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考古与文献矛盾时

合集下载

“_考古实物”和“历史文献”的关系是相得益彰

“_考古实物”和“历史文献”的关系是相得益彰

庭生活、本人个性及生卒时间等,只有把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两者结合,才可以大致对陵墓主人做出判断。

而且,特别要说明的是,不管是曹操墓还是东晋某帝陵,其考古出土的物质遗存都不能视之为他们个人的“文化”,而是一种时代的“文化”,因为无论是墓葬本身还是随葬品,都不是墓主人自己创造的实物,而是那一时代的民众所创造并为墓主人所占有的一种制度文化性建构。

这正是考古学对历史文献做出的重要补充或者互证。

事实上,人类社会中不同时间、空间及其生发的事物之间存在着多层且复杂的关联性,即使是考古实物与文献记载之间看上去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只要深入研究,仍然可以找到它们之间或少或多地存在着的能够互相解释、深化、互补的关系,而这些正是学者们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和方向。

其三,历史时期考古中经常会在遗址、墓葬、窖藏、烽燧、水井、灰坑等各种遗迹中出土带有文字的遗物,如甲骨文、金文、简牍、墓志、地券、砖铭、题刻、纸质文书等,从而形成“考古实物”与“历史文献”共生的现象,而且它们往往还会与传世史料存在联系,由此带来十分重要的考古发现,这不仅能够更为准确地认知实物资料,还会形成专门性的学术领域,如甲骨学、金文学、简牍学、敦煌学、吐鲁番学、墓志学等,这在考古史上不乏其例。

其四,“考古实物”和“历史文献”都可以实现“公众化”,形成公共考古、公共史学等,但如果两者结合,则可以使各自的解释更加周全与生动。

同时,它们还能一起创造出人类的另一个现代化成就—“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体系,也创造出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新景象。

实践表现,在博物馆或文化遗产的陈列、阐释和价值的挖掘中,虽然“考古实物”会扮演主角,但离开“历史文献”的助力,许多关于实物涉及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表述也是无法完成的。

总之,在历史时期考古中,“考古实物”和“历史文献”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相得益彰的关系,因为它们既是历史运动的一体化产物,又是历史场景的多样性呈现。

“考古实物”和“历史文献”的关系是相得益彰对从事历史时期考古的学者而言,必须面对“考古学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的关系问题。

考古史料和历史文献的认识

考古史料和历史文献的认识

考古史料和历史文献的认识考古史料和历史文献是研究历史的两个重要来源,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研究,可以揭示出过去的真实面貌,还原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考古史料是通过对古代遗址、墓葬、器物等物质遗存的发掘和研究,得到的关于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考古学家通过系统的发掘、分类和分析,可以还原出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内容。

考古史料的研究可以为历史学家提供重要的实物证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历史文献是通过对古代文字、碑刻、史书、文集等文献资料的研究,得到的关于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载。

历史文献是古代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叙述,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

历史学家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历史文献的研究可以为历史学家提供详实的文字资料,帮助他们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考古史料和历史文献的认识对于研究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考古史料和历史文献互为补充,相互印证,可以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历史信息。

通过对考古史料和历史文献的综合研究,可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然而,考古史料和历史文献也存在一些限制和问题。

首先,考古史料的发现和保护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投入,有时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丧失或损坏。

其次,历史文献的内容可能会受到时代、作者的主观因素的影响,有时会存在夸大、缺漏或不准确的情况。

此外,对于一些古代事件和人物,考古史料和历史文献的记载可能会存在矛盾和争议。

为了充分利用考古史料和历史文献,我们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进行研究。

首先,要对考古史料和历史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分类和归纳,建立起完整的数据库和文献库。

其次,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如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

此外,还可以通过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如地理学、天文学、气象学等,来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8.(2022湖北,1,3分)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 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 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 ( ) 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 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 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 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 答案 C
9.(2019课标Ⅱ,24,4分)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 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 是因为 (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 D
2.(2023届北京海淀期中,2)王国维认为,夏商“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 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而西周初期“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 以上变化的原因是 ( ) A.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B.宗法分封制度的实施 C.“敬天保民”思想的形成 D.礼乐制度的逐渐废弛 答案 B
综合集训
知能一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2023届广东惠州二调,1)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一直以冶金术、文字 和城市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近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则提出了 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 和社会分化,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以国家的出现作 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据此可知,这一方案 ( ) A.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B.证明了中华文明领先世界 C.丰富了世界文明起源理论 D.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答案 C
7.(2019 课标Ⅲ,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 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答案 A

古代文献学与考古学的关系与互补

古代文献学与考古学的关系与互补

古代文献学与考古学的关系与互补古代文献学和考古学是两门研究古代人类文明的学科。

古代文献学主要研究古代文献文本的解读、整理和研究方法,而考古学则主要从考古遗址中挖掘出的文物和人类遗存中,通过对遗址、遗物和遗迹的发掘、分析和研究,来推测古代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等信息。

两者在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上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在很多时候古代文献学与考古学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

古代文献学主要通过文本来研究古代社会,而文献的解读往往需要依靠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结果来进行验证和补充。

首先,考古学提供了实物和实证,可以验证古代文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古代文献中有很多描述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文字,但是这些文字往往是经过多次流传和演变的,其中可能存在着一些错误或者夸大的情况。

而通过考古学的发掘,可以找到与文献中描述相符合的实际物证,从而验证古代文献的可靠性。

例如,历史文献中所载的一些古代城市的存在,可以通过考古学的发掘来找到城墙、建筑等实物遗迹,从而确认文献中所述的城市确实存在过。

其次,古代文献学为考古学提供了线索和参考。

在考古学研究中,尤其是对于没有明确历史记载的遗址,往往需要根据当地的古代文献来进行初步推测。

古代文献可以提供地名、古代国家的地理位置、历史事件等信息,为考古学的发掘提供重要线索。

例如,在中国,不少古代墓葬的发现都是通过古代文献中对于皇帝陵墓的描述而找到的。

另外,古代文献学与考古学相互补充,可以提供更全面的研究结果。

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古代文献无法传世或者在长期的流传中丢失了一些内容,而考古学可以通过发掘和研究实物遗迹,来填补文献中的空白或者提供更加详实的古代信息。

同时,古代文献记录着人类的思想、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为考古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可以帮助考古学家更好地理解文物的背后故事和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古代文献学与考古学在研究古代人类文明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与互补。

两者相辅相成,通过共同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和人类生活方式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线索。

考古学与古代文献研究解读历史文献的重要工具

考古学与古代文献研究解读历史文献的重要工具

考古学与古代文献研究解读历史文献的重要工具考古学与古代文献研究是解读历史文献中蕴含的信息的重要工具。

考古学通过对物质文化的研究,揭示了历史文献所记载的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提供了更全面、准确的历史认识。

本文将重点探讨考古学与古代文献研究在解读历史文献方面的重要性。

一、古代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古代文献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

史书、碑刻、文书等各种形式的古代文献,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但是,在使用古代文献时,我们需要注意到文献的局限性,例如历史文献的记载往往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和主观性,信息的完整性也有一定的局限。

因此,我们需要寻找其他的证据来验证文献所记载的内容。

二、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学科,通过发掘和研究遗址、遗迹、文物等物质文化遗存,还原并重新构建历史的面貌。

考古学与古代文献研究相辅相成,在解读历史文献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考古学提供了物质文化的证据。

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事物往往是抽象的概念和文字描述,而考古学则通过考古发现的实物,如陶器、器物、建筑遗址等,提供了具体的实物证据。

通过对考古发现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解释历史文献中的内容。

其次,考古学可以验证历史文献中的记载。

通过对考古发现的研究,我们可以验证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事件或人物是否真实存在,并进一步了解其历史背景和真实性。

例如,历史文献中提到的某个古代都城的位置和建筑形式,通过考古的发掘和研究,可以验证文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此外,考古学还可以填补历史文献的空白。

有些历史时期的文献存世较少,或者只有零散的片段。

通过考古的发掘和研究,可以弥补这些文献的不足,还原历史的全貌。

例如,通过考古发现,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历史时期没有记载的生活习俗、社会制度等信息,丰富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三、考古学与古代文献研究的相互影响考古学和古代文献研究是一对相互补充的关系。

古代文献学与考古学的关系

古代文献学与考古学的关系

古代文献学与考古学的关系古代文献学和考古学是研究古代文化遗产的两个重要学科。

它们旨在通过对古代文献和考古遗址的研究,还原并解释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

虽然古代文献学和考古学从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存在差异,但它们的关系密切,相互补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古代世界。

首先,古代文献学和考古学能够为研究者提供丰富的信息和证据。

古代文献是人类思想和经验的重要载体,通过研究古代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民的想法、信仰、习俗和政治制度。

然而,古代文献并不完整,内容也可能受到文献本身的局限,因此通过单一的文献很难获得全面的历史画面。

而考古学则以遗址、古墓、器物等实物记录古代社会的发展和经验。

它通过系统的挖掘和研究,可以还原古代社会的面貌,揭示出文献中未提及的历史细节和文化内涵。

其次,古代文献学和考古学相互验证,帮助研究者准确还原历史事实。

对于某个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的研究,从文献和考古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出更加准确和完整的结论。

例如,在研究某个古代国家的历史时,通过文献可以了解到国家的法律、政策和事件,而通过考古发掘可以找到这个国家的遗址、城墙、墓葬等,两者结合可以互相印证,减少误解和猜测。

古代文献学和考古学也可以相互启发,推动学科发展。

文献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背景和线索,为考古学家提供了研究方向和依据。

考古学的发现则能够对古代文献的解读进行佐证。

例如,考古学家的发现可能指出历史文献中存在的错误,纠正历史的观点;文献研究也可能提供重要的线索,帮助考古学家寻找遗址或进一步挖掘出重要文物。

通过这种交流与合作,两个学科可以更好地发展和完善。

最后,古代文献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可以贡献于社会传承和文化保护。

通过对古代文献和考古遗址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古代文化遗产。

这对于传承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推动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文献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教育、旅游和文化产业等领域提供参考和支持。

总而言之,古代文献学和考古学是研究古代文化遗产的两个重要学科,它们相互补充,相互验证,相互启发,共同推动着我们对古代世界的了解。

古典文献学与考古学的关联研究

古典文献学与考古学的关联研究

古典文献学与考古学的关联研究古典文献学和考古学作为两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分别专注于研究古代文献和考古遗迹,然而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古典文献学通过文献的研究和解读,提供了对古代社会、文化和历史的了解。

而考古学则通过对遗迹的发掘和分析,为古代文献提供了实证的依据和背景。

本文将探讨古典文献学与考古学的关联研究,以及这种关联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明的意义。

一、古典文献学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古典文献学主要研究和解读各类古代书籍、文献和文物。

它包括对古代文学作品、历史记录、哲学著作等的研究,通过分析古代文献的语言、结构和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

考古学主要研究古代人类活动留下的遗迹,包括古代建筑、器物、墓葬等。

通过考古遗迹的发掘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科技水平。

二、古典文献学与考古学的互补性古典文献学和考古学在研究古代文明时具有互补性。

古代文献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而考古遗迹则提供了直接的物质证据。

只有将这两个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认识。

首先,古典文献学可以为考古学提供背景和参考资料。

考古学研究中常常需要借助古代文献的记载来解释遗迹的意义和功能。

例如,研究一座古代宫殿的功能和用途时,古代文献中关于宫殿的描述可以提供重要线索。

古典文献学还可以为考古学提供古代社会、文化和历史的整体背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考古遗迹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考古学可以为古典文献学提供实证的依据。

古代文献往往存在解读上的争议和歧义,而考古遗迹可以提供直接的实证证据来验证或纠正文献的内容。

例如,古代文献中可能存在夸大或虚构的成分,而考古发现的物质证据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文献中的描述。

三、古典文献学与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古典文献学和考古学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法,但在关联研究中可以相互补充。

古典文献学主要依靠文献的解读和分析。

研究者需要通过对古代文献的阅读,掌握古代语言和文化的知识,理解文献中的内容和意义。

高一历史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教案华东师大第二分册

高一历史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教案华东师大第二分册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教学目的]知道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理解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社会转变的含义。

知道判断夏朝已经进入国家状态的根据。

知道二里头文化遗存的大概情况,理解二里头对于夏朝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以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思想贯穿整课。

通过阅读文献,分析文献的目的和性质,互相比较,对文献记载的价值和可靠性作出一个比较客观的判断。

通过展示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分析这些考古学发现代表的含义。

经过两方面的考察之后,运用两重证据法,对目前的夏史研究作出一个概况性的判断。

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史态度。

通过可靠的理论方法来着手解决实际问题。

面对材料有质疑精神。

当材料缺乏时,可以有客观认识,不盲目下判断。

同时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重点:关于夏代王位传承方式的文献记载和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

难点:夏代的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尚不能完全互相印证,目前的夏朝历史带有推论性质。

说明:夏代王位传承方式从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是从“公天下〞变为“私天下〞的典型标志。

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是理解考古中的夏文化的根底。

二重证据法就是通过考古材料和文献材料的互相印证,可靠的恢复古代历史原貌。

但关于夏代的两方面材料都有缺陷,故尚不能很好的互相印证。

要根据材料得出这一结论并且准确理解有一定难度。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教师讲述胡适先生1917年到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运用实证主义原那么,直接从东周讲起,一改以往传统治学的风格的故事〔见资料附录1〕。

说明历史所研究的是过去所发生过的事件人物等,但是研究者是如何知道过去所发生过的事情的呢?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史学研究方法。

只有所用的材料是可靠的,那么得出的结论才可靠。

面对今天的课题——夏朝,我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尽可能把材料做实,最大限度地去恢复夏朝的历史真面目呢?由此引出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

〔1〔234[去,什么时候可以讲完他答复说:“无所谓讲完讲不完。

假设说讲完,一句话可以讲完。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形成及其意义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形成及其意义

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在结束本次访谈时,裘先生表示,“古史辨”派二重证据法作为一种重要的 历史研究方法,将继续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希望广大历史学者能 够积极探索和应用这一方法,为推动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观看
二、二重证据法的界定
二、二重证据法的界定
“二重证据法”一般是指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证据来源相 互印证、补充和说明同一研究对象或问题的方法。这些证据来源可以是文字资料、 考古发现、口头传说等,研究者通过比对、分析这些不同来源的证据,以期更全 面、准确地揭示研究对象或问题的真相。
三、二重证据法的使用规则
三、二重证据法的使用规则
3、重视口述传统:在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等问题时,口述传统往往是一种重 要的证据来源。口述传统不仅具有传承性,还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因此可以与 文字资料相互印证,更好地揭示一个地区或民族的文化特征。
三、二重证据法的使用规则
4、证据间的关联性:在使用二重证据法时,需要不同证据间的关联性。不同 的证据可能来自不同的时间、空间和文化背景,但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某种。通过 分析这些,可以更全面地揭示研究对象或问题的真相。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是我们学术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对于文学、 艺术和社会现象的研究。这种方法强调同时使用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来验证研究 对象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视角。
基本内容
“二重证据法”的内涵在于,一是运用内部证据,即直接来源于研究对象的 资料,如文学作品、艺术作品或社会现象的本身;二是运用外部证据,即从外部 获取的关于研究对象的资料,如历史文献、文化背景等。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 通过对比和分析这些证据,可以更准确地揭示研究对象的事实和价值。

文献研究与考古研究的结合 《史学概论》 马工程

文献研究与考古研究的结合 《史学概论》 马工程

夏鼐: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的遗存, 即古代的遗迹和遗物。这就是它与依靠文 献记载以研究人类历史的狭义历史学的最 重要的不同点。考古学和历史学,是历史 科学(广义历史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 分,犹如车的两轮,不可偏废。但是,两 者的关系虽很密切,却是各自独立的。
(1910—1985)
夏鼐,原名作铭,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 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撰有《碳-14测定 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考古学与科技史》、《中国考 古学研究》、《中国文明起源》等。
二重证据法有几个特点:
1.强烈的时代性。它是20世纪初中西学 术交融和新史料大量发现刺激之下的产物。
2.对传统学术的继承性。乾嘉考史名家 钱大昕利用碑刻史料与历史文献互相比勘 解释对考证元史问题等项得到创获,可视 为“二重证据法”的萌发。
3.对西方新理念、新方法的融合性。
甲骨文、汉简等重要发现为王国维提供 了新的史料凭借,西方近代学术的相继传 入,尤其是19世纪后期以来欧洲学者重视 考古材料的运用,和“审查史料”(即强 调对于历史文献应以审慎态度究明其来历、 考辨其真伪,然后作出正确分析的观念和 方法),给他以深刻的启发。
陈寅恪将王国维的学术方法总结为:一曰 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 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 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第一种 即二重证据法。二重证据法被认为是20世纪中 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
学术巨擘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 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 巨子,著作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古史新证》、 《殷周制度论》、 《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 《人间词话》、《观堂集林》、《流沙坠简》等60余种。

考古文献学

考古文献学

考古学与文献学的关系谈论考古学与文献学的关系,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二者的定义。

文献学就是狭义上的历史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文献学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

其研究的领域主要是历史文献学理论与方法,历史文献学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文献整理。

这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现在多数历史学学生学习的都是文献学。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与历史科学有密切关系。

中国的考古学是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一、考古学对文献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考古发现有利于检验一些古籍的真伪。

例如,1971年安徽阜阳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出土了《晏子春秋》残简,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孙子》、《六韬》、《尉缭子》、《管子》、《晏子春秋》、《墨子》、《孙膑兵法》等残简,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老子》、《战国纵横家书》、《易经》以及阴阳、天文、五行、杂占等10多种12余万字的大批帛书,1973年河北定县汉墓出土了《晏子春秋》、《论语》、《儒家者言》、《哀公问五义》、《文子》、《太公》等8种残简,这些简牍帛书的出土使其中历来被怀疑或断言是伪书的《文子》、《尉缭子》、《鹖冠子》、《晏子春秋》、《六韬》、《孙子兵法》等成了真书,促使学术界对前人辨伪成果重新审视考辨,七十年代这些竹简帛书的出土,无疑是辩伪这门学问的试金石,它促进了学者对古籍真伪的重新研究和审视,而古籍真伪的辨别也有利于我们正确的利用这些文献资料,更好的了解和研究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

2.考古发现不仅能检验一些古籍本身的真伪,还能证实文献资料记载的可靠性。

夏代的两重证据法研究

夏代的两重证据法研究

夏代的两重证据法研究赵冰清对于上古史,尤其是夏商周三代的历史研究,历来重视文献材料。

即便是对于三代的实物材料,古人所重视的也是上面的文字信息。

宋代赵明诚的《金石录》收集了大量青铜器的拓片,但其研究重点依旧在铭文的释读及考证经典之上。

到了清末民初,王国维先生提出了两种证据法才使得三代的历史研究有了一个崭新的方法和进展。

所谓两重证据法就是指文献材料与考古学发现相互印证,互相支持,从而得出关于上古史的可靠确切的结论。

应该说两重证据法的适用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上古史,但在上古史领域中却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这种方法的重要性在商代的研究中非常突出。

商代由于文献材料和考古学发现非常契合的印证支持,已经被学术界广泛接受而成为信史。

但同样的方法运用于夏代的研究,目前还面临着比较大的困难。

究其原因并非两重证据法的缺陷,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论是文献材料或是目前的考古学发现都还有不少缺环和疑问,使得我们对于夏代的历史还无法有一个可靠的认知。

文献材料中的夏朝。

在中国的文献材料中夏朝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这其中包含两点:首先夏朝是存在的;其次夏朝已经进入了国家状态。

关于夏朝的文献材料可以说不胜枚举,在《史记》中还列举了夏代的谱系。

然而这些文献材料本身却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不足以面对怀疑者的诘问。

1、文献材料本身的相互矛盾。

禹传位给儿子启,打破了原先的禅让制,并开创了父死子承的“家天下”的先河。

这个事件是夏朝历史研究中的重头,也是由部落联盟转向国家的标志性事件。

文献中对于这一事件也有多次提及。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以天下授益。

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

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

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

’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

高考历史复习:历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高考历史复习:历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高考历史复习:历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考点:史料价值、史学研究方法、历史认识论——史观一、选择题1.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

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A. 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B. 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C. 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D. 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答案】C【解析】史料中真实可靠的是第一手史料,如原创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等。

展览的文字介绍属于对文献的再加工,不是第一手史料,故A项错误;两部经济著作对“每人每月定量”描述不一,故B项错误;馆藏的原始文件属于第一手史料,相对而言比较可信,故C项正确;现有史料只要确定是真实的,就能证明北京市曾经发放过“高脑油”,故D项错误。

2.表2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旧唐书·太宗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新唐书·高祖本纪》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太宗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3.《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C4.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答案】D5.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专题三--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

专题三--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
1、广州、武汉、南京、重庆 2、1937年8月,军队合编、《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公合作宣言》 3、淞沪会战
4、上海和南京
5、《共同纲领》1949年9月北京一届政协 6、国内--结束了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 主义统治中国的历史,结束了军阀割据、内外战乱频仍、四分五裂的历史,开创历史 新纪元。国际--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
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证 的
地下之材料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基址
宫殿位于遗址中部,为整体略呈 方形的夯土基址。东西长108米,南北 宽100米,高0.8米。出土鼎、爵、钺

等青铜器。



第八页,共16页。
用 知识拓展 文
材料的分类

与 1、材料分类(按价值分类):原始材料、第二手材料
律平等;规定国家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方面的基本政策
作用:新中国的建国纲领,中国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族人民团结的政治基础,临时宪法 的作用 2、1950-1952土地改革运动 3、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 4、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于 5、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6、三面红旗是指 7、农业:放高产“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发产”、工业:大炼钢铁运动,赶超
究 史信息。
历 (4)材料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可靠性:史料运用须经考
史 据,孤证不立。
第九页,共16页。

知识拓展


第二分册前三课的史料逻辑



相 互 印
(1)考古和神话传说中的历史(考古材料证明)
黄帝炎帝 传说

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1(考研版)

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1(考研版)

中国考古学通论参考书目:张昌倬主编《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张之恒著《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刘庆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考古学概论》结构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第三章:夏商周考古、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第五章: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1、“考古学”名称的由来:(1)“古学”:在中国,东汉(1~2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

《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郑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

(2)“考古”:北宋中叶(11世纪),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一书,将“考”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

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

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

(3)科学上的“考古学”:科学上的“考古学”这一名词,也就是我国要学的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

Archaeology.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2、考古学的定义: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是这样表述考古学定义的:“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文物考古中的文献研究方法

文物考古中的文献研究方法

文物考古中的文献研究方法文物考古是一门研究历史文化遗存的学科,通过考古勘探和发掘文物,可以了解和还原古代社会的生活、制度、经济、艺术等方面。

在文物考古中,文献研究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文物考古中常用的文献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搜集、文献整理、文献筛选等。

1. 文献搜集在文物考古研究中,文献的搜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过搜集各种历史文献、古籍、历史档案等,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以及与文物相关的信息。

文献搜集可以通过图书馆、档案馆、考古机构的文献资料,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的数字文献。

2. 文献整理在文献搜集完毕后,需要对搜集到的文献进行整理。

首先要对文献进行分类归档,将不同类型的文献分开整理,方便后续的检索和使用。

其次要对文献进行摘抄和标注,将重要的信息和关键词摘录下来,便于以后查找和引用。

文献整理的过程中,还需要与其他研究者或专家进行讨论和交流,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献中的内容。

3. 文献筛选由于文物考古中的文献数量庞大,不可能全部都进行详细研究。

因此,需要对文献进行筛选,选择出与研究课题相关、有参考意义的文献进行深入研究。

文献筛选的首要标准是与研究课题的相关性,其次是文献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可以通过查阅文献的作者背景、出版机构、引用频次等来评估文献的可信度。

4. 文献分析在文献研究方法中,文献分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全面、深入的分析,可以从文献中获取有关文物的各种信息和细节。

文献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如历史背景分析、文化内涵分析、编纂考据分析等等。

通过对文献的综合分析,可以为文物考古研究提供准确的依据和重要的线索。

5. 文献比较在文物考古研究中,经常会遇到不同文献之间存在相互矛盾或互补的情况。

因此,需要进行文献比较,找出其中的异同之处。

通过对比不同文献的观点、数据、描述等,可以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

文献比较可以通过制作文献对照表、编写文献比较分析报告等方式进行。

当考古与文献矛盾时

当考古与文献矛盾时

当考古与文献抵牾时文献与考古是历史发展的两个车轮,车轮协调乃能前进,如果相互阻碍不仅会磨损自身更是会阻挡这辆车的前进。

纵观考古学传入中国的这近百年间,中国的史学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数出土文物的发现和研究为历史学开辟了广阔的视野,新材料、新方法、新思想地不断出现,在疑古与寻古中不断进步,寻找历史的真相。

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考古出土物与文献记载不同甚至相抵牾的情况,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是历史学界面临长期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我在学习考古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留的一道思考题,当然这里讨论的考古主要是指历史时期的考古,在史前考古中没有文献故也不存在考古发现与文献的矛盾。

文献和考古都在历史研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他们也各自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相对于文献资料,考古是相对真实的一手资料,古人不可能刻意地去欺骗后人,因而可信度很高,然而对于古代遗存的解读却是一个大问题,古代遗存本身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对他的理解却是主观的,比如对于年代的测定和矫正还没有达成共识,又比如出土文物数量比较少容易造成以点概面的状况,这就会造成分歧。

而传世文献的优点在于丰富,尤其是进入历史时期的文献为我们寻找古人的具体遗存位置提供了很好的指引,然而他的最大的缺点在于主观性比较轻,人为的影响他的书写内容、方式和保存流传,可信度有待商榷。

面对考古资料与文献的冲突,存在三种态度。

第一种是重视甚至完全依赖考古遗存而忽略甚至不信任文献,其中有的人抬着所有“考古纯洁性”的招牌而不用文献,或者秉持着“疑古”的态度把文献尤其是上古的文献当作伪书而置之不理,吃这种观点的往往是考古“出身”的,没有了文献的辅助考古恍若在一片沙漠里跋涉。

既然已经有了一个框架,我们何必去打破它而去建立另一个更加遥远的有可能根本不存在的框架呢?第二种观点是只重视文献而轻视考古资料,甚至完全不用考古资料认为他们不可靠,他们往往是传统的文献历史学出身的,这种情况以前有,但会逐渐减少的。

(2010-2019)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3 历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析版)

(2010-2019)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3 历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析版)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历史专题23 历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考点:史料价值、史学研究方法、历史认识论——史观一、选择题1.(2018年江苏卷T11)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

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A. 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B. 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C. 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D. 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答案】C【解析】史料中真实可靠的是第一手史料,如原创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等。

展览的文字介绍属于对文献的再加工,不是第一手史料,故A项错误;两部经济著作对“每人每月定量”描述不一,故B项错误;馆藏的原始文件属于第一手史料,相对而言比较可信,故C项正确;现有史料只要确定是真实的,就能证明北京市曾经发放过“高脑油”,故D项错误。

2.(2017年全国卷ⅠT26)表2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3.(2017年全国卷II T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C4.(2017年全国卷II T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答案】D5.(2017年北京卷T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解读历史与文化:考古发现与文献研究

解读历史与文化:考古发现与文献研究

解读历史与文化:考古发现与文献研究历史与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和研究历史与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认识现在,为未来做出更好的决策。

考古发现和文献研究是解读历史与文化的两个主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考古发现和文献研究在解读历史与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考古发现:揭示过去的文物与遗迹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过去的学科,通过对文物和遗迹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考古发现包括文物(如陶器、器物和艺术品)和遗址(如古代建筑、墓葬和遗址)。

这些考古发现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证据,帮助我们了解古代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技术水平、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

1. 考古发现的意义考古发现对于解读历史与文化至关重要。

它们是过去时期的直接见证,并且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信息。

考古发现是一个窥探古代人类生活的窗口,它们可以回答许多关于过去社会的问题。

例如,通过发现古代建筑,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类在建筑技术和城市规划方面的成就;通过发现古代墓葬,我们可以得知古代人类的宗教信仰和葬礼习俗。

2. 考古发现的挑战尽管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信息,但考古学家在进行研究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大部分考古发现都是不完整的,其表面上的信息往往只是冰山一角。

考古学家需要通过对发掘地点的细致研究和对文物的分析,逐渐还原出古代社会的全貌。

其次,考古发现往往需要精心保存和保护,以防止遗失和破坏。

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二、文献研究:了解历史的记录与记载除了考古发现,文献研究也是解读历史与文化的重要途径。

文献是指包含历史信息的书籍、文件、碑铭等记录。

文献研究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分析,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事件的经过、人物的思想和社会的发展。

1. 文献研究的意义文献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书面记载,是了解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

文献记录了过去的事实和信息,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

通过研究文献,我们可以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了解历史背后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考古与文献抵牾时
文献与考古是历史发展的两个车轮,车轮协调乃能前进,如果相互阻碍不仅会磨损自身更是会阻挡这辆车的前进。

纵观考古学传入中国的这近百年间,中国的史学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数出土文物的发现和研究为历史学开辟了广阔的视野,新材料、新方法、新思想地不断出现,在疑古与寻古中不断进步,寻找历史的真相。

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考古出土物与文献记载不同甚至相抵牾的情况,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是历史学界面临长期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我在学习考古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留的一道思考题,当然这里讨论的考古主要是指历史时期的考古,在史前考古中没有文献故也不存在考古发现与文献的矛盾。

文献和考古都在历史研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他们也各自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相对于文献资料,考古是相对真实的一手资料,古人不可能刻意地去欺骗后人,因而可信度很高,然而对于古代遗存的解读却是一个大问题,古代遗存本身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对他的理解却是主观的,比如对于年代的测定和矫正还没有达成共识,又比如出土文物数量比较少容易造成以点概面的状况,这就会造成分歧。

而传世文献的优点在于丰富,尤其是进入历史时期的文献为我们寻找古人的具体遗存位置提供了很好的指引,然而他的最大的缺点在于主观性比较轻,人为的影响他的书写内容、方式和保存流传,可信度有待商榷。

面对考古资料与文献的冲突,存在三种态度。

第一种是重视甚至完全依赖考古遗存而忽略甚至不信任文献,其中有的人抬着所有“考古纯洁性”的招牌而不用文献,或者秉持着“疑古”的态度把文献尤其是上古的文献当作伪书而置之不理,吃这种观点的往往是考古“出身”的,没有了文献的辅助考古恍若在一片沙漠里跋涉。

既然已经有了一个框架,我们何必去打破它而去建立另一个更加遥远的有可能根本不存在的框架呢?第二种观点是只重视文献而轻视考古资料,甚至完全不用考古资料认为他们不可靠,他们往往是传统的文献历史学出身的,这种情况以前有,但会逐渐减少的。

比如甲骨之发现,王国维等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商代历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同样为国学大师的章太炎则置之不理,认为甲骨资料不足信,这样便造成了遗憾,倘若他能潜心研究,以其学时成就当不再四堂之下。

只注重文献为不注重出图资料就会落伍,现在这种现象越来越少了,考古发现也出现了大量的文献,使我们不得不面对他、重视他。

因为出土的东西永远是不确定的,因而史学的发展永远是不会止步的,寻求真理的脚步也是不会停止的。

第三种观点就是文献与考古资料的结合,也就是1925年王国维先生提出来的“二重证据法”。

九十年来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发展,提出了“三重证据法”、“四重证据法”甚至“五重证据法”,其大意不出王氏之见解。

对于二重证据法,要求研究者熟练地掌握文献和考古资料,十分了解中国古代文献资料并有丰富的考古学基础和经验,在中国现在存在的考古学和历史学学科和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隔阂与不同的状况下是
比较难的。

在客观上讲,我们不能让考古资料或者文献单独占据我们的论点。

当然也不能误解他的本意,静安先生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注意他的“补正”而非“补证”,就是在文献的基础上运用考古材料补充校正他,而不是去证明他,现在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按图索骥,根据史书记载去寻找,这样的方法很有可能会找到遗迹,但史书没有记载的呢?恐怕就会忽略掉,因而考古不能太信任文献,同时又不能不信任他,要不然放着现成的资料不用岂不是浪费。

我们要做的是在运用文献的时候还要怀疑他,不能尽信,不能带着验证史书的想去看,这样就会造成智子疑邻的情况。

实际上,有一个基础框架再去修补改正他比没有框架好。

总之研究历史地上地下都要顾及,或有侧重但不能偏袒,有些问题暂时不能解决不必强求,待到以后自会有分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