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之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之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之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案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2.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展示图片:《讲坛上的教授》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

你认识图片中人物吗?这场由众多学者参加的运动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胡适 ,陈独秀 ,鲁迅 ,李大钊 ,蔡元培 ,辜鸿铭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局混乱的局面之中。

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1917年初,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社也迁往北京。

3.《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

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单元导学
【单元线索建构】
【核心素养透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伯夷列传》“这柯(棵)大树很可恶,他碍着我的路!”来!快把他折倒了,把树根亦掘去——哈哈!好了!
——胡适《乐观》
板块三:从觉醒走向新生
【任务四】根据以下四则材料,结合教材58页第二段,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角度全面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材料一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 一批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抗婚、逃婚、离婚等现象。

——《上海妇女志》材料二《新青年》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他们说:“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材料三聚集在《新青年》的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是很难估价的。

他们铸成了一代年轻学生的信仰和态度,1919年五四运动后,这些学生是政治上的主力军,并成为现代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美】莫里斯材料四陈独秀: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钱玄同: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

鲁迅: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者无意的骗子,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1)积极影响:。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学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文字或图片材料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间问候官气十足的情形。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终生:大人好!老师:老爷们辛苦了!终生:升官发财!)进而引出北大的这种风气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旧闻拾遗1: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2.教师提问:材料一报道了袁世凯的哪些行径?他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提示:复辟帝制;以换取日本的支持,实现皇帝梦3.旧闻拾遗2:《女子世界》是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

近日该杂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张男子多纳妻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4.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5.问题思考: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有哪些?当时有哪些著名人物认识到这一点?提示: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6.图片展示:展示陈独秀照片和《青年杂志》和《新青年》封面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过程。

提示: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思想革命1.材料展示:材料一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材料二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狂人日记2.教师提问:陈独秀认为哪两种方法可以救治中国?除此之外,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还有哪些主张?(学生讨论)3.教师总结:民主与科学,认为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反对旧道德和旧文化,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文化。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程教学设计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课程内容1.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2.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学会利用相关史料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形成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中的第一课,本课在教材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上一单元“辛亥革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下一课“五四运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本课包括两个子目: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教材以“背景——内容——历史意义”为线索,叙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条理清晰,内容精炼。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而《新文化运动》一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相对比较抽象,对儒家的“纲常伦理”很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选取通俗易懂的材料增强学生历史理解能力,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情境导入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同学们,这段话是百年前的一位知识分子对时代的呼唤、对青年的呐喊、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祖国的深情。

他是谁?何以发出如此振聋发聩的声音?有人说,思想源于时代,思想又引领时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拜访那群激情昂扬的人物,去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讲授新课一、桎梏:枷锁重重乱象生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20世纪初的中国,将会看到以下现象:社会现象一:北大师生问好(图片、文字)师:同学们通过这种师生问好场景,看出了哪些社会现象?生: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

4.12新文化运动教学实录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4.12新文化运动教学实录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4.12新文化运动教学实录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一、课程背景与目标定位本节课《4.12新文化运动》的教学背景是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注重实用性,符合八年级学生的知识深度和认知水平。

二、核心素养目标课程目标设定1.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资料进行实证研究的能力,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料,理解其历史背景和影响。

2. 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3.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中涌现的先进思想,激发学生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 情境导入:播放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思想碰撞。

- 情境模拟:模拟新文化运动中的一场辩论,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的知识分子,体验思想的交锋。

2. 互动学习-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探讨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新文化运动中的关键人物,如陈独秀、胡适等,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加深对人物思想和行为的理解。

3. 反思与评价- 自我反思: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反思日记,思考新文化运动对自己的启示。

- 同伴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互评,评价彼此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相互学习,提高历史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新文化运动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具体案例,如《新青年》杂志的创办,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运动的实质。

教学手段:1. 多媒体展示: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历史影像资料,增强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直观感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

如春雷一般……
惊醒了无数青年……
影响了一代人……
也影响了一个时代……
新文化运动内容
前期——四提倡,四反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 对旧文学 后期——新世纪的曙光 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性 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积极性: 1.启发者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2.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 定了基础。 局限性: 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是片面 的,偏激的。
镜头四:秀才娶妻 从前有个秀才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面 写着: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秀才觉得这姑娘很不错,就把她娶回家了, 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晕过去了。
旧文学不知所谓
用什么来拯救你,我的同胞??? 思想解放运动
提倡
民主 科学 新道德 新文学
反对
独裁专制 迷信盲从 旧道德 旧文学
二、新文化运动概况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C ) ①陈独秀 ②李大钊 ③鲁迅 ④胡适 毛泽东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A ) A、《新青年》 B、《中外纪闻》 C、《民报》 D、《申报》

5、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 (B ) A、人文主义 B、马克思主义 C、列宁主义 D、民主和科学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1、兴起标志:
《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3、主要阵地: 《新青年》 4、旗帜口号:“民主”
“科学”
提倡
提倡 提倡
民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各个方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3.史料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2.课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历史意义等相关资料。

3.史料: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特点。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掌握程度。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联系现实生活,探讨新文化运动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部编8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2课新文化运动

部编8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2课新文化运动

部编8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2课新文化运动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教师归纳总结: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进中国的——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东西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教师总结: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❸板书设计➷标志:兴起代表人物主要阵地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积极: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影响消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片面性❹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公开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公开课教案_0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新课学习。

要求学生分析归纳出背景2:列强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独裁专制材料三: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深受知识阶层欢迎;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学生观看视频《袁世凯祭孔祭天》要求学生分析归纳出背景3: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引导学生,设问:从以上探究中,你发现分析背景、原因的方法了吗?从国际和国内角度、经济、政治、思想角度分析背景;从广度和深度分析原因。

二、【拯救】——新文化运动的历程1、要求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在P40——P41找到新文化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旗帜、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并速记。

课件用表格形式展示检测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要求2:根据四个检测材料,分别概括,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哪项内容。

材料(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赛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材料(二):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材料(三)胡适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材料(四)毛泽东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为了扩大宣传, 1918年底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宣传马克思主义三:【觉醒】——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学生代表展示,其他小组质疑、补充。

学生回答,归纳方法。

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并速记。

检测学生。

学生根据材料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学生代表展示,其他小组纠正、补充。

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学会分析背景原因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

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教师归纳总结: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图片: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内容诠释抨击旧道德旧文化针对尊孔复古的逆流,《新青年》强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只有民主科学才能救中国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提倡白话文,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2.教师总结强调: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就是要提倡新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来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是属于思想革命。

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即文学革命。

就是要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去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从而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公开课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公开课教案_1

备课教师集体备课时间课题:第9课新文化运动序号09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⑴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⑴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和方法:⑴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白话文的资料,理解原作者的主张,从而形成“新文学”的正确概念。

⑵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

⑵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学习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导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时:1课时导学过程一、课前预习:认真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3、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刊物?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二、课堂导学:1.情境导入: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

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

2.出示目标:1)知道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标志、内容及发展、历史作用。

2)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北洋军阀推行的反动政策,帝国主义乘机兴风作浪,是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二、从年起,、、、等,高举“”和“”两面大旗,以《》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三、新文化运动:1、主要内容:前期:提倡,反对;提倡,反对;提倡,反对;提倡,反对,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

后期:大力宣传,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2、性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运动。

3、作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和,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_____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堂练习+课堂作业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堂练习+课堂作业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陈独秀等人“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

”为此,陈独秀创办了一个刊物,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这本刊物是( )A.《民报》B.《时务报》C.《革命军》D.《新青年》2.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是( )A.《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B.《新青年》和北京大学C.《青年杂志》和清华大学D.《新青年》和清华大学3.1936年,毛泽东回忆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时,就开始读这个杂志(指《青年杂志》)了。

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

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青年杂志》对青年毛泽东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主要是因为它宣扬()A.民主、科学B.自强求富C.变法图强D.三民主义4.史学界认为: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主要是就其( )A.是一场文化运动来说的B.作为反封建运动来说的C.作为反复辟运动来说的D.要求民主与科学来说的5.李大钊很早就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但直到1918年才借助《新青年》《每周评论》大力宣传。

主要是因为( )A.辛亥革命发生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C.十月革命影响D.学生爱国运动高涨6.新文化运动时期,在胡适、鲁迅等人的倡导下,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至1922年冬季,各学校所有文言文课本一律废止。

材料表明( )A.新文化运动取得重大成果B.使用白话文成为朝野共识C.北洋军阀支持新文化运动D.南京临时政府推广白话文7.下列四位近代历史人物中,属于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8、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北洋军阀政府大搞尊孔复古C、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D、无产阶级队伍壮大9.1923年,梁启超曾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这句话揭示了( )A.维新派主张建立共和国B.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然性C.国民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D.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10.“人类精神和文化至少已经经历两次伟大的觉醒,第一次在公元前800—前200年之间……第二次以启蒙运动为标志,首先发生在18世纪的西欧,然后向世界各地传播开来。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说教材1.课标解读。

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1)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它是旧革命的总结、新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好了思想准备。

(2)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与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说学情1.学生已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已经知道中国近代史上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史实。

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而本课是思想上的探索,是以检讨中国传统文化,引进新思想为主要目标的。

特别其背景由于尊孔复古思潮的泛滥,孔子的思想权威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击破两千年来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地位,对孔子的质疑,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不易理解的,必须从他们的层面来分析封建的旧礼教、旧道德、旧观念对人们的束缚,才可以达到学生认知的水平。

我认为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其原因是这里的新道德是资产阶级的新道德,即提倡人权、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等,旧道德主要是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儒家传统道德的核心思想)。

我认为这点学生不易理解,须老师正确的引导。

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其作品。

学会客观的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作品,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新文化运动》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认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主要思想,从而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新文化运动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结合已学知识,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

此外,学生对本课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思想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课堂讲解和资料查询来加深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流派的辨析,以及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3.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思想。

4.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

2.参考资料:相关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图片、图表、文献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情况。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江省部编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江省部编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
2.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新文化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概念、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状况,民主思想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的传入。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文学革命、民主与科学、新道德、新生活等方面的主张。
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等。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民众觉醒,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奠定了基础。
对于阅读材料,学生需要阅读后撰写读后感,并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视频资源需要在课后观看,并结合课文内容,撰写一篇观后感。
此外,学生还可以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遗址或纪念馆,亲身体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氛围。在实地考察后,学生需要撰写一篇考察报告,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最后,学生可以进行小组研究项目,选择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一个重要事件或一个重要思潮进行深入研究。研究项目需要包括文献调研、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面,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课堂教学实录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课堂教学实录

《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堂教学实录【课标要求】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材料展示: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教师:结合材料,复习回顾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足迹。

学生: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器物层面(军事技术)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派——制度层面(政治制度)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制度层面(政治制度)教师: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革命的果实就被袁世凯窃取。

身为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做皇帝。

这使中国的知识分子们认识到民主国家虽然已经建立,但旧的封建思想文化仍然根深蒂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步伐仍需继续,于是他们掀起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课探究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师:大家来看下面几幅图片,并思考他们说明了什么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堂实录
时间:2021年9月27日
地点:XX中学八年级历史课堂
主持人:今天我们将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

请大家认真听讲并互相交流。

授课教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下新文化运动,这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题材,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

那么我们就来一起看看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吧!
一、背景知识
老师放出ppt图片,让同学们先看一下。

授课教师:这些是一些图片,你们看看,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A:这是一些古代的书画,有的是诗词,有的是绘画。

学生B:这些东西看上去都很古老,很落后。

授课教师:对,其实在这些东西之前,中国文化已经产生了几千年,它非常深刻,在世界上也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但是,在19世纪的那个时候,中国被列强打败了,失去了很多权利和自由。

此外,中国也没有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文化也出现停
滞了。

二、新文化运动的出现
授课教师:那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呢?新文化运动是指在20世
纪初期,勇敢的年轻人和知识分子开始反对帝制和旧文化,力求文化的进步和改革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他们是因为对帝国主义的摧残和反感和本国的经济、政治落后造成的痛苦与愤怒,而追求新的文明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试图推翻影响着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束缚,为中国的进步发展出一份力。

学生A:那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在哪里呢?
授课教师: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它是由李大钊、胡适等人发起的,并得到了鲁迅等文学家的支持和推广。

除了北京,新文化运动也在上海、南京以及其他大城市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授课教师:那么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它包括了很多方面,比如科学、自由、人权、民主以及个性解放等。

在文学方面,新文化运动的作家们也反对旧的文学形式,倡导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使作品能够被更多的普通人所理解。

他们的作品都具有时代的特点,强调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个性及思想的自由,反对封建道德的束缚。

学生B:那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作品是什么?
授课教师: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作品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

除了鲁迅,还有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如郭沫若、茅盾、丁玲等人,他们的作品也在新文化运动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授课教师:那么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又是什么呢?它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显著提高了中国人的认识水平。

其次,它把多种新文化引入中国,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最后,它倡导的一系列文化思潮,催生了众多的文学、艺术和思想领域的创新,给中国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小结
授课教师:今天我们了解到了什么是新文化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出现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产生的影响。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我们要不断推陈出新,勇于创新,让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永不落伍。

同学们,我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历史,热爱中国文化,并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

主持人:今天的课程很精彩,您的介绍很清晰明了,这让我们很容易地理解了新文化运动,谢谢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