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系列课程介绍(华中师大精品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学系列课程”情况简介
一、教学队伍
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文艺学系列课程负责人为王先霈教授。

主讲教师:王先霈教授、胡亚敏教授(文学批评)、孙文宪教授(文学理论)、王耀辉副教授(文学文本解读)。

王先霈教授多年从事文艺学的教学和研究,先后讲授过“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和“文学文本解读”等多门本科课程,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深厚的学术积累。

授课视野开阔,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孙文宪教授长期从事“文学理论”课的教学,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讲课逻辑性强,条理清晰,注意课本内容与相关课外知识的结合,深入浅出。

胡亚敏教授长期从事“文学批评”课的教学,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授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注重研究成果与教学内容的结合。

王耀辉副教授长期从事“文学文本解读”课的教学,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针对学生具体实际,结合课程特点施教,注重启发教育和调动学生参与,内容细致具体,联系实际。

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参与文艺学系列课程教学的教师共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1 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3人。

55 岁以上2人,45岁以上3人,35岁以上1人,30 岁以下1人。

除上述的主讲教师外,刘安海教授(今年已退休)、修倜教授、王济民副教授、徐敏讲师,均参与了文艺学系列课程的教学、教改和教材编撰。

为提高教学质量,文艺学还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如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博士徐敏,由孙文宪教授负责辅导。

经过2 年的教学实践,徐敏已积累了相当的教学经验,学生有较好的反映,能够独立承担“文学理论”课程的全部教学。

通过文艺学系列课程的改革和教学,形成了一个团结协作的教学团队。

在王先霈教授的领导下,相继完成了多项重大的教学改革和教材编撰项目,多次获得省部级和国家级的奖励。

3、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从1980 年开始,王先霈教授就开始带领文艺学专业的教师,着手探讨本科文艺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教材的改革问题。

改革的思路是力图解决我国高等学校文学专业的文艺学课程与学生学习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表现为,文艺学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文学概论》这门课程实现的,其目的本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艺思想,系统掌握文学基本理论,培养理论思维的能力和分析、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但是现有的教材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却因为偏重理论观念的灌输而忽略了对欣赏和批评能力的训练。

80年代以后,由于国外各种新的理论思潮的涌入,这种偏向在《文学概论》教学中更为突出。

再加上近十多年来,由于中学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青少年课余接受优秀文学作品的机会明显减少,其文学修养和理论知识,都难以适应《文学概论》这门课程。

学文学的大学生厌倦《文学概论》,已经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

为此,王先霈教授提出对文艺学的教学进行体系性改革的思路,按照这一思路,我们依序设置了“文学文本解读” 、“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三门必修基础课。

“文学文本解读”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具体文本的鉴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并使之初步了解一些文学常识。

“文学理论”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文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的能力。

“文学批评” 课程则是在学习以上两门课的基础上,通过介绍20 世纪发展较为成熟的各批评学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着重于培养学生观察新的文学现象的习惯和对之作出反应的能力,培养参与文学批评实践的能力。

三门课有明确分工,交叉处则此详彼略,相互衔接、相互补充。

在三门课之外,
再开设若干门选修课程,深化和巩固基础课程所学的知识和能力。

参与文艺学系列课程改革的成员,由王先霈教授领衔,近几年来先后集体承担了以下教学科研 项目:
① 、文艺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教育部教高厅 [1998]8号)(1998 — 2000年)
② 、文艺学课程体系的改造研究(教育部“面向 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 ③ 、文科学生文学素质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教育部
[I] (2001 — 2003年) 获以下教学奖励:
① 、 2001 年获湖北省 ② 、 2001 年获教育部 ③ 、 2002 年获教育部 二、教学内容
1、课程内容
文艺学系列课程包括“文学文本解读” 、“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三门课程,下面分别予以 介绍:
① “文学文本解读” “文学文本解读”原是作为“文学鉴赏”性质的课程、以选修课开设。

教师、授课学时、授课 内容以及在哪个学期开设,都没有统一的规划,有一定的随意性。

在文艺学系列课程改革的实践中, 我们对这门课程的认识逐渐清晰,明确了“文本解读”课作为文艺学系列课程学习的入门性质,确 定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但又强调,这门课并不是单纯的文学鉴赏,它还要为 文艺学其他课程的学习打基础,在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在一 定程度上分担“文学理论”课的部分内容,如有关文学体裁的一些理论知识。

明确了课程的性质和功能, 推动了这门课程的改革。

其主要体现为: 确定在大一上学期开设 “文 学文本解读”课,其教学目标使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传授相关的文学常识。

课程内容:以文学体裁为类别组织课程结构即教学单元,以不同体裁的主要特征作为各单元的 教学主题,以具体的文学文本作为教学对象;通过文学文本的分析讨论,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讲授 与之相关的文学常识。

为学习进一步学习“文学理论”打基础。

② “文学理论”
从 1980 年之初,文艺学即开始进行“文学理论”课程的教改,并于 80 年代中期出版了由孙子 威教授主编的《文学原理》 ,在国内有较好的反响。

这本教材的主要特点是吸收了国内外文学理论研 究的新成果,有编写者自己的文学见解。

从 80 年代后期开始,对“文学理论”课程的改革纳入“文艺学系列课程改革”的框架之中,从 系列课程的角度确定“文学理论”课的教学和教材,逐渐形成了我们对“文学理论”这门课程的新 认识,即强调“文学理论”教学的“三基”性:对其他中文课程来讲,本课应讲授相关的理论基础 知识;对文学理论本身来说,本课应传授成熟的而不是探索性的、公认的而不是个人的基本理论; 对培养学生来讲,本课应注重基本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基本的理论方法的传授。

我们是针对国内“文学理论”教学和教材的现状提出这些问题的。

由于国外各种新的文学理论 涌入,在“文学理论”的教学实践和教材编撰中,出现了内容越来越多、各种观点参杂、偏重自己 的“一家之言” 、追求完整“体系”等偏向,忽略了“文学理论”作为大学本科基础课,在内容和知 识上应有科学性、可靠性和普遍性的基本要求。

为此, 我们明确了在文艺学系列课程中, “文学理论” 课的主要内容是讲授古今中外比较成熟的、 经过文学创作实践检验的各种文学理论知识,以讨论的方式评述各种理论的价值与方法,强调教学 内容的客观性、普遍性而不是讲一家之言,突出课程内容的开放性,给学生思考和选择的空间,为
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优秀教材
一等奖”
学生进入“文学批评”学习打好理论基础。

③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 是文艺学系列课程的改革的牵头课程。

设置本课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改变过去的 “文 学理论”课从概念到概念、忽视批评实践操作的偏向。

因此,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强调批评方法的 讲授和批评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突出批评方法的介绍,在授课实践中强调要结合具体的批评文本, 分析和讨论各种方法的特点及其操作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内容,也强调学生对具体文本的分析。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多次编撰《文学批评》教材,对这门课的特点和要求我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因此在新的教材编写上,特别强调“文学批评”课与“西方文学批评史”一类课程的区别,后者是 对各种批评流派的介绍,而本课要突出的则是批评方法和实践能力。

在我们正在编写的新教材中, 这一点将作为本课程和本教材的改革重点。

通过文艺学系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基础上,掌握文学理论基础知识, 形成开放的文学意识,并具备分析和评论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2、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文艺学系列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上, 首先强调三门课程之间既有分工又相互衔接的关系, 每门课既又自己的独立性,又必须考虑与其他课程的配合。

这样做的效果之一,是突出了各门课程 的特点:文学文本解读致力于感性鉴赏能力的培养,文学理论致力于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文学批 评致力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其次是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在融知识传 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一体做法上,都有了更明确、更具体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如因为有明 确分工,三门课的内容安排相对单纯了;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 “文本解读”可以照顾鉴赏的特殊 要求,“文学理论” 可以偏重于课本知识与新的理论知识的结合; 三门课对知识、 素质与能力的结合, 也有了不同的侧重。

这对学生的鉴赏能力的提高、理论水平的提高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均有显 著效果。

3、实践教学 文艺学系列课程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特点, 在教学实践上采用了不同的实践方式。

读”在教学实践强调广泛接触各种文学作品,强调通过鉴赏实践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教学实践上强调多接触各种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的文本,并按照学习内容,有针对性的推荐相关 的材料,组织学生讨论不同理论文本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的特点,注意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

“文
学批评” 在教学实践上强调文学作品分析能力和技巧的提高, 不仅要求学生阅读各种批评文本, 更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强调批评写作的实践。

四、教学条件 1、教材及相关资料 教学改革和教材改革并重, 通过二者的互动推动教学和建设队伍, 通过教材改革促进教学改革,是文艺学系列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

文艺学系列课程的改革先后运作了近 20 年,至今依然在继续。

在 果。

最初
由王先霈教授领衔,在 80 年代作为选修课开设了“文学评论” 评论教程》。


教材 1988 年由国家教委确定为高校文科教材。

以“文学评论”课程和教材为依托
的 教学研究成果, 1993 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由王先霈教授领衔,文艺学专业在 1998 年又承担了教育部 “面向 21 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项目“文艺学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 , 以项目形式进一步实施文艺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同时编撰和出版了由王先霈教授总主编的“文艺学 系列教材”,即“教育部面向 21世纪课程教材” 《文学文本解读》 、《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原理》 。

这一教学改革实践 2001 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湖北省人民政府“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 一等奖”;“文艺学系列教材” 2002 年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

文艺学系列课程使用的就是这套教材,并力求的通过教学实践,不断修订和提高这套教材。

2、实践教学条件
鉴于师范院校学生较多,各种课堂基本上是 200 人以上的大课堂,在教学环境和技术上我们都 有较大的限制,有待改进。

不过在基地班的小课堂上,文艺学系列课程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 都较为充分地利用了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技术。

如开设各种讲座,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鼓励并给学生提供使用计算机学习的条件;尽一切可能使学生有观摩影视作品及其他文艺作 品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学文本解 “文学理论” 使教学改革依托于教材改革, 20 年里,先后取得一系列成 ,并编写出版了教材《文学
3、网络教学环境
文艺学系列课程均制作了多媒体教材,通过网络学院在校外教学中已广泛使用。

在校内教学中,作为某些章节教学的辅助教材。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文艺学系列课程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来补充课堂讲授:文学作品研讨;理论观点分析;专题讲座;论文写作和讨论等等。

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问题的思考,为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供了依据。

2、教学手段以影视艺术作品的观摩辅助课堂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