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系列课程介绍(华中师大精品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学系列课程”情况简介

一、教学队伍

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文艺学系列课程负责人为王先霈教授。

主讲教师:王先霈教授、胡亚敏教授(文学批评)、孙文宪教授(文学理论)、王耀辉副教授(文学文本解读)。

王先霈教授多年从事文艺学的教学和研究,先后讲授过“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和“文学文本解读”等多门本科课程,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深厚的学术积累。授课视野开阔,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孙文宪教授长期从事“文学理论”课的教学,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讲课逻辑性强,条理清晰,注意课本内容与相关课外知识的结合,深入浅出。

胡亚敏教授长期从事“文学批评”课的教学,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授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注重研究成果与教学内容的结合。

王耀辉副教授长期从事“文学文本解读”课的教学,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针对学生具体实际,结合课程特点施教,注重启发教育和调动学生参与,内容细致具体,联系实际。

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参与文艺学系列课程教学的教师共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1 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3人。55 岁以上2人,45岁以上3人,35岁以上1人,30 岁以下1人。除上述的主讲教师外,刘安海教授(今年已退休)、修倜教授、王济民副教授、徐敏讲师,均参与了文艺学系列课程的教学、教改和教材编撰。

为提高教学质量,文艺学还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如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博士徐敏,由孙文宪教授负责辅导。经过2 年的教学实践,徐敏已积累了相当的教学经验,学生有较好的反映,能够独立承担“文学理论”课程的全部教学。

通过文艺学系列课程的改革和教学,形成了一个团结协作的教学团队。在王先霈教授的领导下,相继完成了多项重大的教学改革和教材编撰项目,多次获得省部级和国家级的奖励。

3、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从1980 年开始,王先霈教授就开始带领文艺学专业的教师,着手探讨本科文艺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教材的改革问题。改革的思路是力图解决我国高等学校文学专业的文艺学课程与学生学习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为,文艺学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文学概论》这门课程实现的,其目的本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艺思想,系统掌握文学基本理论,培养理论思维的能力和分析、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但是现有的教材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却因为偏重理论观念的灌输而忽略了对欣赏和批评能力的训练。80年代以后,由于国外各种新的理论思潮的涌入,这种偏向在《文学概论》教学中更为突出。再加上近十多年来,由于中学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青少年课余接受优秀文学作品的机会明显减少,其文学修养和理论知识,都难以适应《文学概论》这门课程。学文学的大学生厌倦《文学概论》,已经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

为此,王先霈教授提出对文艺学的教学进行体系性改革的思路,按照这一思路,我们依序设置了“文学文本解读” 、“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三门必修基础课。“文学文本解读”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具体文本的鉴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并使之初步了解一些文学常识。“文学理论”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文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的能力。“文学批评” 课程则是在学习以上两门课的基础上,通过介绍20 世纪发展较为成熟的各批评学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着重于培养学生观察新的文学现象的习惯和对之作出反应的能力,培养参与文学批评实践的能力。三门课有明确分工,交叉处则此详彼略,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在三门课之外,

再开设若干门选修课程,深化和巩固基础课程所学的知识和能力。

参与文艺学系列课程改革的成员,由王先霈教授领衔,近几年来先后集体承担了以下教学科研 项目:

① 、文艺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教育部教高厅 [1998]8号)(1998 — 2000年)

② 、文艺学课程体系的改造研究(教育部“面向 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 ③ 、文科学生文学素质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教育部

[I] (2001 — 2003年) 获以下教学奖励:

① 、 2001 年获湖北省 ② 、 2001 年获教育部 ③ 、 2002 年获教育部 二、教学内容

1、课程内容

文艺学系列课程包括“文学文本解读” 、“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三门课程,下面分别予以 介绍:

① “文学文本解读” “文学文本解读”原是作为“文学鉴赏”性质的课程、以选修课开设。教师、授课学时、授课 内容以及在哪个学期开设,都没有统一的规划,有一定的随意性。在文艺学系列课程改革的实践中, 我们对这门课程的认识逐渐清晰,明确了“文本解读”课作为文艺学系列课程学习的入门性质,确 定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但又强调,这门课并不是单纯的文学鉴赏,它还要为 文艺学其他课程的学习打基础,在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在一 定程度上分担“文学理论”课的部分内容,如有关文学体裁的一些理论知识。

明确了课程的性质和功能, 推动了这门课程的改革。 其主要体现为: 确定在大一上学期开设 “文 学文本解读”课,其教学目标使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传授相关的文学常识。

课程内容:以文学体裁为类别组织课程结构即教学单元,以不同体裁的主要特征作为各单元的 教学主题,以具体的文学文本作为教学对象;通过文学文本的分析讨论,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讲授 与之相关的文学常识。为学习进一步学习“文学理论”打基础。

② “文学理论”

从 1980 年之初,文艺学即开始进行“文学理论”课程的教改,并于 80 年代中期出版了由孙子 威教授主编的《文学原理》 ,在国内有较好的反响。这本教材的主要特点是吸收了国内外文学理论研 究的新成果,有编写者自己的文学见解。

从 80 年代后期开始,对“文学理论”课程的改革纳入“文艺学系列课程改革”的框架之中,从 系列课程的角度确定“文学理论”课的教学和教材,逐渐形成了我们对“文学理论”这门课程的新 认识,即强调“文学理论”教学的“三基”性:对其他中文课程来讲,本课应讲授相关的理论基础 知识;对文学理论本身来说,本课应传授成熟的而不是探索性的、公认的而不是个人的基本理论; 对培养学生来讲,本课应注重基本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基本的理论方法的传授。

我们是针对国内“文学理论”教学和教材的现状提出这些问题的。由于国外各种新的文学理论 涌入,在“文学理论”的教学实践和教材编撰中,出现了内容越来越多、各种观点参杂、偏重自己 的“一家之言” 、追求完整“体系”等偏向,忽略了“文学理论”作为大学本科基础课,在内容和知 识上应有科学性、可靠性和普遍性的基本要求。

为此, 我们明确了在文艺学系列课程中, “文学理论” 课的主要内容是讲授古今中外比较成熟的、 经过文学创作实践检验的各种文学理论知识,以讨论的方式评述各种理论的价值与方法,强调教学 内容的客观性、普遍性而不是讲一家之言,突出课程内容的开放性,给学生思考和选择的空间,为

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优秀教材

一等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