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生态建设不可或缺(附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一、城市住宅区海绵策略
住宅区的景观用地应考虑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在有限的绿化面积里,采用下渗、滞留、净化的策略,缓解城市居住区的洪涝灾害。
1、传统住宅区——宅间雨水花园
传统住宅区中的绿地可以改造成下沉式宅间雨水花园,用来收集周边硬质铺装的雨水。
2、传统住宅区——停车场雨水花园
传统住宅区中的停车场可以改造成透水植草砖生物滞留带,用来收集周围雨水。
3、传统住宅区——活动场地
传统住宅区中的树池可以改造成滞留式生态树池,用来收集开放场地中的雨水。
4、传统住宅区——宅间道路
传统住宅区中的宅间道路和绿化带可以改造成透水路面和生物滞留池,用来收集道路上的雨水,避免路面雨水沉积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5、传统住宅区——车行道
传统住宅区中的车行道考虑机动车荷载,一般不建议使用透水路面,而是利用道路两侧绿化带收集、消纳路面雨水径流。
6、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园路
7、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广场
高层住宅区中的硬质广场可以结合透水铺装、排水明沟及生物滞留设施,设计成一个集收集、净化、储存雨水于一体的良性循环系统。
8、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绿地
二、绿色屋顶海绵策略
雨洪来临时,建筑屋顶产生的径流是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将城市的建筑屋
顶改造为绿色屋顶能有效缓解城市雨水径流压力。
一方面,通过海绵城市结构来收集、储存雨水,并利用雨水进行浇灌,可以节省各种能耗;
另一方面,绿色屋顶将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的整体绿化率。
绿色屋顶策略中,表面种植绿色植被,用以吸收雨洪期间多余的雨水径流,通过植物根系净
化过滤,将雨水收集到雨水桶进行存储回用;
绿色屋顶底层有轻质土层、防根系穿透层、排水层以及防水层等多层结构保护,同时能保护
建筑表层,多样植物搭配的绿色植被层可以吸收建筑热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1、开敞型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设计有基本结构层,同时屋面坡度大于2度,以有效汇聚、收集雨水。
2、密集型绿色屋顶
密集型绿色屋顶荷载承受能力较高,能够种植覆土较高的乔木、灌木,打造景观体验丰富的
屋顶花园。
3、低荷载坡屋顶
屋顶结构顶板荷载不能满足绿色屋顶结构和植物荷载,其坡度较大,绿色屋顶结构容易滑落,抗风性较低,不能实施绿色屋顶。
可以增加屋檐排水槽、雨水管、雨水桶等结构,组成坡屋顶雨水收集系统。
三、城市道路海绵策略
城市道路运用海绵城市设计策略,在收集利用道路雨水径流、污染排放等方面可产生巨大的
经济、生态和美学效益。
1、生态树池
树池的标高一般比路面低一些,用以收集、初步过滤雨水径流。
就行道树而言,一系列连贯
的树池可以被设计成潜在的收水装置,最大限度地发挥收集、过滤雨水径流的作用。
2、生物滞留池
生物滞留池是一种窄的、线性的、配置丰富景观植物、具有规则形状(常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下凹式景观空间,具有垂直的池壁和平缓的纵向坡。
3、道路渗井
在空间极为受限的邻里街道,因为没有有利条件设置生物滞留设施,通常采用设置渗井的方
式来实现海绵城市。
4、道路中心隔离带
道路中心绿化作为常见的道路绿化形式,在海绵城市建设上有很大的潜在利用价值。
道路两侧的滞留池和中心绿化在本来没有联系的情况下,结合道路横坡的现状,可整合为一个新的排水绿化生态系统,是一个可以用来应对道路积水的新策略。
5、立体交通
采用入水口初期弃流、入水口拦截装置、高架下滞留池设计等方式。
6、生态停车场
生态停车场是一种具备环保、低碳功能的停车场,具有高绿化、高承载的特点,同时使用年限也长于传统停车场,生态停车场可与生物滞留池及植草沟结合设计。
四、城市公园绿地海绵策略
把城市公园绿地中的海绵设施连成系统能够有效传输和消纳雨水,在强降雨时能有条理进行处理、消化雨水径流,同时层级净化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
在收集绿地周边区域雨水时,若植草沟不能直接引流,可以通过设计地下管道,引流至绿地公园进行雨水消纳,地下管道与海绵设施相互结合。
1、城市公园道路
2、雨水花园
3、大型下凹绿地
4、斑块绿地
五、大面积硬质场地海绵策略
常规硬质工程雨水管理,并未对雨水有害后果做出相关回应,排放方式仅是简单地将污染问题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
根据海绵城市相关理论,城市内部大面积硬质场地在暴雨期间,应有效解决快速排水问题,减少地表径流,在一定情况下,增加净水与蓄水功能,增加生态效益。
1、无地下空间广场
2、附带地下空间广场
3、商业街区
下面简单列举常见的几个景观元素:
1、透水铺装
透水铺装分类: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
1)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铺装结构。
2)土地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
3)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mm,并且应该设置排水层。
2、绿色屋顶
也称种植屋面、屋顶绿化等,根据种植基质深度和景观复杂程度,可分为简单式和花园式。
基质深度根据植物要求及屋顶荷载确定,一般简单式绿色屋顶基质深度不大于150mm,花园式绿色屋顶在种植乔木时基质深度可超过600mm。
3、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下沉式绿地泛指具有一定调蓄容积,且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
我们这里讲狭义的下沉式绿地,其主要满足以下几点:
1)下沉式绿地下凹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确定,一般为100~200mm。
2)一般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般应高于绿地50~100mm。
4、生物滞留设施
是指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
分为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和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按应用位置不同又称为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高位花坛、生态树池等。
1)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污染物并减缓流速。
2)屋面径流雨水可有雨落管接入生物滞留设施,道路径流雨水可由路缘石豁口进入。
3)生物滞留设施用在道路绿化带时,若道路坡度大于1%,设置挡水堰/台坎,减缓流速并增加雨水渗透量。
用在靠近路基部分时,应进行防渗处理,避免对道路路基稳定性造成影响。
4)生物滞留设施内应设置溢流设施,可采用溢流竖管、雨水口等,溢流设施项一般应低于汇水面100mm。
5、渗透塘
用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的洼地,具有一定的净化雨水和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
1)渗透塘前应设置沉砂地、前置塘等预处理设施,去除大颗粒污染物并减缓流速。
有降雪的地方,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施防止融雪剂侵害植物。
2)渗透塘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一般不大于1:3,塘底至溢流水位一般不小于0.6m。
3)渗透塘排空时间不应大于24小时。
4)渗透塘应设置溢流设施,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衔接,渗透塘外围应设置安全防护措施和警示牌。
6、雨水湿地
利用物理、水生植物及微生物等作用净化雨水,是一种高效的径流污染控制设施。
雨水湿地分为雨水表径流湿地和雨水潜流湿地,一般设计为防渗型以便维持雨水湿地植物所需要的水量。
一般由进水口、前置塘、沼泽区、出水池、溢流出水口、护坡及驳岸、维护通道等构成。
1)进水口和溢流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
2)前置塘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
3)沼泽区分为深沼泽区和浅沼泽区,是雨水湿地主要净化区。
浅沼泽区水深范围一般为
0~0.3m,深沼泽区水深范围一般为0.3~0.5m。
水生植物依据不同水深进行种植。
4)雨水湿地的调节容积应在24小时内排空。
5)出水池主要起到防止沉淀物的再悬浮和降低温度的作用,水深一般为0.8~1.2m,出水池容积约为总容积(不含调节容积)的10%。
7、调节塘
也称之为干塘,以削减峰值流量功能为主。
一般由进水口、调节区、出口设施、护坡及堤岸构成。
1)调节区深度一般为0.6~3m,塘中可种植水生植物以减小流速,增强雨水净化效果。
塘底设计成可渗透时,塘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不应小于1m,距离建筑物基础不应小于3m(水平距)。
2)调节塘出水设施一般设计成多级出水口形式,以控制调节塘水位,增加雨水水力停留时间(一般不大于24小时),控制外排流量。
3)调节塘应设置护栏、警示牌等安全防护与警示措施。
8、植草沟
指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并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作用,可用于衔接其他各景观元素、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除了转输型植草沟外,还包括渗透型的干式植草沟和湿式植草沟,可分别提高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控制效果。
1)浅沟断面形式宜采用倒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
2)植草沟边坡坡度不宜大于1:3,纵坡不应大于4%。
纵坡较大时应设置为阶梯型植草沟或在中途设置消能台坎。
3)植草沟最大流速应小于0.8m/s,曼宁系数宜为0.2~0.3.
4)传输型植草沟内植被高度应控制在100~200mm。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