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apter 1:The Renaisssance Period 文艺复兴时期
The Neoclassical Period is the English literature between the return of the Stuarts to the English throne in 1660 and the full assertion of Romanticism which came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Lyrical Ballads by Wordsworth and Coleridge in 1798.
概念词源和定义文艺复兴一词,源出意大利语rinas- cita,意为再生或复兴。

14世纪时,新兴资产阶级视中世纪文化为黑暗倒退,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则是光明发达的典范,力图复兴古典文化,遂产生“文艺复兴”一词,作为新文化的美称。

这种提法在诗人F.彼特拉克和小说家G.薄伽丘的作品中已经出现,15~16世纪流行。

1550年,G.瓦萨里在其《艺苑名人传》中,正式使用它作为新文化的名称。

此词经法语转写为renaissace,17 世纪后为欧洲各国通用。

19世纪,西方史学界进一步把它作为14~16世纪西欧文化的总称。

它标志着欧洲近代历史文化发展的第一阶段。

II Christopher Marlowe 克里斯托夫马洛(诗革命性的一句话)
Marlowe is the greatest playwright before Shakespeare and the most gifted of the university wits.
克里斯托弗·马洛是莎士比亚以前英国重要的戏剧家,他在多部作品中塑造的时代巨人形象及无韵体诗剧形式对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特别是莎士比亚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马洛对英国戏剧的贡献巨大,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真正创始人.
马洛的艺术成就在于他完善了无韵体诗,并使之成为英国戏剧中最主要的文学形式。

马洛以他那“雄伟的诗句和澎湃的激情”给无韵体诗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蓬勃发展。

为此,马洛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而这种夸张并不是纯粹的语言上的夸张,它是指用韵文诗传达诗歌的豪迈和力度。

马洛创造独特的英雄形象是他为文艺复兴所作的又一项贡献。

这种英雄是中古道德剧中暴君等形象的新发展,有着独立的精神和勃勃野心,勇敢地面对来自不管是上天还是人间的各种挑战。

这种英雄形象最好地体现了马洛的人文主义观,即强调个人的尊严和能力。

剧中的英雄人物不断地渴求着权力、知识和荣耀,如帖木儿与浮士德都是典型的例子。

尽管马洛精于无韵体诗和制造戏剧效果,但他在戏剧结构上远不如莎士比亚。

作品选读:
1.《浮士德博士的悲剧》(The Tragical History of Dr. Faustus, 1589)是马洛最伟大的剧作品,像《帖木儿大帝》一样又是一部“巨星陨落”式的悲剧。

该剧取材于一个古老的德国传说。

浮士德是一位了不起的学者,渴求各方领域的知识。

他对中世纪一成不变的学科(神学、哲学、医学与法律)深感厌烦,为了获取新知识遂求助于一种黑色魔术。

通过咒语他结识了梅菲斯特,即魔鬼的仆从。

浮士德与魔鬼达成协议,他将他的灵魂出卖给魔鬼,作为交换,魔鬼则要在此后的24年中满足浮士德所有求知的愿望。

在魔鬼的帮助下,浮士德充分利用其妖术,见到了教皇亚历山大大帝以及绝代佳人希腊王后海伦,同时,浮士德也承受着内心强烈的煎熬,这一切都表现在善良天使与罪恶天使的表情里。

24年合约期满,浮士德求助上帝无效,终于在时钟敲响12下的时候,他的灵魂被劫向地狱。

剧本充分肯定了知识可以征服自然和实现理想的伟大力量,它赞扬了人对知识、力量与欢乐的热爱,揭示了人们在当时严酷的道德秩序中意识到这些渴求要付出的代价。

而时间的限制则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酷的现实。

浮士德这个为追求无所不能的权力而将灵魂出卖给魔鬼的形象具有凝重的悲剧色彩和深刻的讽喻意义。

剧本主导的道德精神是人文的而非宗教的。

(课文选读为第一幕,是有关于与魔鬼签协议的情节。

)
2.《激情的牧羊人至心爱的姑娘》(The Passionateshepherd To His Love)
这首短诗是英国文学诗中最优美的抒情诗之一。

他继承了田园抒情诗的风格。

诗中的牧羊人享受着乡村生活,满怀着对爱人的纯洁感情。

通过描写恋人们在无世事尘嚣干扰的大自然怀抱中的生活,作者表达了一种不可言传的真情。

著作
《帖木儿大帝》(Tamburlain the Great, 1587-1588)
《马耳他的犹太人》(The Jew of Malta, 1591)
III William Shakespeare 威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含义)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集大成者。

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

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莎士比亚在约1590~1612的20余年内共写了三十七部戏剧(如加上与弗莱彻合写的《两位贵亲》则是三十八部),还写有二首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鲁克丽丝受辱记》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

他的戏剧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老戏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

由于一方面广泛借鉴古代戏剧、英国中世纪戏剧以及欧洲新兴的文化艺术,一方面深刻观察人生,了解社会,掌握时代的脉搏,故使莎士比亚得以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使之以悲喜交融、富于诗意和想象、寓统一于矛盾变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点著称。

他的创作主要分为三个主要时期
第一时期(1590-1600):以写作历史剧、喜剧为主,有9部历史剧、10部喜剧和2部悲剧。

第二时期(1601-1607)以悲剧为主,写了3部罗马剧,5部悲剧和3部“阴暗的戏剧”或“问题剧”
第三时期(1608-1613):倾向于妥协和幻想的悲喜剧或传奇剧。

十四行诗的含义:3 quowtains +1 couplet.
十四行诗是欧洲的一种抒情诗体。

音译为"商籁体",语源于普罗旺斯语Sonet。

原系中世纪民间流行并用于歌唱的一种短小诗歌。

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之后,这种诗体获得广泛的运用。

意大利的诗人彼得拉克成了运用十四行诗体最主要的代表。

在他笔下的十四行诗,每首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两段四行诗组成,后一部分由两段三行诗组成,即按四、四、三、三编排。

其押韵格式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CDC。

每行诗句十一个章节,通常用抑扬格。

十六世纪初,十四行诗体传到英国,风行一时,到十六世纪末,十四行诗已成了英国最流行的诗歌体裁。

产生了锡德尼、斯宾塞等著名的十四行诗人。

莎士比亚进一步发展并丰富了这一诗体,一生写下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的诗作,改变了彼得拉克的格式,由三段四行和一副对句组成,即按四、四、四、二编排,其押韵格式为ABAB,CDCD,EFEF,GG。

每行诗句有十个抑扬格音节。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比彼得拉克更向前迈进一步,主题更为鲜明丰富,思路曲折多变,起承转合运用自如,常常在最后一副对句中点明题意。

后来,弥尔顿、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等人也曾写过一些优秀的十四行诗。

作品选读
1.“第十八号十四行诗”简介sonnet 18 abab cdcd efef gg
第十八号十四行诗是莎翁最精美的十四行诗。

诗中作者对时间的毁灭力量及将诗歌献给情人带来的永恒之美做了深邃的沉思。

美好的夏日是短暂易变的,但诗中的美丽则会永存。

由此可以看出莎士比亚相信诗歌的永恒性。

2.An Except from The Merchant of Venice 《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商人》的主要情节取材于古老传说。

剧情是通过三条线索展开的:一条是鲍西娅选亲,巴萨尼奥选中铅匣子与鲍西亚结成眷属;一条是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与安东尼奥的友人罗伦佐的恋爱和私奔;还有一条是主线,即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巴萨尼奥成婚,向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借款三千元而引起的“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

夏洛克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不要利息,影响高利贷行业,又侮辱过自己,所以仇恨安东尼奥,乘签订借款契约之机设下圈套,伺机报复。

《威尼斯商人》它是一部著名喜剧。

它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大约作于1596-1597年。

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

这部剧作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课文节选段为剧中最著名的法庭一场,这一场也是该剧的高潮)
3.《哈姆雷特》简介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中最长的一部,也是最著名的一部,通常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

它与《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合称四大悲剧,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巨著。

剧中多次用独白来表现主人公的思想斗争。

这里所选的片段便是剧中最富盛名的王子独白,发生在城堡里。

(To be or not to be)
代表作品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Hamlet/《奥赛罗》Othello/《李尔王》King Lear/《麦克白》Macbeth
IV Francis Bacon 弗兰西斯培根(《N》/新知识论/《of studies》前12行)
培根终年致力于著《学术的伟大复兴》,其中第二部分《新工具论》发表于1620年,这是一部在科学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

弗兰西斯·培根在科学史上是一位有争议的重要人物。

在英国皇家协会的奠基者们眼中,他是新科学方法论的先知。

但20世纪杰出的历史学家亚历山大·克瓦雷(alexandre koyre)和狄克斯特修斯(e·j·dijksterhuis)认为培根在科学上没有获得任何新成果,而且对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批判也不是独创和切中要害的。

弗兰西斯·培根是个唯物主义的哲学家。

在科学事业上他没有从事某一项具体的研究,但用他自己的话讲,他要作一个科学上的哥伦布。

他在1605年出版的《学术的进展》一书中,主要阐述了这种观点。

在这一观点的主导下,培根从哲学原理出发,深入地研究和论述了科学的方法问题。

首先他明确指出,科学的目标是用新发现和新发明来改善人类的生活。

这是他的哲学的突出特点之一。

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口号“知识就是力量”。

弗兰西斯·培根的哲学思想是唯物主义的。

他反对经院哲学和唯心主义。

他极力批判经院哲学,主张打破…偶像“,铲除各种偏见和幻想。

他主张双重真理说,强调发展自然科学在人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自然是物质的,物质是多种多样的、能动的,人类掌握知识是为了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

他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感觉是可靠的。

培根的科学方法是以实验定性和归纳为主的。

其思想进步一面,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对发展科学的要求。

但他的学说中也充满了神学的不彻底性,如认为有”理性灵魂“的存在等。

他不同意在科学方法上使用数学和演绎法,他的这些观点对机械唯物论有很大影响。

总之,弗兰西斯·培根作为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曾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作品选读:《论学习》of studies
《论学习》是培根《散文集》中58篇短文最著名的一篇。

文章分析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同人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是如何对人的性情品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论学习》的语言有气度并颇具说服力,结构简练而紧凑,向我们揭示了培根对待学习的成熟的态度。

代表作品:
《学术的伟大复兴》
《学术的进展》
V John Donne 约翰邓恩
约翰•邓恩(John Dunn,1572~1631 ),是十七世纪英国诗人。

邓恩与他其后的模仿者通常被称为“玄学派诗人”。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读者对他的作品重新进发出巨大兴趣,仿佛发现了一块埋藏在地下的宝玉,并且立即对现代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当时的诗人对邓恩所代表的那种诗风如饥似渴,想极力摆脱19世纪末浪漫主义诗歌的陈腐的语言。

所有这些,都使邓恩在英国诗人中的地位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邓恩被公认为文学大师。

艾略特对他情有独钟。

二者的诗风有颇多的相似之处。

作品选读
1.“日出”The Sun Rising简介
2.“死亡,不要骄傲”Death Be Not Prond
这首十四行诗严格使用了皮德拉克十四行诗的格式,共十四行,都行都是五音部抑扬格,韵式为abba abba cddc cddc ee。

代表作品:
《歌与十四行诗》(Songs and Sonnets)
《挽歌》(the Elegies)
《一周年与二周年》(The First and Second Anniversaries )
《圣十四行诗》(Holy Sonnets)
《突发事件的祷告》(Devotions upon Emergent Occasions)
Chapter 2 The Neoclassical Period 新古典主义时期(强调reason/什么是新古典主义/四个名词&四个阶段)
The Neoclassical Period is the English literature between the return of the Stuarts to the English throne in 1660 and the full assertion of Romanticism which came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Lyrical Ballads by Wordsworth and Coleridge in 1798.
我们所称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指介于1660年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与以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1798年合作出版的《抒情歌谣集》为创始标志的浪漫主义时期之间的英国文学时代。

I Jhon Bunyan 约翰班扬(《天》)
约翰·班扬(英语:John Bunyan,1628年11月28日-1688年8月31日),英国英格兰基督教作家、布道家,著作《天路历程》可说是最著名的基督教寓言文学出版物。

在复辟时期坚持写作的清教徒作家除了弥尔顿外,还有约翰•班扬,他是英国17 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散文作家。

班扬是坚定的宗教自由的战士。

他来自人民,他的著作反映了人民之声。

作品选读:《天路历程》
班扬的代表作《天路历程》(1678)也写于狱中。

这是一部寓言形式的讽喻小说,如同中古讽喻文学,以梦境开始。

作者叙述他在梦中看见一个人“衣衫褴褛,站在一个地方,背对着他的家,手里拿着本书,背上掮着个大包袱”,这个人便是基督徒,他手捧《圣经》,肩背世俗利益的重负。

他得知居住的城市将毁,在劝说妻儿、邻居出走无效后,独自出走,朝着“天国的城市”,行进,开始了他的天路历程。

班扬生动地描写了路途中的重重艰险,基督徒从“绝望的泥潮”挣扎脱身,被“世故先生”误导至“道德之林”,在传福音者帮助下皈依正道。

他爬过“困难之山”,在“屈辱之谷”与巨人亚坡伦搏斗,穿过“死亡阴影之谷”,与赶上结伴的邻居“忠诚”来到“名利场”。

“在这座名利场,出售一切货物:房屋、土地、买卖、荣誉、升迁、头衔、国家、王国、色欲;各种欢乐及享受如:“娼妓、鸨母、妻子、丈夫、子女、老板、仆役、生命、血液、身体、灵魂、白银、黄金、珍珠等等,一切应有尽有的东西⋯⋯,这儿还可以不花钱看到:盗窃、杀害、奸淫、伪誓,而这一切都是带着血色的”。

他们受到审判,法官,“嫉善”召来“嫉妒”、“迷信”、“谗言”为证人,“忠诚”被折磨而死升天,基督徒劫后余生,与新朋友“希望”继续前行,又误入“僻径荒原”,被巨人“绝望”捕获,投入“怀疑之堡”。

他终于越过“死亡河”,来到“天国的城市”,享受永生。

从这些地名便可见出这部宗教文学作品的讽喻意义。

我们从中也可见出作品的社会讽刺意义,对复辟时期社会风尚的批评,对人生各种弊病的揭露、批判。

对名利场的描写尤为出色,这是复辟时期伦敦社会的象征性画面。

基督徒和“忠诚”因为蔑视名利而受迫害,暗示着班扬自己因为传教而多次入狱。

萨克雷以“名利场”作为他的小说名著的题目。

《天路历程》是宗教寓言类型的散文作品,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当作写实小说来读。

英国乡村路上的“愚味无知”、“世故先生”、“马屁先生”、“爱钱先生”和“话匣子”既代表抽象的概念,又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作者把这些人物的举止言谈描写得生动传神。

作品在故事情节、细节描写和人物性格塑造等方面,对后来英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班扬的散文风格朴素活泼,语言来自生活,简明易懂,行文生动有力。

代表作品:
《恶人先生的生平和死亡》(1680),对话体小说,描写典型的市侩形象,提出“贫穷而能诚实”的正面理想,宣传清教主义。

《圣战》(1682)散文寓言,更多抽象的概念,主题似《失乐园》,写魔鬼与上帝的交战,人的堕落和人的最终得救。

III Daniel Defoe 丹尼尔笛福(资本主义萌芽/人是社会主宰/文艺复兴对人的解放)
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 1660-1731)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小说家。

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1660 --1731,英国作家。

生于伦敦。

他给政府当过情报员,设计过开发事业。

他还从事写作,早年以写政论文和讽刺诗著称,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1698年他发表了《论开发》,建议修筑公路,开办银行,征收所得税,举办水火保险,设立疯人院,创办女学等。

此后还相继发表了笛福的小说属于流浪汉小说类型,叙述人物通过冒
险达到顺境的经历。

笛福从新闻写作与时事评论转向小说创作,有丰富的人生经验为基础。

他以写实的态度,浅显通俗的文风,写出了反映现实、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小说作品,被看作“英国小说之父”。

作品选读:
在小说艺术上,《鲁滨逊漂流记》最大的特色是真实感和生动性。

笛福对鲁滨逊岛上活动的精细描写,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作者又写了关于鲁滨逊故事的第二卷、第三卷,都大为逊色,特别是第三卷,充满议论,不象一部小说了。

代表作品:
《辛格尔顿船长》(1720)、《摩尔·费兰德斯》(1722)、《杰克上校》(1722)和《罗克萨娜》(1724)等长篇小说
以及《彼得大帝》(1723)等传记。

《摩尔•弗兰德斯》(1722)
是笛福另一部重要小说,也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

摩尔是女贼的女儿,生在狱中,由一个好心人收养。

长大后她受人欺骗,经历多次婚姻,在生活无靠情况下,沦为娼妓、成为窃贼,被流放到美洲,但最终获得幸福婚姻。

一个处在邪恶冷酷社会中的弱女子,不得不用原始的手段来寻求活路。

通篇以摩尔率真、坦白的口吻叙说,让人感到应该受谴责的是社会。

《辛格顿船长》(1720)、《杰克上校》(1722)和《罗克萨娜》(1724)
都写人物命运的起伏。

他们为生存斗争并力图致富,但社会环境逼迫他们采用犯罪或冒险行为去实现愿望。

清教徒的道德感促使他们进行道德反省、产生悔恨,真诚地决心向善,但现实不久又改变他们。

笛福真实地描绘出处于急剧社会变化中人们道德价值观上的困惑。

《疫年杂记》(1722)、《骑士的回忆灵》(1724)
反映生活的写实、逼真性,在《疫年杂记》里,他鲜明地描写了1665年伦敦瘟疫造成的恐慌,笛福在瘟疫蔓延那年只有五岁,他主要是根据材料和想象而并非记忆来创作的,但描写真实,仿佛是目击者的现身说法。

IV Jonathan Swift 乔纳森斯威夫特(四个国家名)
作品选读:
代表作品:
V Henry Fielding 亨利菲尔丁(《汤》/father of the modern novels)
作品选读:
代表作品:
VI Samuel Johnson 塞缪尔约翰逊
作品选读:
代表作品:
VIII Thomas Gray 托马斯格雷
作品选读:
代表作品:
Chapter 3 The Romantic Period 浪漫主义时期
II William Wordsworth 威廉华兹华斯
作品选读:
代表作品:
IV George Gordon Byron 乔治戈登拜伦
作品选读:
代表作品:
V Percy Bysshe Shelley 波希比希雪莱
作品选读:
代表作品:
VI John Keats 约翰济慈
作品选读:
代表作品:
VII Jane Austen 简奥斯丁
作品选读:
代表作品:
Chapter 4 The Vitoria Period 维多利亚时期
I Charles Dickens 查尔斯狄更斯
作品选读:
代表作品:
II The Bronte Sisters 布朗蒂姐妹
作品选读:
代表作品:
V George Eliot 乔治艾略特
作品选读:
代表作品:
VI Thomas Hardy 托马斯哈代
作品选读:
代表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