院邀请麦克利兰教授想一想”究竟如何更准确的判断某个人是否合适外交官职位“。
就是在这个项目过程中,麦克利兰教授奠定了胜任力研究的关键理论与技术,提出必须“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
一直到1973年,发表了著名的关于此项研究的文章给了一个关于胜任力的初步定义: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
然而在1994年,麦克利兰本人又给出一个更先进的胜任力描述:能将高绩效者与一般绩效者区分开来的可以通过可信方式度量出来的动机、特性、自我概念、态度、价值观、知识、可识别的行为技能和个人特征。
人力资源经理的胜任力模型
人力资源经理的胜任力模型21世纪是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充满机会的时代,一个信息膨胀,人才第一的时代。
企业的价值和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员工的素质,即员工所具备的胜任公司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因而如何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日益成为企业构建自身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近来,基于胜任力的研究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
那么研究下人力资源部门经理的胜任力分析与测评绝对是必要的,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点小小的见解吧。
首先来谈谈胜任力的概念。
胜任力概念在管理领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源于著名学者david c.meclelland的研究。
meclelland针对组织在人员的选聘和甄选中采用传统的智力测验、性向测验、学校的学术测验及等级分数等手段,不能有效预测其从事复杂工作和高层次职位工作的绩效或在生活中是否能取得成功,同时对某些特定人群还存在不公平性,提出了应该用胜任力取代智力。
关于胜任力概念的界定,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胜任力定义和分类。
有的从分析对象(工作或员工)上对其进行探讨,有的从情景具体性角度(组织、团队、个体)进行界定,目前尚未达成共识。
通常人们所接受的胜任力定义是指绩优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meclelland,1993年)。
但有的学者从更广泛的角度定义胜任力,认为胜任力包括职业、行为和战略综合三个维度。
职业维度是指处理具体的、日常任务的技能;行为维度是指处理非具体的、任意的任务的技能;战略综合维度是指结合组织情境的管理技能。
我们本着系统性、相关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认为所谓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绩优者所具备的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体特征及由此产生的可预测的、指向绩效的行为特征。
其特征结构包括个体特征、行为特征和工作的情景条件。
1.个体特征——人可以(可能)做什么,即胜任力中的“力”。
它们表明人所拥有的特质属性,是一个人个性中深层和持久的部分,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能够预测多种情景或工作中的行为。
岗位胜任力模型
岗位胜任力模型岗位胜任力模型一、胜任素质模型介绍一)胜任素质简述胜任素质(Competency)是指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自我认知和特质等综合素质,是驱动员工做出卓越绩效的关键因素。
运用胜任素质模型可以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质量,提升组织竞争力,从而推进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胜任素质识别能否显著区分员工的工作绩效差异是判断某项胜任素质的惟一标准。
实际工作业绩卓越和业绩一般的员工在该项胜任素质上的行为表现是有明显差别的。
识别员工的能力素质或岗位胜任特征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1.知识知识层面包括员工从事某一职业领域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信息和在某一组织中工作所必须掌握的相关信息。
2.技能/能力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某项专业知识完成具体工作的技术或能力,能力是指员工天生具备或在外部环境影响下不易改变的特质。
3.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员工从事具体工作所应具备的思想道德、意识及行为惯。
三)胜任力素质模型根据公司从事某岗位的员工所应具备的胜任素质,从知识、技能/能力、职业素养、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及岗位特殊要求等六个层面,以知识、技能/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构建其胜任素质模型。
二、胜任力特征词典通过识别员工的胜任素质,可以建立胜任力特征词典,帮助企业更好地招聘、培养和评估员工。
特征词典包括知识、技能/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特征词,以及对应的行为表现和评估标准。
这些特征词可以帮助企业更准确地评估员工的绩效,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是任职资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缺乏知识会导致工作成效不佳,缺乏技能会降低知识的应用价值,缺乏职业素养会影响工作目标的实现。
因此,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必须相互衔接,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知识是任职资格的基础要求,它是人才发挥作用的前提。
缺乏知识会导致专业化程度降低,即使充满热情也难以取得理想的工作成果。
技能是在知识基础上的综合运用能力,是胜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胜任力模型及标准
胜任力模型及标准特质——个体的心理特点,如性格、情绪、态度等;自我认知——个体对自身认知的能力,包括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等;态度或价值观——个体对事物的看法、和价值观;XXX领域知识——个体在某一领域内所掌握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个体在某一认知或行为方面的能力。
三、特别说明胜任力模型是基于XXX的特定背景和情境下进行开发的,不同的组织和行业可能需要不同的胜任力模型。
因此,在使用XXX的胜任力模型时,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四、应用范围XXX的胜任力模型适用于所有岗位,包括管理岗位和非管理岗位。
在使用胜任力模型时,需要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和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补充,以确保胜任力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五、各岗位胜任力模型XXX的胜任力模型共包括12个胜任力,分别是:1.战略思维能力2.创新能力3.执行力4.团队合作能力5.沟通能力6.人际关系管理能力7.领导力8.研究能力9.客户导向10.商业敏锐度11.跨文化适应能力12.职业道德六、各岗位胜任力标准根据XXX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目标,XXX专家组制定了各岗位的胜任力标准。
在岗位招聘、培养和评估中,将以胜任力标准为依据,确保员工的胜任力符合岗位要求并能够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企业也将通过培训和激励措施,不断提升员工的胜任力,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成长。
胜任力模型”是指一个人在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胜任力总和,其中包括特质、自我认知、知识、技能和社会角色。
一个完整的胜任力模型通常包含一个或多个群组,每个群组底下又包含若干个胜任力特征,每个特征都有一个描述性定义及3-5级行为描述或特定行为。
构成胜任力的特征具有与工作绩效密切相关的特性,甚至可以预测员工的未来工作绩效,与任务情境相联系,具有动态性,能够区分业绩优秀者和业绩一般者。
不同企业由于所从事的行业、特定的发展时期、业务重点、经营战略等的差异,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
在同一个企业里,不同的职务、不同的岗位对人才素质也有不同的要求。
研发团队成员胜任力素质评价模型研究
研发团队成员胜任力素质评价模型研究摘要摘要: :: 本文在分析了研发团队的特点和建立胜任力模型的必要性之后,简要介绍了胜任力模型及特点之后,详细阐述了研发人员胜任力评价模型的建立过程,在明确了模型构建的原则和思路后,确定了研发人员胜任力评价模型的评价指标,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评价进行定量化处理,从而得到了一个可操作的,完整的,适用于研发人员的胜任力评价模型。
关键词关键词: :: 研发团队,胜任力模型,层次分析法Research on the Model of R & D team workersBased on Competency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 & D team and the need of establishing Competency Model. And then briefly describ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ency Model and then detailed the process of researching Competency Evaluation Mode. The R & D team Competency Evaluation indicators were identified before clear principles and ideas were identified. And then the weight of each indicator was determined by AHP.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the model was quantified by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We resulted a maneuverable, complete, applicable 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ersonnel Competency evaluation model.Key Words: R & D team, Competency Model, AHP1 前言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今天,人才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最关键资源之一,员工素质决定着高新技术企业的成败。
企业招聘人员胜任力模型研究
企业招聘人员胜任力模型研究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对于人才的选拔和聘用至关重要。
然而,如何准确地评估一个应聘者的胜任力,一直是企业面临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招聘人员胜任力模型的研究。
本文将对企业招聘人员胜任力模型的概念、意义、构建和应用进行探讨。
招聘人员胜任力模型是指一套用来评估和描述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所需能力的标准和框架。
这个模型通常包括一系列关键能力和素质,如专业技能、团队合作、沟通能力、领导力等。
在招聘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对应聘者在这些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估,来判断他们是否能够胜任岗位需求。
提高招聘效率:通过建立明确的招聘人员胜任力模型,企业可以更加精准地筛选简历和面试候选人,避免浪费时间和资源在不合适的人选上。
提升员工绩效:企业招聘具有适当能力和素质的员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员工的整体绩效,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促进员工职业发展:明确员工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
招聘人员胜任力模型通常包括以下要素和特点:(1)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是企业招聘员工时最基本的要求,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团队合作能力:现代企业越来越注重团队合作,因此,具备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是应聘者不可或缺的素质。
(3)沟通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与同事、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交流,提高工作效率。
(4)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需要员工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应对各种挑战。
(5)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企业需要确保招聘的员工与企业价值观和文化相匹配,以保持企业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构建招聘人员胜任力模型通常包括以下方法和步骤:(1)进行岗位分析:明确招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以及胜任该岗位所需的能力和素质。
(2)收集数据:通过调查问卷、面试、绩效评估等方式,收集企业内部员工和外部竞争对手的数据,作为模型构建的参考。
岗位胜任力模型
速度;主动性;流程管理; 勇于冒险;善于规划;重 视执行
渐进式回报战略 高校的流程和运作管理;成本领 风险管理;流程管理;财 先性、高生产率和技术以及优 务敏锐性;成本控制;规 质服务;组织持续的学习和发展 划导向;重视执行
价
的工作文化
值
能
人力资源能力/素质
力 定
位
基点 使命、愿景、战略、核心能力 支点
岗位胜任能力模型与人力资源管理关系
根据能力模型,组织 培训和职业发展设计 ,从而加强企业的核 心竞争力
岗位胜任 能力模型
培训与开发
招聘与配置
通过对员工关键 行为表现的评估; 确保其具备期望 的岗位胜任力
员工的薪酬以及升 职应基于能力与业 绩评估结果
开发阶段
1、成立胜任力建模小组 小组成员应该来自各个部门;在层次上涵盖高层
、中层和基层员工& 2、确定要研究的工作岗位 取决于建模的目的、规模和岗位的分布情况& 3、确定绩效标准 4、选取员工样本 5、收集信息和资料
6、分析信息和资料 7、建立胜任力模型
验证阶段
1、效标关联法 2、效标预测法
创新 能力
工作主动性指标的等级和描述
等级
标准描述
1
工作不积极;从未向组织主动提出建议
2
工作较主动;偶尔能提出一些建议
3
工作积极主动;关心组织发展;主动提出改进工作的
建议
胜任力模型的类型二
分层分类胜任力模型
此种模型除包含对所有员工都适用的胜任力要素 ;往往根据组织的不同岗位系列将胜任力分成若 干类别;因此适用性相对较广泛&
胜任力模型在员工选拔与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胜任力模型在员工选拔与培训中的应用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于员工的胜任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胜任力模型作为一种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已经在员工选拔与培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胜任力模型在员工选拔与培训中的应用,以期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将对胜任力模型的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阐述,明确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深入探讨胜任力模型在员工选拔和培训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胜任力模型在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对胜任力模型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总结其在员工选拔与培训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企业更好地运用胜任力模型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胜任力模型,提高员工选拔和培训的效果,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绩效表现。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丰富和完善胜任力模型的理论体系,推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二、胜任力模型的理论基础胜任力模型,又称为能力素质模型,是一种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它描述了在某一特定职位上,能够区分绩效优秀者与绩效一般者的关键能力、技能、知识和其他个性特征。
自20世纪70年代胜任力概念被提出以来,它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特别是员工选拔和培训中的核心概念。
胜任力模型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心理学、教育学和组织行为学等多个学科。
其中,心理学为胜任力模型提供了对人类行为和思维过程深入的理解,如认知心理学关注个体如何获取、存储、处理和运用信息,这对于确定特定职位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至关重要。
教育学则为胜任力模型提供了培训和发展的理论支持,如成人教育理论强调学习者应主动参与、经验反思和实践应用,这对设计有效的员工培训计划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组织行为学方面,胜任力模型与组织的战略目标和绩效管理系统紧密相连。
通过明确某一职位的胜任力要求,组织能够确保员工具备实现其战略目标所需的能力。
胜任力模型的全面讲解
员工素质与胜任力的区别
❖ 假设:个人的素质为A, 岗位工作要求为B,
A:个人素质
组织环境为C, 那么:岗位胜任力就是A、B、C
B:岗位工作要求
D C:组织环境
三部分的交集D。
❖ A.个人的胜任力:指个人能做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做;
❖ B.岗位工作要求:指个人在工作中被期望做什么;
❖ C.组织环境:指个人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组织的结构、文化、 制度等;
❖ 汉普公司
• 用行为方式来定义员工所需具备的知识、技巧
和工作能力。
• 这些行为和技能必须是可衡量的、可观察的、
可指导的、而且对个人绩效和企业成功产生极 其重要的作用。
• 胜任能力具有阶段性,当经营目标发生改变时,
胜任能力也发生变化。
❖ 美国HAY公司
素质是在既定的工作任务、组织或文化中 区分绩效水平的个性特征的集合。素质决 定一个人是否能够胜任某项工作或很好的 完成某项任务,它是驱使一个人做出优秀 表现的个人特征的集合。
美国心理学家Spencer(斯班瑟)1993年给出了 一个较完整的定义
即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 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 层次特征,它可以是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 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即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 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的特 征。”
对胜任力的两种观点
❖ 一种观点认为,胜任力是潜在的、持久地个人特征 (Spencer HAY) 这种观点强调,胜任力是个体的潜在特征,它与一定工
作或情景中的、效标参照的、有效或优异绩效有因果关系。 着重从发现人的特征的角度来研究人的胜任力 ❖ 另一种观点是将胜任力看作是个体的相关行为的类别
(McClelland 汉普) 胜任力是保证一个人胜任工作的、外显行为的纬度。这 种行为观的理论着重从外显的人的行为来研究胜任力
岗位胜任特征模型
岗位胜任特征模型1. 引言岗位胜任特征模型是指通过对岗位需求与个体能力进行匹配,从而确定一个人是否适合担任某个岗位。
该模型的目的是帮助企业在招聘、选拔和培养人才过程中更加科学和有效地评估候选人的能力和潜力。
本文将介绍岗位胜任特征模型的基本概念、构建方法以及应用场景。
2. 岗位胜任特征模型的基本概念2.1 岗位需求分析岗位需求分析是指对某个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知识、技能等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和确定。
通过岗位需求分析,可以明确该岗位所需的核心素质和关键能力,为后续的招聘、选拔和培养提供依据。
2.2 个体能力评估个体能力评估是指对候选人在各项关键能力上的表现进行评估和比较。
通过个体能力评估,可以客观地了解候选人在不同领域的专业素养、技术水平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的表现,从而确定其是否适合担任某个岗位。
2.3 岗位胜任特征模型岗位胜任特征模型是将岗位需求与个体能力进行匹配,从而确定一个人是否适合担任某个岗位的模型。
该模型基于对岗位需求的深入分析和对候选人能力的全面评估,通过量化和比较的方法,得出一个综合评价结果。
3. 岗位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方法3.1 确定岗位需求要素在构建岗位胜任特征模型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该岗位所需的关键要素。
这些要素可能包括技术能力、领导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
通过与相关部门和员工进行沟通和讨论,可以获得更加全面和准确的岗位需求信息。
3.2 设计评估指标体系根据确定的岗位需求要素,设计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指标体系应包括多个维度和多个层次,以全面地反映候选人在各项关键能力上的表现。
每个指标应具有明确的描述和评分标准,以便评估人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客观评估。
3.3 采集评估数据根据设计的评估指标体系,采集候选人在各项关键能力上的评估数据。
评估数据可以通过面试、测试、考核等方式获取。
在采集评估数据时,需要确保评估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避免主观因素对结果产生影响。
3.4 综合评价与匹配将采集到的评估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得出一个综合评价结果。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建构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建构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角色和职责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革。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需求,构建一套适应数字化转型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显得尤为重要。
人力资源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是衡量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特定岗位上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模型。
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可以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胜任特征:信息技术素养: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如数据分析、云计算、大数据等,以便更好地运用这些技术手段来支持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创新思维:面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具备创新思维,敢于尝试新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竞争力。
跨文化沟通能力: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企业越来越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以便更好地应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员工需求和管理问题。
团队协作能力:数字化转型往往需要多个部门和团队的协同合作,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以促进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领导力: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具备一定的领导力,能够带领团队应对各种挑战,推动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本研究旨在构建一套适应数字化转型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以期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数字化转型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
数字化转型是指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ICT)来优化和重塑其业务流程、组织结构、文化和客户关系,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HR知识】胜任力素质模型
胜任力素质模型胜任力素质又称为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
包括三个方面:深层次特征、引起或预测优劣绩效的因果关联和参照效标。
胜任力素质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即针对特定职位表现优异的那些要求结合起来的胜任特征结构。
一个详细的胜任力素质模型应包括如下三个要素:胜任特征名称、胜任特征描述和行为指标等级的操作性说明。
素质一词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1973年在他的一篇名为“Testing competence rather than胜任力素质模型图intelligence”文章中首次提出。
他在文章中指出:决定一个人在工作上能否取得好的成就,除了拥有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取决于其深藏在大脑中的人格特质、动机及价值观等。
1993年美国心理学家斯班瑟提出:素质在个体特质中扮演深层且持久的角色,而且能预测一个人在复杂的工作情境及担任重任时的行为表现。
此后海叶(Hay)集团提出了与职位相对应的胜任素质模型即冰山模型(图1),该模型对素质模型的构成要素进行定义:①知识,指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事实型或经验型的信息;②技能,指个体能够有效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③社会角色,即个体在公共场合所表现出来的形象、气质和风格;④自我形象,指个体对自身状态感知能力,它包括对自己的长处和弱点、思维模式、解决问题的风格,与人交往的特点以及对自我角色合理定位等的认识;⑤品质,包括气质、性格、兴趣等是个体表现的一贯反应,如性格内外向、不同的气质类型等;⑥动机,指推动个体为达到某种目标而采取一系列行动的内驱力,如成就动机强烈的人会持续不断地为自己设定目标并努力达到。
该模型显示居于冰山上面的知识、技能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埋藏在冰山下面的自我形象、个性品质、动机等才是预测个体未来绩效的重要因素。
企业中层管理者胜任力模型研究
企业中层管理者胜任力模型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于中层管理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中层管理者作为企业承上启下的重要力量,其胜任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因此,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中层管理者胜任力模型,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企业中层管理者的胜任力模型,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实证研究的分析,提炼出中层管理者胜任力的关键要素,并构建出相应的胜任力模型。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运用该模型来提升中层管理者的胜任力,从而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层管理者胜任力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提炼出中层管理者胜任力的关键要素,并构建出胜任力模型;再次,分析影响中层管理者胜任力的主要因素,并探讨如何通过培训、选拔和激励等手段来提升其胜任力;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为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培养和选拔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企业中层管理者的培养和选拔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二、文献综述在企业管理领域中,中层管理者的角色与重要性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深入的研究。
中层管理者作为连接高层领导与基层员工的桥梁,其胜任力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营效率和长期发展。
因此,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中层管理者胜任力模型,对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过往的研究中,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中层管理者的胜任力进行了深入探讨。
例如,(2010)在其研究中指出,中层管理者的胜任力主要包括战略规划、团队管理、沟通协调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2015)则进一步细化了这些维度,认为中层管理者还应具备领导力、决策力、执行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
随着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层管理者的胜任力要求也在不断更新。
例如,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中层管理者需要具备更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变革管理能力(,2018)。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胜任力模型作为一种人力资源管理工具,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均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系统综述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本文将回顾胜任力模型的起源和发展,阐述其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胜任力模型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和要求,描述某一职位或角色所需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和特质的综合框架。
它能够帮助组织和个人明确目标,提高绩效,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分别梳理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进展。
国内研究方面,将重点关注胜任力模型在不同行业、不同职位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评估;国外研究方面,将关注胜任力模型的最新理论发展和实践案例,以及跨文化背景下的应用。
本文将对国内外胜任力模型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纳和评价,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结合国内外研究的异同点,提出对胜任力模型研究的展望和建议,以期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胜任力模型的理论基础胜任力模型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其核心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David McClelland于1973年提出,他强调胜任力是指能区分在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
这一观点为后来的胜任力模型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特征论:特征论认为,胜任力是个体潜在的、深层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或价值观等,它们能预测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表现。
这一理论为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提供了基本的框架。
冰山模型:McClelland的冰山模型是胜任力模型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
它将胜任力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层的“冰山以下部分”。
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等容易观察和评价的部分,后者则包括动机、特质、态度等难以观察和评价的部分,但后者对个体的工作绩效具有决定性影响。
洋葱模型:洋葱模型是另一个经典的胜任力模型理论,由Boyatzis提出。
公司关键岗位胜任力模型评价系统及考核标准
**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关键岗位胜任力模型评价系统第一部分胜任能力方案系统一、通过对**制药股份公司关键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建立,可以清晰公司现有人员能力素质状况,为公司长远对优秀人员的应用,储备,提供参考依据,更有助于核心岗位人员选拔,激励和培养。
二、关键岗位胜任能力素质模型包含核心能力、通用能力及专业能力三个方面:Ÿ核心能力:基于对**核心价值观,充分理解,对**愿景的深刻理解,并能非常清楚本岗位将如何去实现,**每位员工都必须对责任、诚信、品质、创新、勤俭等五个经营理念能发自内心的认同并无意识的表现在本岗位的各项工作上。
Ÿ通用能力:有关基本素质、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学习能力、领导以及分析思考方面的能力及呵护下属的爱心,这些能力适用于多个角色,但重要程度和精通程度有所不同。
Ÿ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指某个特定角色和工作所需要的特殊技能,通常情况下,独特的能力大多是针对岗位来设定的,在某个岗位上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能力。
三、评价范围与测评:(1)、此胜任力评价模型指标系统主要适应于关键岗位与核心岗位的测评。
(2)、胜任力特征的主要评价指标按分数进行评价,在整体评价指标等级中设满分为100分;65分以下为不胜任,66-79分为留观,80-90分为按程序上任,91分以上可考虑再晋升。
(3)、某岗位的胜任力评价时由核心胜任力指标体系(新员工为绩效考核指标)+通用胜任力指标体系+岗位专业胜任力指标体系三部分组成(4)三方面评价模型考核指标体系最高分各为100分记,(新入职员工免除核心能力胜任模型评价,并将此按试用期绩效考核指标加以下二个模型中);三个模型体系分别为4:3:3的系数分配;评价指标体系中每评价指标评价分数最高为5分,最低为2分;(5)单个模型计算公式为:所得分数=考评分数/某模型总分数*100*0.4;胜任力总得分=核心模型考评分数/核心模型总分*100*0.4+通用模型考评分数/通用模型考评总分*100*0.3+专业模型考评分数/专业模型总分*100*0.3(6)、评价人:直接领导、间接领导、,企业专业岗位领导,人力资源经理,总经理助理;直接领导和下属员工或其它人员胜任力评价分别为5:3:2原则,按系数加权相加后汇总为胜任力评分。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综述摘要:本论文旨在对胜任力模型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分析国内外对于胜任力模型的理解和应用。
本文首先对胜任力模型的概念进行了阐述,随后对胜任力模型的历史与发展进行了回顾,接着对国内外学者对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及应用进行综述,分析了国内外应用场景的差异。
在探讨胜任力模型的实践应用中,本文着重讨论了胜任力模型在企业招聘、员工招募、绩效管理以及人才发展等方面的应用。
最后,本文指出了当前胜任力模型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胜任力模型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胜任力模型;企业招聘;员工招募;绩效管理;人才发展正文:一、胜任力模型的概念胜任力模型是指对一个职位或职能所需的胜任要素进行细致描述和明确量化,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招聘、培训、绩效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一种工具。
它通过对某一职位需要的各项能力与绩效标准的明确界定,以便于评估员工能力、确定岗位培训提升计划、补充人才等方面进行应用。
二、胜任力模型的历史与发展关于胜任力模型的历史和发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航空公司波音公司在对于职务招聘时借鉴了世界上第一套胜任力模型,该模型着眼于航空工程师人才的招募,其内容主要涉及到个人所具备的技能、专业知识、经验、教育背景等方面。
此后,胜任力模型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并逐渐被广泛运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领域。
三、国内外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与应用在国内外学者对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与应用中,发现各国应用胜任力模型的场景和侧重点存在明显的不同。
在国外,主要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招聘和绩效管理上,员工二次职业发展和组织变革是更为普遍的场景;而在国内,尤为突出的是通过胜任力模型辅助招聘和优化用工等方面。
胜任力模型在国外企业的应用中侧重于提高员工素质水平,而在国内企业应用更加注重降低招聘成本和提高人才招募成功率。
四、胜任力模型的实践应用胜任力模型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其广泛应用涵盖了企业招聘、员工招募、绩效管理以及人才发展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dexes for core technicians and validated in real case.This study provide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 of core technicians.
略— — — 核 心 能 力— — — 核 心 人 力 资 本 ”模 型 。他 认 为 企 业 内பைடு நூலகம்的人力资本具有异质性的特点, 根据两大维度即 人力资源的价值性和特殊性, 人力资源应分为四类: 核 心人才、独特人才、辅助型人 才和通用型人才, 在人力 资源管理的实际操作中首先必须对人才进行分类, 实 行不同的管理。华夏基石管理咨询公司总裁, 人民大学 劳 动 人 事 学 院 的 博 导 彭 剑 锋 教 授 在 深 入 研 究 了 Snell
才的胜任特征模型进行初步研究, 主要讨论评价指标 的确定与评价的方法, 并进行简单的应用。
1 研究背景
1.1 核心人才的界定 核心人才的概念来源于人才分类理论。人才分类 理论溯源于劳动分工理论, 但是真正成为一种成体系 的 理 论 肇 始 于 美 国 康 奈 尔 大 学 Scott.A.Snell 教 授 在 — —— —— —— —— —— —— —— —— —— —— ——
[10] 俞恒: 《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及 管 理 》[J]; 《科 技 情 报 开 发 与 经 济》2006( 3) 。
- 125 -
Value Engineering No.9,2007
价值工程 2007 年第 9 期
区或国家的技术管理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 小到可以 改变一个企业的命运, 大到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产业 现 代 化 进 程 。其 中 核 心 技 术 人 才 属 于 那 种 “掌 握 和 运 用 符号和概念, 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 彼得·德鲁克 语) 。他们比从事物质生产的员工更注重追求自主性、 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 更重视自己的尊严和自我 实现的价值。
模 型 的 基 础 上 在 其 专 著 《人 力 资 源 管 理 概 论 》中 从 稀 缺 性和战略价值两个维度出发, 认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应 该分为: 核心人才、稀缺人才、辅助人才和通用人才。核 心人才是指对企业的战略价值高, 同时市场较为稀缺 的人才, 他们是企业竞争力和核心能力的根本来源。
对于组织来讲其核心人才主要是指高级管理人才 ( 包括企业家、职业经理) 和高级技术人才( 包括高级工 程师、高级产品研发人员) , 这些人才代表一个企业、地
表 1 胜任特征重要性程度平均分
方法, 构建了核心技术人才胜任特征评价模型。最后对评价模型进行了简单的应用,对选择和评价核心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理
论和实践价值。
Abstr act: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 using job analysis、BEI method、content analysis method,the paper investigated 120 core
Value Engineering No.9,2007
价值工程 2007 年第 9 期
核心技术人才胜任特征评价模型研究
Resear ch on Rating Model of Competency for cor e Technicians
万玺 Wa n Xi; 雍岐东 Yong Qidong
( 后勤工程学院油料应用与管理工程系, 重庆 400016) ( Dept. of Oil Application & Management Engineering, LEU, Chongqing 400016, China)
!!!!!!!!!!!!!!!!!!!!!!!!!!!!!!!!!!!!!!!!!!!!!!!!!!!!!
[7]王 广 宇 著 : 《知 识 经 济—冲 击 与 改 进 战 略 研 究 》[M]; 清 华 大 学 出版社, 2004。
[8] 李志超: 《企业隐性知识流动与 转 化 研 究 》[J]; 《中 国 软 科 学 》 2003( 1) 。
[9]Wu Chengfeng, Zhang Qingpu.Construction of Dynamic
Knowledge Map in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C]; Proceedings of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truction & Real Estate Management, 2005( 2) .
基金项目: 重庆市科委软科学项目“重庆市信息化测评及对策研究”( CSTC2006EB9003) 资助。
作者简介: 万玺( 1976- ) 男, 陕西咸阳人, 讲师, 硕士, 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经济等。雍歧东( 1964- ) 男, 四川南充人, 教授, 博导, 研
究 方 向 为 技 术 经 济 、组 织 战 略 等 。
- 126 -
2 核心技术人才胜任特征评价模型研究
2.1 确定指标体系 胜任特征指标体系的确定是核心技术人才胜任特 征评价模型的重要构成部分。 首先运用职务分析法调查某高新技术企业骨干人 才的的岗位说明书( 开发组组长、工艺室 主任) 和上一 年度的绩效考核资料, 根据年终考核结果找出绩优样 本和一般样本, 并运用 BEI( 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 行为事件访谈法) 方法进行关键事件访谈, 对所得信息 进行编码找出可能的胜任特征指标 60 个, 根据他们对 绩效不同程度的影响, 把胜任特征分为 3 大类: 基本素 质 、基 本 能 力 和 专 业 知 识 技 能 。综 合 这 些 胜 任 特 征 设 计 出《核心技术人才胜任特征调查表》( 60 个题目) 。 随后对在重庆地区分别隶属 22 家 企 业 , 年 龄 在 25 岁至 36 岁之间, 从事高新技术开发的 120 名骨干 进行问卷调查, 实际接受调查 110 人, 共填写《核心技 术人才胜任特征调查表》100 份, 回收 99 份, 有效 95 份, 有效率为 95%, 随后运用 SPSS 统计软件包统计分 析问卷得到可能胜任特征的排名和重要性程度, 结合 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并采用内容分析法初步整理获得优 秀专业技术人才胜任特征指标共 24 个。将这些特征编 制成 likert5 点量表, ( 见表 1) 运用德尔菲法请 12 位有 关专家( 取得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 5 名( 教授级高 级工程师) 、院校资深教授 4 名、高级主管 3 名) 分别从 毫不重要( 1 分) ~至关重要( 5 分) 对这些特征的重要程 度进行逐一评定。根据重要程度的差异, 去掉得分在 4 分( 非常重要) 以下的项目, 由此共选出 12 个胜任特征 指标。( 见表 1 中画线部分)
technicians’questionnaire,and getted 24 core technicians’competencies.The competencies were put into likert5 measure table. 12
experts evaluated these competencies by using Delphi.Then,the rating model of competency was established in 3 categories and 12
摘要: 文章在回顾总结国内外胜任特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职务分析法、BEI 方法对 120 名 核心技术人才进行了实际
问卷调查, 结合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并采用内容分析法初步 整理获得核心技术人才的 24 项 胜 任 特 征 指 标;其 次 将 这 些 特 征 编 制
likert5 点量表, 运用德尔菲法请 12 位专家对这些特征的重要程度进行逐一评定, 筛 选 出 3 类 12 项 指 标 , 确 定 了 权 重 以 及 评 价
关键词: 核心技术人才; 胜任特征; 评价模型
Key wor ds: core technicians; competency; rating model
中图分类号: C9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4311( 2007) 09- 0125- 03
0 引言
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
《Competing through Knowledge: The Human Cpital Architecture 》中 基 于 企 业 核 心 能 力 的 理 论 提 出 的 “战
键, 其中的精华— ——核心人才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一 个单位绩效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人才数量 的多少, 对于一些技术型高新企业而言, 核心技术人才 的作用更是无可替代。因此研究核心技术人才的胜任 特征模型, 提高对核心技术人才的选拔、评价和任用的 有效性, 进而提高单位效益, 显得十分必要。基于此, 笔 者结合胜任特征最新理论并立足于实践对核心技术人
1.2 胜任特征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胜 任 特 征 ( competency) 由 美 国 著 名 心 理 学 家 McClelland 于 1973 年在 《测量胜任特征而不是智力》 (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一 文中首次提出。他试图据此找出导致那些绩效优异者 和绩效平平者之问差异的最显著特征。随后该概念便 受到国外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并在 20 世纪 80 年代 期间成为一个前沿的管理理念。 个体可能具有很多胜任特征, 但这些胜任特征并 不一定是工作全部需要的。组织会根据岗位要求以及组 织环境, 明确能够保证个体胜任该工作、确保其发挥最 大潜力的胜任特征, 并以此为标准选拔人员。这就需要 构建胜任特征模型( competency model) , 提炼出具有较 强预测性的胜任特征。从胜任特征的概念提出至今, 大 量学者对此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试图找出各个行业的 通用胜任特征模型。目前, 世界 500 强企业中已有过半 数的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应用胜任特征模型。 我国最早系统引进、研究并运用于实践来检验胜 任特征的是原邮电部 1998 年软科学课题“通信业管理 干部测评及其量化评价方法”。王继承( 1999) 的硕士学 位 论 文 《管 理 干 部 胜 任 特 征 评 价 方 法 的 初 步 研 究 》是 我 国最早引进并开展胜任特征研究工作的论著。根据中 国国家图书馆公共目录查询系统和中国知网 ( 中国期 刊网) 查询发现, 从 2001 年到 2004 年底我国学者对胜 任特征进行了广泛探讨, 国内胜任特征研究已取得了 颇为显著的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时勘等人( 2001) 研 究 得 出 了 中 国 企 业 高 层 管 理 者 胜 任 特 征 模 型 。时 勘 、 王继承( 2002) 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 对我国通信业 管 理干部的胜任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仲理峰、时勘 ( 2002) 研究了我国家族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胜任特征模 型。张炜、王重鸣( 2003) 探讨了高技术创业者的胜任特 征。顾琴轩等人( 2000) 研究得出了转型时期国有企业 中层管理人员的 22 项胜任要素。其他人员对在华跨国 公 司 、煤 炭 企 业 、旅 游 业 和 银 行 的 高 层 管 理 人 员 胜 任 特 征 也 进 行 了 一 些 探 索 。 对 于 科 技 人 员 、研 发 人 员 、医 护 人员的胜任特征的研究近几年明显增多。 综上所述, 胜任特征模型是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的 热点问题, 不管从数量( 著作与研究参与者) 还是研究 内容方面看, 取得了很多有见地的研究成果。但是, 还 存在所建立的胜任特征模型缺乏实证效度, 应用研究 领域比较狭窄, 不够深入, 对于核心技术人才的胜任特 征研究还没有触及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