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证直诀与六味地黄丸
补益方之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方源】:《小儿药症直诀》【组成】:熟地黄24克,山茱萸12克,干山药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丹皮9克。
【用法】:炼蜜为丸,每丸约重15克,成人每服1丸,日3次空腹时服;亦可作饮片汤剂水煎服。
【功效】: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不足,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小便淋沥,牙齿动摇,舌干咽痛,足跟作痛,以及小儿囟开不合,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尺脉虚大。
【方解】:方中重用熟地甘微温,交通肝肾,滋阴补血,填精补髓,大补真阴,为壮水之要药,故为君药。
山萸肉酸涩微温,入肝肾经,秘精气,补肝肾,肾气受益则封藏得度,肝阴得养;山药甘平,入肺脾肾三经,健脾补肺,固肾生精,取土旺生金,金盛生水之义,均为臣药。
以上三药以补肾为主,或兼补肝,或兼补脾,是为三补。
丹皮辛苦微寒,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和血破瘀,去阴中之伏火,以治虚火上炎;泽泻甘寒,入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泄热,祛肾中之邪水;茯苓甘淡平,入心脾肺经,补益心脾,淡渗利湿,助山药以益脾,配泽泻以利水,共为佐药。
以上三药,是为三泻。
配合成方,“非但治肝肾不足,实三阴并治之剂。
有熟地之腻补肾水,即有泽泻之宣泄肾浊以济之;有萸肉之温涩肝经,即有丹皮之清泻肝火以佐之;有山药之收摄脾经,即有茯苓之淡渗脾湿以和之。
药止六味,而大开大合,三阴并治,洵补方之正鹄也”(《医方论》)。
本方滋补而不留邪,降泄而不伤正,以补为主,补中有泻,则补而不腻,为通补开合之剂,非专事蛮补者何能比也。
【按语】:本方以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为辩证要点。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炎、神经衰弱、慢性咽炎、喉痹、肾结核血尿、中心性视网膜炎、妇女更年期综合症、干燥综合征、甲状腺机能亢进、食管上皮细胞重度增生、食道癌术后复发、遗尿、鹅掌风、颈椎病、突发性耳聋、再生障碍性贫血、阿狄森病、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男性不育症等。
如兼见腰酸酸软甚者,加牛膝、杜仲以强筋健骨;脾虚食乏及大便溏薄者,加白豆蔻、砂仁以芳香益脾;小便数多者,去泽泻加益智以固精缩尿。
千古名方六味地黄丸
千古名方六味地黄丸摘要】本文从方剂溯源,古代应用和现代研究等方面对六味地黄丸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与阐述,有助于读者对其有明确的认识。
【关键词】六味地黄丸源流变迁临床应用六味地黄丸(汤)是出自宋钱乙《小儿证治直诀》中的一首千古名方,原为治小儿“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恍白等症”,后世扩大为治疗肝肾阴虚的基础方剂。
1 原方义理原方由熟地24克、山萸肉12克、干山药12克、泽泻9克、丹皮9克、茯苓9克组成,本为丸剂,后来也做汤剂。
方中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重用为君药。
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两者共为臣药。
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但熟地量大故以补肾为主。
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
均为佐药。
六味合用,三补三泻,以补为主,三阴并补,以补肾为主。
临床主治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疼,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由于它的安全有效,可以较久的服用,被广泛的应用到肝肾阴虚引起的多种慢性疾病治疗当中。
2 源流变迁提起六味地黄丸,不能不提到它的前身金匮肾气丸。
此方出于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中,被后世称为治肾病的祖方。
也叫桂附地黄丸。
其组成是干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丹皮、茯苓、桂枝、附子,后世将干地黄换成熟地桂枝改为肉桂,效果更好。
原书中相关论述有:“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虚劳腰疼,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转胞不得尿……宜肾气丸主之。
”主治命门火衰,脾胃虚寒,饮食不香,精寒尿多,腰膝酸软等证。
钱乙在其基础上减去桂枝,附子,改生地黄为熟地黄化为补肾阴的名方六味地黄丸。
后世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味并形成固定成药的很多。
比较著名的有:知柏地黄丸:出自明.吴昆的《医方考》一书,系将六味地黄丸加上黄柏、知母,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
六味地黄丸方剂学历史沿革及古代临床应用概况
六味地黄丸方剂学历史沿革及古代临床应用概况六味地黄丸方出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地黄丸”条,其方药组成系将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减去炮附子、桂枝二味,并以熟地黄取代干地黄而成。
方中药物六味: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原书用以治疗小儿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气不足、目白睛多、面色咣白以及肾疳、骨疳、筋疳及肝疳等证。
此方自问世以来,由于组方严谨、配伍得当、疗效确切,故尔在中医临床被广泛应用。
时至今日,仍不失为一首让人耳熟能详的中医名方。
溯源中医方剂学发展,可以看出,历代医家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之上,一方面,拓展了本方的临床适用范围:另一方面,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随证化裁并创制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方剂学百花园中一簇灿烂瑰丽的奇葩。
一、异病同治,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有关六味地黄丸复方的功能与主治,从整体上看,可以认为该方的主要功效是滋阴补肾,主治一切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肾阴亏损,或肝肾不足,或兼见阴虚火旺之证。
病人可以表现为腰膝酸软,小便淋漓,牙齿动摇,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健忘多梦,盗汗遗精,手足心热,病后低热,消渴引饮,骨蒸潮热,舌燥咽痛,以及小儿囟开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一系列症状。
如前所述,在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中,六味地黄丸主要被运用于多种儿科疾病的临床治疗。
在宋·刘防所撰《幼幼新书》里,六味地黄丸可以治疗鹤节、慢惊风以及虚寒等多种儿科疾病。
至元代,六味地黄丸的临床应用已经超越了儿科的范围。
在朱震亨的门人及其私淑者所辑《丹溪心法》一书中,六味地黄丸被用于治疗咳嗽、小便不禁、虚损、淋证以及消渴等多种内科疾病。
在杜思敬所辑《济生拔粹》一书中,已经提到肾脏虚损,久病之后身体赢弱不堪,虚烦盗汗,骨蒸发热,肢体痿软,诸般血证,可以使用六味地黄丸。
至明代,六味地黄丸(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又较以前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常用方剂歌诀(全)
常用方剂歌诀(全)展开全文一、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1.【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2.【桂枝汤】(《伤寒论》)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解肌发表和营卫,啜粥温覆汗易酿。
3.【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4.【香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机。
5.【小青龙汤】(《伤寒论》)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二)辛凉解表1.【桑菊饮】(《温病条辨》)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2.【银翘散】(《温病条辨》)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轻宣温热煮无过。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
4.【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柴葛解肌芷桔羌,膏芩芍草枣生姜,恶寒渐轻热增重,解肌清热此方良。
(三)扶正解表1.【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瘟疫伤寒并痢疾,扶正驱邪有奇功。
2.【再造散】(《伤寒六书》)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含,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无汗法当谙。
3.【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此方魁。
4.【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
二、泻下剂 (一)寒下1.【大承气汤】(《伤寒论》)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第一方。
2.【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擅医热实结胸证,泻热逐水效专长。
(二)温下1.【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大黄附子细辛汤,寒积腹痛便秘方,冷积内结成实证,专攻温下妙非常。
名医故事会六味地黄丸的故事
名医故事会六味地黄丸的故事: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圆(丸),最早见于北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1035~1117),字仲阳,山东郓州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
他从事儿科40余年,积有丰富的临证经验。
后经其学生阎季忠把他的理论和经验加以整理,编成了《小儿药证直诀》,这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儿科专著。
钱乙是北宋年代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在当时他也是一个有名的孝子。
钱乙的父亲钱颢,擅长用针灸,然而嗜好饮酒,喜欢游玩。
有一天他隐藏了姓名,向东行到了海上,没有再回来。
钱乙当时才三岁,母亲在此前已经亡故,她姑姑嫁给了姓吕的医生,可怜钱乙小小年纪就成了孤儿,收养他为儿子。
钱乙逐渐长大开始读书,跟从吕君学习医术。
吕氏将死,就把钱乙的家庭身世情况告诉了他。
钱乙号啕哭泣,请求前去寻找父亲,总共往返了五六次,才找到父亲所在的地方。
又过了几年,才把父亲接回家。
这时钱乙已经三十多岁了,乡亲们对他敬叹不已,很多人赋诗赞颂钱乙寻父的事迹。
后来又过了七年,他父亲寿终故去,钱乙按照礼法安葬了父亲。
钱乙侍奉养父吕君,就像侍奉生身父亲一样。
吕君死后,没有子嗣,钱乙就为他收殓安葬服丧,又替吕君嫁了孤女,按年节祭奠供奉吕君,都和自己的父亲一样。
钱乙最初是以小儿科在山东闻名。
有一年,神宗皇帝第九子仪国公赵仪患瘛瘲(手足痉挛之疾),太医不能治愈。
长公主入朝见神宗时,推荐钱乙,说他虽然出身民间,却有奇异的医术,神宗就立刻召钱乙入宫。
钱乙就给皇子服用黄土汤而痊愈了。
神宗皇帝召见钱乙,夸奖钱乙的医术并晓谕众人,并且又询问他用黄土汤治愈疾病的原因和情况。
钱乙说:“瘈瘲病多属于风邪,因为肝木(风)犯脾而患瘈瘲,故在治疗上须平肝木(风)。
黄土汤的作用主要是温阳健脾,脾属土,脾土旺即能制胜肾水,肾水受制,则水生木的力量减弱,于是肝木自平,风邪自息。
况且通过以前几位医生的治疗已经接近痊愈,我来治疗时,是恰逢皇子病快要好的时候。
”医技高超的钱乙在治愈皇子后,没有将功劳通通揽在自己身上,没有说自己的治疗“效如桴鼓”、“如影随形”、“立竿见影”之类,也没有去贬低同行,而是充分地肯定了其他医生的作用,这在“同行相轻,相煎何急”的社会环境下,的确难能可贵!也是值得今天的医界同仁所学习的。
七种地黄丸的组方分析、功效及使用禁忌,建议收藏
七种地黄丸的组方分析、功效及使用禁忌,建议收藏六味地黄丸出自宋代太医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本来是用来治疗小儿发育五迟(立迟、行迟、齿迟、语迟、发迟)的方子,后人却多用它来滋补肾阴,后人凭借“三补三泄”的经典配方衍生出了七种不同功效的地黄丸,下面冯药师给大家分享一下这七种地黄丸的组方分析、功效及使用禁忌等。
01【组方分析】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
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
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黄用量最多,故仍以补肾为主。
泽泻利湿而泻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
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
六药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量大于泻药量,以补为主,共奏滋阴补肾之功。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
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使用禁忌】脾虚泄泻者慎用。
【现代研究】本品主要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
实验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能极显著地促进外周血和乳汁中多型核白细胞的杀菌能力,并能显著地提高外周血和乳汁中多型核白细胞的超氧基释放水平,且在适当浓度范围内,六味地黄丸对多型核白细胞的免疫功能可起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
六味地黄丸具有良好的抗DNA损伤的作用,提示这种作用可能是六味地黄丸延缓衰老作用的主要机理所在。
02【组方分析】方中重用熟地大补肾阴,为君药。
辅以山茱萸、山药补肾养肝健脾;五味子、麦冬酸甘寒化阴,润肺止咳以助君药;佐以泽泻泄肾降浊;丹皮清散肝火;茯苓与山药健脾渗湿,导邪下行。
诸药相合,共奏滋肾养肺之功。
【功能主治】滋肾养肺。
用于肺肾阴亏,潮热盗汗,咽干咳血,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消渴。
【使用禁忌】外感风热,喉痛,里热盛者忌服。
痰浊阻肺,咳嗽,痰多而白稀,便溏者忌服。
【现代研究】本品主要有降血糖、降血脂、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最新六味地黄丸ppt课件PPT
概述
•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全世界每年 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其发病率和死亡 率各国差异很大。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高 发地区之一,每年平均病死约15万人。男 多于女,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食管癌 典型的症状为进行性咽下困难,先是难咽 干的食物,继而是半流质食物,最后水和 唾液也不能咽下。
• 胸上段:胸骨柄上缘 → 气管分叉平面
•
( 18 cm) (24cm)
• 胸中段:气管分叉至贲门全长的上半
•
( 24cm) (32cm)
• 胸下段:气管分叉至贲门全长的下半
•
(32cm ) ( 40cm)
• 胸下段包括食管腹段
食管解剖临床特点
• 独特的食管解剖使术后易发生并症: • 1.食管粘膜下层有较丰富的脂肪,使其上面
病因
·食管癌的人群分布与年龄、性别、职业、种 族、地域、生活环境、饮食生活习惯、遗 传易感性等有一定关系。经已有调查资料 显示食管癌可能是多种因素所致的疾病。 已提出的病因如下:
1.化学病因
亚硝胺。这类化合物及其前体分布很广, 可在体内、外形成,致癌性强。在高发区 的膳食、饮水、酸菜、甚至病人的唾液中 ,测亚硝酸盐含量均远较低发区为高。
的鳞状上皮粘膜容易移动,切断后易回缩 。因此,作食管吻合时,要注意每一针缝 线都要缝住粘膜的切缘,否则易并发吻合 口瘘。
• 2.食管外层缺乏浆膜层,只有一层薄的纤维膜,是易造 成术后吻合口瘘的原因之一。食管肌层比较脆弱,作吻 合时如缝线太浅,会撕破肌层。
• 3.食管粘膜下层有丰富的淋巴管,它与气管旁、后纵隔 、颈部、主动脉旁和胃周淋巴结有密集的交通,使“根 治性切除”难以奏效。由于食管癌的肿瘤细胞常沿粘膜 下向上转移到距肿瘤块4~6cm处,因此,上段食管切缘 应距肿瘤块~10cm,以免肿瘤复发。
六味地黄丸的妙用
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补肾名方六味地黄丸这一称谓来自钱仲阳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这六味中药组成。
最早是“八味地黄丸”,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
后来,宋代名医、儿科专家钱乙把八味地黄丸里面的附子和桂枝这种温补的药物去掉了,变成了现在的六味地黄丸,并用它来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等病症。
后来,明代中医有一派非常推崇“肾”的作用,认为肾是人的“先天之本”,一时间,很多名医倡导补肾,比如明代名医薛己最善补肾,他就主张,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用八味地黄丸。
薛己的实践为许多后世医家认可,他们倡导的补肾观点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
比如同仁堂古方六味地黄丸要求使用出自河南的怀地黄和怀山药(四大怀药)。
怀地黄则要求第一要大,第二要熟,只用三等以上的高品质原料,再将生地黄以黄酒泡透蒸熟,遵循古方“酒蒸酒制;而山萸肉除采用道地药材“杭萸”,含核量控制在1%以内;丹皮只用安徽地产“凤丹皮”等。
名方之所以有名有效就是从源头用好材制成。
适用于肾阴虚仅从历史医家的主张就可以看出,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为主;此外,从药方的组成来看,它可以达到三阴同补(补肾阴、补肝阴、补脾阴)的效果,比如熟地黄可以补肾阴;山茱萸则是肝肾同补,通过补肝来达到补肾的目的;山药能健脾益肾,通过健脾来补后天。
由此可以看出,六味地黄丸只适用于阴虚,阳虚者就不适用了。
如何判断是阴虚、还是阳虚呢?肾阴虚的典型症状是潮热、盗汗、手心和脚心烦热、口燥咽干,此外还有遗精、梦遗、早泄等。
肾阳虚的典型症状是腰膝酸软、不耐疲劳、经常觉得乏力、四肢发凉、喜热怕冷等。
有些肾阳不足的人,也可能会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早泄、滑精等性功能问题。
那么,目前中年人是肾阳虚多还是肾阴虚多呢?对正常人群,做这样的区分没有意义。
阴虚、阳虚是指肾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有的症状。
大部分人可能仅仅处于肾气轻微不足的状态,远未到肾阴虚或肾阳虚的程度。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六味地黄丸配伍
方解
熟地→大补阴血。 山药→益气化阴。 山茱萸→助阳益精。 茯苓→益气渗浊。 泽泻→泻利浊腻。 丹皮→清热制火。
六味地黄丸
用药要点
一是补阴药与补气药 相伍,使阴血得气而化生; 二是补阴药与助阳药相伍, 使阴得阳而生化;三是滋 补药与渗泻药相伍,使补 药而不留恋邪气。
六味地黄丸
用方要点
王付
制作
六味地黄丸
《小儿药证直诀》
六味地黄丸 组成:
熟地八两(240g) 山药四两(120g) 山茱萸四两(120g) 茯苓三两(90g) 泽泻三两(90g) 丹皮三两90g)
六味地黄丸
用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 如梧桐子大,空心温水化 下三圆。可以用作汤剂。
六味地黄丸
功用: 滋补(肝)肾阴
六味地黄丸
以腰膝酸软,头晕耳 鸣,舌红少苔,脉细数为 辨证要点。
药理作用
具有降血糖、降血脂、 降血压、抗自由基、抗突变、 抗缺氧、调节神经、调节内 分泌、调节性腺、增强机体 免疫力等作用。
六味地黄丸
中医证
(肝)肾阴虚证:
证候
六味地黄丸
西医疾病
用于治疗慢性肾炎, 高血压病,糖尿病,肺结 核,肾结核,甲状腺功能 亢进,中心性视网膜炎及 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 更年期综合征等属肝肾阴 虚证为主者 。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阴之六味地黄丸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阴之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益肾肝,茱薯丹泽地苓专,更滋阴气五味先,肺肾两调金水生,麦冬加入长寿丸。
组成:熟地黄24克,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牡丹皮9克。
功用:滋阴补肾。
主治: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五心烦热,咽干颧红。
六味地黄丸出自《小儿药证直诀》,是Ⅰ类方,应该看作基础方,是滋补肝肾阴虚的一个基础方。
从它的主治来讲,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肾精不足的基本表现。
由于它肾精内含元阴、元阳。
它阴的成分不足以后,叫它阴虚而不叫精亏,是由于它有虚热内扰,由于它突出反映在一种肾精不足,又反映在一种阴不制阳产生虚热,虚热内扰证。
一般肾精不足,譬如腰膝酸软,头部眩晕、耳鸣耳聋,脚跟疼,牙齿松动。
像这不仅仅是阴虚有,精亏一样有。
小儿囟门迟闭,这反映出一种五迟证。
肾精不足,加上虚热内扰,就是典型的肝肾阴虚证,它手足心热,五心烦热,口燥咽干,骨蒸潮热。
这里讲骨蒸潮热,程度不重的。
骨蒸潮热,如果热很高,比较高了,现代临床上譬如有时候这种虚热,三十八度五以上,有出现这个,往往要考虑火旺,火为热之极。
特别是伴随有明显的盗汗,规律性的持续盗汗,这是有这个火旺了。
一般盗汗较轻,骨蒸潮热热度不高的,这个都属于虚热内扰,虚热扰乱精室,可以遗精、滑精。
肾精不足可以肾虚牙痛。
一般虚热可以,当然虚火上炎那个牙痛,伴随着可以牙龈溃烂,甚至灼伤肺络出血这个都可能。
阴虚的消渴,涉及到肾阴不足,在此基础上,也涉及到中焦的阴伤。
这个舌红少苔,脉细数,是肾阴虚,以及阴虚火旺共有的,普遍有的。
所以六味地黄丸是个基础方,针对的基础病机,这个基础病机可以两部分组成来体会。
一部分是一种肾的,肾精不足,基础物质不足,加上虚热内扰证,阴不制阳的虚热内扰证,基本就肾阴不足证。
如果虚火突出,或者虚热较旺,有上炎之势,那就叫阴虚火旺证。
六味地黄丸的主治证候的分析,它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是一种肝肾阴虚的基础的见症,也就是肾精不足,再加上阴不制阳的虚热内扰这两部分构成。
六味地黄丸临床应用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Liuwei dihuang pill/Shuang Wang【摘要】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出于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方本位幼科补肾专药。
方名中可知该方中有中药六味: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组成。
原为丸剂笔者应用该方辩证论治。
治疗甲亢,糖尿病收效甚好。
【关键词】六味地黄丸临床应用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 s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Liuwei dihuang pill.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出于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方本位幼科补肾专药。
方名﹑中可知该方中有中药六味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组成。
原为丸剂,也可作为汤剂。
六味地黄丸用途非常广泛,但主要以"滋补肾阴"为主。
用于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心烦失眠,神疲倦怠,耳鸣耳聋,手足心热,潮热骨蒸,口燥咽干等症状。
笔者应用该方辩证论治。
治疗甲亢,糖尿病收效甚好现将临床病例总结如下。
病案一:李某,女,68岁,于2007年11月5日就诊患者诊断糖尿病3年服用降糖药控制血糖不佳,近半年服用二甲双呱0.25g 早晚各一次,空腹血糖11.3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14.5mmol/L 尿糖(+),经人介绍中医治疗效果较佳,故来求诊。
来时神疲乏力、心烦失眠、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无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舌红苔少脉细数。
诊为肾阴虚消渴证。
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黄25g ﹑山萸肉20g 、山药25g 、泽泻15g 、茯苓15g 、牡丹皮15g 知母15g 10剂,水煎服。
原降糖药继续服用。
二诊:11月15日神疲乏力、心烦失眠,耳鸣症状减轻,舌质淡红脉细,前方中知母减为10g 。
三诊:12月5日前方服后,颇觉舒适,症状全无。
改为六味地黄丸,继服。
服用历时半年,血糖测定正常,尿糖正常。
嘱其饮食注意节制,适当运动,杜其复发。
六味地黄丸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六味地黄丸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六味地黄丸一方出自于《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在现代制剂一般是蜜丸或是浓缩丸等。
常见的组成部分包括以下几点,熟地黄、牡丹皮等。
在这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便是熟地黄,因此人们将其称之为六味地黄丸。
该药物旨在滋补肾脏,一般在腰膝酸痛时使用此药物加以治疗,在这之中,生血的便是熟地黄,茯苓用于渗湿健脾,牡丹皮则排阴降火;泽泻则是明耳目,便于体内的水分排出,山药则可以起到清肺清脾的作用。
这六味药总成一方,三补三泻,相辅相成。
1 六味地黄丸的研究现状1.1六味地黄丸的主要药理作用1.1.1 免疫系统调节作用中国人民在面对一种传染率极高的传染性呼吸系统疾病新冠肺炎时,国家政府迅速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例如封城、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来解决疫情的传播与治疗,同时也解决了人民的需求。
当然,最值得感谢的是那些在一线与疫情做抗争的人们。
直至现在,中国在对抗疫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从而得到世界的认可与关注。
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医预防新冠肺炎中其原理是通过增强肺部自身功能也就是提升免疫力来起到对疾病的预防作用,这体现出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关键性作用。
1.1.2 延缓衰老作用肾虚是人体衰老的原因之一,在通过观察一些肾阴虚的患者时,往往可以发现其面貌比正常年龄段的人要显得更加衰老,也会比普通人更加容易出现白头发。
而自由基理论则指出,机体是人们衰老的主要特征,倘若无法及时清除自由基在体内的含量,而由于自由基没有被清除从而导致蛋白质的含量和质量降低。
自由基的新陈代谢可以通过六味地方丸得以改进,也可以滋补阴肾。
同时在现有研究中,李献平在其研究中明确指出,通过蚕龄期的延长从而达到相应目的。
据周坤福等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抗DNA损伤的作用可以通过六味地黄丸得以实现,由此可以发现,此药物同样可以对抗衰老。
1.1.3 降血糖作用由于胰岛素分泌量较低,从而导致整个细胞中对于胰岛素的敏感度不足,诸多物质出现紊乱,进而引发一系列总额狠心问题。
简谈六昧地黄丸
滋阴补肾的名方六味地黄丸可谓是滋阴补肾的名方,其方出处为宋代著名医家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
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这六味中药组成。
由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化裁而成。
原为主治小儿“五迟”证,后遂成为滋补阴肾的名方。
现将六味地黄丸的临床应用简要介绍。
1.慢惊后不语《小儿药证直诀》曾有记载:“东都王氏子,吐泻,诸医药下之,至虚,变慢惊。
后又不语,诸医作失音治之。
钱日:既失音,开目不能饮食,又牙不紧,而口不紧也,诸医不能晓。
钱以地黄丸补肾。
治之半月而能言,一月而痊也。
”2 .糖尿病药理研究表明,山茱萸加牡丹皮;山药加茯苓可降低血糖水平,熟地、山茱萸、山药可能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和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利用而发挥降低糖作用。
有人用君山富硒浓缩六味地黄丸改汤剂治疗糖尿病2例。
例1入院时昏迷,经胰岛素治疗后,神志清醒。
通过饮食治疗,尿糖始终无法控制。
经服六昧地黄汤4d后,不仅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等临床症状好转,尿糖亦告消失,同时血糖亦逐渐恢复正常,体重日增。
例2进院时极度消瘦,合并肺结核,咳嗽严重;影响睡眠,体力十分衰弱,自服君山富硒浓缩六味地黄丸(洛阳君山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后,咳嗽很快停止,精神好转,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显著改善,夜间仅解小便1次,1周后体质量增加4kg,尿糖已逐渐消失,惟血糖未恢复正常。
3.老年性痴呆君山富硒浓缩六味地黄丸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对老年性痴呆有一定治疗作用。
台湾中国医药学院谢明村教授曾指出,动物实验表明,六味地黄丸可改善学习记忆障碍,有助于增强记忆力。
4. 更年期综合征君山富硒浓缩六味地黄九口服,每次9g,每日2次,早晚分服,疗程1年。
治疗手术后绝经、自然绝经和更年期综合征。
王氏使用君山富硒浓缩六味地黄丸治疗30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与更年康对比观察,结果君山富硒浓缩六味地黄丸对改善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因植物神经紊乱而出现的头痛、头晕、乏力、耳呜等症状有明显作用。
六味地黄丸的药理和科学应用解析
六味地黄丸的药理和科学应用解析六味地黄丸早在《小儿药证直诀》中便有记载,名曰六味者,其由熟地黄、山药、泽泻、山萸肉、牡丹皮、茯苓六味中药组成。
该处方中酸苦甘辛咸淡六味俱备,经过传统中医学多年临床疗效观察,证实其具有确切的疗效。
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六味地黄丸的药理以及临床科学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肾阴虚患者采取六味地黄丸随证加减进行治疗,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临床收治肾阴虚患者,抽取其中的76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有男52例,女24例,年龄20-73岁,平均(48.9±13.2)岁,包括有高血压22例,糖尿病30例,慢性肾炎24例。
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高血压患者临床表现为耳鸣健忘,眩晕头痛,舌红苔薄黄,脉弦而数,收缩压平均为(169士16)mmHg,舒张压(112士6)mmHg。
糖尿病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消渴症,即口渴多饮,多食而消瘦,小便频数、量多,空腹血糖水平为(8.9±2.7)mmol/l,餐后2h 血糖水平为(12.8±2.8)mmol/l。
慢性肾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尿频乏力、耳鸣腰酸、舌红少苔、口燥咽干、脉弦,尿检白细胞结果为(±~++)、红细胞结果均为(+),尿蛋白定量检测结果平均为(8.38士2.68)g/24h。
1.2 方法1.2.1 研究方法对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采取六味地黄丸随证加减治疗,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
1.2.2 治疗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六味地黄丸随症加减治疗,1个疗程在7-15天之间,六味地黄丸处方组成为:熟地黄160g、山药80g、泽泻60g、山萸肉80g、牡丹皮60g、茯苓60g。
连续治疗1个疗程后对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并作统计分析。
疗程结束后高血压组患者22例研究对象的上述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收缩压水平控制在(125±16)mmHg左右,舒张压控制在(82±10)mmHg左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仅有1例患者血压维持在166mmHg/124mmHg未发生改变。
六味地黄丸临证举隅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xzyy200204009.aspx 授权使用:河北省图书馆(hbstsg),授权号:e32ba004-5059-4889-b96a-9e570177bdbc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5日
六味地黄丸始创于宋代医家钱乙,主要是用于小儿的五迟、五软等肾虚之证.自明代以来,本方备受医家的推崇,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古今名方.本文 仅从六味地黄丸(汤)的临床应用入手,对其临床应用作一述评.
4.期刊论文 王长江.王小琴 六味地黄丸在肾脏病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概况 -湖北中医杂志2010,32(1)
12 g,酸枣仁12 g,五昧子10 g。水煎服,每日1剂,6剂。 1995年4月6日二诊,睡眠好转,每日能睡4~5小时,仍觉 烦躁,手足心热,上方加黄连6 g,再进6剂。4月15日三诊, 精神状况良好,无失眠、头晕、烦躁、手足心热等不适消失,胃
纳正常,体重增加。后以六昧地黄丸每日服6 g,连续3个月 治疗。随访2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10条)ao Lu 六味地黄丸组方的临床应用及研究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
报2010,34(5)
笔者从方剂溯源、古代应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角度、结合现代疾病探讨六味地黄丸治疗疾病谱的范围,通过寻找疾病的共同发病 机制,确定六味地黄丸研究的多系统靶点,明确六味地黄丸的主要药理作用方向及有效成份.
来诊,均予六昧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丸剂)调治,至今5年
未见复发。 按:癃闭证的病机总关膀胱气化不利。《素问·灵兰秘典
论篇》说:“膀胱者,州都之官,律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说 明正常排尿有赖于膀胱及肾的气化作用。肾为水脏,与膀胱 相表里。临证时常见肾阳式微不能蒸化水液.阳虚阴结.清 不能升,浊不能下而致癃fjj者,即所谓“无阳则阴无以生”。 而本证却表现为一派阴虚燥热之象,归其病因乃下焦积热. 缠绵不愈,阴津耗损。导致肾阴不足,亦所谓“无阴则阳无以 化”。本案不循常规,以补肾阴、利小便为治法,方用六昧地 黄丸合猪苓汤。前者能“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更加猪苓之渗 利小便、滑石之清热通淋和阿胶之滋阴润燥,台雨为方。渗 利与养阴并进.利水不伤阴,滋阴不敛邪,共取标本兼治,水 道通达之功,而宿患自除矣。 3泄泻证
六味地黄丸,不能想吃就吃
专家评药编辑/朱玲萃******************指导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主任药师 金 锐/杨寿圆整 理:朱玲萃六味地黄丸,不能想吃就吃说到六味地黄丸,可谓是家喻户晓,不少人家中都有常备。
它由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共6味药组成,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可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等。
临床上被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高血压、早搏、脑出血后遗症、精神病、眩晕、失眠等心脑神志性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中的慢性肾炎、男性不育、乳糜尿、血尿、专家评药六味地黄丸首载于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
看看这书名就知道,这本书讲的都是小儿疾病的治疗,其中收录的方剂自然都是些小儿疾病专用方。
不过,六味地黄丸并非钱乙首创,而是钱乙在东汉名医张仲景所创八味肾气丸的基础上,减去了附子和桂枝两味药而来。
为什么要减去附子和桂枝呢?“小儿阳气甚盛,因去桂附而创立此方,以为幼科补肾专药”。
就是说,减去附子和桂枝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合小儿使用。
现代临床上,六味地黄丸也的确常用于小儿疾病的治疗,例如小儿发育迟缓、小儿反复感冒、小儿糖尿病、小儿遗尿等。
所以说六味地黄丸是八味肾气丸的减方,原本是专门针对小儿疾病所设的补肾方。
那么,六味地黄丸在八味肾气丸基础上,去掉附子、桂枝两味之后,除了更适合小儿病情,带来的影响还有哪些呢?我们知道,中药组方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的需要,利用药物的七情,规定必要的药量,配伍组织成方。
八味肾气丸组方为: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
从《方剂学》记载八味肾气丸的主治证上看,腰痛、少腹拘急、下半身冷、阳痿滑泄、小便不利、消渴、脚气、痰饮、转胞等肾阴阳俱虚的临床表现中,腰痛、阳痿滑泄、小便不利、消渴等类似于肾虚病证的表现,而少腹拘急、脚气等则类似于肾实病证的表现,似乎两者都有顾及。
但从《伤寒杂病论》原文来看,八味肾气丸能够用于“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这是明显的肾虚病证。
应用六味地黄丸临床表现
应用六味地黄丸临床表现六味地黄丸是著名方剂,经历代医家临床反复验证,组方严谨合理,功效显著,其后许多滋阴补肾的方剂由此方衍化而来。
多年来,除丸剂外,亦被改为汤剂、颗粒剂、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片剂、口服液等用于临床,运用范围逐渐扩大,主治病证相应增多,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方剂的溯源11六味地黄丸方出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地黄丸”条。
方中药物六味: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原书用以治疗小儿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气不足、目白睛多、面色晄白以及肾疳、骨疳、筋疳及肝疳等证。
12六味地黄丸重用熟地黄为君药,有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大补真阴的功效;用补肝养肾而涩精的山萸肉和健脾固肾而固精的山药为臣药,三味补药相配伍有滋肾、养肝、益脾的作用,称为三阴并补,故为“三补”。
佐以泽泻利水渗湿,泻肾水、防熟地之滋腻恋邪,丹皮清泄相火,凉肝而泻阴中伏火,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渗湿健脾,既助山药补脾,又助泽泻利水,且防熟地滋腻有碍运化,故称“三泻”。
全方为三补三泻,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
诸药合用,滋而不寒,温而不燥,三补治本,三泻治标,标本兼顾,滋补而不留邪,降泄而不伤正,实乃滋阴补肾之名药。
1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XX年版所用计量为:熟地黄160g,山茱萸80g,牡丹皮60g,山药80g,茯苓60g,泽泻60g,粉碎成细粉,每100g粉末加炼蜜35~50g,制成水蜜丸,或者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
小蜜丸和大蜜丸每次口服9g。
六味地黄颗粒用熟地黄320g,山茱萸160g,牡丹皮120g,山药160g,茯苓120g,泽泻120g,加工成颗粒1000g,每次口服5g。
2古代应用于临床各种疾病该方的主要功效是滋阴补肾,主治一切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肾阴亏损,或肝肾不足,或兼见阴虚火旺之证。
表现为腰膝酸软,小便淋漓,牙齿松动,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健忘多梦,盗汗遗精,手足心热,病后低热,消渴引饮,骨蒸潮热,舌燥咽痛,以及小儿囟开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一系列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 谢 观 看
• 功效主治
• 《六味地黄丸》方解
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 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 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
( 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 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
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 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 助真阴得复其位;
3. 书中所载方剂,既有前人已效之良方,又有钱乙之临证经 验方和化裁古方而成之新方,其中不少方剂,如六味地黄 丸、泻白散、泻黄散、导赤散、异功散、白术散、泻青丸 等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 《小儿药证直诀》的贡献
第二部分 六味地黄丸
钱乙与六味地黄丸的故事
宋神宗元丰年间,钱乙就任于太医院。一天下午,家住汴梁城的王先生找到 钱乙,一脸诚恳地说:“钱神医呀,我的孩子病得很重,麻烦您到我家里看看 吧,多少钱都行。”宅心仁厚的钱乙二话不说,便到了王府。原来,小孩睡觉 时眼睛闭不上,手脚抽筋,身上也有些凉。钱乙略一思考,肯定地说:“这是 慢惊呀。”钱乙找到病因后,便开了一剂专治惊风的栝楼汤。孩子服完后,很 快就能闭眼睡觉,身体也开始变暖了。钱乙走后,王先生发现儿子没有大小便 ,便自作主张找附近的医生开了一剂八正散。服下没多久,孩子的身体重新变 凉了。王先生一看不对,只得再次请来钱乙。钱乙听完王先生的陈述后,没有 表现责怪之意,只是开了一味叫益黄散的药,吩咐上午连服四次。这次钱乙没 有马上走,而是一直呆在府中。中午时分,小孩身体开始变暖,能吃能拉了。 正当旁边人都举手相贺时,王先生却发现儿子不说一句话。钱乙见此,耐心来 :“孩子拉肚子拉得肾虚了,哪有精神讲话,现在关键是补肾。”补肾?在怀 疑的目光中,钱乙稍作考虑后开出一付叫“地黄丸”的药。闪念之间,钱乙想 起医圣张仲景收录过滋阴养血的“金匮肾气丸”:主含熟地、茯苓、山萸肉、 牡丹皮、山药、泽泻、附子、肉桂八种药材。钱乙想,这孩子阳气足,缺少的 只是肾阴,去掉上火的附子和肉桂后,剩下的六种药材主管苦、酸、甘、咸、 辛、淡六种味道,最能治肾虚。
学术内容:
一、“五脏辨证”法 钱乙对《颅囟经》反复研究,深有启发,并用 于临床,收到疗效。钱乙还借助于《颅囟经》 的“小儿纯阳”之说的启示,结合自己的临床 实践在张仲景总结的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摸索 出一套适应小儿用的“五脏辨证”法。因此, 阎季忠对他“治小儿该括古今,又多自得”。
二、主张保养养生
在诊断上,他主张从面部和眼部诊察小儿的五脏疾病,增 加了“面上证”与“目内证”两种特殊的观察方法。比如, 他认为面部“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 颏为肾”,可以从这几部分的颜色变化上判断孩子的病症。 而观察眼内“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热。 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虚。”在处方用药方面,力戒 妄攻、误下与峻补,主张“柔润”的原则。
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 (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 六味合用,三补三,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 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 方的配伍特点。
六味地黄丸系宋·钱乙从《金匮要略》的 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而成,原名“地黄 丸”,用治肾怯诸证。《小儿药证直诀笺 正》说:“仲阳意中,谓小儿阳气甚盛, 因去桂附而创立此丸,以为幼科补肾专 药。”
以上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成人,钱乙主张饮食、穿衣不可 太过,即:不可食之过饱,穿得过暖。精美之物或喜食 之品不宜食之过多,因为偏食使人体对各种营养成分摄 入不足,使人瘦弱。同时,食之太过会导致生病或过胖。
三、通过面部诊病
古代医家称小儿科做哑科,认为治小儿病最难。因幼小儿 童还不能语言,即使能语言的儿童,亦往往词不达意。钱 乙通过四十余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了小儿的生理特点, 并逐步摸索出一整套诊治方法。钱乙在实践中认识到,小 儿的生理特点:“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 全而未壮”。其病理特征:“易虚易产,易寒易热”。所 以,要攻克小儿病这道难关,必须对小儿的生理、病理有 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 《小儿药证直诀》内容简介
1. 《小儿药证直诀》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论述脉证治法, 介绍小儿脉法、辩证、五脏所主、五脏病等八十一脉证, 为全书之核心;中卷记载了所治典型病案二十三例;下卷 载方一百二十余首。卷末附《阎氏小儿方论》及《董汲小 儿斑疹备急方论》二书。
2. 钱氏继承《颅囟经》之成就,博采诸家之说,并结合己之 经验撰成本书,书中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作了精辟论述, 如谓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强调小儿 病论治以脏腑辨证为宗旨,为中医脏腑辨证理论做出了贡 献。
• 作者:钱乙
钱乙(1035~1117年),字仲阳,北宋郓州 (今山东东平)人。其父颖(亦作“颢”)善医, 然嗜酒喜游。钱乙母早丧,姑母哀而收养,长而 随姑父吕氏学医。其业医以儿科见长,至京师视 长公主女疾,授翰林医学,任太医丞,后因病辞 归故里,专业儿科六十余年,是杰出的儿科医学 家。除《小儿药证直诀》外,还著有《伤寒论指 微》 《婴孺论》等。
钱乙的“保养养生”法,被后代证实是科学而有实效的 养生方法。钱乙曾说过:“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 寒。”就是说,小儿脏腑娇嫩,消化吸收功能还不健全, 保持七分饱,脏腑就不容易受损,孩子不愿意吃饭,不 必追着喂饭,孩子饿了,自然有吃的意愿。小儿元阳充 足天性好动,如果衣服过暖,容易出汗受凉,导致伤风 感冒,因此,让小儿处于“七分暖”的环境中,不容易 患咳嗽、哮喘等病。
《小儿药证直诀》与 六味地黄丸
第一部分 《小儿药证直诀》
• 《小儿药证直诀》简介
《小儿药证直诀》为北宋著名医家钱乙所著,他 对医学各科皆通,尤精儿科,有“儿科圣手”之 称。 《小儿药证直诀》对我国儿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 贡献,在书中记述了很多儿科常见病及传染病。 如麻疹、百日咳等症,都是最早见于医书者,同 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较为系统的儿科专著, 较之欧洲最早的儿科著作要早出 300年。是中医 儿科工作者必读之书。
王先生的小孩吃了钱乙的六味配方后,半个月就能开口说话,又半月后小孩变 得生龙活虎。恐怕钱乙也没想到,他信手拈来的这一药方,一直用了近千年, 妇孺皆知。
• 处方:熟地黄 24克 山萸肉 12克 干山药 12克 泽泻 9克 牡丹皮 9克 茯苓 9克(去皮)
•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空心温水化下三丸(现代用法:亦可水 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