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螟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及效果分析
![玉米螟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及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7c065671eb91a37f1115c88.png)
玉米螟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及效果分析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利用田外白僵菌封垛、田内释放赤眼蜂综合防治玉米螟技术。
防治结果调查表明,实施田外白僵菌粉封垛技术,使玉米螟垛内僵虫率平均达到70%左右;实施田内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技术,使玉米螟卵块平均寄生率达到67%左右,生物综合防治效果明显。
防治成本较低,通过“虫口夺粮”,每667m2玉米可增收100元以上。
同时,可有效避免农产品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应大力推广。
关键词:玉米螟;生物;综合;防治;技术中图分类号:s433.4 文献标识码:a1 玉米螟形态特征及其危害玉米螟,别名钻心虫、玉米髓虫、粟野螟、挖心虫、钻茎虫、箭杆虫,属鳞翅目、螟蛾科。
成虫为黄褐色,体长10~13mm,翅展20~30mm;老熟幼虫,体长25mm左右,圆筒形,头黑褐色,背部颜色有浅褐、深褐、灰黄等。
在我国,玉米螟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浙江、四川、广西、广东等地,发生代数随纬度变化而有显著的差异:n45°以北1代,n40°~ 45°2代,n30°~ 40°3代,海拔越高,发生代数越少。
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虫害,我国各地的春、夏、秋播玉米都有不同程度受害,尤以夏播玉米最重。
玉米螟可危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使受害部分丧失功能,降低籽粒产量,一般年份造成产量损失8 %左右,严重发生年份造成产量损失20 %以上。
同时影响玉米质量,影响玉米销售价格,影响玉米安全保管。
2 生物综合防治办法生物综合防治就是田内田外结合,蜂菌结合,组织白僵菌封垛专业服务队和释放赤眼蜂专业服务队,田外利用白僵菌封垛,田内释放赤眼蜂。
为确保防治效果,在生物综合防治时,应统防统治,尽可能在较大的行政区域内做到“六统一”,即统一组织领导、统一筹集资金、统一药品和蜂卡发放、统一封垛和放蜂时间、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检查验收。
3 生物综合防治技术3.1白僵菌封垛3.1.1白僵菌杀虫机理白僵菌是一种半知菌类的虫生真菌,具有营养器官—菌丝和繁殖器官—分生孢子,菌丝有横隔有分枝。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ae5a973e28ea81c759f578cc.png)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作者:白杨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4年第2期白杨一、危害特点玉米螟食性很杂,寄主植物有数十种,主要危害作物有玉米、高梁、谷子、棉、麻及豆类。
玉米螟一幼虫蛀茎为害。
玉米螟第一代幼虫蛀茎危害为主,幼虫为害盛期在7月中下旬的玉米大喇叭口期。
初龄幼虫蛀食嫩叶形成排孔花叶,初龄幼虫在玉米心叶期取食叶肉或展开的心叶,叶片展开后可见一排排的取食孔,形成“花叶”3龄后蛀入茎秆,危害雄穗及雌穗,受害玉米营养及水分输导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穗发育不良,籽粒干瘪、青枯早衰,掉穗。
造成空瘪粒而减产,如遇风折倒伏则损失更大。
幼虫也可在穗期直接蛀食雌穗,造成嫩粒缺损、霉烂。
幼虫危害穗部造成虫伤穗或穗柄折断,严重影响产量。
二、生活习性玉米螟发生世代,随纬度变化而异。
发生在北方越冬代成虫盛发,在春玉米或高粱上产卵。
一代幼虫7月上旬盛发为害,此时春治玉米正处于心叶期,是施用持效期长的颗粒剂防治玉米螟虫的好时期。
二代幼虫7月中下旬为害玉米果穗。
在玉米田中,于9月下旬以老熟幼虫在玉米杆、根茬、果穗中越冬。
玉米螟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
成虫将卵产在玉米叶背中脉附近,每块卵20-60余粒,每雌虫可产卵400-500粒,卵期3-5d,幼虫5龄,历期17-24d.初孵幼虫有吐丝下垂习性,并随风或爬行扩散,钻入新叶内啃食叶肉,只留表皮。
3龄后蛀入为害,雄穗、雌穗、叶鞘、叶舌均可受害。
老熟幼虫一般在被害部位化蛹,蛹期6-10d。
在玉米螟虫越冬基数大的年份,田间第一代卵及幼虫密度高,一般发生危害就重。
温度在25-26℃,相对湿度90%左右,对产卵,孵化及幼虫成活极为有力,暴雨可增加初孵幼虫的死亡率。
玉米螟的天敌种类也较多,在适宜条件下赤眼蜂的卵寄生率可达80%以上。
玉米品种的长势、叶色及生育期等不同,对玉米螟的发生数量表现出明显差异。
大庆地区一年发生1-2.5代,以老熟幼虫在玉米秸秆根茬里越冬为主,其次是在玉米穗轴里越冬。
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要点
![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c769349fdd88d0d233d46a88.png)
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要点摘要:玉米螟又称钻心虫,是鳞翅目螟蛾科昆虫。
玉米螟具有分布广、食性杂、为害大的特点,主要为害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作物。
玉米螟以幼虫的形态蛀入寄主的茎取食汁液,从而破坏其组织细胞,导致作物的籽粒不饱满,青枯早熟,遇风倒伏,甚至绝收,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危害比较严重的年份产量损失率可达20%以上。
关键词:玉米螟;防治;赤眼蜂;白僵菌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玉米螟是玉米生产的第1大害虫,一般年份玉米受害减产7%~10%左右,大发生年可使玉米减产20%以上,严重发生地块减产可达50%,甚至绝收。
目前推广的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有3种,白僵菌封垛、释放赤眼蜂、撒施白僵菌颗粒剂。
玉米螟俗称箭秆虫,是玉米生产的第1大害虫,在吉林省玉米产区广泛分布,玉米螟每年发生的代数随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玉米螟的成虫每年从6月下旬开始陆续进入玉米田,在玉米中上部叶片背部产卵。
玉米螟卵经过几天孵化为1龄幼虫,孵化出的幼虫开始分散爬行到玉米的幼嫩组织,如心叶、叶鞘、雄穗和花丝等隐蔽处觅食,经过十几天的生长,小龄幼虫成长为大龄幼虫后开始蛀茎,蛀穗,持续为害玉米植株,一直到玉米收获期。
在秋季玉米螟以最后1代的老熟幼虫在玉米的秸杆、穗轴和根茬中越冬,进入滞育期,在我省约80%的越冬幼虫集中在玉米秸杆垛中。
第2年春季5月份,越冬的幼虫开始发育活动,化蛹而发育成成虫。
玉米螟食性杂,为害周期长,一般年份玉米受害减产7%~10%左右,大发生年可使玉米减产20%以上,严重发生地块减产可达50%,甚至绝收。
目前推广的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有3种,按防治时间顺序分别为:1 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1.1 机理白僵菌封垛方法防治玉米螟主要是利用玉米螟在春季打破滞育后,从秸杆中爬出寻找水源,喝水化蛹活动的特点,在玉米螟活动前喷施白僵菌,使玉米螟在活动时接触上白僵菌,消灭玉米螟发生虫源,减少玉米螟的田间危害。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b1031b3c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39.png)
喷药1次。 /0 1 该虫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为害。稻 田养鸭防治负泥虫的效果非常好。在早上幼虫附
着力弱时,用扫帚或树枝扫叶片,将虫子扫落在水
2
中淹死。每667m可用2.5%敌杀死乳油0.3kg对水
60kg喷雾。 234 二化螟为害后,在水稻生长前期形成 枯心苗,水稻生长后期形成枯孕穗、白穗(俗称白
4.适时收获
大面积水稻95%的籽粒(不包括空瘪粒儿)都呈 半透明状,叫做完熟期,这时水稻的生物产量达到 最大值。完熟期后,水稻产量会因为营养的流失及 雀、鼠、畜的为害逐渐降低,即以黄化完熟率达95% 以上为指标,适时收割,精收细打,减少损失。
3.发生规律
玉米螟一年发生4代,以第一代发生最重,第二 代次之,第三和第四代发生较轻。以老熟幼虫在寄 主被害部位及根茬内越冬。越冬幼虫5月中、下旬进 入化蛹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越冬代成虫盛发
科普惠农 63
植物医生
科普惠农 ZHIWUYISHENG
【
期。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成虫将卵产在玉米叶 背中脉附近,每块卵20~60粒,每头雌虫可产卵 400~500粒,卵期3~5d。幼虫5龄,历期17~24d。初 孵幼虫有吐丝下垂习性,并随风或爬行扩散,钻入玉 米心叶内取食叶肉,只留下表皮。1~3龄幼虫群集在 心叶喇叭口及雄穗中为害。幼虫发育到4~5龄,开始 向下转移,蛀入雌穗,影响雌穗的发育和籽粒灌浆。 幼虫老熟后,即在玉米茎秆、苞叶、雌穗和叶鞘内化 蛹,蛹期6~10d。玉米螟的发生和为害程度与越冬 基数、气象条件、天敌数量、种植制度、品种等关系密 切。玉米螟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6~30℃,相对湿度 在80%以上。长期干旱,可减少玉米螟的产卵量。大 风大雨可使卵及初孵幼虫大量死亡,减轻其为害。玉 米螟的天敌种类较多,在适宜条件下,赤眼蜂对玉米 螟的卵寄生率在80%以上。不同玉米品种受害程度 有明显差异。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47489ba7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b3.png)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要点作者:来源:《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4年第01期玉米螟又称钻心虫,是玉米常见虫害,严重影响玉米高产种植。
本文介绍了玉米螟生活习性,分析玉米螟主要危害及特点,提出了有效防治玉米螟虫害的建议,为农业生产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为了有效提高玉米产量,以株型紧凑型为代表的高产品种玉米得到了大力推广,玉米种植密度不断增加,玉米虫害危害也愈发严重。
其中,玉米螟在夏季频发,玉米虫孔率、雌穗被害率等上升,亟需采取应对措施,对玉米螟进行综合防治,从而保障玉米整体产量。
1玉米螟生活习性玉米螟生长阶段主要包含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其中幼虫阶段是玉米螟侵害玉米的主要阶段。
由于不同地区环境特点各不一样,玉米螟生存周期也存在一定差异,但其具有一项非常突出的共性特征,那就是成熟幼虫以玉米茎秆、穗轴或根茬作为越冬地点,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进入化蛹盛期后逐渐生长为成虫,随后在玉米上进行繁殖产卵[1]。
因此,当进入6月中下旬后,玉米螟的卵开始成长为幼虫,此时是玉米幼苗心叶期阶段。
由于玉米螟幼虫具有趋糖、趋潮湿的生物特性,而玉米种植环境及心叶叶肉又恰好符合这两项要求,因而刚孵化出来的玉米螟幼虫往往会进入玉米心叶内进行取食。
当玉米进入开花期时,小花和嫩穗不仅具有更大的着卵空间,并且种植密度更大,玉米螟幼虫成活率更高,其对玉米产量的危害也将更大。
2玉米螟为害症状玉米螟幼虫属钻蛀性害虫,具有趋糖性、趋触性、趋湿性、背光性等特点,在侵入玉米幼苗和花叶初期往往不容易被察觉。
在玉米心叶期,玉米螟幼虫会在嫩叶上爬行,从叶片表皮开始进行取食,随后逐步侵入到糖分更高的心叶内部进行取食,使玉米心叶在外表上呈现出排粪孔现象。
当被侵害的叶片展开后,将会呈现出半透明、不规则的薄膜状排孔,严重受损的叶片将呈现出破碎的状态,被风吹动后将会掉落甚至碎裂飞散。
进入开花期后,玉米螟将会从雄穗穗苞进入到雌穗上,取食雌穗的花丝及嫩苞叶,尤其是甜度较高的玉米嫩粒更容易受到侵害。
玉米螟易发生、防治难、危害重的防治技术
![玉米螟易发生、防治难、危害重的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0dcfc7bad4d8d15abf234e02.png)
玉米螟易发生、防治难、危害重的防治技术那么,玉米螟有哪些形态特征?它危害起玉米时是什么样子的?它的生活习性是什么?为什么防治起来这么困难?什么时间防治最好?如何防治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呢?今天,我就和大家说一说有关玉米螟防治上的那些事儿,希望对广大农民朋友有所帮助。
一、玉米螟的形态特征1. 卵玉米螟的卵一般接近于圆形,呈扁平状。
其长宽比例约为5:4,大小约为为1mm3,表现的光泽度略为明显。
通常,十几或几十个卵构成鱼鳞状卵块。
卵块初为乳白色,后转变为半透明的黄白色。
在孵化前,可看到卵中的黑点,其余部分为白色。
适宜温度下,可直接孵化而变成幼虫。
2. 幼虫刚孵化出来的玉米螟幼虫长度为1.5mm左右,头部为黑色,身体为半透明乳白色。
经过几个龄期后,玉米螟幼虫可长至二、三十毫米,头部从黑色转变为深棕色,身体则变成浅红或浅灰褐色。
3. 蛹玉米螟虫蛹一般为纺锤形,长度约为15mm。
成蛹初期为粉白色,逐渐转变为黄褐色,再转变为红褐色,羽化前为黑褐色。
4. 成虫玉米螟雄性成虫体长约为10mm,翅展可达30mm,胸部背面颜色为浅褐或浅黄,前胸为淡暗褐色,胸部腹面为浅黄白色,前翅有褐色波纹形状的两条横纹,横纹间还有两条短纹,后翅灰褐色,中央有浅色宽带。
雌虫与雄虫形态基本形同,不过,与雄虫相比,雌虫稍大,翅色较浅,前翅为淡灰黄色,稍带或不带黄褐色。
二、玉米螟的危害特征1. 侵蚀玉米叶心玉米螟对玉米的侵害主要是以玉米螟幼虫为主,特别是刚孵化出来的幼虫,会爬到玉米叶上来吸住叶片汁液。
随着玉米螟幼虫逐渐长大,其会侵入到叶心,使玉米叶心出现不规则、半透明的小圆孔。
2. 影响玉米产量玉米螟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出现后,因为玉米螟的杀伤力比较大,从幼虫开始就侵入到玉米叶片和茎秆中,通过咬食玉米内部组织为生,所以,会导致玉米生长过程中的水分和养分流失,使玉米生长变弱,容易枯折,使玉米的雄穗和雌穗发育不良,产量下降。
3. 影响玉米质量如果玉米螟侵蚀了玉米,当玉米在生长中打苞时幼虫会集中到玉米最上面的叶子上。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87c32693a417866fb94a8ed1.png)
为最大限度地减轻玉米螟的危害,因地制宜地选用赤眼蜂、性诱剂、白僵菌、高压汞灯等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技术综合防治玉米螟。
(一)赤眼蜂防治:一、释放时刻:当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后推10天,为第一次释放蜂适期,距离5—7天再放第二次。
二、释放数量:每亩释放赤眼蜂万头,第一次释放万头,第二次释放万头。
3、释放点数:每亩设置1个释放点,在释放时还要依照风向、风速设置点位,如风速大时,应在上头适当增加布点和释放量,下风头可适当减少。
4、释放方式:第一要依照放蜂量、放蜂点数及有效赤眼蜂头数,将赤眼蜂成品蜂卡撕成小块,用秫秸皮或针线别(缝)在放蜂点玉米植株中部叶片的反面距基部1/3处。
(二)性诱剂诱杀:在麦田、大豆田、玉米田周围的荒地等玉米螟交尾的要紧场所,每公顷设置15个诱捕器,用木杆、竹杆做成的三角架支撑在田间,高于作物10-20cm。
诱杀时刻中部地域为6月21日至7月31日,西部地域为6月1日至7月10日。
(三)白僵菌封垛防治:在5月中下旬越冬代玉米螟老熟幼虫化蛹前,进行白僵菌封垛。
先计算玉米秸秆垛的体积,按每立方米喷每克含30亿活孢子的白僵菌菌粉千克计算用量,以1:10(细土或其它填充料)的比例制成菌粉待用。
在玉米秸秆垛的侧面每隔一米左右用木棍向垛内捣洞,将泰山牌(或东方红-18)背负式机动喷粉器的喷管插入洞内进行喷粉,待对面(或上面)冒出白烟时停止喷粉,再喷其它位置,如此反复,直到全垛喷完为止。
(四)高压汞灯防治:在玉米主产区村屯内距衡宇15米以上的开阔地,按16公顷玉米设置一盏高压汞灯,下设药池,利用玉米螟的趋光性诱杀。
西部地域开灯时刻为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中部地域为6月末至7月末。
开灯时刻每晚8点半开灯,早4点关灯。
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料。
除青藏高原外,在我国其它地域普遍散布。
玉米螟是危害玉米的重要害虫,除此之外,它还危害高粱、谷子、马铃薯、豆类和向日葵等20多种植物。
玉米螟在玉米心叶期,幼虫取食叶肉和蛀食未展开的新叶,阻碍玉米养分和水分的输送;在玉米抽穗期,玉米螟钻蛀在茎秆中,致使玉米大面积倒伏;在成穗期,蛀食雌穗,嫩粒,造成籽粒缺残霉烂,使得玉米品质下降,可造成10%—30%的减产。
北票市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
![北票市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12171b037cd184254b353508.png)
大, 积温高 , 年平均 气温 8 . 6  ̄ C, 年平 均 降 水量 5 0 9毫 米 , 无 霜
期 1 5 3 天 左 右 。玉 米 螟 在 北 票 市一 年 基本 发生 2 3代 . 第 三 代 基 本不 构 成 危 害 。 三、 玉 米 螟 的 危 害特 点 和 生 活 习性
幼嫩心叶 、 雄穗 、 苞叶和花丝上 活动取食 . 被害心叶展开后 .
即呈 现 许 多横 排 d qL 。 四龄 以后 , 大部 分钻 人 茎秆 。 玉米 的雄 穗被蛀 , 常易折断 . 影响授粉 。
四、 玉 米 螟 的 发 生 条 件 1 . 虫 口基数
幼虫集 中在花丝上未分散转移时 , 将 干花 丝剪去 . 并带 出田 外深埋 处理或烧毁 . 同 时将 配 好 的 药 泥 ( 可选用 9 O %的 晶体 敌百虫进行配置) 抹 在雌 穗 顶 部 。 ( 3 ) 雌 穗 期 灌 药 。将 药 液 由 穗 顶 注 入 , 灌 前 剪 去 干 枯 花
丝, 灌 时 用 手轻 轻 捏 穗 部 , 以助药液下流。 常 用药 剂有 5 O %敌
上 一 代 虫 源 基 数 直 接 关 系 到 玉 米 螟 发 生 量 .虫 源 基 数
大, 在适 宜环 境 下 . 就能造成严重危害 。
2 . 温 度 与湿 度
敌 畏乳 剂或 9 0 %晶 体 敌 百 虫 2 0 0 0倍 液 ( 高 粱 田上 禁 止 使
( 2 ) 性 诱 剂 防 治玉 米 螟 。利 用 玉 米 螟 雌 蛾 性 成熟 后 放 出 来 的 激 素 引诱 雄 蛾 前 来 的 一种 化 学 物 质 。 现在应用的是人工 合 成 聚 乙 烯 为 载体 制 成 的 管状 诱 芯 。具 体 使 用 方 法 : 以直 释 为1 尺 以上 的 水 命作 诱 捕 器 ,即 诱 捕 器 用 粗 铁 丝 做 成 3 0厘
玉米螟防治技术
![玉米螟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89a78e65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bc.png)
玉米螟防治技术玉米螟是一种威胁玉米生产的极为危险的害虫,在全国范围内分布广泛,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针对玉米螟的防治工作,除了对其进行合理的农药使用之外,还需要开展多种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有效控制。
一、玉米螟的生活习性玉米螟是一种食性较为单一的害虫,其幼虫一般只以玉米为食,成虫则往往会在玉米田里产卵。
其幼虫主要损害玉米的幼穗和籽粒,其食害行为也较为特殊,一般以果穗为首选,若果穗严重受害,则幼穗也容易被侵蚀。
玉米螟危害期一般从6月中旬进入高峰,到9月底止,但在部分地区,危害期可达到10月初。
二、玉米螟的防治技术1.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农药喷洒是玉米螟防治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农药选择上,可以根据玉米螟的防治时期、农作物的生长期和田间虫情等因素进行筛选,尽可能的选择效果好、环境友好的农药,减少不必要的农药使用。
2.压实土壤和田间消毒压实土壤可通过减轻土壤孔隙度的方法,减少玉米螟在土中越冬的空间,从而减少其越冬率。
而田间消毒则可以通过对土最上层的消毒处理,减少病虫害的繁殖,提升土壤质量。
3.灌溉排涝和覆盖膜灌溉排涝可以通过加强土壤湿度的调节,促进玉米的生长,同时也能够影响玉米螟的生长离去。
而覆盖膜则是一项能够有效减少病虫害危害的技术,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如果能及时的进行覆盖,不仅可以防止夜间低温对玉米的危害,还可以有效遏制病虫害的扩散。
4.生物防治技术为了避免农药对环境的影响,还需要大力发展生物防治技术,如利用玉米螟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对玉米螟进行有效的控制。
这些天敌包括寄生蜂、捕食性昆虫等,通过灌溉等方式,促进天敌的繁殖,有效实现玉米螟的生物防治。
三、防治策略为了确保玉米的正常生长,应该根据玉米生长期不断综合应用上述技术手段进行综合防治。
同时,在选择农药应用之前,更应该进行大量田间观察和检测,确保农药的使用效果,减少农药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从技术角度来说,有效的防治玉米螟主要依靠于多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作用,既需要进行各种技术手段的选择和补充,同时也需要对每一种技术手段的具体实施进行细致的规划和调整。
玉米螟的防治
![玉米螟的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05a16850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a5.png)
玉米螟的防治
玉米螟俗称钻心虫,其幼虫在玉米抽雄前主要聚集在心叶内为害幼苗,叶片抽出后呈现横排小孔,或在即将抽出的雄穗为害。
抽穗后蛀入果穗或茎干,造成缺粒、空秕,茎干往往在蛀孔处被折断。
老熟幼虫多在玉米茎秆、穗轴等处越冬。
防治方法:用辛硫磷或敌百虫1公斤与砂土250-300公斤拌土12.5公斤制成颗粒剂撒于心叶,用量每亩15公斤。
同时要掌握好防治时期,第一次在玉米拔节后,抽出心叶上出现排孔时用药。
第二次在抽雄前大喇叭口时期用0.3%辛硫磷颗粒剂每亩3-4公斤(每株1.5-2克),撒于玉米心叶中。
在结穗初期可用50%敌敌畏0.5公斤兑水10公斤用刷子沾药液轻轻涂抹于苞叶上部及花丝上,也可在花丝开始萎蔫时用敌百虫或50%敌敌畏乳剂1公斤兑水600-800公斤滴于果穗花丝基部(劈去枯萎花丝后再滴),每斤药液滴300个果穗,可有效防治果穗受害。
此外,收获后玉米秆和穗轴可用作大牲畜饲料,或铡碎堆捂肥料,消灭其越冬场所,可抑制虫情发展。
- 1 -。
白城地区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
![白城地区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223d49d55022aaea998f0f93.png)
显著减 少 , 同一地 区连 年使 用 白僵 菌防 治 , 有 累积 增效 在 还
作用 , 吉林 省 要求在 5月 1 5日前 完成封垛 。
22 释 放 赤 眼 蜂 .
田间 释放 赤眼 蜂 , 以防 治 玉米螟 。 生玉 米螟 最 高 的 可 寄 蜂种 是松 毛 虫赤 眼蜂 。 在 玉米 螟成 虫产 卵初 始 , 工 向 田 可 人
要 求较 高 . 必须 严 格把握 放 蜂 时间和 数量 , 同时 出蜂期 的湿
的防 治是 玉米 生产 中亟待 解决 的突 出 问题 。
1 农 业 防 治 1 . 降 低 越 冬 虫 口基 数 1
应 加 强 消 灭越 冬 幼虫 和 压 低越 冬 虫 源 基 数 的措 施 。 于 越 冬 幼 虫 羽化 前 , 处理 高 粱 、 玉米 、 花 等越 冬 寄 主 的 茎1 棉 4 1 。
现 代农 业科技
2 1 第 5期 0 2年
植物保 护学
白城地 区玉米螟综合 防治技术
高新 梅 刘 洪 军 薛 丽静
(吉林 省 白城 市农 业 科 学 院 , 林 白城 17 0 ; 白城 市 洮 北 区 农 业 综 合执 法 大队 ) 吉 3 0 0
摘 要 基 于 白城 地 区 玉米螟 的发 生危 害 现状 。 农业 防 治、 物防 治 、 学防治 等 方面 总结 了其 综合 防 治技 术 , 从 生 化 以期 将 玉 米螟 的 危 害 损 失控 制在 经 济允许 水平 之 下, 障玉米 生产 的顺利 发展 。 保 关 键词 玉 米螟 ; 业 防治 ; 农 生物 防治 ; 化学 防治 ; 吉林 白城 中图分 类号 ¥ 3 .3 文 献标识 码 B 4 512 文章 编号 1 0 — 7 9 2 1 ) 5 0 1- 1 0 7 5 3 ( 0 2 0 — 2 1 0
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ce4284d26f1aff00bed51e5f.png)
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摘要:玉米螟是造成玉米减产的主要害虫之一。
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轻者减产5%~10%,重者可减产20%~30%。
种植户和农业技术人员都要十分重视虫害的发生,密切观察,细心留意虫害产生的初期征兆,早防早治。
关键词:幼虫;农药防治;生物防治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066—11 玉米螟的为害特性玉米螟俗称钻心虫、箭杆虫、属鳞翅目螟蛾科。
分部广、食性杂、危害的植物有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20多种作物,它是一个世界性的大害虫。
凡是有玉米栽培的地方均有发生,玉米螟的一生分为4个阶段,即成虫、卵、幼虫、蛹。
其中幼虫是玉米螟一生中危害作物的唯一虫害。
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造成的典型症状是心叶被蛀穿后,展开的玉米叶出现一排排小孔。
雄穗抽出后,玉米螟幼虫就钻入雄花危害,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断。
雌穗出现后,幼虫即转移雌穗取食花丝和嫩苞叶,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的子粒。
另有部分幼虫由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破坏组织,造成籽粒不饱满、折蓼、折茎、折穗、倒伏,甚至颗粒不收,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据多年的调查和试验证明,在玉米螟一般发生年分,百株螟虫平均为50~70头,玉米可减产5~7%,中等发生年分,百株螟虫平均为70~90头,玉米减产10%左右。
大发生年分,百株螟虫平均为100~150头的,玉米可减产13~15%。
百株螟虫超过180头以上的为特大发生年分,玉米减产20%以上。
如果因玉米螟导致减产按7%~10%计算。
将给全市玉米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2 玉米螟的发生特点玉米螟在我国从北向南,每年发生1~6代,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
山东省大部分地区一年发生3代,越冬幼虫于翌年5月上旬在越冬场所吐丝结薄茧化蛹,5月中旬至6月初为化蛹盛期。
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
越冬代成虫自5月底开始产第一代卵,6月上旬为产卵盛期。
玉米螟害防治的综合管理技术
![玉米螟害防治的综合管理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616fb5b1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e0.png)
玉米螟害防治的综合管理技术一、玉米螟害简介玉米螟害是指玉米作物上出现的一种重要的害虫,主要以蛾虫形态为害,幼虫在玉米植株内进行破坏,给玉米产量和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综合管理技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玉米螟害。
二、玉米螟害的监测与预测1.性成虫监测:使用性成虫监测器械,如性诱灯,每隔一段时间检查是否有性成虫出没,用以确定玉米螟害的发生与活跃程度。
2.幼虫监测:定期观察玉米植株叶片上是否有幼虫的存在,可通过目测或者使用显微镜等工具来确认幼虫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3.气象要素预测:结合气象数据和历年经验,通过分析降雨量、温度等因素,预测玉米螟害爆发的可能性和程度。
三、生物防治技术1.天敌引入:引入天敌如寄生蜂、蝇和捕食昆虫等,以增加天敌数量来控制玉米螟害的繁殖和发展。
2.微生物防治:利用微生物如芽孢杆菌、线虫等,通过喷洒或土壤处理的方式,以侵染玉米螟害体内并杀死害虫。
四、物理防治技术1.早种植和晚收获:通过调整玉米的种植时间,使玉米避开玉米螟害虫的高峰期,以减轻玉米螟害的袭击。
2.黄板诱捕:在玉米田间设置黄色粘板,利用玉米螟害虫对黄色的吸引力,吸附玉米螟害虫并阻止其进一步危害玉米。
3.陷阱和屏障:在玉米田的周围设置粘虫板、除草带、蚂蚁带等,建立屏障以阻挡玉米螟害的入侵。
五、化学防治技术1.昆虫内吸剂:在玉米田里喷施能被玉米螟害幼虫摄食的内吸剂,使其中毒并死亡。
2.昆虫外用剂:在玉米植株表面喷洒杀虫剂,形成化学屏障,阻止玉米螟害的入侵。
3.熏蒸剂:使用熏蒸剂作为土壤处理剂,通过杀灭土壤中的玉米螟害虫及其卵,阻断其发育和繁殖。
六、综合技术防治综合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如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技术的综合应用,可有效降低玉米螟害的发生和繁殖。
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监测与预测结果,综合确定合适的防治措施,并且根据需要进行适时调整。
七、管理措施1.巡查田间:定期巡视田间,注意观察叶片、茎秆和玉米穗等部位的异常情况,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黑龙江省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技术
![黑龙江省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23c6ca97fad6195f312ba6b9.png)
玉米螟是世界性害虫,包括欧洲玉米螟和亚洲玉米螟两种,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东亚、南亚、大洋洲及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又名箭秆虫,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杂食性、分布广,危害十分严重,主要危害玉米、高粱、谷子、水稻、棉花等。
通常春玉米的受害株率为30%左右,减产10%。
夏玉米受害较重,一般减产20%~30%,严重发生时,被害株率达到90%,减产30%左右,在我国的华北、东北、华东及西北危害严重。
玉米螟可危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使受害部分丧失功能。
黑龙江省玉米螟主要是亚洲玉米螟,20世纪60至70年代发生较轻,80年代后,由于杂交玉米的推广和栽培技术的改进,加上气候的变化,使田间生态环境发生了有利于玉米螟繁衍生息的变化,玉米螟的危害日趋严重,成为黑龙江省玉米田的重要害虫。
1生活习性黑龙江省一年发生1~2代,蛹大多在晚上羽化为成虫(蛾子),成虫白天躲藏在茂密的作物田里或者田边沟旁的杂草丛中,夜间开始活动,飞行力强,有趋光性。
成虫羽化后当天就可以交尾,1~2d后开始产卵,幼蛾喜欢选择生长高大的植株产卵,起初1~2d产卵量最多,3~4d后逐渐减少。
一般卵产在叶片背面,以中脉附近较多,每头雌蛾产卵10~20块,约300~600粒,每个卵块有20~60粒。
蛾后期产卵有散黑龙江省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技术纪春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克山161606)摘要:目前黑龙江省玉米田的重要害虫就是玉米螟,其危害程度日趋严重,文章通过对玉米螟生活习性、危害特点、发生规律的分析,提出了玉米螟的防治方法,为指导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黑龙江省;玉米螟;防治作者简介:纪春学(1982-),男,本科,实习研究员,从事玉米育种及栽培相关研究。
E-mail:cornks@取以抗病品种为基础,消灭初侵染来源,适时进行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3.1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防治措施,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如临稻10号、临稻15号、阳光200等。
玉米螟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
![玉米螟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bf289a8f51e79b8968022671.png)
玉米螟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摘要结合当地实际,阐述了玉米螟的危害及发生特点、原因、主要的预测预报方法,提出了综合防治的措施。
关键词玉米螟;发生危害;防治技术玉米螟俗名玉米钻心虫,是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
常年春玉米受害株高达30%左右,减产10%,夏玉米受害较重,一般减产20%~30%。
严重发生时,被害株高达90%,减产30%左右。
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种植密度的加大、肥水条件的提高,玉米螟的危害日益加重。
1危害特点1.1心叶期玉米螟初孵幼虫在心叶内取食嫩叶。
当被害叶展开后,在叶上形成不规则的半透明薄膜状排孔,被害严重的叶片支离破碎不能展开,雄穗不能正常抽出。
1.2孕穗期心叶的幼虫都集中到上部,为害幼嫩穗苞内未抽出的玉米雄穗。
玉米雄穗抽出后,大部分幼虫开始蛀入雄穗柄和雌穗以上的茎秆,造成雄穗及上部茎秆折断。
1.3抽丝灌浆期幼虫主要集中在花丝内为害,一部分大龄虫则蛀入雌穗轴内及雌穗着生节及其附近茎节,危害玉米子粒,使玉米子粒破损变霉;破坏茎秆组织,影响养分运输,严重影响雌穗发育和籽粒灌浆,这也是影响玉米产量最严重的时期。
2 发生特点2.1生活史地理位置不同,地势和气温不同,发生代数也不同。
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一年发生3代,第1代幼虫在6月中旬盛发,危害春玉米的心叶;第2代幼虫在7月中旬盛发,危害夏玉米心叶、春玉米穗;第3代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危害夏玉米穗。
最后玉米螟均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次年生长季节到来后开始化蛹、羽化。
2.2习性成虫大多在夜间活动,有强烈性诱表现和趋光性。
成虫产卵对植株高度有选择性,高大茂密的玉米田块玉米螟产卵多,受害严重;幼虫具有趋糖、趋湿、趋触性。
幼虫经过几次蜕皮,老熟后在被害部位附近化蛹。
3发生原因3.1气候条件雨量和湿度对玉米螟的影响最大。
相对湿度越大,产卵量越大,当达80%时产卵量达到高峰。
干旱环境不利于卵的孵化及幼虫成活,温差大于12℃时,对玉米螟的发生也极为不利。
玉米螟综合防治和治疗技术
![玉米螟综合防治和治疗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4d3d1837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95.png)
玉米螟综合防治和治疗技术玉米螟是一种严重危害玉米产量和品质的益虫,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非常大。
因此,及时进行综合防治和治疗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对玉米螟综合防治和治疗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玉米螟的生态习性玉米螟是一种属于昆虫纲鳞翅目螟蛾科的益虫。
在春季初期,从土壤中出土成虫,通过空气,水和食物的刺激发生生殖,产下卵。
玉米螟的卵期为4-7天,幼虫期为30-40天,蛹期12-15天。
玉米螟飞翔很远,每年可发生多代,喜欢在玉米、甘蔗、高粱、豆类等作物上产卵,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严重危害。
玉米螟的危害玉米螟的危害主要表现为:1.叶片被蛀,减少光合作用,影响玉米生长;2.幼穗被蛀,导致玉米产量减少;3.穗上发生小黑粉,降低玉米品质。
玉米螟的综合防治和治疗技术为了有效控制玉米螟危害,应采取综合防治和治疗技术。
生物防治使用天敌和寄生性昆虫等生物防治方法,可以达到有效控制玉米螟的目的。
一些可能对玉米螟有效的天敌和寄生性昆虫包括:•蜘蛛:蜘蛛常见于玉米田,能够捕获玉米螟;•瓢虫:瓢虫是天敌昆虫,对玉米螟和其他害虫有一定的吃储;•绵蚜科昆虫:这类昆虫的幼虫寄生在玉米螟体内,干扰其生长发育和生殖,从而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常见的玉米螟控制方法。
以下为常用的化学控制方式:•杀虫剂:硫磷、甲胺磷、阿维菌素等杀虫剂都可以用来控制玉米螟;•应用生长调节素:生长调节素可以调节植物内部激素平衡,加强玉米的免疫力,从而减轻玉米螟的危害;•植物提取物:一些植物提取物(如姜黄素)作为天然植物杀虫剂,可以有效控制玉米螟。
农业措施通过合理的农业措施,可有效减少玉米螟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可用的农业措施:•间作玉米:将玉米与一些其他作物夹作,可减少玉米螟发生;•垄上套袋:早期使用玉米螟专用陷阱诱捕,发现过螟时,在玉米茎上套上玉米螟专用袋,阻断螟的食欲;•友好生态:在玉米田周围种植一些天敌植物等,与生物防治配合,提高玉米田的友好生态。
我国亚洲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我国亚洲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e3566fd750e2524de5187e53.png)
亚洲 玉米 螟 在我 国 的年发 生 代数 随纬度 的变化 而变化 ,一年 可发生 1
生盛期 在 2 ~3 代 区 ,大体 为 春玉 米穗 期和 夏玉 米心 叶期 ;第 三代 卵和 幼虫
的发生期在 3 代 区 ,为夏玉米穗期 。成 虫 多 在晚 上羽化 ,白天潜 伏 ,夜 间活 动 ,飞行 力强 ,有趋 光性 。各 地 的亚
面 ,近年来 做 了大量 的工 作 。玉米 螟
赤眼蜂 已在生产上应用 。
始期 。 以后 每5 d 放一 次 ,连续 放蜂 三 次 。在产 卵高 峰期 间 ,应 放 出大量 赤 眼蜂 ,才能收到 良好 的防治效果 。 应根据 螟 卵数 量确 定放 蜂 量 。百 株虫量在7 0— 8 O 头以下 ,放蜂 量为 1 万
一
亚 洲玉米 螟 的 防治应 贯彻 综 合 防 治 的 指导 思 想 。 以农 业 防 治 为基 础 ,
搞好作 物布局 ,选种抗螟 丰产新 品种 ,
因地 制 宜处理 越冬 寄主 ,压 低发 生基 数 。积极 推广 生物 防治技 术 ,协 调好 药剂 防治 与生 物 防治的关 系 ,保 护和 利用 自然 天敌 。药 剂防 治应 以玉 米心
蛹达 1 0 %,向后推 1 5 d ,为第 一次 虫在 寄 主秸
秆 、穗轴 或根茎 中越冬 。
亚 洲 玉 米 螟 的 食 性 较 杂 。 主 要 寄
学布局各 种作 物 ,合理 间作 、套种 。 3 、种植 早播诱集作 物 ,进行 集 中
玉米螟物理防治方法
![玉米螟物理防治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566272e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fb.png)
玉米螟物理防治方法
玉米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害虫之一,常常造成玉米叶片被咬食,玉米穗被啃食,从而导致玉米减产。
为了控制玉米螟的危害,采取物理防治方法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1. 落地灯诱捕
落地灯是薄膜夜光灯,放置在地面上,利用光线诱捕玉米螟。
在玉米种植的早期,可以在田间适当布置落地灯,以期减少玉米螟危害。
2. 陷阱
设置黄色或绿色的塑料板或罐子,涂上糖水或发酵液,可以吸引玉米螟飞来落入,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这种方法适用于玉米生长初期,也可以与其他防治方法结合使用。
3. 密闭防治
在玉米生长期间,可以将玉米压缩到密闭的塑料袋中,使玉米螟无法进入,并在袋中加入适量的二氧化碳,使其死亡。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规模种植的情况。
4. 转基因玉米
利用转基因技术,研发抗玉米螟的玉米品种,可以有效降低玉米螟的危害,提高玉米产量。
同时,也需要注意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
总之,物理防治方法是一种简单、环保的玉米螟防治方式,可以结合其他防治方法使用,起到更好的效果。
- 1 -。
浅论玉米螟防治技术
![浅论玉米螟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f6026d01844769eae009edda.png)
( 2 ) 化蛹期 : 越冬代幼虫在 5月末至 6月上旬开始化蛹 , 6
月中、 下旬 为化蛹盛期 , 田间开始见到越冬 成虫 , 越冬代蛹 羽化 盛期是 6月末 。
特点 , 设频振式杀虫灯 、 黑光灯、 高压汞灯等诱杀玉米螟成虫 , —般在 5 月下旬开始诱杀 7月末结束 , 晚上太阳落下开灯 , 早晨太阳出来闭
浅论玉Hale Waihona Puke 螟 防治技术 文/ 王金 秋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朝 阳乡人 民政府 1 6 6 4 0 5
摘要 : 米螟俗 称箭杆 虫、 玉米钻心 虫等 , 属鳞翅 目 螟蛾科 。玉 米螟是世界性 大害虫, 为害寄 主种 类多达 1 5 0种 以上 , 其 中玉米
为 害最 重 。每 年 可 造 成 产 量 损 失 5 —1 5 %, 本 文 阐述 了 玉 米螟 害 虫的 形 态 , 习性 , 危 害特 点及 防 治技 术 。 关健词 : 玉米 玉 米螟 玉 米螟 危 害特 点 及 习性 防治 技 术
一
、
的各个 时期采取对应 的有效 防治方法 , 在全 省的各县 ( 市) 联防、 在全县 的个村屯联防 , 必定会收到非常 良好的效果 。
1 、 选用抗虫 品种 : 不同品系的玉米对玉米螟抗性强 弱不同 , 玉米螟发 生强 弱也不 同。近年研究抗螟 玉米品系在心叶期 的心
不 良、 籽粒霉烂而导致减产。初孵幼虫危害玉米嫩 叶, 取食 叶片 、 表皮及 叶肉后 , 即潜入心叶 内蛀食心叶 , 使被 害叶呈 半透明薄膜
第一代玉米螟幼虫开始危害 田间的玉米 的时期 ,危 害最严重时
期是 7月下旬一8月下旬 。9月份幼虫进入越冬状态。
2 、 生 活 习 性
收其 营养 , 致使玉米螟卵破坏死亡 , 以消灭 玉米螟虫卵来达到 防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田间应用技术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田间应用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f16357e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87.png)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田间应用技术在农村,玉米种植可是大事一桩,特别是到了秋收的时候,大家都希望自家玉米能结出个金黄饱满的好果实。
可是,谁能想到,这一片看似平静的田野,往往在不经意间就成了害虫的战场。
玉米螟,这个小小的家伙,不但让咱们的玉米叶子变黄,还能钻进玉米棒里,吃掉里面的籽儿,搞得一片狼藉,真是让人恼火!别急,咱今天就来聊聊怎么用赤眼蜂这种“天敌”来解决这场“战争”。
赤眼蜂,它可不是你脑袋里想的那种大蜂,翅膀一挥就飞得没影的那种。
相反,赤眼蜂长得小得像个小米粒儿一样,甚至有时候都能看不见,简直是一个隐形的战士。
它最擅长的事儿,就是趁玉米螟安安心心地在玉米上做“坏事”时,偷偷地溜到它身边,把自己的卵放进玉米螟的体内。
然后,嘿嘿,小螟虫就成了赤眼蜂的“外卖”了。
你看,它们的这种“食物链关系”多有意思,玉米螟一旦被赤眼蜂的卵孵化出来,它们就会被吃得一点不剩,结果就是玉米螟的数量锐减,咱们的玉米得以安然无恙,真是为农民省心又省力。
说到这里,咱们就得谈谈这个赤眼蜂是怎么使用的了。
你别以为它们能随便飞到哪儿就行,还是得讲点策略的。
一般来说,咱们会在玉米田里提前释放赤眼蜂的成虫。
这些赤眼蜂会在田间四处飞舞,一边找食物,一边完成它们的“使命”——帮助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为了让它们能够更加高效地工作,咱们通常会选择在玉米螟活跃的时节,也就是它们刚开始繁殖的阶段来释放赤眼蜂,效果最好。
一般来说,在早晨或傍晚这两个时间段放蜂最为合适,因为这个时候温度适中,赤眼蜂活跃度高,工作的效率自然也就高了。
放蜂的方法也很简单,大家可以直接把装有赤眼蜂的小盒子挂在玉米杆上,赤眼蜂就会自己飞出来开展工作了。
不过,大家可得记住一点,赤眼蜂的工作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见效的。
它们不像咱们想象中的超能战士,一下就能把害虫全搞定。
要是想有个好效果,得耐心点,可能得持续几天,甚至几个星期才会看到明显的成果。
所以,在使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过程中,咱们一定得有耐心,给它们时间去发挥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
一、农业措施:
1、推广抗螟品种:在适合种植区域推广抗螟品种.
2、处理越冬寄主。
一是推广秸杆还田,在有条件地方采用机械灭茬还田,既能降低虫源基数,又能培肥地力;二是烧
掉剩余秸杆。
二、生物防治:
1、白僵菌封垛。
就是对上年的玉米秸杆垛进行药剂处理,消灭在秸杆内越冬的玉米螟,降低虫源基数,达到防治的目
的。
在玉米螟化蛹前(我市一般在6月上、中旬)用白僵菌粉对去年的玉米秸杆垛进行喷粉处理,用药量为每立方米秸杆用
1:40白僵菌粉(一份白僵菌原粉兑40份滑石粉)0.5公斤,对垛内和垛外进行均匀喷粉封闭;
2、田间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在玉米螟化蛹初期,对玉米螟的羽化进度进行调查,准确预测玉米螟成虫田间产卵高
峰期(我市一般在7月中、下旬),每亩地选1个放蜂点,放蜂15000头,分两次释放,间隔7—10天,第一次放蜂7000头,
第二次放蜂8000头。
2、田间投撒颗粒剂防治。
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我市一般在7月初)将白僵菌颗粒剂或杀螟丹颗粒剂投撒在玉米心叶中,
每株3—4粒,用药量每亩约0.5公斤。
三、物理防治:利用玉米螟成虫的趋光性,设置高压汞灯和水池捕杀玉米螟成虫。
方法是于玉米螟羽化初期(我市一般
在6月中旬),在村屯附近设置高压汞灯,灯间距150米,每盏灯下设置直径为1米的水池,水深10厘米并放少许洗衣粉,灯
距水面约1米,于晚8时至次日拂晓前开灯进行诱杀,连续开灯40—50天。
四、化学防治
在越冬代玉米螟羽化盛期前(6月20日左右),取两节高梁杆,将一节去皮后浸泡在50%敌敌畏的原液中,把浸泡好的高梁
杆插入垛内40厘米处,每立方米插2-3根。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玉米螟的防治时间、方法、所用药剂。
1.2本标准适用于玉米螟综合防治。
2 综合防治
2.1防治策略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2.1.1 农业防治
收获时将秸秆拉回,堆放整齐,封垛。
翌年5月20日前处理完毕。
因地制宜选择抗虫、耐虫的叶片直立型玉米品种,如黄莫417、掖单12等。
2.1.2 生物防治
2.1.2.1 白僵菌封垛
孢子液选用每g五十亿孢子量的白僵菌粗提料。
用适量清水浸泡白僵菌成料,泡透后加入少量洗衣粉用手搓揉,将孢子充分揉洗后,捞出残渣,再用沙布过滤。
每50g白僵菌成料兑水50Kg。
封垛时每平方米一点,将喷头分层插入,尽量使秸秆均匀淋洒孢子液。
孢子粉将每g含孢子量80亿的白僵菌粉100g,兑滑石粉25Kg,混合均匀,在秸秆垛表面每平方米一点,将喷粉管插入垛内摇动手把,直至垛面飞出菌粉。
封垛时间在幼虫复苏后化蛹前。
2.1.2.2 田间释放赤眼蜂防治一代玉米螟卵
在玉米大面积连片种植的区域,可于田间越冬代成虫产卵盛期,即百株有卵一块时放第一次峰,放蜂量为每Ha211.94万头。
5~7天后放第二次蜂,放蜂量为每Ha210.45万头。
放蜂时应选择晴天,避开中午或大风,如有降雨,应在雨后放蜂,每0.067Ha2放2点,点间距为18×18m2,将蜂卡均匀分开(每点约50粒),固定于玉米中部叶片背面的中部背光处。
2.1.2.3 生物颗粒剂防治玉米螟一代幼虫
BT颗粒剂(湖北省农科院Bt研究开发中心)0.067 Ha2用量150ml,兑细河砂4~5Kg混拌均匀。
白僵菌颗粒剂(吉林农科院)用每g50亿孢子的白僵菌0.35Kg,兑细河砂5Kg,混拌均匀。
玉米心叶中期~末期撒入玉米喇叭口。
撒施量为每株玉米1g。
2.1.3 物理防治
2.1.
3.1 高压汞灯诱杀越冬代成虫
在农电供应较稳定,村屯居住较为集中,玉米种植面积大的地方选用450W自镇式高压汞灯。
用三通防水灯头,2mm的多股软灯头线,2.5mm的防风雨电源线,5~10A的单项开关刀闸。
将汞灯安装在捕虫水池上方中央, 并用支架固定,灯泡距水
面0.15m。
灯间距为150m。
捕虫水池内径1.2m,高0.12m,水池下面留一放水孔。
水池中注入0.06m深的水,加入0.1Kg洗衣粉,每三天换一次水。
高压汞灯每天20点开灯,次日凌晨4点关停,同时将虫子捞出。
高压汞灯应选择村屯外围,且庭院较为开阔的住户院内安置,避免建筑物和树木对灯光的影响。
开灯期为当地越冬代玉米螟羽化始盛前,开灯期一个月。
2.1.4 化学防治
杀螟灵一号颗粒剂0.067Ha2用量250g,加4~5Kg细河砂,混合均匀。
玉米心叶中期~心叶末期撒入玉米喇叭口。
撒施量为每株玉米1g。
对重发生田除选用高压汞灯、田间释放赤眼蜂的防治方法外,用白僵菌封垛作为辅助防治措施;如遇连日大风雨,或农电故障及其它原因影响高压汞灯、赤眼峰防治效果,须在田间查卵后根据情况用杀螟灵、白僵菌、Bt颗粒剂予以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