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温病学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中医药大学温病学考试重点(笔记)

上篇

第一章绪论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

二、成长阶段

1.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为温病寒凉清热为主治疗方法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2.首先提出温病应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医家为元代末年的王履(王安道),将温病与伤寒加以明确区分,其《医经溯洄集》中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评价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三、形成阶段

1.明代医家吴又可所著第一部温疫学专著——《瘟疫论》,创立疠气学说

2.明代医家张鹤腾所著第一部暑病专著——《伤暑全书》

3.清代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4.清代薛生白——《湿热病篇》

5.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第一部理论方药具备的集大成之作

6.王孟英——《湿热经纬》。第一部优秀的温病文献汇集之作

以上,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被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

此外,需要了解:

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余霖——《疫疹一得》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柳宝诒——《温热逢源》

雷丰——《时病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戴天章——《广温热论》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及分类

第一节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指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第二节温病的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温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密切的关系,故有“四时温病”之称;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炎热潮湿,易形成湿热病邪,所以湿热类温病易于发生)

3.病程发展有一定规律性(①由表入里②由浅入深③由轻转重④由实转虚⑤由功能失常转为实质损伤)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①起病急,传遍快②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③易化燥伤阴④易内陷生变)

(皮肤斑疹密布,腔道出血,神智昏迷,手足抽搐等。其中斑疹、出血是热陷血分,迫血妄行所致,神智昏迷是热邪内闭心包的结果,手足抽搐是热陷肝经而热盛动风的表现)

第三节温病的范围及命名

一、温病的命名

1.以发病季节为依据:发生于春季的春温;发生于冬季的冬温

2.以时令主气为命名依据:发生于春季的风温(春季主气是风);发生于夏季的暑温(夏季主气为暑);发生于长夏季节的湿温(长夏季节主气是湿)

3.根据发病季节结合季节主气命名:秋燥

4.以临床表现特点为依据:大头瘟(以头面肿胀为特点);烂喉痧(以咽喉腐烂、皮肤丹痧密布为特点);疟疾(以寒热定时发作为特点);霍乱(以突然上吐下泻为特点)

5.根据疾病流行情况命名:温疫,或称天行病、时行病等

第四节温病的分类

1.根据病因性质分类

2.根据发病初起的性质分类(可将温病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两类。新感温病是指感受时令病邪后即时而发,病发于表的温病。夏季发生的暑温,其发病后的证候特点与时令病邪的致病特点相一致,故仍属新感温病)

第五节温病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温疫:“温”指疾病的性质,“疫”指疾病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温疫即指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疫病

也就是说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引起大流行的成为温疫

温毒:主要是指因感受温热毒邪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它除了具有一般急性温热疾病的症状表现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肌肤密布斑疹等特征

温病是温热性质外感热病的总称,温毒是温病中具有肿毒或发斑表现的一类特殊病种

第三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温病致病具有共同特性:1.从外感受2.性质属热3.致病迅速4.季节相关5.相互转化6.病位有别

第一节温病的病因

一、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①多先犯上焦肺卫

②易伤肺胃阴津

③病情变化迅速

二、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①发病可径犯阳明

②易于伤津耗气

③易致闭窍动风

④易夹湿邪为患

三、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①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②病位以脾胃为主

③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

四、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①病位以肺为主

②易致津液干燥

五、疫疠病邪

疫疠病邪是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较大范围流行的一类温邪。疫疠病邪又称疠气、厉气、疫疠之气,因其致病暴戾,亦称戾气。

六、温毒病邪的致病特点:

①具火热之性

②攻窜流走

③蕴结壅滞

第二节温病的发病

温病的发病因素除感受温邪外,还与人体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有关

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

第一节卫气营血辩证

第五章温病的常用诊法

一、辨舌

舌诊意义:①区别病邪的类型②分析病机③判断病情变化

1.温病舌苔的变化主要反映卫分和气分的病变

1)白苔:薄者多主表,病属卫分,一般见于温病初起,病变尚清浅;厚者主里,病属气分,多见于湿热为患;润者主津伤不甚;燥者主津液已伤

①舌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温病初起邪袭卫分的征象(多见于风温初起)

②舌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温病表邪未解,肺津已伤的征象

③舌苔白厚而黏腻:湿热相搏于气分之象(多见于湿温病湿重于热阶段,湿阻气分而湿浊偏盛的病证)

④舌苔白厚而干燥: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的征象

⑤舌苔白腻而舌质红绛:湿遏热伏之征象

⑥舌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湿热秽浊郁闭膜原之象(多见于湿热性质温疫)

⑦白霉苔:秽浊之气上泛而胃气衰败之征象,预后多属不良

2)黄苔

①薄黄苔:润者为邪热初入气分,里热不盛而津伤不甚;燥者为气分热盛,津液已伤

②黄白相间苔:邪热已入气分,表邪尚未尽解

③苔黄干燥:气分邪热炽盛,津液受伤的征象

④老黄苔:热结肠腑之征象

⑤黄腻苔或黄浊苔:气分湿热内蕴之征象(见于湿热病重、热重于湿及湿热蕴毒之证)

3)灰苔

①灰燥苔:热结肠腑而阴液大伤之征象

②灰腻苔:温病后期阳虚有寒之征象

4)灰苔:往往是病情危重的标志

①黑苔焦躁起刺,质地干涩苍老:热结肠腑,肾阴耗竭之征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