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具有生命力的地域建筑创作
发展——地域性建筑的生命线
体上 , 苏州博物 馆新 馆既保 留了传 统苏州建筑 的特色 , 充分 又
Ab t a tTh a e s st e ve o n a e es o l ed v r i c t n o e i n la e ie l r : t p e l go a h r c e it sfrmo e r h - s r c : e p p r a e i wp i t t h r h u d b i e sf ai n r g o a r h te u e i a p as t r i n c a a trsi o d m a c i r i h h t t i o oe l c
20 0 6年 1 O月 6日开馆 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是 发展地域 建筑
带 民居 的 “ 马头墙 ” 是水 乡 民居 的特色标 志 。 它的实际 功能
是防火墙 隔离带 。江南 人 口众 多 , 住宅密集 , 灾蔓延不 易扑 火
救 , 制的封火墙 应运而生 , 砖 并迅 速流行。但是 。 马头墙 在各地
1 建筑 的地 域性
建筑是 人类 劳动最 主要 的创造物之一 。 是人类进行生 产生
会生活的功能要求 。历史 在进 步 , 时代在变 化 , 传统地域建筑 的 形式与风格也 应该 同步发展 。 21地域性建筑形式 的发展 .
活的基本条件和场所 。建筑作 为环境 的一部分 ,要与 自然 、 人
De e o m e t v lp n
Lie o d o g o lAr hie t e f bl o fRe i na c t c ur
Uu Yu a bo
(n dze ea iIstt J gehn 3 3 0 , hn) J geh nC rmc nt e i dze 3 0 1 C i i i ,n u a
《[建筑的地域性]论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的地域性]论建筑的地域性》首先黄总谈到了建筑的地域性,他说,建筑本质最简单直接的描述,仅仅是一个“上栋下宇,以蔽风雨”的空间,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掩避体”,建筑就是人类的房子,首先是解决生活和工作上的“住”的问题,其次才是美观和文化。
建筑的存在需要场地,而后房子的修建需要材料,其次,建筑的过程,反映了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因此任何建筑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地域性的特征。
地域性、民族性、乡土性、相互渗透又都生长在传统性基础之上,而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建筑传统的形成,就是源发于不同的地域原始环境。
“一切建筑都是地区建筑”(注1)这句话准确地阐述了建筑与环境、空间、场所之间的关系,为地域性建筑的创作,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传统是突出时间因素,强调不同历史时期建筑之间的纵向区别,地域是突出空间因素强调因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所产生的建筑之间的横向区别。
其实,最初建筑的形象和功能都是自然生成的,经过历史上不同地域人们的反复印证,成为一种识别标志,成为一种建筑文化。
202x年“建筑与地域文化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以来,时至今日,对于地域建筑多有高水平的论述,见之于学报、书刊已十分活跃,虽然所谈角度各有区别,但基本要领却都趋同,本文对于地域性建筑的名词解释,不妨在此引用名家定义,少费斟酌,在建筑创作上,又可成为明晰的理论依据。
地域性建筑的定义“以特定地方的特定自然因素为主,辅以特定人文因素特色的建筑作品”(注2)地域性建筑=地方性建筑其最基本的特征为:1、回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自然条件;2、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能源和建造技术;3、吸收包括当地建筑形式在内的建筑文化成就;4、有其他地域没有的特异性并具明显的经济性。
但是地域建筑的表现又是丰富多彩的,具有更多的意义:广义的地域建筑“是指利用现代材料与科技手段,融汇当代建筑创作原则,针对某种气候条件而设计,带有某些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由于这些建筑能够在一些相类似的地区使用与推广,相比传统的地域建筑有更大的适应性”(注3)高技乡土所谓“高技乡土”是将高技术与地理气候,地域环境、乡土文化以及建筑营建方法相结合,追求现有信息、智能以及生态技术功能,又充满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创造倾向。
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教学方法探索
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教学方法探索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日益受到重视。
在建筑领域,地域文化作为建筑设计的重要元素,对于提高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实用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的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地域文化融入的教学方法尚不成熟,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将地域文化元素与建筑设计相结合。
探索一种有效的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教学方法的探讨,为建筑设计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的理论分析,明确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总结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通过实证研究,验证所提出的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为建筑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1.1 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历史、风俗、习惯和信仰等特征的文化现象。
它是一个地区的精神支柱,是人们生活、工作和思考的基石。
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地域文化是建筑设计的灵魂,它决定了建筑的风格、形式和功能。
了解地域文化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创作,使作品更具地域特色和人文关怀。
地域文化是建筑设计的基础,它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通过研究地域文化,学生可以拓宽视野,丰富设计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地域文化是建筑设计的价值所在,它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传承。
将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应重视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将其融入到教学方法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地域文化,为今后的建筑设计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1.2 建筑设计教学中地域文化的融入现状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地域文化的融入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目前我国的建筑设计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还不够成熟。
中国当代乡土建筑与地域建筑研究与启示
中国当代乡土建筑与地域建筑研究与启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乡村建筑与地域建筑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中国当代乡土建筑与地域建筑的研究与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论述,探讨中国当代乡土建筑与地域建筑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并从中寻找启示,为中国乡村建筑与地域建筑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些思考。
一、中国当代乡土建筑现状分析1.城市化进程对乡村建筑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地方的乡村建筑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魅力。
由于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许多乡村建筑面临着改造、破坏或拆迁的局面。
2.传统建筑与现代化建筑的融合中国当代乡土建筑的发展也受到了传统建筑与现代化建筑之间融合的影响。
在当代乡村建筑的设计中,有许多设计师试图将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理念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这种融合不仅可以保留传统建筑的精华,同时也可以满足现代人们对舒适、安全、环保等需求。
3.乡土建筑受地域文化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中国乡土建筑还受到了地域文化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地域文化多样、气候多变的国家,不同地区的乡土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等也有所不同。
例如,南方多使用红砖和木材建造房屋,北方则多使用黄土和砖瓦建造房屋。
二、中国当代乡土建筑存在问题1.乡村建筑保护问题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乡村建筑被破坏或拆迁,传统建筑文化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
乡村建筑保护问题已成为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2.乡村建筑缺乏统一规划与管理相较于城市建筑,乡村建筑缺乏统一规划与管理。
在乡土建筑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缺乏相关政策和规划,导致乡村建筑在改造过程中容易出现偏离传统的问题,失去文化价值和记忆。
3.乡村建筑设计缺乏创新性在当代乡土建筑设计中,过于强调传统建筑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而忽视现代建筑的技术和创新。
这种模式导致乡村建筑多是重复性和剽窃性的作品,缺乏特色和创新性。
三、中国当代乡土建筑发展方向1.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科学发展”的原则在乡土建筑保护和发展中,要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科学发展”的原则,充分尊重乡土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保护乡土建筑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价值,同时兼顾现代化发展需要,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重庆地区建筑创作的地域性研究
重庆地区建筑创作的地域性研究一、本文概述《重庆地区建筑创作的地域性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重庆地区建筑创作中地域性特色的体现与运用。
重庆,作为中国的山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为建筑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本文将从地域性的角度出发,分析重庆地区建筑创作的独特性,并探讨如何将地域文化元素有效地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
本文首先对重庆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进行概述,为后续分析地域性建筑创作提供基础。
随后,文章将梳理重庆地区建筑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地域性元素在建筑创作中的运用和演变。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地域性建筑创作的理念、方法和实践案例,以期对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重庆地区建筑创作的地域性特色,促进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的有机结合,为重庆乃至更广泛地区的建筑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发更多对于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关注和思考,推动中国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发展。
二、重庆地区的地域性特征重庆地区的地域性特征丰富多彩,这些特征不仅体现在自然地理环境上,也深深地烙印在人文历史和社会文化之中。
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重庆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地势高低起伏,江河纵横。
这种地形地貌的多样性为建筑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例如,重庆的吊脚楼就是充分利用地形,依山傍水而建,既适应了山地地形,又体现了独特的建筑美学。
重庆地区的气候条件也对建筑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庆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夏季炎热潮湿,冬季阴冷多雾。
这种气候条件要求建筑既要考虑通风透气,又要注重防潮防湿。
因此,重庆地区的建筑常常采用开敞式布局,利用天井、阳台等空间组织通风,同时采用坡屋顶、挑檐等构造措施防止雨水侵入。
重庆地区的人文历史和社会文化也是建筑创作的重要源泉。
重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方文化。
浅析地域建筑、本土建筑
浅析地域建筑、本土建筑近年来,我国建筑业由于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不少城市的建筑结构都模拟西方建筑形式,而忽略了建筑本身所处的环境、视觉触觉及乡土要素。
本文就根据地域建筑影响的广泛性,分析地域建筑对中国本土建筑未来发展的影响。
标签:全球化;地域建筑;本土建筑纵观古今中外,所有的建筑形式都有着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要建设出合理的现代地域建筑特色,应该在不影响城市活动的原有模式下进行合理规划。
因此,对于当地居民的行为和文化的心理模式,首先我们要尊重,不能想当然。
城市发展的过程如同生物的生长过程,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需要有规律地生长和突变。
而城市发展与创新的依据,就是城市新陈代谢的痕迹、现状以及未来。
一、本土建筑在全球化沖击下的现状分析我国的建筑事业在近十几年得到飞速发展,成就瞩目。
但随着人们对西方建筑的热烈追捧,中国的建筑师在追逐、学会西方建筑中钢筋水泥构造的同时,对具有传统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早已抛于脑后。
国人过分推崇国外建筑的思想和形式,一味地追求所谓的艺术与时尚,却对国内的建筑文化不屑一顾,这给国内建筑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对于地域建筑的保护、更新和发展,是建筑界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
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人们的思维逐渐开阔,对于衡量各国经济文化的标准和尺度也逐渐统一。
但对于建筑领域来说,却受到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例如建筑审美潮流的不断变化和文化艺术所追求的“永恒”相矛盾;科学迅速发展和文化艺术之间的矛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等。
通过国人对于西方建筑的关注程度,在面对各形各色、纷繁复杂、铺天盖地各种建筑潮流时,很容易被国外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所折服。
其实,国外的建筑设计师之所以不能完全接受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除了其自身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与本国的业主对建筑形式的喜好也有关系。
国人在追求外来建筑形式的同时,使得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越来越少,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及探索也将停滞不前,最终对于本土建筑的文化与形式将残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现代建筑设计的地域特色
现代建筑设计的地域特色
现代建筑设计在追求创新与功能性的同时,地域特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地域特色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和表达的独特元素。
它能够使建筑作品更具个性,更能融入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
首先,地域特色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利用。
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地形、植被等因素,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例如,热带地区的建筑设计通常会采用宽敞的阳台、遮阳设施和通风良好的布局,以适应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而在寒冷地区,建筑师则会采用厚重的墙体、保温材料和紧凑的布局,以抵御严寒。
其次,地域特色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还体现在对当地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建筑设计之中。
例如,中国的现代建筑设计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传统建筑元素如飞檐、斗拱、庭院等的借鉴和创新;而在伊斯兰地区的建筑设计中,可以看到对阿拉伯式拱门、穹顶、瓷砖等元素的运用。
此外,地域特色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还体现在对当地材料和技术的运用。
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既能够降低建筑成本,又能够体现地域特色。
例如,东南亚地区的建筑设计中,常常可以看到对竹子、木材等自然材料的运用;而在非洲地区的建筑设计中,可以看到对土砖、石材等当地材料的利用。
总之,现代建筑设计的地域特色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设计元素。
它不仅能够使建筑作品更具个性和魅力,更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和表达地域特色,使建筑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关于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方法探析
关于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方法探析【摘要】建筑的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其对当地的建筑学会提出不同的社会要求,而建筑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学更应当重视建筑地域性设计理念的培养,从而让我们的建筑地域性得以延续。
历史文化结晶的地域建筑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正是由于建筑的地域性差异才使世界建筑文化变得丰富多彩。
而建筑地域性的重要性则需要从学生起开始灌输,应当使学生在进入这一学科的初始阶段就认识到只有重视建筑地域性的特色才能设计出优秀的建筑作品。
【关键词】文化特征建筑地域性建筑创作地域化建筑创作设计思潮扎根于“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其生命力蕴藏于“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之中。
其建筑创作作品体现出了建筑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背景。
地域化建筑创作针是对现代建筑国际式风格所表露出的建筑与自然的对立,割裂了建筑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等问题而提出的。
这些问题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建筑师对于建筑与自然、文化的关系深层次的思考。
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想中,包括了对于建筑含义的更广泛的认识,突破了建筑本体的局限,强调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及对于地域文化的认同。
一、民居建筑的保护建筑是人类文化积淀的产物,是整个文化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石头的史书”“文化的载体”。
它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出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水平和精神水平,反映出它所存在的那个时代。
而居住建筑形态往往则是代表了一个地区,一个社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无疑,传统文化绝对需要保存,但是这样一个社会变革的时代,全面地保持传统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谓保护,重要的是保留形成区域性和文化意义的氛围,但保护并不意味着拒绝富有时代感的创造与现实生活的融合。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不进则退,原地踏步意味着落后。
在传统文化丰厚的土壤中吸收营养,提取精髓,为当代生活再创辉煌,才是“保护”的本质。
民居保护不应该被视为是纯建筑形象和环境的“标本式”保护,更不是尘封一段历史的回忆,而应该在保存其建筑外部形象的同时,尽量探索其开发的可能性,使业主在保护中得到一定的利益。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匠心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匠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匠心,是一种强调适应环境、利用周围资源的创造性思维和做事方式。
它在各行各业中都能见到。
无论是建筑设计师根据地方特色来打造独特的建筑风格,还是艺术家运用当地材料创作出富有地域特色的作品,都体现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匠心精神。
在建筑领域,因地制宜的匠心体现在建筑师们会充分了解当地的气候、土壤和文化背景,以此为基础设计出与环境相适应的建筑。
例如,寒冷地区的房屋往往采用厚墙和高窗户来保温,而热带地区的建筑则注重透风和降温。
此外,建筑师还会利用当地的原材料,如石头、木材和竹子,以确保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相融。
艺术领域也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匠心。
艺术家们会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手工艺传统来创作独特的艺术品。
他们能够将当地的风景、风土人情和文化元素融入作品中,打造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传统工艺品,都能够展示出当地的特色和风貌。
而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对当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匠心不仅仅体现在建筑和艺术领域,它还在许多其他行业中有所体现。
例如,农业生产者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种植的作物,选用合适的耕作方法,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企业家们也会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和资源状况制定合适的产品和服务策略,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匠心是一种注重实践经验、细致观察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通过了解和利用当地的特点和资源,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创造出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作品和产品。
这种匠心不仅展现了创作者的智慧和才能,也能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建筑结构设计的灵感源泉探索自然与建筑的奥秘
建筑结构设计的灵感源泉探索自然与建筑的奥秘建筑结构设计的灵感源泉:探索自然与建筑的奥秘在建筑结构设计的领域中,寻找创意和灵感源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自然界作为我们最大的艺术家,为建筑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创作灵感。
本文将探讨自然界与建筑结构设计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从自然中获取灵感与创造力。
一、自然界与建筑的共通性自然界中充满了各种形状、结构和材料。
与此类似,建筑结构设计也面临着相似的挑战和要求。
从树木的支撑结构到动物骨骼的坚固性,自然界中的形态和结构都蕴含着优秀的设计原则。
例如,树木的枝干分布呈分形结构,这种分形模式能够实现均衡的力学性能和高效的物质分配。
建筑结构设计师可以借鉴这种分形结构来设计更加稳定和高效的建筑。
二、自然元素的灵感源泉1. 水水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具有连续性、流动性和透明性。
建筑结构设计师可以从水的特点中获取灵感,创造出具有流动感和动感的建筑结构。
例如,巴塞罗那的圣家堂就以水的流动形态为设计灵感,建筑表面采用波浪状设计,使整座建筑产生了一种动感和流动感。
2. 石头石头是自然界中最古老的建筑材料之一,具有坚固、持久和稳定的特点。
建筑结构设计师可以从大自然中的岩石和山脉中获取灵感,创造出稳定和坚固的建筑结构。
例如,中国的长城就借鉴了山脉的形态,将石块嵌入地面,形成了宏伟壮丽的建筑。
3. 植物植物是自然界中最富有生命力的元素之一,它们以其独特的生长方式和形态吸引了无数的建筑师。
建筑结构设计师可以从植物的生长方式中获取灵感,设计出具有生态友好和绿色环保特点的建筑结构。
例如,垂直绿化建筑利用植物的生长方式,将建筑表面覆盖了一层绿色的“外衣”,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建筑结构设计的创造力与自由度自然界给予了建筑结构设计师极大的创造力和自由度。
建筑师可以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形态、结构和材料,创造出充满艺术感和独特性的建筑结构。
例如,悉尼歌剧院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贝壳的外形,建筑师借鉴了贝壳的结构和纹理,创造出了这座世界文化遗产。
地域主义再创作论文
地域主义的再创作摘要: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分析与认知,并结合笔者关于铜川文化艺术中心的设计体会,提出在当下的建筑创作中,应重视地域主义的原创设计,做到技术与艺术的恰当结合,使作品具有理性与浪漫融合的生命力。
关键词:地域主义;技术与艺术;理性与浪漫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地域主义创作的案例1.1当今世界的建筑精品,不乏优秀的结合地域主义创作的典型案例。
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设计的芝贝欧文化中心,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与风情地貌,运用技术与艺术的手法,达到了浪漫与理性的完美结合,原创地设计出令人惊叹的建筑形象。
项目位于新喀里多尼亚岛,温暖潮湿,属热带草原气候,一年温度变化相对较小,年均气温30°。
12月到次年3月为雨季,夏天比较潮湿,相对湿度超过80%。
当地有稳定的信风作用,常年都有适量的微风。
但在某些季节也有剧烈的龙卷风,其中以11月到次年3月最为频繁。
所以,建筑师抓住气候变化的特点,创作出一种形式体系,改变着内部微环境:另一方面设计师又体味着当地的民居,沉浸在那海洋文化的屋顶,以及形式各异的蓬草之中;当然现场的生土材料,也成了意大利人的偏好,成为设计中的填料。
结合地域主义的种种思索,加上大师高技派纯熟的手法,一个世纪经典之作诞生了,那柔金的棚形建筑,宛如灵动的精灵,点缀在绿色繁茂的新喀里多尼亚岛,是那样的和谐与美好。
在赞叹之余,笔者总结出作品的精髓灵魂:尊重地域,回应城市环境,体现技术的自然属性,文化属性,艺术属性。
1.2中国建筑大师崔恺在凉山民族文化中心暨火把广场的设计过程中,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地形地貌,通过提炼、分析,总结出青藏高原的彝族文化之根,尤其是对火把节的诠释,成为设计的灵魂,同时大师又撰文写道“为凉山设计,搜索地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激发城市活动,并不是纸上的概念,而是现实的课题,我希望从传统与现代,自然与文化,建筑与生活的关系中找到答案”。
于是一个半弧状月牙形的艺术中心从旷野中隆起,向凉山致敬,定义为“中央火把广场”的空间,从而成为了点睛之笔,彝族文化也得到了传承与升华。
地域建筑创作与建筑形式
建 筑 与 自然 环 境 尤 其 是 地 形 、地 貌 的结 合 有 内在 的 有 机 联 系 , 既 体 现 在 外 部 又 体 现 在 内部 : 既 涉 及 近
处 又 涉 及 到远 处 。 【 3
民族、 地域传 统精 神 的关 联, 抓住 传统 建筑 的 “ 神
韵 ” , 新 功 能 、 新 技 术 、 新 载 体 的情 况 下 , 脱 与 在 摆
境 非 常 协 调 。 由 于 该 馆 集 对 比 与 和 谐 、 复 杂 与 简 和 转 化 , 使 之 符 合 时 代 要 求 , 才 是 发 展 的 目标 。 并 这 单 、 坚 强 与 柔 软 ,高 技 术 与 高 情 感 于 一体 ,又 体 现 在 对 地 域 特 色 的 认 同 上 , 对 地 域 传 统 建 筑 的结 构 、 如 了地 域 性 格 ,从 而 被 认 为是 当代 建 筑 中 的 杰作 。
而分别 看到远处 的山峰。通过 这个例子 可以看 出:
中,建筑 师具有主观的能动性。通过形式表征去探讨 地域文化的内在精神,赋予建筑以新 的生命力 。
首 先 地 域 传 统 建 筑 文 化 的 内 在 精 神 ,如 传 对
地域 特 色又 具 时代 感 的 建 筑 形 象 。 皮 阿 诺 设 计 的休 斯 敦米 奈 尔 收 藏 馆 (图4 )于
纵 观 2 世 纪 , 现代 主 义 建 筑 经 过 近 百 年 的 持 续 重 组 , 到新 的 建筑 形 象 。 0 达 发 展 , 贯 彻 初 期 坚 持 理 性 与功 能 主 义 的 本 质 精 神 ,
感 的 妥 善 处 理 来 获 得 。 因 此 ,无 论 是 建 筑 整 体 还 是 综 合 运 用 现 代 科 技 的成 果 , 与 时 俱 进 ,对 国 际教 条 局 部 的 处 理 , 以 及 它们 之 间 的 关 系 , 建 筑 材 料 的 运 化 的设 计 原 则 与 单 调 、 刻 板 的 面 貌 进 行创 造 并 发 展 维普资讯 源自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创作研究共3篇
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创作研究共3篇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创作研究1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创作研究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传统工业基地和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
从民居到公共建筑,从乡村到城市,东北地区的建筑风格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对于研究和挖掘这些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一、东北传统建筑的特点东北传统建筑,基本可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类。
其中居住建筑包括了木结构、砖木结构和石木结构等,而公共建筑则包括了庙宇、城楼、长城、城隍庙等建筑。
这些建筑,均具有自己特有的装饰和风格。
1、房顶东北传统建筑的房顶以“翘角挑檐”为主要特点,其形状类似翘起的翅膀。
在屋顶的中央,通常设置着一座寿字形的墩子,以保护屋主吉祥如意、健康长寿。
2、榫卯结构东北传统建筑通常都是采用榫卯结构,即以榫头互相嵌合,采用木质连接方式。
这种结构使建筑在地震和台风等情况下更加稳定,能抵御自然灾害。
3、彩画和彩塑东北传统建筑中,彩画和彩塑也是常用的装饰方法之一。
居民们常常在房屋内外画出精美的壁画,这些彩画通常表现的是一些历史人物、动物形象等内容。
而彩塑则是用泥土或者灰泥塑造的小雕塑,通常用于祭祀或者庆典用途。
4、气势宏伟东北传统建筑的风格气势宏伟,彰显着严谨、简洁的特点。
它们往往以巨型石刻、雕塑、建筑柱子、石门等来表现,富于雄浑之美。
二、东北地区现代建筑的创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东北地区的现代建筑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在现代建筑的创作中,东北地区建筑师们常常会从传统建筑的元素中汲取灵感,将传统元素添加到现代建筑中,使得建筑更加具有地域特色。
1、创意混搭在现代建筑的创作中,很多建筑师都借鉴传统建筑的造型及材料。
如大连市泉水街的别样地产,借鉴了东北传统建筑的“禾雀顶”,既有传统元素的影子,又不失现代建筑的氛围感,这种创意混搭的手法使此建筑成为了别具一格的代表作。
2、保存传统东北地区现代建筑的创作,并不是摆脱传统,而是以创新的方式去保存传统。
建筑艺术的地域特色
建筑艺术的地域特色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在不同的地域,由于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建筑艺术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
本文将从地域特色入手,探讨建筑艺术在不同地域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一、自然环境的影响地域的自然环境对建筑艺术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气候寒冷的北方,为了抵御严寒,建筑通常采用厚墙、厚屋顶的样式,这种样式不仅是为了保暖,更是为了抵御风雪。
而在气候炎热的南方,为了通风散热,建筑屋顶多采用坡屋顶,墙体则采用轻质的材料,以便于散热。
此外,山地、丘陵等地理环境也会对建筑形式产生影响,如依山就势的民居建筑,呈现出与平原地区不同的风格。
二、历史文化的影响地域的历史文化对建筑艺术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每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传统在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例如,古希腊的建筑风格以柱廊、圆拱、穹窿等为主要元素,呈现出典雅、和谐的特点;古罗马的建筑则以拱券、穹窿、穹顶为主要元素,表现出宏伟、壮观的风格;而伊斯兰文化则以其独特的穹顶和圆拱为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这些历史文化传统不仅影响了建筑的形式和风格,也影响了建筑的色彩和装饰。
三、审美观念的影响地域的审美观念对建筑艺术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念,这些审美观念在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例如,江南水乡的建筑多采用白墙黛瓦的色彩搭配,这种色彩搭配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而北方的建筑则多采用红墙绿瓦的色彩搭配,给人以雄浑、壮丽的感觉。
此外,不同地域的审美观念还影响了建筑的布局和空间感。
例如,南方多雨,建筑多采用廊檐的形式来遮雨;北方则多采用庭院的形式来营造宽敞、舒适的室内空间。
四、地域特色的表现形式地域特色在建筑艺术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建筑材料、建筑形式、建筑装饰、建筑色彩等。
例如,南方的竹材丰富,因此南方建筑多采用竹材作为建筑材料;北方的砖石资源丰富,因此北方建筑多采用砖石结构。
地域性建筑创作的符号表达——以“陈炉印象”主题餐厅方案创意为例
2.表现。在设计构 思过程 中从 自然 、文化 、建筑材料 、 地域元素 研究分 析 ,在空 间 中大量运用 。本方 案 中整个 空 间追求 的是 一种 质朴 的美 感 ,以陈炉 闻名 的 “罐罐 垒墙 , 瓷片铺路 ”当地材料为装饰 设计 主线 。
(四)设 计说 明 。该 餐厅空 间名为 “陈炉 印象 ”,经营 陕西特色 菜 ,尤 以陈炉本 地菜 品居多 ,空间 以其 地域 特色 的建筑 装饰 元 素划 分功 能分 区 ,整个空 间充 满 本土 气息 , 让人感 到轻松 、自在 、悠 闲。
地域性建筑 创作 的符号表达
以 “陈炉印象”主题餐厅方案创意为例
◇秦 颖
摘 要 :通过研 究陈炉特 色的建筑材料 、构造 的表现魅 力,对其浓郁 的历 史文化特 色进行挖掘 整理 ,再 现 其历 史风韵 。地域元素 是餐饮 空间设计 中运 用的主题 ,赋 予空间独特的 生命 力和感 染力。方案 力求融合 陈炉特 有 的陶瓷文化要素在 主题 餐厅 的设计 中,通 过无形 的文化和有 形的物质 资源 串联起 来 ,使 顾客在 用餐的过程 中 潜 移 默 化 地 感 受 和 体验 陈 炉 。
地域主义建筑概述
地域主义建筑概述一、定义与特点地域主义建筑是一种强调与特定地域文化、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相融合的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的建筑注重对当地材料、技术和传统的运用,以创造出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
地域主义建筑的特点包括:1. 尊重当地文化和传统:地域主义建筑注重对当地历史、文化和传统的挖掘与表达,使建筑成为地域文化的载体。
2. 适应性和灵活性:地域主义建筑强调适应不同地域的气候、地形和资源条件,采用灵活的建筑设计手法,以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
3. 生态友好和可持续发展:地域主义建筑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利用当地可再生资源和环保材料,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担。
4. 富有地域特色和识别性:地域主义建筑的外观和空间布局常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易于识别,丰富了城市的景观和文化多样性。
二、历史发展地域主义建筑的思想和实践源远流长,早在古代社会,人们就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需求创造出了丰富的地域性建筑。
在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现代主义建筑的普及,地域主义建筑逐渐受到关注和发展。
许多建筑师开始反思现代主义建筑的普遍主义倾向,强调建筑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
三、地域文化影响地域主义建筑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历史传统等多方面的影响。
不同地域的地理、气候、资源条件以及民族、风俗习惯等因素都会对建筑产生影响。
例如,北欧地区的建筑注重保温和采光,南亚地区的建筑则注重通风和遮阳。
因此,地域主义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
四、建筑材料与技术地域主义建筑注重利用当地的材料和技术,这不仅有利于降低建筑成本,还能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条件。
例如,在热带地区,地域主义建筑常常采用天然的遮阳材料和通风设计;在寒冷地区,则注重建筑的保温性能和能源效率。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的地域主义建筑也开始运用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以实现更高的能效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五、现代地域主义建筑现代地域主义建筑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既继承了地域文化的传统精髓,又注入了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具有生命力的地域建筑创作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对地域建筑的冲击,通过探索地域建筑的创作因素,结合时代发展创造出以人为本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地域建筑。
【关键词】:全球化地域性文化时代表达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是一棵树,它们植根于这片土地,从这片土地上吸取养分,如果它与这片土地割裂开的话,实际上它的生命力也就跟着消失了。
世界上没有两棵完全相同的树,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灵魂,每一棵树都在历史的长河中年年更替新的枝叶,年年记载着历史的变迁。
这就是我对地域建筑的理解,她就是一棵有生命力的树。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各地的人们前所未有的被拉近,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对地域文化的冲击,城市的市中心已经开始出现趋同化现象。
旅行在城市建筑中的人们开始疑惑,我在哪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每一个城市都应具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特质,每个城市都应给人不同的感受,一片街区、一栋建筑、或厚重、或秀美、或人文、或休闲。
大量的老建筑正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没有归属感的全球化的现代建筑,城市失去记忆,就像失去记忆的人一样苍白和迷茫。
如同一棵大树被无情的砍伐,然后随意的嫁接新的枝条。
在具体的建筑设计创作中,我们应从以下方面综合分析,设计出真正意义上有生命的地域建筑。
充分结合当地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建筑创作
特定自然环境是地域建筑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自然环境包括了气象气候、水源水流、地形地貌和物种资源等等, 在建筑中可表现为采光、通风、形体空间等。
巧妙地结合自然环境, 才能创造出具有宜人空间和强烈地域特征的建筑形态。
回到建筑最初的功能,她是作为人类抵挡风雨的遮蔽物出现的,在物质生活比较贫乏的时期,无论在中国,还是欧洲,都是巢居或者穴居,都是有同类性质的建筑形式。
后来由于自然气候、物质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文化习俗,不同地区的人们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地方物质条件,产生了不同的建筑发展之路。
比如南方气候炎热潮湿的山区产生了底层架空的干阑式建筑;黄河中上游利用黄土断崖挖出横穴,我们称之为窑洞;东北与西南生长这旺盛的树木,他们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
举一个尊重当地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例子,马来西亚建筑师在创作中注意结合热带雨林的气候条件,创造有地区特色的建筑。
特别是杨经文成功地运用生物气候学进行高层建筑的生态设计,注重采用自然通风、屋顶遮阳格片、外墙绿化系统等防晒、隔热、通风等措施,节约能源,并保持了地区特色
又如汶川水磨新城的规划,以教育、人居、旅游为主,发展成为现代服务型城镇。
依河发展的水磨新城,由于地形条件的制约,规划区一山临水,呈现出山水城市形态。
合理依据当地资源进行建筑创作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同时我们还应认识现阶段国情,即我们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仍然存在,我们应根据特定地区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来选择适宜的建筑创作方式。
地域建筑创作最适宜的就是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设计手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从建筑所在地域出发,提倡利用本地材料和传统技术的设计方法,二是既注重地方性,又适当引入适宜技术,三是利用最新理论和最近科技来设计。
我们应在充分利用当地传统技术来创造经济节能的建筑,并非一定要通过高成本,高技术来刻意追求绿色建筑的标准。
例如,一次在媒体上看到了报道胶东半岛的海草房,海草房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
由于生长在大海中的海草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用它苫成厚厚的房顶,除了有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烧的特点外,还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毁等优点,深得当地居民的喜爱。
又例如简单、适用、有效、经济的山东交通学院图书馆生态设计。
该建筑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是一座地上5层、地下1层的现代化校园建筑,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
通过包括遮阳、自然采光、中庭和边庭自然通风、围护结构高性能保温、水池替代冷却塔、地道风等各种节能技术的运用,在设计中采用普通建筑材料,普通
适宜技术,降低材料与技术成本。
以人为本,关注时代发展进行建筑创作
纵观我国建筑发展史,从秦砖汉瓦到唐代的斗拱,再到宋、清的营造法式,每朝每代都在传承与创新中变化,都具有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和技术烙印,都是“新的时代建筑”。
如果建筑无法围绕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就将停滞不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带来社会观念的变化和思维模式的更新,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变化。
而建筑的空间与形式,是人们某一种生活方式的直接物质与精神。
以人为本,就是设计者将自身融入到使用者的世界中,细心发掘特定区域的人们在时代的变迁中,他们的生活方式,心里感受和需求是什么。
如今设计者经常缺乏的是对生活的体验,对当地生活的深入了解,对老百姓的追求的是什么,喜闻乐见的是什么,以及气候因素等等方面如果没有生活体验。
实际上就很难创作出真正具有地方文脉、地域特点的建筑。
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建筑创作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创作思维上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观。
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地理条件、经济、科技和建筑文化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正是由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文化所组成。
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有人提出想要体会古代的唐诗宋词的韵味,就要用陕西话去读,同样的道理,如果在建筑创作中没有与当地传统文化很好的融合的话,在建筑创作中可能会忽略很多建筑中最本质的问题。
建筑属性就具有地域性,就是依托地域文化诞生的,建筑脱离不了文化属性。
我国从南到北,从西到东,虽然气候、环境、民族各有不同,建筑都包含有当地地域特征和文化的背景,由于不同民族在生存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 心理结构、伦理观念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 其各方面都渗透着本民族的文化特点。
对地方建筑形式提取与变形, 传承具有艺术价值的建筑文化。
比如美国som 事务所设计的上海金茂大厦通过对中国古代密檐式
塔形象的成功抽象, 将高耸的体量分成几段来处理。
每段的高度自下而上逐渐缩减, 形成了密檐式古塔的意象, 在表达中国建筑的
地域特征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综上四点,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我们应以整体的思维方式去进行地域建筑创作,辩证的分析当地经济技术、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变化的差异,由宏观到细节,由表及里,深入思考。
”建筑是地域文化的载体,特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相对独特的地域文化。
我们在设计创作时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制宜,尊重生活,强调品质,创造出既符合现代人们需要,又具有传统特色的、具有生命力的地域建筑。
参考文献:
[1] 王振复.中华建筑的文化历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