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代数公式定理汇总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定理公式定律大全

初中数学定理公式定律大全

初中数学定理公式定律大全1.代数定理-同号两数相乘为正,异号两数相乘为负。

-分配率:a×(b+c)=a×b+a×c。

-同底数幂相除,指数相减:(a^m)÷(a^n)=a^(m-n)。

-幂的乘法:(a^m)×(a^n)=a^(m+n)。

2.平方根公式-设a≥0,则√a×√a=a。

-若a≥0,则√(a^2)=a。

3.线性方程- 设a ≠ 0,方程 ax + b = 0 的解是 x = -b/a。

- 形如 ax + b = cx + d 的一次方程,有唯一解 x = (d - b)/(a -c)。

4.角度定理-外角和定理:一个三角形的外角等于它的两个不相邻内角的和。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个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180°。

-同位角定理:如果两条直线被一条截线分成两个内交角和两个外交角,则这两个内交角互为同位角,两个外交角互为同位角。

5.平行线和三角形定理-同位角、内错角定理:当两条直线被一条截线分成两个内交角和两个外交角时,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截割定理:当两条平行线被一条截线截断时,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个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180°。

-等腰三角形定理:两边相等的三角形中,两个对应的内角也相等。

6.几何定理-直角三角形定理: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一些角是直角,则它是直角三角形。

-直角边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平方等于各直角边的平方和。

-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平方等于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

-相似三角形定理: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正方形的对角线垂直定理: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

7.百分数与比例-百分数换分数:将百分数转化为分数,百分数除以100即可得到对应的分数。

-百分数的四则运算:百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先转化为分数进行计算,最后再转化为百分数。

-比例:设a:b=c:d,称a和b为比例的两个项,c和d为比例的两个对应项。

高中数学概念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概念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概念公式大全1.代数与函数:- 一次函数的方程:y = kx + b- 二次函数的方程:y = ax² + bx + c- 三次函数的方程:y = ax³ + bx² + cx + d-指数函数的方程:y=a^x- 对数函数的方程:y = logₐ(x)-幂函数的方程:y=x^a-绝对值函数的方程:y=,x- 正弦函数的方程:y = A sin(Bx + C) + D- 余弦函数的方程:y = A cos(Bx + C) + D-反比例函数的方程:y=k/x2.平面解析几何:-直线的一般式方程:Ax+By+C=0- 直线的斜截式方程:y = kx + b-直线的点斜式方程:y-y₁=k(x-x₁)-直线的两点式方程:(y-y₁)/(y₂-y₁)=(x-x₁)/(x₂-x₁) -圆的标准方程:(x-h)²+(y-k)²=r²-椭圆的标准方程:(x-h)²/a²+(y-k)²/b²=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x-h)²/a²-(y-k)²/b²=1-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y = ax² + bx + c-平行线的判定:两直线的斜率相等-垂直线的判定:两直线的斜率的乘积为-13.空间解析几何:- 空间直线的参数方程:x = x₁ + at, y = y₁ + bt, z = z₁ + ct -空间直线的对称式方程:(x-x₁)/a=(y-y₁)/b=(z-z₁)/c-空间平面的一般式方程:Ax+By+Cz+D=0-空间平面的点法式方程:(x-x₀)/A=(y-y₀)/B=(z-z₀)/C-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异面、交于一点-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相交、平行、共面、垂直-两平面的位置关系:平行、重合、相交4.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任意角的辅助角公式:sin(π - θ) = sinθ, cos(π - θ) = -cosθ, tan(π - θ) = -tanθ-任意角的和差公式:sin(θ₁ ± θ₂) = sinθ₁cosθ₂ ± cosθ₁sinθ₂cos(θ₁ ± θ₂) = cosθ₁cosθ₂∓ sinθ₁sinθ₂tan(θ₁ ± θ₂) = (tanθ₁ ± tanθ₂)/(1 ∓ tanθ₁tanθ₂)-二倍角公式:sin2θ = 2sinθcosθcos2θ = cos²θ - sin²θtan2θ = (2tanθ)/(1 - tan²θ)-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sin(π ± θ) = ±sinθ, cos(π ± θ) = -cosθ, tan(π ± θ) = ±tanθ-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两底角相等,底边平分顶角,底边上的高相等-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a² + b² = c²),正弦定理(sinθ = a/c),余弦定理(cosθ = b/c),正切定理(tanθ = a/b)。

中考数学常用代数公式和几何结论

中考数学常用代数公式和几何结论

中考数学常用代数公式和几何结论一、代数公式1.二次根式:若a>0,则√a(平方根a)的平方是a,即(√a)²=a。

2. 一次方程求根公式:对于一次方程ax+b=0(a≠0),它的根为x=-b/a。

3. 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对于二次方程ax²+bx+c=0(a≠0),它的根为x=(-b±√(b²-4ac))/(2a)。

4.平方差公式:a²-b²=(a+b)(a-b)。

5. 二次完全平方公式:a²+2ab+b²=(a+b)²。

6. 二次差平方公式:a²-2ab+b²=(a-b)²。

7. 平方和公式:a²+2ab+b²=(a+b)²。

8. 两个平方和公式:a²+b²=(a+b)²-2ab。

9.两个平方差公式:a²-b²=(a+b)(a-b)。

10.三角恒等式:包括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正切定理等。

二、几何结论1.圆的面积公式:S=πr²,其中S表示圆的面积,r表示圆的半径,π≈3.142.圆的周长公式:C=2πr,其中C表示圆的周长,r表示圆的半径,π≈3.143.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1/2bh,其中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b表示三角形的底边长,h表示三角形的高。

4.三角形内角和公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为180°。

5.三角形边长关系: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6.相似三角形的边长比例:若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长度之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7.等腰三角形特性: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顶角、底角相等。

8.等边三角形特性:等边三角形的三边相等。

9.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正n边形的内角和为(2n-4)×90°,其中n 表示边数。

数学常用公式性质

数学常用公式性质

数学常用公式性质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涉及了许多公式和性质。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数学公式与性质,其中包括代数、几何、概率和数论等方面的内容。

1.代数公式:- 求根公式:对于一般的二次方程ax^2+bx+c=0,其解为x=(-b±√(b^2-4ac))/(2a)。

- 二项式定理:(a+b)^n=a^n+na^(n-1)b+(n(n-1)/2!)a^(n-2)b^2+...+b^n。

-四平方和定理:每个正整数都可以表示为至多四个整数的平方和。

2.几何公式:-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

即a^2+b^2=c^2-圆的面积公式:圆的面积等于半径的平方乘以π。

即A=πr^2-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边乘以高再除以2、即A=(1/2)bh。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临边乘以高。

即A=bh。

3.概率公式:-排列公式:从n个不同的物体中取出r个进行排列的方法数为nPr=n!/(n-r)。

-组合公式:从n个不同的物体中取出r个进行组合的方法数为nCr=n!/(r!(n-r)!)。

-加法法则:对于互斥事件A和B,其概率之和为P(A∪B)=P(A)+P(B)。

-乘法法则:对于独立事件A和B,其概率之积为P(A∩B)=P(A)×P(B)。

4.数论公式:-质数分解定理:每个合数都可以唯一地分解为质数的乘积。

-最大公约数(GCD)性质:对于任意正整数a和b,有GCD(a,b)=GCD(b,a-b)。

- 欧拉定理:若n和m互质,即GCD(n,m)=1,则a^φ(m)≡1(mod m),其中φ(m)表示小于m的与m互质的整数个数。

5.微积分公式:- 导数定义:函数f(x)在点x处的导数定义为f'(x)=lim(h→0)(f(x+h)-f(x))/h。

- 积分基本定理:若函数F(x)是函数f(x)的一个原函数,则∫f(x)dx=F(x)+C,其中C是常数。

初中数学必背公式及定理

初中数学必背公式及定理

初中数学必背公式及定理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一门需要掌握公式和定理的学科。

初中数学中的公式和定理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掌握了这些公式和定理,能够更好地解题和理解数学知识。

下面是初中数学必背的公式和定理。

一、代数中的公式1. 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²+bx+c=0,其根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求得:x = (-b ± √(b²-4ac))/(2a)2. 平方差公式:(a±b)² = a²±2ab+b²3. 二次完全平方公式:a²+2ab+b²=(a+b)²4. 立方差公式:(a±b)³=a³±3a²b+3ab²±b³5.平方根的乘法公式:√a*√b=√(a*b)二、几何中的公式1.矩形的周长和面积:对于矩形,其周长C=2(l+w),面积S=l*w,其中l表示矩形的长度,w表示矩形的宽度。

2.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对于三角形,其周长C=a+b+c,面积S=1/2*b*h,其中a、b、c表示三角形的三边长,h表示三角形的高。

3.圆的周长和面积:对于圆,其周长C=2πr,面积S=πr²,其中π取近似值3.14,r表示圆的半径。

4.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对于直角三角形,设c为斜边,a、b为两直角边,则满足a²+b²=c²。

5.同心圆弦的等分定理:如果两条弦(或弦和直径)在同一个圆的同一边相交,那么它们所夹的弧(或弧和弦所夹的角)相等。

三、概率与统计中的公式1.事件的概率:设S为一个随机试验的样本空间,E为S的子集(即事件),则事件E的概率P(E)定义为E中的样本点数除以S中的样本点数。

2.互斥事件的概率:设A、B为两个事件,如果A和B不可能同时发生,称A和B为互斥事件,概率计算公式为P(A∪B)=P(A)+P(B)。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完整版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完整版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完整版1.代数公式:a)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对于二次方程ax²+bx+c=0,其解为:x = (-b±√(b²-4ac))/(2a)b)平方差公式:(a+b)² = a² + 2ab + b²(a-b)² = a² - 2ab + b²c)三次方差公式:(a+b)(a²-ab+b²) = a³+b³d)和差化积公式:sin(A±B) = sinAcosB ± cosAsinBcos(A±B) = cosAcosB ∓ sinAsinBtan(A±B) = (tanA± tanB)/(1 ∓ tanAtanB) e)二项式定理:(a+b)ⁿ=nC₀aⁿb⁰+nC₁aⁿ⁻¹b¹+nC₂aⁿ⁻²b²+...+nCₙa⁰bⁿ2.几何公式:a)三角形:面积公式:S=1/2*底边*高正弦定理:sinA/a = sinB/b = sinC/c余弦定理:c² = a² + b² - 2abcosCb)圆:周长公式:C=2πr面积公式:A=πr²弧长公式:L=2πr(θ/360)c)立体图形:容积公式:立方体:V=a³正方体:V=a³圆柱体:V=πr²h圆锥体:V=1/3πr²h球体:V=4/3πr³d)平移、旋转、缩放公式:平移:(x,y)→(x+a,y+b)旋转:逆时针旋转θ度:(x,y) → (xcosθ - ysinθ, xsinθ + ycosθ)缩放:横向缩放k倍,纵向缩放k倍:(x,y) → (kx, ky)3.概率公式:a)排列组合公式:排列:A(n,m)=n!/(n-m)!组合:C(n,m)=n!/(m!(n-m)!)b)期望公式:对于离散型随机变量X,期望值E(X)=Σ(x*p(x)),其中x为X的可能取值,p(x)为对应x的概率对于连续型随机变量X,期望值E(X) = ∫(x*f(x))dx,其中f(x)表示X的概率密度函数c)标准差公式:方差σ²=Σ(x-μ)²*p(x),其中μ为随机变量X的期望值标准差σ=√σ²d)独立事件公式:P(A∩B)=P(A)P(B)4.数列与级数公式:a)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ₙ=a₁+(n-1)db)等比数列通项公式:aₙ=a₁*r^(n-1)c)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n=(n/2)(a₁+aₙ)d)等比数列求和公式:Sn=a₁*(rⁿ-1)/(r-1)以上是高中数学公式的一个完整版,涵盖了代数、几何、概率、数列与级数等多个方面的公式。

初中数学公式定理大全

初中数学公式定理大全

初中数学公式定理大全1.代数公式- 两个数的乘积等于它们的积:ab = ba- 两个数乘积的倒数等于它们的倒数的乘积:(ab)^-1 = a^-1 * b^-1- 两个数的平方和等于它们的平方和的两倍加上它们的积:(a + b)^2 = a^2 + 2ab + b^2- 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它们的平方差的两倍减去它们的积:(a -b)^2 = a^2 - 2ab + b^22.平面几何定理- 锐角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平方之和等于两倍的三个角的余弦值之和:a^2 + b^2 + c^2 = 2(abcosC + bccosA + cacosB)-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A+B+C=180度-等腰三角形底角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等于顶角的一半:A=B/2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a/b=c/d3.空间几何定理-空间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平方等于两个直角边的平方的和:c^2=a^2+b^2-空间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空间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A+B+C=180度-垂直平分线定理:平面内相交的两条直线的垂直平分线互相垂直4.数列与数学归纳法-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 = a1 + (n - 1)d-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 (n/2)(a1 + an)-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 = a1 * r^(n - 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当r不等于1时):Sn=a1*(1-r^n)/(1-r) -数学归纳法:若数学命题在数的一部分上成立且下一部分数的成立是依赖于上一部分数的成立,则该数学命题在全体正整数上成立5.概率-事件的概率:P(A)=n(A)/n(S),其中n(A)表示事件A中的有利结果数,n(S)表示样本空间中的总结果数-互斥事件的概率和:P(A+B)=P(A)+P(B),其中A和B是互斥事件- 事件的相对频率概率:P(A) = lim(n(A) / n),其中n表示试验次数6.函数- 一次函数的解析式:y = kx + b,其中k表示斜率,b表示截距-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y = ax^2 + bx + c,其中a表示二次项系数,b表示一次项系数,c表示常数项这只是初中数学常用的一些公式和定理的简要介绍,数学含有广泛且深奥的知识。

初中数学定理、公式汇编

初中数学定理、公式汇编

初中数学定理、公式汇编一、数与代数 1. 数与式(1) 实数实数的性质:①实数a 的相反数是—a ,实数a 的倒数是a1(a ≠0); ②实数a 的绝对值:⎪⎩⎪⎨⎧<-=>=)0()0(0)0(a a a a a a③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二次根式:①积与商的方根的运算性质:b a ab ⋅=(a ≥0,b ≥0);b ab a =(a ≥0,b >0); ②二次根式的性质:⎩⎨⎧<-≥==)0()0(2a a a a a a (2)整式与分式①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nm nmaa a +=⋅(m 、n 为正整数); ②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nm nma a a -=÷(a ≠0,m 、n 为正整数,m>n );③幂的乘方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即nn n b a ab =)((n 为正整数); ④零指数:10=a (a ≠0); ⑤负整数指数:nna a1=-(a ≠0,n 为正整数); ⑥平方差公式: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即22))((b a b a b a -=-+; ⑦完全平方公式: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即2222)(b ab a b a +±=±;分式 :①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即m b m a b a ⨯⨯=;mb ma b a ÷÷=,其中m 是不等于零的代数式; ②分式的乘法法则:bd ac d c b a =⋅; ③分式的除法法则:)0(≠=⋅=÷c bc adc d b a d c b a ; ④分式的乘方法则:n nn ba b a =)((n 为正整数);⑤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c b a c b c a ±=±;⑥异分母分式加减法则:bccdab b d c a ±=±; 2. 方程与不等式①一元二次方程02=++c bx ax (a ≠0)的求根公式:)04(2422≥--+-=ac b aac b b x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ac b 42-=∆叫做一元二次方程02=++c bx ax (a ≠0)的根的判别式:⇔>∆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0方程没有实数根;③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设1x 、2x 是方程02=++c bx ax (a ≠0)的两个根,那么1x +2x =ab -,1x 2x =a c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①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②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③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3. 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函数y=kx+b(k 、b 是常数,k ≠0)的图象是过点(0,b )且与直线y=kx 平行的一条直线;一次函数的性质:设y=kx+b (k ≠0),则当k>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k<0, 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函数kx y =的图象是过原点及点(1,k )的一条直线。

高考数学公式总结大全

高考数学公式总结大全

高考数学公式总结大全高考数学公式总结大全高考数学公式在备考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熟练掌握数学公式,能够为我们解题提供方便和效率。

下面是一份高考数学公式总结大全,供广大考生参考使用。

一、代数公式1. 二项式定理:$$(a+b)^n=\sum_{k=0}^{n}C_n^k \cdot a^{n-k} \cdot b^k$$2. 一元二次方程解的公式:$$x = \frac{-b \pm \sqrt{b^2-4ac}}{2a}$$3. 二次根式:$$\sqrt{mn}=\sqrt{m}\sqrt{n}, \;\left(\frac{m}{n}\right)^{\frac{1}{2}}=\frac{\sqrt{m}}{\sqrt{n}} $$4. 分式:$$\frac{a}{b} \cdot \frac{c}{d} = \frac{ac}{bd}, \;\frac{\frac{a}{b}}{\frac{c}{d}} = \frac{ad}{bc}$$5. 指数幂:$$a^m \cdot a^n = a^{m+n}, \; \frac{a^m}{a^n} =a^{m-n}, \; (a^m)^n = a^{mn}$$6. 对数换底公式:$$\log_a{x}=\frac{\log_b{x}}{\log_b{a}}$$7. 三角函数:$$\sin{2x} = 2\sin{x}\cos{x}, \; \cos{2x} =\cos^2{x}-\sin^2{x}, \; \tan{x} = \frac{\sin{x}}{\cos{x}}$$8. 三角三倍角公式:$$\sin{3x} = 3\sin{x}-4\sin^3{x}, \; \cos{3x} = 4\cos^3{x}-3\cos{x}, \; \tan{3x} = \frac{3\tan{x}-\tan^3{x}}{1-3\tan^2{x}}$$9. 三角和差公式:$$\sin{(a \pm b)} = \sin{a}\cos{b} \pm\cos{a}\sin{b}, \; \cos{(a \pm b)} = \cos{a}\cos{b} \mp\sin{a}\sin{b}$$10. 对数运算:$$\log_a{(mn)} = \log_a{m}+\log_a{n}, \;\log_a{\left(\frac{m}{n}\right)} = \log_a{m}-\log_a{n}$$二、几何公式1. 三角形面积公式:$$S = \frac{1}{2}bh, \; S =\frac{1}{2}ab\sin{C}, \; S = \sqrt{s(s-a)(s-b)(s-c)}$$2. 三角形周长公式:$$C = a+b+c$$3.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条中线交于同一点,且该点距离三个顶点的距离分别为各边长度的一半。

线性代数重要公式定理大全

线性代数重要公式定理大全

线性代数重要公式定理大全线性代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矩阵、向量、线性方程组等基本概念和性质,并运用线性代数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习线性代数时,了解一些重要的公式和定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线性代数的知识,还能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提供基础。

在线性代数中,有许多公式和定理与行列式、矩阵、向量、线性变换和特征值等相关。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公式和定理,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行列式的公式和定理1. 行列式的定义:设有n阶方阵A,它的行列式记作,A,或det(A),定义为:A,=a₁₁A₁₁-a₁₂A₁₂+...+(-1)^(1+n)a₁ₙA₁其中,a₁₁,a₁₂,...,a₁ₙ分别是矩阵第一行元素,A₁₁,A₁₂,...,A₁ₙ是矩阵去掉第一行和第一列的余子式。

2.行列式的性质:(1)行互换改变行列式的符号,列互换改变行列式的符号。

(2)行列式相邻行(列)对换,行列式的值不变。

(3)行列式其中一行(列)中的各项都乘以同一个数k,行列式的值也乘以k。

(4)互换行列式的两行(列),行列式的值不变。

(5)若行列式的行(列)的元素都是0,那么行列式的值为0。

(6)行列式的其中一行(列)的元素都是两数之和,那么行列式的值等于两个行列式的值之和。

3.行列式的计算:(1)按第一行展开计算行列式:将行列式的第一行元素与其所对应的代数余子式相乘,然后加上符号,得到行列式的值。

(2)按第一列展开计算行列式:将行列式的第一列元素与其所对应的代数余子式相乘,然后加上符号,得到行列式的值。

4.行列式的性质定理:(1)拉普拉斯定理:行列式等于它的每一行(列)的元素与其所对应的代数余子式的乘积之和。

(2)行(列)对阵定理:行列式的值等于它的转置矩阵的值。

(3)行列式的转置等于行列式的值不变。

二、矩阵的公式和定理1.矩阵的定义:将一个复数域上的m行n列数排成一个长方形,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这个排列称为一个m×n矩阵,其中m是矩阵的行数,n是矩阵的列数。

数学总结—公式大全

数学总结—公式大全

数学总结—公式大全1.代数方面的公式1.1 一次方程:ax + b = 0,其中a≠0。

1.2 二次方程:ax² + bx + c = 0,其中a≠0。

1.3 一元二次不等式:ax² + bx + c > 0或ax² + bx + c < 0。

1.4勾股定理:a²+b²=c²,其中a、b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c 为斜边。

1.5 二项式定理:(a + b)ⁿ = C(n,0)aⁿ + C(n,1)aⁿ⁻¹b + ... +C(n,n-1)abⁿ⁻¹ + C(n,n)bⁿ,其中C(n,k)表示组合数。

1.6四则运算规则:加法:a+b=b+a,乘法:a×b=b×a。

2.几何方面的公式2.1 三角形面积公式:S = 1/2bh,其中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b表示底边的长度,h表示高。

2.2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a²+b²=c²,其中a、b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c为斜边。

2.3 正弦定理:a/sinA = b/sinB = c/sinC = 2R,其中a、b、c为三角形的边长,A、B、C为对应的内角,R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2.4 余弦定理:c² = a² + b² - 2abcosC,其中a、b、c为三角形的边长,C为对应的内角。

2.5 面积公式:三角形面积S = 1/2absinC,其中a、b为三角形的两条边,C为对应的夹角。

2.6弧长公式:L=rθ,其中L表示弧长,r表示弧的半径,θ表示圆心角的度数。

3.微积分方面的公式3.1 导数定义:f'(x) = lim (f(x + h) - f(x))/h,其中f'(x)表示函数f(x)在x处的导数。

3.2导数的基本运算法则:常数法则、乘法法则、除法法则、链式法则等。

3.3反函数导数:(f⁻¹)'(y)=1/f'(x),其中f⁻¹表示f的反函数。

数学字母公式

数学字母公式

数学字母公式数学中使用了大量的字母和符号来表示公式和定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数学字母公式:1. 代数公式:- a + (-b) = -(a + b) (负数的加法法则)- a - b = a + (-b) (减法的定义)- a ×b = b ×a (乘法的交换律)- (a ×b) ×c = a ×(b ×c) (乘法的结合律)- a ×(b + c) = a ×b + a ×c (乘法的分配律)- a^m ×a^n = a^(m+n) (同底数幂的乘法)- a^m ÷a^n = a^(m-n) (同底数幂的除法)2. 几何公式:- 圆的面积A = π×r^2 (其中r 是圆的半径)- 圆的周长C = 2 ×π×r- 三角形的面积A = 1/2 ×base ×height (其中base 是底,height 是高)- 长方形的面积A = length ×width (其中length 是长,width 是宽)- 正方形的面积A = s^2 (其中s 是边长)3. 三角函数公式:- sin^2(θ) + cos^2(θ) = 1 (三角函数的基本恒等式)- tan(θ) = sin(θ) ÷cos(θ) (正切的定义)- sin(A + B) = sinA ×cosB + cosA ×sinB (正弦的和差公式)- cos(A + B) = cosA ×cosB - sinA ×sinB (余弦的和差公式)4. 微积分公式:- ∫(a to b) f(x) dx = F(b) - F(a) (定积分的定义,其中F 是f 的原函数)- d/dx (x^n) = n ×x^(n-1) (幂函数的导数)- d/dx (sin(x)) = cos(x) (正弦函数的导数)- d/dx (cos(x)) = -sin(x) (余弦函数的导数)这些只是一些基本的数学字母公式示例。

考研数学公式定理整理

考研数学公式定理整理

+
32
+ +
n2
=n(n
+ 1)(2n 6
+ 1)
④13
+
23
+
33
+ +
n3
= n(n2+1)
2
5、排列组合

Pnm
=
(n
n! − m)
!

Cnm
=
Pnm m!
② 0!, (2n)!, (2n +1)!
1
初等数学
二、 三角函数
1、倍角公式与半角公式 ① sin 2x = 2sin x cos x ② cos 2x = cos2 x − sin2 x = 2 cos2 x −1 = 1− 2 sin2 x
b2 − 4ac 2a

x1
+
x2
=− b a
x1x2
=
c a
4、数列
①等差: an
=
a1
+
(n
−1)d

sn
=
n(a1 + 2
an )
,=b
( ) ②等比: an = a1= qn−1 , sn
a= 1 1− qn 1− q
a1 − anq 1− q
1 (a + c) (等差中项) 2
③12
+
22

y2 b2
= 1
2、圆 x2 + y2 = R2
S = π R2 , C = 2π R
2
3、椭圆
x2 a2
+
y2 b2
= 1
S = π ab 4、球

代数主要公式

代数主要公式

代数主要公式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代数主要公式,定理 1 正数和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和零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即=a {a (a ≥0)−a (a ≤0)(注意:别忽略0, 0,0,重要的事情说三遍)2 乘法公式: 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 完全平方公式:2222222)(2)(b ab a b a b ab a b a +-=-++=+ 注意: 完全平方公式展开有三项,三项,三项; 因式分解逆用公式 3 因式分解的方法:(1)首先提公因式(一定要记住)(2)两项用平方差公式,三项用完全平方公式 4 分式方程一定记得检验,检验,检验(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5 0≥a a 有意义的条件是(大于等于,别忘了等于零,等于零,等于零也行) 6 负指数的计算:p p aa 1=- )0(10≠=a a (是1,1,1 不是0,重要的事情说三遍)6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aacb b x 242-±-= 其中:ac b 42->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ac b 42-=0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ac b 42-<0方程没有实数根ac b 42-≥0,方程有实数根 反过来也成立 9 函数部分: 正比例函数:)0(≠=k kx y一次函数:)0(≠+=k b kx y二次函数:)0(2≠++=a c bx ax y反比例函数:xky = 双曲线(只有两种) 10 三角函数部分:在直角三角形中(正弦)sinA=斜边的对边A 2130sin = 2245sin = 2360sin = (余弦)cosA=斜边的邻边A 2330cos = 2245cos = 2160cos = (正切)tanA=的斜边的对边A A 3330tan = 145tan = 360tan = 常用的数据:1 勾股数: 3,4,5 6,8,105,12,13 7 ,24,25 8, 15, 17 2 常用图形 :三个角:三个角:30, 三个边: 1三个边:1:33。

所有的公式数学公式

所有的公式数学公式

所有的公式数学公式数学公式是表达数学关系与原理的符号化工具,其由数学符号、运算符号与命题符号组成,用于解决问题、推导结论与表示规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数学公式:1.代数公式:- 一次方程:ax + b = 0- 二次方程:ax^2 + bx + c = 0- 三次方程:ax^3 + bx^2 + cx + d = 0- 四次方程:ax^4 + bx^3 + cx^2 + dx + e = 0- 定比数列通项公式:an = a1 * q^(n-1)-定和数列公式:Sn=(2a+(n-1)d)*n/22.几何公式:- 三角形面积公式:S = 0.5 * a * b * sin(C)- 三角形三边关系:a/sin(A) = b/sin(B) = c/sin(C)-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a^2+b^2=c^2- 正弦定理:a/sin(A) = b/sin(B) = c/sin(C)- 余弦定理:a^2 = b^2 + c^2 - 2bc * cos(A)3.微积分公式:- 导数定义:f'(x) = lim(h→0) (f(x+h)-f(x))/h-函数导数:(x^n)'=n*x^(n-1)- 导数的和差乘商法则:(u ± v)' = u' ± v',(u * v)' = u' * v + u * v',(u/v)' = (u'v - uv')/v^2- 不定积分:∫f(x) dx = F(x) + C- 定积分:∫ab f(x) dx = F(b) - F(a)4.概率与统计公式:-期望值:E(X)=∑xP(X=x)- 方差:Var(X) = E(X^2) - [E(X)]^2-正态分布函数:N(x,μ,σ^2)=(1/σ√(2π))*e^(-(x-μ)^2/(2σ^2))-二项分布概率:P(X=k)=C(n,k)*p^k*(1-p)^(n-k)- 样本方差:s^2 = Σ(xi - x̄)^2 / (n-1)5.线性代数公式:-矩阵乘法:C=A*B- 矩阵转置:A^T_ij = A_ji-向量内积:A·B=∑A_iB_i- 张量积:C = A ⊗ B,其中C_ij = A_iB_j-特征值方程:Ax=λx,其中A为n阶矩阵数学公式有很多种类和应用,以上只是一小部分的示例。

公务员考试数学公式大全

公务员考试数学公式大全

公务员考试数学公式大全1.代数公式:-二项式定理:(a+b)^n=C(n,0)a^nb^0+C(n,1)a^(n-1)b^1+...+C(n,n)a^0b^n-平方差公式:(a+b)(a-b)=a^2-b^2- 三角恒等式:sin^2 x + cos^2 x = 1, tan x = sin x / cos x - 乘法公式:(a+b)(c+d) = ac + ad + bc + bd2.几何公式:-三角形面积公式:S=1/2*底边*高或S=(a+b+c)/2*r(其中r为内切圆半径)- 三角形三边关系:a/sin A = b/sin B = c/sin C-圆的面积:S=πr^2-圆的周长:C=2πr-球的体积:V=4/3*πr^33.概率与统计公式:-排列:A(n,m)=n!/(n-m)!-组合:C(n,m)=n!/(m!(n-m)!)-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P(A)=m/n(其中,m为事件A发生的次数,n 为总次数)- 期望:E(x) = x1P(x1) + x2P(x2) + ... + xnP(xn)(其中,P(xi)为事件xi发生的概率)- 方差:Var(x) = E(x^2) - (E(x))^24.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公式:-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 = a1 + (n-1)d-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 (a1 + an)n/2 或 Sn = n/2(a1 + an)-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 = a1 * r^(n-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a1(1-r^n)/(1-r)5.数列与数列极限公式:-等差数列极限公式:lim(n->∞){an} = a(其中,an为等差数列的第n项,a为等差数列的公差)-等比数列极限公式:当,r,<1时,lim(n->∞){an} = 0(其中,an为等比数列的第n项,r为等比数列的公比)这些只是一些常见的数学公式,公务员考试中还可能涉及其他领域的公式,如金融数学、线性代数等。

高中高考数学公式大全

高中高考数学公式大全

高中高考数学公式大全1.代数公式:- 二次方程的根公式:对于二次方程ax²+bx+c=0,其根的公式为x=(-b±√(b²-4ac))/2a;- 韦达定理:对于三次方程ax³+bx²+cx+d=0,其根之和为-S₁/a,其根之积为S₃/a;-分式的倒数:若x是不等于0的实数,则x的倒数为1/x;- 二项式定理:(a+b)ⁿ的展开式为aⁿ+naⁿ⁻¹b+...+bⁿ;2.几何公式:-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若a、b、c分别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和斜边的长度,则a²+b²=c²;- 正弦定理:在三角形ABC中,a/sinA=b/sinB=c/sinC,其中a、b、c分别是三角形中对应的边,A、B、C分别是相对的角;- 余弦定理:在三角形ABC中,c²=a²+b²-2abcosC,其中a、b、c分别是三角形中对应的边,C是夹角;-长方形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圆的面积公式:圆的面积等于πr²,其中r为圆的半径;3.数列公式:-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如果数列{an}是等差数列,公差为d,首项为a₁,则其通项公式为an=a₁+(n-1)d;-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如果数列{an}是等差数列,公差为d,首项为a₁,前n项和为Sn,则其公式为Sn=(a₁+an)n/2;-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如果数列{an}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首项为a₁,则其通项公式为an=a₁qⁿ⁻¹;-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如果数列{an}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1,首项为a₁,前n项和为Sn,则其公式为Sn=a₁(qⁿ-1)/(q-1);4.概率公式:-事件A的概率:P(A)=A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所有可能性;-互斥事件的概率:P(A或B)=P(A)+P(B);-相关事件的概率:P(A且B)=P(A)×P(B,A),其中P(B,A)为在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5.导数公式:-基本函数的导数:-常数函数的导数为0;- 幂函数f(x)=xⁿ的导数为f'(x)=nxⁿ⁻¹;-指数函数f(x)=eˣ的导数为f'(x)=eˣ;- 对数函数f(x)=ln(x)的导数为f'(x)=1/x;-基本运算法则:-f(x)=u(x)±v(x)的导数为f'(x)=u'(x)±v'(x);-f(x)=c·u(x)的导数为f'(x)=c·u'(x),其中c为常数;-f(x)=u(x)·v(x)的导数为f'(x)=u'(x)·v(x)+u(x)·v'(x);-f(x)=u(x)/v(x)的导数为f'(x)=(u'(x)·v(x)-u(x)·v'(x))/v²(x);这仅仅是高中高考数学公式的部分内容,还有很多其他的公式。

线性代数重要公式、定理大全

线性代数重要公式、定理大全

1、行列式1. n 行列式共有2n 个元素,展开后有!n 项,可分解为2n 行列式;2. 代数余子式的性质:①、ij A 和ij a 的大小无关;②、某行(列)的元素乘以其它行(列)元素的代数余子式为0; ③、某行(列)的元素乘以该行(列)元素的代数余子式为A ; 3. 代数余子式和余子式的关系:(1)(1)i j i j ij ij ij ijM A A M ++=-=-4. 设n 行列式D :将D 上、下翻转或左右翻转,所得行列式为1D ,则(1)21(1)n n D D -=-;(1)22(1)n n D D -=-将D 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所得行列式为2D ,则; 将D 主对角线翻转后(转置),所得行列式为3D ,则3D D =; 将D 主副角线翻转后,所得行列式为4D ,则4D D =; 5. 行列式的重要公式:①、主对角行列式:主对角元素的乘积;②、副对角行列式:副对角元素的乘积(1)2(1)n n -⨯ -;③、上、下三角行列式( = ◥◣):主对角元素的乘积; ④、 ◤和 ◢:副对角元素的乘积(1)2(1)n n -⨯ -;⑤、拉普拉斯展开式:A O A C A BCB O B==、(1)m n CA OA A BB OB C==-⑥、范德蒙行列式:大指标减小指标的连乘积; ⑦、特征值;6. 对于n 阶行列式A ,恒有:1(1)nnk n k k k E A S λλλ-=-=+-∑,其中k S 为k 阶主子式;7. 证明0A =的方法:①、A A =-; ②、反证法;③、构造齐次方程组0Ax =,证明其有非零解; ④、利用秩,证明()r A n <; ⑤、证明0是其特征值;2、矩阵1.A 是n 阶可逆矩阵:⇔0A ≠(是非奇异矩阵); ⇔()r A n =(是满秩矩阵) ⇔A 的行(列)向量组线性无关;⇔齐次方程组0Ax =有非零解;⇔n b R ∀∈,Ax b =总有唯一解; ⇔A 与E 等价;⇔A 可表示成若干个初等矩阵的乘积; ⇔A 的特征值全不为0; ⇔T A A 是正定矩阵;⇔A 的行(列)向量组是n R 的一组基; ⇔A 是n R 中某两组基的过渡矩阵;2. 对于n 阶矩阵A :**AA A A A E == 无条件恒成立;3.1**111**()()()()()()T T T T A A A A A A ----=== ***111()()()T T TAB B A AB B A AB B A ---===4. 矩阵是表格,推导符号为波浪号或箭头;行列式是数值,可求代数和;5. 关于分块矩阵的重要结论,其中均A 、B 可逆:若12s A A A A ⎛⎫ ⎪⎪= ⎪ ⎪⎝⎭,则: Ⅰ、12s A A A A =;Ⅱ、111121s A A A A ----⎛⎫ ⎪⎪= ⎪ ⎪ ⎪⎝⎭; ②、111A O A O O B O B ---⎛⎫⎛⎫=⎪ ⎪⎝⎭⎝⎭;(主对角分块) ③、111O A O B B O A O ---⎛⎫⎛⎫= ⎪ ⎪⎝⎭⎝⎭;(副对角分块) ④、11111A C A A CB O B OB -----⎛⎫-⎛⎫=⎪ ⎪⎝⎭⎝⎭;(拉普拉斯) ⑤、11111A O A O C B B CAB -----⎛⎫⎛⎫= ⎪ ⎪-⎝⎭⎝⎭;(拉普拉斯) 3、矩阵的初等变换与线性方程组1. 一个m n ⨯矩阵A ,总可经过初等变换化为标准形,其标准形是唯一确定的:rm nEO F OO ⨯⎛⎫= ⎪⎝⎭; 等价类:所有与A 等价的矩阵组成的一个集合,称为一个等价类;标准形为其形状最简单的矩阵;对于同型矩阵A 、B ,若()()r A r B A B = ⇔ ; 2. 行最简形矩阵:①、只能通过初等行变换获得;②、每行首个非0元素必须为1;③、每行首个非0元素所在列的其他元素必须为0;3. 初等行变换的应用:(初等列变换类似,或转置后采用初等行变换)①、若(,)(,)rA E E X ,则A 可逆,且1X A -=;②、对矩阵(,)A B 做初等行变化,当A 变为E 时,B 就变成1A B -,即:1(,)(,)cA B E A B - ~ ;③、求解线形方程组:对于n 个未知数n 个方程Ax b =,如果(,)(,)rA b E x ,则A 可逆,且1x A b -=; 4. 初等矩阵和对角矩阵的概念:①、初等矩阵是行变换还是列变换,由其位置决定:左乘为初等行矩阵、右乘为初等列矩阵;②、12n ⎛⎫⎪⎪Λ= ⎪ ⎪⎝⎭λλλ,左乘矩阵A ,i λ乘A 的各行元素;右乘,iλ乘A 的各列元素;③、对调两行或两列,符号(,)E i j ,且1(,)(,)E i j E i j -=,例如:1111111-⎛⎫⎛⎫ ⎪ ⎪= ⎪ ⎪ ⎪ ⎪⎝⎭⎝⎭;④、倍乘某行或某列,符号(())E i k ,且11(())(())E i k E i k -=,例如:1111(0)11k k k -⎛⎫⎛⎫⎪⎪⎪=≠ ⎪ ⎪ ⎪ ⎪⎝⎭⎝⎭; ⑤、倍加某行或某列,符号(())E ij k ,且1(())(())E ij k E ij k -=-,如:11111(0)11k k k --⎛⎫⎛⎫ ⎪ ⎪=≠ ⎪ ⎪ ⎪ ⎪⎝⎭⎝⎭;5. 矩阵秩的基本性质:①、0()min(,)m n r A m n ⨯≤≤;②、()()T r A r A =; ③、若AB ,则()()r A r B =;④、若P 、Q 可逆,则()()()()r A r PA r AQ r PAQ ===;(可逆矩阵不影响矩阵的秩) ⑤、max((),())(,)()()r A r B r A B r A r B ≤≤+;(※) ⑥、()()()r A B r A r B +≤+;(※) ⑦、()min((),())r AB r A r B ≤;(※)⑧、如果A 是m n ⨯矩阵,B 是n s ⨯矩阵,且0AB =,则:(※) Ⅰ、B 的列向量全部是齐次方程组0AX =解(转置运算后的结论);Ⅱ、()()r A r B n +≤⑨、若A 、B 均为n 阶方阵,则()()()r AB r A r B n ≥+-;6. 三种特殊矩阵的方幂:①、秩为1的矩阵:一定可以分解为列矩阵(向量)⨯行矩阵(向量)的形式,再采用结合律;②、型如101001a c b ⎛⎫ ⎪⎪ ⎪⎝⎭的矩阵:利用二项展开式;二项展开式:01111110()nnnn m n mmn n n nm m n mnnnnnn m a b C a C a b C ab Ca bC b C a b -----=+=++++++=∑;注:Ⅰ、()n a b +展开后有1n +项;Ⅱ、0(1)(1)!1123!()!--+====-m n n n n n n n m n C C C m m n mⅢ、组合的性质:111102---+-===+==∑nmn m mm m r nr r nnn n nnn n r C CCC CCrC nC ;③、利用特征值和相似对角化: 7. 伴随矩阵:①、伴随矩阵的秩:*()()1()10()1nr A n r A r A n r A n = ⎧⎪==-⎨⎪<-⎩; ②、伴随矩阵的特征值:*1*(,)AAAX X A A A A X X λλλ- == ⇒ =;③、*1A A A -=、1*n A A-=8. 关于A 矩阵秩的描述:①、()r A n =,A 中有n 阶子式不为0,1n +阶子式全部为0;(两句话)②、()r A n <,A 中有n 阶子式全部为0; ③、()r A n ≥,A 中有n 阶子式不为0;9. 线性方程组:Ax b =,其中A 为m n ⨯矩阵,则:①、m 与方程的个数相同,即方程组Ax b =有m 个方程;②、n 与方程组得未知数个数相同,方程组Ax b =为n 元方程; 10. 线性方程组Ax b =的求解:①、对增广矩阵B 进行初等行变换(只能使用初等行变换);②、齐次解为对应齐次方程组的解; ③、特解:自由变量赋初值后求得;11. 由n 个未知数m 个方程的方程组构成n 元线性方程:①、11112211211222221122n n n n m m nm n n a x a x a x b a x a x a x b a x a x a x b +++= ⎧⎪+++= ⎪⎨⎪⎪+++=⎩;②、1112111212222212n n m m mn m m a a a x b a a a x b Ax b a a a x b ⎛⎫⎛⎫⎛⎫ ⎪⎪ ⎪ ⎪⎪ ⎪=⇔= ⎪⎪ ⎪⎪⎪ ⎪⎝⎭⎝⎭⎝⎭(向量方程,A 为m n ⨯矩阵,m 个方程,n 个未知数) ③、()1212n n x x a a a x β⎛⎫ ⎪ ⎪= ⎪ ⎪⎝⎭(全部按列分块,其中12n b b b β⎛⎫ ⎪ ⎪= ⎪ ⎪⎝⎭); ④、1122n n a x a x a x β+++=(线性表出)⑤、有解的充要条件:()(,)r A r A n β=≤(n 为未知数的个数或维数)4、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1.m 个n 维列向量所组成的向量组A :12,,,m ααα构成n m ⨯矩阵12(,,,)m A =ααα;m 个n 维行向量所组成的向量组B :12,,,T TTmβββ构成m n ⨯矩阵12T T T m B βββ⎛⎫⎪ ⎪= ⎪ ⎪ ⎪⎝⎭; 含有有限个向量的有序向量组与矩阵一一对应;2. ①、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无关 0Ax ⇔=有、无非零解;(齐次线性方程组)②、向量的线性表出 Ax b ⇔=是否有解;(线性方程组) ③、向量组的相互线性表示 是否有AX B ⇔=解;(矩阵方程)3. 矩阵m n A ⨯与l n B ⨯行向量组等价的充分必要条件是:齐次方程组0Ax =和0Bx =同解;(101P 例14)4. ()()T r A A r A =;(101P 例15)5.n 维向量线性相关的几何意义:①、α线性相关 ⇔0α=;②、,αβ线性相关⇔,αβ坐标成比例或共线(平行);③、,,αβγ线性相关 ⇔,,αβγ共面;6. 线性相关与无关的两套定理:若12,,,s ααα线性相关,则121,,,,s s αααα+必线性相关;若12,,,s ααα线性无关,则121,,,s ααα-必线性无关;(向量的个数加加减减,二者为对偶)若r 维向量组A 的每个向量上添上n r -个分量,构成n 维向量组B :若A 线性无关,则B 也线性无关;反之若B 线性相关,则A 也线性相关;(向量组的维数加加减减) 简言之:无关组延长后仍无关,反之,不确定;7. 向量组A (个数为r )能由向量组B (个数为s )线性表示,且A 线性无关,则r s ≤(二版74P 定理7);向量组A 能由向量组B 线性表示,则()()r A r B ≤;(86P 定理3) 向量组A 能由向量组B 线性表示AX B ⇔=有解; ()(,)r A r A B ⇔=(85P 定理2)向量组A 能由向量组B 等价()()(,)r A r B r A B ⇔ ==(85P 定理2推论)8. 方阵A 可逆⇔存在有限个初等矩阵12,,,l P P P ,使12l A P P P =;①、矩阵行等价:~rA B PA B ⇔=(左乘,P 可逆)0Ax ⇔=与0Bx =同解 ②、矩阵列等价:~cA B AQ B ⇔=(右乘,Q 可逆); ③、矩阵等价:~A B PAQ B ⇔=(P 、Q 可逆); 9. 对于矩阵m n A ⨯与l n B ⨯:①、若A 与B 行等价,则A 与B 的行秩相等;②、若A 与B 行等价,则0Ax =与0Bx =同解,且A 与B 的任何对应的列向量组具有相同的线性相关性; ③、矩阵的初等变换不改变矩阵的秩; ④、矩阵A 的行秩等于列秩; 10. 若m s s n m n A B C ⨯⨯⨯=,则:①、C 的列向量组能由A 的列向量组线性表示,B 为系数矩阵; ②、C 的行向量组能由B 的行向量组线性表示,T A 为系数矩阵;(转置)11. 齐次方程组0Bx =的解一定是0ABx =的解,考试中可以直接作为定理使用,而无需证明;①、0ABx = 只有零解0Bx ⇒ =只有零解;②、0Bx = 有非零解0ABx ⇒ =一定存在非零解;12. 设向量组12:,,,n r r B b b b ⨯可由向量组12:,,,n s s A a a a ⨯线性表示为:(110P 题19结论)1212(,,,)(,,,)r s b b b a a a K =(B AK =)其中K 为s r ⨯,且A 线性无关,则B 组线性无关()r K r ⇔=;(B 与K 的列向量组具有相同线性相关性) (必要性:()()(),(),()r r B r AK r K r K r r K r ==≤≤∴=;充分性:反证法)注:当r s =时,K 为方阵,可当作定理使用;13. ①、对矩阵m n A ⨯,存在n m Q ⨯,m AQ E = ()r A m ⇔=、Q 的列向量线性无关;(87P )②、对矩阵m n A ⨯,存在n m P ⨯,n PA E = ()r A n ⇔=、P 的行向量线性无关;14. 12,,,s ααα线性相关⇔存在一组不全为0的数12,,,s k k k ,使得11220s s k k k ααα+++=成立;(定义)⇔1212(,,,)0s s x xx ααα⎛⎫⎪ ⎪= ⎪ ⎪⎝⎭有非零解,即0Ax =有非零解;⇔12(,,,)s r s ααα<,系数矩阵的秩小于未知数的个数;15. 设m n ⨯的矩阵A 的秩为r ,则n 元齐次线性方程组0Ax =的解集S 的秩为:()r S n r =-;16. 若*η为Ax b =的一个解,12,,,n r ξξξ-为0Ax =的一个基础解系,则*12,,,,n r ηξξξ-线性无关;(111P 题33结论)5、相似矩阵和二次型1. 正交矩阵T A A E ⇔=或1T A A -=(定义),性质:①、A 的列向量都是单位向量,且两两正交,即1(,1,2,)0T i j i j a a i j n i j=⎧==⎨≠⎩;②、若A 为正交矩阵,则1T A A -=也为正交阵,且1A =±; ③、若A 、B 正交阵,则AB 也是正交阵; 注意:求解正交阵,千万不要忘记施密特正交化和单位化; 2. 施密特正交化:12(,,,)r a a a11b a =;1222111[,][,]b a b a b b b =-121121112211[,][,][,][,][,][,]r r r r r r r r r b a b a b a b a b b b b b b b b b ----=----;3. 对于普通方阵,不同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线性无关;对于实对称阵,不同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正交; 4. ①、A 与B 等价 ⇔A 经过初等变换得到B ;⇔=PAQ B ,P 、Q 可逆;()()⇔=r A r B ,A 、B 同型;②、A 与B 合同 ⇔=T C AC B ,其中可逆; ⇔T x Ax 与T x Bx 有相同的正、负惯性指数; ③、A 与B 相似 1-⇔=P AP B ; 5. 相似一定合同、合同未必相似;若C 为正交矩阵,则T C AC B =⇒A B ,(合同、相似的约束条件不同,相似的更严格); 6. A 为对称阵,则A 为二次型矩阵; 7. n 元二次型T x Ax 为正定:A ⇔的正惯性指数为n ;A ⇔与E 合同,即存在可逆矩阵C ,使T C AC E =; A ⇔的所有特征值均为正数;A ⇔的各阶顺序主子式均大于0;0,0ii a A ⇒>>;(必要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初中数学代 数公式、定理汇编初中数学代数公式、定理汇编:一次方程(组)与一次不等式(组)2010年中考数学代数公式、定理汇编 第二章 一次方程(组)与一次不等式(组)1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11两种解法的分析、对比12未知数和方程用字母x、y、…等,表示所要求的数量,这些字母称为“未知数”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书的字母联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在一个方程中,所含未知数,又成为元;被“+”、“-”号隔开的每一部分称为一项在一项中,数字或表示已知数的字母因数叫做未知数的系数某一项所含有的未知数的指数和,成为这一项的次数不含未知数的项,成为常数项当常数不为零时,它的次数是0,因此常数项也称为零次项13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根据未知数应取的值是指:把所列方程中的未知数换成这个值以后,就使方程变成一个恒等式能是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也叫做根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解方程的根据是“运算通性”及“等式性质”可以“由表及里”地去掉括号,并将“含有相同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次数也相同”的各项结合起来,合并在一起——这叫做合并同类项把方程一边的任一项改变符号后,移到方程的另一边,叫做移项简单说就是“移项变号”把方程两边各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或同乘以系数的倒数),就得到未知数应取的值综上所述,得到解方程的方法、步骤:去括号、移项变号、合并同类项,使方程化为最简形式a x=b(a!=0)、除以未知数的系数,得出 x=b/a(a!=0)2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次数是1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一般形式:a x+b=0(a!=0,a、b是常数)2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1去分母(或化为整系数);2去括号;3移项变号;4合并同类项,化为a x=-b(a!=0)的形式;5方程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得出方程的解x=-b/a初中数学代数公式、定理汇编(一元二 次方程)2010年中考数学代数公式、定理汇编(三):第三章 一元二次方程1平方与平方根11面积与平方(1)任意两个正数的和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2)任意两个正数的差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再减去这两个数乘积的2倍任意两个有理数的和(或差)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再加上(或减去)这两个数乘积的2倍12平方根1正数有两个平方根,这两个平方根互为相反数;2零只有一个平方根,它就是零本身;3负数没有平方根14实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2平方根的运算21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性质1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等于这个数本身性质2一个数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这个数的绝对值22算术平方根的乘、除运算1算术平方根的乘法s q r t(a)?s q r t(b)=s q r t(a b)(a>=0,b>=0)2算术平方根的除法s q r t(a)/s q r t(b)=s q r t(a/b)(a>=0,b>0)通过分子、分母同乘以一个式子把分母中的根号化去火把根号中的分母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1)被开方数的每个因数的指数都小于2;(2)被开方数不含有字母我们把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平方根叫做最简平方根23算术平方根的加、减运算如果几个平方根化成最简平方根以后,被开方数相同,那么这几个平方根就叫做同类平方根3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31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32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33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1化二次项系数为1用二次项系数去除方程两边,将方程化为x^2+p x+q=0的形式2移项把常数项移至方程右边,将方程化为x^2+p x=-q的形式3配方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是方程左边成为含有未知数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一个常数4有平方根的定义,可知(1)当p^2/4-q>0时,原方程有两个实数根;(2)当p^2/4-q=0,原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二重根);(3)当p^2/4-q<0,原方程无实根34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一元二次方程a x^2+b x+c=0(a!=0)的求根公式:当b^2-4a c>=0时,x1,2=(-b(+,-)s q r t(b^2-4a c))/2a35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方程a x^2+b x+c=0(a!=0)当d e l t a=b^2-4a c>0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d e l t a=b^2-4a c=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d e l t a=b^2-4a c<0时,没有实数根36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以两个数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是x^2-(x1+x2)x+x1?x2=04解应用问题初中数学代数公式、定理汇编(多项式 的四则运算)2010年中考数学代数公式、定理汇编(四):第四章 多项式的四则运算1单项式与多项式仅含有一些数和字母的乘法(包括乘方)运算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或字母因数)的数字系数,简称系数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如果在几个单项式中,不管它们的系数是不是相同,只要他们所含的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那么,这几个单项式就叫做同类单项 式,简称同类项所有的常数都是同类项12多项式有有限个单项式的代数和组成的式子,叫做多项式多项式里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单项式可以看作是多项式的特例把同类单项式的系数相加或相减,而单项式中的字母的乘方指数不变在多项式中,所含的不同未知数的个数,称做这个多项式的元数经过合并同类项后,多项式所含单项式的个数,称为这个多项式的项数所含个单项式中最 高次项的次数,就称为这个多项式的次数13多项式的值任何一个多项式,就是一个用加、减、乘、乘方运算把已知数和未知数连接起来的式子14多项式的恒等对于两个一元多项式f(x)、g(x)来说,当未知数x同取任一个数值a时,如果它们所得的值都是相等的,即f(a)=g(a),那么,这两个 多项式就称为是恒等的记为f(x)==g(x),或简记为f(x)=g(x)性质1如果f(x)==g(x),那么,对于任一个数值a,都有f(a)=g(a)性质2如果f(x)==g(x),那么,这两个多项式的个同类项系数就一定对应相等15一元多项式的根一般地,能够使多项式f(x)的值等于0的未知数x的值,叫做多项式f(x)的根2多项式的加、减法,乘法21多项式的加、减法22多项式的乘法单项式相乘,用它们系数作为积的系数,对于相同的字母因式,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3多项式的乘法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等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23常用乘法公式公式I平方差公式(a+b)(a-b)=a^2-b^2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公式I I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 b+b^2(a-b)^2=a^2-2a b+b^2两数(或两式)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积的2倍3单项式的除法两个单项式相除,就是它们的系数、同底数的幂分别相除,而对于那些只在被除式里出现的字母,连同它们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除式里出 现的字母,连同它们的指数的相反数一起作为商的因式一个多项式处以一个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初中数学代数公式、定理汇编(因式分 解)2010年中考数学代数公式、定理汇编(五):第五章 因式分解1因式分解11因式如果一个次数不低于一次的多项式因式,除这个多项式本身和非零常数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因式,那么这个因式(即该多项式)就叫做质因式12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写成几个质因式乘积形式的变形过程叫做多项式的因式分解1提取公因式法2运用公式法3分组分解法4十字相乘法5配方法6求根公式法13用待定系数法分解因式2余式定理及其应用21余式定理f(x)除以(x-a)的余式是常数f(a)初中数学代数公式、定理汇编(分式与 二次根式)2010年中考数学代数公式、定理汇编(六):第六章 分式与二次根式1分式与分式方程11指数的扩充12分式和分式的基本性质设f,g是一元或多元多项式,g的次数高于零次,则称f,g之比f/g为分式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分数的值不变13分式的约分和通分分式的约分是将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使分式化简如果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一次或一次以上的公因式,且各系数没有大于1的公约数,则此分式成为既约分式既约分式也就是最简分式对于分母不相同的几个分式,将每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乘以适当的非零多项式,使各分式的分母相同,而各分式的值保持不变,这种运算叫做通分14分式的运算15分式方程方程的两遍都是有理式,这样的方程成为有理方程如果有理方程中含有分式,则称为分式方程2二次根式21根式在实数范围内,如果n个x相乘等于a,n是大于1的整数,则称x为a的n次方根含有数字与变元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并一定含有变元开方运算的算式成为无理式22最简二次根式与同类根式具备下列条件的二次根式称为最简二次根式:(1)被开方式的每一个因式的指数都小于开方次数 (2)根号内不含有分母如果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根式以后,被开方式相同,那么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根式23二次根式的运算24无理方程根号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无理方程初中数学代数公式、定理汇编(二元二 次方程)2010年中考数学代数公式、定理汇编(七):第七章 二元二次方程组1二元二次方程与二元二次方程组11二元二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称为二元二次方程关于x,y的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 a x?+b x y+c y?+d y+e y+f=0其中a x?,b x y,c y?叫做方程的二次项,d,e叫做一次项,f叫做常数项12二元二次方程组2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21第一种类型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当二元二次方程组的二元二次方程可分解成两个一次方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分解得到的各方程与原方程组的另一个方程组组成两个新的方程组来解这 种解方程组的方法,称为分解降次法22第二种类型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初中数学代数公式、定理汇编(函数与 图像)2010年中考数学代数公式、定理汇编(八):第八章 函数与图像1数轴11有向直线在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为了区别一条直线的两个不同方向,可以规定其中一方向为正向,另一方向为负相规定了正方向的直线,叫做有向直线,读作有向直线l12数轴我们把数轴上任意一点所对应的实数称为点的坐标对于每一个坐标(实数),在数周上可以找到唯一的点与之对应这就是直线的坐标化数轴上任意一条有向线段的数量等于它的终点坐标与起点坐标的差任意一条有向线段的长度等于它两个断电坐标差的绝对值2平面直角坐标系21平面的直角坐标化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为作为原点(基准点),过o引两条互相垂直的,以o 为公共原点的数轴,一般地,两个数轴选取相同的单位长度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x轴叫横轴,y轴叫纵轴,它们都叫直角坐标系的坐标轴;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我们把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平面叫直角坐标平面简称坐标平面两坐标轴把坐标平面分成四个部分,它们叫做四个象限22两点间的距离23中点公式3函数31常量,变量和函数在某一过程中可以去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统一数值的量或数,叫做常量或常数一般地,设在变活过程中有两个互相关联的变量x,y,如果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那么就称y是x的 函数,x叫做自变量1.函数的定义域2.对应法则(1)解析法就是用等式来表示一个变量是另一个变量的函数,这个等式叫做函数的解析表达式(函数关系式)(2)列表法(3)图像法3函数的值域一般的,当函数f(x)的自变量x去定义域D中的一个确定的值a,函数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这个对应值,称为x=a时的函数值,简称函数值,记 作:f(a)32函数的图像若把自变量x的一个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可以在直角坐标平面上描出一个点(x,f(x))的集合构成一个图形F,而集F成为函数y=f(x)的图像知道函数的解析式,要画函数的图像,一般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4正比例函数41正比例函数一般地,函数y=k x(k是不等于零的常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常数k叫做变量y与x之间的比例函数确定了比例函数k,就可以确定一个正比例 函数正比例函数y=k x有下列性质:(3)当k>0时,它的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着x的值增大而增大;当k<0时,他的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2)随着比例函数的绝对值的增加,函数图像渐渐离开x轴而接近于y轴,因此,比例系数k和直线y=k x与x轴正方向所成的角有关据此,k叫做 直线y=k x 的斜率42反比例函数一般地,函数y=k/x(k是不等于0的常数)叫做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y=k/x有下列性质:(7)当k>0时,他的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值增大而减小;当k<0时,它的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 二、四象限内,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8)它的图像的两个分支都无限接近但永远不能达到x轴和y轴5一次函数及其图像51一次函数及其图像如果k=0时,函数变形为y=b,无论x在其定义域内取何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b与之对应,这样的函数我们称它为常函数直线y=k x+b与y轴交与点(0,b),b叫做直线y=k x+b在y轴上的截距,简称纵截距52一次函数的性质函数y=f(小),在a〈x〈b上,如果函数值随着自变量x的值增加而增加,那么我们说函数f(x)在a〈x如果分别画出两个二元一次方程所对应的一次函数图像,交点的坐标就是这个方程组的解,这种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叫图像法3.3一次函数的应用初中数学 代数公式、定理汇编(二次函数)初中数学代数公式、定理汇编(九):第九章 二次函数1二次函数及其图像11二次函数我们把函数y=a x?+b x+c(a,b,c为常数,且a不等于0)叫做二次函数12函数y=a x?(a不等于0)的图像和性质用表里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进行描点,然后用光滑的曲线把它们顺次联结起来,就得到函数 y=x?的图象这个图象叫做抛物线函数y=x?的图像,以后简称为抛物线y=x?这条抛物线是关于y轴成对称的我们把y轴叫做抛物线y=x?的对称轴对称 轴和抛物线的焦点,叫做抛物线的顶点13函数y=a x?+b x+c(a不等于0)的图像和性质抛物线y=a x?+b x+c的顶点坐标是(-b/2a,4a c-b?/4a),对称轴方程是x=-b/2a,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并且向上无限延伸;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下,并且向下无限延伸当a〉0时,二次函数y=a x?+b x+c在x〈-b/2a时是递减的,在x〉-b/2a 时是递 增的;在x=-b/2a处取得y最小=4a c-b?/4a当a〈0时,二次函数y=a x?+b x+c在x〈-b/2a时是递减的;在x=-不/2a处取得 y最大=4a c-b?/4a2根据已知条件求二次函数21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二次函数22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23一元二次方程的图像解法二.初中数学几何公式、定理汇编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7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5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6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18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19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0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22边角边公理(S A 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3角边角公理(A S 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4推论(A A 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5边边边公理(S S 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6斜边、直角边公理(H 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3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3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3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3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6推论 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39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40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4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42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43定理 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44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4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4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5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54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0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61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62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63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64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65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67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68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69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71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72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7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79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80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2010年中考数学几何公式、定理汇编(五)8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82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S=L×h83(1)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a:b=c:d,那么a d=b c;如果a d=b c,那么a:b=c:d 84(2)合比性质 如果a/b=c/d,那么(a±b)/b=(c±d)/d85(3)等比性质 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8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7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8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89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90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9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 S A)9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93判定定理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 A S)94判定定理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 S S)95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96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97性质定理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98性质定理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99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1.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1.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1.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1.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1.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