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诗句的哲学原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俗语诗句的哲学原理
*“()”为补充内容或可表达的另一重哲学原理
*加红字体表示错误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切勿混淆
一、哲学基本内容
(一)唯物主义
1、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唯物主义
2、气者,理之依也。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二)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
1、理生万物。

理主动静。

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2、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柏拉图)
3、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孔子)
*主观唯心:
1、存在就是被感知。

2、世界不过是意志的表象。

(叔本华)
3、心之发动而为意,意之所在便是物。

(王阳明)
4、万物皆备于我(孟子)
5、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

6、物理不外于吾心。

7、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三)物质意识关系
1、形而上学谓之道,形而下学谓之器。

2、下学而上达。

二、唯物论
(一)自然界物质性
1、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知辽远也辍广。

自然界客观性
(二)运动静止
1、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客观规律)
2、仁者心动。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在概念中运动。

唯心主义运动观
3、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动静结合
4、遥看瀑布挂前川。

动静结合
5、万物恒变。

/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飞矢不动。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7、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

运动
8、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运动
9、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迁,风气无不移易。

运动
10、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运动
11、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运动
1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运动
13、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三)规律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客观性
2、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普遍性
3、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普遍性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遵循客观规律
5、不时不食,顺势而食。

遵循客观规律
(四)意识的能动作用
1、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人脑是生理基础
2、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意识是对物质的主观映像
3、制天命而用之。

主观能动性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自觉选择性
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自觉选择性
6、久怒伤肝。

意识调控作用
(五)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1、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2、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

三、认识论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

来源、检验标准
2、勤迈万里路,善交八方友。

来源
3、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检验标准
4、知之不若行之。

来源
5、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间接经验是认识的途径之一
(二)认识
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泰戈尔)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三、辩证法
(一)联系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普遍性、客观性
2、致治在于任贤,兴国在于务农。

普遍性。

3、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联系客观性,不能主观臆造。

4、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客观性、人为联系的人化特点
5、万物独化/物各自生/独生而无所资借/突然自生,忽然自死。

孤立、形而上学
6、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群智用则庶绩不足康也。

整体的重要性
(二)发展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普遍性
2、古今异俗,新故异备。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普遍性
3、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发展实质是前进上升。

因时变法/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因时而变。

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运动、矛特)
6、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客观性)
7、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形而上学静止
8、故步自封,因循守旧。

形而上学静止
9、始则终终则始,如环之无端也。

否定发展
*量变质变
1、堤溃蚁穴,气泄针芒。

二者关系
2、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二者关系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量的积累
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起深。

量的积累
4、禁微则易,救末者难。

量的积累
5、毫厘之差,或致弊于寰海。

量的积累
6、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量的积累
7、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

量的积累
8、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适度原则
(三)矛盾
*同一性斗争性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同一性
2、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白,守其黑。

知其荣,守其辱。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

同一性、矛盾双方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同一是对立的同一
4、一物两体: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一分为二的观点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同一是对立的同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属性
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普遍性
2、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特殊性
3、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创新
1、不破不立。

/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

辩证否定
2、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日新之谓盛德
四、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
(一)社会历史观
1、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识时务者为俊杰。

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3、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人民群众主体。

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人民群众主体
5、天不生促尼,万古长如夜。

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

夸大圣人的唯心史观
(二)人生价值观
1、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子罕拒玉。

价值观导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