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的发展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相机产业的发展历程

摘要

相机作为一种现代化产品,正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壮大,不断的贴近人们的生活。我国作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照相机生产、出口和消费大国,但面对国际影像产业巨头的挑战,国产相机显得力量很弱。本文通过分析相机产业的总体概况、宏观环境、发展态势以及产业结构介绍了我国相机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相机发展历程小孔成像企业

相机自1839年由法国人发明以来,已经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发展道路。在这200年里,相机走过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纯光学、机械架构演变为光学、机械、电子三位一体,从传统银盐胶片发展到今天的以数字存储器作为记录媒介。它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其实我国对光和影像的研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400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

像现象。到了宋代,在沈

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

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

成像”的原理。但是我国

照相机工业的建立就远远晚于照相机技术了,中华民国时期虽然曾有“仙乐”的昙花一现,可是真正的起步却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一、我国相机产业的起步(1947~1960)

据资料记载,我国最早的国产摄影器材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是一些由民间工匠制造的木质镜箱。进入20世纪后,上海开始出现从事相机生产的专门企业,以“仙乐”、“大来”等为代表的国产相机、国产电影机随之而生。

1.仙乐(SELO)牌照相机1

仙乐,又称“维纳氏-仙乐”,是我国可考相机制造史上第一台国产相机,出产于新中国建立前的1947-1948年,总产量200多台。说到仙乐,不能不提中国照相机工业第一人——郑崇兰先生,同时还有他的一句话“我开照相馆以后,发觉所用器材都是从外国进口,我想这些东西我们自己也可以做,何必要买外国货。”正是他的人,他的话,为我国照相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信念上的基础——国货当自强!

2.大来牌照相机2

“大来”照相机是新中国第二台由照

相机生产企业生产的相机,由于其仿制得

相当成功,而且据说效果不错,所以在当

年惹来了《工人日报》与《北京日报》的

长篇报道。

大来120双反相机

3.七一牌照相机(幸福I型)3

“七一” 牌照相机是我国第一台自己制造的折叠式照相机,也就是业内称的120照相机,于1956年7月1日作为党庆礼物试制成功,但是没有对外发售,是一台标准小型折叠式相机。除了镜头用的光学玻璃以外,所有四百八十多个零件,都是用国产原料做的。

4.上海58-I型照相机4、上海58-II型相机5

1958年3月17日,由上海钟表工业公司照相机试制小组和多个文具、电镀等厂家联合组建的上海照相机厂成立。上海钟表工业公司照相机试制小组也把仿制苏联“卓尔基”35毫米镜头快门照相机定名为“上海58-Ⅰ型”,接着开始仿制西德“莱卡”机——“上海

58-II型”。

1958年上海照相机厂生产的“上海58-I型”相机,在我国照相机发展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地位,“上海58-I型”的出现,标志着新我国相机生产走向正规,也是第一批工业化生产的照相机。而“上海58-II型”由于是完全仿制德国“莱卡Ⅲb型”,制作上也极为精致,被戏称为莱卡的上海版,产量约在1100多架。

5.紫金山牌照相机6

随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照相机厂的建立,其他地区也不甘落后地加快了照相机厂建立和照相机试制进程。在1958年这一年里,南京、重庆、广州、福州先后宣布开始试制照相机,随后以各种形式进入工厂建设步骤。而同时,北京市照相机厂和天津市照相机厂也完成了转型,成为了国营照相机厂。1958年年终结算,全国各地试制

及生产照相机的总数约为2.1万台。1959年3月,南京电影机械厂(南京照相机厂)开发“紫金

山”牌Z-135型35毫米单镜头反

光照相机成功,9月通过批量生

产鉴定。这台照相机是我国自行

设计的第一台与国际水平相接近

“紫金山”牌Z-135型

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整个1959年都是我国照相机工业的奔跑期。据统计,到了1959年底在“向建国十周年献礼”的口号推动下,全国照相机生产首次打破十万大关,全年产量达到10.4万架。

1960年2月,国家轻工业部在北京召开“全国照相机行业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经验交流会议”,这是我国首次全国性的照相机生产技术专业会议。1960年的终结也标志着中国传统照相机工业的启动期结束。

二、十年徘徊(1961~1969)

在六十年代初,全国照相机生产量继续上升,可惜由于全国性“自然灾害”的出现,国民经济面临巨大困难,照相机生产量大幅度下降,许多照相机厂开始下马或转产其他产品,直接地导致了我国照相机工业的十年徘徊期。在这十年中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大产商坚持了照相机的生产,当然它们的坚持也为我国照相机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1961年3月,上海照相机厂研制出了“上海58-IV”型双镜头反光相机,基本结构参照了德国罗莱双反相机。1962年,上海照相机厂发表了以著名的罗莱双反相机为蓝本仿制的“上海牌”(即把“上海58-IV”改进为“上海IV型”)双镜头反光相机,该相机拥有一对焦距均为75毫米的镜头,分別用来取景和摄影,相机速度范围为1-1/300秒、B门,设有自拍和闪光同步介面,自动停片装置等等。“上海牌”双反无论是从外型还是内在质量都有了新的提高,标志着我国照相机生产技术正走向成熟。

1963年,上海第二照相机厂试制出了国产折叠相机中技术指标最高的“上海203”相机,装备了双像调焦装置和曝光指数参照表,可以利用指数调节方式来设定曝光量,此外还增加了可控式重拍装置。由于随后国家提出不准以地名命名照相机以及指定今后上海生产的照相机都以“海鸥”定名,所以“上海203”遂改名为大名鼎鼎的“海鸥203”了。该机持续生产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然,同一时期还有由于同样原因出现的“海鸥-IV”型双反相机,是日后“海鸥-IV”系列产品的奠基型机种。

1966年,我国开始进入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在这前期,我国的照相机工业逐步摆脱了徘徊的阴影,后期则开始了工业的复苏。在这摆脱徘徊的前期,我国的照相机产商出产了中国照相机发展史上最具历史意义的两架专业级产品之一:“东风”120单反相机。“东风”是上海照相机二厂的产品,仿瑞典的“哈苏”制造。“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