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业技术引进的历程及模式探讨

合集下载

日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历史、现 状、优点与缺点

日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历史、现 状、优点与缺点

日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历史、现状、优点与缺点一、农业1.历史发展日本的农业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绳文时代(公元前14000年至公元前300年),当时的居民已经开始种植粟和大豆。

到了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00年),水稻种植技术从中国和朝鲜半岛传入,水稻逐渐成为日本农业的主导作物。

在江户时代(1603-1868年),日本农业取得了显著发展。

土地改革和新农业技术的引入使得农业产量大幅增加,这一时期也是日本封建社会的顶峰。

明治维新(1868年)后,日本进行了广泛的现代化改革,农业生产力得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2.现状今天,日本农业主要以家庭农场为主,农民平均年龄较高。

水稻仍然是主要作物,其他重要作物包括小麦、蔬菜和水果。

由于耕地面积有限和自然灾害频发(如台风和地震),日本农业面临诸多挑战。

3.优点与缺点优点:-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

-政府提供广泛的补贴和支持。

-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

缺点:-农民老龄化严重,年轻人不愿从事农业。

-耕地面积狭小,农业用地竞争激烈。

-自给率低,依赖进口。

二、工业1.历史发展日本的工业化始于明治维新后,当时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现代化政策,建立了许多工厂和基础设施。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重工业尤其是军工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战后,日本进行了经济复苏,特别是1950年代至1970年代期间,被称为“经济奇迹”的时期,汽车、电子等制造业蓬勃发展,成为全球工业强国。

2.现状如今,日本的工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涵盖汽车制造、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化学品等多个领域。

丰田、本田、索尼、松下等品牌在全球享有盛誉。

3.优点与缺点优点:-高度发达的技术和创新能力。

-强大的全球品牌和市场份额。

-高质量和精细制造。

缺点:-劳动力成本高。

-国内市场饱和,增长潜力有限。

-资源匮乏,依赖进口原材料。

三、服务业1.历史发展服务业在日本经济中的比重自战后逐渐增加。

尤其是在20世纪后半叶,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金融、零售、教育、旅游等服务行业迅速扩展。

日本战后技术引进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日本战后技术引进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11 根 据 不 同 时期 经 济发 展 需 要 确 定 不 同的 技 术 引 .
12 十 分 重 视 引进 尚未 产 业 转 化 的技 术 。通 过 消 化 .
吸收再创新 。 转而进行技术转让 随着经济 的发展和 科 技 教 育水 平 的 提 高 , 日本 的科 技 研 究 力 量 得 到 不 断
做 法及 其经验 , 出 了这 些经验做 法对我 国农业技 术 引进 的借鉴 与启 示 , 提 以期 为我 国制 定农业技 术 引进政 策提供 参 考。
关 键词 : 学技 术 引进 ; 科 日本经验 ; 示与借 鉴 启 中图分 类号 : 1 G3 1 文献标 识码 : A
日本是世界上技术引进最为成功的 国家之一 , 长 期奉 行 “ 来 主义 ” 日本 , 拿 的 在技术 引进 方面 的 一些 最具实用价值 的做法 , 得到 了人们普遍 的认 同。了解 和分析 日本 战后科学技术 引进 的基本做法及其经验 , 对我 国引进 国际先进农业技术具有 一定 的借鉴价值 。
做法很快 实现 了一批企业 的迅 速发展 与壮大 。到
收稿 日期 :0 10 — 5 2 1- 6 1
作者 简介 : 礼胜 (96 )男 , 长 , 杨 16一 , 处 主要研 究方 向 : 业 科技 管理 与政策 。 农
第 4期
杨礼 胜等 : 日本 战后技 术 引进经 验及 对我 国 的借 鉴 与启示
文 章 编 号 :0 1 8 1 (0 10 - 0 0 0 10 — 6 12 1 )4 0 3 — 3
日本 战后 技 术 引进 经验及 对 我 国 的借 鉴 与启示
杨 礼胜 张 昭 魏 锴 郑 戈 唐 杰伟
北京 10 2 ) 0 1 2
(. 1 农业部 科 技教育 司

日本种业发展历程

日本种业发展历程

日本种业发展历程
日本种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开始注意植物的种植和培育。

然而,真正的种业发展可以追溯到近代化的过程中。

在19世纪中期,日本开始与外国进行贸易,引进了一些外来
物种,并开始学习种植技术。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成为推动种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20世纪初,日本政府开始制定农业政策,促进种业发展。


业实验站设立,研究育种和种子生产的方法。

通过培育出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新品种,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农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国内农业企业兴起,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种植技术不断改进。

此外,政府继续投资农业科研,提高种子的质量和产量。

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农业技术的进一步进步,种业开始走向市场化。

民间种子企业逐渐崭露头角,与农民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农作物的发展。

近年来,日本种业继续追求创新,致力于培育更耐旱、抗病虫害的品种。

同时,种业也在关注环境保护,发展可持续性农业,提高农作物的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总的来说,日本种业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开始引进外来物种到科
研创新,再到市场化的过程。

不断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为日本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日本种业发展历程

日本种业发展历程

日本种业发展历程日本的种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种植业技术传入日本,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起来。

日本的种业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在古代,种植业主要集中在倭国时代(公元300-600年)和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年)。

在倭国时代,农业发展得非常迅速,种植业成为当时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奈良时代,种植业更加规模化,同时在技术和管理方面也有了重大进展。

人们开始使用灌溉系统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还开始种植新的农作物,如大豆和苹果。

到了平安时代(794-1185年),种植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农民开始使用犁来耕地,同时种植各种农作物,如稻米、小麦、大豆、甘薯等等。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种植业技术和知识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进入到江户时代(1603-1868年),种植业进一步发展。

这个时期,农业领域出现了许多创新,例如农具和肥料的使用,有机肥料的推广等。

此外,种植业开始与农业科学结合,农民对肥料和作物营养的需求也愈发重视。

江户时代的种植业发展为日本农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日本的种植业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随着现代农业的崛起,农业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种植业开始应用新的方法和技术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新的农作物如玉米、马铃薯和大豆的引进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战后重建的开始,日本的种植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农民开始采用化肥、农药和灌溉技术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政府还推动了种植业的现代化,通过引入新的种植技术和方法,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以及提供资金和支持来鼓励农业发展。

到了1980年代,日本的种植业迎来了新的挑战。

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导致大量农民离开农村,种植业逐渐衰落。

然而,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农业领域出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农民开始运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如精确农业技术、无土栽培和基因工程等,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日本农业研究报告

日本农业研究报告

日本农业研究报告1. 引言日本农业一直以来都是该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农业研究在提高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保护环境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对日本农业研究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2. 历史回顾日本农业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日本政府开始意识到农业研究的重要性。

首次农业研究机构成立于1872年,主要任务是提供农业技术咨询和培训。

随后的几十年里,日本不断建立各种农业研究机构,并逐步形成了以农业研究为核心的农业发展模式。

在20世纪,农业研究在日本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二战后重建时期,农业研究为日本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提供了支持。

研究成果包括新品种的培育、农业机械的改进以及农业管理的优化。

这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引入,有效提高了日本农业的产量和效益。

3. 研究机构和项目目前,日本农业研究涉及多个机构和项目。

其中,最重要的研究机构是农业研究机构(NARO)。

这个独立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农业研究计划,包括提供农业技术支持、培训和农业政策咨询。

NARO下设多个研究所和实验站,分别负责不同领域的农业研究。

除了NARO,日本还有一些大学和私营研究机构也参与到农业研究中。

这些机构和项目在不同的领域进行研究,例如农作物生产、畜牧业、水产养殖以及农业环境保护等。

4. 研究成果和应用日本农业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一项突出的成果是新品种的培育。

通过遗传改良和研究,日本成功培育出了许多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新品种,这些品种在产量和抗病能力上都具有优势。

此外,农业机械的改进也是日本农业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日本研发了各种先进的农业机械,包括播种机、收割机、喷洒机等。

这些机械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

农业管理优化也是日本农业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研究农业经营模式、农业供应链等,日本农业研究为农民提供更有效的农业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了农业经营的效益。

日本集约农业的模式与启示

日本集约农业的模式与启示

日本集约农业的模式与启示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主要有两个发展模式:地多人少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实行规模农业经济,或者说粗放经济,主要着眼降低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成本;地少人多国家如日本、荷兰、丹麦、以色列,则实行集约农业。

集约农业的特点就是通过向有限土地的高投入获得高产出的一种经营方式。

日本与中国的农业发展条件有不少相似之处:历史上都是长期的封建小农经济;在气候上两国都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农作物品种类似;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

耕地中粮食作物特别是水稻占较大的比例。

然而不同的是,两国的农业产值有较大差距:1994年日本农户平均收入为709万日元(约49万元人民币),其中农业收入为159万日元(约11万人民币).扣除两国价格因素也至少是中国同期农户收入的10倍。

一、日本集约农业的特点1.因地制宜的品种改良日本在农作物的品种改良上下了很大工夫。

不仅下大气力改造本国固有品种;而且对原产于外国的农产品,也加以驯化改良,提高品质。

许多这样的优良品种又反过来被原产国引进。

如富士苹果、久保桃、20世纪梨、巨峰葡萄等。

从中国温带半干旱地区引进的柿子,经过改进,适应了日本多雨的气候,而且甜度高不脱涩可直接食用,品质和价值远超过中国的传统柿子。

日本国土南北狭长,地形复杂,各地自然条件差别较大。

日本的农业科学研究人员,对各地的气候水文土壤等资源进行了科学的调查研究,培育出发挥本地优势的优良品种。

以水果为例,苹果主要产在凉爽的青森、长野两县,两地的苹果产量占全国的80%。

优质大米产自凉爽多雨的北方,尤其冬季多雪的新泻县有名。

樱桃产自山形,葡萄产白干热少雨的甲府盆地,橘子产自温暖的四国,茶以富士山脚下的静冈县最具盛名,那里的面向太平洋缓慢倾斜的火山灰台地、终年温和湿润的地理优势为茶提供了绝好的生长条件。

东京郊外的干叶茨城等县以蔬菜鲜花闻名。

2.适度规模1946年,日本通过第二次农地改革法,包括“自耕农创设特别法案”和“农地调整法改正法律案”,开始了被称为“农地改革”的土地制度改革。

日本农业为何如此先进

日本农业为何如此先进

日本农业为何如此先进作为一个多山、岛屿分布的国家,日本的农业生产一直是赖以生存的基础之一。

但是,在日本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低效、落后状态。

在196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开始了农业现代化的计划,不断提升农业技术研发投入,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水稻育种及其它众多的技术创新,致力于加强农业竞争力,使日本农业得到了空前发展。

下面就来详细地分析一下日本农业为何如此先进。

1.政府强力推动现代化计划日本政府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启动了农业现代化计划,旨在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改善农民劳动条件、增加产量等。

政府鼓励农业机械化和化学肥料等先进技术的使用,并提供资金支持,确保发展资金充足,促进现代化进程。

在政策的支持下,农民们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和创新,推动了日本农业的快速发展。

2.高度的科技投入日本的科技研发一直领先于世界。

在农业方面,日本政府不断推动农业科技的研发,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咨询,农业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投入非常大。

在传统农业中增加了先进的技术,例如农机具、自动化生产等,这些都使农业生产变得更高效、更便捷、更健康。

3.有效的耕地保护和土地利用由于日本土地资源有限,耕地相对较少,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成为日本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政府出台了大量的耕地保护法规,完善土地资源管理制度,保护耕地并改善不富裕地区的土地质量。

农民们也积极参与土地改良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工作,实现了土地的最大化利用和优化。

4.稳定的市场需求稳定的市场需求是促进日本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日本人口较稳定,消费习惯具有稳定性,在政府和大众的关注下,消费需求也自然稳定。

与此同时,日本市场对食品品质和安全的要求非常高,日本农业高品质、安全、环保而受到广泛认可和欢迎,从而稳定市场发展、提升市场需求。

这也激励了农民们积极应对市场需求,调整种植业务,推出新的产品和农业技术,增加市场供应量。

5.注重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提升日本农产品竞争力不可或缺的一环。

日本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和经验研究

日本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和经验研究

XIANGCUNKEJI 2017年5月(下)23日本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和经验研究白冰洁高美玲(河南工业大学,河南郑州450001)[摘要]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缓慢,亟待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而日本农业现代化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基于此,本文分析日本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为我国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日本;经验[中图分类号]F3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17)15-23-11日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做法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农业发展的资源禀赋不占优势。

因此,日本走出了优先改良品种和土地,后进行机械化推广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日本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具体为土地改良-化学化-良种化-机械化[1]。

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大,但人均耕地资源少,我国的小农经营等特点与日本农业发展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因此,分析日本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日本基于土壤贫瘠和耕地面积小等因素,1947年颁布《土地改良法》,通过平整水田、垦田造田等措施改良土地,并实现水利化指标的极大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工业迅猛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大量化肥、农药,农业生产实现化学化;日本政府高度重视通过改良品种来提高土地生产率,通过资金投入支持研发,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良种化服务农业现代化发展;1953年日本政府颁布《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开始其机械化进程,一方面依靠本国先进的工业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适宜的中小型机械,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欧美国家先进的农机具,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2]。

日本农业现代化程度高,与其国内工业反哺、农协组织、政府保护有着密切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工业立国、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

日本通过高附加值、高利润的加工制造业进行了资本积累,并抓住国外发达国家需求旺盛的机遇规避本国需求有限的制约,发达的工业和巨大的财力为反哺农业奠定基础,通过加大财力支农,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

日本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其经验与启示

日本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其经验与启示

日本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其经验与启示戴媛媛内容提要农业产业是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继我国实行家庭承包制之后出现的又一次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和经济体制创新.战后日本在农民家庭经营基础上, 成功地在短期内通过农业产业化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在此过程中,日本政府的推动作用,农协的组织保障以及"一村一品"模式的成功,对同样人多地少,以分散的小农生产为基础的我国探寻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关键词日本;农业产业化模式日本农业是典型的小农经济,耕地面积约 500 万公顷,户均耕地不足 1.2 公顷,经营单位较小,一般来讲这种农业很难融入社会化大市场.而日本却在小土地所有制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产业化,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1 在此过程中,政府的推动作用,农协的组织保障以及"一村一品"模式的成功,对同样人多地少,以分散的小农生产为基础的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一,日本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经营模式1, 以工商业资本为主体的垂直一体化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又细分为直营型,委托型两种模式.直营型即企业从农民手中购买土地,建立大型的养殖场和农产品加工厂,利用农业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经营.但由于日本地价高,相比出售土地农民更愿自己经营,这种经营模式在日本的发展很受限制. 委托型即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通过订立合同,契约等形式,委托农户或农产主进行生产经营.龙头企业对生产品种,工艺及交货时间做出规定,农户按时保质保量为企业提供农产品.但日本人多地少,户均耕地规模不大,水田, 倾斜地多,地块狭小,因此不适合发展垂直一体化经营模式.2, 农协(市场)+基地的水平一体化经营模式日本的农业产业化更为普遍实行的是以农协为主体的水平一体化经营模式. 即排除工商业资本的干预,仅通过农业内部的组合来实现产业化.1 这种水平一体化主要是通过日本农协实现的.日本农协是依据 1947 年的日本农业协同组合法成立的.农协为农民服务,主要业务内容包括购销,信用,保险和共同设施利用各方面,并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通过各级农协组织农民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来建立生产基地, 农家所生产的产品通过农协输送到批发市场,由批发市场输送到消费者手中. 与其他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的国家相比,日本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日本根据自身特点,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首先先实现水利化,生物化,化肥化, 然后再实现机械化;日本农业产业化的经营规模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小的,农户的小规模经营在农业中占主体地位; 三是农户的兼业化与高龄化现象,随着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农村的大批青壮年劳动力纷纷流入城市从事工业生产或其他行业的服务,其专业农户不断减少, 兼业农户急剧增加,农业生产者以老人和妇女为主.二,日本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1, 日本政府运用经济,法律手段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日本这样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资源禀赋极差的国家,能够从传统农业发展到高度产业化的农业,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采取有效的宏观政策,扶持和推动产业化的发展. 首先是通过财政金融手段,增加对农业的扶持,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上世纪 50 年代,日本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已占国民经济投资的 20%左右,以后对农业的投资呈增长的趋势,目前已超过 40%. 2 投资的重点一是农业产品价格补贴(特别是大米)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主要以补助金和长期低息贷款的方式进行.日本政府财政支农的另一途径是对农产品价格的干预,即政府通过对农产品进行买卖影响市场供给,达到稳定农产品供给和价格的目的.其主要手段有两种:对大米,烟草等实行的直接价格管制;对其他农产品实行的间接管制.正是政府强有力的价格干预,保持了农产品的较高价格,保证了农民的合理收益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在金融政策方面,政府主要采取优惠信贷投资.早在 20 世纪 50 —60 年代,日本政府就先后设立了"农林渔业公库资金""灾害 , 资金贷款""农业改良资金无息贷款"和"农业现代化资金贷款",为农业提供 , 长期低息或无息贷款,满足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 同时,日本政府还运用法律手段,强化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正是通过逐步建立起来的高度法制化的轨道,日本才能长期保持对农业的巨大投入.日本政府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先后制定了大量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法律.如 20 世纪 50 —60 年代,就先后制定和颁布了《农业改良促进法》 , 《耕地改良法》 ,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主要作物种子法》《农业改良资金助成法》《农业协同组合 , , , 法》 , 《农业基本法》 , 《农业现代化资金助成法》 , 《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法》等法律.同时,日本政府还通过一系列的经济,行政手段来确保这些法律的贯彻和实施.完善的农业法律是日本政府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2, 农协的组织保障农协组织是根据法律,依照农民的意志建立起来的农民自己的组织.日本农协通过各项业务,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使农户分散,孤立的行为变成有组织的团体行为,提高了农户的组织化程度. 农协的营农指导员在产业化经营的产前,产中,产后都会为农户提供帮助: 产前按专业把农户组织起来,根据农协提供的信息以及农户的实际情况,帮助各农家编制生产与经营计划,并在取得信贷资金,开发引进低成本高收益的技术, 推广优良品种及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等方面提供具体帮助;产中按规划供应农药,化肥及其他生产资料,并进行具体的技术指导;产后接受农户的委托,对农产品分级包装并运往市场. 4 此外,农协还提供农业经营委托服务,接受会员委托代为从事农田作业和农业经营管理,从收益中扣除必要的费用后,其余全部归委托人.这种农业经营委托服务,促进了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要素利用的规模效益.有些农协还自办研究所,信息中心,使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农协的主要业务还是购销服务,农民通过农协采购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销售农副产品,繁琐的事务由农协一手包办,集合了共同采购的成本优势,避免了分散销售的恶性压价,这种批量买卖的方式让农民在价格上得到实惠,增加了农民收入.此外,对于农户个人无力购置的大型设施,农协还提供共同利用设施的服务,比如为农业生产和销售服务的大型农用机械,农机具修理工厂,共用肥料配合设施,蔬菜育苗设施,农产品加工储藏设施等.因此,具有浓厚的政府机构性质的农协,是引领日本农业走向社会化,规模化的有力的组织保障.农协把市场与农户紧密联系起来,简化了市场交易关系,实现了交易的规模经营,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提高了市场交易效率. 5 3, "一村一品"模式的成功开始与20世纪70年代的 "一村一品" 运动是日本农业产业化的成功模式. "一村一品"的宗旨就是以当地资源条件为基础,因地制宜,使每个村庄都拥有独具特色的拳头或精品产品,打入市场.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不断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优势产品,是"一村一品运动"的基本内涵. "一村一品" 运动起源于日本大分县, 而后在北海道, 岩手县等地广泛兴起. 日本地方政府,社会各界对各地发展特色经济给予了大力支持:大分县知事亲自倡导"一村一品"运动,并由农,林,渔,商,共,工,消费者团体,金融,文教,新闻,行政等各方代表组成推动"一村一品"运动协议会,协议会负责确定方针,制定计划,县政府组织建立研究机构, 进行技术指导, 并对地方名特产品开发拨发补助金.在日本地方政府的扶植下,日本乡镇的"一村一品"运动蓬勃兴起.通过"一村一品"运动,引进和开发新技术,研制各地区的名特产品,发展附加价值高的加工业,使各地区的工业,农林水产业,商业与旅游业得到协调发展,增强了落后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其较快地脱贫致富.三,结论——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启示1, 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纵观包括日本在内的农业发达国家, 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推动,农业本身的弱质性也决定了政府支持的必要性.战后, 日本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分散的小农经济能够纳人到现代化的轨道上来, 主要是靠日本政府的全面干预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 日本政府从立法, 组织, 资金, 价格,贸易等多方面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支持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其扶持农业发展的思路及政策措施, 对我国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借鉴日本的经验,,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政府在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①建立健全农业立法,用法律法规保证政府依法调控农业②拓宽农业融资渠道, 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③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资力度④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2, 加快建设农民合作组织在我国,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单个农户成为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无法有效对接,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便成为解决这一"中介缺失"问题的关键.我国农村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尽管自 80 年代中期就开始发展,但关于合作社的法律却一直处于缺位状态,直至去年,才颁布了第一部《农业合作社法》 ,农民合作组织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 日本农业发展的初始状况与我国相似,吸收和借鉴日本重视发展农协的成功经验,对推进我国产业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建立真正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组织.日本农协之所以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关键就在于日本农协是依照农民意愿建立,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合作经济组织.日本农协有关日常经营和运行的各项法规,从制度上保证了农协能够真正代表农民的利益.反观我国目前的农业组织,由农民自己组建的较少,很多组织在实际运作中较多地依赖于当地行政力量,龙头企业,工商业资本的介入,而这些力量的介入大多是为了利用和享受政府的有关优惠政策,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 6 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应该认真借鉴日本农协的经验,积极推动属于农民自己的,真正为农民服务的农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其次,要拓宽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的功能范围.从日本农协发展历史和组织结构可以看出, 它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简单联合,还是具有行政属性的处于农民和政府之间的第三方机构,既是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者, 又是政府农业政策的执行者. 不仅是连接了农户与市场, 也是农民与政府之间的纽带与桥梁. 目前,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活动的范围还很狭窄,缺少管理手段和凝聚力.学习日本经验,我国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应赋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定的管理权限,拓展其作用空间,通过加强农民合作组织的凝聚力,提高政府管理的效果. 3,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对照我国的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现状, 日本的 "一村一品" 运动不无启示. 我国当前的一个问题是各个地区发展缺乏长远计划, 往往是其他地区发展什么, 自己也盲目效仿, 不从本地实际出发, 致使地区经济结构趋同, 各地形不成特色经济. 在确定产业布局, 考察和确定产业项目等企业和农户个体力不能及的方面, 政府的作用不能缺位,同时要改变执政理念,为产业化推进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鼓励产业化经济组织的发展.日本"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在开发优势项目,选择和确定产业化项目,对其市场需求进行分析研究,以及产业布局协调发展方面积累的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和分析.以本地区资源特色为基础,充分考虑地区特点选择发展项目,发挥地区优势, 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之路是成功发展的关键.注释梁开竹: 《借鉴日本经验,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3 年第 1 期. 2 方志权,吴方卫: 《日本多功能性农业对建设我国都市农业的启示与借鉴》《生产力研究》 , 2007 年 24 期. 3 中国农业代表团《日本的农业政策改革及其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00 年 12 期. , 4 胡小凤: 《美日农业产业化模式启示》《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 年 6 月号下. , 5 常青: 《构建山西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体系的启示——借鉴日本农协的经验》《陕西财经 , 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 年 03 期. 》 6 常青《构建山西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体系的启示——借鉴日本农协的经验》《山西财经大 , 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 年 9 月第十卷第 3 期》(作者为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06 级硕士生责任编辑魏全平)。

日本的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

日本的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

日本的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刁丽丽科学技术哲学2012.5.20提纲⏹一、基本概念的阐述❖1.技术引进❖2.技术创新❖3.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4.技术引进与二次创新的关系❖5.二次创新与自主创新的关系❖6.中日历史时代对照表⏹二、日本奈良时代的技术引进——中国·隋唐时期❖1.隋唐王朝和日本的政策比较❖2.失败的技术引进⏹三、中世纪欧洲与日本的技术差异❖1.欧洲和日本的技术差异比较❖2.欧洲和日本技术与社会体制⏹四、二战前后日本的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1.中日技术引进的比较❖2.日本技术创新的模式演变❖3.日本的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对中国的启示⏹終わり⏹参考文献1.技术引进⏹技术引进的含义❖技术引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研究单位、机构通过一定方式从本国或其他国家、地区的企业、研究单位、机构获得先进适用的技术的行为,是一种跨国行为。

⏹技术引进的目的❖技术引进是为提高引进国或企业的制造能力、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要达到目的只有引进软件技术,通过自我消化吸收才能做到。

2.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含义❖技术创新,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

⏹熊彼特(J·A·Schumpeter)在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这种新的组合包括①引进新产品;②引用新技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新的市场(以前不曾进入);④控制原材料新的来源,不管这种来源是否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⑤实现任何一种工业新的组织,例如生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3.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技术引进❖技术引进是为发展本国经济与科学技术,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为我所用,包括引进产品制造技术、生产工艺技术、现代经营管理技术及人才和智力。

基于每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拥有本国所需要的一切技术资源,不可能在各个领域都具备技术优势,而知识和技术作为人类的精神财富具有共享性、外溢性、可转让性,采取拿来主义引进技术并注重消化吸收,可弥补技术(产品) 短缺,提高发展起点,节约R&D 经费及时间。

日本农机化发展及其技术引进的经验与启示

日本农机化发展及其技术引进的经验与启示
所 占 比例 农业劳动生产率 , 缓解劳动力 紧张的压 力 , 加大对农
收 稿 日期 :0 0 0 — 2 2 1- 32
须有所 调整 , 向使用方便 、 要 配套作业 和省 力等方面
化 与 城 市 化 的逐 渐 加 强 ,人 口 的城 市 转 移 步 伐 也 不 断 加快 , 致农 业 劳 动 力 更 加 短 缺 。如 何 进 一 步 提 高 导
展 的趋 势。 19 95年与 17 95年相 比, 本农 户数量下 日 降 3 .% , 业 就业 人 口减 少 3 % , 且 老 年 劳 动 力 05 农 8 并
如 《 农业基 本法》 《 、农业现代 化资金 助成 法》 《 、农地 法》 , 等 鼓励农 民扩大农业 生产规模 和增加农 业机械
化投资 。同时 ,在广泛添加动力耕耘机 的过程 中 , 加 大 了对 配 套农 机 具 的研 发 ,先后 开 发 出 3 种 配 套 0多 农机具 , 大大提 高了农业 机械 的综合利用 率 , 基本实 现 了役 畜替代 。在 主要 农作 物——水 稻 的耕种 、 植 保 、 粒、 脱 运输 等主要作业 环节上 ,97年 已基 本实 16 现机械化 。对 于当时相对薄 弱的水稻机械 收获环节 (90年水稻机械化 收割程度仅为 4 %) 17 0 ,政府适时
决 人 们 的生 存 困难 , 兴 农 业 和 增 加 农 产 品供 给 , 振 便 成 为 当 时 日本 政 府 的 必 须 选 择 。 由于 长 期 战 争 所 导
致劳动力大量损失 , 因此 在 农 业 发 展 过 程 中 , 得 不 不
为2 0世纪 7 0年代农业机械化的重点工作 内容。 截至
文章编 号 :0 1 8 1(0 00 — 04 0 10 — 6 12 1)3 0 0 — 4

日本战后对科学技术的引进

日本战后对科学技术的引进

日本战后对科学技术的引进日本是世界上技术引进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长期奉行“拿来主义”的日本,在技术引进方面的一些最具实用价值的做法,得到了人们普遍的认同。

了解和分析日本战后科学技术引进的基本做法及其经验,对我国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日本科学技术引进政策的基本做法及其经验:通过分析日本过去在技术引进方面的相关政策以及大量的文献资料和企业案例,可以看出日本在战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引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其技术引进又具有一定的战略性和策略性,即在战略上非常关注和重视技术引进,在策略上又非常注意技术引进的路径与技巧。

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需要确定不同的技术引进政策在战后初期,面对千疮百孔的社会局面和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政府的主要责任是振兴经济,加快经济发展。

为此,需要从国外引入大量技术。

为了控制国内资金输出,同时又能够引进所需要的先进技术,政府鼓励采取出售企业股权的政策以吸引国外资金以及与资金相关联的先进技术与技术人才。

例如,五十铃自动车公司就是采用这一办法从美国引进相关技术。

美国 GM公司在获得五十铃自动车公司 32%的股权后,派出了大批从经营管理到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到五十铃自动车公司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这一做法很快实现了一批企业的迅速发展与壮大。

到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已建立起自己强大的工业基础和较为完善的工业装备体系,其外汇短缺的状况也得到了根本逆转,这时出售企业股权也就变得无足轻重。

相反,日本加强了向海外的资本投资,并极力缩小企业中外资所占股权的比例。

例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占有东芝公司的股权,从战前的 16%降到1998年的 2.2%。

现在,美国资本除了对日本石油供给控制力相对较强以外(这与美国的政治和战略需要密切相关),对其他行业的企业已难以构成控制性的力量。

善于从长远目标出发,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引进面对当代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的状况,如果不抓住机会,着眼长远,就可能是引进某一种技术之日,也就是该技术的被淘汰之时。

日本农业农村政策的演变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农业农村政策的演变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农业农村政策的演变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作者:李兴华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08期摘要:日本农业农村政策经历了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调整结构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演变过程。

形成了以法制化程度高、政府补贴力度大和注重农业多功能为特色的政策体系。

目前,日本着力发展提升农业生产力和竞争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持农业农村多功能的政策。

日本农业农村政策的演变历程对中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具有启发意义,包括完善法律法规,法治乡村振兴、加大补贴力度,增加补贴项目和促进产业融合,增强农业多功能性。

关键词:日本农业农村政策;乡村振兴;启示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而后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提出了若干意见。

农业农村的发展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日本农业农村与中国在人口分布、建设历程以及文化传统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日本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步入发达国家之列。

但这一过程之中,受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农村人才、资金等要素加速流失,导致农村人口减少且老龄化严重、农业劳动力后继无人等问题,农村经济社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落。

日本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来农村培育产业、活化乡村,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至今,日本已形成小农背景下具有特色的乡村发展政策体系和具体做法。

梳理日本农业农村政策演变历程,分析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的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一. 日本农业农村发展状况日本农业用地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12.3%,2017农村人口11073万,占人口总数的8.5%。

日本农业承担着保证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文化传承等一系列功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日本国土面积小,土地资源本就十分有限,随着工业进程的发展,农业用地逐年减少;与此同时,随着城乡差距逐渐加大,农村人口以及农业从业者数量也逐年减少,这些情况对日本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战后日本技术引进产业结构变迁及其启示

战后日本技术引进产业结构变迁及其启示

(# 世纪 -# 年代初形成的出口导向型结构,的确促
进了日本的高速增长, 提高了企业国际竞争力, 但这 是以廉价而稳定的石油供应和保障产品顺利出口的
!"
!""& 年第 $ 期
云南科技管理
国外科技
有利国际机制为前提条件的。 进入 !" 世纪 #" 年代, 石油危机和贸易磨擦的不断升级,导致日本产业结 构进行大量的调整, 其方针是: 减少资源能源多耗费 工业, 集中发展耗能少的技术、 知识密集型产业。钢 铁、 化工等高耗能工业生产下降, 能源消费量显著减 少, 与此同时, 发展节能型高技术产业: 微电子产业、 机械电子装置产业、光学机械产业、生物工程学产 业、 新型原材料产业及宇宙航天产业等, 这些产业在 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显示出强劲的实力。这一时期的 技术引进也是结构转换阶段。这一阶段的技术引进 不仅数量大增, $%#& 年 、 $%#’ 年 每 年 达 到 了 ! ’"" 项, 而且引进的技术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大规 模生产技术的引进大大减少, 资源、 能源开发技术、 防公害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大为增加。引进的重点 转向了原子核、 飞机、 宇宙开发、 电子计算中心机、 激 光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尖端技术,以及一些与能源 开发和节能相关的技术。 另外, 日本开始注重引进那 些在技术提供国也尚未付诸实用的有发展前途的 这种引进方式的 “ 实验室技术” 。!" 世纪 (" 年代初, 比重还不到 )* , 到 !" 世纪 #" 年代中期就已经达到
五、 创新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的形成时期!"# 世纪 $# 年代至今% 进入 !" 世纪 %" 年代以来,日本已经基本完成 了追赶欧美发达国家的使命。 !" 世纪 %" 年代是日 本开辟未来的历史转折时期, 确立了“ 技术立国” 的 方针。在这一阶段, 由于日元的不断升值, 日本企业 大举向海外进军,造成国内传统产业的减少,形成 “ 产业空洞化” 。而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国家克服了 顺利地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 +" 年代的衰退与困难, 级换代, 得以专心发展更具潜力的新兴产业, 从而保 持了世界领先地位, 所以这一时期, 日本产业结构进 入一个新的调整和发展时期,其重点是加强对高新 技术产业和基础技术的扶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发 展的高科技化和信息化,倡导有效地利用头脑资源 进行创造性的技术开发, 确保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 日本的科研政策主要放在科研自主开发上,技术引 进项目有了一定的减少, 重点集中在通讯、 计算机、 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领域。 日本技术经济发展道路给我们的启示 日本的产业结构的变迁与升级和现代化,是一 条借助于不断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以促进本国经济 和技术更快发展的道路, 对于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起飞和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来说,至少有以下 值得借鉴之处。

日本有机农业的推进及启示

日本有机农业的推进及启示



致农 业生态环境不 断恶化。2 O世纪 7 0年代寻求食 品安全 的消费者和追求健康 耕作 的从农者 开始对农 业现代化进
行反 思, 发起 了有机农业运 动。随后 日本政府本 着“ 食”与“ 绿”, 即提 高粮食 自给 率 与环境保 护并举 的原则 , 制定
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 有效地推 动 了有机农 业的发 展。借鉴 日本发展 有机 农 业的成 功经 验 , 对农 业大 国中国来说具
国语 学院讲 师, 研 究方 向: 日本 社会。
63



经 济
颁布了《 有机农业推进相关法》 , 在第二条中对 有 机 农业 做 了如 下 界定 : 有 机农 业 是 指 不 使用
化 学合 成 的肥料 及农 药 , 不 使用 转基 因技 术 , 采 用 尽 可能减 少环 境 负荷 农业 生产 法 的农业 。 对 日本 有机 农 业 的发 展 轨 迹 , 学 者们 有 不

和行动计划 。1 9 8 0年世界 自然与 自 然资源联盟发表 了研究报告《 世界 自然
资源保护战略》 , 明确使用 了“ 可持续发展” 术语 , 提 出了为了实现可持续发 展,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考虑与经济因素同等重要 的社会和生态因素 , 以 及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等利用上的长期 和短期优劣。在可持续发展的理 念下 , 人们意识到大量使用化肥 、 农药 的常规农业虽具有经济合理性 , 但却 引 发 了环境 污 染 、 食 品安全 等一 系列 严重 的问题 。在 此 背景 下 , 不使用或 少
的同时兼顾现状 , 将其发展分为 四个时期 : 1 9 3 5 到 1 9 8 5年 的起 步 期 , 1 9 8 6年 至 1 9 9 5年 的 发 展

学习日本农业政策与经验,使我国农业尽快实现现代化

学习日本农业政策与经验,使我国农业尽快实现现代化

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农协是日本农业经营体制的
一大特色和骨干力量,在现代日本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中,占有
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值得我国农村学习。在我国,以农户家庭
承包经营的制度已经确立,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户的经营潜 力,也需要建立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形 成对各级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约束,从而有效地抵制各种坑农、 害农和乱收费等行为的发生。 (四)把重视粮食的安全放在首位 日本一直把稳定粮食供给作为发展农业最重要的原则放
近年来,日本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正在从价格 支持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产能力支持转变,既促进市场机制更好发挥作用,又
没有放弃政府应有的职能。而我国目前对农业保护政策中,价 格支持占了很大的比重,也存在着调整保护方式等一系列问 题,急待提高和完善。 (三)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制度的创新 在日本农村,农户的经营组织就是农协。农协把千家万户 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组织起来,发挥了规模经济效益,提高了抵
发挥农业多功能性的变迁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业政策所确定 的农业发展目标,也随着时间在不断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
强调有效供给的增加,到目前的增加农民的收入等一系列措 施,说明了我国政府一直都在积极解决“三农”问题。目前所 采取的提高农民收入、农业生态功能、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生态 文明、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方针,都反映出这一规律。由此可 见,农业发展的三大目标不可偏废,不可相互代替。只有这样, 我国的农业才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农村的条件才能够得到 改善,农民的收入才能够得到提高。 (二)坚持市场导向。适时调整农业保护政策
万亿日元,超过当年农业生产GDP的总额。 (三)强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农业多功能的发挥创造 条件 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调整农业生 产结构,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农业经营类型;大力保护利用 耕地,推进集约化经营;保护农村环境,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 建设;大力培养农业人才和新型农业劳动者,提高农业技术水 平和经营管理能力;鼓励妇女和老年人参加农业生产;积极发 挥中央和地方研究机构、大学、民间三支农业研究队伍的作用, 加强农业技术的开发和推广;重新评价和改革农协,实施体制 改革、经营方式改革和财务改革,完成农协内部各部门的独立 核算;要求农产品价格正确反映供求状况和品质标准,并稳定 农产品价格;实施减少农业灾害损失的政策;合理组织生产、流 通,降低农用生产资料成本等。 (四)振兴农村,促进不同地区城乡协调发展 为实施城乡协调发展的农业振兴计划,El本政府采取措 施,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卫生、教育、文化等基础

6农业推广模式-日本农推

6农业推广模式-日本农推

日本的农业推广
日本的农业推广工作始于19世纪70年代 。当时, 47个都、道、府、县(广岛除外)都建有以农 民为主的民间农技推广组织,开始半官半民的 农技推广活动。 二战结束时,日本农业濒临崩溃,推广工作也 陷于瘫痪。为了振兴农业,1948年日本国会通 过了《农业改良助长法》,并开始依法建立农 技推广体系,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60年来,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现已形成别具特色 的推广事业。
农业对外贸易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日本的许多食品越来越多地依
赖进口,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之一。 进口农产品总额为345亿美元,从原料到食品均有较大 需求。从原料到食品均有较大需求。主要进口的产品 有:粮食(小麦、玉米、大豆)10%、肉类10%以上、 水海产品(对虾1/3以上)、水果及蔬菜、动植物油、 糖、茶叶、松香、绒毛、草皮等。 农产品出口额仅24亿美元。 向日本出口的前八位国家和地区都地处环太平洋地区, 即美、中、台、澳、泰、加、韩和印尼。从亚洲进口 的比重不断扩大,向日本提供开发进口食品的国家, 亚洲占42%,北美占37%。
为了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农林水产省还在全国七大区域设立的“地方农 政局 ″ 生产流通部设立了农产普及课,负责向 各都道府县发放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和监督、指 导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开展。 各都道府县在其所属的农林部都设有农业改良 主务课,下设普及系、青少年系和生活改善系, 分别负责本地区农业技术推广、农村青少年培 养和农渔家生活改善规划的制定,农业技术推 广人员的资格考试、任用和安臵,农业技术推 广活动使用的车辆、设备、仪器的调配以及技 术推广材料的编篡和分发等。
进口米投放市场时,政府有时还要加征国内批发 价。如此这般,进口大米的价格优势丧失殆尽, 而质量高、口感好的日本大米就能长期占据日本 人的餐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农业技术引进的历程及模式探讨**□高雪莲奉公内容提要::文章对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农业技术引进状况进行了系统考察,日本农业技术引进模式变化为盲目模仿→消化吸收→改造创新;与农业技术引进相对应,日本的农业发展也经历了从模仿先进农业技术到改良传统农业技术、再到形成自己的农业特色的过程。

探讨了日本农业技术引进的管理制度,以水稻为例对作物良种引进的安全管理进行了分析,对日本引进农业技术的效果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农业技术引进;引进模式;安全管理制度;日本伴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日本农业的地位相对下降。

日本高价的农产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明显缺乏竞争力,日本的粮食自给率仅为40%左右,在主要发达国家中处于最低水平。

目前,认为日本农业已是落日夕阳并成为劣势产业的看法已占主流。

但是,无论工业如何发达、经济如何增长,粮食作为生活基础的重要性不会改变(七户长生,1994)。

因此,日本政府丝毫未放松对农业、农村的支持,长期以来对农业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

日本从引进农业技术到注重农业技术研发和普及推广活动,使其农业生产技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日本的资源禀赋条件使其农业生产采用的是以农户独立耕作、分散经营为主的小农经营模式。

日本在农业技术引进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

一、日本不同时期农业技术引进的基本概况一般来说,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主要来源于两个途径:一是立足本国开展农业技术的自主创新活动,二是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

一国在推进农业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选择何种农业技术进步的路径大多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由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的农业技术基本上进入了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因此其农业技术的引进主要集中在明治维新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的100余年时间内。

(一)明治维新时期至二战时期的农业技术引进概况明治维新推翻了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成为日本工业化的起点。

此后,日本为促进资本主义的成长,在各个领域模仿欧美。

新政府明确提出了“破旧有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的国家发展战略,并开始全面推行“殖产兴业”政策。

日本于1870年12月成立了工部省作为全面负责推行殖产兴业政策的领导机关。

1871年(明治4年)11月,明治政府派出“岩仓使节团”出访欧美,作为使节团主要成员之一的大久保利通在回国后不久的1873年11月创立内务省,并兼任内务卿。

内务省与工部省配合共同推行“殖产兴业”政策(暉峻衆三,2003)。

该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劝农政策”,其主要内容就是要通过移植和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技术、耕作方法和聘用外籍技术人员,力图加速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与此同时,日本还引进了“泰西(欧美)农法”作为效法的样板。

*项目来源:农业部948项目“不同类型国家引进国际农业技术的战略研究”(编号:2008-Z14-01)为了促进日本农牧业的发展,大久保积极提倡从国外引进良种,改良农业机械,聘请外籍农科教师,建立农业学校传授西方农业技术,创建养蚕实验所和农业试验所,成立“劝农社”。

从内务省采取的措施来看,1872年10月设立了内藤新宿试验场;1887年1月开设农事修学场,1886年成立东京农林学校,1890年演变为帝国大学农科大学(现东京大学农学部的前身)。

明治维新初期从国外引进的水果、蔬菜品种达370余种,各类农具3万余件。

这些外来品种和农具对丰富日本农作物的种类和开发北海道等地的荒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内藤新宿试验场种植和推广的560种谷物、蔬菜中有313种是引进的,在474种果木类中也有398种是引进的(王振锁,1989)。

德国农学家费斯卡(Fesca,1846—1917)在考察了日本农业后所著的《农业地产论》中提出,日本耕作中的最大缺陷是浅耕、排水不善和缺肥,为了提高产量便要改变这些传统的落后方法。

原来,在维新前以耕种小块水田为主的条件下,多使用人力而少用畜力、即浅耕而非深耕。

明治以后则吸取欧美的耕作方法奖励牛耕和马耕。

据1885年统计,当时有耕地451.4万町步(1町步约为1公顷),农用牛、马分别为98.9万头和130.6万匹,全国平均每100公顷有牛21.9头、马28.9匹。

牲畜比例虽仍然很低,但与以前相比已有很大发展(大川一司,1958)。

(二)二战后至19世纪70年代农业技术引进概况战败后的日本工业萧条,农村凋敝,国民经济陷入了瘫痪和崩溃的边缘。

日本在美国的扶持和帮助下,利用国内大量低廉的劳动力,同时借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在日本大量采购物资之机,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充分吸收和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实现了战后的经济复苏。

在促使日本经济二战后快速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国外技术的引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国外引进技术不仅使得日本加快了发展的步伐,而且促成了日本经济在短短几年内就恢复到战前的最高水平并得以迅速发展,进而于20世纪60年代一跃成为发达国家。

战后初期,从海外撤离的大量复员军人以及城市疏散人员的返乡致使日本农村人口急剧膨胀。

为了有效提高日本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产量,日本从国外大规模引进了有机合成农药。

此前日本用的农药除了植物性杀虫剂外大部分为无机化合物,引进的有机合成农药成效显著。

这些有机合成农药的引进抑制多肥所激发的病虫害,从而使多肥的增产效果稳定下来(这三种农药现在已经全面禁用)。

1947年,日本从国外引进除草剂“二甲四氯”,并于1948年在水田进行了实用化试验,从1950年起主要在日本的温暖地区普及。

同时因为该除草剂在寒冷地区也无药害,从1955年起也在北海道及日本东北地区普及。

此前日本种植水稻的一个特征是人工除草作业十分辛苦,除草剂的使用大大地节约了劳动力。

1948年7月,日本以移植的形式引进了美国的农业普及员制度,并通过《农业改良助成法》。

这一制度对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田村三郎,1985)。

为了改良日本的水稻品种,日本的农业科研人员在1943年对国外的水稻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时先后发现中国、美国及东南亚等国家水稻对稻瘟病有很强的抗性遗传因子,于是开始了抗性品种的引进和转育工作。

如用中国的“杜稻”、“荔枝江”和“北下实”抗性基因转育成抗病品种“草笛”、“神乐糯”和“金刚”等;用巴基斯坦的“塔杜康”抗性基因转育成抗病品种“下北”和“佐户”等。

这些抗性基因品种的引进和转育为日本培育了一批优良、高质量的水稻品种,也为增加大米产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赴日农业技术代表团,1977)。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产业结构中农业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

1961年颁布《农业基本法》,明确了振兴农业的基本目标,并提出农业结构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庞大的政府财政援助下,引进欧美近代大型农业机械,实现大型机械化体系。

二、从复制模仿到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的农业技术引进模式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对于农业技术不仅仅是简单的引进和模仿,而是经过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力图进一步改进,争取有所创新。

(一)明治初期的“劝农政策”从农业技术的特点来看,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农业具有以水田稻作为主的、无畜、少肥的劳动集约型特征。

种植方式以水稻连作为主,间或实行稻麦轮作,只有少数上层农家饲养牛马使用畜力,施用的肥料主要是以杂草枯叶为主的草肥,也有少量用秸秆沤制的堆肥。

只有在种植蔬菜或棉花等经济作物的局部地方才施用人粪尿或鱼粕。

由于管理精细,投入的劳动较多,所以又有园艺式栽培(Garden Culture)之称(董恺忱,1980)。

明治维新之后,新政府认为农业应该和其他部门一样,要以西方为模式,建立起资本主义大农业,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劝农政策”。

为了使“劝农政策”顺利实施,明治政府对组织机构的设置形式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

1870年9月日本设立民部省劝农局,全面负责“劝农政策”的执行。

次年民部省撤销后该局划归大藏省,改称劝农寮,1877年又改称劝农局,1881年农商务省成立后又划归该省(王振锁,1989)。

作为东京大学农学部前身的驹场农校设立的初衷是通过系统地引进西方的农业技术和试验手段来改造日本的农业技术,采取的具体措施是聘用西方的农业专家讲授西方的农业科学知识,借助外国的科技力量促进日本农业生产的发展。

当时,明治政府认为日本本州条件与英国具有较强的相似性,适宜于推广英国式的农业。

但最初驹场农校在英国选聘的教师讲授的几乎都是英国“有畜粗放”农业,不适合日本农业生产的特点,因此后来招聘的教师以德国农业专家为主。

其中费斯卡(Fesca)针对当时日本农业状况提出了一些较为中肯的改进意见,如改浅耕为深耕、增施肥料、以堆肥为基肥再追施人造肥料、改进排水和实行轮作等。

德国新兴的农艺化学较英国的轮栽式农业适合日本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特点,促进了日本农业科学的成长,对日本农业化学的影响尤其深远。

费斯卡(Fesca)等人对日本农业提出的一些合理的主张为发展日本农业科学技术打下了基础。

(二)明治农法———老农技术与“泰西”农法的结合日本传统农法的特点是通过人力来维持地力,“浅耕、常年湿田、少肥”是明治以前日本农法的显著特点。

由于“劝农政策”不是十分适合日本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经营特点,明治政府又及时倡导把“泰西(欧美)农法”与日本传统农法进行有效结合,汲取双方之长,摒弃两者之短,到明治后期逐步形成了以“老农经验”为基础的“明治农法”(暉峻衆三,2003),即从本国的资源禀赋和经济水平出发,选育适应当地的优良品种,采用深耕技术,增施有机肥和化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明治农法”的形成并非是由政府自上而下的强制推行,而是事物自然发展的结果。

“明治农法”既不是欧美农法和老农技术的简单捏合,也不是传统农法的单纯继承,而是欧美农法和老农技术在经过多次的碰撞、融合、检验和交叉发展之后,以老农技术为基础、以西方农法为理论指导逐渐形成的结合体(王振锁,1989)。

在“明治农法”形成的过程中,一些掌握丰富农业生产经验的老农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治10—20年在日本农业史上曾被称作是“老农时代”。

(三)从“大农经营”到“中农主义”———北海道开发的案例北海道位于日本的北部,四面环海,是组成日本国土的四大岛之一,面积占日本总面积的22.1%,但人口却只占到日本总人口的4.6%。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府出于国防和经济上的考虑,鼓励向北海道移民,1871年制定了北海道“开拓使”十年计划(北海道农务部,1975)。

对于北海道这样纬度较高、土地资源丰富而人口稀少的地区,日本政府认为最适宜于推行美国的资本主义大农业经营模式。

为此,1871年从美国招聘了许多专家,试图把欧美的轮栽式大农业移植到北海道。

1872年日本政府在东京设立了北海道开拓使学校。

为了创建耕畜并重的大农以及推行有畜的旱作农业,日本从美国先后引进了一些新型农具以及适合于旱作且能在冷凉地区种植的经济作物(如甜菜、亚麻及大麦等)和家畜的新品种,在北海道建成了一批有畜农场,这些农场以雇佣劳动为主进行集资经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