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概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概
辨析题
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错误)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3、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错误)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为什么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是意识之花?
[答案要点]
因为人的“意识”有一个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管这种特性叫做“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主观能动性”一旦产生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就可以发挥出无限的想象力、创造力,比如:大自然中从来没有过的花朵它都能够创造出来,比如用嫁接的方法,转基因的方法;人世间最美丽的神话传说,也是人的“意识”的外在表现。美丽的传说、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人的“意识”的创造,在文学上,通常称之为文学“奇葩”。当然,在各个领域,人的意识都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奇葩”来!何谓“奇葩”?--就是“最美丽的花”的意思。
但“意识”并非仅仅是在正面的意义上的“最美丽的花”,同时也是负面意义上的“最美丽的花”。比如:罂粟花,很美。但却是生产“毒品”的原料。“意识”,也一样。记住:“最美的”未必是“最善的”。希特勒发动二战,想统治全世界,他想得“最美”,日本天皇,想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也想的“最美”--但他们的意识里的确有一朵“最美的花”。但同时也是“最邪恶的花”。--“最美”,很多时候蕴涵着极大的诱惑,里面很可能包藏着“邪恶”。
5、相对主义诡辩论。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正确)
[答案要点]
这句话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又流来新水。河水川流不息,所以你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其实是说我们在流动的河流中是不可能遇到两次同样的水的,并不是指这条河与那条河之间的区别。
这个观点既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同时又承认人还有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承认了静止的相对性。是辩证的观点。
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错误)
[答案要点]
他歪曲了他的老师赫拉克利特的一切皆变的思想“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否认事物有相对静止,提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片面地发展了赫拉克特利的辩证法,完全否定事物的任何稳定性,提出人不但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连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也不可能。一切都变动不居,瞬息即逝,人们对任何东西都不能肯定或否定,从而陷入了只承认运动而不承认静止的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6、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答案要点]
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但认为“成事在天”,断言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则又排除了人的能动作用,因而是错误的,这种观点具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历史的发展有其固有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而不能随心所欲。但历史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实现的,它存在于人们能动的自觉活动之中。因此,人们可以和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去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7、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错误)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8、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错误)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9、如果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错误)
[答案要点]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感性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2)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10、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此观点是不对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
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入、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正确的理性认识,才可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1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上述观点不等同。
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包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相对主义真理观,认为无所谓是非善恶,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也不表明观点不同的每个人都拥有真理。
12、少数服从多数是基本的组织原则,所以,在真理问题上,也应当少数服从多数。(错误)
真理问题与组织原则问题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客观性原则反对主观真理论。以人数的多少来决定是否真理,这属于主观真理论。
人类对于科学真理的发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使得不同的人们对于真理的认识在时间上肯定有先有后,难以划一,也不能少数服从多数。科学史上常常是少数人最先接触到某一个问题的真理,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我们不能强求他们“少数服从多数”,放弃他们发现的科学真理。
13、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即真理。(错误)
此命题从正确前提出发,偷换了概念,因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1)“真理是有用的”,是唯物主义真理观,因为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内容来自客观物质世界,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有用的就是真理”,是唯心主义的实用主义真理论,认为有用即真理,把符合主观需要的东西看成真理的内容,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无关,把真理主观化了,取消了真理的客观标准,必然导致混淆真假,颠倒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