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论文之莫扎特安魂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扎特——《安魂曲》
Mozart 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他的父亲奥波德是那座城中宫廷大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
也是一个作曲家。

他的母亲也酷爱音乐,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

莫扎特有很多兄弟姐妹,他是家中的第7个孩子;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年35岁。

其中最出名的乐剧是《安魂曲》和《唐璜》和《魔笛》。

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莫扎特一共创作了549部作品,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9部加K.107三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

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

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

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深含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艺术生涯
初露锋芒(1762~1773)
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

3岁起显露极高的音乐天赋,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
(1762~1773)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

1762年,六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尝试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

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

他的作品前期积极向上。

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又结识了作曲家J.C.巴赫、G.B.马蒂尼、G.B.萨
玛蒂尼等,跟他们学习作曲技术,这使他以后能够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为广泛的一位作曲家。

这一时期,莫扎特在伦敦出版了6首哈普西哥的和小提琴(或长笛)的奏鸣曲,写作了3首交响曲和歌剧《虚伪的善意》(1768)、《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娜》(1768)、《本都国王米特里达特》(1770)、《卢齐奥·西拉》(1772)等作品。

有些作品反映了他受J.C.巴赫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作品已经显示莫扎特创作体裁的广泛性和他对歌剧创作的兴趣。

成熟时期(1774~1781)
1773年底,莫扎特返回萨尔茨堡,在父亲的辅导下,弥补被中断了的音乐与文化的学习,同时利用旅行中获得的知识与素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包括歌剧《假园丁》(1775)和《牧人王》(1775)。

这时已经成人的莫扎特,对自己卑微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

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的自由,他经过激烈的斗争,终于在1777年9月获得大主教的同意,又跟母亲进行了两年的旅行演出。

为了另谋职位,以便永远离开萨尔茨堡,他先后在慕尼黑和曼海姆教学、演出,进一步加深了对不平等制度的认识和体会。

在曼海姆时,他得到一些市民音乐家的帮助与同情,并接触到当时欧洲重要的曼海姆乐派,听到第一流管弦乐队的演奏。

1778年5月,他回到巴黎,由于母亲病逝,加上未能谋到职位,不得不在1779年1月返回萨尔茨堡。

这一时期,莫扎特在曼海姆创作了2首长笛协奏曲1首双簧管协奏曲、7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3首钢琴奏鸣曲,这些作品反映了曼海姆乐派的影响。

在巴黎,他还写了巴黎交响曲、交响协奏曲、管弦乐序曲、长笛和竖琴协奏曲、长笛弦乐四重奏、4首钢琴变奏曲、4首钢琴奏鸣曲等。

第2次途经曼海姆时,写了一些宗教音乐3部交响曲、小提琴中提琴的交响协奏曲、小夜曲、嬉游曲、两架钢琴的协奏曲、3首风琴协奏曲等。

1780年完成了歌剧《伊多梅纽》的创作。

这一时期莫扎特的作品严谨,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狂飙运动思潮的影响,在形式上出现了新的要素,如奏鸣曲式第1乐章的呈示部,出现了与第1主题相对比的第2(或更多的)主题在再现部中,常常改换主题出现的次序,有时对主题材料也进行了不同于呈示部的处理,在第1、2乐章间,有了强烈的力度对比等等。

这些手法,增强了他的音乐作品的戏剧性,使古典奏鸣曲式进一步形成。

维也纳时期(1781~1791)
莫扎特再也无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辞职,到维也纳谋生。

他是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摆脱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作曲家。

但是以后他虽然名义上是一位自由作曲家,实际上仍然无力抗争封建社会对他的压迫。

生活的磨难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维也纳的10年,成为他创作中最重要的10年。

1781年,他和大主教决裂后,写出了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

该剧于1782年7月首演,获得很大成功。

1782年,他在没有征得父亲的同意的情况下,同一位曼海姆音乐家的女儿康施坦丝·韦伯结了婚。

莫扎特和当时正在维也纳的J 海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向海顿学习了四重奏和交响曲创作的经验,并写了6首弦乐四重奏赠送给海顿。

1784年,他参加了“共济会”(也叫兄弟会,是拿破伦在埃及创建的,宣言自由平等,兄弟之爱),是维也纳第
八支部的成员。

他热心地参加了这个带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色彩的秘密宗教团体的活动,对它所宣扬的自
莫扎特画像(10张)
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有强烈共鸣,并在这种思想的启示下写出了许多作品。

1785年,一度倒闭了的维也纳民族剧院恢复,莫扎特有了从事歌剧创作的机会。

他写了一部滑稽戏《剧院经理》(1786年演出)。

1786年完成并上演了《费加罗的婚姻》,该剧的影响很大,甚至在布拉格也家喻户晓。

1787年《唐璜》完成并得到演出。

在维也纳,莫扎特发现了J.S.巴赫的作品。

他对巴赫的复调技法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这对他后期的创作起了重要影响。

1789年4月,贫困中的莫扎特,由他的学生卡尔·利希诺夫斯基公爵带领,到柏林,德累斯顿,莱比锡等地演出。

虽然轰动一时,却未能解脱他的经济困境。

1790年1月,他的歌剧《女人心》上演。

2月,皇帝去世,莫扎特向继任皇帝利奥波德二世请求接任宫廷乐长L.霍夫曼的职位,得到同意,但未实现。

1791年,他写了歌剧《蒂托的仁慈》,未获成功。

同年9月写了最后一部歌剧《魔笛》,并在重病中写作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安魂曲》,其中由于病入膏肓,甚至部分由人代笔创作,终未能全部完成,便与世长辞了。

死后被葬在维也纳贫民公墓的一个不知名的地方,享年35岁。

天才的绝唱———《安魂曲》
在欧洲音乐家的众多创作中, 莫扎特的音乐无论在歌剧、交响乐、协奏曲, 还是钢琴作品、室内乐、舞曲、宗教音乐等各个方面, 都意味着和谐与完美。

莫扎特临终前创作的《安魂曲》最具代表性。

这部作品注入了作者对整个人生的深刻受,表现了他作为市民音乐家一生所遭受到剥削、屈辱冷遇、贫困的痛苦和他对光明欢乐始终不渝的追求与向往。

莫扎特创作了乐曲的大部分, 剩下的由他的学生叙斯迈尔忠实地按照他的计划和风格予以完成, 并于年月以瓦尔泽格伯爵作
曲的名义演出。

《安魂曲》是英扎特人生的写照和编影。

《安魂曲》注入了作者对整个人生的深刻感受。

莫扎特年月日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岁起显露音乐才能, 岁跟父亲学习钢琴, 岁作曲, 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 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
岁写了第部歌剧, 年月日卒于维也纳, 仅仅活了岁。

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安魂曲》集中表现了他作为市民音乐家一生所遭受到剥削、屈辱冷遇、贫困的痛苦和他对光明欢乐始终不渝的追求与向往。

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音乐领域, 它们反映了世纪末, 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 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

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 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 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维也纳后期的创作中, 也出现
了悲剧性、戏剧性的风格, 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

《安魂曲》是莫扎特人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 被人们称为是“ 莫扎特为自己而作的挽歌” 。

《安魂曲》是莫扎特年为弗兰茨·冯·瓦尔泽格伯爵创作的一部未完成的作品。

年秋天, 莫扎特曾对妻子说“ 我想为自己写一首安魂曲。

” 年月
伯爵夫人不幸去世, 悲痛之余伯爵想到应当有一部作品在亡妻一周年时演出, 于是请人以匿名的方式向莫扎特约稿。

年月日, 重病缠身只能卧床的莫扎特感到将不久于人世, 他不愿意将未完成的作品留于后世, 于是他强打精神又写了几段《安魂曲》的音乐, 并将创作的意图向助手苏斯迈尔作了交代, 年月日, 莫扎特在写到“ 继叙咏” 的第段“ 痛哭之日” 的第八小节时去世。

《安魂曲》较完整的体现了莫扎特的乐风格。

莫扎特完成了《安魂曲》第一部、第二部的合唱和弦乐, 第三、四部只完成了合唱。

但莫扎特在临终前曾对帮他将全曲完成的助手苏斯迈尔有所交代, 尽管苏斯迈尔才情不足, 所以苏斯迈尔的后续部分, 还是基本体现了莫扎特在前一部分的风格。

《安魂曲》是典型的宗教音乐,在音乐史上, 有“ 五大《安魂曲》” 之说, 包括莫扎特、凯鲁比尼、柏辽兹、威尔第、福雷, 音乐会上演奏得最多的是莫扎特和威尔第的《安魂曲》。

是弥撤曲的一个分支, 主要是罗马天主教用于超度亡灵的特殊弥撒。

安魂曲的唱词与普通弥撤基本相同, 但省略了“ 荣耀经” 与“ 信经” , 增加了“ 震怒之日” 。

因为唱词的首句“ 口” 开头, 第一句是“ 主啊, 请赐予他们永恒的安息” , 所以称为安魂曲。

安魂曲这个名词在音乐上接受的人比较多, 而教会一般将其翻译为追思曲。

纵观欧洲音乐史有许多作曲家都曾以此题材创作。

莫扎特这部《安魂曲》是典型的宗教音乐, 使用传统《安魂曲》的形式, 拉丁文歌词。

主要由个部分组成垂怜经进台咏莫扎特完成声乐部分, 器乐伴奏以呈完整详细的器乐谱。

求主垂怜莫扎特完成声乐部分, 器乐伴奏以呈完整详细的器乐谱。

继叙咏震怒之日莫扎特完成旋律谱, 具体指示配器方面。

艾伯勒完成管弦乐配器。

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号角声起莫扎特完成旋律谱,具体指示配器方面。

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你是可怕威严的君王莫扎特完成旋律谱, 具体指示配器方面。

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至慈耶稣求你垂怜莫扎特完成旋律谱, 具体指示配器方面。

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恶人群魔径受审判莫扎特完成旋律谱, 具体指示配器方面。

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落泪之日莫扎特写了八小节,永远停下了他的笔, 成为了他自己真正的安魂弥撒曲。

艾伯勒完成管弦乐配器。

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伽奉献经主耶稣莫扎特写了声乐部分。

由随斯迈尔写完剩余的。

牺牲莫扎特写了声乐部分。

由随斯迈尔写完剩余的。

圣哉经完全由随斯迈尔写成, 优美、动人, 可能莫扎特生前曾经勾勒出整部安魂曲的草稿。

降福经完全由随斯迈尔写成, 优美、动人, 可能莫扎特生前曾经勾勒出整部安魂曲的草稿。

羔羊经采用《弥撒曲》,可能来自莫扎特的嘱托。

领主咏采用开头部分《垂怜经》中的赋格可能来自莫扎特的嘱托。

《安魂曲》感情细峨丰, , 体现了对典好理想的向往《安魂曲》是莫扎特宗教性作品最突出的例子, 有着强烈的人道主义倾向。

《安魂曲》的基本特点是抒情的、悲剧的, 其中、、三个乐章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感到黑暗、悲痛的鲜明体验, 也是全曲悲剧性高潮的中心。

同时, “ 作品中也有明亮光辉的篇页, 体现了对美好理想的向往。

《安魂曲》开始部分使用阴郁的小调, 沉重的弦乐伴奏与暗淡的情绪象征永恒的安息, 同时让人感到一种骚动不安, 象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永恒死亡心存不甘, 黑暗笼罩了整部《安魂曲》。

我们不难发现莫扎特在配器中甚至很少使用高音木管乐器, 在弦乐沉重节奏的伴衬下, 巴松吹奏出主题旋律, 接着另外一个主题相隔五度出现在巴赛管。

音上。

合唱四部相继演唱起阴暗的安魂曲主题, 直到,’ 以永恒的光” 处情绪才有改变,独唱女高音开始演唱“ 都应称颂你”, 但没有进行几句合唱团就进入了, 接替独唱女高音的旋律继续发展下去, 男低音声部唱起了“ 请赐永恒安息”的主题, 女低音声部与之形成对位关系, 在持续了
几小节之后, 合唱的另外两个高音声部渐次加入。

当合唱再次唱起“ 以永恒的光” 时, 莫扎特脱离了原来的慢速, 将速度提高到活泼的快板, 合唱变成了壮丽的双重赋格曲特点, 这样便进入了《慈悲经》的篇章。

先是男低音、女高音唱“ 主啊, 请垂怜”, 然后女低音与男高音唱起另外一个旋律的“ 基督, 请垂怜” 。

《震怒之日》成为作曲家们比试力量的战场。

莫扎特使用了小调, 从头至尾保持了快板的速度, 须知莫扎特是以何等恐惧与怅惘的心情来谱写这段他害怕的音乐的, 在作曲家眼中最后审判之日就是灰飞烟灭的人生终点。

与情绪激动的《震怒之日》相比, 《号角声起》气氛就显得美妙的多了, 在长号的伴奏下, 独唱男低音唱起“ 神奇号角响遍四方” ,, 等到“ 死与自然不胜惊惧” 物一句时独唱男高音进入, 独唱女低音则接续下面的一句“ 审判者升上宝座” 。

, 男高音同女低音保持增二度音程的关系, 在西方音乐中增二度音程象征了悲伤、哀怨的情绪, 直到独唱女高音唱出“ 罪人将如何陈述” , 调性变成了光明的降大调, 给人以一线希望。

下面篇章的情绪是令人激动的堂皇与壮丽, 一开始合唱以强音三次反复演唱“ ” 君王, 然后才完整地唱出“ 你是可怕威严的君王”, 气势宏大, 但到了最后一句“ 仁慈之源勿忘救我” , 时合唱突然变化为极弱的音量, 速度也渐慢, 原本充满希望的降大
调转成了小调, 莫扎特这样的调性布局是否要表现一种绝望的情绪呢在大提琴
与两支巴赛管的三重伴奏下, 开始了温柔的四重唱“ 至慈耶稣求你垂怜” ,, 这段演唱以下降半音为主, 到中段处原来的复调渐次过渡到主调, 弦乐以摇晃的切分音型伴衬,表现出人们在耶稣面前祈祷的虔诚与自感惭愧动摇的情绪。

恶人群魔径受审判”显得十分戏剧化, 男声合唱在长号粗暴的伴奏背景下演唱首句, 与之
形成对比的是女声合唱优雅、充满希望的“ 请招我享善人永福” , 莫扎特只以弦乐伴奏, 虽然这句歌词被男声合唱粗暴地打断, 但听众还是能被祈求救助的动人呼吁打动。

《落泪之日》。

是整部安魂曲中最具悲剧性的段落之一, 女高音以渐强的音量表现永恒安息到来之前的悲痛之情, 也就是在这段音乐中莫扎特永远
停下了他的笔,这段《落泪之日》才是莫扎特自己真正的安魂弥撒曲。

《奉献经》两段经文分别是《主耶稣》。

与《牺牲》《主耶稣》规模宏大, 有好几处七度的跳跃引人注目, 等到进入最后一句“ 这是昔日你应许亚伯拉罕和他的子孙的”时, 音乐变成了严密的赋格, 效果辉煌。

《牺牲》气氛安宁、祥和, 但一些半音的穿插令人回想起不祥的“ 安魂曲主题” , 最后《奉献经》在《主耶稣》尾声的壮丽赋格中结束。

随后是《圣哉经》与《降福经》, 这两段音乐都出自绪斯迈尔的手笔, 除非莫扎特生前曾经勾勒出整部安魂曲的草稿。

《降福经》部分优美、动人, 具有典型的莫扎特式的明朗, 但也有学者认为位独唱者的的赋格过分晚期巴洛
克化, 没有莫扎特那种生动的表现力。

绪斯迈尔谱写的《羔羊经》从低音弦乐的伴奏开始, 合唱的表现显得异常严肃、沉重, 这段音乐被认为是最忠实于莫扎特原作精神的段落, 最后, 也许是遵循了老师的遗愿, 绪斯迈尔将音乐交还给独唱女高音, 他弓用了《进台咏》中“ 永恒安息” 的主题, 使作品获得了统一,这大概也就是平庸的续写者能够对天才的开拓者尽到的最大的职责了吧, 全曲最终在
庄严、激越的赋格曲中结束。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 可以说, 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 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
的过程, 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在欣赏《安魂曲》过程中, 更能体现这种感觉。

莫扎特一生直到穷困潦倒之时在他的音乐中也没有痛苦, 而只有纯净的欢乐。

这部临终前的作品仍是如此, 全曲都使人感到天国光芒照耀着的感觉。

而这首《安魂曲》也成为音乐殿堂里的瑰宝, 永世传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