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综合防治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 技 推 广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2年第6期
摘要:玉米螟,俗称玉米钻心虫,玉米螟是危害玉米较重的常发性害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平均减产10%,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种植密度的加大,肥水务件的提高,玉米螟的危害日益加重,因此做好玉米螟防治工作对提高粮食生产意义重大。
关键词:玉米螟;危害特点;防治措施
玉米螟俗称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玉米螟食性杂,是玉米的专化害虫,以幼虫危害玉米。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种植密度的加大,肥水条件的提高、玉米螟的危害日益加重,对玉米的品质和产量都造成较大的影响。玉米受害植株高达30%左右,减产10%,严重发生时,受害植株高达90%,减产30%左右。
1 危害特点
玉米螟幼虫在心叶内取食嫩叶,玉米心叶出现花叶和排哦啊我粪孔,当被害叶展开后,在叶片形成不规则的半透明薄膜状排孔,被害严重的叶片支离破碎不能展开,雄穗不能正常抽出。玉米雄穗抽出后,大部分幼虫开始蛀入雄穗柄和雌穗以上的茎秆,造成雄穗及上部茎秆折断。幼虫主要集中在花丝内危害,雌穗被害状为咬断花丝。一部分则蛀入雌穗轴内,危害玉米子粒,使玉米子粒破损,缺粒、变霉,破坏茎秆组织,影响养分运输,严重影响雌穗发育和籽粒灌浆,这也是影响玉米产量最严重时期。
2 发生规律与习性
2.1 生活习性
玉米螟根据地理位置不同、地势和气温的不同,发生代数也不同。从北方到南方,每年发生一代到六代。我省每年发生一代到二代,以老熟幼虫寄在主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次年生长季节到来后开始化蛹、羽化,并产卵为害。成虫产卵对植株高度有选择性,高大茂密的植株,玉米螟产卵多,受害严重,共5龄,龄前多在叶丛雄穗苞、雌穗顶端花丝及叶腋等处危害,4龄后钻蛀危害,幼虫经过几次蜕皮,逐渐老熟,一般在被害部位附近化蛹。
2.2 活动规律
成虫白天躲藏在茂密的作物田里或田边沟旁的杂草丛内,夜间开始活动,飞行力强,有趋光性和强烈性诱表现。玉米螟幼虫有趋糖、趋触(即整个躯体尽量保持与植物组织接触和趋近的特性)、趋湿、趋温等特性。
3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1 越冬基数的关系
越冬基数是影响玉米螟发生数量和危害的基础。一般玉米秸秆堆放多及越冬存活率高的地方历年发生危害就重。
3.2 气候条件的关系
对玉米螟影响最大的是雨量和湿度,玉米心叶期过于干旱时叶片上的卵块往往会脱落。6~8月如果降雨均匀,相对湿度达70%以上,玉米螟会严重发生。3.3 与天敌的关系
玉米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被许多天敌捕食和寄生,也受白僵菌的寄生。赤眼蜂对玉米螟有很大抑制作用。3.4 与玉米品种抗螟性的关系
不同玉米品种有不同的抗螟性,这与品种中含有的抗螟素多少有关。
3.5 与作物布局的关系
制定玉米螟综合防治规划,必须注意种植布局。
4 主要测报方法
4.1 越冬虫源调查
在秋后和冬后各抽查主要寄主作物的秸秆100株左右,根据秸秆有虫头数、活虫数、残存秸秆的数量,推算越冬基数,预测当年可能发生的程度。
4.2 田间卵量消长调查
百株卵量是表示各代发生轻重的主机指标之一,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每块面积不小于5亩,按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20株作好标记,每3天调查1次,逐叶观察,随时记载。
4.3 玉米生育期调查
实践证明玉米心叶末期和抽丝期是防治玉米螟的适期,心叶末期一般可用“手捏法”和“数叶片法”进行,抽丝盛期调查应从抽丝开始,第2天调查一次,当抽丝达60%时即为盛期,如用剪花丝抹药泥法防治时,可在抽丝盛期后7天左右防治最佳。
4.4 幼虫危害调查
选择有代表性地块,在心叶中期和末期调查花叶株率,穗期调查雌穗的虫穗率,指导防治,每块地采用5点取样法,调查100~2000株。
4.5 防治指标
一般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百株有虫达60头左右,即可进行防治。
5 防治方法
消灭玉米螟的危害,必须采用田内与田外防治相结合,越冬时期与生长季节相结合,化学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重点防治与一般防治相结合,只有采取综合防治才能达到较显著效果。
5.1 农业技术防治
(1)处理越冬寄主、压低虫口基数:我国北方常因地制宜,利用烧、沤、轧、封、剥、铲等办法,把越冬幼虫数量压低到很小的程度。
(2)选育抗螟品种:玉米品种间在抗玉米螟方面有差异,选择高抗虫害玉米品种,能够有效地防治玉米螟的发生和发展。
(3)改变种植方式,加强田间管理。
5.2 化学防治
(1)心叶末期防治:可选用1.5%辛硫磷颗粒剂以1:15比例与细沙或煤渣拌匀后撒入玉米心叶,连续2次,防治
浅谈玉米螟综合防治措施
周艳红,梁亚平
(吉林省梨树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吉林梨树 136500)
·174·
农 技 推 广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2年第6期
效果达90%以上。
(2)穗期防治:在玉米抽穗期,用90%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50%甲胺磷1500倍液,每株5~10mL灌注露雄的玉米雄穗,也可以滴几滴在雌穗顶端花丝基部,熏杀在雌穗顶部危害的幼虫,或用敌敌畏乳油熏蒸,装入塑料袋中系在玉米秆中上部熏蒸成虫,有效控制成虫产卵,降低幼虫数量。
5.3 生物防治
可用赤眼蜂和白僵菌、Bt颗粒剂防治
(1)赤眼蜂防治:在玉米螟产卵始、盛、末期各放蜂1次。每亩共放1~3万头,视虫情程度而定。盛期放蜂量要大些,这样效果比较理想,寄生率达70%~90%以上,按照放蜂量、放蜂地点及有效赤眼蜂头数,将蜂卡撕成小块,用秸秆皮或会线别在放蜂点玉米植株中部叶片的背面距基部1/3处。
(2)白僵菌防治:按秸秆垛每立方米用白僵菌原粉100克,用喷粉机喷粉,使幼虫感染白僵菌后死亡,进行白僵菌封垛。
(3)用Bt颗粒剂防治:用Bt颗粒剂在玉米叶末前期撒入心叶里,第6~7m2用700g,中午阳光太强时不宜施药。5.4 物理器械防治法
在成虫发生期,利用螟蛾的趋光性,高压汞灯对玉米螟成虫具有强烈的诱导作用,每200-300亩装一盏高压汞灯,灯下放置大的水桶或水缸,6月末至7月份每晚8:30开灯,第二天早上4:00关灯,并且雨天照常开灯诱杀玉米成虫,将大量消灭成虫,减少田间落卵量,减少下代玉米螟危害,又不杀伤天敌。
参考文献
[1] 麦玉强.玉米螟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现代农业科技,
2012(01):10.
[2] 苏延宾.玉米螟危害的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安徽农学通报
(下半月刊),2009(06):25.
摘要:玉米顶腐病是近年来出现的玉米新的病害,我地虽然发生面积不大,却呈逐年上升趋势,危害损失大,潜在危险性较高。农民往往认识不够并且不知如何防治,通过对玉米顶腐病的发生与防治阐述,为广大农民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顶腐病;发病规律;发病症状;田间诊断;综合防治玉米顶腐病是侵染玉米新的病害,属世界性的玉米病害。在加拿大、美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生。玉米顶腐病的危害损失严重、潜在危险性很大。除侵染玉米外,还侵染高梁、谷子、小麦等大田作物。1998年在我省阜新地区首次发现,2002年在辽宁省玉米产区大面积发生,重病区发病率高达50%。目前在山东、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多个省份都有此病的发生与流行。
建昌县地处辽宁省西部,是农业大县,辽宁主要的玉米产区。耕地面积82万亩,玉米播种量占80%以上。由于连年重茬,管理粗放,玉米的病虫害有连年加重趋势。近年来玉米新的病害顶腐病时有发生,给农民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2011年,春季低温高湿,播种过早,玉米苗期顶腐病有发生情况。特别是在2012年的多雨年份,发病较重。据调查,一般玉米田的发病率1.2%,病株率在10%左右,重病田达32%。有的地块甚至毁种。因此,对玉米顶腐病的研究与防治势在必行。
1 玉米顶腐病的发病规律
1.1 病原特征及侵染途径
1.1.1 病原特征。据文献记载,引起玉米顶腐病的病原菌为串珠镰孢亚粘团变种(Fu-sarium moniliformevar ·subglutinansWr·Reink)。在PDA或PSA 培养基上,25℃下培养6天,菌落由粉白至淡紫色。气生菌丝绒毛状至粉末状。小型分生孢子较小,长卵圆形或拟纺锤形、无隔,大小为6.4~1207μm×
2.5~4.8μm。孢子不串生,聚集成假头状黏孢子团。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较直、顶胞渐尖。病菌菌丝生长温度为5~50℃。适宜温度25~30℃,以28℃下生长最快。大、小型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10~35℃,适宜温度我25~30℃,低于5℃和高于40℃不能萌发。
1.1.2 侵染途径。病原体主要在土壤、病株残体和带菌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病原。顶腐病具有某些系统侵染的特征,病株产生的病原菌分生袍子还可以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植株地上部分均能被侵染发病,天气长时间潮湿有利于发病,在患病处表面可产生粉白色孢子层,病菌分生孢子借助于雨水传播可再行侵染发病。病原菌一般从伤口或茎节、心叶等幼嫩组织侵入,虫害尤其是蓟马、蚜虫等的危害会加重该病害的发生。
1.2 发病症状
玉米顶腐病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症状复杂、多样。苗期(3~4 叶)期病株生长缓慢,茎基部变灰、变褐、变黑。叶片边缘失绿,出现黄色条斑,叶片皱缩、扭曲,重病苗枯萎死亡。植株生长中(6~7叶)、后期叶茎部腐烂后仅存主脉,中上部完整但多畸形,呈浦扇状。以后生出的新叶顶端腐烂,叶片短小,叶尖枯死或残缺不全,叶片边缘常出现刀削状和黄色条斑。成株期病株多矮小,顶部叶片短小,残缺不全,皱褶扭曲。有时上部叶片不展开,卷曲成牛尾状,雌穗小多不结实。茎基部节间短,茎杆上有病烂斑块,腐烂部分有虫蛀道状裂口,纵切面可见内部黑色腐烂。病株根系不发达,主根短小,根毛细而多,呈绒毛状,变褐腐烂。高湿时,病部出现粉白色
浅析玉米顶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韩连和
(辽宁省建昌县牤牛营子乡农业技术推广站,辽宁建昌 125300)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