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运行管理模式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自然环境

河南省商丘市位于豫东平原,地处豫、鲁、苏、皖4省结合部,为黄淮冲积平原。气候温和,地势平缓,地形由西北向东倾斜,海拔高程在30 ̄70m之间,地面比降为1/5000 ̄1/7000,部分坡降可缓至1/10000。全市河流分属南四湖、涡河、洪泽湖3大水系,统属淮河流域,多呈西北至东南流向,大致平行相间分布于全市。全市河流均为季节性、雨源型河道。汛期遇大、暴雨时河水猛涨,洪峰显著,水位、流量变化很大,洪水期河水补给地下水,全市100多条大小河流流经商丘市区的河道有包河、周商永运河和万堤沟3条,3条河道分别位于市区中心的周围和中部,形成了防洪、排水、补源、环境美化为主要功能的城市水网,对商丘市区经济、文化、环境、防洪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流经城市河道的基本概况

包河发源于商丘市梁园区李庄乡张祠堂村,全市境内长度144.2km,流域面积785km2,流经梁园区、虞城县、亳州市(安徽省)、永城市、涡阳县(安徽省)等5个县(市)区,在安徽省涡阳县汇入浍河,属淮河流域洪泽湖水系。商丘市境内流域面积30 ̄100km2的支流7条,分别是南惠民沟、富民沟、康家沟、朱沟、坡沟、回龙沟、红鱼沟。建国以后包河进行过4次治理,分别在1952年、1953年、1957年和1978年实施,其中最后一次治理于1978年11 ̄12月,自梁园区汪河口至永(城)涡(阳)县界,长度105km,设计除涝面积1.33万hm2。经1970年水文测算,现有治理标准为除涝3年一遇的82.6%,相应流量为190m3/s;20年

一遇防洪标准的85%,相应流量为504m3/s。该河道自市区北面流入,绕市区东面而过,担负着商丘市区北部和东部的排水、防洪、补源及陇海铁路和310国道的防洪安全。

周商永运河属淮河流域洪泽湖水系,是1958年8月河南省网化会议上研究确定的河网化骨干工程,起于周口市,流经淮阳(周口市)、柘城、太康(周口市)、睢阳区、梁园区、虞城、夏邑、永城等9县市区,止于永城市的夫子山,全长225km。另有一分支,自夏邑县黄庄至永城市城关,长40km。该运河沟通了新蔡河、黑河、涡河、惠济河、蒋河、大沙河、古宋河、包河、沱河、虬龙沟、王引河诸河流,工程于1960年1月竣工。经过实践,河网化试点结果并不理想,最终于1962年恢复自然流势,运河废弃。但目前尚留有部分河段担负有排水及防洪任务,现运河市区段就是其中之一,长度4.2km,该段河道东西向横贯商丘市区,是城区主要防洪、排涝河道和绿化风景带。

万堤沟亦属淮河流域洪泽湖水系,是包河的1条支沟,也是商丘市城区的1条主要防洪、排涝河道。由北向南穿越市区,全长8.9km,流域面积7km2。1978年包河治理时,将原万堤沟改道,沿运河向东至梁园区宁陈庄闸下游入包河。

3.运行管理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管理体制不顺

城区河道的管理涉及到水利、市政等诸多部门,由于受原有管理体制的影响,造成城区段河道的运行管理存在着产权不清、职责不明、自身约束机制不健全等现象,重建设轻管理、多头管理、重复建设等现象给运行与管理工作带来许多不便,严重制约了城市河道的建设和发展。

3.2管理部门不明确,水生态环境恶化

城市河道运行管理模式探讨

□郭瑞(商丘市水利局)

摘要:河流是社会发展的命脉,流经城市的河道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城市河流管理能够很好地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进步。如何有效地管护城市河道,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建立健全工程良性循环机制,是当前城市河道管理工作的根本性问题。结合本地实际,从城市河道管理现状出发,简单论述了城市河道管理的特殊性及必要性,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城市河道运行管理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城市河道;运行管理;商丘

作者简介:郭瑞(1976-)商丘市水利局水利工程管理

处,工程师

□□□□□□□□□□□

由于管理体制不顺,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加之水事管理和水利执法过程中涉及面广,造成管理无序。近年来,随着商丘市特别是市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区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生态环境有所恶化。

3.3防洪排涝标准低,抗灾能力差

一是城区河道设防标准偏低,是造成工程抗灾能力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二是河道内漂浮物多,泥沙沉积淤塞,杂草丛生,致使河道排水不畅。三是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区地面硬化率逐年提高,地面下渗率随之大幅度降低,地表水也随之大多排入河道,也是造成城区排涝困难的一个原因。

3.4运行管理经费不足

对河道的管理属纯公益性的防洪工程,无任何经营性的收费项目,工程的运行管理只能依靠政府财政供给。由于投入力度相对不足,造成工程运行管理有点滞后,无法充分发挥工程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城市防洪也受到一定的影响。长远看来,运行管理经费不足将是今后影响管理工作的一大因素。

3.5运行管理人才相对匮乏,管理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经费来源等问题,职工收入不稳定,造成专业人才流失,管理人员相对缺乏。现有河道运行管理人员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层次偏低,具有高学历的专业人才甚少,接受高科技和新技术的能力差,管理技术相对落后,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城市河道的运行和管理,是造成管理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4.对策与建议

4.1尽快理顺城市河道管理体制,推进各项改革工作

加快体制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敢开拓创新,大胆探索,用新思路、新方法解决新情况、新问题。首先,要理顺城市河道的管理体制,打破“多龙管水”格局,坚决推行城市河道水务一体化,实行统一管理。其次,要全面推行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改革,明确产权和职责,加强自身约束机制。在当前社会、经济及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城市河道在充分发挥灌溉、补源、防洪、除涝等社会效益的同时,要注重城市河道管理单位自身建设,实现城市河道运行管理的良性循环。

4.2加强城市河道的运行与管理,切实保持生态平衡

首先,为避免职能交叉等不利于城市河道管理的情况发生,将市区全部水务活动收归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成立城区河道管理处,全面负责市区河流的日常管理、养护、绿化、加固等工作。坚持定期巡查,组织人员认真清除阻水障碍,对发现的险情如实上报及时处理,切实保证工程的正常运行。

其次,依法管理城区河道。由于水利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建议成立水利派出所,协同河道管理部门对违反水法律法规案件,特别是对河道造成严重污染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情节严重程度,依法严格追究其责任,绝不姑息迁就,真正做到依法治水,切实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4.3加快河道治理步伐,提高工程防洪除涝标准

结合城区实际,从提高工程防洪除涝能力、改善城市水环境入手,坚持“合理规划,统筹兼顾,重点突击,分期实施”的原则,加快河道的治理速度。尽快清除河道淤积和阻水障碍物,尽可能地提高现有河道的排涝能力,认真做好险工险段的治理和除险加固工作,切实提高河道的防洪标准,不断完善城市防洪体系,增强工程抗灾能力,从而推动和加快市区乃至全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4.4合理开发利用城市河道水土资源,提高城市水利品位

城区河道的开发利用应当同城市总体规划保持一致,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综合考虑城市防洪、除涝、环保等诸多因素,合理开发,统筹布局,科学规划,精心设计,突出个性,健康发展。这样既为城区人民群众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度假的娱乐场所,又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市区水利品位,加快城市园林化进程。

4.5拓宽投资渠道,保证工程的运行与管理

在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财政大力支持的同时,也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发挥政策优势,建立国家、集体、个人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引导、鼓励采取独资、合资和群众集资等多种形式开发利用城市河道的水土资源,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建立新的投资机制,为管好、用好工程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4.6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河道管理队伍

管理以人为本,要想做好城市河道的运行管理工作,就必须建立一支能打硬仗、能吃苦耐劳的高素质管理队伍。在合理编制机构人员方案的基础上,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大胆选用优秀人才,不断优化管理队伍结构,提高广大职工接受高科技和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的能力,摒弃论资排辈的旧观念,鼓励职工积极创新、勇于拼搏、团结奋进、无私奉献,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

建立工作业绩与工资、奖金相挂钩的多劳多得的劳资方式,逐步培养和建立一支能够担负城市河道运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从而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用人机制。

收稿日期:2012-05-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