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中舆论的形成——以“新闻传播学研”为例
最新-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分析 精品
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分析文章以高校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此类微信公众号在定位上应该突出服务、互动和专业性三个要素。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三个方面的发展策略打造专业化运营团队,加强微信公众号与受众的互动,加强微信公众号品牌建设。
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品牌化2017年11月,微信发布的《2017微信数据报告》显示,微信公众号的月活跃账号达350万个,月活跃粉丝数达797亿人[1]。
微信公众平台具备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特性,同时兼具数字平台投放精准、使用方便的功能,推出后受到市场广泛关注。
于是,高校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就在这股浪潮中产生。
与其他行业微信公众号相比,高校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运营时间上,都没有引起很大的影响。
笔者以高校新闻传播微信公众号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没有检索到关于此类话题的文献资料。
另外,在清博指数平台中,笔者也未检索到高校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的榜单。
笔者找到的唯一一篇关于此类话题的文章,是微信公众号传媒志在2017年3月16日推出的《高校新闻传播类公众号哪家强?一份诚挚的推荐清单》。
作者张梦利用清博指数收录了33个包括北京大学数洞社媒、清华大学清华传媒评论在内的高校微信公众号,并推出了一期月榜单2017年2月1日至28日。
从理论上讲,微信公众号的媒体属性决定了这类平台与新闻传播有天然的联系,新闻媒体开通的微信公众号是媒体市场的主体之一,诸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一直占据微信公众号媒体榜单的首位,而高校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却处于边缘化的位置。
在传媒志推出榜单的33个微信公众号中,有的微信公众号一天甚至推送多篇文章,但文章无论是阅读量还是综合指数,都无法与主流媒体的影响力相比。
因此,本文从分析高校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的定位入手,探讨此类微信公众号的发展策略。
一、高校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的定位以传媒志推出榜单的33个高校微信公众号为例,开通此类账号的主体主要包括学院、高校教师和学生。
(完整)新闻传播学考研笔记专题整理——舆论
专题:舆论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物为指向,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
它具有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等许多独特个性。
它对国家政权和政府行为起着监督和制约的作用;对公众起着鼓舞或约束作用。
是社会控制的有效形式之一。
舆论的本质和特点:(一)本质: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
(二)特点:①公共性。
具体体现为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②公开性。
舆论对社会生活现实直接或间接干预,都是在社会公共领域发挥作用。
③急迫性。
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舆论的急迫性④广泛性,舆论的广泛性是指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⑤评价性。
它是一种意见,是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
舆论的功能和主要目的:一功能(一)、主要功能: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即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
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
其主要表现为:1、对国家政权和政府行为起着监督和制约的作用;2、对公众起着鼓舞或约束作用。
是社会控制的有效形式之一控制作用体现在:1、体现在:(1)对国家和政府决策过程的监督和制约。
表现为监督政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程度;是否符合既定的法律程序和规范。
最主要的是监督决策目的的朝向是否在于维护公众的共同利益。
(2)对政策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监督。
表现为实践过程是否遵从国家既定的法律和制度,是否伤害公民正当权益,实践结果是否维护或促进了社会公益。
(3)对决策和执行人物的监督。
主要是对国家公务人员行为的限制和约束,促使其在合法的范围内,在维护公众利益前提下制定和执行政策、措施,正当地、规范地形式权力,履行职责。
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运营——以“新世相”为例
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运营——以“新世相”为例作者:毕维娜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7年第13期毕维娜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摘要微信公众平台自2012 年8 月上线,至今已历经5 年的发展,微信公众号的红利期已经过去,同时微信公众号的运营陷入困境——内容趋同致使吸粉困难、营销手段粗暴降低用户黏性。
但是微信催生的熟人社交连接着大规模的用户,这个平台依然是媒体人信息传播的必争之地。
以微信公众号“新世相”为例,分别从其内容定位、受众定位、内容生产等方面进行分析,探析它在内容运营方面成功的路径,这对其他微信公众号摆脱困境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内容运营;“新世相”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3-0065-021 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运营类型及困境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内容一般有三个层次的力量:一是观点型,这类内容连接了作者和受众,能使受众从中获得认同感,但是连接的深度较浅、停留在态度层面;二是参与感型,这类内容不仅能改变受众的态度,而且能使他们产生行动的意愿;三是归属感型,这类内容通过改变受众的行为,将受众沉淀为社群,使受众获得身份认同。
好内容需要好运营,好运营必须以好内容为基础。
内容运营已经成了微信公众号安家立命的根本。
目前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运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内容趋同,相互转载,缺乏优质原创生产;二是为吸引受众哗众取宠,内容低俗肤浅;三是运营手段粗暴,高频次推送广告,忽视用户心理感受。
另外,还有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就是,大多数公众号的内容运营都停留在观点型层面。
投入成本低、生产简单容易等原因,使得观点型的内容比比皆是,造成了受众审美疲劳,因此很难增强受众的黏性。
内容趋同、低俗肤浅、营销手段粗暴以及生产停留在观点层面等,是微信公众号内容运营的几大困境。
一个微信公众号要想在众多公众号中脱颖而出,内容运营是关键。
2 “新世相”的内容运营2015 年10 月10 日,微信公众号“世相”重生改名“新世相”,一小时内粉丝破万。
从网络舆论的形成解析网络传播影响力——以超女王贝“整容门”事件为例
从 “ 女王 贝事件”入手, 图从公众 网络舆论 的形成理性思考 网络传播 影响力。 超 试
【 关键 词 】网络舆 论 网络 传 播 超 女 王 9事 件 2
一
、
事 件 回放
中 的集 中体 现 。 同 的学 者 从 不 同方 面对 不 网络 舆 论 有 着 形 形 色 色 的定 义 : 网络 舆论是 在互联 网上传播 的对某
成— — 意 见 的整 合 。 过 意 见 的 交 流 与磋 通 商 、 同与 融 合 , 多 数 网络 群 体 达 成 了 认 大 共 同 的认 识 ,并 对 事 件 产 生 了 一 定 的影
响。
进 了武汉某整形 医院 ,接 受面部 磨骨手 术 ,结果简单的手术却 出现了意外 事故 ,
网上讨论 的扩散速度 、 扩散 面以及讨 论的复杂 程度都是传统舆 论所无 法企及
年成都超女 2 的文瑶证实 了王贝去世 0强
的, 在网络上 每个人都是信息 的接收者和
信息 的传播者 。 正是 因为 网络传播的双 向 互动性 , 网络舆论具有双 向互动特点 , 导致 而且 网络舆论的内容丰富多彩 、 网络舆论
经 转 院 抢 救 无效 死 亡 。 女 王 贝 整 形 意 外 超 身 亡 事 件 , 继 罗 玉 凤 事 件 和 “ 爸 是 李 是 我 刚” 事件 后 , 一 网络 舆 论 的热 点 话 题 。 又
对 于 超 女 王 贝 的 死 因所 引 起 的 一 系
定 影 响 力 的 共 同 意见 或 言论 。 ① 对 某 一 焦点 所表 现 出 的有 一 定 影 响 力 的 、 带倾 向 性 的 意见 或 言 论 。 ②
网 络 舆 论 是 社 会 舆 论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引导机制探析——以“乌坎事件”在“强国论坛”中的讨论为例
联 系 、但却 又不 同于现 实 社会 的新 型媒介 生态 环境 中 ,在
人 人都有 一 只“ 麦 克风” ,人人 可 以直抒 胸臆 、表达 观 点的 基 础上 ,网民对 于社会 热 点事件 的参与和 讨论 度空 前热 情 和 高涨 。由现 实 问题 和社 会热 点等 带来 的关注 和议 论更 是
中图分类号 :G2 0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2 — 8 1 2 2( 2 0 1 3 )O 1 0 0 3 2 — 0 3
一
、
引 言
二 、相 关 概 念 简要 透析
( 一 )何 为 “ 舆 论”
在 定义 网络 舆论 之前 ,我 们先 来看 看舆论 的概 念 。按 照李 普曼 在 《 公 众舆 论 》对 舆论 的定义 :“ 他人 脑 海 中 的
一
和空 间里 , 公 众对 于特 定的 社会公 共事 物公 开发表 基 本‘ 一 致 的意见 或态度 【 2 】 。舆 论 是公众 关 于现 实社会 以及 社 会 中 的各 种现象 、 问题 所表 示 的信 念 、态 度 、意 见和情 绪 表现
的 总和 ,具有 一致 性 、强烈程度 和 持续 性 ,对社 会发 展及 有理智 的成 分. 因此 ,笔 者 总结 :舆 论 的主体 是社会 公众 ;舆论 的客 体是足 以引起 社会普 遍关 注 的社会 事务 、公众人物 等 ;其 价值 取 向具有 一定 的接近 性 ,表现 力度 方 面呈现 出一定 的 倾 向性 ,具有 说服 力 。此 外 ,从舆 论 引导 的必要 性来 说 , 并 非所有 的舆 论都 是可信 的,有 时是盲 目的 ,甚 至 能够产
被彻 底打 破 , 进 而成 为一种 新技 术 与名 副其实 的大 众传 播
2021新闻传播学论文题目参考
2021新闻传播学论文题目参考题目的拟定对于一篇论文来说至关重要,选题有意义,写出来的文章才有学术价值,如果选定的题目毫无意义或过于偏狭,也毫无价值可言。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2021新闻传播学论文题目免费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传播学论文题目1、传播学视角看微信公众号的传播要素2、从整体到多元:论传播学本土化的地方性视角3、传播学视域下跨境电商平台上广西特产英译初探4、国家传播学会重庆论道5、符号学转向:互联网语境下传播学研究的新走向6、传播学研究的科学取向与"人"学迷失7、传播学视域下音乐理论教学发展研究--评《音乐传播学理论教程》8、传播学视域下网红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9、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国际话语体系建构:基于全球的学术变迁理论10、传播学视域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走红原因探析11、传播学视角下电影翻译中的文化意象分析12、教堂空间与谣言生产:明末清初反教谣言的传播学分析13、融合创新与文化重构--对近年几档电视戏曲栏目的传播学思考14、融媒体时代运动员"网红"现象的社会传播学解读--传播游戏理论15、全球南方、社会主义探索与批判传播学新想象--中印比较三人谈16、传播学视角下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实践17、中美主播约辩事件的传播学解读18、传播学视域下音乐教学理论的发展研究--评《音乐传播学理论教程》19、数学与传播学的渊源探讨20、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新闻学与传播学核心期刊互引研究21、传播学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际话语体系建构22、浅谈微博语言的特征--微博语言的传播学分析23、从传播学视角探析IP剧的火爆现象--以《亲爱的,热爱的》为例24、交通天人:商周时期巫文化演进的传播学考古研究25、传播学视角下的严复编译研究--以赫胥黎的《天演论》为例26、传播学视阈下典型的英美音乐剧歌词定位与探索27、传播学视野下的电影《侠女》的影像符号探析28、_诗词英译的副文本研究--传播学视角29、依托竞赛平台的传播学实践课程教学改革30、传播学视域下明星"人设崩塌"的原因分析31、基于CDIO 教学模式的传播学实战化教学改革探讨32、刑法"传播淫秽物品犯罪"的传播学再解读33、网络时代新闻传播学基础课的教学探讨34、从传播学视角浅析博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走红缘由35、传播学视角下的知识付费平台传播模式探析及展望36、论高校新闻传播学课堂互动的建构与优化37、大众传播学视域下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38、传播学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39、基于学科融合背景下的舞蹈传播学构想40、传播学视阈下纪实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历史认知研究41、基于传播学的中国当代文学"三阶段译传模式"42、传播学视域下探析"吃播热"现象的原因43、融合与创新:认知传播学的国际视野与中国学派--中国认知传播学第六届年会暨国际认知传播学术论坛综述44、人工智能与计算传播学45、传播学视野下的马术翻译探究46、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融入的传播学策略47、用传播理论进行传播学教学改革的探讨48、传播学视角下国企网页英译评析--以重庆国有制造业企业为例49、理论谱系与本土探索:新中国传播学理论研究70年(1949-2019)50、学科建制下的规范化: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方法研究70年(1949-2019)51、关于中国传播学研究国际发表的几个事实问题--与韦路教授商榷52、学术公众号运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为例53、中国传播学SSCI高被引论文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54、传播学视域下的APP社交表情符号情感化研究55、传播学视阈下的湖湘名人著述译介研究56、传播学视角下公共演讲策略的有效运用57、传播学视域下甘肃天水社火舞蹈的传播价值与途径58、传播学视域下中日"佛系"文化差异的探析与反思59、论中国新闻传播学博士论文选题及知识生产的"系列设计"--兼评《民国新闻史人物》60、当下传播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61、传播学视域下甘肃天水社火舞蹈的传播模式与功能62、我与华夏传播学体系的建构(上)63、领风气之先,开多源以用,探新径--复旦大学的传播学研究64、四全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学类课程"全息课堂"的建设65、传播学视域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改革创新范式探究--以游戏化传播为例66、网络谈话栏目《晓松奇谈》的传播学分析67、浅谈传播学批判学派视域下的中国传播体制68、网络语言成因的传播学及心理学研究69、小学数学阅读教学"三全"路径探索--基于现代传播学视角70、传播学视域下我国古代曲谱的传播研究新媒体论文题目1、新媒体与文化生态的重构2、新媒体环境下文学经典阅读的选择与背离3、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报业的困境与坚守4、新媒体、社会资本与农民工的工作搜寻——基于长三角四市的调查分析5、新媒体时代的“未来考古”——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传媒变革6、 20x年中国新媒体发展状况、特点和趋势7、掌握新媒体舆论战场的主动权——关于新媒体时代青年思想引导的重要论述8、基于新媒体的网络舆情政策化议程设置研究——以多源流理论为视角9、新媒体时代全球智库社交网络影响力探析10、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11、学术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信息偶遇要素及内在机理研究12、基于新媒体技术和思维的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理论研究13、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14、新媒体在健康传播中的作用及评估15、语用学分析:政务新媒体研究的一种路径16、语境对政务新媒体表达模式的影响——以政务微信为例17、政务新媒体的社会语境与语言选择18、新媒体语境下孝观念的当代呈现与话语建构——基于微博数据的NVivo分析19、认知美学视域下新媒体艺术的“亚审美性”20、新媒体时代新闻学子专业承诺及其与新闻教育关系的实证研究21、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研究——基于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视角22、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要素整合的视角23、网络新媒体信息披露对民营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小板民营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24、科学的缺位: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气候传播——以在线视频分享网站为例25、新媒体环境下自然灾害舆情传播路径及网络结构研究——以新浪微博“雅安地震”话题为例26、新媒体视阈下高校图书馆用户的个人信息管理影响因素研究27、 20x年新媒体研究热点、新意与趋势28、“知识变现”:从APP“分答”看新媒体产品盈利模式创新29、新媒体背景下纪录片的发展创新研究30、我国地方政府政务新媒体的创新策略探究——以河南省商丘市政务新媒体为例31、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平台建设研究——基于对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实证分析32、新媒体给现代舆情管控带来的挑战——基于反沉默螺旋理论33、如何制作高水准的新媒体产品——以央媒新媒体产品为例34、新媒体在江苏入境旅游市场营销中的应用及趋势35、新媒体时代视觉材料与目的地形象关系研究36、新媒体创新指数构建与案例考察37、面向微信公众号的高校图书馆新媒体环境下知识交互服务模式——基于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微信平台实证研究38、新媒体时代阅读推广活动实证研究——以大连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为例39、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生产:主体网络与主体间性40、新媒体时代新闻写作的变化趋势41、新媒体时代目的地形象的解构与重构42、新媒体时代目的地形象研究的几点思考43、新媒体时代的旅游目的地宣传和营销44、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科技传播能力的实证分析45、新媒体用户微作品版权保护研究46、新媒体环境下的在线教育品牌传播策略探究——以圈外同学商学院新媒体品牌营销为例47、从“报网互动”到Instant Articles——“新媒体与新媒体合作”取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48、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关键与进路49、新媒体环境下科研信息行为与特征分析50、新媒体资本准入制度:传媒产业立法的核心新闻学毕业论文题目1、文艺学美学方法论视角下的电视新闻节目研究2、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及影响3、民生新闻报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4、浅谈中美新闻教育的源流关系--以“密苏里模式”对中国新闻教育的影响为例5、“互联网+”时代新闻档案管理与创新6、勇于担当坚持创新--浅谈市县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创新7、小议电视新闻制作的逻辑结构8、从两张新闻图片的热转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9、浅谈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情绪管理素质10、如何把好手机报新闻的采写关11、新闻采访写作课教学改革初探12、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13、网络时代新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4、新闻真实性受到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影响略论15、农村广播新闻节目的采编概论16、浅谈电视新闻深度报道17、试论新闻策划的重要性18、如何写好有思想有温度的新闻稿件19、浅谈电视新闻的编辑艺术20、新媒体条件下的新闻道德标准与监管体系21、我国报纸新闻客户端演变格局探析22、如何进一步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23、英语新闻访谈中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24、浅析读图时代新闻摄影的隐性失真25、浅析新媒体时代新闻摄影教学的开展26、浅谈微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教学模式创新27、心理学视角下的新闻采访方法探讨28、影响公众:会议新闻政治信息的修辞表达29、大数据时代下的新闻的挑战与策略30、论新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记者的生存与发展31、试论网络新闻评论区里的负面言论32、无人机新闻--新闻采编新趋势33、浅析如何平衡新闻自由与隐私权保护34、电视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管窥35、论新时期新闻传播的转型及其价值取向36、民生新闻主持人的语言素养37、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与发展38、浅析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现实困境39、电视新闻主持人语言风格初探40、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优势与创新41、新时期跨文化新闻传播研究42、探析虚假新闻传播形成原因43、浅谈法制新闻报道的新特点与存在的问题44、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之我见45、探析社会新闻吸引读者眼球的策略46、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做好电视新闻的采编工作47、做好作风“走转改”提升新闻亲和力48、探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49、如何解决法制新闻传播中的道德问题50、网络非编在新闻制作中的使用体会51、经济新常态下地方党报做好经济新闻的思考52、报纸编辑的基本规范及新闻专业学生采写实习研究53、电视新闻播音的审美特征分析54、电视新闻播音技巧的培养55、网络新闻自由对社会道德的冲击与消解56、论新闻档案的价值及开发利用57、打造主流经济新闻突破党报现实困境58、体育新闻报道过度娱乐化的成因与对策59、负面新闻对旅游目的地认知形象的影响60、浅析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建设问题61、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的特点62、网络信息生态下新闻跟帖的现状和发展63、浅谈电力新闻标题的选取与制作64、国际新闻翻译中的译名偏误现象及对策65、浅谈新闻摄影报道中的文字说明价值66、新闻摄影应掌握的几种技巧67、新闻摄影批评及其意义68、自媒体时代下新闻媒体的应对与出路69、新闻媒介报道对地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70、网络环境对于新闻摄影教学改革造成的影响71、如何通过新闻媒介塑造政府新形象72、犯罪现场新闻报道及其限度73、融媒时代新闻人才培养途径的思考74、高校新闻宣传对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思考75、媒介融合下的全媒体新闻实践教学探索。
微信公众号的新闻传播研究 何璇
微信公众号的新闻传播研究何璇摘要: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媒体平台,已成为媒体和企业开展公关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
本文选取了何璇的论文《微信公众号的新闻传播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对微信公众号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及其特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还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公众号运营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新闻传播;研究;企业;案例正文:一、微信公众号的兴起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媒体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需求,网络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方式,而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创新的社交媒体平台,更是迅速崛起。
截至2019年,微信公众号已经突破1000万,成为了企业宣传和个人自媒体的重要渠道。
二、微信公众号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微信公众号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实时性:微信公众号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无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实时向用户推送消息,让用户及时获取最新的信息。
2. 互动性:微信公众号不仅可以推送信息,还可以通过互动方式吸引用户,提高用户的参与度。
3. 专业性:微信公众号可以打破传统媒体的局限,让专业人士或企业自主创作内容,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4. 定制性:微信公众号可以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提供不同的内容,实现信息的个性化传播。
三、微信公众号在企业宣传中的应用案例1. 常州女子大学电子商务与会展研究所的微信公众号“会展之窗”成功引流:通过定期更新会展相关信息和行业资讯、推送会展图片和报道等方式,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引流效果显著。
2. 东岳集团建立的微信公众号“东岳论道”,有效提升品牌声誉:通过创作优质内容,提供行业资讯和精美图片,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的关注,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结语: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媒体平台,在新闻传播和企业宣传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但是,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并不简单,需要持续的优化和创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因此,建议公众号运营者要注重用户需求,提供优质内容,积极互动,才能赢得用户的信任和支持。
微信公众号在新媒体传播中的舆论引导作用研究
微信公众号在新媒体传播中的舆论引导作用研究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传播观点的主要渠道之一。
在新媒体中,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交媒体平台,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用户基数。
微信公众号在新媒体传播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其舆论引导作用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微信公众号在新媒体传播中的舆论引导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并总结其对社会和个人的积极作用和潜在问题。
一、微信公众号的舆论引导作用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新媒体平台,具有以下舆论引导作用:1.信息传递和意见引导微信公众号通过发布各类信息和观点,能够迅速传递大量信息给用户,更好地引导和影响舆论。
媒体和组织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新闻、观点、评论等内容,引导用户关注和关注特定的话题,塑造和引导公众对特定事件的认知和态度。
同时,微信公众号也能够促进用户对社会事件、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注,推动社会和个人的进步。
2.舆论监督和信息传播微信公众号可以通过舆论监督和信息传播的方式,揭露和曝光各种不合规、不正当的行为。
公众号具有传递实时信息的优势,能够让公众及时了解到重大事件和热点话题,揭示社会中的问题,推动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措施,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3.社交互动和网络群体形成微信公众号可以提供给用户一个社交互动平台,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等方式,形成一定的社交关系和网络群体。
用户可以在公众号内与作者和其他用户互动、交流观点,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进而对特定的话题形成一致的看法和态度。
这种群体化的影响可以在舆论引导中起到放大效应。
二、微信公众号舆论引导的影响因素微信公众号的舆论引导作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作者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微信公众号的作者权威性和专业性是影响其舆论引导作用的重要因素。
权威的作者通常有更大的影响力和信任度,他们的观点和信息更能够引导公众的认知和态度。
同时,专业性也是影响舆论引导的关键因素,只有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作者才能够提供可靠和准确的信息,从而引导公众的观点和行为。
微信公众号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微信公众号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微信公众号是一种新型的社交媒体平台,可以通过自建的微信公众号进行信息发布和传播。
新闻传播机构可以在公众号上发布新闻、观点、资讯等内容,吸引用户关注,增加传播力。
用户也可以通过订阅感兴趣的公众号来获取最新的新闻资讯和观点,实现信息的获取和分享。
微信公众号在新闻传播中的角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为新闻发布平台,新闻机构可以通过公众号向用户发布最新的新闻资讯和观点,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传播速度。
二是作为新闻评论平台,用户可以在公众号上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和讨论,促进新闻事件的深度和广度扩展。
三是作为新闻工具平台,公众号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新闻获取方式,满足用户对新闻资讯的实时性和多样性需求。
四是作为新闻营销平台,新闻机构可以通过公众号进行品牌推广和用户互动,提高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微信公众号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有效促进新闻的传播和用户的获取。
二、微信公众号在新闻传播中的功能微信公众号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案例多种多样,不仅可以为新闻机构提供一个全新的传播渠道,也为普通用户提供了更广阔的信息获取途径。
下面就以几个典型的案例进行介绍。
2.新闻评论平台一些资讯类公众号如《澎湃新闻》、《界面新闻》等,除了发布新闻资讯外,也会在文章下方进行热点评论和观点交流。
用户可以在这些公众号上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和讨论,促进新闻事件的深度和广度扩展。
这些公众号的评论区可以说是一个新闻事件的“二次传播”平台,能够产生更多的观点及讨论。
3.新闻工具平台除了传统新闻机构,一些非传统的新闻类公众号也在微信上开设了自己的平台。
比如《大头新闻》、《新闻大全》等,它们通过整合各个媒体和自媒体的新闻资讯,向用户提供一个更便捷和全面的新闻获取渠道。
用户可以通过订阅这些公众号来获取多样化的新闻资讯,实现信息的实时性和多样性需求。
4.新闻营销平台一些知名的新闻类公众号还积极开展与广告客户的合作,通过在文章内嵌入广告链接、图文广告等形式,实现新闻的品牌推广和用户互动。
党媒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提升路径研究——以“人民论坛网”为例
从用户的阅读习惯 、信息需求以及语 罗 大众 的轻 松话 题 ,以微 小 说 、哲 思 临一 些 困境 。
言 风格 出发 来 编辑 栏 目和推 送 文 章 。 说 理 性 的 短 小 文 章 以 及 生 活 常 识 为
创 新 理 论 传 播 形 式 ,打 造 通 俗 、有 位 ,重 点 内容用大 字号 红色 字体 标 的阅读 兴趣 。
趣 、有料的理论传播平 台,追求新媒 注 ,便于用户掌上阅读 。第二类是机 体领域传播力和影响力 的全面提升 。
关 事 业 单位 人 员 比较 感 兴 趣 的话 题 ,
为党 媒 微信 公 众 号 的杰 出代表 ,荣 获 塑 造 理 论人 格 化 形象 “ 思 响哥 ” ,以 人 民论坛 网公 众 号每 日推送 的最后 一 2 0 1 5 - 2 0 1 6 5 度 全 国行 业 新 闻 网络传 其 身 份 添加 导 读 ,便 于 受 众迅 速 了解 篇 文 章 多使 用 网 络热 词来 凸显 标题 , 播 力 十 强 。 它依 托 人 民论 坛 网优 势 , 文 章 核 心 内容 。在 内容 编 排上 精 准 到 语 言 风格 明快 ,能够 较好 地 激 发用 户
人 民论 坛 网微 信 公 众 号基 本 阵地 。公众 号 自2 0 1 4 年 开通 以来 , 已
资 讯 、 服 务 等 功 能 于 一 体 的媒 介 平 情 况
积 累5 2 万 粉丝 ,在 同类 公众 号 中位 居
【 作者简介 】 路 月玲 ,洛阳师范 学院。
【 基金项目 】 本文,  ̄ , 2 0 1 7 年度河南省社科联、经团 联调研课题 … 互联网+ ’背景下政务新媒体建设研究” ( 项目编号
三 、党 媒微 信 公 众 号影 响 力提 升
浅析网络舆论风暴的形成及其特征 ——以“雷政富事件”为例
在舆论场中,当舆论风暴发展到一定 程度时,就形成了强大的意见核心,得到 了大多数成员的认可,并且有一定的规
模,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意见结构,这时舆 论也就基本形成了。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各 个利益集团之间的互相妥协,最终达到一 种相对平衡稳定的意见状态。“雷政富事 件”实际上是一起网络反腐事件,公众利 用舆论力量打击腐败官员。但是,网络反 腐替代不了制度反腐,其本身也存在着诸 多缺陷,这也是类似事件中人们形成的共 识。
. 大A规ll模的R舆i论gh风t暴s。Reserved.
3、舆论场中的意见充分互动和整合
集中
不同人群和利益集体对一个事件发 表的所有意见的总和构成了事件的意见 环境,从意见交换的过程来看,对事件的 意见讨论往往是一个建立在局部利益基 础上的互动,有对权威意见的质疑,也有 不同观点上的争论。“个人意见 的 多样 化,必然导致个人意见的交融,造成某种 意见人数骤增趋势,这是舆论由个人意见 向社会意见转化的起点,是无数个人意见 融合的过程。” ③意见的整合过程其实就 是求同的过程,各意见团体争相获得更多 社会成员的认可,使认同者在数量上呈现 出优势,小的意见群逐渐变成大的意见 群,到了极端情况下就变为了支持和反对 两股势力。“雷政富事件”所形成的舆论场 中,意见倾向单一化,基本表达了公众对 腐败官员的不满情绪。
【关键词】网络舆论 雷政富事件 意见领袖 群体极化
. Al一l 、舆Ri论g及h其t形s 成R要e素served.
舆论是指某一特定的群体或集群中 大多数成员针对他们所共同关心的事务 进行公开的评价和议论。①舆论的构成主 要涉及主体、客体和介体三个要素。主体 即为社会公众,在网络环境中以普通网民 为主,这是一个具有一定意识倾向的群 体,乐于对新鲜事件和社会问题给予评 价;客体指舆论指向的对象,也即网民给 予评价和议论的问题、事件;而介体则是 指主题和客体建立联系的方式,一般为报 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
新闻与传播学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效果研究
新闻与传播学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效果研究近年来,微信公众号逐渐成为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研究的热点之一。
作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之一,微信公众号在传播信息、塑造舆论、影响社会意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究微信公众号在新闻与传播学专业领域中的传播效果,并提供一份优秀毕业论文范本供学生参考。
一、引言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新兴的传媒平台,其在新闻与传播学专业领域的应用备受关注。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公众号成为人们获取资讯和传播观点的重要渠道。
因此,研究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微信公众号与新闻传播微信公众号作为传播平台的形态之一,已经对新闻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微信公众号为媒体提供了更多的传播途径和方式,使得新闻传播更加多样化和立体化。
其次,微信公众号可以实现传播过程的互动性和交互性,使受众参与度更高,信息传达更迅速。
第三,微信公众号在社会舆论引导和意见领袖塑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通过定向推送和社交化传播等手段快速传达信息并影响受众的认知和态度。
三、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的研究方法在研究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效果时,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定量研究可以通过统计受众数量、关注度和转发量等指标来评估公众号的传播效果;定性研究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深度访谈等方式获得受众的反馈和意见,从而全面了解公众号对受众的影响。
四、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内容质量、推送方式、粉丝活跃度等。
内容质量是公众号传播效果的核心因素,优质的内容可以吸引粉丝的关注和参与。
推送方式则决定了公众号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达效果。
另外,粉丝活跃度是判断公众号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粉丝的参与度和互动性直接决定了公众号的传播效果。
五、案例分析:某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效果研究针对某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的微信公众号,本研究通过定性和定量方法对其传播效果进行了研究。
后真相时代不同社会化媒体中的舆论发酵——以微信、微博为例
后真相时代不同社会化媒体中的舆论发酵———以微信、微博为例阴张泳时宇石摘要:随着网络的发展,公众获取信息、表达态度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开始倾向于以自己的立场来判断事态的是非曲直,情感先行于真相,后真相时代正式来临。
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社会化媒体是舆论发酵的主阵地,由于功能和定位的不同,社会化媒体可大致分为以微信为代表的强关系类和以微博为代表的弱关系类两种。
不同类别的社会化媒体中舆论发酵的特点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制定舆论引导策略时也要据此进行灵活调整和改变。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社会化媒体舆论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新媒体舆论引导机制与理性社会构建研究”(项目编号: L15BXW001)。
在后真相时代,客观事实对舆论的影响力日渐式微,公众的诉诸情感和个人立场成为影响舆论发酵的主要因素。
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媒体是舆论产生和发酵的主要场所,在用户使用度最高的两个社会化媒体———微信和微博中,信息的传播方式和舆论的发酵过程却不尽相同。
探讨二者之间的区别,要从其功能定位入手,并且要依据各自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舆论引导策略。
相关阐述后真相时代。
“后真相”(post-truth)一词被大众广泛熟知是2016年牛津词典将其评为年度热词。
“后真相”作为一个形容词,被定义为“与一种情景相关,在该情景中客观事实对公众舆论塑造的影响力与诉诸情感和个人信念相比更弱”。
其实,“后真相时代”最早在2004年由美国学者拉尔夫·凯伊斯在其著作《后真相时代:现代社会的虚假和欺骗》中被正式提出,他将其解释为“个人信念和情感大于事实真相对人们的影响”。
结合当下网络环境来看,我们的周围确实充斥着许多“不确切真相”———客观事实被施加以个人情感色彩被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后真相时代。
社会化媒体。
“社会化媒体”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安东尼·梅菲尔德提出,他将其定义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新媒体。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与公众舆论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与公众舆论研究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和普及,新闻传播和公众舆论的研究也逐渐从传统媒体时代转向了新媒体时代。
在这个时代下,新闻传播和公众舆论的运作方式和机制发生了不少变化,需要进行全新的研究和思考。
一、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已经逐渐失去了它们单一独特的优势,而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则成为了新闻传播的主角。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有以下几个特点:1.流量至上在新媒体时代下,流量成为了衡量一个新闻媒体或新闻作品成败的重要标准。
从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的各个新闻机构和个人编辑都在竞争着吸引更多的流量,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与影响力。
2.个性化需求新媒体时代下的公众有着更为多元、个性化的需求。
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公众的需求,而新媒体则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需求进行精准的推荐,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3.多媒体融合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已经不局限于单一的文字、图片或视频等单一的形式,而是实现了多媒体的融合。
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也可以为新闻传媒实现更为全面的信息传递。
二、新媒体时代下的公众舆论新媒体时代下的公众舆论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由于新媒体的崛起,公众拥有了更为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和表达渠道,因此对于新闻事件和社会事件的看法和观点不再被传统媒体所掌控,而是由公众自由表达和传播形成社会共识。
新媒体时代下的公众舆论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元化新媒体时代下的公众舆论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由于新媒体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因此到达公众的信息也变得多元化。
这也带来了不同人的不同观点和思维方式,使得公众的舆论多元化。
2.动态性由于新媒体的时效性和信息传递速度非常快,因此公众舆论的变化也变得更加迅速和动态。
与传统媒体时代不同,新媒体时代公众舆论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变化,因此对于媒体和公众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浅析新闻传播的新媒介——以微信公众号为例
260
四、公众号的功能 微信订阅号的功能强大。如微信小店功能、微信卡卷功 能、微信设备功能、微信模板功能、自定义菜单功能、微信多 客服功能、微信广告主流量等。 认证的微信服务号可以在公众平台的功能选项卡中选择添 加功能插件来实现,添加客服,建立客服团队;微信小店的开 店条件有拥有服务号、微信支付、微信认证,订阅号不能申请 微信小店,微信小店的功能有货架管理、订单管理、添加商品、 维权、商品管理等;卡劵功能是向有投放卡劵需求的公众号提 供的推广的方案,卡劵的类型有代金券、折扣券、礼品劵、团 购劵、优惠券;微信开放平台的物联问题是通过微信设备功能 平台实现的;通过模板消息接口公众号可以向受众发送预设的 模板消息,当公众号需要向受众发送一些重要服务通知时可以 使用模板消息。 五、微信公众号的优势 微信公众号传递信息较多元化,可以推送语音、文字、视 频、图片、图文消息五种内容;使用微信公众号进行信息推广 的费用很低;微信公众号的用户分组多样化,基于此种多样化 的用户分组可以实现精准的消息推送;每一条信息都是通过推 送的方式进行的,保证了信息的到达率;用户可以通过搜索关 键信息的方式根据自己的兴趣对消息进行筛选。 微信公众号的特点如下。第一,一对多的传播方式,信息 具有更高的达到率。消息被直接推送到关注用户的手机;第二, 媒体内容丰富,方便分享到各个社交平台;第三营销服务的定 位更准确。对微信公众号的用户进行分组,且应用参数二维码 进一步对用户信息进行分析;第四,因为手机方便携带,所以 用户可以充分的利用个人碎片化的时间;第五,小众传播,熟 人网络,提高了传播的有效性。 六、就微信公众号的建议 第一,目前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信息还是以图文为主,公众 号可以对推送信息进行丰富,添加一些音乐、视频等元素;第 二,目前一些公众号的文章还是比较粗糙的,公众号可以将信 息精细化之后再进行推送,优质的文章往往对于受众是最大的 吸引;第三,将定时推送变为及时推送,注重新闻的时效性。 结束语: 通过以上综述,我们可以大概认知微信公众号的分类、功 能、优势等方面。当下,微信公众号处于一个发展阶段,也存 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传统媒体可以抓住这样机遇,注重微信 公众号的开发和利用,使自身得以升级和发展。要想真正经营 好微信公众号,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传统媒体的微信平台之 路是一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曲折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艳萍 . 科技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运营模式研究——基 于 4 种核心科技期刊的量化分析 [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 26(05):524-531. [2] 黄楚新,王丹 . 微信公众号的现状、类型及发展趋势 [J]. 新闻与写作,2015(07):5-9. 作者简介:麻馨怡 (2000.08.10—) 女,辽宁省大连市人, 高中学历,研究方向:新闻传播方向。
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转型路径研究——以微信公众号传播模式为例
第12卷第6期2021年03月Vol.12 No.6March 2021177一、学术期刊向微信出版转型的必然性移动社交媒体的发展使用户可以自发地选择接收信息的方式,改变了用户的媒体使用习惯,数字阅读逐渐成为新的阅读趋势。
其中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用户数量爆发式增长,这也使微信成为目前最具影响力的社交媒体之一。
但是当时学术期刊并没有紧随媒体发展的潮流,仍以纸媒为主,仅有少量数字出版也是依托数据收录合作平台。
这些期刊数据库用微薄的费用垄断了学术信息,对学术传播的控制无能为力,想要促进学术期刊的传播,得到更多出版资金,学术期刊必须寻找新的数字出版路径进行转型。
最开始,有相当一部分数学期刊开发了APP 和客户端,然而并没有获得理想的结果,因为从出版内容来看,这些电子内容只是照搬之前的纸质刊物,其本质和传统学术期刊没有很大的区别,而且不论是推送频率还是可读性都不足,因此这种方式的数字出版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很快就因为版权、费用等问题下架[1]。
直到2014年开始,国内的学术期刊才正视传统出版与以往数字出版的不足以及微信公众号的优势,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提升期刊影响力,对微信组稿方式、论文推送、版面设计情况和栏目设立等服务内容进行探讨。
正是这种尝试使学术期刊的编辑真正意识到了微信公众号符合受众“碎片化”阅读的习惯,是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转型的首选。
二、微信公众号的传播优势(一)提高传播效率新媒体的兴起必然会对传统媒体产生冲击,但是并不会使传统媒体彻底消亡,学术期刊可以利用当前时代的特征,将新媒体与纸质出版结合,广泛拓展传播方式,提高传播效率。
微信出版因简单的操作和较低的成本成为了学术期刊的首要选择之一。
对于传统学术期刊来说,如果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实现与受众的交互与传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整合期刊资源,显现出期刊特色,提高期刊的社会影响力。
与此同时,微信公共平台提供的大数据分析功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转型路径研究——以微信公众号传播模式为例赵悦言(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摘要:如今数字阅读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开始探索数字出版转型。
《2024年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特征及运营研究》范文
《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特征及运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微信公众号作为一款重要的社交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信息传播、商业运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本文旨在分析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特征,探讨其运营策略,以期为相关企业和个人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特征1. 传播速度快微信公众号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的特点。
一旦发布内容,即可迅速传播至关注者,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
此外,公众号还可以通过分享、转发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信息传播范围。
2. 传播范围广微信公众号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覆盖各个年龄层和行业领域。
这使得信息传播范围广泛,可以触及更多潜在受众。
3. 互动性强微信公众号具备较高的互动性,用户可以通过留言、点赞、分享等方式与公众号进行互动。
这种互动性有助于增强用户粘性,提高公众号的影响力。
4. 内容丰富多样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
这种丰富的内容形式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提高用户的阅读体验。
三、运营策略研究1. 精准定位目标用户运营者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精准定位目标用户。
通过深入了解目标用户的需求、兴趣和行为习惯,制定针对性的内容策略和营销策略。
2. 提供优质内容优质内容是吸引和留住用户的关键。
运营者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提高内容的质量和独特性。
同时,要关注时事热点和用户关注点,及时发布有价值的信息。
3. 加强互动与沟通运营者需要积极与用户互动,回复用户的留言和评论。
通过与用户的互动,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反馈,不断改进和优化公众号。
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线上活动、发放优惠券等方式,增强用户粘性。
4. 多渠道推广运营者需要通过多渠道推广,扩大公众号的影响力。
例如,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广告投放、合作推广等方式,吸引更多潜在用户关注公众号。
同时,要关注公众号的运营数据,根据数据调整运营策略,提高运营效果。
四、结论微信公众号作为一款重要的社交媒体平台,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和内容丰富多样等特征。
新媒体时代网络公众舆论的传播特点探析——以微博平台为例
收稿日期:2020-07-22作者简介:王丽帆,女,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跨文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网络公众舆论的传播特点探析———以微博平台为例王丽帆(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401331)摘 要:网络舆论是网络时代特有的公共舆论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舆论对人们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日益加大,与人们的生活日益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环境下,公众舆论不仅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公众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舆论的声音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本文重点围绕李普曼的舆论观,对新媒体环境下公众舆论形成的条件要素、环境变化等进行论述,并以微博平台作为具体案例对新媒体时代下网络公众舆论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通过分析研究,本文认为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公众舆论主要具有批判性、公开性、非理性等特点。
关键词:新媒体;公众舆论;微博平台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2-0030-04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产生了很多新兴媒介,同时也展现出了互联网的众多优势。
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多,各类自媒体平台也在不断涌现,智能手机和移动客户端的迭代演进,促使目前所处的时代逐渐变成信息爆炸的时代。
互联网时代下新兴媒体的主要特点是先进化、数字化、自动化,同时也拥有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这些特征在开放交互的互联网环境下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
如今,新媒体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工具,人们的社会参与方式也逐渐被改变,公众对社会的认识和感知途径也变得越来越广泛。
基于此背景,网络平台在为人们提供更多自由讨论机会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
不仅如此,网络平台更是为大众舆论的表达提供了更广泛、便捷、即时、隐秘的渠道和路径。
为了探讨新媒体时代网络公众舆论的特点,本文首先对“公众舆论”这一概念的产生、理论来源,以及发展演变等进行简要的梳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公众舆论的形成过程,并以微博平台为例分析网络公众舆论的传播特点。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反转现象分析——以微博APP评论区舆论反转现象为例
第12卷第24期 Vol.12 No.24 2021年12月 December 2021一、网络舆论反转定义与概况在网络舆论反转现象频发的当今时代,对此现象的解读与分析存在多个角度。
以微博评论区为例,探究网络舆论反转现象的成因,应当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对传播受众和媒体这两方面进行探索,在通过演绎推导的方式分析成因的同时,探究现象带来的影响以及问题解决方案。
(一)网络舆论反转的定义网络时代,大众发声的渠道变得更加多元丰富,舆论产生的场域也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平台,以及人际交往中“社交圈”的口头语言传播方式转移到了网络平台上,形成了一种虚拟化、数据化的讨论。
网络平台的广阔性与延展性使舆论讨论平台范围扩大、影响力提升,在网络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网络舆论场域日新月异。
网络舆论是指公众在作为公共领域的互联网领域中的对某些社会现象和问题的主观反映,是网民意见、态度及其情绪在网络上的集中体现[1]。
舆论的产生基于传播的大部分受众对事件较为一致的认识与看法,而在发声如此便捷的今天,每个人都可以对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就造成了舆论的产生和舆论的走向变得更加具有不确定性,更容易使得人们的看法发生改变,舆论风向同时产生转变的情况。
网络的便捷性、快速性和广泛性提升了这种情况产生的频率,扩大了其影响力和影响范围。
网络舆论反转现象由此产生。
(二)微博平台网络舆论反转事件分析微博平台作为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获取信息的社交媒体网络平台,因独有的热搜功能以及独特的用户网络模式和话题讨论模式,其具有使某一话题形成热点、获得关注进而受到广泛讨论,产生和放大影响力的基础。
微博评论区也随之成为用户讨论形成舆论的场域。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近年来,网络舆论反转事件在微博平台频频发生,以评论区讨论的形式展现出来。
2020年6月,在社交网络上高考冒名顶替的案件进入了大众视野,一时间舆论轰动。
山东济宁人苟晶在微博平台上称自己曾连续两年被他人冒名顶替。
从传播学的视角解读新闻媒体与舆论的关系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4 92 0 )6 O8 —0 1 7 —6 6 (0 9 O 一 O 7 3
关 于新 闻媒 体 和舆 论 的关 系 , 历史 上 有过 很 多著名 的论 断 。新 闻学 家道 比发特 曾认 为 :报 纸 “
李普曼 在 1 2 出版 了《 u l pno s 即《 9 2年 p bi o iin ( 舆 c 论学 》 一书 。此书 开启 了对舆 论学 的研 究 。 ) 关 于究竟 什么 是舆论 , 是众说 纷纭 。 却 从 字 面上 看 , 英 文 中 , 在 舆论 是 “ u l pn p bi o i— c in , 译就是 “ o ”直 公众 的意见 ” 。在 中 文 中 ,舆 ” “ 的 本 义是 车厢或轿 子 , 车抬 轿 的下层 人称 之 为“ 赶 舆
4 不 容 忽 视 的“ 见 领 袖 ” 、 意
20 年 第 6 09 期
拉扎斯菲 尔德 曾在 1 4 9 0年对 美 国大 选做 了
一
断变 动的事实 。
虽然 , 新闻与舆论 有共通 之处 , 但又有 着质 的 区别 。那 就是新 闻表 达 的是 一 种 客观 事 实 , 而舆
次实证 调查 。调 查 的结果 显 示 , 人们 作 出投 在
从这 些定义 中 , 我们 不难 发现 , 舆论 与社 会有
着 非常重 要的联 系 。舆 论影 响着社 会 的进 步 与发 展, 舆论关 注着不 断变 动 的社 会现 实 。
卢梭 只是在理 论上 提 出了舆论 。而把 舆论 作 为一个 核心 概念来 论证 的 、 比较早 的则是李 普 曼 。
Hale Waihona Puke 、什 么是舆论 舆论 是一 个舶 来词 。最早提 出“ 论 ” 舆 一词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信公众号中舆论的形成——以“新闻传播学研”为例————————————————————————————————作者:————————————————————————————————日期:微信公众号中舆论的形成——以“新闻传播学研”为例-新闻学微信公众号中舆论的形成——以“新闻传播学研”为例俞华【摘要】微信公众号日益成为舆论传播的重要途径。
姚贝娜的不幸离世引发的舆论浪潮从“记者即秃鹫”的隐喻进入白热化阶段,公众号“新闻传播学研”时刻关注该事件的发展。
本文沿着李普曼对舆论的描述性内容,从“外部世界”对人们舆论形成的影响出发,分析来自外部世界的限制,诸如人们日积月累的“成见”、构成“兴趣”的利益诉求,考察舆论结晶为“公意”的过程。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舆论新闻传播学研2015 年1 月16 日,中国流行女歌手姚贝娜因病离世,一则讣闻配以人生回顾足以缅怀昔日获得广泛关注的实力派女歌手。
但是掀起舆论浪潮的是17 日凌晨,一位媒体人在微博爆料,《深圳晚报》记者伪装成医生助手进入太平间偷拍遗体的消息,由此引起姚贝娜经纪人的破口大骂。
一场关于新闻伦理、职业操守的“骂战”在互联网上拉开序幕。
微信公众号“新闻传播学研”精选各家之言,将一场舆论的缘起缘落记录在案。
“新闻传播学研”致力于打造传媒文化读本,精选来自各个平台的文章。
自1 月16 日起至25 日,该公众号连续发文10 篇,谈及姚贝娜离世、记者即秃鹫的言论。
一、外部环境:微信公众号里的“拟态环境”人与现实环境之间横亘着无法隐遁的“拟态环境”。
“姚贝娜离世”的新闻、对《深圳晚报》记者的职业道德探讨,并不是读者可以直接接触的现实环境。
此类新闻报道及评论大多由媒体人、知情者的“虚构”。
虚构不是“谎言”,而是一方媒体对环境的描写,他们决定读者去哪儿看和看什么。
“道德判断往往比建设性的思想更常见”。
10 篇文章或多或少都涉及判断“记者是不是秃鹫”,而并未关心《深圳晚报》记者有没有偷拍遗体、有没有进入太平间、有没有佯装成医生助理的真相。
即便1 月22 日,《深圳晚报》第A02 版发表社论《我们为何一直保持沉默》澄清事实。
“新闻传播学研”选择拒绝给予当事人话语权。
它选择让读者去微博、微信、新闻网站等各大网络平台,由此虚构一个充满道德判断的环境,而不是接近现实。
李普曼认为,人们面对的情况太复杂,得到的信息又太少。
我们习惯用貌似合乎真实的描述唤起各种想法,由此构成观点的绝大部分依据。
因此,舆论的绝大部分就必定产生于想象。
这则事件中,“新闻传播学研”选择以“舆论”代替事实,不能真实地形成“拟态环境”。
二、成见:微信公众号的“规则”“新闻传播学研”是百万微信公众号中的一员,它每天需要在海量的信息中快速、准确地发布特定信息。
这些信息必须符合新媒体人和新闻传播学子的口味,在此基础之上尽可能吸引更多订阅用户的兴趣。
网络空间里,以点击率、关注度高低为标准,衡量媒介平台成功与否。
这一方面促使其形成以受众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方式,另一方面非理性的转载习惯逐渐占上风。
李普曼提出,多数情况下人们倾向于先定义后理解,按照自己文化所给定的,熟悉的方式去理解事实。
《姚贝娜走了,记者还未散去》一文的作者——掀起你的头盖骨,据传是东北某高校新闻专业研究生。
凭着以往在报社实习的经验,作者认定“社会的不幸就是记者的大幸”,记者像“秃鹫”般虎视眈眈盯着世间不幸的人或事,然后制造新的不幸。
如此定义之后,将病房外记者的守候,理解为等待姚贝娜的死亡。
作者不愿从其他角度理解,或者记者在等姚贝娜脱离危险的消息,或者记者正在做的是职责使然。
而多角度理解事物是理性思考基本的体现。
显然,作者沉迷于刻板印象。
在微信公众号看来,事情变得简单。
“新闻传播学研”在二次传播过程中,更看重的是一篇文章能否吸引受众、提高点击率。
凭着包含矛盾的信息通常能引起关注的规则,它敏锐地抓住“记者即秃鹫”的成见,连续4 天集中转载相关评论,加剧冲突,直至舆论浪潮把“记者即秃鹫”的论调拍死在沙滩上。
问题的解决之道不在于撇开成见和规则看事情,而在于“成见的性质和我们运用成见时的那种轻信。
”作为内容的二次传播者,在看待“记者即秃鹫”时,应该意识到这不过是成见之谈,而不是事实本身。
如果“新闻传播学研”意识到在吸引受众关注的同时,尚需理性思考,不被成见蒙蔽双眼,整合意见双方言论,就不会在舆论尚未成熟时处于被动地位,甚至发文《被口水淹没的学研君,跟大家说声“谢谢”!》承认在新闻传播圈中作出的错误引导。
三、兴趣:微信公众号的形象化表达舆论之所以受到关注、有重大影响,是因为它一定程度上代表民意。
众多微信公众号争相追逐的点击率,背后也代表着读者的兴趣。
受众纷繁复杂,每个人带着自身的成见看事件。
李普曼认为,这是由于当观众的数量增加时,他们共同使用的词汇数量就会减少。
于是故事中的相同成分便愈益抽象。
抽象的事物虽然并不精确,但可以抓住“刺激点和结果”。
此次事件中的兴奋点,无疑就是“秃鹫”一词。
辛辣的比喻刺痛读者的神经。
“中传人生活圈”是最早转发《姚贝娜走了,记者还未散去》的公众号之一,并擅自将标题改为《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强化了原标题的煽动性。
随后,“新闻传播学研”同样转发了该篇文章,将标题改为《什么样的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并做专题报道。
标题用了疑问句及感叹句的双重表达方式加强语气,看完文章的读者无疑会得出这样的答案:秃鹫般的记者。
读图时代,图片能强化文字的表达,吸引读者关注。
“新闻传播学研”在10 篇文章里均贴出相关的图片,《饥饿的苏丹》、新闻现场采访的记者、姚贝娜生前的灿烂笑容等等。
为了取得读者的认同,作者将毫不相关的图片,经过“成见”联系起来,帮助受众形成这样的观念:现场采访的记者如《饥饿的苏丹》里的秃鹫,焦急等待病榻上的姚贝娜死去。
原文作者在运用象征手法的时候,已经扭曲记者的形象。
二次传播的公众号再次歪曲记者与秃鹫的之间联系。
形象加工者的诸多努力无疑力求文章形象化,提高点击率。
另一方面,网络空间内屡见不鲜的“骂战”,不仅能让当事人成为舆论焦点,抒一己之见,获得利益,还能满足围观群众的好奇心,斗争欲。
新闻伦理与新闻专业主义一直就是矛盾的两头,业界高呼报道事实真相,学界高举伦理大旗。
微信公众号在吸引受众关注时常常会运用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利用斗争双方的激烈言辞,象征化的词语引发受众兴趣。
这确实能够提高点击率,但是当这个象征“遭到了过于激烈的滥用”,不仅象征会破碎,还可能牺牲公众号的自我形象。
公众号在选择提供给订阅户什么样的舆论时,不应该单方面的考虑点击率,还要理性思考自己的利益诉求,成为有态度的公众号。
四、形成公意:微信公众号塑造的“意见领袖”微信传播时代,我们把意见领袖的角色让渡给公众号。
网民乐于将它们类比新闻媒介,制造舆论。
媒体人爆料《深圳晚报》的记者伪装成医生助理潜入太平间,偷拍遗体,尤其是掀起你的头盖骨发表的文章之后,包括张嘉佳、崔成浩、曹林在内的知名人物、众多网民都对记者工作提出质疑、批评。
众多转载此类文章并大肆渲染的公众号成为微信用户的意见领袖。
新时期,处于重要地位的意见确实比普通人说出来更易成为舆论,但是能刮起风的言论不只是从他们嘴里说出。
掀起你的头盖骨,普通的新闻专业学生,通过一个辛辣的比喻,在舆论界掀起“飓风”。
好在人们能在呈现在大众面前的争端中,凭着自己的理性思考,还有说出“是”或者说“不”的权利。
将记者比作秃鹫,难以获得一线记者的认同,他们纷纷作文予以反驳。
正如英国政治家弥尔顿所言,只要让真理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真理本身就具有战胜其它意见而存在下来的无可比拟的力量。
互联网较传统媒体而言更为公开、自由。
微信公众号是观点的公开市场的代表之一,真理可以在期间自由修正。
新闻传播学研公众号上关于记者是否为秃鹫的争论也在1 月25 日以一篇《媒体或许不可爱,但真的是秃鹫么?》结束。
文章总结到:记者的不可爱,不是因为嗜血,更不是因为秃鹫,而是为了新闻界的立场和话语权。
总而言之,微信公众号里舆论的形成过程不同于传统媒体、有组织的网络媒体谨慎地表达。
新闻传播学研由姚贝娜离世后,关于记者是否为秃鹫之争,其舆论的形成过程大体可分为将外部环境虚拟化,依据规则形成一种成见,用形象化的表达引起公众的兴趣,最后通过自我修正传播形成公意。
纵观新闻传播学研反映舆论的过程,其中两个问题,不容忽视。
首先是没有给予《深圳晚报》发言权,他们选择不刊登系列报道中重要的内容,即《我们为何一直保持沉默》的社论。
读者可以视其隐瞒消息,这完全不符合公开、自由的互联网精神。
其次,即便是以“精选传媒文化读本”为口号,也不能摒弃独立思考的要求。
正如李普曼警示,如果经验与成见发生矛盾,则两者之一就有了麻烦。
不再可塑的人、执着于成见的人,会把矛盾嗤之以鼻,置于脑后;好奇心盛且心胸开阔的人,会接纳这个新景象,并加以修改。
如果事态严重,他会深感震动,乃至怀疑所有已被接受下来的生活态度。
极端情况下,会颠倒伦理标准。
公众号不能奢望订阅户一直坚持阅读公众号的文章,倘若用户只看了前三篇文章,即便以往对记者有好感的人,都会被秃鹫的隐喻所震撼,甚至赞同这一谬论。
不得不说,这样的传播舆论方式无益于社会的良性运作。
□参考文献①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②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④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 伯纳德·贝雷尔森, 黑兹尔·高德特著, 唐茜译:《人民的选择:选民如何在总统选战中做决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⑤弥尔顿著,吴之椿译:《论出版自由》[M].商务印书馆,2013(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