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考古文献
关于湖北历史的书
关于湖北历史的书
以下是一些关于湖北历史的书籍推荐:
1. 《湖北通史》- 作者:霍魏、黄淑琴、庄建汉
该书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湖北历史正史,对湖北省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介绍。
2. 《湖北历史文化名城遗址》- 作者:聂平,王辰
本书通过古迹的介绍,详细记录了湖北历史文化名城的背后故事,并给予读者全方位的了解。
3. 《湖北地名文化探微》- 作者:筱枫
该书从文化、历史、地理等多个角度,对湖北各地的地名进行解读,揭示了湖北地域文化的魅力。
4. 《楚文化与湖北文化研究》- 作者:徐有乾
本书从楚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湖北文化的形成与演变,对楚文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你更全面地了解湖北的历史与文化。
湖北枣阳九连墩出土的文物
湖北枣阳九连墩出土的文物一、背景介绍湖北枣阳九连墩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遗址,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掘以来,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这些文物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古代社会的了解,还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二、出土文物的分类根据出土文物的特点和用途,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陶器陶器是最常见的出土文物之一。
在九连墩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包括陶罐、陶盆、陶壶等。
这些陶器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展示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技艺水平。
2. 铜器铜器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不仅可以用于生产和生活,还被视为贵重的礼品。
在九连墩遗址中,出土了各种各样的铜器,如铜镜、铜钱、铜鼎等。
这些铜器的制作工艺精湛,反映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3. 玉器玉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吉祥、美好的象征。
在九连墩遗址中,也出土了一些玉器,如玉璧、玉佩、玉簪等。
这些玉器的制作精美,展示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崇拜。
4. 金器金器是古代社会中的奢侈品,通常只有贵族阶层才能拥有。
在九连墩遗址中,也发现了一些金器,如金饰品、金戒指等。
这些金器的制作工艺精细,显示了古代金匠的高超技艺。
三、文物的价值与意义湖北枣阳九连墩出土的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1. 考古价值通过对九连墩遗址的考古发掘,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状况。
出土的文物可以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重要的实物证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还原历史。
2. 艺术价值九连墩出土的文物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水平,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
通过研究这些文物,可以深入了解古代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3. 文化价值文物是一种文化的载体,通过文物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
九连墩出土的文物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文物保护与利用为了保护九连墩出土的文物,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1. 文物保护对于九连墩出土的文物,应该进行专业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荆州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介绍
荆州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介绍【原创版】目录一、荆州博物馆简介二、荆州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1.凤凰山男尸2.4 代越王剑3.吴王夫差矛4.马山战国丝织品5.楚汉简牍6.世界上最早的泥塑动物群7.曾侯乙编钟8.云梦睡虎地秦简9.虎座鸟架鼓10.郧县人头骨化石正文荆州博物馆位于中国湖北省荆州市,是一家集考古、文物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该馆始建于 1953 年,馆藏文物丰富,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历史遗物。
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荆州地区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荆州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
1.凤凰山男尸:凤凰山男尸发掘于 1973 年,距今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
这具男尸保存完好,为研究古代荆州地区的葬俗和社会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4 代越王剑:这把剑为春秋时期越王所佩,历经四代越王传承。
剑身铭文记录了四代越王的事迹,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3.吴王夫差矛:这把矛为吴国国王夫差所持,是春秋时期吴国兵器的代表。
矛身上饰有精美的纹饰,反映了当时吴国高超的铸造技艺。
4.马山战国丝织品:马山战国丝织品出土于战国时期马山楚墓,包括绢、纱、罗、锦等多种丝织品。
这些丝织品图案精美,色彩鲜艳,展现了战国时期楚国丝织工艺的精湛水平。
5.楚汉简牍:楚汉简牍是荆州博物馆收藏的一批重要的楚汉时期简牍,包括了楚国和汉朝的法律、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文献。
这些简牍为我们研究楚汉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6.世界上最早的泥塑动物群:这组泥塑动物群距今已有 5000 多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泥塑动物群。
这组泥塑动物造型生动,展现了新石器时代先民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才能。
7.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时期曾国的一套大型礼乐乐器,共有 65 枚钟。
这套编钟音域宽广,音色优美,代表了战国时期青铜铸造技艺的高峰。
8.云梦睡虎地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于秦代云梦县,包括了法律、政令、书信、医药等方面的文献。
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版本
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版本概述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版本是一部重要的文献发现,迄今为止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道家经典文献。
这部版本于1973年在湖北省马王堆汉墓中被发现,被尊称为“马王堆道德经”或“马王堆老子”。
该版本经文内容与现有的《道德经》略有不同,并且为当时的版本中最完整的一份,被广泛认为是研究道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发现历程马王堆汉墓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境内的马王堆山中,是一座西汉时期的大型墓葬群,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这座墓葬群被发现于1972年,是继长沙马王堆、南京增辉台后中国目前发现的第三大汉墓葬,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西汉时期最大规模的汉墓。
马王堆墓葬群的发现为研究西汉墓葬制度、丧葬风俗以及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文献的出土1973年,考古学家在马王堆一号墓中发现了一批文物,其中包括了一些竹简。
这些竹简上的文字被认为是道德经的版本,同时还有其他文献,共计数量约为9200枚。
这批文献被认为是马王堆墓主人的个人藏书,涵盖了哲学、文学、科学、历史、医学等方面。
马王堆道德经的内容与特点内容马王堆道德经是一部典型的道家经典文献,分为81篇。
与现存的《道德经》相比,它的文字更加简洁明了,排列方式也不同。
此外,还有出现了一些与现有版本不同的篇章、章节顺序和用字习惯。
特点马王堆道德经的出现为研究古代道家思想提供了更为详实和系统的素材。
它的出现填补了《道德经》的文献史空白,为研究《道德经》的起源与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它还为研究西汉时期的政治、哲学、文学等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马王堆道德经的意义与影响学术价值马王堆道德经版本的出土使我们对于道家思想的了解更加全面。
它提供了一份不同于传统版本的整体图景,为我们重新审视和理解《道德经》的原貌提供了契机。
同时,它也为研究汉代哲学思想、文化观念以及社会历史等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视角。
文化传承马王堆道德经的发现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七十年代以来湖北出土秦汉简牍概述
七十年代以来湖北出土秦汉简牍概述(1)简牍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弥补了史书记载之不足,拓宽了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领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珍贵资料。
本世纪以来,大批秦汉简牍的考古发现,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许多学者专门从事简牍研究,研究成果十分丰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史的研究。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湖北省许多秦汉墓中都出土了竹木简牍,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许多内容是全国首见或仅见的,还有一些为史书未记或略而不详。
因此,这些秦汉简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文主要就湖北省七十年代以来考古发现秦代和西汉时期简牍情况及其主要内容,略作概述,使人们对秦汉简牍有更多的了解。
一、秦代简牍(一) 考古发现概况1975年冬,在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棺内墓主的头部、右侧、腹部和足部等部位,发现堆放有序的竹简一千五百五十五枚,依其放置的位置分为八组,保存基本完好。
清理时,简上残存上、中、下三道编连丝线痕迹,原应是整卷入葬的。
整简长23-27.8厘米、宽0.5-0.6厘米、厚0.1厘米。
秦代隶书大多清晰可辨,绝大多数墨书於篾黄上,极少数墨书於篾青上。
这批竹简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编年记》、《南郡守腾文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日书》甲中和乙种等十种。
这写竹简出自入葬於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的纪年墓中,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大量秦代竹简,对於研究秦代的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年,还在云梦睡虎地四好秦墓的头箱中发现二见秦代木牍,与石砚(附研墨石)、墨相邻。
其中一件保存完好,长23.4厘米、宽3.7厘米、厚0.25厘米。
正面墨书秦隶5行,249字;背面墨书秦隶6行,可辨识110字。
另一件下部残缺,残长16厘米、宽2.8厘米、厚0.3厘米。
正面墨书秦隶5行,87字;背面墨书秦隶5行,81字。
文字绝大部分清晰,共计527字。
木牍的主要内容是从军的黑夫与惊写的两封家信。
湖北省博物馆文物介绍
1、郧县人头骨化石湖北鄂西一带是古人类化石的重要发现地。
1989年和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在郧县青曲镇曲远河口的学堂梁子发现了两具人类头骨化石。
郧县人头骨化石的面部特征与中国和亚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相一致,但鼻根点凹陷,类似于欧洲古人类,科学测定约为距今100万年的直立人。
郧县人I号头骨化石是湖北首次发现的最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图五·1 郧县人头骨化石2、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
通长55.7厘米,宽4.6厘米。
剑身中脊起棱,饰黑色菱形花纹。
正面近格处有“越王句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
剑格正面嵌蓝色琉璃,背面绿松石。
剑刃薄且锋利,毫无锈蚀,至今仍寒光袭人。
图五·2 越王勾践剑3、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钟架长748厘米, 高265厘米。
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包括楚惠王熊章在公元前433年赠送的一件鎛钟),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
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
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图五·3 曾侯乙编钟4、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元代。
2006年钟祥市郢靖王墓出土。
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
梅瓶小口外撇,短颈丰肩,圈足平底。
瓶身肩部饰凤穿牡丹;腹部分别绘王羲之爱兰图,陶渊明爱菊图,周敦颐爱莲图,林和靖爱梅、鹤图;部饰仰覆莲纹,三层纹样以卷草纹、锦带纹为界。
色彩白釉泛青,青翠艳丽,元代青花瓷器中的珍品。
图五·4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5、崇阳铜鼓商代。
1977年湖北崇阳汪家嘴出土。
通高75.5厘米,鼓面径39.5厘米。
由鼓冠、鼓身和鼓足三部分组成。
鼓冠为马鞍形,中间有一圆孔可供悬挂时穿绳索用,鼓身似一横置的现代腰鼓,鼓面为椭圆型,下有长方形支座。
云梦睡虎地秦简:首次系统发现的秦律
云梦睡虎地秦简:首次系统发现的秦律◎万建辉云梦睡虎地秦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墓沉睡了2000多年的秦代竹简面世,震动了考古界!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发掘过程1975年12月,湖北云梦县兴修水利工程。
在穿过云梦县城关镇的汉丹铁路西边一个名为睡虎地的农田地带,一名挖水渠的农民发现,这里可能有墓葬。
他赶紧向相关部门汇报。
接到汇报后,湖北省博物馆考古专家率领考古队赶到云梦,展开考古发掘。
当时在睡虎地共发现12个墓葬,发现秦简的11号墓葬是其中最大的,且墓椁室内有较深积水。
当发现棺木里有竹简后,考古专家立即派人到木材店买来一块木板,给棺木加底,然后与另外7个人一起将它抬回文化馆。
清理棺木时,大家发现墓主遗骸尚在,颅内脑组织萎缩得只有拳头大,同时墓内有少量玉器、漆器陪葬。
令人震惊的发现是,墓主头下、右侧、腹部和脚下全是竹简,由于一直在水中浸泡,这些竹简并没有腐烂,看得出上面的隶书字体,计1155枚。
由于当时湖北竹简保护技术有限,这批竹简被运往北京,由国家文物部门进行脱水保护和文字考证。
具体说来,这些竹简脱水后即装入玻璃试管,然后密封起来,后来一直保存在湖北省博物馆的文物库房里,少有对公众展出。
经文物专家鉴定,这批竹简是中国最早发现的秦代竹简,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秦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国书法,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云梦睡虎地秦简让秦国历史“活”了起来。
内容丰富的睡虎地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共1155枚,残片80枚,近4万字,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再现秦代社会画卷竹简,即在竹片上墨书文字,用绳索将其编组而成的书。
中国在没有发明纸张以前,竹片是书写文字的主要材料。
湖北新出土青铜编钟等礼器墓主人为“曾侯宝”
湖北新出土青铜编钟等礼器墓主人为“曾侯宝”
佚名
【期刊名称】《文物鉴定与鉴赏》
【年(卷),期】2024()9
【摘要】近日,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随州枣树林墓地M168新出土鼎、簋、簠、缶、编钟等青铜礼器,其上发现铭文“曾侯宝”。
通过墓葬考古出土器物结合被盗传世器物,基本推定曾侯宝墓随葬器物组合,对研究春秋中期诸侯墓葬随葬礼制提供了新材料。
枣树林墓地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东城办事处文峰社区,面积约6万平方米。
M168是枣树林墓地5座大型墓葬之一。
【总页数】1页(P95-9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浅析海昏侯墓出土的两件先秦青铜礼器
2.再论"穆穆曾侯"及随州文峰塔M4的墓主
3.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曾侯墓出土玉鱼研究
4.随州枣树林墓地三组曾侯墓出土青铜容器的科学分析研究
5.曾侯得编钟与周代编钟音列的发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楚文化考古报告集
楚文化考古报告集报告《寿县蔡侯墓出土遗物》,科学出版社,1956年。
《长沙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7年。
《江陵雨台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84年。
《江陵马山一号墓》,文物出版社,1985年。
《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
《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
简报李景鹏:《寿县楚墓调查报告》,《田野考古报告》第一册,1936。
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楚墓》,《考古学报》1959年1期。
邓峙一:《李品仙盗掘楚王墓亲历记》,《安徽文史资料选辑》,1960年6月。
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湖北江陵三座楚墓出土大批重要文物》,《文物》1966年5期。
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浏城桥一号墓》,《考古学报》1972年1期。
湖北省博物馆等:《湖北江陵拍马山楚墓发掘简报》,《考古》1973年3期。
随县擂鼓墩1号墓考古发掘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7期。
河南省丹江水库发掘队:《河南省淅川下寺春秋墓》,《文物》1980年10期。
河南省博物馆:《河南淅川下寺一号墓发掘简报》,《考古》1981年2期。
信阳地区文管会:《固始白狮子地一号和二号墓清理简报》,《中原文物》1981年4期。
高仲达:《当阳赵家塝楚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2年1期。
湖北省荆门地区博物馆:《江陵天星观1号楚墓》,《考古学报》1982年1期。
湖北省博物馆:《楚都纪南城的勘查与发掘》,《考古学报》1982年3期。
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安徽长丰杨公发掘九座战国墓》,《考古学集刊》第2集,1982年。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南淮阳马鞍冢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10期。
湖南省博物馆等:《临漕九里楚墓》,《湖南考古辑刊》第三集,1986年。
荆门铁路考古队:《荆门市包山楚墓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5期。
宜昌地区博物馆:《当阳赵巷4号春秋墓》,《文物》1990年10期。
研究文献郭德维:《关于寿县楚王墓椁室形制复原问题》,《江汉考古》1982年1期。
湖北省博物馆《盘龙城年度田野考古...
战国时期楚漆器中的凤鸟纹饰的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战国时期楚漆器中的凤鸟纹饰研究姓名:黄楚飞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设计艺术学指导教师:徐晓庚20060401武汉理上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中国是世界漆工艺的发祥地,中国制造和使用漆器的历史从新石器时期的河姆渡文化今约年一直延续至今。
对于漆器的研究不能说是空自,但是明显地落后于青铜器、陶器、玉器等研究却是事实。
大规模的研究仅因最近四、五十年考古发现的涌现而兴起。
就我国漆工艺的发展而言,历史上第一次的突飞猛进、兴盛繁荣,出现在战国时期,且经久不衰,一直延续到西汉。
汉代的漆器因为国家的统一而规范化、程式化。
秦代的历史太短,在漆器的发展过程中只能算战国到西汉的过渡阶段。
在先秦战囤及其以前时期,则是一种自由化、多样化的状态。
考察、研究战国时期的漆器对理清漆器的发展脉络将有极大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战国漆器的产量之多、品种之备、制作之精、分布之广,都远远超过了前代。
而战国漆器大多数又出自楚墓,楚国是战国时期幅员最大的国家,己发掘的战国墓也以楚墓为最多。
换句话说,楚漆器就代表了战国漆器。
在楚漆器的研究中,纹饰的研究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中,风鸟纹恰恰是楚漆器纹饰中最重要、最丰富的纹饰之一。
二、研究内容对于楚漆器凤鸟纹饰的研究,一方面要结合断代地域文化楚文化史的背景;另一方面,风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祥瑞神鸟,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形象、功效、寓意是不同的,对其起源、原形或形象的说法也是众说纷纭,特别是在先秦时期。
楚漆器纹饰中凤的形象,在形成过程中也是经过了一番汰洗、择选和拓展的过程。
本文希图能梳理一二。
三、研究特色创新点因为风乌是一种传说之物,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由此引发出“风鸟纹”和其它“鸟纹”的本质区别在哪横向而言,战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楚漆器中的凤鸟纹饰与同一时期其它地域文化中的风鸟纹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纵向而言,作为楚文化中的一个局部,楚漆器纹饰中的风鸟纹本身经历了怎样一个前因后果这些问题就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所在。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湖北省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一批湖北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湖北省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一批湖北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法规类别】文物与古迹保护【发文字号】鄂政发[2017]45号【发布部门】湖北省政府【发布日期】2017.09.25【实施日期】2017.09.2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湖北省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一批湖北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鄂政发〔2017〕45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省人民政府批准省文化厅确定的第一批湖北省珍贵古籍(384部)名录和第一批湖北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10个)名单,现予公布。
湖北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拥有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
这些文献典籍是荆楚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树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智慧源泉。
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珍贵文献典籍,对于加强文化强省建设,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古籍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古籍保护基本方针,以公布第一批湖北省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一批湖北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为契机,科学制定规划,推进普查登记,完善保管条件,加强对珍贵和濒危古籍的抢救性保护与修复,切实做好古籍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湖北省人民政府2017年9月25日第一批湖北省珍贵古籍名录(384部)00001 广韵五卷(宋)陈彭年等撰明刻本湖北省图书馆00002 六书统二十卷(元)杨桓撰元至大元年(1308)江浙行省儒学刻元明递修本湖北省图书馆存十九卷(卷一至十三、十五至二十)00003 六书统溯源十三卷(元)杨桓撰元至大元年(1308)江浙行省儒学刻元明递修本湖北省图书馆00004 陈书三十六卷(唐)姚思廉撰宋刻大字本明南京国子监递修本武汉大学图书馆00005 北齐书五十卷(唐)李百药撰宋刻元明递修本武汉图书馆存十七卷(卷二十一至三十三、四十一至四十四)00006 隋书八十五卷(唐)魏征等撰元大德饶州路儒学刻明正德嘉靖间递修本武汉大学图书馆00007 南史八十卷(唐)李延寿撰元大德七年(1303)刻明清递修本(卷一至二十六、三十六至五十一补配明万历十七至十九年南京国子监刻明清递修二十一史本)三峡大学图书馆00008 佛说无崖际总持法门经一卷(晋)释圣坚译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普宁寺刻本湖北省图书馆00009 玉海二百卷辞学指南四卷诗考一卷诗地理考六卷汉艺文志考证十卷通鉴地理通释十四卷周书王会补注一卷汉制考四卷践阼篇集解一卷急就篇补注四卷小学绀珠十卷姓氏急就篇二卷六经天文篇二卷周易郑康成注一卷通鉴答问五卷(宋)王应麟撰元至元六年(1340)庆元路儒学刻本湖北省图书馆缺九卷(卷一百二十一至一百二十九)00010 韵府群玉二十卷(元)阴时夫辑(元)阴中夫注元刻本湖北省图书馆00011 文鉴一百五十卷(宋)吕祖谦撰宋刻明弘治刘韶修补印本武汉大学图书馆00012 国朝文类七十卷目录三卷(元)苏天爵辑元至元至正间西湖书院刻明修本襄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存三十四卷(卷三十七至七十)00013 师山先生文集八卷遗文五卷(元)郑玉撰元至正刻明洪武三年(1370)重修本武汉大学图书馆00014 诚斋先生易传二十卷(宋)杨万里撰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尹耕疗鹤亭刻本湖北省图书馆00015 诚斋先生易传二十卷(宋)杨万里撰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尹耕疗鹤亭刻本武汉图书馆00016 易经解不分卷(宋)朱长文注(明)王文禄重校明崇祯四年(1631)王文禄刻本湖北省图书馆00017 易学启蒙通释二卷(宋)胡方平撰元刻明修本武汉大学图书馆00018 易经正讹一卷(明)郭若纬撰明崇祯四年(1631)刻本武汉大学图书馆00019 易占经纬四卷(明)韩邦奇辑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金城刻本武汉大学图书馆00020 东坡书传二十卷(宋)苏轼撰明末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湖北省图书馆 00021 书经集注十卷(宋)蔡沈集注明万历五年(1577)窦文照传芳书室刻本湖北省图书馆00022 韩诗外传节钞二卷(汉)韩婴撰(明)韩锡节录明天启五年(1625)韩锡抄本湖北省博物馆00023 诗缉三十六卷(宋)严粲撰明嘉靖赵府味经堂刻本武汉图书馆00024 诗传大全二十卷(明)胡广等编明永乐十三年(1415)内府刻本武汉大学图书馆00025 毛诗振雅六卷(清)李锴撰明版筑居刻朱墨套印本湖北省图书馆存五卷(卷二至六)00026 考工记二卷(明)郭正域批点明末刻朱墨套印本湖北省图书馆00027 周礼传五卷周礼翼传二卷周礼图说二卷(明)王应电撰(明)陈镛誊录(明)胡焕校对明抄本武汉大学图书馆00028 礼记注疏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唐)陆德明释文明嘉靖福建李元阳刻本清朱邦衡跋并过录清惠栋校语湖北省图书馆00029 檀弓二卷(宋)谢枋得批点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闵齐伋刻朱墨套印本湖北省图书馆00030 礼记十六卷(元)陈澔集说明正统十二年(1447)司礼监刻本湖北省图书馆00031 唐荆川先生编纂左传始末十二卷(明)唐顺之撰(明)唐正之等编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刻本湖北省图书馆00032 春秋左传十五卷(明)孙鑛批点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闵齐伋刻朱墨套印本湖北省图书馆00033 春秋四传三十八卷明嘉靖吉澄刻本武汉图书馆存六卷(卷一至六)00034 春秋四传三十八卷明嘉靖吉澄刻樊献科、杨一鹗递修本湖北省图书馆00035 春秋正旨一卷(明)高拱撰明万历二年(1574)刻本湖北省图书馆 00036 四书约说六卷四书题说二卷(明)孙肇兴撰明崇祯刻朱墨套印本武汉图书馆00037 四书集注二十九卷(宋)朱熹撰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伊藩刻本湖北省图书馆00038 四书参十九卷(明)李贽撰(明)杨起元等评明嘉靖至崇祯间刻朱墨套印本湖北省图书馆00039 四书眼十九卷(明)杨起元批评(明)梁知论次(明)萧孔誉参订(明)曹一夔等阅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大来山房刻本湖北省图书馆00040 苑洛志乐二十卷(明)韩邦奇撰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刻本恩施州图书馆00041 乐律全书四十八卷(明)朱载堉撰明万历郑藩刻增修本武汉大学图书馆00042 尔雅翼三十二卷(宋)罗愿撰明正德十四年(1519)罗文殊刻本湖北省图书馆00043 班马字类五卷(宋)娄机撰明仿宋刻本襄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00044 六书正讹五卷(元)周伯琦编注明嘉靖元年(1522)刻本湖北省图书馆00045 韵经五卷(梁)沈约撰明嘉靖十年(1531)南京国子监刻本襄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00046 大明正德乙亥重刊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十五卷(金)韩道昭撰明正德十年至十一年(1515-1516)金台衍法寺释觉恒刻本武汉图书馆存九卷(卷四至十二) 00047 大明正德乙亥重刊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十五卷(金)韩道昭撰明正德十年(1515)金台大隆福寺释文儒刻本武汉大学图书馆00048 大明正德乙亥重刊改并五音集韵十五卷(金)韩道昭撰明正德十年至十一年(1515-1516)刻本武汉图书馆存十二卷(卷四至十五)00049 新编经史正音切韵指南(元)刘鉴撰明弘治九年(1496)释思宜刻本湖北省图书馆00050 古今韵会举要三十卷(元)熊忠撰明嘉靖十五年(1536)秦钺、李舜臣刻十七年(1537)刘储秀补刻本武汉大学图书馆00051 洪武正韵十六卷(明)乐韶凤等撰明初刻本湖北省图书馆00052 郝氏九经解一百七十五卷(明)郝敬撰明万历四十三年至四十七年(1615-1619)郝千秋、郝千石刻本湖北省图书馆00053 五经读五卷(明)陈际泰撰明崇祯刻本湖北省图书馆00054 二十一史二十一种二千五百六十七卷明万历二十三年至三十四年(1595-1606)北京国子监刻本[北齐书补配明万历十六年至十七年(1588-1589)南京国子监刻本] 湖北省博物馆00055 前汉书一百卷(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明嘉靖八年至九年(1529-1530)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本襄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00056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志三十卷(晋)司马彪撰(南朝梁)刘昭补注明嘉靖八年至九年(1529-1530)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本襄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00057 三国志六十五卷(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南京国子监刻本武汉大学图书馆00058 宋书一百卷(梁)沈约撰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南京国子监刻本宜昌市图书馆00059 周书五十卷(唐)令狐德棻等撰明万历十六年(1588)南京国子监刻本武汉大学图书馆00060 金史一百三十五卷目录二卷(元)脱脱等撰明嘉靖八年(1529)南京国子监刻清顺治乾隆递修本湖北省图书馆00061 辽史一百十六卷(元)脱脱等撰明嘉靖八年(1529)南京国子监刻本湖北省博物馆00062 辽史一百十六卷(元)脱脱等撰明嘉靖八年(1529)南京国子监刻明清递修本湖北省图书馆00063 藏书六十八卷(明)李载贽撰(明)沈汝楫金嘉谟重订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刻本武汉大学图书馆00064 文公先生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明)张光启纂辑明初刻本大冶市第二中学存四卷(卷二至五)00065 资治通鉴日抄十七卷(明)吕邦耀撰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纪汝清刻本湖北省图书馆00066 通鉴纂二十卷(明)锺惺定(明)汪桓订正明末刻本湖北省图书馆00067 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前编十八卷外纪一卷举要三卷御批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首一卷御批资治通鉴纲目二十七卷(清)宋荦等编清康熙四十六年至四十九年(1707-1710)扬州诗局刻本浠水县博物馆缺二卷(前编卷一至二)00068 战国策十二卷元本目录一卷(明)闵齐伋裁注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闵齐伋刻三色套印本襄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00069 战国策十二卷(明)闵齐伋裁注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闵齐伋刻三色套印本湖北省图书馆00070 鲍氏国策十卷(宋)鲍彪校注明嘉靖七年(1528)吴门龚雷刻本武汉大学图书馆00071 宋丞相李忠定公奏议六十九卷附录九卷(宋)李纲撰明正德十一年(1516)胡文静、萧泮刻天启二年(1622)重修本武汉大学图书馆00072 官黄门奏议二十卷(明)官应震撰明刻本浠水县博物馆存十八卷(卷一至十六、十八至十九)00073 [吴文恪公书四种](明)吴道南撰明天启刻本湖北省图书馆纶扉奏草一卷南宫牍草一卷大政议一卷文恪公吴曙谷先生语录一卷00074 历代名臣奏议三百五十卷(明)黄淮等辑明永乐内府刻本湖北省图书馆存二百二十七卷(卷三十三至三十五、三十八至八十一、一百一十六至一百七十五、二百零六至二百六十四、二百九十至三百五十)00075 帝鉴图说不分卷(明)张居正撰明万历刻本麻城市图书馆00076 续观感录十二卷(明)方鹏编集明张元电刻本湖北省图书馆00077 圣迹图一卷明末刻本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图书馆00078 大明一统志九十卷(明)李贤等纂修明天顺五年(1461)万寿堂刻本武汉大学图书馆00079 水经注笺四十卷(汉)桑钦撰(北魏)郦道元注(明)李长庚订(明)朱谋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李长庚刻本王礼培批点武汉大学图书馆00080 通志略五十二卷(宋)郑樵撰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陈宗夔等刻本湖北省图书馆00081 通志略五十二卷(宋)郑樵撰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陈宗夔等刻本襄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00082 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元)马端临撰明正德十四年(1519)刘氏慎独斋刻本襄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00083 今言四卷(明)郑晓撰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项笃寿刻本武汉大学图书馆00084 大明会典二百二十八卷(明)申时行(明)赵用贤修纂明万历十五年(1587)内府刻本武汉大学图书馆00085 千百年眼十二卷(明)张燧纂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稽古堂刻本黄冈市图书馆00086 六子书六十卷(明)顾春编明嘉靖十二年(1533)顾春世德堂刻本襄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存五十二卷(荀子二十卷存三至十七、二十,中说十卷存一至七、十,新纂门目五臣音注扬子法言十卷,南华真经十卷,冲虚至德真经八卷)00087 六子全书六种二十一卷(明)陶元烺辑明末刻本湖北省图书馆00088 纂图互注杨子法言十卷(汉)扬雄撰(晋)李轨(唐)柳宗元(宋)宋咸吴秘司马光注明刻本武汉大学图书馆00089 二程先生语录二卷(明)徐元声纂次(明)袁征订正明崇祯六年(1633)刻本湖北省图书馆00090 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宋)黎靖德辑明成化九年(1473)陈炜刻本湖北省图书馆存六十四卷(卷一至六十四)00091 性理大全书七十卷(明)胡广等撰明永乐十三年(1415)内府刻清康熙十二年(1673)重修本武汉大学图书馆00092 枫山章先生语录不分卷(明)章懋撰(明)沈伯咸校证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议政堂刻本湖北省图书馆00093 御制资政要览三卷资政要览后序一卷(清)世祖福临撰明顺治十二年(1655)内府刻本湖北省图书馆00094 管子二十四卷(明)赵用贤等评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凌汝亨刻朱墨套印本湖北省图书馆00095 韩子迂评二十卷题(明)门无子评明万历六年至泰昌元年(1578-1620)刻朱墨套印本湖北省图书馆00096 石山医案八种三十二卷(明)汪机撰明嘉靖刻崇祯祁门朴墅增刻印本江汉大学图书馆存二十六卷(缺针炙问对三卷、推求师意二卷附录一卷)00097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唐)王冰注(宋)林仪等校正(宋)孙兆改误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顾从德影宋刻本襄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00098 黄帝素问灵枢经十二卷(宋)史崧音释明成化元年至隆庆六年(1465-1572)赵府居敬堂刻本清柯逢时跋湖北省图书馆。
马王堆汉墓的文献与文化
马王堆汉墓的文献与文化马王堆汉墓是我国考古史上重要的发现之一,尤其是其中的文献遗物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些文献在汉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后人研究汉代社会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与背景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南部的马王堆山上,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是一座汉代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和文献,被誉为“东方图书馆”。
对于马王堆汉墓的发现,始建于公元前221年的秦朝统一六国后,历代朝代都曾在此修建贵族坟墓,因此早在唐代就有人注意到了这里的古墓群,但这些墓葬多已被盗掘。
直到1951年,一位文物专家在进行勘探时发现了一处尚未打开的墓葬,她就是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王国维。
随后,王国维组织了一支考古队,正式开始了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工作。
2. 文献遗物的重要性马王堆汉墓共出土了200多件文物,其中最重要的当属那些文献遗物。
这些文献包括:《太上感应篇》、《素书》、《汉书》、《尚书》等。
这些文献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丰富,涉及教育、哲学、医学、政治、宗教等多个领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其中,《太上感应篇》是中国道家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对道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汉书》和《后汉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编年史和皇帝传记,记录了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此外,马王堆汉墓中还出土了大量医学文献,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这些医学典籍对于后来中医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马王堆汉墓中的文化内涵马王堆汉墓的文物与文献不仅反映了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同时也代表了当时的社会形态、思想观念、道德标准等。
在当时,死后的生活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据墓中出土的文物和文献来看,马王堆汉墓主人非常相信冥界的存在,认为要保佑自己和家人在冥界得到安宁和享受。
因此墓室中不仅有食物、酒水和衣物,还有各式各样的祭祀用品。
如《太上感应篇》中就有许多关于防御鬼魂、妖怪的记载,说明汉代人对于冥界的信仰非常深厚。
湖北江陵三座楚墓出土大批重要文物
作者机构: 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33-55页
主题词: 楚墓;八岭山;基建工程;春秋战国时代;湖北江陵;墓群;纪山;郢都;城北;漆耳杯
摘要:湖北省江陵县境内的纪南城,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故址。
至今地面仍保存有较为完整的土筑城垣,规模相当庞大,地下文化遗存也很丰富。
城的四周有大量的楚墓群,在近几年配合水利、基建工程所进行的清理发掘中,调查发现和清理发掘过楚墓的地点即有十四处,经过清理发掘的多数为小型墓葬。
城西的八岭山,城北的纪山,城东的雨台山,却保存有大量的地面有封土堆的大型墓葬,初步估计约。
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shidakaogu/199002.html1990年十大考古发现(以时代为序)1、湖北郧县人头骨化石时代:旧石器时代发掘地点:湖北省十堰市郧县曲远河口学堂梁子发掘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郧阳地区(今十堰市)博物馆、郧县博物馆简介:早在1975年,就在湖北郧县发现古人类牙齿化石。
1989年又发现一具人类头骨化石。
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发掘,又发现一具头骨化石。
两具头骨化石都保存了完整的脑颅和基本完整的面颅,第二具更为完整,根据头骨特征,属于直立人类型,定名为“郧县直立人”,简称郧县人。
根据古地磁法测定,化石大致距今80万年至90万年。
1990年以来的多次发掘,在其文化层共出土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石锤等石器241件,以及大量打击碎片和带有打击痕的砾石,并出土似手斧的两面器。
与人类化石伴生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且头骨、下颌骨完整者数量之大是其他遗址不多见的。
郧县人化石及其文化的发现,对人类进化研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郧县人的年代非常古老,甚至与蓝田人的年代相当,但郧县人化石体质上却显示出许多早期智人的特征,从而对直立人与早期智人的发展关系以及南北文化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山东城子崖龙山与岳石文化遗址时代: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城址)、夏代(岳石文化城址)发掘地点: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崖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简介:城子崖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存,总面积为22万平方米,是中国第一个由中国考古学家发现、发掘和出版考古报告的古城址。
城子崖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堆积层分为三层,上层为周代文化层,中层为岳石文化层,下层为龙山文化层,出土了大批各时代的文化遗物。
下层的龙山城址南北最长处530米左右,东西宽约430米左右,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
城址内文化层堆积丰富,有房基、水井、窑穴等遗址。
陶器以黑陶、灰黑陶为主。
石器多为磨制。
还有骨器。
1928年和1930年曾进行过两次发掘,首次揭示出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龙山文化(最初称之为"黑陶文化",后以遗址命名为"龙山文化",现在专称为"山东龙山文化")。
考古学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考古学理论方法概述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
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俞伟超:《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文物出版社1989年。
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
张忠培:《中国考古学:走进历史真实之道》,科学出版社1999年。
张忠培:《中国考古学:九十年代的思考》。
文物出版社2005年。
[加]炊格尔(Trigger,B.)著;蒋祖棣、刘英译:《时间与传统》,三联出版社1991年。
[英]丹尼尔(Daniel,G.)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87年。
第二部分中国考古学一、旧石器时代考古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王幼平:《石器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方法初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吕遵谔主编:《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旧石器时代考古卷》,科学出版社2004年。
张之恒、黄剑秋、吴建民:《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二、新石器时代考古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6月。
赵辉:《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墓地研究》,《考古研究》(四),科学出版社,2000年。
佟柱臣:《新石器研究》(上下册)。
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张江凯、魏峻:《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张宏彦:《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A.文明起源问题: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6月。
严文明:《中国文明的探索》,《中原文物》,1996年第1期;《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文物》,1987年第3期;文明起源研究的回顾和思考》,《文物》,1999年第10期。
安志敏:《试论文明的起源》,《考古》,1987年第5期。
湖北武汉市阳逻香炉山遗址考古发掘纪要
作者机构: 香炉山考古队
出版物刊名: 南方文物
页码: 1-7页
主题词: 考古发掘 抢救性发掘 阳逻 大学历史系 香炉山 湖北武汉市 国家文物局 新洲县 灰坑 屈家岭文化
摘要: 1989年中——1990年底为配合华中华能大型电厂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武汉市考古队、新洲县文化馆和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联合组队对香炉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遗址座落在武汉市东郊新洲县阳逻镇临近长江的二级台地上,东南距镇所在地约3公里。
仓埠河从西北向东南傍遗址西侧蜿蜒流过。
遗址东部和北部为低矮山丘,西部和南部则是广袤丰腴的冲积平原。
据当地群。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丁安民同志不幸逝世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丁安民同志不幸逝世
佚名
【期刊名称】《江汉考古》
【年(卷),期】1991()3
【摘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退休老干部、古建筑维修专家、副研究员丁安民同志,于1991年6月25日晨3时40分因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与世长辞,终年63岁。
丁安民同志是我省蕲春县人,1950年参加革命工作,1953年调省从事文物工作,先后在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北省文物管理处、湖北省博物馆连续从事文物保护工作三十多年。
丁安民同志在工作中一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一丝不苟。
【总页数】1页(P36-36)
【关键词】管理处;文物考古;湖北省;安民;研究员;古建筑维修;研究所;心脏病;文物事业;文物工作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野人存在”毋庸置疑——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湖北省野人考察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考古人类学家王善才 [J], 冠雄;紫燕
2.国家文物局关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丢失文物的通报 [J], 无
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工程建设的考古发掘及考古报告的整理编写工作 [J], 李想生
4.三年来的考古收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筹)考古发掘工作汇报会述要 [J], 本刊记者
5.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召开2009年年终学术报告 [J], 陈丽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方壮猷先生与湖北的文物考古事业——纪念方老逝世十七周年
方壮猷先生与湖北的文物考古事业——纪念方老逝世十七周
年
谭维四
【期刊名称】《江汉考古》
【年(卷),期】1987()2
【摘要】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前副主任委员方壮猷教授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七年了。
十七年来,中南地区暨湖北省文物考古界的同志时刻都在怀念着这位受人尊敬的学者。
他对中南地区,尤其是对湖北省文物考古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深深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方先生一九○二年六月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一个贫寒的店员之家,自幼半工半读、勤奋好学,一九二六年以优异成绩结业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总页数】3页(P60-62)
【关键词】日本东京大学;半工半读;湖南省;清华大学;湘潭县;优异成绩;文物考古;中南地区;月出;店员
【作者】谭维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论语言系统——为纪念方光焘先生逝世五十周年而作 [J], 徐思益
2.论语言系统——为纪念方光焘先生逝世五十周年而作 [J], 徐思益;
3.著名历史学教授方国瑜先生——纪念方国瑜先生逝世五周年 [J], 无
4.考古学名著《洛阳烧沟汉墓》的价值与学术影响——纪念著名考古学家、洛阳文物事业的奠基者蒋若是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J], 韦文嘉
5.考古学名著《洛阳烧沟汉墓》的价值与学术影响--纪念著名考古学家、洛阳文物事业的奠基者蒋若是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发掘简报综述石龙过江水库指挥部文物工作队:《湖北京山、天门考古发掘简报》,《考古》1956年3期。
蓝蔚:《武汉在防汛中的文物发现》,《考古》1955年2期郭冰廉:《湖北黄陂杨家湾的古遗址调查》,《考古》1958年1期湖北省文物管理处:《湖北红安金盆遗址的发掘》,《考古》1960年4期杨锡璋:《长江中游湖北地区考古调查》,《考古》1960年10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队三峡工作组:《长江西陵峡考古调查与试掘》,《考古》1961年5期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北宜城“楚皇城”遗址调查》,《考古》1965年8期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北随县唐镇汉魏墓清理》,《考古》1966年2期纪南城文物考古发掘队:《江陵毛家山发掘记》,《考古》1977年3期湖北省博物馆:《湖北房县的东汉、六朝墓》,《考古》1978年5期鄂城县博物馆等:《湖北鄂城发现古井》,《考古》1978年5期楚皇城考古发掘队:《湖北宜城楚皇城战国秦汉墓》,《考古》1980年2期鄂城县博物馆:《湖北鄂城县新庙瓦窑嘴窑址调查》,《考古》1983年3期湖北宜昌地区博物馆等:《湖北宜昌白庙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3年5期吴晓松:《湖北黄冈县禹王城出土一批铜蚁鼻钱和其他文物》,《考古》1984年12期张典维:《湖北长阳出土一批青铜器》,《考古》1986年4期湖北长阳县博物馆:《湖北长阳清江沿岸遗址调查》,《考古》1988年6期孝感地区博物馆:《湖北孝感地区古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86年7期宜昌地区博物馆等:《湖北宜都发掘三座汉晋墓》,《考古》1988年8期荆州地区博物馆等:《湖北江陵荆南寺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8期黎泽高等:《枝城市博物馆藏青铜器》,《考古》1989年9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工作队:《鄂西北地区三座古墓》,《考古》1990年8期长办库区处红花套考古工作站:《湖北宜昌前坪包金头东汉、三国墓》,《考古》1990年9期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湖北麻城栗山岗战国秦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90年11期孝感地区博物馆:《湖北孝感地区两处古城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91年1期孝感地区博物馆:《湖北省汉川县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93年8期襄樊市博物馆:《襄樊市博物馆藏铜镜选介》,《考古》1994年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工作队等:《湖北黄梅县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94年6期李端阳等:《湖北孝感市古文化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94年9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罗田庙山岗样子发掘报告》,《考古》1994年9期王善才:《湖北蒲圻市赤壁山遗址调查》,《考古》1995年2期湖北省孝感地区博物馆:《1080年湖北广水市考古调查报告》,《考古》1995年2期沙市市博物馆:《湖北沙市李家台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3期鄂西自治州博物馆:《巴东长江段几处古遗址调查》,《考古》1995年5期黄冈地区博物馆:《湖北黄冈巴水流域部分古文化遗址》,《考古》1995年10期宜昌博物馆:《湖北宜昌市中堡岛遗址西区1993年发掘简报》,《考古》1996年9期荆州博物馆等:《湖北荆州市阴湘城遗址东城墙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5期吉林大学考古学系等:《湖北巴东县雷家坪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1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峡考古队:《湖北秭归县庙坪遗址1995年试掘简报》,《考古》1999年1期国家文物局三峡考古队:《湖北宜昌县下岸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1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秭归县柳林溪遗址1998年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8期孝感市博物馆:《湖北孝感市徐家坟遗址试掘》,《考古》2001年3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随州市擂鼓墩墓群的勘查与试掘》,《考古》2003年9期武汉大学考古系等:《湖北巴东县汪家河遗址的发掘》,《考古》2003年11期武汉大学考古学系等:《湖北巴东县楠木园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5年6期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等:《湖北巴东县雷家坪遗址第二次发掘简报》,《考古》2005年8期武汉大学考古系等:《湖北巴东县汪家河遗址墓葬发掘简报》,《考古》2006年1期襄樊市考古队:《湖北谷城县肖家营墓地》,《考古》2006年11期湖北省博物馆:《宜昌前坪战国两汉墓》,《考古学报》1976年2期湖北省博物馆:《1978年云梦秦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6年4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1986-1987年湖北房县松嘴战国两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2年2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房县松嘴战国西汉墓地第三、四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8年1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襄樊郑家山战国秦汉墓》,《考古学报》1999年3期湖北省江陵县文物局等:《江陵岳山秦汉墓》,《考古学报》2000年4期孝感市博物馆:《湖北孝感吴家坟遗址发掘》,《考古学报》1998年3期武汉市博物馆等:《湖北武汉江夏王麻窑址1988-1996年的发掘》,《考古学报》2000年1期国家文物局三峡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湖北工作站等:《湖北巴东茅寨子湾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1年3期湖北省荆州市博物馆等:《荆州城南垣东端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1年4期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湖北秭归石门嘴遗址发掘》,《考古学报》2004年4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秭归大沙坝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5年3期湖北省博物馆等:《湖北鄂城、武昌的两处瓷窑址调查》,《考古学集刊》第1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湖北工作队:《湖北郧县东周西汉墓》,《考古学集刊》第4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丹江口市外边沟东周、西汉墓》,《考古学集刊》第14集旧石器时代王善才:《湖北随县发现旧石器》,《考古》1961年7期新石器时代陈振裕、杨权喜:《宜都县城背溪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4,文物出版社,140页。
陈振裕、杨权喜:《宜都县城背溪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宜都县枝城北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枝江县青龙山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5,文物出版社,177-179页张绪球、陈官涛:《石首走马岭屈家岭文化古城址(1993)》,《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1995年。
徐承太、陈官涛:《石首市走马岭新石器时代遗址(1992)》,《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1994年。
《应城市门板湾新石器时代遗址(1999)》,《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2001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应城门板湾新石器时代遗址》,《1999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1年。
陈振裕、杨权喜:《湖北宜都城背溪遗址》,《史前研究》(辑刊),1989年红花套考古发掘队:《红花套考古遗址发掘简报》,《史前研究》1990-1991年(辑刊)。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3年湖北宜都城背溪遗址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6年4期。
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湖北江陵朱家台遗址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1年3期。
湖北省考古文物研究所:《1985-1986年宜昌白庙遗址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6年3期。
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咸宁地区博物馆、通城县文化馆:《湖北通城尧家林遗址试掘》,《江汉考古》1983年3期。
王劲、林邦存:《房县七里河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江汉考古》1984年3期。
湖北省博物馆:《秭归龚家大沟遗址的调查试掘》,《江汉考古》1984年1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2年秭归县柳林溪发掘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江汉考古》1994年1期。
《湖北省宜昌县清水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宜昌地区博物馆、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考古与文物》1983年2期;武汉大学考古专业:《清水滩遗址1984年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8年3期。
宜昌地区博物馆:《宜昌杨家湾新石器时代遗址》,《江汉考古》1984年4期。
湖北省博物馆:《宜昌伍相庙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江汉考古》1988年1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宜昌窝棚墩遗址的调查与发掘》,《江汉考古》1994年1期。
荆州地区博物馆:《钟祥六合遗址》,《江汉考古》1987年2期。
王劲、吴瑞生、谭维四:《湖北京山县石龙过江水库工程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4期。
石河联合考古队:《石河遗址群1987年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江汉考古》1989年2期。
荆门市博物馆:《荆门荆家城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江汉考古》1987年2期。
陈树祥、李桃元:《应城门板湾遗址发掘获重要成果》,《中国文物报》1999年4月4日。
湖北省博物馆、房县文化馆、武汉大学考古专业:《房县羊鼻岭遗址调查简报》,《江汉考古》1982年1期。
湖北省博物馆:《襄阳三步两道桥遗址调查》,《江汉考古》1984年2期。
江陵县文物局:《江陵阴湘城调查与发掘》,《江汉考古》1986年1期。
卢德佩:《湖北宜昌中堡岛发现原始社会群体器物坑》,《江汉考古》1994年4期。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当阳季家湖新石器时代遗址》,《文物资料丛刊》第10辑,文物出版社,1987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队:《1958年至1961年湖北郧县和均县考古调查与试掘》,《考古学集刊》(4)夏盾:《武昌洪山发现石斧》,《考古》1956年1期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北蕲春宜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56年3期夏盾:《湖北蕲春发现两处古代文化遗址》,《考古》1956年4期黄万波:《湖北宜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57年3期徐松俊:《湖北麻城杨家墩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58年5期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北蕲春宜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0年5期长办文物考古队直属工作队:《一九五八至一九六一年湖北郧县和均县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10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发掘队:《湖北黄冈螺蛳山遗址的发掘》,《考古》1962年7期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北京山朱家嘴新石器遗址第一次发掘》,《考古》1964年5期高仲达:《湖北宜都甘家河新石器》,《考古》1965年1期荆州地区博物馆:《湖北松滋县桂花树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76年3期。
《湖北枝江县关庙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工作队:古》1981年4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工作队:《湖北枝江关庙山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1983年1期湖北省博物馆:《湖北宜都石板巷子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5年1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长江队:《湖北均县乱石滩遗址发掘报告》,《考古》1986年7期呵呵呵呵红红火火云梦县博物馆:《湖北云梦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87年2期洪湖博物馆文物组:《湖北洪湖乌林矶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7年5期余秀翠:《宜昌扬家湾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发现刻划符号》,《考古》1987年8期洪湖市博物馆:《湖北洪湖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9年5期孝感地区博物馆:《湖北孝感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试掘》,《考古》1990年1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工作队:《湖北黄梅陆墩新石器时代墓葬》,《考古》1991年6期枝江县博物馆:《湖北枝江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92年2期荆门市博物馆:《湖北荆门市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92年6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队:《湖北枣阳市雕龙碑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92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