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
民族理论——精选推荐
民族理论绪论1、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中国民族理论以中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
2、中国民族的特点(1)民族⼈⼝特点:我国共有56个民族;⼈⼝在1000万以上的有两个:壮族和满族;⼈⼝最多的是壮族,1600多万。
民族⼈⼝最少的是珞巴族2965和塔塔尔族4890。
(2)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杂居、⼩聚居,交错居住。
(3)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解放前处于原始社会的民族:内蒙古保存着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旗盟制度;西藏存在着政教合⼀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凉⼭的彝族地区存在着以⿊彝⽗系⾎缘为纽带的家⽀制度;四川、云南、贵州、⼴西和青海的⼀些少数民族地区,还保存这不同范围的⼭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制度、⼟司制度。
3、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①科学性②实践性③继承性④创新性4、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①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树⽴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②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作的需要③学习中国民族理论,对做好民族研究⼯作,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第⼀章民族的⼀般特征1、民族概念和民族的演进过程概念:民族是在⼀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们共同体民族是社会发展到⼀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不是⼈类社会⼀开始就存在,也不会永恒存在下去;民族具有四个共同特征;民族是⼀个稳定的⼈们共同体。
2、中国民族识别的原因和意义原因:在旧中国,由于存在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族成份不能确定。
新中国建⽴以后,各少数民族要求⾃⼰的地位得到确认,权⼒得到保障。
意义:①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家庭平等⼀员的需要。
②民族识别是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
③民族识别是实施民族区域⾃治制度的需要。
④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繁荣的需要。
3、古今中外关于民族的概论(1)西⽅民族概念的表述:意⼤利学者马奇:民族具有⼟地、起源、习惯、语⾔的统⼀瑞⼠-德国学者布伦奇⾥:民族具有共同的地域、⾎统、肢体形状、语⾔、⽂化宗教、风俗、⽣计等⼋个⽅⾯的特征。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范本模板】
浅论我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成就及学习意义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是由许多民族共同体结合而成.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互相展,边疆地区和中原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相互了解和依存关系的加深,进一步导致政治上的接近和结合,从而逐步为组成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而奠定基础。
全国统一集中的发展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矛盾和斗争始终是有少数民族参加的在历史上不少朝代,如五胡十六国、北魏、辽、金、元、清,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它们或者统一了中国大部,或者统一了全国,这就从政治上说明了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
“民族团结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①民族的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关系,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
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的安定,也就不能集中力量搞社会主义建设,各民族也就是去了依靠而难以发展。
因此,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中的最高利益,也是个民族的共同愿望。
关键词:民族政策;成就; 建国及改革开放以来;意义与启发二.中国的民族政策及成就(一)建国以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面对中国56个民族长期共存且发展极不平衡,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比汉族相对滞后的实际情况,中国政府逐步制定了一整套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政策体系,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民族平等政策(二)民族团结政策(三)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政策②为推动各民族尽快走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国家还在财政、税收、金融、贸易、资源开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以及民族干部的培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特殊优惠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加快发展。
在政治方面,加大培养与任用少数民族干部,重视少数民族干部数量,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在经济方面,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科技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民族理论
一、什么是民族问题:
1、民族问题的概念:民族问题是一个有特定内涵的科学概念。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992年中央对于民族问题的阐述。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于民族问题概念的重申。包括了民族自身的发展,民族与国家、与阶级、与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具体解释这“一个发展三个关系”的内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授课教案
第一讲 民族概论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2、明确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的特点和“两个共同”
主要参考书目:
1、金炳镐 《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7年
4、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进行个案分析。
思考题:
1、怎样认识民族六要素?
2、民族与宗教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
3、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是什么?
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时期?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授课教案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二)民族的发展:
由于各民族形成的条件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各民族的发展在道路、方式和速度上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在中国,各民族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各民族应该从本地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加速实现现代化。
英语中与民族相近的词汇主要有这样几个:
nation ; nationality;ethnicity ;ethnic group;Race
2、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概念。介绍中国历史上的“族”类表述。
有学者考证,我国“民族”一词为外来词〔有蔡元培介绍西方民族学时引进和由梁启超从日语中引进之说〕,它是我国近代进行民主革命要求的产物,也是外国民族主义思想传人的产物。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辅导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辅导《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辅导报告一、引言随着中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团结,国家民委组织编写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本报告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本书的编写背景、主要内容和创新点,以及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这本书。
二、为什么要编写《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1. 历史背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为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团结,需要有一本系统介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教材。
2. 现实需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为了更好地展示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成果,需要有一本全面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情况的教材。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1. 主要内容:《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主要介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民族政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书中还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各民族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贡献和作用。
2. 创新点:与传统的民族理论教材相比,《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加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各民族的发展状况。
同时,书中还引入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概念,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共同富裕”等,为读者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四、如何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1. 注重整体性: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应将中华民族看作一个整体,了解各民族在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联系和互动。
2. 结合实际案例:书中提供了许多具体的案例,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案例深入了解各民族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书中的理论观点。
中华民族学概论的试题库
中华民族学概论的试题库1.民族的问题(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2.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的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的'问题的途径、( 方法)的科学。
3.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4.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 )、经济、( 社会 )、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 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5.民族发展 ( 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二、单项选择题1.( A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B.重视政策的运用C.理论和政策兼纳D.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 D )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
A.理论性B.学术性C.实用性D.政治性3.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 D )的问题。
A.民族区域自治B.民族发展C 民族之间矛盾 D.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B)。
A.政治发展B.经济发展C.文化教育发展D.社会发展三、多项选择题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 ABDE)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B.研究民族的问题发展的规律C.研究民族的问题解决的方法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2.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ACE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息综合方法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定性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 ABCE )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B.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C.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D.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E.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4.民族理论( ABCDE )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B.是一门理论科学C.是一门实践科学。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都有什么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都有什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职业生涯规划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与理解,下面是由店铺分享的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希望对你有用。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一)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对一项职业或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最终退休。
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它和个体所处的家庭,以及社会存在密切的关系。
每个人要想使自己的一生过得有意义,都应该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而言,正处在对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对职业的选择对大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这个学期我选择了周老师的课。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
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我们应该承认并正确对待我们在职业兴趣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不足和差距。
因此,我对自己首先有一个全面的定位,每个大学生对自身都要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摆正自己的位子,相信自己的实力。
现在有很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时候,在用人单位面前缺乏勇气,对比较有把握的事情总是不能大胆接受,尤其是对一些自己向往的高职,高薪的单位缺少竞争的勇气,从而丧失理想的就业机会。
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竞争优势。
为此,我们首先要准确的评估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其次要善于剖析自己的个性特征,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
一、认识自我了解认知自我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我们要做一个了解自己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的未来做好规划,指引我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选择自己想要追寻的人生理想。
认知自我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很多的因素。
我主要从自我的兴趣、自我价值观、自我能力、自我性格四个方面来认识和解读自己,因此,我之前很认真地对自己有一个定位:自我性格探索通过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类型,找到优势和劣势1、能够打破常规思考,考虑事情发展可能出现的新情况2、敢于冒险、敢于尝试新事物,能克服障碍,能够在任何你真正感兴趣的领域中成功3、适应能力强,能迅速改变自己的行事速度及目标,兴趣广泛、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接受能力强4、对收集自己所需信息有一种天生的求知欲和技能5、能统观全局,能看出行为和思想之间的潜在含义,交际能力强,能以有感染力的热诚和精力激励他人6、能洞察别人,能理解他们的需要和动机7、富于创造的思考者,好的问题解决者8、能够把自己的天赋与别人的兴趣和能力集合起来,善于赋予适合的人以合适的职位/任务9、积极热情,富有推动力10、有韧性,在困境中不轻易放弃当然,我的缺点也是很多的,1、做事不太条理,或不善于分清主次顺序、把握事情的轻重2、对缺乏独创性的人和事没有耐心3、通常不喜欢任何重复或例行的事务,不愿以传统或常规的方式行事4、易于烦躁或不耐烦,尤其是当工程上的创造性过程结束后5、不能容忍与过于严谨的机构或个人工作,组织性观念不强6、倾向于关注可能发生的事情,而非实际的或极可能发生的事情7、在工作细节的完成上有一些困难8、独自工作时经常效率较低9、当缺少人际支持时,做事的动力不足10、有时过份关注自己的观点是否被尊重和采纳,而不是以结果为导向。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科(专业)是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兼容、理论与政策兼纳的综合性新兴学科,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学科(专业)(世界上只有中国单列其为独立学科),也是中央民族大学的特色、优势学科。
本专业是部委级重点学科、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985工程”重点学科,同时也是全国同类专业中唯一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包括博士后)教学培养层次和系列的学科。
1984年我校开始设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方向;1995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核批准,获得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了该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
这也是在全国范围内第一个获得了该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专业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在全国同类学科(专业)中领先,拥有首批北京市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教材。
二、培养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科的科研、教学及行政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其基本要求为: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系统掌握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政策及实践经验,系统了解世界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中国历代民族政策,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胜任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方面较高层次的科研、教学或管理工作。
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操作。
三、授予学位:法学硕士四、研究方向1、民族理论与民族问题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同时重视研究古今中外民族问题,特别是当代的民族问题,揭示民族发展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及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原则和政策,也研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推进民族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大理大学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是民族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研究民族、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等社会历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特有民族和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大理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同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具有研究的区位优势。
本专业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政策性和应用性,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正确解决民族问题,调控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与繁荣发展的主题、方法和途径。
本专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学院现有三个硕士点,有教授7人,副教授20人,博士5人,硕士18人,云南省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1人,校级学术带头人3人。
2006年以来年,在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CSSCI4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教材6部,获省部级奖13项,其它科研奖41项,目前承担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5项、省部级项目7项。
学院有较丰富的能满足硕士研究生培养所需的师资、图书资料、课题经费等软硬件条件。
二、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德、智、体全面发展,道德品质优良,勤于思考,治学严谨,具备系统而扎实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并在学科研究方向内有较深入研究的高层次人才。
通过三年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科的一般理论和实践基础;熟悉我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国内外民族学理论前沿;掌握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从事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的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的管理、社会服务和文化活动策划工作。
三、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学科门类:法学(03)一级学科:民族学(0304)专业: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030402)研究方向:1.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2.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研究;3.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和边疆稳定问题研究;4.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思想研究四、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1、学习年限:三年2、时间安排第一学年:主要完成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大部分学位专业课及部分专业选修课,开始查阅本专业领域的研究资料,学习科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民族学概论考研题库电子版
民族学概论考研题库电子版
民族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学科,它关注不同民族和文化群体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考研题库电子版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民族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民族学概论考研题库电子版内容概要:
1. 民族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
- 民族学的定义
- 民族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2. 民族学的历史与发展
- 民族学的起源
- 民族学的主要学派和理论
3. 文化的概念与文化相对主义
- 文化的定义
- 文化相对主义的原则
4. 民族与民族主义
- 民族的概念
- 民族主义的类型和影响
5. 族群关系与族群冲突
- 族群关系的类型
- 族群冲突的原因和解决策略
6. 民族志研究方法
- 民族志的定义
- 民族志研究的步骤和技巧
7. 全球化与民族问题
- 全球化对民族的影响
- 民族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
8. 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管理
- 民族政策的类型和目标
- 民族关系管理的原则和实践
9. 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 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方法
10. 民族学研究的伦理问题
- 研究中的伦理原则
- 研究者的责任和义务
结束语:
民族学概论考研题库电子版为考生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学习平台,帮助他们理解民族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这些学习材料,考生可
以更好地准备考研,同时也为将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
基础。
希望这份题库能够成为你学习民族学的宝贵资源。
概论知识点总结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2.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③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它们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①实事求是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②实事求是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③实事求是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指导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
(注意理解辨析)(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①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
帝国主义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使近代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前提;②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中国革命主要地就是打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就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③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方向)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方向)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一、学制四年二、授予学位历史学三、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民族工作基本技能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从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及相关学科领域教学、科学研究、民族宗教、统战、宣传及民族工作管理的知识面宽、能力强、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
四、人才基本规格1.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2.本专业方向学生要掌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民族学方面基本知识,受到民族工作基本技能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科学思维的训练,具有良好的素质和一定的教学、科研、管理能力。
3.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身心健康。
五、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掌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民族工作基本技能;掌握中共统战理论和政策、宗教理论与政策、宣传理论与政策,以及这些领域的管理工作基本技能;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研究课题和撰写论文的能力;有良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熟悉各种文体写作;掌握自学与终生学习的方法和能力,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2. 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了解国内外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的状况及相关政策,特别是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学科的理论前沿和最新发展动态。
3. 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必要的体育锻炼技能。
4. 毕业生具备择业和就业的知识,能顺利找到社会位置和能很快转变心态,适应民族、统战、宗教、宣传等领域的各项工作或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六、主干学科民族学政治学法学七、主要课程民族问题经典著作选读、民族理论基础、中国民族政策概论、民族关系概论、世界民族问题概论、外国民族政策概论、政治学原理、社会学概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概论、宗教理论与政策、民族法学等。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承担单位:马列教研部制定〔〕制定日期〔2022年12月5日〕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2022年12月11日〕批准〔〕批准日期〔2022年12月11日〕(一)课程性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是国家规定在民族地区及民族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
通过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基本理论及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正确认识我党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自觉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1、基本理念《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一门理论性和政策性很强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课程理念。
2、设计思路课程设计以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道路为线索,以开展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为主线,讲授马克思主义民族基本理论,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提升“四个认同”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
(三)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后续课程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教学,通过学生系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掌握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提高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二)分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民族和世界民族的基本状况。
(2)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知道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成果。
(3)理解新时代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发展道路。
2、能力目标(1)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
(2)自觉执行党的民族政策。
(3)确立科学的世界观、民族观。
3、价值目标(1)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高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路径选择——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
【教育新探索】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21年11月(第11期,总第295期)Nov.,2021(No.11,General No.295)收稿日期:2021-07-01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思想基础及常态化研究》(项目编号:2019ZJY064)和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2020年开放性课题《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思想基础及常态化研究》(项目编号:2020GXMGY0216)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韦惠文(1977-),广西凤山人,广西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广西民族大学纪委副书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高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路径选择———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韦惠文(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530006)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高校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
文章着眼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从育人价值、文化价值、政治价值等层面深入挖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三重意蕴,分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亟须破解的难题,着力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传播媒介、实物载体、师资队伍等五个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路径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1)11-0135-05一、问题的提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加强内涵建设,丰富载体形式,改进方式方法,扩大宣教范围,创新常态化教育机制,推动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自觉维护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民族学概论》课程思政融入民族团结教育
02
民族学基本概念与理 论
民族定义及特征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民族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理 素质等特征。
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自然环 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多 种因素的影响。
民族文化多样性与保护
探讨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其价值, 提出了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措施,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学生对本次课程反馈和建议
01
02
03
04
课程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有 助于提高对民族学的认识和理
解。
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
更好地掌握民族学知识。
建议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鼓励 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加强师
• 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 互助。
• 在实践中,需要采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种措施,促进各民族之间的 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
• 通过《民族学概论》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学基本概念和理 论,认识民族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增强民族团结意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 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同时,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民族团 结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文化意识
尊重各民族文化多样性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 教信仰等,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
引导学生认识各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和魅力,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 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内蒙古大学招收硕士研究生复试各学科专业课笔试要求
《化工原理》的基础知识。
《化工原理》,夏清、陈常贵等,天津大学出版社,年修订版
生命科学学院
植物学
生物学综合(范围见主要参考书目)
二选一
、吴庆余编著.《基础生命科学》(第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年(不包括发育、进化、生物与环境、人体健康与重大疾病预防、生物技术与人类未来)。
、吴相玉,陈寿良,葛明德主编.《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年.(不包括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的进化、生态学与动物行为)
民法学
刑法学
《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联考考试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外国语学院
英语语言文学
词汇语法、阅读理解、英汉互译、写作。
不公布参考书目
俄语语言文学
阅读与理解、命题作文、翻译
不公布参考书目
日语语言文学
阅读与理解、语法知识、命题作文、翻译
不公布参考书目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词汇语法、阅读理解、英汉互译、写作。
《有机化学》(上、下册),胡宏纹,高教出版社,年第二版(不含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和核酸部分)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化学》,复试范围:材料制备、结构、性能及应用等。
《材料化学》李奇陈光巨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第二版
应用化学
《化工原理》的基础知识。
《化工原理》,夏清、陈常贵等,天津大学出版社,年修订版
清格尔泰《现代蒙古语语法》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年;
五所高等院校主编《现代蒙古语》;
纳·官其格苏荣主编《语言学概论》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年。塞希雅拉图主编《蒙古族文学史》(古代)(蒙文)辽宁民族出版社年版;
苏优格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现当代)(蒙文)辽宁民族出版社年版
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容摘要: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按照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统一和尊重民族自治权的原则,维护国家统一和尊重民族自治权的原则,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行使自治权。
行使自治权。
本文主要由本文主要由3个特性论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
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
关键字: 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 自治地方自治地方 自治机关自治机关 自治权利自治权利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也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它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大的意义。
义。
虽然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虽然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虽然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
但世界并不太平。
但世界并不太平。
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民族问题引发的冲突还时有发生,于民族问题引发的冲突还时有发生,有的酿成局部战争,有的酿成局部战争,严重影响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和平与稳定。
在这方面,在这方面,在这方面,中国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中国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中国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原因有很多,原因有很多,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于我国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权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权利,使民主使民主政治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实现,推进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政治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由于民族区域自治固有的灵活性,由于民族区域自治固有的灵活性,由于民族区域自治固有的灵活性,它能最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少数民族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要求,能保障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参与国家和本地区内部事务管理的民主平等和平等自治权利。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大理大学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是民族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研究民族、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等社会历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特有民族和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大理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同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具有研究的区位优势。
本专业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政策性和应用性,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正确解决民族问题,调控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与繁荣发展的主题、方法和途径。
本专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学院现有三个硕士点,有教授7人,副教授20人,博士5人,硕士18人,云南省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1人,校级学术带头人3人。
2006年以来年,在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CSSCI4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教材6部,获省部级奖13项,其它科研奖41项,目前承担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5项、省部级项目7项。
学院有较丰富的能满足硕士研究生培养所需的师资、图书资料、课题经费等软硬件条件。
二、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德、智、体全面发展,道德品质优良,勤于思考,治学严谨,具备系统而扎实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并在学科研究方向内有较深入研究的高层次人才。
通过三年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科的一般理论和实践基础;熟悉我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国内外民族学理论前沿;掌握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从事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的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的管理、社会服务和文化活动策划工作。
三、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学科门类:法学(03)一级学科:民族学(0304)专业: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030402)研究方向:1.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2.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研究;3.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和边疆稳定问题研究;4.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思想研究四、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1、学习年限:三年2、时间安排第一学年:主要完成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大部分学位专业课及部分专业选修课,开始查阅本专业领域的研究资料,学习科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理论与政策概述考试题目1,结合实例,谈谈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答: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
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只有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和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
只有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
在经济上,必须了解只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正确处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经济关系,特别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①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现代化建设;②有利于正确处理和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尽可能地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③有利于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思想,按照“五个统筹”要求,实现经济发展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④有利于促进劳动者提高素质,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⑤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⑥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有助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
经济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只有大力促进经济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必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推进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这样才能推进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而贯彻科学发展观又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是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因此,只有使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党执政兴国才有稳固根基,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才有雄厚基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有现实可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有根本前提。
2,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对的根本制度?答: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无产阶级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多民族国家中,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列宁曾把民族区域自治当作具有复杂民族成分和极不相同的地理等条件的民主国家的一般普遍原则。
他指出:“民主集中制不仅不排斥地方自治以及有独特的经济和生活条件,民族成分等等的区域自治,相反,它必须既要求地方自治,也要求区域自治。
”“建立拥有清一色的、统一的民族成分的自治州,哪怕是最小的自治州,对于消灭一切民族压迫都是极其重要的。
”斯大林也认为,多民族国家革命胜利后,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区域自治”。
他指出,区域自治的优点首先在于实行的时候所遇到的不是没有区域的空中楼阁,而是居住于一定地域上的一定居民。
其次,区域自治不是把人们按民族划分的,不是巩固民族壁垒的,相反地,是打破这种壁垒,把居民统一起来,以便为实现另一种划分即按阶级划分开辟道路的。
最后,它使大家不必等待总的中央机关的决议而能最适当地利用本地区的天然富源并发展生产力。
民族区域自治是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但区域自治的实行一定要根据各个国家的具体历史条件,特别是民族关系的特点来决定。
因为各个国家民族的发展速度、居民的民族成分、居民的分布等各不相同。
中国解放后,党和政府根据民族关系的实际,实行了单一制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40多年的实际证明,这一政策完全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实际。
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的一个民族统治其他民族,被统治民族无权管理自己生活的情况,使每个少数民族能够自愿地同汉族联合起来,结成统一的民族大家庭,使祖国的统一不断巩固,各民族的团结不断加强。
由于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执行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在政治上,各民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民族内部各阶层之间实行了政治上的平等,有了参与管理社会和国家事务的权利;在经济上,实现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存的经济所有制,而且过去一直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先进的民族地区的帮助,实现了共同繁荣;在文化上,社会主义文化在各民族植下了根,同时各民族也根据自己的文化特色,繁荣了自己的文化,既体现了中华民族56个民族文化发展的一致性,又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
民族自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带来了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共同繁荣。
3,根据中国具体国情,谈谈你民族多对费孝通先生“中华元一体格局”理论的理解答:对中国历史上的极为复杂的族群关系,社会学家费孝通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末,专门提出过“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构想,并试图以此来统领当时及未来的中国民族关系问题的研究取向。
费孝通先生最初是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演讲中提起该构想,随之引起了学术界极为广泛的注意和讨论,并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即便在今天,这个主题仍然是民族学、人类学乃至一般社会科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以及很多问题意识的出发点①。
如果从学术自身发展的脉络上去做一种学术史的追溯,这实际上又可以看成是相对于费孝通早年就汉人社会调查所得出的有关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认识,而自然生发出来的又一高屋建瓴的理论构想。
在这一构想的背后,也再一次体现出来英国人类学功能论的整体论对于费孝通整体学术思考的深度影响②,即这篇文章专门强调了社会现实的多元状况与族群关系理想图景之间互为一体的那种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性的关系。
尽管因为费先生的文章题目而被大多数的学者直接误读成为只专注于“从多元到一体”的这一单一向度,但实际上,在这个大的框架中,费先生并没有排斥在现实的社会场景下的“多元”容纳在既有的“一体”之中的可能性。
就费孝通的早期训练而言,功能论的整体论的方法论的基本理路,显然是不会有意地把一个事物的各个方面割裂开来去进行分析的,只是在那个特别的时代里,也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刚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之后的那个时代里,中国自身再一次要去面对的可能不是来自国家内部的族群差异性分化的问题,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华民族,在面对因新的门户开放政策而带来的西方世界及其文化的浸入时,其整体的共同性的基础究竟是什么,以及这些都体现在了哪些方面。
若把费孝通晚年学术生涯再细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的话,从晚年早期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到其晚年晚期的“文化自觉”概念的提出,这中间虽经历了十余年的时间,但二者在核心的主题上是相互关联的,可以说,费孝通意识到了,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作为内部差异性的各个民族的文化自觉之间出现了一种碰撞,这一碰撞从广义而言,可以看成是从孙中山和胡适为代表的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争论的延伸⑤,而从狭窄的意义上,又完全可以看成是与费孝通本人学术的早期经历中的一场相关争论的延续,即这可能又再一次触及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历史学家顾颉刚与作为社会学家的费孝通之间就民族的“一”和“多”之间的辨析所展开的争论⑥,借此,前后相隔半个多世纪的问题意识又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这一构想,除了有费孝通早期的英国功能沦的整体论的影子之外,更是他的问题意识的一种自然延展。
这个问题意识,实际上是受到其早年刚刚从英国学成归来时所读到的一篇报刊文章的刺激,那便是历史学家顾颉刚于1939年2月13日发表在《益世报·边疆周刊》上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
费孝通当时对此文做了一种纯粹学理上的回应,但这回应,实际上可以说掀起来了后来有关“中华民族”究竟是“一”还是“多”的学术大争论,显然,费孝通的人类学训练,使其更多地注意到了多样性的族群的存在,认为这是一个本不用争论的社会事实,但是,这一点认识,似乎也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掉顾颉刚从历史与文化以及民族国家立场上对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论证。
而到了后来,差不多经过了半个世纪之后,费孝通又稍稍改变了自己单方面去强调民族为“多”的立场,而是暗中将顾颉刚所主张的观念也部分地吸纳了进来,成为了一种更具有包容性的“多元一体格局”的主张。
无论如何,这都应该属于是族群关系认知上的一种新的创造,是在包容性基础上的民族关系构想的一种理论创新。
但是,这种主张也可能因为过度强调由“多元”而实现“一体”的过程,私下里为历史的循环论证留下了一个可以侵入的缺口,并且,这种论述也无法真正去面对在现代民族国家既成事实的“一体”状况下,作为整体的中国文化在不断地分化以及自我差异化上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