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学发展简史

先秦、两汉时期《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的方书书中记载的比较完整的189首方中,单味药方达110首,显示了方剂的组成由单味药到数味药配合的历史过程。

西汉中期《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有汤、丸、散、丹、膏、酒,其对治则与治法的总结,对方剂分类方法及组方结构等理论的阐述,为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东汉《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载方314首,被尊为“方书之祖”,该书创造性的融合理、法、方、药于一体,且剂型丰富,煎服有法,为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临床基础。

晋唐时期

东晋《肘后备急方》葛洪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其中的要方法“皆已试而后录之”,用药力求“单行径易,约而有验;篱陌之间,顾眄皆药”,“简、便、廉、效”是该书的显著特点。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载方7900余首,涉及内、外、妇、儿科,专辑“食治”。《外台秘要》载方6800余首,整理并保存了大批唐代及以前的医方,如《小品方》、《刘涓子鬼遗方》、《深师方》、《崔氏方》、《集验方》,清人徐大椿称“纂集自汉以来诸方,荟萃成书,而历代之方于焉大备……唐以前方赖此以存,其功亦不可泯。”

宋元时期《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政府组织编撰,前者载方16834首,后者近2万,许叔微《普济本事方》、陈言《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严用和《济生方》、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由北宋政府官办药局将所藏医方经校订编纂而成,是成方制剂的生产规范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

金人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分析了《伤寒论》,开后世方论之先河。

金元时期

刘完素“寒凉派”《黄帝素问宣明方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张从正“攻下派”《儒门事亲》汗、吐、下病由邪生,邪去而正安

李杲“补土派”《脾胃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朱震亨“滋阴派”《丹溪心法》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

明清时期方书卷帙浩繁,方剂数目巨大,在医方义理、方剂分类、治法等方面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明代《普济方》朱橚载方61739首,是我国现存古籍中载方最多的一部方书。

《医方考》吴昆“考其方药,考其见证,考其名义,考其事迹,考其变通,考其得失,考其所以然之故。”是历史上第一部方论专著。其他的有罗东逸《古今名医方论》,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费伯雄《医方论》。

张介宾《景岳全书》的“八阵”分类法,重视虚症,对补发的形成贡献较多;程钟龄《医学心悟》“八法”分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施沛《祖剂》是以源流归类的代表;张璐《张氏医通》是以病症分类的代表;汪昂《医方集解》开创综合分类(治法、病因)方剂的先例;吴鞠通《温病条辨》;雷少逸《时病论》以治法命名。

近现代时期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中医方剂大辞典》

二治法概述

(一)治法含义

治疗原则治疗疾病的总体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实施纲领,

对临床治疗的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如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三因制宜等。

治疗大法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如表证用汗法、寒证用温法、热证用清法、虚症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等。八法

具体治法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的采取的治疗方法。

(二)治法与病机的关系

治法是针对病机拟定的治疗方案,法随证立,治法与病机间的相关程度是决定疗效的重要因素。

病机是根据各种辩证方法确定。由一种辩证方法得出的病机结论不定,临床诊治一般都是几种辩证方法同用。

(三)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疗的主要手段,方从法出。治法与方剂的关系还体现在以法分类方剂、以法分析方义。

(四)常用治法

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主治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对麻疹初起、疹点隐而不透,水肿腰以上甚肿,疮疡初起而有恶寒发热等可应用。由于病性有寒热之别,所以汗法有辛温、辛凉之分。注意“汗而勿伤”。

吐法通过涌吐的作用,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主治中风痰壅、宿食雍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以及痰涎壅盛之癫狂、喉痹等。应用条件是病位居上、病势急暴、内蓄实邪、体质壮实。注意“吐而勿过”。

下法通过荡涤肠胃、排泄大便的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有形积滞从下窍而出的一类治法。适用于燥屎、冷积、宿食等有形之邪滞于肠胃所致的大便不通,以及停痰留饮、淤血积水等邪正俱实之证。由于病情有寒热、正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之分。注意“下而勿损”。

和法通过和解与调和的作用,使半表半里之邪,以及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方法。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注意“和而勿泛”。

温法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阳气得以恢复的一类治法。主治里寒之证。里寒证的形成或由寒邪直中于里,或因阳气虚弱,寒从内生,里寒证有部位深浅、程度轻重之分,所以温法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之分。注意“温而勿燥”。

清法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适用于里热证。里热证有实热、虚热之分,实热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热壅成毒或热在某一脏腑,所以清法有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之分。注意“寒而勿凝”。

消法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祛虫等作用,使气血痰食水虫等结聚而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等病症。注意“消而勿伐”。

补法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增强脏腑功能,使人体诸虚劳损病症得以康复的一类治法。适用于各种虚症。注意“补而勿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