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合集下载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次。叶瘟严重的田块,可在水稻齐穗期或乳熟期各
喷药1次。 /0 1 该虫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为害。稻 田养鸭防治负泥虫的效果非常好。在早上幼虫附
着力弱时,用扫帚或树枝扫叶片,将虫子扫落在水
2
中淹死。每667m可用2.5%敌杀死乳油0.3kg对水
60kg喷雾。 234 二化螟为害后,在水稻生长前期形成 枯心苗,水稻生长后期形成枯孕穗、白穗(俗称白
4.适时收获
大面积水稻95%的籽粒(不包括空瘪粒儿)都呈 半透明状,叫做完熟期,这时水稻的生物产量达到 最大值。完熟期后,水稻产量会因为营养的流失及 雀、鼠、畜的为害逐渐降低,即以黄化完熟率达95% 以上为指标,适时收割,精收细打,减少损失。

3.发生规律
玉米螟一年发生4代,以第一代发生最重,第二 代次之,第三和第四代发生较轻。以老熟幼虫在寄 主被害部位及根茬内越冬。越冬幼虫5月中、下旬进 入化蛹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越冬代成虫盛发
科普惠农 63
植物医生
科普惠农 ZHIWUYISHENG

期。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成虫将卵产在玉米叶 背中脉附近,每块卵20~60粒,每头雌虫可产卵 400~500粒,卵期3~5d。幼虫5龄,历期17~24d。初 孵幼虫有吐丝下垂习性,并随风或爬行扩散,钻入玉 米心叶内取食叶肉,只留下表皮。1~3龄幼虫群集在 心叶喇叭口及雄穗中为害。幼虫发育到4~5龄,开始 向下转移,蛀入雌穗,影响雌穗的发育和籽粒灌浆。 幼虫老熟后,即在玉米茎秆、苞叶、雌穗和叶鞘内化 蛹,蛹期6~10d。玉米螟的发生和为害程度与越冬 基数、气象条件、天敌数量、种植制度、品种等关系密 切。玉米螟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6~30℃,相对湿度 在80%以上。长期干旱,可减少玉米螟的产卵量。大 风大雨可使卵及初孵幼虫大量死亡,减轻其为害。玉 米螟的天敌种类较多,在适宜条件下,赤眼蜂对玉米 螟的卵寄生率在80%以上。不同玉米品种受害程度 有明显差异。

玉米螟的发生为害及综防措施

玉米螟的发生为害及综防措施
玉米螟的发生为害及综防措施
陈迎 春
河 南 省 舞 阳 县 农业 技 术推 广蛾 科 ,又 名 玉 米 钻 心 虫 ,是 一 种 重 要 的 钻 蛀 性 害虫 ,危 害 性 较 大,在 作 物 中 主 要 为 害 玉 米 、 高
米 、高 粱 秸秆 和玉 米 穗 轴 各 两 堆 ,随 机 取 样 调 查 ,每 堆 剖 查
成 虫 通 常 在 夜 间 羽 化 ,白 天 潜 伏 在 茂 密 作 物 和 杂 草 丛 中 。在 高 温 多 湿 的 夜 晚 最适 宜 蛾 子 的 活 动。蛾 子 有 趋 光 性 和 趋 食 甜 酸 物 质 的 习性 ;幼 虫 具 有 趋 糖 、 趋湿 、 背 光 等 习 性 ,因 此 幼 虫 在 玉米 不 同生 育 期 都 要选 择 当 时 相 对 含 糖 量 高 、 湿 度 大、 便 于 隐藏 的部 位 定 居 。 幼 虫 还 具 有 趋 触 习性 .3 龄前 潜 藏,4龄 后 钻 蛀,老熟 后 在 为 害 部位 附 近 化蛹 。
度等 。 2 . 气 候 条 件 玉米螟各虫态 发生的适宜温度 为 1 5 - 3 0  ̄ C ,相 对 湿 度 为
加 强 肥 水 管 理 。以 吸 引雌 蛾 大 量 产 卵 ,可 大 大 减 少 用 药 剂 防
治 面积 。 2 . 药 剂 防 治 由于 玉 米 螟 属 钻 蛀性 害虫 ,掌 握 施 药 适 期 特 别 重 要,必 须 做 到 在 幼 虫 蛀 入 茎 秆 和雌 穗 之 前 消 灭 幼 虫 。 ( 1 ) 玉 米 心 叶期 防 治 以 心 叶 末 期 在 喇 叭 口 内 投 施 颗 粒 剂 效 果 最 好 ,常 用 的 颗粒剂有: 1 %的 1 6 0 5颗 粒 剂 f以 5 0 %1 6 0 5乳 油 5 0 0毫 升加 水 5千 克 稀 释 后 拌 人 已过 筛 的煤 渣 2 5千 克 中 晾 干 后 制 成 ), 每侏 1 . 5 ~ 2克 ,每 亩 2 5千 克 左 右,防效 在 9 0%以上; l % 辛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要点作者:来源:《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4年第01期玉米螟又称钻心虫,是玉米常见虫害,严重影响玉米高产种植。

本文介绍了玉米螟生活习性,分析玉米螟主要危害及特点,提出了有效防治玉米螟虫害的建议,为农业生产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为了有效提高玉米产量,以株型紧凑型为代表的高产品种玉米得到了大力推广,玉米种植密度不断增加,玉米虫害危害也愈发严重。

其中,玉米螟在夏季频发,玉米虫孔率、雌穗被害率等上升,亟需采取应对措施,对玉米螟进行综合防治,从而保障玉米整体产量。

1玉米螟生活习性玉米螟生长阶段主要包含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其中幼虫阶段是玉米螟侵害玉米的主要阶段。

由于不同地区环境特点各不一样,玉米螟生存周期也存在一定差异,但其具有一项非常突出的共性特征,那就是成熟幼虫以玉米茎秆、穗轴或根茬作为越冬地点,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进入化蛹盛期后逐渐生长为成虫,随后在玉米上进行繁殖产卵[1]。

因此,当进入6月中下旬后,玉米螟的卵开始成长为幼虫,此时是玉米幼苗心叶期阶段。

由于玉米螟幼虫具有趋糖、趋潮湿的生物特性,而玉米种植环境及心叶叶肉又恰好符合这两项要求,因而刚孵化出来的玉米螟幼虫往往会进入玉米心叶内进行取食。

当玉米进入开花期时,小花和嫩穗不仅具有更大的着卵空间,并且种植密度更大,玉米螟幼虫成活率更高,其对玉米产量的危害也将更大。

2玉米螟为害症状玉米螟幼虫属钻蛀性害虫,具有趋糖性、趋触性、趋湿性、背光性等特点,在侵入玉米幼苗和花叶初期往往不容易被察觉。

在玉米心叶期,玉米螟幼虫会在嫩叶上爬行,从叶片表皮开始进行取食,随后逐步侵入到糖分更高的心叶内部进行取食,使玉米心叶在外表上呈现出排粪孔现象。

当被侵害的叶片展开后,将会呈现出半透明、不规则的薄膜状排孔,严重受损的叶片将呈现出破碎的状态,被风吹动后将会掉落甚至碎裂飞散。

进入开花期后,玉米螟将会从雄穗穗苞进入到雌穗上,取食雌穗的花丝及嫩苞叶,尤其是甜度较高的玉米嫩粒更容易受到侵害。

玉米螟易发生、防治难、危害重的防治技术

玉米螟易发生、防治难、危害重的防治技术

玉米螟易发生、防治难、危害重的防治技术那么,玉米螟有哪些形态特征?它危害起玉米时是什么样子的?它的生活习性是什么?为什么防治起来这么困难?什么时间防治最好?如何防治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呢?今天,我就和大家说一说有关玉米螟防治上的那些事儿,希望对广大农民朋友有所帮助。

一、玉米螟的形态特征1. 卵玉米螟的卵一般接近于圆形,呈扁平状。

其长宽比例约为5:4,大小约为为1mm3,表现的光泽度略为明显。

通常,十几或几十个卵构成鱼鳞状卵块。

卵块初为乳白色,后转变为半透明的黄白色。

在孵化前,可看到卵中的黑点,其余部分为白色。

适宜温度下,可直接孵化而变成幼虫。

2. 幼虫刚孵化出来的玉米螟幼虫长度为1.5mm左右,头部为黑色,身体为半透明乳白色。

经过几个龄期后,玉米螟幼虫可长至二、三十毫米,头部从黑色转变为深棕色,身体则变成浅红或浅灰褐色。

3. 蛹玉米螟虫蛹一般为纺锤形,长度约为15mm。

成蛹初期为粉白色,逐渐转变为黄褐色,再转变为红褐色,羽化前为黑褐色。

4. 成虫玉米螟雄性成虫体长约为10mm,翅展可达30mm,胸部背面颜色为浅褐或浅黄,前胸为淡暗褐色,胸部腹面为浅黄白色,前翅有褐色波纹形状的两条横纹,横纹间还有两条短纹,后翅灰褐色,中央有浅色宽带。

雌虫与雄虫形态基本形同,不过,与雄虫相比,雌虫稍大,翅色较浅,前翅为淡灰黄色,稍带或不带黄褐色。

二、玉米螟的危害特征1. 侵蚀玉米叶心玉米螟对玉米的侵害主要是以玉米螟幼虫为主,特别是刚孵化出来的幼虫,会爬到玉米叶上来吸住叶片汁液。

随着玉米螟幼虫逐渐长大,其会侵入到叶心,使玉米叶心出现不规则、半透明的小圆孔。

2. 影响玉米产量玉米螟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出现后,因为玉米螟的杀伤力比较大,从幼虫开始就侵入到玉米叶片和茎秆中,通过咬食玉米内部组织为生,所以,会导致玉米生长过程中的水分和养分流失,使玉米生长变弱,容易枯折,使玉米的雄穗和雌穗发育不良,产量下降。

3. 影响玉米质量如果玉米螟侵蚀了玉米,当玉米在生长中打苞时幼虫会集中到玉米最上面的叶子上。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Z i x u n t a i玉米螟虫又称玉米钻心虫,玉米的主要害虫,玉米螟虫的主要危害时其幼虫蛀入玉米主茎或果穗内,能使玉米茎折断,造成玉米营养供应不足,授粉不良,致使玉米减产降质,玉米螟属于鳞翅目螟蛾科的一种变态型昆虫,分为欧洲玉米螟和亚洲玉米螟两种。

除了我国的西藏和青海以外,世界上只要有玉米种植的地方,就看到它们的身影。

它们出现在哪里,哪里的玉米生产就会减产,轻者5%-10%,严重的能达到20%-30%。

如果没有玉米,它还会危害高粱、小麦、豆类、谷子、棉花、向日葵、番茄等其他多种作物。

在我国,遭受玉米螟危害比较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内蒙古的东北部区域、黄淮海的春夏玉米区、新疆西北部地区,其中东北地区、内蒙古的东北部基本上每年都是偏重发生。

个别年份,还会大发生。

而且玉米螟的发生代数与地理纬度和年平均温度关系很大,从北到南有几代的差异。

近年来,随着玉米面积扩大、耕作方式变革,以及受异常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玉米螟呈发生面积增加、危害程度加重态势,严重威胁着玉米高产、稳产。

以往多采取化学防治方法灭虫,且受施药器械影响,玉米螟发生期,植株高大,难以进地防治,造成严重危害。

为此,推广实施玉米螟综合防控技术势在必行。

在介绍玉米螟虫的综合防治方法之前,需要对于玉米螟虫的发生规律有一定的了解。

1、玉米螟虫的发生规律玉米心叶期幼虫取食叶肉或蛀食未展开的心叶,造成“花叶”,抽穗后钻蛀茎秆,致雌穗发育受阻而减产,蛀孔处易倒折。

穗期蛀食雌穗、嫩粒,造成籽粒缺损霉烂,品质下降。

减产10%—30%。

幼虫孵化后先群集于玉米心叶喇叭口处或嫩叶上取食,被害叶长大时显示出成排小孔。

玉米抽雄授粉时,幼虫为害雄花、雌穗并从叶片茎部蛀入,造成风折、早枯、缺粒、瘦砒等现象。

在豆科植物上,常从嫩茎分枝处蛀入,使上部枯死,蛀口常堆有大量粪屑。

老熟幼虫在蛀道内近孔口处化蛹。

在广东卵期3—4天,幼虫期20—31天,蛹期8—10天。

2、玉米螟虫的综合防治方法2.1、农业防治:2.1.1合理密植:根据种植季节、品种、高矮、生育期长短而定,亩植3000—4500株。

玉米螟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玉米螟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 ) 理秸 秆 , 低 虫 田 口基 数 。在 成 虫羽 化 前 , 2处 压 根
据 当地 使用 秸 秆 的习惯 采用 烧 、 、 、 等措 施 。 轧 沤 封
() 3 改革 种 植 制度 。合 理 的 问 、 、 种 能减 少 玉 米 混 套
度在 6 %以上 。雨量 和湿 度 对玉 米 螟 的影 响最 大 。 0
地 区较 单作 的地 区 受害 重 。凡新 种植 玉米 的地 区或 缩 小
玉 米 种植 面 积 时 , 米 的 为害 都 有集 中加 重 的趋 势 或转 玉
移 为 害其 他 寄主 。但 缩 小春 播 寄 主 ( 米 、 玉 高粱 等 ) 大 扩 夏播 玉 米 播 种面 积 , 可显 著 减 轻夏 玉 米 遭 受玉 米 螟 的为 害程 度 。 3 防 治技 术
231 生 长 势 在 同地 区 , _. 同样 发 蛾 量 的情 况 下 , 长 茂 生 盛, 叶色浓 绿 的 田块卵 量 大 , 受害 重 。 232 品种 初 龄幼 虫在 不 同玉 米 品种 的心 叶期 成 活率 常 ..
有 显 著差异 , 因此表 现 受害 程度 的不 同 。
( ) 玉 米 心 叶 中期 , 1在 以含 孢 子 5 O亿~ 0 亿 个儋 的 10 白僵 菌 粉 与过 筛炉 渣 颗粒 按 l1 的 比例 混拌 均 匀 , 于 :0 施
Hale Waihona Puke 1 为害特 点 不 同 , 要 决定 于 成 虫产 卵及 幼 虫孵 化盛 期是 否 与玉 米 主
生长 中期 ( 叶期 一 抽 雄 授粉 期 ) 吻 合 , 米 生长 中期 心 相 玉 对 雌 雄 的 引诱 力 最 强 , 期 引诱 力 小 , 期 则 失 去 引 诱 苗 后 力 , 虫 的成活 率 也 以此 期 最高 。从 栽培 制度 看 , 幼 混栽 的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玉米螟是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害虫之一,其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对保障玉米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玉米螟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作一详细介绍。

一、玉米螟的发生特点1. 发生季节:玉米螟主要在夏季发生,其幼虫、蛹期持续时间一般为30-40天,而成虫寿命较短,大约只有1-2周,因此夏季是玉米螟的高发季节。

2. 发生地域:玉米螟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以适应性强、分布广为其特点。

尤其在玉米种植较为集中的地区,如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省份,玉米螟发生较为严重。

3. 发生规律:玉米螟多发生在玉米生长期间,尤其以拔节期和抽雄期为害最严重。

其次是玉米苗期和孕穗期。

在这些时期,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将会造成严重的玉米产量损失。

二、玉米螟的防治方法1. 农业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和农业措施是玉米螟防治的主要方法之一。

可通过人工投放天敌,如三星脲菌、细蜂等来控制玉米螟的发生。

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也对玉米螟的防治起到一定作用,如深松土壤、旋作种植等。

2. 化学防治:在玉米螟的发生高峰期,通过喷洒农药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常用的药剂包括有机磷杀虫剂、拟除虫菊酯类、烟酰胺类等。

3. 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天敌来控制玉米螟的发生,比如三星脲菌、突脊烟蛾等。

这些天敌在自然界中都有一定的天敌作用,在适当的条件下可用于玉米螟的生物防治。

4. 老虎钳:老虎钳是一种物理防治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机械捕捉的方式将玉米螟幼虫等有害虫捕杀。

老虎钳的使用相对简便、环保,并且不会对环境及作物产生污染。

5. 科学种植:在玉米种植中,合理的密植、旋作、轮作等农业措施都可以有效减少玉米螟的发生。

比如通过适当增加种植面积,避免连作和套作等,都是可以减少玉米螟发生的办法。

三、总结玉米螟是一种对玉米产量和质量造成重要危害的害虫,其发生特点复杂多变。

为了有效防治玉米螟的发生,需要采取多种综合防治措施,如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老虎钳以及科学种植等,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玉米的危害。

玉米螟虫龄

玉米螟虫龄

玉米螟虫龄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玉米螟是其常见的一种害虫。

玉米螟又称玉米螟虫,拉丁学名为Ostrinia furnacalis。

本文将介绍玉米螟的虫龄特点及其防治方法。

一、玉米螟简介
玉米螟属于鳞翅目、螟蛾科,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等地区。

玉米螟幼虫主要以玉米、高粱等作物为食,而成虫则以少量植物汁液为食。

玉米螟繁殖力强,每年可繁殖2-3代。

二、玉米螟虫龄特点
1.卵:玉米螟卵呈椭圆形,初产时呈乳白色,后逐渐变为黄褐色。

2.幼虫:玉米螟幼虫共有5个龄期,分别为1龄、2龄、3龄、4龄和5龄。

幼虫体色呈淡黄色至淡绿色,背部有明显的黑色斑纹。

龄期越长,幼虫体型越大,对作物的危害也越严重。

3.蛹:玉米螟蛹呈梭形,初期呈黄褐色,后期变为黑色。

蛹期约为10-15天。

4.成虫:玉米螟成虫体型较小,翅展约为16-20毫米。

成虫白天潜伏在植株间,夜晚活动,具有很强的趋光性。

三、玉米螟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减少害虫繁殖场所;合理施肥,提高作物抗虫能力;合理安排种植密度,减少螟虫侵害。

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如赤眼蜂、拟寄生蜂等进行生物防治。

3.化学防治:在玉米螟卵孵化期和幼虫危害初期,采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如苏云金杆菌、杀螟杆菌等。

4.物理防治:利用玉米螟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

四、总结
玉米螟虫龄特点及防治方法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玉米螟的生长特点,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降低螟虫对玉米等作物的危害,提高产量和质量。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7篇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7篇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7篇第1篇示例:玉米螟是一种常见的害虫,主要危害玉米和其他禾谷作物,给农民带来严重的损失。

玉米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造成玉米产量下降。

玉米螟在玉米苗期和抽雄期为害比较严重,会导致玉米植株受损,影响叶片光合作用,使玉米的产量大大降低。

二、影响玉米的品质。

玉米螟会在玉米穗内产卵,导致玉米穗内部虫蛀,严重影响玉米的品质,甚至引起霉变,使玉米无法食用。

三、传播病害。

玉米螟在为害玉米的过程中,还会传播一些病原体,导致玉米感染严重的病害,加重玉米的损失。

针对玉米螟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一、生物防治。

可以通过引入天敌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比如瓢虫、蚜虫寄生蜂等天敌可以有效地减少玉米螟的数量。

二、机械防治。

可以在玉米田间颗粒布设诱捕器,诱捕器中添加一些诱虫剂,可以吸引玉米螟,起到一定的捕捉效果。

三、化学防治。

可以使用一些化学农药喷洒在玉米植株上,杀灭玉米螟,减少其危害。

但是在使用化学农药时,一定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以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四、合理农业措施。

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合理的农业措施,比如轮作、间作、深翻土壤等措施,减少玉米螟的滋生环境,降低其数量。

玉米螟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对玉米和其他禾谷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但只要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就能有效地减少其危害,保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希望广大农民朋友能够认真对待玉米螟的防治工作,共同保护农田作物,实现丰收。

第2篇示例:玉米螟是一种以玉米为食的害虫,其危害性极大,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是一种小型昆虫,成虫体长约8-12毫米,前翅呈淡黄色,后翅呈棕色。

幼虫呈白色或淡黄色,头部较大,体侧具有黑色横纹。

玉米螟孳生在玉米叶片、茎和穗部,主要以玉米植株的幼苗、叶片和果实为食,造成植株生长受阻、叶片发黄枯萎、果实被啃食腐烂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给玉米种植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玉米螟防控要点

玉米螟防控要点

玉米螟防控要点玉米螟是玉米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因此,科学有效地防控玉米螟对于保障玉米产量和农民的经济收益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玉米螟防控的要点。

一、监测和预警玉米螟的发生与气温、降雨、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

农民可以通过设置监测点,利用性诱剂、黄板等方法对玉米螟的数量进行监测。

同时,农民还可以通过关注气象预报,及时了解天气情况,判断玉米螟的发生和传播趋势,做好预警工作。

二、合理的田间管理合理的田间管理是玉米螟防控的基础。

农民应根据玉米螟的生物学特性,采取适当的措施,如间套作、轮作、合理施肥等,提高玉米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玉米螟的发生。

三、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玉米螟防控方法。

常用的生物防治措施有引入天敌、利用昆虫病毒进行防治等。

例如,可以引入寄生性天敌如寄生蜂、捕食性天敌如瓢虫等,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同时,利用昆虫病毒进行防治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四、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玉米螟防控的主要手段之一。

农民可以根据玉米螟的发生程度和危害程度选择适当的杀虫剂进行喷洒。

在使用杀虫剂时,应注意合理使用剂量,避免过量使用,以免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五、农业机械防治农业机械防治是一种物理防治方法,通过机械化操作来减少玉米螟的数量。

例如,可以利用拖拉机等机械在田间进行翻耕,破坏玉米螟的越冬条件和幼虫的生存环境,从而达到防治的效果。

六、防治措施的整合应用针对玉米螟的防控,单一的防治手段可能效果有限。

因此,农民在实施防治措施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

例如,可以结合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提高防治效果。

七、培养科学防治意识玉米螟防控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农民具备科学的防治意识。

农民应定期参加培训,了解最新的防治技术和方法,掌握科学防治的原则和技巧,提高防治的效果。

玉米螟防控的要点包括监测和预警、合理的田间管理、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农业机械防治、防治措施的整合应用以及培养科学防治意识。

玉米螟害防治的综合管理技术

玉米螟害防治的综合管理技术

玉米螟害防治的综合管理技术一、玉米螟害简介玉米螟害是指玉米作物上出现的一种重要的害虫,主要以蛾虫形态为害,幼虫在玉米植株内进行破坏,给玉米产量和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综合管理技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玉米螟害。

二、玉米螟害的监测与预测1.性成虫监测:使用性成虫监测器械,如性诱灯,每隔一段时间检查是否有性成虫出没,用以确定玉米螟害的发生与活跃程度。

2.幼虫监测:定期观察玉米植株叶片上是否有幼虫的存在,可通过目测或者使用显微镜等工具来确认幼虫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3.气象要素预测:结合气象数据和历年经验,通过分析降雨量、温度等因素,预测玉米螟害爆发的可能性和程度。

三、生物防治技术1.天敌引入:引入天敌如寄生蜂、蝇和捕食昆虫等,以增加天敌数量来控制玉米螟害的繁殖和发展。

2.微生物防治:利用微生物如芽孢杆菌、线虫等,通过喷洒或土壤处理的方式,以侵染玉米螟害体内并杀死害虫。

四、物理防治技术1.早种植和晚收获:通过调整玉米的种植时间,使玉米避开玉米螟害虫的高峰期,以减轻玉米螟害的袭击。

2.黄板诱捕:在玉米田间设置黄色粘板,利用玉米螟害虫对黄色的吸引力,吸附玉米螟害虫并阻止其进一步危害玉米。

3.陷阱和屏障:在玉米田的周围设置粘虫板、除草带、蚂蚁带等,建立屏障以阻挡玉米螟害的入侵。

五、化学防治技术1.昆虫内吸剂:在玉米田里喷施能被玉米螟害幼虫摄食的内吸剂,使其中毒并死亡。

2.昆虫外用剂:在玉米植株表面喷洒杀虫剂,形成化学屏障,阻止玉米螟害的入侵。

3.熏蒸剂:使用熏蒸剂作为土壤处理剂,通过杀灭土壤中的玉米螟害虫及其卵,阻断其发育和繁殖。

六、综合技术防治综合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如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技术的综合应用,可有效降低玉米螟害的发生和繁殖。

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监测与预测结果,综合确定合适的防治措施,并且根据需要进行适时调整。

七、管理措施1.巡查田间:定期巡视田间,注意观察叶片、茎秆和玉米穗等部位的异常情况,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玉米螟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玉米螟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入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推动我国玉米螟防治工作的进一步 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农业防治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玉米螟的认识和防治意识 。同时,通过轮作、间作等措施,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抑 制玉米螟的发生。
05
结论与展望
结论
1
玉米螟是玉米种植中的主要虫害之一,对玉米产 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2
玉米螟的发生与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土壤肥力 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气候条件是影响其发生的 重要因素之一。
化学防治
药剂拌种
使用化学药剂拌种,使玉米种子具有 防治玉米螟的效果。
喷雾防治
在玉米螟发生严重时,使用化学药剂 进行喷雾防治。
04
综合防治措施
加强监测与预警
建立监测网络
构建全面的玉米螟监测网络,确保对发生动态的实时监测。
预警系统
通过监测数据,及时发布玉米螟发生动态及趋势预警,为农民提 供防治建议。
玉米螟会对玉米的顶部花序进行啃食 ,导致玉米的顶部没有籽粒,形成秃 尖,降低了玉米的品质和产量。
玉米螟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降低玉米的品质
由于玉米螟的啃食,会导致玉米果穗 出现缺粒、秃尖、倒伏等问题,使玉 米的品质下降,影响了其市场价值。
增加玉米的毒素含量
玉米螟的啃食会导致玉米果穗中的霉 菌滋生,进而增加玉米中的毒素含量 ,对人体健康不利。
3
综合防治措施的应用对于控制玉米螟的危害具有 重要意义,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 等措施的结合使用。
研究展望
进一步加强玉米螟发生规律的研究,深入探讨其生态学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更 加科学的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继续开展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提高防治效果和 效率,降低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

玉米螟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

玉米螟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

玉米螟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摘要结合当地实际,阐述了玉米螟的危害及发生特点、原因、主要的预测预报方法,提出了综合防治的措施。

关键词玉米螟;发生危害;防治技术玉米螟俗名玉米钻心虫,是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

常年春玉米受害株高达30%左右,减产10%,夏玉米受害较重,一般减产20%~30%。

严重发生时,被害株高达90%,减产30%左右。

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种植密度的加大、肥水条件的提高,玉米螟的危害日益加重。

1危害特点1.1心叶期玉米螟初孵幼虫在心叶内取食嫩叶。

当被害叶展开后,在叶上形成不规则的半透明薄膜状排孔,被害严重的叶片支离破碎不能展开,雄穗不能正常抽出。

1.2孕穗期心叶的幼虫都集中到上部,为害幼嫩穗苞内未抽出的玉米雄穗。

玉米雄穗抽出后,大部分幼虫开始蛀入雄穗柄和雌穗以上的茎秆,造成雄穗及上部茎秆折断。

1.3抽丝灌浆期幼虫主要集中在花丝内为害,一部分大龄虫则蛀入雌穗轴内及雌穗着生节及其附近茎节,危害玉米子粒,使玉米子粒破损变霉;破坏茎秆组织,影响养分运输,严重影响雌穗发育和籽粒灌浆,这也是影响玉米产量最严重的时期。

2 发生特点2.1生活史地理位置不同,地势和气温不同,发生代数也不同。

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一年发生3代,第1代幼虫在6月中旬盛发,危害春玉米的心叶;第2代幼虫在7月中旬盛发,危害夏玉米心叶、春玉米穗;第3代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危害夏玉米穗。

最后玉米螟均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次年生长季节到来后开始化蛹、羽化。

2.2习性成虫大多在夜间活动,有强烈性诱表现和趋光性。

成虫产卵对植株高度有选择性,高大茂密的玉米田块玉米螟产卵多,受害严重;幼虫具有趋糖、趋湿、趋触性。

幼虫经过几次蜕皮,老熟后在被害部位附近化蛹。

3发生原因3.1气候条件雨量和湿度对玉米螟的影响最大。

相对湿度越大,产卵量越大,当达80%时产卵量达到高峰。

干旱环境不利于卵的孵化及幼虫成活,温差大于12℃时,对玉米螟的发生也极为不利。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是一种常见的玉米害虫,而且发生率较高,对玉米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

以下将介绍玉米螟的发生特点以及防治方法。

1. 季节特点
玉米螟主要在夏秋季发生,这是因为玉米螟的生长需要温度适宜,夏季高温时温度较
适宜,也是幼虫繁殖生长的好时机。

2. 食性特点
玉米螟主要为玉米和其他禾本科作物为食,成虫和幼虫都可以成为害虫,它们嗜食玉
米的叶片和花穗,会通过吃芯液、花粉、嫩叶、茎节等途径来获取营养,甚至会导致玉米
实生产量减少。

3. 虫态特点
玉米螟的虫态有蛹、成虫、卵和幼虫四种,蛹和卵都在土中或玉米蒂标之内,成虫夜
间活动。

1.生物防治
使用玉米螟的天敌进行防治,天敌有很多,例如,捕食性昆虫和微生物都可以作为天
敌防治。

其中比较常用的天敌有赤眼蜂和寄生蜂。

2.化学防治
在化学防治中常用的药剂有杀虫剂,如乙氧氯仿、敌敌畏等。

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
危害性也很高。

玉米螟不能耐受高温和低温,可以使用高温和低温处理的方法进行防治。

例如,使用
微波炉对玉米进行加热,或者使玉米在低温下存储。

4.综合防治
在使用防治方法时, 最好采用综合防治,综合使用多种不同方法,例如,通过调节秸秆
的周期、间作、轮作、淋溶汞和除草奇草等方法,来预防和控制玉米螟的发生。

总之,玉米螟是危害率较高的一种害虫,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有效防治。

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综合防治是玉米螟防治的常用方法。

正确使用上述
方法,对于防治玉米螟是非常有帮助的。

玉米螟综合防治和治疗技术

玉米螟综合防治和治疗技术

玉米螟综合防治和治疗技术玉米螟是一种严重危害玉米产量和品质的益虫,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非常大。

因此,及时进行综合防治和治疗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对玉米螟综合防治和治疗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玉米螟的生态习性玉米螟是一种属于昆虫纲鳞翅目螟蛾科的益虫。

在春季初期,从土壤中出土成虫,通过空气,水和食物的刺激发生生殖,产下卵。

玉米螟的卵期为4-7天,幼虫期为30-40天,蛹期12-15天。

玉米螟飞翔很远,每年可发生多代,喜欢在玉米、甘蔗、高粱、豆类等作物上产卵,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严重危害。

玉米螟的危害玉米螟的危害主要表现为:1.叶片被蛀,减少光合作用,影响玉米生长;2.幼穗被蛀,导致玉米产量减少;3.穗上发生小黑粉,降低玉米品质。

玉米螟的综合防治和治疗技术为了有效控制玉米螟危害,应采取综合防治和治疗技术。

生物防治使用天敌和寄生性昆虫等生物防治方法,可以达到有效控制玉米螟的目的。

一些可能对玉米螟有效的天敌和寄生性昆虫包括:•蜘蛛:蜘蛛常见于玉米田,能够捕获玉米螟;•瓢虫:瓢虫是天敌昆虫,对玉米螟和其他害虫有一定的吃储;•绵蚜科昆虫:这类昆虫的幼虫寄生在玉米螟体内,干扰其生长发育和生殖,从而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常见的玉米螟控制方法。

以下为常用的化学控制方式:•杀虫剂:硫磷、甲胺磷、阿维菌素等杀虫剂都可以用来控制玉米螟;•应用生长调节素:生长调节素可以调节植物内部激素平衡,加强玉米的免疫力,从而减轻玉米螟的危害;•植物提取物:一些植物提取物(如姜黄素)作为天然植物杀虫剂,可以有效控制玉米螟。

农业措施通过合理的农业措施,可有效减少玉米螟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可用的农业措施:•间作玉米:将玉米与一些其他作物夹作,可减少玉米螟发生;•垄上套袋:早期使用玉米螟专用陷阱诱捕,发现过螟时,在玉米茎上套上玉米螟专用袋,阻断螟的食欲;•友好生态:在玉米田周围种植一些天敌植物等,与生物防治配合,提高玉米田的友好生态。

我国亚洲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我国亚洲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经过滤的煤渣颗粒按 1 : 1 0 的 比例混拌均 匀 ,制成 颗粒 剂 ,以人 工撒施 于心 叶 内 ,每株2 g 左 右 。也可在早 春亚 洲玉 米螟 越冬 幼虫 复苏后 化 蛹前 用 白僵 菌 封垛 ,每立方米秸秆用 白僵菌粉1 0 0 g } 昆
亚洲 玉米 螟 在我 国 的年发 生 代数 随纬度 的变化 而变化 ,一年 可发生 1
生盛期 在 2 ~3 代 区 ,大体 为 春玉 米穗 期和 夏玉 米心 叶期 ;第 三代 卵和 幼虫
的发生期在 3 代 区 ,为夏玉米穗期 。成 虫 多 在晚 上羽化 ,白天潜 伏 ,夜 间活 动 ,飞行 力强 ,有趋 光性 。各 地 的亚
面 ,近年来 做 了大量 的工 作 。玉米 螟
赤眼蜂 已在生产上应用 。
始期 。 以后 每5 d 放一 次 ,连续 放蜂 三 次 。在产 卵高 峰期 间 ,应 放 出大量 赤 眼蜂 ,才能收到 良好 的防治效果 。 应根据 螟 卵数 量确 定放 蜂 量 。百 株虫量在7 0— 8 O 头以下 ,放蜂 量为 1 万

亚 洲玉米 螟 的 防治应 贯彻 综 合 防 治 的 指导 思 想 。 以农 业 防 治 为基 础 ,
搞好作 物布局 ,选种抗螟 丰产新 品种 ,
因地 制 宜处理 越冬 寄主 ,压 低发 生基 数 。积极 推广 生物 防治技 术 ,协 调好 药剂 防治 与生 物 防治的关 系 ,保 护和 利用 自然 天敌 。药 剂防 治应 以玉 米心
蛹达 1 0 %,向后推 1 5 d ,为第 一次 虫在 寄 主秸
秆 、穗轴 或根茎 中越冬 。
亚 洲 玉 米 螟 的 食 性 较 杂 。 主 要 寄
学布局各 种作 物 ,合理 间作 、套种 。 3 、种植 早播诱集作 物 ,进行 集 中

关于玉米螟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于玉米螟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于玉米螟的综合防治措施玉米螟是玉米上常见的重要害虫之一,它以幼虫为害,直接咬食玉米叶片、茎秆和玉米穗,严重时可能导致减产甚至死亡。

为了综合防治玉米螟,农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农田选择:选择生长条件较好、土壤肥沃的农田种植玉米,这样可以提高玉米抗病虫害的能力,降低玉米螟的发生风险。

2.种植抗虫玉米品种:选择抗玉米螟的品种进行种植,这些品种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可以减轻玉米螟对玉米的危害程度。

3.种植早熟品种:通过选择早熟品种及时收割,减少玉米螟寄生的机会,防止玉米螟在玉米上繁殖和传播。

4.多样化种植:在农田中央空地或周围种植其他作物,如大豆或花生等,可以降低玉米螟对玉米的侵害。

因为玉米螟对单一作物的侵害较大,当农田中有不同种植作物时,玉米螟较难大量寄生于玉米上。

5.清除玉米上的杂草:杂草提供了玉米螟繁殖的环境,及时清除农田中的杂草,减少玉米螟的滋生和寄生。

6.推行化学防治:在玉米螟发生较严重的农田中,可以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正确喷洒。

7.采用陷阱捕捉:在农田周围设置玉米螟的性诱剂陷阱,吸引玉米螟进入陷阱,并通过集中处理陷阱中的玉米螟,减少它们对玉米的危害。

8.生物防治:引入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例如使用苏镇酯来防治玉米螟幼虫。

苏镇酯是一种影响昆虫幼虫的生长激素类似物质,可以控制玉米螟的繁殖和发育。

9.灌溉管理:合理进行灌溉,控制土壤湿度,减少玉米螟在土壤中的孵化和繁殖。

10.定期观察:定期观察农田中的玉米螟发生情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避免玉米螟的大面积侵害。

总之,综合防治玉米螟需要多方面的措施配合,包括选择适宜的品种、种植管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等。

只有综合利用各种手段,才能有效地控制和减少玉米螟的危害,保证玉米正常的生长和产量。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8篇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8篇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8篇第1篇示例:玉米螟是一种严重危害玉米生长发育的害虫,其危害主要表现在玉米的叶片、茎部和果实上,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玉米螟,我们首先要了解玉米螟的发生特点及科学防治方法。

玉米螟主要发生特点:1.季节特点:玉米螟主要在春季和夏季繁殖生长,冬季则处于休眠期。

2.取食特点:玉米螟主要取食玉米的叶片和茎部,同时也会侵袭玉米果实,导致玉米生长发育不良。

3.生殖特点:玉米螟以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完成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特点和取食对象都有所不同。

4.气候适应性强:玉米螟对气候的适应性很强,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而且对光照和温度的变化也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玉米螟的防治方法:1.生物防治:可以通过引入天敌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例如利用天敌寄生蜂、捕食性昆虫等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以达到防治的效果。

2.化学防治:在玉米生长的不同阶段使用相应的杀虫剂对玉米螟进行防治,但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防止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3.生物技术防治:通过遗传改良和转基因技术培育出对玉米螟具有抗性的玉米品种,从而在基因层面上解决玉米螟的危害问题。

4.农艺措施:采取合理的玉米种植密度、施肥和灌溉管理方法,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减少玉米螟的发生。

针对玉米螟的发生特点,我们可以通过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生物技术防治以及农艺措施来综合防治玉米螟的危害。

在实际防治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并进行科学施策,充分发挥各种防治手段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玉米螟对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希望通过不懈努力,我们能够有效控制玉米螟的数量,保障玉米的稳定产量和质量,为农业生产做出贡献。

第2篇示例:玉米螟是一种严重危害玉米作物的害虫,其发生特点和防治方法备受农户关注。

下面将对玉米螟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希望对广大农友有所帮助。

一、玉米螟的发生特点1. 发生特点玉米螟是一种以幼虫为害的害虫,主要危害玉米的茎、叶和果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摘要:玉米螟是造成玉米减产的主要害虫之一。

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轻者减产5%~10%,重者可减产20%~30%。

种植户和农业技术人员都要十分重视虫害的发生,密切观察,细心留意虫害产生的初期征兆,早防早治。

关键词:幼虫;农药防治;生物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066—1
1 玉米螟的为害特性
玉米螟俗称钻心虫、箭杆虫、属鳞翅目螟蛾科。

分部广、食性杂、危害的植物有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20多种作物,它是一个世界性的大害虫。

凡是有玉米栽培的地方均有发生,玉米螟的一生分为4个阶段,即成虫、卵、幼虫、蛹。

其中幼虫是玉米螟一生中危害作物的唯一虫害。

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造成的典型症状是心叶被蛀穿后,展开的玉米叶出现一排排小孔。

雄穗抽出后,玉米螟幼虫就钻入雄花危害,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断。

雌穗出现后,幼虫即转移雌穗取食花丝和嫩苞叶,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的子粒。

另有部分幼虫由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破坏组织,造成籽粒不饱满、折蓼、折茎、折穗、倒伏,甚至颗粒不收,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据多年的调查和试验证明,在玉米螟一般发生年分,百株螟虫平均为50~70头,玉米可减产5~7%,中等发生年分,百株螟虫平
均为70~90头,玉米减产10%左右。

大发生年分,百株螟虫平均为100~150头的,玉米可减产13~15%。

百株螟虫超过180头以上的为特大发生年分,玉米减产20%以上。

如果因玉米螟导致减产按7%~10%计算。

将给全市玉米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2 玉米螟的发生特点
玉米螟在我国从北向南,每年发生1~6代,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

山东省大部分地区一年发生3代,越冬幼虫于翌年5月上旬在越冬场所吐丝结薄茧化蛹,5月中旬至6月初为化蛹盛期。

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

越冬代成虫自5月底开始产第一代卵,6月上旬为产卵盛期。

卵期5~6天,6月中,下旬第一代幼虫开始为害春玉米,高粱心叶。

第一代成虫羽化盛期在7月中旬,此时也是第二代卵盛期,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为7月中,下旬。

8月上,中旬为第二代成虫盛发期,卵多产于夏玉米上,到8月中,下旬第三代幼虫进入为害盛期,幼虫可持续为害到9月下旬,后陆续隐蔽越冬。

玉米螟成虫白天隐藏在作物或杂草中,夜间开始活动,飞翔力强,有趋光性。

羽化后当天即可交尾,1~2天后开始产卵,卵多产于玉米叶背中脉附近,一般株高在50厘米以下的植株着卵量很少。

幼虫共5龄,有趋糖,趋湿,趋触和负趋光性,因此,多选择玉米含糖量相对较高,组织幼嫩,便于潜藏且较阴暗潮湿的部位取食为害。

3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方法
1)选用抗虫品种。

自身的抗虫特殊品种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2)处理越冬寄主、压低虫源基数。

可大大降低第二年的产生机会。

在越冬幼虫羽化前把秸秆处理完毕。

统一进行封垛,利用白僵菌制剂、或药剂封垛。

3)因地制宜进行耕作改制,合理的轮作。

4)做好田间管理,以减轻玉米螟的危害。

及时施肥、及时除草,可在玉米雄穗打苞期、隔行人工去除1/3的雄穗,带出田外深埋,这种方法可消灭大量正在危害雄穗的幼虫。

3.2 物理防治方法
采用灯光诱杀,辐射不育等措施诱虫灯防治玉米螟。

主要根据玉米螟越冬虫源80%以上集中在村屯内的玉米秸秆垛里的习性,利用玉米螟有强烈趋光性的特点,在村屯内设置能发射对玉米螟有特殊引诱力光谱的诱虫灯,将玉米螟成虫诱杀于飞往田间产卵危害之前,达到防治目的。

3.3 化学防治
应用农药防治,在玉米大喇叭口中期和末期各施药一次,用颗粒剂效果很好,常用的颗粒剂有1.5%或3%的辛硫磷颗粒剂,或0.4%的敌杀死颗粒剂每株用药1~2克撒于玉米心叶中。

也可在玉米抽雄前用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杜邦康宽”1000~1500喷施。

3.4 生物防治
是利用寄生性、捕食性生物、和病源微生物来防治害虫的一种方法。

常用方法:人工释放赤眼蜂或生物导弹等。

是一种科学、安全、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1)投放赤眼蜂:玉米螟是一种寄生性害虫,赤眼蜂和玉米螟几乎在同一时期产卵、繁殖。

玉米螟把卵产在秸秆上,赤眼蜂在田间飞舞。

寻找玉米螟卵块,把卵产在玉米螟卵内,赤眼蜂的幼虫靠吸收玉米螟卵块里的营养一天一天的发育成熟,小赤眼蜂破壳而出,小赤眼蜂长大以后又去寻找新的玉米螟卵,就这样无数的玉米螟卵被杀死,赤眼蜂在田间形成群落,有效的扼止玉米螟的发生与发展。

放蜂时间要根据玉米螟幼虫蛹化时间来确定,当玉米螟幼虫化蛹率达到15%~20%时,再住后推10天为第一次放蜂期,我市一般在7月上旬,放蜂12万头。

第一次放蜂后再往后推5~7天,为第二次放蜂期。

每公顷放蜂10万头、每公顷放30~50个点。

2)用bt(苏芸金杆菌简称bt固体发酵菌剂)防治螟虫:用0.5公斤孢子含量100亿/克的bt菌粉,拌于5公斤煤渣颗粒上,于玉米心叶期撒入心叶内,可有效地防治玉米螟,高粱条螟等钻心虫。

作者简介:刘毅力(1966—),男,大专,就职于九台市波泥河农业站,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