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诗句的哲学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俗语诗句的哲学原理

*“()”为补充内容或可表达的另一重哲学原理

*加红字体表示错误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切勿混淆

一、哲学基本内容

(一)唯物主义

1、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唯物主义

2、气者,理之依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二)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

1、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2、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柏拉图)

3、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孔子)

*主观唯心:

1、存在就是被感知。

2、世界不过是意志的表象。(叔本华)

3、心之发动而为意,意之所在便是物。(王阳明)

4、万物皆备于我(孟子)

5、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

6、物理不外于吾心。

7、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三)物质意识关系

1、形而上学谓之道,形而下学谓之器。

2、下学而上达。

二、唯物论

(一)自然界物质性

1、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知辽远也辍广。自然界客观性

(二)运动静止

1、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客观规律)

2、仁者心动。/万物都在运动,但只在概念中运动。唯心主义运动观

3、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动静结合

4、遥看瀑布挂前川。动静结合

5、万物恒变。/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飞矢不动。/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7、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运动

8、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运动

9、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迁,风气无不移易。运动

10、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运动

11、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运动

1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

13、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三)规律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客观性

2、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普遍性

3、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普遍性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遵循客观规律

5、不时不食,顺势而食。遵循客观规律

(四)意识的能动作用

1、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人脑是生理基础

2、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意识是对物质的主观映像

3、制天命而用之。主观能动性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自觉选择性

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觉选择性

6、久怒伤肝。意识调控作用

(五)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1、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2、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

三、认识论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来源、检验标准

2、勤迈万里路,善交八方友。来源

3、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检验标准

4、知之不若行之。来源

5、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间接经验是认识的途径之一

(二)认识

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泰戈尔)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三、辩证法

(一)联系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普遍性、客观性

2、致治在于任贤,兴国在于务农。普遍性。

3、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联系客观性,不能主观臆造。

4、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客观性、人为联系的人化特点

5、万物独化/物各自生/独生而无所资借/突然自生,忽然自死。孤立、形而上学

6、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群智用则庶绩不足康也。整体的重要性

(二)发展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普遍性

2、古今异俗,新故异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普遍性

3、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发展实质是前进上升。

因时变法/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因时而变。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运动、矛特)

6、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客观性)

7、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形而上学静止

8、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形而上学静止

9、始则终终则始,如环之无端也。否定发展

*量变质变

1、堤溃蚁穴,气泄针芒。二者关系

2、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二者关系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量的积累

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起深。量的积累

4、禁微则易,救末者难。量的积累

5、毫厘之差,或致弊于寰海。量的积累

6、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量的积累

7、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量的积累

8、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适度原则

(三)矛盾

*同一性斗争性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同一性

2、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同一性、矛盾双方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同一是对立的同一

4、一物两体: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一分为二的观点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同一是对立的同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属性

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普遍性

2、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特殊性

3、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创新

1、不破不立。/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辩证否定

2、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日新之谓盛德

四、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