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文献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古学与文献学的关系
谈论考古学与文献学的关系,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二者的定义。

文献学就是狭义上的历史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文献学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

其研究的领域主要是历史文献学理论与方法,历史文献学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文献整理。

这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现在多数历史学学生学习的都是文献学。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与历史科学有密切关系。

中国的考古学是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一、考古学对文献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古发现有利于检验一些古籍的真伪。

例如,1971年安徽阜阳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出土了《晏子春秋》残简,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孙子》、《六韬》、《尉缭子》、《管子》、《晏子春秋》、《墨子》、《孙膑兵法》等残简,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老子》、《战国纵横家书》、《易经》以及阴阳、天文、五行、杂占等10多种12余万字的大批帛书,1973年河北定县汉墓出土了《晏子春秋》、《论语》、《儒家者言》、《哀公问五义》、《文子》、《太公》等8种残简,这些简牍帛书的出土使其中历来被怀疑或断言是伪书的《文子》、《尉缭子》、《鹖冠子》、《晏子春秋》、《六韬》、《孙子兵法》等成了真书,促使学术界对前人辨伪成果重新审视考辨,七十年代这些竹简帛书的出土,无疑是辩伪这门学问的试金石,它促进了学者对古籍真伪的重新研究和审视,而古籍真伪的辨别也有利于我们正确的利用这些文献资料,更好的了解和研究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

2.考古发现不仅能检验一些古籍本身的真伪,还能证实文献资料记载的可靠性。

例如,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考证出王亥为殷之先祖,而长期以来存有疑义的《史记·殷本纪》中记载的报乙报丙报丁,也在卜辞中有了相应的位次。

另外,又考证出殷人兄弟无论长幼,与已立未立,其名号典礼并无等别,化解了卜辞中父甲父乙等名称求诸世系不能通的疑惑。

他的《续考》,则将殷先公之名完全考释清楚。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的问世,澄清了长久以来殷商世系不清的问题,也证实了《史记》等一批文献资料的可靠性,使中国可信古史可上溯至殷商时期,拓宽了历史研究的领域。

二、在考古学对文献学做出贡献的同时,文献学对于考古学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1,文献学对考古学的影响我觉得在于文献学为考古研究提供了一个大概的一个方向资料,甚至其中某些文献资料本身就可以当作对考古发现的一种解释。

例如,秦始皇陵墓地宫,现在的科学技术,虽然可以挖掘皇陵地宫,但是挖掘后无法保护,而且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暂时还没有挖掘。

但现存有一些关于地宫的文献记载,虽然简约,且又不免带有小说家言的色彩,但仍是考古学家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和依据。

这样看来这些文献资料在研究秦始皇陵墓地宫方面就
显得格外重要了,当然最终的地宫考古发掘也可以帮助完成对全部文献的释读。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
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
辄射之。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2.另一方面文献学为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为解释考古发现提供了资料。

例如,在曾侯乙墓中发现的九鼎八簋,将九鼎八簋作为天子等级的说法,始见于《公羊传》。

在《仪礼·少牢馈食礼》明确说到用五鼎,少牢馈食礼是大夫之礼,按照古墓的年代——周朝的礼制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享用九鼎八簋,诸侯是七鼎六簋、大夫是五鼎四簋,而曾侯乙墓中的确出土的是九鼎八簋!这是代表着周朝至此已经走向衰落、礼崩乐坏、秩序混乱?还是此时期礼制已经改变,九鼎八簋不再是天子专享,而变成天子与诸侯国国君均可享用的礼器?学术界至今仍在争论,没有定论。

或许曾侯乙实际上成了曾国的“天子”,因此他也用天子之礼吧。

墓中出土的九鼎八簋确确实实地证实了墓主人在当时的地位是极高的,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曾国是强盛的。

学者正是根据文献资料解读了九鼎八簋存在的意义,以及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状况。

所以考古学和文献学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二者结合更有利于历史的研究,特别是在真实的还原历史和解释历史方面,是很有意义的!
考古文献汇编
北京大学考古资料室编:《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1900-1949),文物出版社,1991年。

(考古学总论、分论(各时代考古)、田野发掘报告(各省市)、考古学专论(甲骨、金文、石刻、简牍、货币、玺印)、美术考古等。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图书资料室编:《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1949-1966),文物出版社,1978年。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资料信息中心编:《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1971-1982),
文物出版社,1988年。

1983年开始,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年鉴》。

“考古学研究”(旧石器、新石器、夏商周、汉唐、魏晋南北朝、元明清考古、甲骨文、金文研究”“各地区考古文物新发现”、“学术动态”等板块。

考古学导论
导论
一、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

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ɑ:ki'ɔlədʒi]一次翻译而来的。

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要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这里指的实物资料,一般应是古代人类有意识加工过的人工制品。

如工具、武器、用品等,或是人类修造的房屋、坟墓、城堡等建筑等。

若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确定其与人类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

如用于修筑房屋用的自然石块和采集渔猎活动所遗留的动植物遗存等,这些也属于考古学研究对象。

1.遗物。

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遗物一般以器物的原料或用途功能进行分类。

如以器物的原料可分为木器、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等;以用途或功能可分为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

2.遗迹。

古代人类活动而遗留下来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迹象。

遗迹一般依据其功能或用途分类并命名,如储物的窖穴、埋葬死者的墓穴、房屋废弃后的基址、防御性的城墙或壕沟、汲水的井等。

一般遗迹中,均包含有数量不等的遗物。

这些遗物有些是当时人们无意识地丢弃的,如在废弃的窖穴或壕沟中倾倒的生活垃圾和破损的陶器、工具等。

有些则是人们有意识地放入的,如墓葬中的随葬品等。

3.遗址。

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生活、居住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

古代遗址大部分是有各种性质、功能不同的房屋及防卫、经济设施等组成的村社聚落或城址的废墟。

4.考古学文化。

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古代人类遗存共同体。

一种考古学文化,一般由若干性质、特征、年代相同的遗址组成,它们应属于古代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等。

二、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
相对年代:指遗迹、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以及文化遗存先后时序的年代。

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仰韶文化早期”、“商代后期”。

断定相对年代主要依靠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

绝对年代:指遗迹、遗物做成的具体时间。

断定绝对年代的方法,在历史时期的考古学领域,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年历学和各种有纪年文字的遗物;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则主要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中的测年技术与方法。

分期方法。

二分法:以文字记载的有无为标志,将人类文化史分为“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两大发展阶段的分期法。

三分法: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Thomsen,1788---1865)依据馆藏古物的分类,提出欧洲史前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被称为“三期说”: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

六分法:三分法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分:旧石器时代(英。

约翰.卢伯克)——中石器时代(英。

艾伦.布朗)——新石器时代(英。

约翰.卢伯克)——铜石并用时代(意。

G.基耶里克)——青铜器时代——早期铁器时代。

中国考古分期表(略)
三、考古学研究方法
(一)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地层是地质学中的一个最基本概念,是指有一定时间和空间涵义的一切成层岩石的总称。

考古地层学是借用地质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也是考古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

文化层形成的基本原理。

地层层序律——新的再上,老的在下。

文化层的划分。

主要依据土质、土色、包含物和遗迹现象划分地层。

地层关系。

(1)、叠压关系。

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文化堆积自上而下依次叠压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叠压者及包含物要晚于被叠压者。

(2)、打破关系。

指的是晚期人类活动遗迹打破早期的地层或建设而形成的地层关系。

在这一地层关系中,作为打破者的年代要晚于被打破者,打破者之中包含的遗迹年代一般也应晚于被打破者。

(3)、共存关系。

在上述地层关系中,每一地层或遗迹单位(如一座墓葬、一座窖穴、一座房基等)中包含的各种遗物,构成了共存关系。

凡属有共存关系的遗物,从地层学角度来看,它们的年代可视为是同时的。

二、考古类型学
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

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

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

当然,考古学中的类型学并非是生物学类型学的简单搬用,而是有着自身的特点。

为区别起见,一般称为“考古类型学”,也叫“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人类社会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各种文化因素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器物的形态也常常随之改变。

因此,器物形态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性则是绝对的;器物形态既具有历史阶段的稳定性,又具有明显的时代与文化特色。

考古类型学依据器物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研究其演变的规律,进而判定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确定与区分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器物的分类。

“类”是最大的分类单位。

大类的划分:首先,依据器物的质料划分为石器、陶器、木器、骨器、铜器等。

亚类的划分:每一个大类器物中,又可依据器物的主要用途的划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若干亚类。

次类的划分:每一亚类器物中又可依据具体功能再细分为若干类。

如生活用具中有炊器类、水器类、食器类等。

每一类都有若干用途相同或相近而形态各异的器物组成,如炊器类的陶器有鼎、釜等。

(2)、器物的分型。

类之下次一级分类单位,是对某一形态器物共性的概括,主要依据器物形态进行划分。

不同形态的器物,可能各有各的源流,各有各的演变过程,故型是对一类有演变序列的器物的总的特征的概括。

型别号一般用大写拉丁字母A,B,C……表示,如A 型鼎、B型鼎等。

有时为了充分表达器物形态变化成次,形之下还可再分亚型,亚型用小写
拉丁字母a,b,c……表示。

如Aa型鼎,Ab型鼎等。

(3)、器物的分式。

式是型之下的次一级分类单位,每一型器物依其形态演变过程中阶段性变化,选出从早到晚各个阶段的标准器,型分为若干式,代表这一器物各个演化阶段的特征。

式别号用I.II.III…..表示。

如I式瓶、II式鼎等。

(三)、考古区系类型论。

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

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目的在于建立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

考古学文化分布地理空间范围。

考古学文化区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对有关遗迹、义务的研究而确定的。

2.文化系统。

文化系统,即文化发展系统,只得是考古学文化的纵向发展过程。

一个文化发展系统,一般是由若干有纵向发展关系的考古学文化构成。

3.文化类型。

在一个考古学文化分布区域内,往往由于微环境条件的差异和邻近其他文化的影响,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遗存在主体因素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又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差别。

一种考古学文化的分布区域内,可分为若干个文化类型。

二、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一、年代测定技术的应用。

194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Libby,1908-1980)教授,发明了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测年技术,是考古学家第一次知道了各种史前文化的绝对年代,从而引起了史前考古学上的一次革命。

以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应用于考古学上的测年技术越来越多。

年代测定方法表:
断代技术样品物质测年范围
放射性碳素(碳-14)含碳物质(动植物遗体) 5万年以内
古地磁粘土 3万年以内
热释光(TL)陶器、烧土 100晚年以内
含氟量(F)骨、牙等数百万年以内
钾-氩(k-Ar)火成岩 10万年以上
裂变径迹(FT)火山灰、玻璃、石器、陶器数千年至数百万年
树木年轮木 1晚年以内
氨基酸外消旋骨数年至数百万年
黑曜石水含黑曜岩制品几十万年以内
铀系碳酸岩、骨、牙、贝壳数千年至45万年
二、勘测技术的应用。

空中摄影:空中摄影勘测,即利用卫星、飞机等航空器从空中向地面观察和摄影。

从空中鸟瞰,视野广阔,比较容易发现地面上难以观察到的现象,如土壤、地形的细微差别,阳光斜射产生的物体阴影,不同季节植物生长状态的对比及土壤湿度等因素在调查区域内形成的不同标志。

分析对比各种现象的差别,就可能找到地面或地下遗迹。

这一方法对大型遗址或沙漠地区的考古调查,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遥感技术:空中摄影勘查技术的扩展。

人眼观察物体是由于来自物体可见光刺激而产生的视觉。

而遥感设备取自目标的信息,除了靠物体辐射或反射可见光外,还靠微波、红外线、X射线等特征,调查时,是用能接收多个波段地面目标信息的多光谱遥感设备,就能同时获得被勘查地区,突出显示不同目标的多幅图像或信息。

分析这些图像或信息,就可能了解到
地面遗迹的分布情况。

地下勘探: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根据大地物理性质的差异勘查地下遗迹、遗物的方法。

由古代遗迹、遗物同周围土壤的电阻率不同,并存在着磁性差异,可用地电阻率计(电探测)和磁性测量仪器(磁法探测)或地震雷达等进行探测,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计算机处理分析和人工解读,从而对地下的遗迹、遗物做出准确的判断。

三、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

陶器、石器、金属、玻璃等无机物之中的元素及其含量确定的“X射线荧光分析”、“发射光谱分析”等。

绘画、颜料及食物、油膏、树脂粘剂等有机化合物鉴定的“红外线吸收谱分析”。

确定陶器中的矿物成分及推定其烧制温度的“穆斯堡尔谱分析”和“热分析”等。

上述分析鉴定,可从各个方面获得许多研究信息。

如通过金属制品的金相分析可判断古代的金属制造工艺;对青铜器的铅同位素分析则可知道青铜器原料的来源,从而解释古代贸易及文化传播等问题;对人骨中碳的同位素碳-13和微量元素锶(Sr)的含量分析则可了解古代人类的食物结构和生活环境等。

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也开始应用于考古研究。

计算机技术主要应用于大量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获得的影像、图表、文字、数据等资料的贮存、检索、流通和各种研究信息的分析、运算等。

由于计算机的运用,大大减轻了研究者的各种繁重工作,加快考古研究的进程。

特别是由于全球卫星定位仪(GPS)和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GIS)的配合使用,进一步开辟了新的领域。

三、中国考古学简史
一、中国古代的金石学。

“金石”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曾巩的《金石录》(其书不传)一书,清代王鸣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的名称。

所谓“金石学”,是以传世的或少量出土商周以来有铭文的铜器(金)和秦汉以来的石刻文字(石)等为主要研究对象,是一门偏重于著录和文字考证,以达到证经补史之目的的学问。

1.汉唐金石学的萌芽。

在中国古史中,从传说的禹铸九鼎始,青铜器就被神化而看作是王权的象征;商殷时期,青铜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成为地位、等级的标志;西周时,“藏礼于器”的观念进一步加强,礼乐制度逐渐形成。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由于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而导致“礼崩乐坏”,但旧制度的衰落并没有是传统的观念完全消失,反而逐渐产生了由怀古而好古进而根据古代实物研究古代制度的风尚。

东汉袁康《越绝书.宝剑篇》中提出了古代兵器发展序列:“轩辕神农之时,以石为兵;黄帝之时,以玉为兵;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当此之时,作铁兵。

”西晋太康二年(281),汲郡人盗发魏国古墓,出土大批竹简,学者们从中经整理出《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等多种佚书。

北魏郦道元为注《水经》曾考察、记录了许多古代遗迹和遗物。

唐初,在陕西凤翔发现先秦时期的“石鼓”,学者和书家多有称述。

2.宋代金石学的创立。

北宋时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文化日益繁荣。

由于统治者为巩固政权而大力奖励经学,加之史学、古文字学、书学等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者们对新资料的追求。

于是,朝野人等竞相研究,形成金石学。

现存最早的研究金石铭刻的著作是宋代欧阳修的《集古录》,成于嘉佑八年(1063)。

现存最早古器物图录成于元佑七年(1092),吕大临《考古图》。

收商周、秦汉时期的铜、石、玉224件,皆绘图形、款识。

《宣和博古图》。

薛尚功《历代钟鼎其款识法帖》。

赵明诚《金石录》。

王象之《舆地碑记目》。

3.清代金石学的兴盛。

乾隆年间梁诗正、王杰等先后奉敕编订《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宁寿鉴古》,被俗称“西清四鉴”,共收录了清宫所藏铜器4000余件。

刘鹗著录了我国第一部甲骨文材料的专著《铁云藏龟》(1903);孙诒让撰写了中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著作《契文举例》(1904)。

王国维著作了《宋代金石文著录表》、《国朝金文著录表》、《殷周制度考》等。

;罗振玉著有《流沙坠简》等。

他们的研究成果代表了
金石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堪称金代金石学家之中集大成者,被称为“罗王之学”。

有清一代金石之学的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除了传统铜器、碑刻外,钱币、墨印、玉器、镜鉴、封泥、瓦当、兵符等也成为著录和研究的对象。

据容媛所辑《金石书目录》统计现存的金石著作中,被送到乾隆以前的700年间,仅有67种,而乾隆以后的200年间却有906种之多。

又据统计,清代以前的金石学家有360人,而有清一代达1058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二、近代考古学的诞生。

1.近代考古学的传入。

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20年代,许多外国学者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扩张进而进入中国,开展考古活动。

1893——1907,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Sevn.Hedin)曾三次进入新疆考察。

发现了著名的楼兰古城和许多古代遗迹。

从1895年起,日本学者乌居龙藏、白鸟库吉、八庄三郎等调查和发掘了东北地区的许多遗址。

1902——1907,关野贞调查了山东的画像石和华北的石窟。

1906——1910,足利喜六调查了西安附近的秦汉隋唐城址和帝陵。

1900——1904,匈牙利人斯坦因(M.A.Stein)和法国人伯希和(P.Pelliot)多次进入新疆、甘肃等地进行调查和盗掘,不仅发现许多古城,采集了许多文物,而且从敦煌盗走大量文物。

上述外国学者的活动,都是在帝国主义势力的保护和支持下,采取了不正常甚至盗窃的手段进行的,造成了许多珍贵文物的流失,因此遭到中国学者们的谴责。

但另一方面,他们多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故他们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不仅对研究中国古代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一定程度上对中国考古学的诞生起了刺激作用。

1920,法国学者桑志华(E,Licent)在甘肃庆阳附近的黄土层中发现了3件人工石制品。

1921,瑞典学者安特生(J.G.Andersson)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斯丹基(O.Zdansky),发掘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遗址,发现了北京猿人牙齿化石。

1921,安特生发现并发掘了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并提出了“仰韶文化”的命名。

1922,桑志华同法国学者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在萨拉乌苏河畔发现了一批石制品和“河套人”化石。

中国的学者们由信古到疑古,最终走向考古。

1922,北大成立了考古研究室,聘请马衡担任主任。

1926,李济主持了对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发掘。

1928,中央研究院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内设考古学组;同年十月,派董作斌前往安阳小屯遗址进行调查和试掘。

20年代,中央研究院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的成立和安阳殷墟的发掘,标志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2.近代考古学的初步发展。

从1928到1949,田野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主要由中央研究院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等进行。

(1)、北京猿人遗址的发掘。

1927,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中美合作开始正式发掘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遗址。

1929,裴文中主持发现了第一具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成为世界古人类学研究史上的划时代事件。

1931,在周口店首次发现了大量的人工石制品和人类用火遗迹,从而确认了北京猿人文化。

1933,又在龙骨山的山顶洞遗址发现了3具完整的晚期智人头盖骨化石,被命名为“山顶洞人”。

(2)、殷墟的发掘。

1928——1937,在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和梁思永的先后主持下,对安阳殷墟进行15次发掘,累计发掘面积达46000多平方米,清理了5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和包括商王陵在内的大量墓葬和祭祀坑,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等文物。

(3)、方法论的建立。

1931年,梁思永主持发掘安阳殷墟后岗遗址是,发现了著名商文化、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依次叠压的“三叠层”,解决了三者之间的相对年代关系,从而标着中国考古地层学方法的成熟。

40年代,苏秉琦应用类型学的方法,对斗鸡台沟东区墓地出土的陶鬲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探索周文化渊源的线索问题,从而奠定了考古类型学的基础。

三、现代考古学的发展。

管理、科研、教学体系的建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伊始,即颁布《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并设文物局。

1950,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后属中国社科院。

1950,成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