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内涵与生成逻辑
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成逻辑、内涵要求与推进路径
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成逻辑、内涵要求与推进路径
韩职阳;曹洪军
【期刊名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年(卷),期】2024(40)2
【摘要】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应教育对象分众化趋势,为保证教育实践精准实施,增强教育实效所提出的教育理念。
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成的理论逻辑在于:分众化理念中受众多样性适契于教育对象差异性学习所需;受众选择性契合于教育对象内容选择偏好所需;受众交互性适切于教育实践交互主体性原则要求所需。
现实逻辑源于社会阶层结构分化、大众传播方式转变及传统教育模式改革对教育理念的实际需要。
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内涵要求上强调教育对象设置群体化,教育目标突出层次性,教育内容强调针对性、教育方法遵循适应性。
推进路径是: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科学分众化教育理念;技术赋能群体精准定位,着力分众化教育模式构建;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制度保障。
【总页数】7页(P63-69)
【作者】韩职阳;曹洪军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逻辑内涵与建设路径
2.习近平关于住房问题重要论述的逻辑生成、思想内涵与实践要求
3.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生成逻辑、内涵意蕴与推进路径
4.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实施路径研究
5.分众化视域下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践路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高校教师社会服务及其绩效评价问题的思考
对高校教师社会服务及其绩效评价问题的思考作者:陈易来源:《报刊荟萃(上)》2017年第10期摘要:定义高校教师社会服务,阐述高校教师社会服务包括校内校外的社会服务,服务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比较分析高校教师社会服务、专业社会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
高校教师社会服务包括有偿和无偿的社会服务,含有公益服务和公益活动。
关键词:高校教师社会服务;专业社会服务;高校教师社会服务的有偿与无偿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在欧洲地方高校萌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逐步成长,并在其赠地学院中发展形成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威斯康星思想”而正式产生。
在近200年对高校这一社会服务职能的实践、探索和研究历程中,我国起步较晚,不过,进入21世纪后,国内对高校社会服务诸多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诸如有对国内外高校社会服务发展历史的探析,有对高校社会服务的定义、内涵和形式的探析,有通过中国的和外国的一些高校、有通过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有通过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有通过农业医学师范体育不同专业的高校等从不同侧面对高校社会服务进行实证案例分析,还有运用相关理论多角度对高校社会服务的理论分析、对高校社会服务评价和评价指标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等的探析。
一、关于高校教师社会服务早已有专家学者对高校教师社会服务内涵作了界定,指出:高校教师从事着人才培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其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是间接为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这一间接为社会服务之外的社会服务活动,即是直接为社会服务,就是人们常说的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活动,它是指高校教师在正常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之外,利用自身优势,以满足社会直接的、现实的需要为目的,在相对短的时期内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参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
这里,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人们往往要么指的是高校教师为校外所做的服务,要么指的是高校教师为校内所做的服务,往往把校内、校外社会服务对立起来。
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分析
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教师作为培养新一代人才的重要力量,其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对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日益受到重视。
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能够主动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发展,实现自身价值。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如何更好地发展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对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既有利于更好地评估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对教育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2 研究目的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深入了解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2.探讨影响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个人素质、机构支持、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提出有效的策略和措施,帮助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促进职业发展和社会价值实现。
4.通过案例分析具体案例,展示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路径和经验。
通过深入研究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可以为相关机构和个人提供参考,促进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
1.3 研究意义教师是高职院校中最重要的人才资源,他们的社会服务能力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研究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现状分析高职院校教师在社会服务能力方面存在着一些现状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教师主要以教学为主,他们在社会服务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
教师教育智慧学习空间:内涵、框架
教师教育智慧学习空间:内涵、框架与实践策略洪 玲(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37)[摘要] 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技术创新师范生培养模式,适应新时代教师教育振兴计划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要求,已成为推动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关键。
当前大量师范院校仍主要以“微格教室”作为教师教育实验课程场所,存在设备陈旧、反馈滞后等问题。
为突破这一局限,本研究提出“教师教育智慧学习空间”概念及其数智高效、虚实共生、开放融合、协同创新等特征;基于教师教育理论与系统设计理论阐述了教师教育智慧学习空间的设计原则,从物理空间—虚拟空间—云端分析三个向度建构了教师教育智慧学习空间框架。
本研究立足教师教育的育人立场,围绕师范生主体、教学反思、课程推衍、循证探究等提出针对性建议,旨在为加快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及创新性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 教师教育;智慧学习空间;实验课程;师范生教学技能;数字化转型;循证探究[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179(2023)01−0053−07一、问题提出进入新时代,培养高素养、创新型师范生成为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落实新时代教师教育振兴计划和强师计划的关键。
尽管智慧教室、智慧校园在中小学已有广泛建设,但教师教育实验室作为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创设真实教学情境、紧密联结教育基本理论与教学技能的重要实践场所,目前仍以“微格教室”为主,“黑板+粉笔”“摄像头”“计算机”等简单的物理空间设计暴露出授课时间短、设备落后、反馈不及时、评价单一等诸多弊端(穆玉芳等,2016)。
此外,学界对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智能技术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研究不足,缺乏对智能技术赋能教师教育实验课程的系统设计,鲜有研究从智慧学习空间视角探索教师教育实验课程的实践模式,导致师范生毕业后无法直接参与中小学智慧课程开发、智慧教育研究和智慧校园建设等。
高校教师社会服务的形式及道德要求
高校教师社会服务的形式及道德要求高校教师是一支重要的知识分子队伍,他们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重任,同时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服务。
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学术研究、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
在进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高校教师需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要求,以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形象。
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形式之一是学术研究。
高校教师应该积极投入科学研究,提升学术水平,为学术界做出贡献。
他们可以通过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参与学术会议、组织学术交流等方式来推动学术进步。
同时,高校教师还可以承担科研项目,开展前沿科学研究,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解决方案。
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还包括社区服务。
社区是高校教师与社会直接接触的重要场所,他们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区服务,为居民提供学术讲座、课程培训等服务,传播知识、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
此外,高校教师还可以与社区合作,共同开展社会调研、社会实践等活动,为社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培养。
高校教师还应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们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关注弱势群体,开展慰问、捐款等公益活动,为社会提供帮助和支持。
高校教师还可以参与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的工作,担任义工、顾问等职务,为社会发展提供专业知识和经验。
在进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高校教师需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要求。
首先,他们应保持学术诚信,遵守学术规范,不得伪造数据、抄袭他人成果等。
其次,高校教师应保护学生和社区居民的隐私权和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此外,高校教师还应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不得滥用职权、违背职业操守。
同时,高校教师还应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不断学习、进步,为学生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形式多样,包括学术研究、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
在进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高校教师需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要求,保持学术诚信、尊重他人权益、提高自身素质等。
只有如此,高校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学生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对高校教师的影响-最新教育文档.doc
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对高校教师的影响高等教育发展实践说明,教师的综合素质高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
只有教师的修养水平提高了才能保证教育的水平,保证学生发展的高度[1] 。
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 3 大重要职能,也是教师的工作内容,三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是衡量一个高等学校优劣的重要指标。
社会服务是高校对社会的回报,也是衡量高校社会影响力很重要的方面。
教学与科研虽然相对独立,但是具有内在联系的辩证统一体,并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而教学、科研又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
然而,不恰当的考评体系和职称评价体系,使得三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重科研轻教学、重社会服务的现象比较普遍。
如何协调三者之间的矛盾,既突出教学的主导地位,同时加强科学研究,达到最终服务社会的宗旨,全面提高教师内在能力,是目前高校教师甚至是决策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之间关系的认识误区1.1 教学为中心在高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 3 大功能中,教学和人才培养始终是第一位的。
评价一所高校的好坏,要看科研成果,更要看人才培养的质量,尤其对教学研究型的高校。
教学是教师的工作核心,是第一位的,也是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基础。
但有些教师刻意忽视了科研和社会服务对教学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有些年龄偏大的老教师。
随着高校招聘教师门槛的提高,年轻老师高学历,尤其在科研方面有较高的科研水平,老教师自认为自己年龄大了,安于现状,不愿意再涉及科学研究,认为科研是年轻教师的工作,自己只要把教学搞好就行了。
而近年来,我国某些高校设置了“教学型教授”,这让专心搞教学的老师看到了希望[2] 。
同时也导致了知识层面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走向了忽视科研能力的极端,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不到位。
1.2 科研为中心科学研究是获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重要途径,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只有不断进行科学研究,才能丰富学科内涵,拓展学科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10高校的社会服务
208
二、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内容 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内容(P214) ) 文化政治服务 社会经济服务 教育培训服务
三、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意义 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意义 (P219) ) 1.促进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 促进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 2.促进高校自身发展 促进高校自身发展 3.促进教师个人发展 促进教师个人发展
四、高校教师对社会服务 的参与 (P223) )
五、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 的原则 (P227) ) 1.提高认识,主动参与 提高认识, 提高认识 2.明确定位,扬长避短 明确定位, 明确定位 3.正确处理社会服务与教学、 正确处理社会服务与教学、 正确处理社会服务与教学 科研的关系 ------The end
第十讲 高校的社会服务 (P206) )
一、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概述 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概述 1.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 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 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 威斯康星思想 2.高校社会服务的职能: 高校社会服务的职能: 高校社会服务的职能 内涵、 内涵、特点与形式 3.社会服务与教学、科研 社会服务与教学、 社会服务与教学 的关系
本讲关键词 威斯康星思想 社会服务职能
教育不是工艺,而是哲学, 教育不是工艺,而是哲学, 是艺术,是诗篇, 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 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 想的碰撞, 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 育需要用我们的热情和激情去 拥抱! 拥抱!
高校辅导员内涵发展的逻辑理路
高教研究现代教育科学M O D E R N E D U C A T I O NS C I E N C E2014年第3期高校辅导员内涵发展的逻辑理路徐正林[摘 要]本文着重从辅导员内涵发展的触媒、动力、主要内容及其意义与价值四个维度探讨了高校辅导员内涵发展的逻辑理路,以期对本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内涵发展 逻辑理路[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3-0119-03[作者简介]徐正林,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丽水 323000)高校辅导员制度从1933年萌芽至今,历经8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职业。
按照教育部要求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人数配比为1:200的比例估算,我国辅导员人数远超10万。
辅导员规模扩大与高等教育的发展紧紧相依,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后,高校学生整体素质明显下降,学生对教师的辅导需求日益增多,高校原有的教师配备左支右绌。
辅导员在创建校园文化、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助推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辅”、“导”、“员”三字透出了辅导员在高校的地位,它是起辅助、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人员。
但与专业课教师相比,辅导员从事的是非教学的事务性工作,在部分高校教师眼中是可有可无的岗位。
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高校学风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等问题都是高校专业课教师无暇解决的难题。
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引发了辅导员队伍的大扩充;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和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使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成为专家学者探讨的热点,也是辅导员未来发展的趋势;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基层实践锻炼的通知》两个文件说明高校辅导员存在专业化水平不高、职业化层次偏低及基层实践经验欠缺等问题,要求进一步加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推进“一融双高”的生成逻辑、现实挑战和应然策略
推进“一融双高”的生成逻辑、现实挑战和应然策略作者:梁天月古文珍来源:《广西教育·C版》2024年第06期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基于推进“一融双高”的生成逻辑以及面临的现实挑战,高校应通过“以优化组织机制为前提推进良性互动”“以增进理念的协调统一为抓手实现有机衔接”“以完善评价体系为保障为发展提质保量”“以创新融合手段为重点提升双向发展效能”等应然策略,实现全方位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校党建;高等教育事业;“一融双高”;生成逻辑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18-0009-042021年4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
通知指出“推动高校党的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推动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中提出,推进高校党建与事业发展“一融双高”,深入探索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路径。
“一融”是指通过深化高校党建工作与高等教育事业的融合,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高等教育的党性、政治性和先进性;“双高”则强调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应以高质量、高水平为目标,通过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
“一融双高”理论指导具有时代性与前瞻性,如何推进高校党建工作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融合往纵深发展,使“一融双高”实践取得明显的效果,是值得高等教育工作者理性审视的问题。
剖析推进“一融双高”生成逻辑与现实挑战,提出推进“一融双高”应然策略,是强化党建引领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
一、缘起:推进“一融双高”的生成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党建和业务的关系,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
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对高校教师的影响-最新教育文档
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对高校教师的影响高等教育发展实践说明,教师的综合素质高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
只有教师的修养水平提高了才能保证教育的水平,保证学生发展的高度[1]。
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3大重要职能,也是教师的工作内容,三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是衡量一个高等学校优劣的重要指标。
社会服务是高校对社会的回报,也是衡量高校社会影响力很重要的方面。
教学与科研虽然相对独立,但是具有内在联系的辩证统一体,并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而教学、科研又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
然而,不恰当的考评体系和职称评价体系,使得三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重科研轻教学、重社会服务的现象比较普遍。
如何协调三者之间的矛盾,既突出教学的主导地位,同时加强科学研究,达到最终服务社会的宗旨,全面提高教师内在能力,是目前高校教师甚至是决策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之间关系的认识误区1.1 教学为中心在高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3大功能中,教学和人才培养始终是第一位的。
评价一所高校的好坏,要看科研成果,更要看人才培养的质量,尤其对教学研究型的高校。
教学是教师的工作核心,是第一位的,也是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基础。
但有些教师刻意忽视了科研和社会服务对教学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有些年龄偏大的老教师。
随着高校招聘教师门槛的提高,年轻老师高学历,尤其在科研方面有较高的科研水平,老教师自认为自己年龄大了,安于现状,不愿意再涉及科学研究,认为科研是年轻教师的工作,自己只要把教学搞好就行了。
而近年来,我国某些高校设置了“教学型教授”,这让专心搞教学的老师看到了希望[2]。
同时也导致了知识层面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走向了忽视科研能力的极端,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不到位。
1.2 科研为中心科学研究是获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重要途径,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只有不断进行科学研究,才能丰富学科内涵,拓展学科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高校教师师德 服务社会
高校教师师德服务社会引言高校教师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角色,他们肩负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
高校教师师德是指教师在履行职责时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
具备良好的师德是高校教师成为优秀教育者的基本要求。
本文将探讨高校教师应如何发展和践行良好的师德,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1. 师德的内涵1.1 遵守法律法规高校教师首先应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尊重学校规章制度。
他们应该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在日常工作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不得违反国家政策和法律。
1.2 崇尚真理,追求知识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应始终崇尚真理,不断追求知识。
他们需要保持学术热情和创新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以更好地传播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3 尊重人性,关爱学生高校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他们需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高校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为他们的未来做好准备。
1.4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高校教师应该具备诚实守信的品质,言行一致。
他们需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在教学、科研等工作中不得作假、夸大事实或隐瞒真相。
同时,高校教师还应该尊重同行,互相合作,共同推动学术进步。
2. 发展良好的师德2.1 培养正确价值观高校教师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取向。
他们需要注重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追求真理、关心社会。
同时,高校教师自己也要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价值观念,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2.2 不断学习和提升高校教师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积极参与各种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
他们需要关注最新的教育理论和科研成果,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同时,高校教师还应该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参与实践项目和社会服务活动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2.3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高校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他们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在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实现校、企、师、生“四赢”——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劳经系服务社会、“服务助教”
从 高 职 院校 和 骨 干 校建 设 内 涵 的 高 度 及 自身 发 展 的 九项 ,其 中第六 项任务 就 是 “ 强 高等职 业 院校社 会 加
・
职 业教 育 ・
提 升社 会 服 务 能 力 ,实 现 校 、企 、师 、 生 “ 四赢 "
— —北Biblioteka 京 劳 动保 障 职 业 学 院 劳 经 系服 务 社 会 、“ 务 助 教 " 的探 索 服
孙 立 攻 口
( 京劳 动保 障职 业学 院 北 北京 10 2 ) 00 9
摘要 :加 强社会服务 能力建设是骨干校 建设的重要 内涵 ,也是 高职院校和教 师 自身发展 的 需要 。
一
干校要 “ 培养 区域产业 发 展急需 人 才 ,拓 展社 会服 务 技能 和新技术培 训 ,参 与企 业技 术创 新 和研 发 ,为企
、
理 念更 新 。从 内涵 建 设 和 自身 发 展 的 高 度 功能 ,面 向行业 企业 开展技 术服 务 ,面 向区域 开展 高
来认 识社 会服 务 工作 的重 要性
服 务 职能 与 普 通 高 校 相 比显 得 尤 为 突 出 。高 校 社 会 能力 ;面 向社 会 、 中职 学 校 开 展 高 技 能 和新 技 术 培
服务 的外 延 非 常广 泛 ,本 文 所谈 的 社 会 服 务 ,是 指 训 、成人 学 历教育 ,提高社 会 服 务 能力 …… ” 。教 育
在 这些新理念 的支撑 下,劳经 系教师创新为社会 服务模式 ,采 用 多种方式为社会提供 服务 ,并 以服 务 促教 学。社会服务不 图回报 ,但最终赢得 喜人 回报 ,实现 了校 、企 、师 、生的 “ 四赢” 。 关键词 :社会 服 务 ; 内涵建设 ;服 务 助教 ;“ 四赢” 中 图分类 号 :G7 9 2 1. 1 文献标 识码 :B 文 章编 号 :1 7 6 4—0 2 ( 0 1 3—3 —0 0 5 2 1 )0 1 4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推荐文档)
第一章高校教师职业概述1. 高校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社会职业,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并需要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职业。
2. 高校教师职业的道德性高校教师职业具有道德性,教师的师德本身就是教育的手段、形式和内容,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规定。
无德、缺德、失德、丧德、低德都无以为师。
第二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述1. 职业道德的概念职业道德也被称为行业道德,它是一般的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与人们的职业角色和职业行为相联系的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规范和准则。
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及基本内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必须遵守的行为、道德规范和准则的综合,是高等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实践所达到的自觉程度,是高校教师职业素质的核心。
基本内容包括:1、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道德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最基本的任务和职责。
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探寻规律2、高校教师学术研究的道德追求真理、秉承学术至上的原则;严谨求实、讲求学术诚信;勇于探索、旨在学术创新;团结协作、发扬学术民主3、高校教师社会服务的道德校教师的社会服务必须秉承社会利益至上的原则,必须遵守公共伦理。
利益交换中;义务履行中;奉献取向中;校内职责与校外服务关系中。
4、高校教师人际交往的道德与学生的交往;与教师群体的交往;与领导的交往;与学生家长的交往;与校外其他教师群体的交往;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服务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间的交往。
3.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1、对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撑功能宏观层面——国无德不兴21世纪的竞争是高科技人才的竞争,高科技人才需要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师德是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与核心。
2、对高校教师做好本职工作具有统领作用中观层面——业无德不旺1)师德是高校教师步入职业殿堂的必修课2)师德是高校教师胜任本职工作的重要资源3)教师道德人格的成熟是教师职业成熟的重要标志4)师德是照亮高校教师整个职业人生的光源3、对高校教师个人获得幸福人生具有心灵平衡价值微观层面——德行是心灵的秩序。
“财政学”课程思政:内涵逻辑、现实困境与提升路径
2024.1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一、引言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署。
自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在政策鼓励和规划指导的基础上,纷纷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全面推进高校所有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各门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提升立德树人的工作实效。
“财政学”作为一门研究治国理政之道、全面诠释“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思想的重要基础课程,其课程思政建设得到了高校教师的广泛关注,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现实困境及如何优化等难题。
基于此,文章在全面阐释“财政学”课程思政内涵、生成逻辑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其在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推进“财政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提升路径,以期助力高校落实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的协同育人改革,实现育人与育才高度契合的教育目标。
二、“财政学”课程思政内涵与生成逻辑课程思政是指依托课程这一载体,通过科学规划和系统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充分挖掘专业课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教书育人的要求落实在课堂教学上[1]。
从本质上看,课程思政就是一个思想引领、品格塑造和人生导向的价值教育过程[2],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专业课教学全过程,有效打破思政课“孤岛效应”,推进构建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财政学”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是指在“财政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在传授专业课程知识的基础上,深挖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承担起对学生价值观培育和精神塑造的职责,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从生成逻辑看,“财政学”是一门研究政府财政收支分配活动及其规律性的专业课程,具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天然优势。
首先,“财政学”课程的专业教学目标是阐2024年第1期(总第1449期)N o .1,2024S e r i a lN o .1449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H E I L O N G J I A N G E D U C A T I O N (T h e o r y &P r a c t i c e )收稿日期:2023-05-09修回日期:2023-06-06作者简介:邱强,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财税理论与政策。
大学文化资本:生成逻辑与积累机制
大学文化资本:生成逻辑与积累机制1. 大学文化资本概述大学文化资本是指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由于学术研究、教育资源、人才储备等方面的积累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价值。
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播和创新上,还体现在大学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学术氛围、社会影响力等方面。
大学文化资本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积累和传承来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大学作为知识的殿堂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学文化资本的形成离不开学术研究,大学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各种学科的研究和探索为大学文化资本的积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整理、传播和创新,大学文化资本得以不断壮大。
大学还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通过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进一步丰富了大学文化资本的内容。
大学文化资本的形成也与大学的人文精神密切相关,大学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培养人的场所。
人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这种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使得大学文化资本具有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责任感。
大学文化资本的形成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面都应该为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共同推动大学文化资本的积累和发展。
大学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1 定义与内涵大学文化资本是指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由学校、教师、学生等参与者共同创造和积累的知识、技能、价值观、传统和创新等非物质资源。
这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学术实力和社会地位。
大学文化资本的生成逻辑与积累机制是研究其形成、发展和传承的关键因素,对于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文化资本的生成逻辑是指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各种非物质资源是如何通过学习、交流、合作等方式逐渐形成的。
这一过程涉及到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等多个方面。
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第一章重点复习内容1 高等教育概念的基本点。
P5-7第一,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相比,最本质特点是其学术教育。
第二,高等教育另一个特点是教育专业性。
第三,高等教育还具有职业性。
第四,从高等教育在现代学制体系中的地位看,高等教育是在基础教育或普通教育(包括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最高层次教育,在现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又属于第三级教育。
概括起来说,高等教育是承担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职能的社会文化事业,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高深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具有学术性、专业性和职业性的教育。
2、高等教育的本质特点。
高等教育的本质特点是具有学术性。
3、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
4、高等教育的道德性。
5、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
P29-32第一,教师职业在社会劳动上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不同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物质生产、物质劳动。
第二,教师职业在经济学上是一种公共经济现象。
其劳动成果是一种公共产品,在社会效益上属于公益性事业的范畴。
第三,教师职业在社会劳动性质上,不仅是精神的、公共的,而且是个性化的。
第四,教师职业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伦理性或道德性。
6、高校教师职业的专业定位。
从职业性质看:教师是一种专业人员,高校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
将高校教师定位为一名专业人员。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高等教育的首要特点是学术性,这需要教师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术,并时刻进行专业训练,获得专业成长。
(2)从职业发展的角度上看,其发展目标必然是“专业”职业。
(3)教师的成长需要一个专业化的进程,而其成长目标必然就是“专业人士”7、高校教师职业的道德性。
P31-32第二章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道德、高校教师学术研究的道德、高校教师社会服务的道德、高校教师人际交往的道德。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属性。
特殊性、先进性、示范性、教育性、继承性和时代性、奉献性。
“破五唯”背景下“双师型”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2024年第7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基金项目: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2023年校 教学质量工程 教改项目 破五唯 背景下 双师型 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 (JG202314)的系列成果之一;广东省教育厅2021年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基于MOOC +SPOCs 教学模式的课堂革命研究与实践 以‘新媒体营销“课程为例 (GDJG2021141)的系列成果之一;2020年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20GYB60)的系列成果之一㊂作者简介:曹婷(1987-),女,江苏徐州人,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电子商务㊂对性建议,以提高职业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促进自身专业发展㊂参考文献[1]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 /OL ].(2020-05-28)[2022-12-15].http :// /src-site /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0-05-28.[2]刘淑华,周明杰.大学青年教师身份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0(06):142-145.[3]施惠平,张小华.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与自我效能感的实证研究 以江苏省某高校新一轮教改为背景[J ].教师教育学报,2016,3(04):112-118.[4]唐进.大学英语新手教师职业认同构建的自我对质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2015,36(02):34-41.[5]黄炎秋.大学英语教师自我教学效能感的实证研究[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5,33(06):114-118.[6]唐进.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量表编制[J ].外语界,2013,(04):63-72.[7]王笃勤.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外语界,2002,(05):17-23.[8]芮燕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实证研究[D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9]赖允珏,李臣之,陈瑶,等.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深圳市宝安区的调查[J ].教师教育学报,2018,5(06):37-46.[10]王丽娟,刘婷.教学之魂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积极动机[J ].外国语文,2012,28(02):139-144. 破五唯 背景下 双师型 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曹㊀婷(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珠海519090)摘㊀要:CIPP 评价模型继承了目标评价模式,将诊断性评价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统一,包含背景评价㊁输入评价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突显了评价的发展性和动态性㊂基于CIPP 评价模型构建持续改进的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完善职业教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测量评价体系,发挥体系中评价内容㊁评价维度㊁评价方法及 教师数据画像 状态数据采集各部分的作用㊂把教师数据采集和教师综合素质评价高度集成,为帮助 双师型 教师个性化发展,指导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实践与教师提升过程,高职教师综合素质评价均提供理论指导和操作指南㊂关键词: 破五唯 ;双师型;CIPP ;教师评价中图分类号:F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7.0471㊀研究背景1.1㊀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改进的新导向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㊁唯升学㊁唯文凭㊁唯论文㊁唯帽子的顽瘴痼疾㊂随后,国家及各部委出台了很多教育评价改革的相关文件,见表1㊂表1㊀2018-2021年国家科研评价改革及 破五唯 相关文件(部分)年份文件名发布机构20182020‘关于深化项目评审㊁人才评价㊁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 唯论文 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㊁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科技部教育部2021‘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人社部教育部㊀㊀中共中央㊁国务院2020年10月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系列改革意见,明确要求切实破除 五唯 顽疾,不断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增加 改进结果评价㊁强化㊃531㊃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7期过程评价㊁探索增值评价㊁健全综合评价 ㊂这些纲领性文件的颁布,表明了我国对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及人才评价改革的决心㊂同时,也对各级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提出了 破五唯㊁立新标 的挑战和要求㊂1.2㊀高职教师师资结构发展的新变化各类文件还多次提出优化评价方式坚持分类评价,鼓励不同类型高校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制定不同评价指标㊂ 双师型 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1985年就提出了可以聘请兼职教师来弥补师资不足的问题, 职教20 明确指出,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原则上要求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这意味着职业教育开启 双师型 师资时代㊂数量充足㊁优势互补㊁专业过硬㊁协同发展的结构化师资队伍的培养,亟须差异化评价体系的同步建立㊂1.3㊀原有教师评价与高职教育工作需求之间的矛盾当前,在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建设中仍存在有待提升与改进的地方㊂如,评价内容过于重视结果而轻视其过程,单纯地查看教师的科研成果㊁职业技能成果等,忽略了教师的日常工作成绩;缺乏评价结果的反馈,教师无法充分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该评价体系只是单纯地为了评价而评价,没有起到促进㊁提升的作用;评价形式㊁评价主体㊁评价标准均较为单一, 双师型 教师工作特点(如社会服务)被忽略;缺乏动态化考核,没有考虑不同类型教师的基础,忽略了增值评价㊂2㊀研究现状2.1㊀高校教师评价指标研究现状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激励高校教师,完善评价体系,学者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和研究,如表2㊂张雷洪等(2019)从高校教师基本工作内容入手,将科研㊁教学㊁思想品德作为一级指标进行延伸;蔺洪全和王国武(2013)考虑到了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形成了师德㊁教学㊁科研㊁人才培养㊁学科建设㊁社会服务为一级指标的评价体系;李颖和吴洪波(2006)从素质㊁职责㊁绩效㊁教育影响评价构建四维评价体系㊂谢飞等(2014)针对高职学院教师的特点,制定了思想政治表现㊁职业道德㊁工作态度㊁社会服务㊁专业技术水平㊁教育教学能力㊁科研能力7个一级指标㊂表2㊀高校教师评价指标研究现状出处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顿祖义㊁高寿斌(2010)德思想道德㊁师德师风㊁职业道德能知识素质㊁基本技能勤教学准备㊁课堂教学㊁实践(验)㊁教学㊁业务档案㊁下班辅导㊁工作量㊁授课门次㊁考勤绩科研能力㊁学生培养㊁教学评估刘晓娟㊁付立军(2021)科研成果论文㊁学术著作㊁专利科研项目初级评审㊁中期报告评审㊁结题报告评审李颖㊁吴洪波(2006)教师素质指标品德素质㊁文化理论素质㊁能力素质㊁身体心理素质职责评价指标教学准备㊁教学过程绩效指标教学绩效㊁教育成果教育影响评价指标教学反馈郑文昭(2013)背景教育背景㊁目标理念输入职业道德㊁能力素质㊁教学准备过程教学环节㊁专业建设成果教学工作量㊁教学效果谢飞㊁周积科等(2014)思想政治政治素养㊁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㊁社会公德工作态度学习态度㊁创新意识㊁合作意识社会服务自己参与的社会服务活动㊁培养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专业技术水平专业知识㊁专业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手段㊁教学效果㊁教学反思㊁业务学习和培训科研能力教研论文㊁课题参与蔺洪全㊁王国武(2013)师德思想表现㊁职业道德㊁师德获奖教学教学工作量㊁教学质量㊁教学改革㊁教学成果科研科研项目㊁论文论著㊁成果奖励㊁专利人才培养指导博士㊁博士后㊁指导硕士生㊁指导本科生学科建设学科发展㊁学术交流㊁人才队伍社会服务校内服务㊁校外服务张雷洪㊁叶华龙㊁孙琳源(2019)科研论文著作㊁科研项目㊁成果获奖㊁专利授权㊁学术职务教学出版教材㊁教学工作量㊁教学成果奖㊁学科建设思想品德政治表现㊁师德师风㊁工作态度㊁团队协作郑卡莉(2007)教师素质思想道德㊁知识素质㊁基本技能教学质量教学预备㊁课堂教学㊁实践教学㊁考试与评价科研成果学术论文或成果应用㊁科研立项㊁教学成果㊁科研获奖工作成绩工作量㊁授课门次㊁试卷分析㊁教学评估意见汇总㊁表彰奖励㊃631㊃2024年第7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2㊀基于CIPP模型的教师评价研究现状CIPP理论模型是教育领域得到普遍认同的一种评价模式之一,该评估模型是1965年美国最早应用于教育的评估,此后逐步推广到教师评估中,其特点是将计划㊁决策㊁实施㊁结果四个层面与教育规律相结合,将评价分为四个环节贯穿于教育的各环节㊂利用CIPP模式进行评价突出评价的发展性特点,传统的教育评价多注重检测评价对象的活动结果,而CIPP评价理论更加关注总结性和诊断性的相关功能,同时也更加关注评价对于结果的改进㊂把奖惩制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进行转变,突出评价对象自身的自主发展性,主要目的在于发现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提升其发展潜力,促进其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关注其持续高质量发展㊂CIPP理论模型在我国教师评价中同样得到广泛运用,国内学者将CIPP四步评价具化为不同的一级㊁二级指标㊂魏宝武和佟维妍(2015)将CIPP模型应用于高校教师能力评价体系,强调以人为本的评价原则,摒弃传统 一刀切 对所有学科教师评价的做法㊂郑文昭(2019)根据CIPP教育评价模式的四个维度,构建了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评价体系㊂黄洁和李臻颖(2020)在设计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时,明确评价内容有开放性和可伸缩性,评价者可根据具体的情况调整评价内容㊂吾超等(2021)在借鉴CIPP评价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护理学的学科特点,构建了高校护理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㊂通过对于现有文献的回顾,得到以下两个结论: (1)各高校已经意识到当前教师评价体系,尤其针对高职院校中 双师型 教师的评价尚不完善,尝试探索更加系统化㊁全面性㊁针对性的评价体系㊂(2)基于CIPP评价模型的内涵与特点,结合教师职业经历㊁教育背景㊁发展路径需求㊁岗位性质㊁专业领域和面向教学群体等差异性,能够应用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研究㊂在 破五唯 背景下,基于CIPP评价模型可以构建出 双师型 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既可以兼顾多元评价主体,亦能够坚持质量导向,增强 双师型 教师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㊂3㊀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 双师型 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研究方法3.1㊀构建 双师型 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框架,设计评价体系的指标本文基于CIPP评价模型,在 破五唯㊁立新标 思想指导下,充分考虑 双师型 教师岗位特点㊁发展路径等因素,搭建评价指标多维化㊁评价主体多元化㊁评价过程动态化的教师评价体系框架㊂基于理论的基本逻辑,具体把评价过程分为背景评价㊁输入评价㊁过程评价㊁结果评价四个环节贯穿于评价全程,分别设计新指标,以达到激励教师发展的目的㊂如下表3㊂表3㊀基于CIPP模型 双师型 高职教师评价体系与实施方法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一级指标学科基础能力资源配置能力育人行动能力绩效产出能力二级指标解析方向教师多维基础水平:学科背景㊁职业经验㊁发展路径需求㊁岗位性质㊁专业领域和面向群体特征等教师综合素质素养水平:政治立场㊁师德师风和职业认同感㊁知识技能等㊂教学资源获取能力:取得教学资源㊁个人能力提升,新技术新知识学习能力,以及参加培训和实践资源是否充足教学资源输入能力:教师职业道德㊁专业知识与技能㊁承接科研项目与社会服务能力㊂育人能力: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专业需求与教学结合能力㊁课堂管理与组织能力教科研能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能力;科研水平技能能力: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掌握水平㊁操作讲解示范与指导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承接真实企业项目的能力,承担智库的能力㊂素养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素养提升情况;教育效果:育人成效㊁学生发展等社会效益:教科研成果的辐射情况评估方法系统分析㊁调查㊁对教师评估报告的研讨等㊂将现有的人力及物资资源㊁评价程序设计等列出清单,并分析其合适性㊁有效性㊂追踪活动中可能有的障碍;提供详细的过程记录,以便日后用以解释结果;积极与教师互动,并观察他们的活动㊂对结果赋予操作型的定义,形成 教师数字画像 ,要运用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㊂㊀㊀背景评价,旨在根据评价对象的发展需求,评价现有条件和水平,以期能够衡量既定的发展方案是否与评价对象的发展方向相匹配㊂在针对 双师型 高职教师评价体系中,该层次集中评价教师的学科基础能力㊂考虑到 双师型 教师来源多样,包括企业兼职教师和行业能工巧匠,故此指标重在评估教师学科背景㊁职业经验㊁岗位性质等教师的多维基础水平,以及政治立场㊁师德师风㊁职业素养和知识技能等综合素质素养水平㊂在输入评价阶段,是在明确背景水平的基础上,评估各项资源支持㊁设施储备㊁人才素养是否能够保障方案的有效推进和实施,故在此阶段重点评价资源配置能力,包括教师在发展过程中,为个人能力提升获取学习资源㊁学㊃731㊃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7期习能力以及学习机会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主动输入资源的能力㊂过程评价则指全程监控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的细节,发现实施过程中的障碍和不足,以便后续的修正㊂该环节将育人行动能力定为一级指标,具体又分为育人能力,教科研能力㊁技能以及社会服务能力㊂最后是结果评价,即对成果产出的搜集和评价,并依据结果回溯到背景评价㊁输入评价和过程评价各个环节进行核对和评估㊂在此环节,重点考查 双师型 教师的绩效和成果产出的能力,包括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素养提升情况,育人成效和学生发展等教育效果,以及社会服务的成果㊂3.2㊀针对性细化评价指标和权重,保障教师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科的特殊性,教师的个性化和方法的科学性㊂首先,不同学科在二级指标的侧重有所不同,例如思政类教师应进一步细化政治觉悟㊁政策解读等方面的指标,并酌情增加其权重;商科类教师可更加关注教师将企业真实项目进行教学化改造的能力㊂其次,在面向不同评价对象时,需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和职业发展路径,例如科研型教师侧重科研成果转化的考核,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侧重其在社会服务或者对于学生实践指导方面的评价㊂总之,面对 双师型 教师的考核,要以个性化㊁动画化为原则,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指标的细化和权重的调整㊂3.3㊀基于过程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以及教师画像的呈现,实现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性评价针对不同阶段的评价特点,可选取科学的实施方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建立数字化教师数字画像,过程性㊁数字化跟踪记录教师发展㊂采集教师教学㊁科研㊁技能㊁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形成 双师型 教师大数据建设行动,建立 教师数据画像 ,进行教师大数据挖掘,使教师评价结果体现增值效能,支持学校决策,改进教师管理,优化教师服务㊂4㊀结语从理论上看,基于CIPP评价模式针对 双师型 教师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符合新时期对职业教师评价新要求㊂充分发挥CIPP全程性㊁过程性和反馈性等优势,构建新的维度量表,进一步深化和扩展基于CIPP评价模型的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丰富发展 双师型 教师评价的理论基础㊂从实践上看,针对 双师型 教师建立起一套兼具系统性和灵活性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充分考量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兼顾到 双师型 教师评价的特殊需求,以达到优化 双师型 教师评价标准㊁完善激励制度㊁促进队伍建设的目的㊂同时,此体系又具有可操作性,在综合考虑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改进结果性评价,强化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性评价,健全综合性评价,构建以师德师风和教学实绩为导向的高职教师多元化㊁差异化㊁质量导向的评价体系㊂参考文献[1]顿祖义,高寿斌.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0(11):85-86.[2]黄洁,李臻颖.基于CIPP模型的现代学徒制服装智造岗位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20):253-255.[3]李颖,吴洪波.高等学校发展性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6,8(5):144-146.[4]蔺洪全,王国武.基于AHP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理论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7):38-42.[5]刘晓娟,付立军,范玥,等. 破五唯 背景下高职科研评价画像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21):15-18,24.[6]魏宝武,佟维妍.基于CIPP模型的高校教师教育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5,0(40):76-77.[7]吾超,杜艳玲,李爽,等.基于CIPP评价模式构建高校护理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21,28(8):47-50.[8]谢飞,周积科,宁苗,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评价体系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3):1-4.[9]张雷洪,叶华龙,孙琳源,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研究[J].数字印刷,2019,(3):131-142. [10]郑卡莉.高职院校的教师评价体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23-09-12].[11]郑文昭.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3,(6):28-31.声㊀明本刊2024年第2期‘基于模块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一文,应作者李晓莉要求,补充署名单位为 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㊂㊃831㊃。
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现实困境与具体路径
通过组织交流与分享活动,让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经验,促 进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搭建教师社会服务实践平台
1 2 3
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 ,让教师在企业实践中了解社会需求和行业动 态。
鼓励教师参与横向课题研究
通过鼓励教师参与横向课题研究,让教师在研 究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和综合素质。
VS
意义
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现实 困境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具体的提升路 径,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服务水平,增强高 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为培养更多高素质 技能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研究目的与方法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现实困境,探讨具体的提升路 径,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参考。
现实需求分析
行业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行业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更强的 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教师需求
高职院校教师自身也面临着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现实需求,以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
03
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 力提升的现实困境
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认知不足
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 力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出具体的提升路径和 建议。
02
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 力提升的背景
政策环境分析
政策鼓励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参与社会服务, 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面临的挑战
尽管政策环境对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有积极推动作用,但在实际操作 中仍存在诸多挑战。
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主体化分析
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主体化分析梁永平【摘要】T he subjectification of teachers in serving the society is key to fulfilling universities'duty of social services . It involves not only teachers'attitudes , teachers'knowledge ,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relationship , but also policies of universities . Consciousness in teachers'attitude is in nature professional consciousness , which is the foundation of teachers' subjectification in serving the society . Through serving the society , teachers can optimize and develop their knowledge structure ,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social service tasks exerting difference influences . Establishing good service relationship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eachers' serving the society . Policies should be made to provide guarantee for the teachers'subjectification in serving the society needs policy guarantee .%教师服务社会的主体化是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关键。
科研课题论文: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途径探析
108173 社会其它论文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途径探析[DOI]1013939/jcnkizgsc20xx年)》提到:“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以服务为宗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国家纲要精神为指导,重视和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力。
高校教师是承担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主体,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层面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
高职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是指教师利用自身的特长为地方经济服务,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咨询服务以及开展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服务等,并通过社会服务的过程实践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职能的延伸。
高职教师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可以使自身的发展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获得更广阔的自由空间。
2制约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因素21教师对社会服务工作意识淡薄受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影响,教师的职能甚少有社会参与方面的内容,部分教师认为做好校内教学工作就足够了,对于提供社会服务缺乏热情。
而关于社会服务这个现代大学的职能之一,国家政策出台的时间并不太长,部分教师对此认识还不充分。
他们意识不到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进行社会服务,意识不到能进行良好的社会服务是一个合格高职教师必备的素质,意识不到社会服务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意识不到社会服务能促进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
高职院校教学目标之一是向社会提供企业一线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因此高职院校教师不仅应是教学领域专家,还应是企业行业专家,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完美结合在一起。
22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有所欠缺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拥有较强的教育理论知识,但对职业、行业了解很少,缺少专业工作生产实践经验,部分教师出现了教、学、做脱节的情况,使得高职教师进行社会服务工作的能力不强。
这就导致:一方面社会服务内容较单一,开展员工培训多,而以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为对象、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的科技研究和开发则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有的社会服务效果不佳,缺少实践经验,导致内容和方式不能与企业有效对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角度提出政策性建议,发挥思想库的功能,而不是
仅仅充当国家政策的解读者和宣讲者。第二是捕捉 社会发展、市场变化最新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要 求教师能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历史、现状和产生的
作为高校职能之一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从满
足社会的现实需要出发,利用自己的智力与能力优
势,直接为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提供的一系列活 动。当前,伴随社会转型、高等教育经济功能的凸显 以及社会问责意识的增强,高校社会服务工作的意 义和价值逐步得到重视,其内容和形式亦日趋丰富 多样。在此背景下,高校社会服务活动逐渐从民间 性质的“各取所需”行为演绎为政府主导的制度设 计。时至今日,促进高校深入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已
理好两方面问题:
首先,应改变外部对高校社会服务工作的两种 片面认识。第一种片面认识是无限扩大高校提供服 务的能力,把高校教师视为地方部门工作的免费救
火队、装点场面的造势者、招之即来的服务人员。从 长远来看,这种片面认识将使高校教师不堪重负。
找与发现问题的能力,即教师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 和确定问题的敏锐性;认识与理解问题的能力,即教 师能充分认识问题的性质,准确把握问题的整体概 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教师能对问题进行恰
供氛围和保障。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同
恰当的言语沟通和情感交流,语言表达清晰有条理;
学习和发展能力,即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工作
样需要高校内、外部环境创设与之相应的发展条件。 1.促进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发展的外部环境
塑造
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积累知识与经验,掌握科
学学习方法,及时更新和掌握与服务工作需要相适 应的知识、技能;沟通与合作能力,即具有民主作风
时,更重视成果的转化,即注重产学研用的结合,能 依据社会、经济、行业发展的需要创新知识和技术, 不断把自己创造的新知识、新发明用于直接推动社 会、经济发展。第四是与实践话语的融通能力。一 般说来,高校教师所擅长的专业理论话语体系,与社 会公众及对应行业所据有的实践话语体系存在较大
差异。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拥有较强的话语系统的 融通能力,能熟悉、掌握自身专业所对应行业的话语
万方数据
囊囊藤81
能力三分说,我们认为,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同样 蕴含上述三种能力成分:有些能力具有跨学科、跨专 业的特点,是任何一个主体从事社会服务活动时所
需要的、共通的能力成分结构;有些能力原本彰显于
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中,但具有可迁移性,能
用之于社会服务工作;而还有些能力则是高校教师 参与高水平社会服务工作所独有的素质要求。
于从管理范畴强调高校整体的社会服务意识与职
责,而未涉及如何认识高校教师个体社会服务能力
的内涵、如何提高教师个体的社会服务能力等问题。 第二,在学术层面,现有文献资料多聚焦于构想推进
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策略、措施,同样鲜有研究 者把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问题作为研究主题。 简言之,在13趋强劲的高校社会服务动向中,高校教
社会服务工作与社会服务能力发展的现状。 (2)高校应不断增强教师的社会服务责任感。
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既是高校教师社会 服务能力中通用能力的组成部分,又是推动高校教 师自觉发展其他社会服务能力成分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高校应想方设法匡正和提高教师对社会服务
要求教师在“个人发展计划”中必须包括“兼职工 作”、“行业考察”、“开展开放型设计及应用研究”等 等。除此之外,为保证教师社会服务学习的实效性,
【摘要】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审视,社会服务能力并非高校教师“与生俱来”的素质构成。教师高
水平服务社会,不仅要求其具备与之相应的通用能力和可迁移能力,还须拥有前瞻能力、捕捉信息能力、成果转化 能力以及与实践话语的融通能力等。高校教师高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的生成,既需要在高校外部营造有利于教师服 务能力发展的良好氛围,也需要在高校内部处理好教师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等职责的关系,不断增强教师服务社 会的责任感,改革现行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与教师服务评价制度,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师服务学习制度。
从高校外部来看,政府与社会无疑是高校教师
专业能力发展外部环境的主要构成因素。基于高校
和协作意识,能与专业同行、服务对象进行有成效的 交流合作;信息处理能力,即具备在社会服务活动中 持续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2.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可迁移能力 高校教师社会服务的可迁移能力主要包括:查
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视角,我们认为,应妥善处
当的解构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决问题方案;创造性
第二种片面认识是对高校社会服务工作的短视性期
待,只关注高校社会服务对某一个体或机构的眼前 利益旧1,只关注高校社会服务活动经济利益和经济
的思考能力,即教师富有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创 造性开展想象、猜测和逻辑推理。从高校教师专业 工作实践看,上述能力主要体现于教师的教学和科
数学校(约占10%左右)在教师晋升职务时给予社
会服务的位置几乎和教学、科研一样。”¨1我国高校 也应根据自身定位和类型,决定三大职能之间的取
触社会实践。从职后教育看,研究表明,教师的各种
专业能力有21.95%于大学前形成,12.74%于大学
舍关系,不同类型大学应有侧重地选择社会服务定 位。从现实情况看,鉴于教师时间与精力的有限性, 对社会服务工作相对侧重的地方高校,应改变对教 师面面俱到的考核要求,可适当降低教师年度考核 的教学、科研工作量标准,从而改变当前地方高校教
师社会服务能力问题似乎被默认为一个无须深究的 话题而远离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野。
年)》第二十一条明确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 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2012年4月 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 意见》第十六条同样规定:要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 力,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
80鬻壤慧2013年筹2期
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内涵与生成逻辑
曹如军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淮安223300)
、泸t护々尹q护口8q尹、沪矿矿。p口口、护口镕、d自∞8矿矿∞尹。,8≈,。。口98q目e,。。自’e,8e8。8e日、4尹e7。矿。p。9e,8。,。q8矿q护《庐q尹。,8口尹、沪口自
【关键词】 【作者简介】
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内涵;生成条件
【中图分类号】
G6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8418(2013)02—0080—03
曹如军(1973一),男,江西上饶人,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一、社会服务能力并非高校教师
“与生俱来”的素质构成
种社区服务活动、暑期“三下乡”活动等;而专业性 较强的社会服务工作,如,为地方政府的行政决策提 供信息处理、咨询服务等活动,则需要以高校专任教
次,高校教师的入职教育多以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
升为指向。最后,高校教师的职后教育通常为学历
补偿和提升理论水平性质的在职进修。基于此,我 们有理由认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全环节,尚呈现 专注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发展的态势,而社会服务能 力还未纳入专业发展视野,因此,社会服务能力充其
1.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通用能力 从满足教师高水平社会服务工作的成效需要来 看,我们认为,高校教师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的通用能 力应包括: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即能正确认识到社
会服务于学校、教师及学生发展之要义,自觉履行服 务社会的责任;交流表达能力,即能与服务对象进行
特点、话语结构、特有用语和表达方式,并自如运用 实践话语系统。 三、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生成与发展条件 环境既是对人发展的规约,又能为人之发展提
师教学、科研工作压力过大,难以投入更多时间参与
期间形成,65.3l%于职后形成M1。高校教师社会服
务能力的提升,也主要在职后教育。基于这一认识, 我们认为,应在教师职后教育阶段建立较完善的教 师服务学习制度。这种指向高校教师发展的服务学 习制度在内容上主要包括:激励教师承担对应行业 的兼职工作或担任顾问,与对应行业开展合作科研,
教师以自身专业为依托,以专业相对应的行业的深 层次需求为内容指向的一种自我提升过程。
其次,要做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顶层制度设
计。众所周知,制度是对主体行为的规约,高校教师
展趋势,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能自觉地、经常地关
注到与其专业对应的社会领域的政府需求,能.OL长
专业发展方向的确立与变革离不开制度指引。从高
的地位;而社区学院主要考虑教学评价,同时,有少
社区参与专业社会实践。从人职教育看,要把社会
服务能力的提升纳入入职教育的全过程。在岗前培 训阶段,应借助报告会、文件解读、合作单位参观走
访等形式不断增强新任教师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在新教师工作的第一年,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和组 织新教师,在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指导带动下密切接
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政策不可或缺的部分。如,《国 家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的服务能力,显然又是影响和制约高校社会服务质 量的关键因素。 然而在现阶段,有关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 内在构成与生成条件的理性认识尚存在明显短板。 具体表现在:第一,在政策层面,对高校社会服务的 关注和介人,多停留于宏观视阈的要求与规约,即限
价值。这种服务价值观念的异变,将致使高校教师 的社会服务工作难以避免唯经济化的趋向。为给教 师营造一个指向明确、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我们认 为,应促使高校外部明确高校与被服务对象之间并 非救赎者与被救赎者的关系,高校教师服务社会其 本质不是获得狭隘的经济双赢,而意在构筑一种对 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对内促进教师教学、科研的 互动关系。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发展,是高校
量是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发展中的“副产品”,而并 非高校教师必然的专业素质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