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与分类

合集下载

施拉姆-余也鲁教育传播模式

施拉姆-余也鲁教育传播模式

(1)该模式全面系统概括了教育传播系统构成的要素和传 播过程的基本阶段,反映了教育传播系统各要素间的关 系,总结了面对面传播和远程传播的共同特点,直观清 晰,可操作性强。 (2)该模式指出教育传播必须全面关注传者、信息(软 件)、工具(硬件)、受众、效果等五个方面的理论研 究,这对深入研究传播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3)该模式指出,要提高传播效果,传播者必须更新教育 观念,注重对新事物的学习和新技能的培养,以利于科 技与媒体在教育的应用;作为一个传播组织来说,还应 该注重人才的训练以适应当代教育的要求;传播者不是 单个个人,更是集体,要发挥集体的合作精神,搞好分 工协作。
这一模式揭示了教育传播中,教师根据某种需要(如社 会发展、年轻一代身心发展需要等)选择教育信息和教育媒 体,并通过媒体(这里的媒体包括教师的语言符号和体态等 非语言符号)将教育信息传输给学生,学生主动地接受通过 教育媒体传来的信息并进行反馈,教师根据反馈信息进一步 调整教育信息与媒体,达到优化传播过程,提高传播效果的 目的。传播环境对传播系统的各个要素都有一定的影响。反 馈和传播环境虽然对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但它们不是传播 过程的构成要素,故在模式图中用虚线框表示。另外,环境 对传播过程的影响,不是人为控制的主要信息流向,所以也 用虚线表示,下同。 当代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宣韦伯)和余也鲁根据现代 教育新秩序理论,勾勒出的教育传播模式,比较全面、具体 地反映了教育传播的基本规律,可以看作是上述基本模式的 具体化。
余也鲁(19242012),江西奉新人, 香港传播学开山鼻祖、 浸大传理学院创办人。 被誉为浸大“传理系之 父”,他的著作《门内 门外—与现代青年谈现 代传播》(1980年)、 译著《传学概论》 (1983年),更是不少 传媒人的启蒙之作。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

分类号学号密题 目(中、英文)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学科门类 提交论文日期专业名称 成绩评定摘要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传播形式,它的出现使教育传播具有新的特点和规律,并且一个好的教育传播模式应具有科学性、现实性、简明性、可操作性和创见性等特征,要构建科学的教育传播模式必须明确教育传播过程中的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本文从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传播过程的特点、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教育传播模式的特征、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教育传播模式的分类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基于网络国际课堂的教育传播模式、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教育传播模式、基于网络虚拟现实的教育传播模式这三种教育传播模式,为提高教学效果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更好的适应学科和教学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学改革的实施。

关键词:网络教育;教育传播;过程;模式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2010届本科毕业论文AbstractNetwork education as a new form of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which gives some new features and laws to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A good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model shouldshare such features as scientific, reality, simplicity, operability and innovative and so on.To build a scientific education model, we have to be clear about the components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and also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each other.This paper is trying to expatiate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tage of the education transmission process; as well as the features, constru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education transmission mold, and made Web-based communication mode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 community-based education learning mode of transmission, network-based education, virtual reality mode of transmission of these three transmission modes of education, so that it can find a better wa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 optimize educational structure for keeping the pa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and teaching, and also promoting the education annoviation.Keywords:Network educati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process ;model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II)引言 (1)1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传播过程 (1)1.1 网络教育的信息传播过程 (2)1.2 网络教育传播的特征 (3)1.2.1 自主性 (3)1.2.2 个性化 (3)1.2.3 交互性 (3)1.2.4 平等性 (4)1.2.5 多元化 (4)1.3 网络教育传播过程阶段 (4)1.3.1 传播者和媒体编制阶段 (4)1.3.2 通道发送与接收阶段 (5)1.3.3 学生学习阶段 (5)1.3.4 反馈阶段 (6)2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传播模式 (6)2.1 教育传播模式的特征 (7)2.1.1 科学性 (7)2.1.2 现实性 (7)2.1.3 简明性 (7)2.1.4 可操作性 (7)2.1.5 创见性 (8)2.2 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 (8)2.2.1 分解教育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8)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2010届本科毕业论文2.2.2 分析每个要素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各个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9)2.2.3 按一定的绘图规则绘制教育传播模式图 (9)2.3 教育传播模式的分类 (10)2.3.1 分类的依据 (10)2.3.2 教育传播模式分类的现状 (10)3 三种网络教育传播模式简述 (11)3.1基于网络国际课堂的教育传播模式 (11)3.2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教育传播模式 (12)3.3基于网络虚拟现实的教育传播模式 (12)4结语 (13)参考文献 (14)谢辞 (15)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引言现今,越来越多的人要求继续学习,接受高等教育或终生教育培训,而现有教育资源有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

教育传播学讲义

教育传播学讲义

《教育传播学》讲授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传播一、什么是传播(一)三个实例1.幼儿隔离2.海员打捞3.切断一个人与外界联系,看能维持多久?(二)传播对人类的意义1.传播是个体成长中必不可少的条件,缺少这个条件个体就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个体。

2.传播是维持个体正常思维和行为不可缺少的条件。

3.传播是维持社会正常思维的重要条件。

(三)传播定义模式人类借助各种载体或媒体进行交流、交往以达到各种目的意图一种活动或过程(人际间传播)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感情,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二、传播的类型(一)人对人传播(人际传播)P31.个人之间传播2.组织传播组织传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通过一定的媒体3.大众传播通过一定媒体,对一群不可预知的受众,进行信息传递交流活动。

目的:从多方面影响受众,使之接受和认同传播着的意向4.教育传播(二)人的内在传播;分类:外刺激传播(心理学)反射性传播(生理)思维性传播:思维性传播则是没有任何干扰,是最纯粹的传播。

I<——>ME(三)传播的功能1.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其功能:美国社会学家萨皮尔认为:社会是一个主要由传播维持的这类关系所组织的网,传播就象血液流经心血管一样,流过社会系统,为整个社会机体服务。

传播具有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功能。

2.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其功能:美国政治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认为传播有三个功能:(1)传播具有授予团体和个人以社会地位的功能。

(2)传播具有促进执行社会准则的功能(社会舆论)。

(3)传播具有消极的误导功能。

(从某种角度,具有精神麻醉作用)3.从传播学角度传播学家拉斯威尔认为传播有三大功能:监视环境、应付环境、传递遗产。

传播的主要功能有: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第二节教育传播一、教育传播的概念(一)概念师生之间利用有效媒体特定内容促进学生发展(二)教育传播的特点1.明确的目的性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3.受者的特定性3.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二、教育传播的演进(一)口语传播阶段主要特征:信息较少且零散无序。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之五-教育传播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之五-教育传播理论
拉斯韦尔的5w模式信源信道干扰反馈共同经验领域??香农施拉姆香农施拉姆模式的结构和所包含的要素模式的结构和所包含的要素与与香农香农韦弗传播韦弗传播模式模式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强调了教学中信源与信宿必须有强调了教学中信源与信宿必须有公共信道即教师与学生必须有共公共信道即教师与学生必须有共同的经验领域这同的经验领域这共同的经验领域共同的经验领域是什么
⑶施拉姆循环模式请尝试用你自己的语 言来解释施拉姆模式, 并分别用实例来说明 老师和学生的编码与 译码过程和现象
⑷贝罗模式(S-M-C-R模式)
信息源 Source
传播技术 态度 知识
社会系统 文化
信息 Message
通道 Channel
成分
结构 视




容 处理 号 嗅

受传者 Receiver
⑴香农-韦弗传播模式(续)
受传者收到信息后,将产生反应,并通过 各种形式给传播者“反馈”信息。
传播过程中还存在干扰信号,干扰信号可 影响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等部分, 简化集中表现对信道的干扰。
优秀的传播者,应经常注意受传者的反应, 修正传播内容,使适合受传者的需要、兴趣 和经验,以加强传播效果。
三、媒体传播理论
1.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1)主要观点
戴尔将人们学习的各种渠道统称为获得经 验,将各种经验按照抽象程度的不同,由低到高进 行了划分,把人类学习的经验划分为三大类11个层 次(先是10个层次,后改为11个层次) 。
戴尔的“经验之塔”
⑵⑴
教最
学底
活层
动的
应行 从为 具最 体具 经体
观察之后,也许会直接介入活动。
“经验之塔”理论

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一)传播理论

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一)传播理论

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一):传播理论hsyjjy 2004-11-20 下午 07:27:52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他综合了多门相关学科的相关理论,特别是许多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新观念、新理论,他们交叉渗透,形成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推动着本学科的持续发展。

一、教育技术学的信息论基础:教育传播学我们知道,大众传媒播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迅速、广泛”。

而我们的教学实际上就是知识的传播过程,因此用传播学理论来研究媒体与教学过程,探索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是很有价值的,这也是教育技术学的一个传统研究途径,并由此诞生了教育传播学。

传播一词译自英语communication,也有人把他译成交流、沟通、传通、传意等,他来源于拉丁文communicure,意思是共用或共享。

现在一般将传播看做是特定的个体或群体即传播者运用一定的媒体和形式向受传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一)教育传播过程一般把教育传播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来描述:1.传播的准备:目的、对象等的确定、提出系列传播任务、进行教育传播决策。

教育传播的对象群是确定的,但是存在着多样性和动态性,因此应有预测性分析研究。

2.教育传播的实施:信息的开发、收集、加工、发送等。

3.教育传播作用于学生心理:教育信息引起学生的注意,信息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在感觉通道中消化和筛选,作用于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引起学生精神状态的变化或行为出现反应。

4.教育传播的调整:根据传播效果的分析,及时调整传播进程或进行补救。

(二)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当媒体应用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时,称之为教育传播媒体,他成为连接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中介物。

人们把他当成传递和取得信息的工具。

在一般的教学理论研究中,将教育者、学习者、学习材料三者作为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他们在教学环境中,带有一定的目标性,经过适当的相互作用过程而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为讨论方便起见,我们称之为教学系统的三元模型。

四种传播模式在教育中的传播案例

四种传播模式在教育中的传播案例

四种传播模式在教育中的传播案例一拉斯维尔的5W模式下面以“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例进行分析:教师作为“传播者”,通过口头语言、黑板、课本等“媒介”,向“受众”——学生,传播该学科的教学内容这些“讯息”。

由于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这种教学模式通常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容易对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产生反感的心理(这是“效果”)。

教师把重点放在知识的灌输,对学生的“反馈”不够重视,未能真正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进行调整。

二香农-韦弗模式香农-韦弗模式的特点在于加入了干扰和反馈。

下面以一节初中信息技术课——“Word图文混排”为例进行分析:在这个传播过程中,“信源”是信息技术课教师,要传送的“信息”是用Word软件进行图文混排的方法;“信道”是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环境;“信宿”是学生。

教师通过PPT课件和在Word中进行操作演示,将Word图文混排的相关知识转化为语言、文字、图像,这是“编码”的过程。

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的PPT课件与教师的操作,将语言、文字、图像加以分析和加工,转化自己的一种技能,这是“解码”的过程。

这节课上,多媒体网络课室部分计算机出现了故障,影响了学生进行学习,这是来自信道的“干扰”。

个别学生对电脑操作十分生疏,由于这种知识、经验的局限未能很好地掌握这节课的内容,这是来自译码的“干扰”。

学生通过回答教师的提问,进行“反馈”,教师了解到学生对上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三奥斯古德-斯拉姆的循环模式经验范围这一模式强调了传播者和受传者都是积极的传播主体。

受传者不仅接受信息、解释信息,还对信息作出反应,说明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籍着反馈机制使传播过程能够不断循环进行。

教学信息的传播是通过教师和双方的传播行为来实现的。

这一模式同时也强调传受双方只有在其共同的经验范围之内,才能达到真正的交流,因为只有这个范围内的讯息才能为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所共享。

第二章教育传播模式

第二章教育传播模式

思考与讨论
? 选用教育传播模式的注意事项。 ? 实践中存在众多教育传播模式的
原因。 ? 设计一种完美的教育传播模式的
可行性。
? 可操作性 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教育传播模式构建(步骤一)
? 分解教育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静态分析认为教育传播系统是由教育者、 受教育者和教学媒体(教材等均可归入此 类)三个要素构成(三要素说的结论)。 动态分析认为:三要素+教育信息
教育传播模式建构(步骤二)
? 分析各要素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以 及各个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不同教育传播理论对各个要素间关系的 阐述不同,尤其是对师生关系的不同定位。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等教育学观点。 信息加工的观点:师生关系是一种双主 体的关系,或者称为“对等的主体”关系。
是再现教育传播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
简化形式; 是对教育传播现象概括的简明的表述; 反映了教育传播现象主要的、本质的
特征; 描述了教育传播系统各要素的地位与
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传播模式的内涵(2)
? 教育传播模式是教育思想、教学结构、教 学程序与教学方法的复合体(内容上讲)。 教育思想是教育传播模式的灵魂; 教学结构是教育传播模式的主体,是教 学方法的服务对象; 教学程序与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传播 系统功能的措施和保障。
教育传播模式的特征(1)
? 科学性 有科学的理论依据(教育学与传播学理论)
? 现实性 来源于教育活动现实或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 简明性 显示传播中的主要因素,体现本质关系
教育传播模式的特征(2)
? 创见性 教育传播模式的不断发展,使其更能反 映现实, 体现事物的本质关系; 好的教育传播模式不仅反映现实,而且 高于现实,体现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国内外教育传播模式

国内外教育传播模式

微课程模式
总结词
以短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技能点展开 讲解,具有短小精悍、针对性强、易于传播等特点。
详细描述
微课程是一种以短视频为主要载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通常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技能点展开讲解,具有短小精 悍、针对性强、易于传播等特点。微课程通常由一系 列短视频组成,每个视频针对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进 行讲解,时长通常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之间。这种模 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掌握知识点和技能点,同 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日期:
国内外教育传播模式
汇报人: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国内教育传播模式 • 国外教育传播模式 • 教育传播模式的比较与评估 • 我国教育传播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前教育传播模式的 现状和问题
国内外教育传播模式 的差异与借鉴
教育传播模式对教育 质量的影响
更加全面和高效的学习效果。
多元化学习方式
混合式教育传播模式采用多元化 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 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以适应不
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
教师角色的转变
混合式教育传播模式中教师的角 色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 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和辅导者 ,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
性。
03
国外教育传播模式
开放式在线教育(MOOCs)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大规模、开放、在线、互动、课程资源丰富、学习自 由度高。
MOOCs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在线教育模式,不 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 自由选择课程进行学习。这种模式具有大规模、开放 、在线、互动、课程资源丰富和学习自由度高等特点 。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视频、音频、文本资料以及在线 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同时还可以与来自世界各地的 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和互动。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学生
教师
媒体
学生
图2-19 协作互动传播模式
学生 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教学评测 HTML文件 学生 学生
EMAIL/BBS
图2-21 基于网络的课堂讲授型教育传播模式
教师
学习资源库 CAI软件 CAI课件
下载网上浏览
学生
EMAIL/BBS
图2-22 基于网络的个别辅导的教育传播模式
教师/ 专家
网站/分析
任务
网站/讨论
互相评价 结束
设 计 实 践
学生作品 充实完善
图2-27“教学设计”课程专题网站的学习流 程
学生 学生 学生
EMAIL/BBS
图2-25 基于网络的专题网站式教育传播模式
开始
案例学习
专题研讨
专题网站
设计实践 学生作品 充实完善 结束
图2-26 “教学设计”课程专题网站的基本结构
开始 网站/播放案例
交流讨论 观察、思考、分析
实 例 学 习
网站/自学
问题
网站/研讨
专 题 研 讨
专题 网站
学习汇报
反馈 图2-13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媒体科技 教师 电教制 作中心 人才 训练 信息 软件制作 传统黑板,挂图, 教科书 视听幻灯, 录音,录象 广播 印刷 电视 新事物学习 新技能培养 电脑 卫星 受众的研究 信息软件的 理论 传者的研究 探讨 研究 工具硬件的研究 教学效果的研究 传播教学 新体系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教育传播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的概念 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

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教育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学课程 第四章 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 课件

教育传播学课程 第四章 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 课件
第四章 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
教育传播通道 教育传播媒体 教育传播媒体的特点和分类
第一节 教育传播通道
传播通道、教育传播通道 教育传播通道中的干扰 如何保持教育传播通道的畅通
传播通道
传播通道是旨在传播过程中信息传递的途径。 传播通道包含有三个基本要素:
编码:传播通道中,在发送端将信息转换为可以 发送的信号。
要创造条件建立起各种类型的教育传播通道。 已建立起来的通道必须保持经常运用,用出
效果
保持教育传播通道畅通的方法
让校园充满信息 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认真编制教材 改善传播设施和优选媒体 选择多样化的传播模式和方法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第二节 教育传播媒体概述
媒体、教育传播媒体 麦克鲁汉的媒体观 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功能和作用
按是否印刷,可将媒体分为印刷媒体和非 印刷媒体。
按是否使用电磁波传递信息,可将媒体分 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
教育传播媒体的特性
呈现力 重现力 传送能力 可控性 参与性
教育传播媒体的特点
视觉媒体的特点 听觉媒体的特点 视听觉媒体的特点 交互媒体的特点 综合媒体的特点
译码:在接受端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成可以理解 的信息意义。
信道
通道的分类
按传递的信号形式,可分为图像通道、声 音通道和文字通道。
按信息流向特点,可分为单向通道、双向 通道。
按不同的信道技术,可分为有线通道、无 线通道。
按参与的物质过程,可分为单一通道和复 合通道。
人接受信息的通道,大致包括视觉、听 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视觉分为色觉和非色觉。
听觉可分为三种形式:语言、乐音、噪音。
视觉和听觉是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通道。

教育传播的模式

教育传播的模式
一般用于描述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结构,构成 事物 的主要因素的位置 功能型模式:具有显著的动态性特征,总是以 能量、力量及其方向性角度来描述各系统各部 分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三)模式的形式
语词的形式:用语言或文字进行叙述说明 图解的形式:以图画、图解或流程图等方式描述 数字的形式:用数学符号或数学公式表示个要素 相互关系
在最初的模式中加入了反馈系统,把传播过程分成 由七个由要素组成、带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并 用图解的形式表示出来。用以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 过程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三)香农-韦弗(Shannon-Weaver)模式 评价:




由七个要素组成,是带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 可解释人类的一般传播过程,是其它许多传播 模式的基础。 系统考虑了“信息”与“信号”之间转换关系, 运用数学模式测量信息量、信号与通道容量。 首次分析了传播中不可避免的障碍因素—噪音

科学性:所依据的理论是正确的。 现实性: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反映现实情况。 简明性:让人一目了然。 操作性:提供一种操作的样式。 创见性: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2-2 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一)亚里斯多德(Aristotle)模式
讲 者 演 讲 听 者 效 果 (speaker)(speech) (audience)(effect)
场 合(occasion)
评价:


是最早阐述传播过程的一个模式,把传播过程分为五个 要素:说话者、演讲内容、听众、场合及效果。 亚里斯多德提出:演讲者为了取得不同的效果,要对不 同的场合、不同的听众构思其演讲内容。 不足:对传播过程没有明确的说明
(二)拉斯韦尔(Lasswell)模式(5W模式) 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五个要素:Who、say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教育传播理论

教育传播理论

传播(Communication)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信息交流的社会现象,是由传播者运用适当的媒体,采用一定的形式向接受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它是按照确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媒体将相应内容传递给教学对象的过程。

一、传播模式传播是一种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复杂过程。

传播学者研究传播过程,往往先将这个过程简化为若干个组成要素,然后分析这些要素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这样就构成了多种多样的传播模式。

这里介绍在当前比较有影响的几种传播模式。

(一)拉斯威尔传播模式1948 年,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 拉斯威尔(Haold Lasswell) 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一个用文字形式阐述的线性传播过程模式。

如图1-4 所示图1-4 拉斯威尔传播模式该模式简要阐述了传播行为包括的五个要素:谁(Who)、说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对谁说(To Whom) 、有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这就是著名的“ 五W 模式” 。

从拉斯威尔传播模式的五个传播要素,我们得到传播研究的五大内容:1. 控制分析研究“ 谁” ,也就是传播者,进而探讨传播行为的原动力。

2. 内容分析研究“ 说什么” ( 或称信息内容) 以及怎样说的问题。

3. 媒体分析研究传播通道,除了研究媒体的性能外,还要探讨媒体与传播对象的关系。

4. 受众( 对象) 分析研究那庞大而又复杂的受传者,了解其一般的和个别的兴趣与需要。

5. 效果分析研究受传者对接收信息所产生的意见、态度与行为的改变等。

拉斯威尔传播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对现代媒体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具有以下明显的缺陷:首先,它忽略了“ 反馈”的要素,它是一种单向的而不是双向的模式,由于他的模式的影响,过去的传播研究忽略了反馈过程的研究;其次,这个模式没有重视“ 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

教育技术学 第六章 传播理论

教育技术学 第六章 传播理论
共识律
不共识-> 共识-> 不共识->
谐振律
教师传递信息的“信息源频率”同学生接受信息的 “固有频率”
选择律
“代价与效果比”
匹配律
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特性
传播技术
态度
成分
结构
视 听 触
知识
内 容 社会制度 文化 处理 符 号


SMCR模式(D.K.Berlo)
传播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说明了教学过程所涉及的要素 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向性 确定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 揭示了教学传播过程的若干规律
1.说明了教学过程所涉及的要素
Who
谁 教师或其他信息源 教学内容
第六章 传播理论
任课教师:钱玲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 Email:iceqianling@
教育技术的传播学基础
传播是利用媒体把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传者 的过程。 传播的类型
教育和传播的关系
教育的本质 传播的本质 教育与传播的共性 教育传播
教育的定义
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 形成和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过程都是教育。广义的教育 可以分为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和社会教育。 狭义教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 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 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构成要素:不论是广义和狭义的教育,其基本构成要素 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 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传播的概念
强调“信息共享”的概念
传播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亚历山大.歌德)
强调“影响”的概念
( 1 )传播是传播者传递刺激以影响接受者行为的

教育传播理论

教育传播理论

教育传播理论教育传播理论是一种关于教育交流的观念和模型。

它是一种基于传播学的学科,将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应用到教育领域中,旨在研究人们如何接受和传播教育信息的过程。

教育传播理论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显著的影响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教育传播理论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理论框架以及实践应用情况。

一、基本概念教育传播理论是一门研究学科,它对教育、媒体和传播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

它认为教育过程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传达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教育的过程离不开审核、编排、传播和反馈回访等环节。

因此,教育传播理论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目标的传播:这涉及到教育内容的设计、组织和传播过程,以及教育目标对受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教育信息的传播:这包括教育信息的编制、传播渠道的选择和实现,以及对于教育信息传播的形式和内容的监控与关注。

3.教育受众的传播:教育接受者与传播者间的互动,受众文化、心理与态度特征,对于教育信息的接受、表述、传播和评价等。

二、历史背景教育传播理论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当时教育传播理论主要集中在对于公共教育和大众传媒的研究上。

20世纪4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金纳思考如何利用有机条件反应的技术进行教育,这一思路引发了教育界广泛关注。

20世纪50年代,美国日久节目出现,不断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推动了教育节目的出现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社会变革和群体关系的多元化,教育理论逐渐从客观的知识传递,向个体情感体验和沟通交互方面转化。

三、理论框架教育传播理论的主要理论框架包括:1.传播过程模型:该模型认为,教育传播是一个信息传递和反馈的过程,它由源头、信息、媒介、受众和效果等五个要素组成,每一个要素都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教育传播的生态系统。

2.信息处理理论:该理论模型认为,人们对信息的接受、转化和处理是基于人类认知活动的。

它从人的思维和记忆机制的角度来探讨教育信息的传递和接受。

3.多媒体理论:随着新媒体应用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多媒体教育正在逐渐替代传统教育,并成为教育传播理论的新研究方向。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2.教学信息的主要来源 ①教师(指导——传授) ②客观事物 ③教学信息体(机器信息载体、符号信息载体)
3.教学信息体与“经验之塔”的关系
从信息的角度看:人类获得信息的经 验有三个层次:①直接获取(做的经验 和部分观察经验);②从机器信息体中 获取(观察经验的一部分);③从符号 信息中获取(抽象经验)。
方法; 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研究成效。
3、研究文献的主要分布 书籍;报刊;教育档案;专家访谈;非
文字资料;网站;数据资料库等。
4、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 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综合法。
5、利用因特网查找资料
主要有四种方法: 利用因特网搜索引擎查找教育信息
(关键词、主题搜索) 主题:SOHU——院校-师范院校-学校—
2.传播模式的构建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 ②现实性原则 ③简明性原则 ④操作性原则 ⑤创见性原则
二、传播过程要素分析
基本要素:
传者、受者;
信息、媒体;
编码、译码;
噪声、反馈、效果。
符号与信息的区别:
符号是是具体的,但不是物理的;信号是具体的, 同时也具有物理属性。
研究传播现象要注意这些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P21
利用教育网站获取教育信息; 利用网上教育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 利用网上图书馆查阅教育文献。
另外,图书馆也提供信息查询服务。
6、网上搜索信息的技巧
布尔逻辑操作符 AND—逻辑“与”,同时包含关键词; OR—逻辑“或”,只要有一个既可; NOT—逻辑“非”,包含NOT之前的
词,而排除之后的词。 这些逻辑运算符可以组合使用,但有
体、学习方法的变化,完成者有无可能变化?
三、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 自学+讨论
第三节 教育传播过程的 几种主要模式

课堂教学知识传播模型的建构_徐剑虹

课堂教学知识传播模型的建构_徐剑虹

课堂教学知识传播模型的建构徐剑虹(阜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安徽阜阳236023)[摘要]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送,而是知识的传递与生成,于是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基础的教学传播模型的局限性凸现出来。

作为对这一问题的回应,文章将课堂教学传播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在“新三论”思想的指导下从关注系统在教学传播过程中的状态变化入手,将课堂知识传播解读为哈贝马斯的沟通理性问题,建立了基于知识传播的课堂知识传播模型。

[关键词]知识传播;模型;沟通理性;新三论[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徐剑虹(1965—),男,安徽阜阳人。

讲师,主要从事教学设计研究。

E-mail:xujianhonglaoshi@。

在目前教育传播学研究中,我们主要是同化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成果,而这些传播模型是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思想引领下建构的。

信息论和控制论统治之下的传播模型关注系统要素之间的信息流动与控制,必然带有较强的灌输色彩。

实际上,教学不是简单的信息流动与控制,而是知识的传播与创生。

教学传播过程涉及到学生和教师在认知、情感领域的复杂性以及教学互动中可能引入的动态复杂性要素,是一个知识的传播、情感的传递、知识的生成、技能的形成、方法的完善、态度的改变、价值观的建立与巩固等相互交织的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对话沟通对文本的意义、观点达成共识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认知图式会发生转变,教师的认知结构同样会得到更新,二者是相互促进的,这就是教学相长。

课堂教学可以看作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和课程等元素构成的复杂的系统的运行过程,这一过程中系统状态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动态地变化着。

本文试图从知识传播的立场出发,从关注系统状态的变化入手,建构一个基于课堂知识传播的教学传播模型。

期望得到各位专家的指教。

一、目前教学传播模型的局限性(一)知识比信息更具复杂性与一般的大众传播相比,课堂传播属于文化知识的传播,不是简单的信息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7卷 第1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47 No.12007年1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J an.2007论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与分类汪基德(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摘 要:教育传播模式是描述教育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简化形式,是教育思想、教学结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的复合体。

一个好的教育传播模式应具有科学性、现实性、简明性、可操作性和创见性等特征。

要构建科学的教育传播模式必须明确教育传播过程中的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对教育传播模式进行分类时,必须遵循科学的分类原则,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来进行分类,据此教育传播模式可分为:教师导学模式、学生自主探究模式和师生协作、生生协作互动模式。

关键词:教育传播模式;教师导学模式;学生自主探究模式;协作互动模式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7)01-0150-05 收稿日期:2006-09-27 作者简介:汪基德(1962-),男,河南固始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模式方法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用模式方法进行研究可以简化问题的复杂性,从而能较好地解决问题。

目前,虽然有不少著作和论文都介绍并列举了很多教育模式、教学模式或教育传播模式,但对如何构建这些模式以及如何对这些模式进行科学地分类却鲜有提及。

因此,笔者在对教育传播模式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和分类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教育传播模式的含义与特征(一)教育传播模式的含义关于什么是模式,目前在学术界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

《说文解字》上写道:“模法也”[1]120也就是说,“模”是指“方法”。

《辞海》上解释“模”的意义有三:(1)制造器物的模型;(2)模范、榜样;(3)仿效、效法。

[2]3020按照《辞海》中的解释,“模”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分化,它既指“模型”又指事物的“模范”、“样式”与“结构”。

《现代汉语词典》将模式定义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3]894,这里的模式也是含有“结构”与“方法”两层意思。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认为,模式是变量或假设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系统阐述,这实质上是在强调模式的结构特征。

查有梁教授比较强调模式的方法维度,认为“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思维的方法”[4]。

袁顶国等学者则认为,模式有三个基本要素:结构、方法和程序。

[4]还有学者认为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5]26。

上述对模式的定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模式的内涵,但都不够全面。

笔者认为,从教育学的角度讲,模式的含义不仅包括构成事物或过程的各个要素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而且还应包括实现系统功能的方法和程序(提供给人们“可以照着做的样式”),同时模式内还必然蕴涵着一定的思想或理念,即模式是思想、结构、程序和方法的复合体。

从形式上讲,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是经验与科学、现实与理论相互转换的中介,是一种简约的表现事物和现象各种关系、变化规则的形式。

模式的“结构”和“程序”可以通过模式图直观地表现出来,模式的“思想”和“方法”则隐含在模式图之中。

因此,构建模式也就是构建一个模式图。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是一个传播系统,该系统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体和教育信息四个基本要素构成。

这四个基本要素所形成的不同的组合方式与联系方式,构成了不同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

不同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

例如,以教育者为主导构成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具有较好的传播知识的功能,而以学生为主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具有较好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功能。

在教育传播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一些具有良好功能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将51这种结构用文字或图表等形式表达出来,就成为一种教育传播模式。

由此可见,教育传播模式是再现教育传播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是对教育传播现象概括的简明的表述,它反映了教育传播现象的主要的、本质的特征,描述了教育传播系统各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传播模式是教育思想、教学结构、教学程序与教学方法的复合体。

教育思想是教育传播模式的灵魂;教学结构是教育传播模式的主体,是教学方法的服务对象;教学程序与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传播系统功能的措施和保障。

(二)教育传播模式的特征一个好的教育传播模式必须具备如下特征:11科学性 这里所说的科学性是指构建教育传播模式必须依据科学理论。

教育传播模式的主题应符合教育学与传播学的有关理论,能正确反映传播者、受传者、教育信息和教育媒体之间的关系。

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全面地解释教育传播过程,只是某种理论比较好地解决了教育传播过程中的某一方面的问题,所以教育传播模式也不是惟一的。

例如,教育传播的单向线性理论将传播模式描述为: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即教育者选择教育信息、控制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实施教育传播。

这种教育传播模式较好地反映了在传统的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传播,较好地解释了知识的传播过程。

而整合传播理论认为,应将教育者、教育信息和教育媒体三者整合起来共同作用于教育对象。

依据此理论构建的教育模式就是(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

由此可见,依据不同的教育传播理论就会构成不同的教育传播模式,同样,不同的教育传播模式也反映了不同的教育传播理论和思想。

21现实性 指教育传播模式来源于教育活动的现实中,是教育现实的归纳和概括。

教育传播模式不是凭空想像来的,即使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依据教育理论通过逻辑的方法推演出某种“理论模式”(或假想模式),那么这种推演出的“理论模式”(或假想模式)也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以验证其现实性。

31简明性 教育传播模式是对教育现实进行描述的一种简化形式,在构建教育传播模式时应突出教育传播现象的主要特征,而不必面面俱到。

也就是说,在所设计的教育传播模式图中,应显示出教育传播中的主要因素,所体现的关系应是其本质的关系。

只有这样的教育传播模式才能帮助人们认识教育传播现象的本质。

如果把所有的教育因素、关系等都画进模式图里,这种模式图就会削弱教育现实主要的、本质的因素、关系,从而也失去了构建模式的意义。

41可操作性 模式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构建教育传播模式,其目的除了帮助人们认识教育传播现象外,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可操作的样式,使理论变得更直观、更便于操作,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指导教育的实践。

因此,我们所构建的教育传播模式应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强,所需的条件应容易实现。

51创见性 这里所指的创见性主要包括两层含义:(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过程,新建的教育传播模式应比原有的教育传播模式更能反映现实,更能体现事物的新的本质关系;(2)一个好的教育传播模式,不仅要反映现实,而且要高于现实,应体现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因此,我们所构建的教育传播模式要体现教育传播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二、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一个复杂事物或一个复杂现象模式的建立,大体上分为三步:首先,是把这种复杂的事物或现象分解为若干个组成要素;其次,分别研究这些要素的性质、功能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最后,用简单的形式表示出来。

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也是一样的,具体情况作如下阐述:(一)分解教育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分解教育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是构建教育传播模式的前提。

因为,只有分清了教育传播过程由哪几个要素构成的,才能确定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并为进一步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

要对教育传播过程的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须采用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种方法。

因为,世间万物均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人类要对周围事物形成一定的认识,就有必要让事物静止下来或者假想一个理想的事物的静止状态,对事物进行初步的把握并加以综合概括。

用静态分析法来分析我们的教育传播过程,可以设想给某一任意的课堂教学拍一张照片,此时我们可以在照片上看到有教师、学生,还有书本、黑板、教学仪器等。

当我们对这一景象进行概括,就可以得出“四要素说”的结论,即教育传播系统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和教学媒体四个要素构成的。

但只进行这种静态分析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静态分析可能会漏掉一些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还要进行动态分析。

就上述课堂教学而言,为了更深入地分析其传播过程,我们还需要让画面由暂停状态进入正常的运转状态。

于是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些东西在师生之间交流,这种交流可能是通过日常的语言,也可能是通过师生的面部表情,即教师的控制信息(指导)和学生的反馈信息。

因此我们发现,从静态来看,一个教育传播系统是由传播者(教师)、教育信息、151教育媒体、受传者(学生)四个要素构成;从动态来看(即作为一个传播过程),除了上述四个要素外,教育传播过程还包括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反馈等要素。

我们可以把前四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和教育媒体)称为教育传播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或者称为教育传播系统(其实,过程和系统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将传播说成是过程,指的是传播具有动态性和序列性;将传播看做是一个系统,这是在静态的层面上将传播看成是由不同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的构成要素,它们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要素,这四个要素是任何一个教育传播系统或传播过程都不可缺少的。

所以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教育传播模式都应包括这四个要素,不同的教育传播模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其他两个要素(即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反馈)是否存在上。

(二)分析每个要素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各个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不同的教育传播理论对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的阐述是不同的,尤其是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对师生关系的不同定位,体现了不同的教育思想。

传统的教育传播理论将教师看成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学生是教师的教育对象。

当前,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观点。

然而,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双主体的关系,或者称为“对等的主体”[6]关系。

因为,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需要完成对信息的接收、处理与发送任务,因此他们都是主体。

对教师来说,要完成的任务是:捕捉和接收教学内容的相关信息;捕捉和接收学生反馈的信息;加工教学内容的信息;加工和处理学生反馈的信息;把教学内容作为信息来发送;自我调控。

对学生来说,要完成的任务是:接受教师传播的知识信息;接受和收集其他教学信息;接受教师调控的信息;对知识信息的加工;实践应用;处理作业和有意识的反馈信息;自我调控等七个方面。

[6]在构建教育传播模式时,如果突出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就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传播结构;如果突出学生的地位与作用,就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传播结构;如果突出媒体的地位与作用,就形成了以媒体为中心的教育传播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