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其测定方法(精)

合集下载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

随着个性化医疗和精准治疗的 发展,红细胞免疫检测将成为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 分,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 疗方案。
红细胞免疫检测可用于疫苗接 种后的效果评估,帮助医生了 解疫苗接种后机体的免疫应答 情况,为后续疫苗研发和优化 提供参考。
05 结论
红细胞免疫检测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肿瘤
其他疾病
研究发现,肿瘤患者存在红细胞免疫功能 低下,可用于肿瘤的早期筛查和预后评估 。
如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病等也可出现红细 胞免疫功能异常,可用于疾病的鉴别诊断 和疗效评估。
02 红细胞免疫检测在临床应 用中的价值
红细胞免疫检测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01
诊断感染性疾病
红细胞免疫检测可以检测出红细胞对病原体抗原的免疫反应,从而协助
优缺点,适用范围不同。
红细胞免疫检测技术标准化
03
为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需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和
质量控制措施。
红细胞免疫检测技术应用
感染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红细胞免疫检测技术的重要 应用领域,可用于诊断和指导治疗细菌、 病毒等感染。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 湿性关节炎等可出现红细胞免疫功能异常 ,可用于辅助诊断和病情监测。
红细胞免疫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和发展趋势
优点:红细胞免疫检测技术具有较高 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提供更为准 确和全面的免疫状态信息。此外,该 技术操作简便、快速、成本低廉,适 合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缺点:红细胞免疫检测技术的标准化 和规范化仍需进一步加强,同时该技 术的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此外,部 分指标的解读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深入 。
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例如,对于重度感染患者,医生可以根据检测结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研究新进展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研究新进展
红细胞免疫功能与细菌易感性
红细胞还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表达Toll样受体(TLR)等机制,参与对细菌感 染的免疫应答。研究显示,红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与细菌感染易感性增加相关 。
红细胞免疫与肿瘤疾病
红细胞免疫与肿瘤生长
肿瘤细胞可刺激机体产生红细胞促凝活性,促进红细胞聚集和形成血栓,从而为 肿瘤提供生长和转移的环境。
01
02
03
04
05
红细胞免疫检测在临床 上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 别诊断:红细胞表面携 带多种抗原和抗体,当 机体感染某种病原体后 ,会产生相应的抗体, 通过红细胞免疫检测可 以检测出这些抗体,从 而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感染性疾病。
பைடு நூலகம்
输血反应的监测:输血 肿瘤的辅助诊断:肿瘤 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措 细胞表面也会携带一些 施之一,但输血不当会 抗原和抗体,通过红细 导致输血反应的发生。 胞免疫检测可以检测出 红细胞免疫检测可以检 这些抗原和抗体,从而 测供体和受体之间的抗 辅助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原-抗体反应,从而预测 。 输血反应的发生,为输 血治疗提供参考
红细胞免疫与肿瘤转移
肿瘤细胞通过表达CD44等粘附分子,与红细胞表面相互作用,促进肿瘤细胞随 红细胞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发生远距离转移。
红细胞免疫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红细胞免疫与自身免疫性溶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患者体内可检测到针对红细胞抗原的自身抗 体,这些抗体可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和贫血。
红细胞免疫与自身免疫性紫癜
红细胞免疫治疗的策略
主要包括将治疗性抗原或抗体结合到红细胞表面,将红细胞作为药物载体;利用红细胞在体内的自然循环,实现药物的靶 向传递;调节红细胞免疫应答,增强机体的免疫杀伤作用。

红细胞免疫功能与运动

红细胞免疫功能与运动

红细胞免疫功能与运动河南大学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试讲稿石建东1.以往人们对红细胞的认识1.1红细胞是血液中含量最多的一种有形成分。

传统认为,红细胞功能主要有两种一为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即呼吸功能一为对机体代谢所产生的酸碱物质起缓冲作用, 即缓冲功能。

2.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发现及研究进展※2.1 20 世纪30 年代,Duke发现锥虫在抗血清及补体存在时可黏附到人类的红细胞上,推测在人的红细胞膜上存在有一种与免疫有关的物质。

※2.21953 年,Nelson R A[1 ] 发现人类红细胞可与特异调理过的梅毒螺旋体及肺炎双球菌结合,称此为免疫黏附,并推测红细胞膜存在免疫黏附受体。

※2.3 1963年,Nishioka K[2 ] 又证实了这种人类红细胞所具有的免疫黏附功能是通过C3受体实现的。

※2.4 1979 年,Fearon D T[3 ] 首次在人红细胞膜上分离纯化了I 型补体受体( complement receptor type I ,CR1) ,并详细研究了该受体的特性,发现虽然红细胞膜上CR1 的密度比白细胞低很多,但血液循环中红细胞总数要比白细胞大约多1 000 倍,因此95 %以上的CR1 都在红细胞膜上。

※2.5 1981 年, Siegel I等[4 ] 发现红细胞有多种免疫功能,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红细胞免疫系统”的概念,认为红细胞免疫黏附(RCIA) 是红细胞发挥免疫功能的主要手段,开拓了免疫学研究的新领域。

红细胞内有许多与免疫有关的物质(如CR1 、CR3 、CD58 、CD59 、DAF、SOD 酶等) ,数目众多,自成系统。

红细胞是血液循环中最重要的固有免疫细胞,具有识别、黏附、浓缩、杀伤抗原、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CIC) 的能力,参与机体免疫调控,并有完整的自我调控系统。

3. 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 3. 1红细胞天然免疫活性的测定方法☆3. 1. 1红细胞C3b受体花环试验可根据红细胞能免疫黏附补体调理过的抗原的原理对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进行测定。

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与免疫功能

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与免疫功能

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与免疫功能红细胞是人体血液中最丰富的细胞种类之一,它们负责携带氧气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并参与二氧化碳的运输。

红细胞在体内的生成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下面将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一、红细胞的生成过程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发生在骨髓中,这个过程被称为造血。

造血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到多个细胞系的发育和运行。

1. 干细胞分化造血的第一步是干细胞分化为粒细胞和红细胞系列的祖细胞。

干细胞根据体内的需求可以分化为红细胞系列或白细胞系列。

2. 红细胞祖细胞红细胞祖细胞是干细胞分化后的一种细胞类型,它们进一步分化成早幼红细胞。

早幼红细胞会经历多个发育阶段,包括正幼红细胞、多染红细胞、正染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

3. 红细胞生成调控红细胞的生成受到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调控,主要包括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等。

这些物质通过调节干细胞在骨髓中的分化和发育,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二、红细胞的免疫功能除了携带氧气和运输二氧化碳外,红细胞还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它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参与免疫反应。

1. 免疫调节物质的释放红细胞可以释放一些免疫调节物质,如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

PAF可以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并引导免疫细胞的迁移和聚集。

2. 参与炎症反应红细胞表面有一些重要的免疫相关受体,如补体受体、Fc受体等。

当身体遇到感染或炎症时,红细胞可以通过这些受体调节炎症反应过程,促进病原体的清除。

3. 携带抗原红细胞表面也可以结合一些抗原,如ABO和Rh抗原。

这些抗原的存在和分布与人体免疫系统的相应反应密切相关。

4. 导向免疫细胞红细胞可以通过携带一些免疫细胞的导向分子,引导免疫细胞在体内的迁移和定位。

这对于免疫细胞的聚集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血液中的红细胞在体内的生成过程和免疫功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红细胞的生成受到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调控,这些物质通过影响干细胞的分化和发育来促进红细胞的形成。

检验科常见免疫功能检测方法与解读

检验科常见免疫功能检测方法与解读

检验科常见免疫功能检测方法与解读免疫功能检测是一项重要的检验科技术,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检验科中常见的免疫功能检测方法,并对其结果进行解读。

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法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法是通过检测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来评估免疫功能的方法。

在检验中,可以采用流式细胞术或单克隆抗体技术来测定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包括CD3+、CD4+、CD8+、CD19+、CD16+/CD56+等。

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的解读主要参考各项指标的正常参考范围,当某项指标超出正常范围时,提示免疫功能异常。

例如,CD4+细胞比例低于正常范围可提示免疫功能低下,CD4+/CD8+比值异常可提示免疫系统失衡等。

二、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法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法是评估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该方法通过检测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含量,包括IgG、IgM、IgA等,来判断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正常参考范围和临床病情来进行判断。

例如,IgG水平降低可提示慢性感染、免疫缺陷病等,IgM水平升高可提示急性感染等。

三、溶血试验溶血试验是评估机体免疫功能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检测血清中溶菌酶、溶血素等溶血成分的活性。

常见的溶血试验包括红细胞溶血试验和细菌溶菌试验。

溶血试验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对应的正常参考范围和临床病情来进行判断。

例如,红细胞溶血试验异常可提示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细菌溶菌试验异常可提示细菌感染等。

四、细胞因子测定法细胞因子是免疫系统中的信号分子,参与调节免疫功能。

通过检测血清或体液中的细胞因子水平,可以了解机体免疫状态。

细胞因子测定法的结果解读需参考正常范围和临床病情。

例如,肿瘤坏死因子(TNF)升高可提示炎症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白细胞介素-6(IL-6)升高可提示感染、炎症等。

五、自身抗体检测法自身抗体检测法是评估自身免疫功能的方法,主要通过检测体液中自身抗体的水平来判断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

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其测定方法

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其测定方法

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其测定方法红细胞是人体血液中最常见并起主要作用的血细胞之一,除了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外,红细胞还承担着免疫功能。

本文将介绍红细胞免疫功能的重要性以及常用的测定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红细胞的免疫特性。

一、红细胞免疫功能的重要性红细胞免疫功能是指红细胞在机体免疫过程中参与的一系列免疫反应。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具有调节免疫应答和清除免疫复合物的功能,起到抗炎、抗体介导细胞毒作用(ADCC)以及抗血小板作用等。

研究表明,红细胞免疫功能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等。

二、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测定方法1. 血液常规检查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初步评估可通过血液常规检查中的相关指标进行。

其中关键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以及红细胞分布宽度等。

异常的血液常规指标可能提示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但无法明确判断其具体的机制和功能障碍程度。

2. E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检测AIH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机体产生自身抗体使红细胞受损。

AIHA的诊断可通过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进行。

DAT常用来检测红细胞上的直接免疫球蛋白结合,而IAT则用于检测血浆中的间接免疫球蛋白结合。

这些试验可帮助确定AIHA的类型和机制,指导后续的治疗措施。

3. C3补体结合试验C3补体结合试验可用于评估红细胞对IgG和C3补体的结合能力,反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一部分。

该试验通过检测红细胞上C3结合的抗体水平,来评估红细胞的免疫介导溶血作用。

4. 红细胞免疫球蛋白水平测定红细胞免疫球蛋白水平测定是评估红细胞免疫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检测血清中抗红细胞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可以揭示红细胞受损的程度和机制。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放射免疫沉淀等。

5. 生成和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分析红细胞具有清除体内免疫复合物的能力,其异常可能导致免疫复合物在体内积累,从而引发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为什么红细胞有免疫功能

为什么红细胞有免疫功能

为什么红细胞有免疫功能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常见的细胞,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红细胞也具有免疫功能,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对抗病原体。

这一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因为这意味着红细胞不仅仅是一个被忽视的携氧细胞,而是一个重要的免疫细胞。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红细胞的免疫功能,包括它们如何参与病原体的消灭、如何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的免疫调节作用。

一、红细胞参与病原体消灭研究表明,红细胞能够通过吞噬细胞、分泌抗病毒蛋白和自我清洁等机制对抗病原体。

首先,红细胞能够吞噬病原体,并通过这种方式将它们从血液中清除。

这个过程被称为吞噬作用。

一些病原体,如病毒和细菌,可以通过侵入正常细胞进行复制和繁殖。

红细胞能够通过吞噬这些感染细胞,将它们包裹在细胞膜内,然后将它们转移至肝或脾进行处理和消除。

除了吞噬作用外,红细胞也能够分泌抗病毒蛋白进行抗病毒作用。

类似于其他免疫细胞的细胞因子,红细胞也可以分泌具有免疫活性的蛋白,它们可以激活T细胞、B细胞和天然杀伤细胞等,加强免疫反应。

此外,红细胞特别是新生儿红细胞,还可分泌一种叫做γ-干扰素的蛋白,它能够有效抵抗病毒感染。

另外,红细胞也能够通过自我清洁机制来消灭病原体。

红细胞膜上有许多叫做CR1的受体。

这些受体可以吸附病原体、细胞碎片等,将其转移到肝和脾进行处理和清除。

综上,红细胞具有吞噬病原体、分泌抗病毒蛋白和自我清洁等机制,能够对抗病原体。

这种能力使得红细胞在感染病原体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二、红细胞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除了独立地参与病原体消灭外,红细胞还与免疫系统进行相互作用。

在人体内,免疫系统会不停地产生抗体来应对不断进化的病原体。

然而,有时候,免疫系统会错误地将自身组织误认为病原体,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产生。

因为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细胞,许多自身抗体会与红细胞结合,并导致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是一种由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红细胞引起的疾病,它可以损害重要器官如肝脾等。

用酶联法检测肿瘤病人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其临床意义

用酶联法检测肿瘤病人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其临床意义

用酶联法检测肿瘤病人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其临床意义【摘要】介绍用酶联法检测红细胞免疫粘附(red cell immune adherence rcia)活性及红细胞膜免疫复合物(ciculating immune comple cic)水平的测定方法。

并测定42例正常人和28例病症患者。

结果正常对照组rcia活性为4.56±0.35ngahc/10 rbc。

实验组为2.74±0.40,p<0.001,对照组cic水平为4.28±0.23ngahg/10 rbc,实验组为3.12±0.22,p<0.001.本研究初步证实用酶联法测定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方法可靠,定量准确,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酶联法;rcia活性;rbc膜cic【中图分类号】r4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287-01自1981年美国学者siegel等提出红细胞不经具有呼吸功能,而且与白细胞一样具有免疫功能1982年郭峰等用酵母菌花环法进行红细胞免疫功能测定,并在临床免疫上取得很大成效,完善了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认识。

但由于酵母菌花环法影响因素多,手工操作,要求熟练,仅为半定量。

笔者根据曹东[3]用elisa法检查白血病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及miyakawa[4]应用放射碘标记抗人igg抗体法,检测了正常人42例及肿瘤病人28例的rcia活性及rbc膜cic水平变化情况,现将检测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受检对象:1.1.1 正常人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24-45岁,均健康献血员。

1.1.2 肿瘤病人28例,其中肝癌7例,肺癌8例,膀胱癌1例,肠癌1例,淋巴瘤3例,宫颈癌4例,鼻咽癌3例,胃癌1例。

年龄21-63岁。

均为病检确诊的病例。

1.2 材料:0.05m ph9.6碳酸盐缓冲液的包被液。

gvb++红细胞洗涤液。

慢性肾衰竭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测定及意义

慢性肾衰竭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测定及意义

其是 年 轻 患者 不 易接 受 。 因此 , 们 采用 保 留腮 腺 嚼肌 我
筋膜 的术 式 治疗 2 例 , 得 了远 低 于 非 覆 盖 手 术 发 生 1 取
率 的 中远 期 效 果 。
科大学联 合出版 ,9 4 2 8 2 0 1 9 :4 - 5 2 张锡 泽 , 邱蔚六 主编 .口腔颌面外科 学 . 2版 . 第 北京 : 民 人
功 能 显 著 低 下 , 中血 液 透 析 患 者 ENI 功 能 有 所 改 善 , I 功 能 测 定 可 作 为 慢 性 肾 衰 竭 患 者 免疫 功 能 指 标 之 一 。 其 A EN A
[ 关键词 ] 红细胞 ; 免疫粘附 ; 肾功能 衰竭
近年 大量 研 究 证 明 红细 胞 免 疫 与 相关 疾 病 之 间关 2 0 0 1年 1 -2 0 年 9月 于 本 院 、 埠 医学 院附 属 医 月 01 蚌 , 0例 , 1 女 8 系密切 , 中红 细 胞 天 然 免 疫 粘 附 ( NI 功 能是 机体 院及蚌 埠 市 第 三 人 民 医 院 收 治 患 者 ) 男 3 其 E A)
如下。 mmo/ lL~3 .2 m lL 平 均 2 .9mmo/ , e4 4 8 1 mo/ ( 8 6 lL) S r9
临 床 资 料

 ̄ lL 14 0 ̄ lL 平 均 7 1 1 ̄ lL) mo/ - 6 mo/ ( 8 . mo/ 。正 常对
照组 为 7 7例 在 本 院健 康 体 检 的 干 部 , 4 男 5例 , 3 女 2
例 ; 龄 2 ~7 年 8 3岁 , 均 5 平 0岁 ; B n . 其 u <6 4 mmo/ lL、


般 资 料

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及其测定方法

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及其测定方法

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及其测定方法
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是指红细胞能够通过特定的反应来识别和破坏外源性微生物和其他致病体,从而使人体免受外源性的病原体的侵害。

它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免疫反应,可以防止病原体侵入血液和损害人体健康。

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的测定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ELISA技术,另一种是血清病毒学技术。

ELISA技术是通过使用一种可以检测病原物质的免疫试剂来测定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的。

该方法可以检测出在人体血液中存在的病原体,从而了解人体是否受到病原体的入侵。

而血清病毒学技术则是通过检测病毒血清中病毒特异性抗体来测定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

此项技术可以检测出任何特殊病毒或细菌的抗体,以及血清中存在的其他外源性的抗原,以便了解人体体内是否存在特定的病毒或细菌。

在实验室中,可以通过ELISA技术和血清病毒学技术来测定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

首先,用ELISA技术检测血液标本中是否有病原体的存在,根据检测结果判断是否存在外源性的微生物。

随后,用血清病毒学技术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致病抗原、特异性抗体,以及血清中是否有外源性的抗原存在。

最后,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判断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的状况。

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的测定对于诊断和预防疾病非常重要。

此外,它也为研究疾病免疫反应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因此,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测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实验。

第三章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第三章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第三章细胞免疫功能测定第一节淋巴细胞计数和亚群测定淋巴细胞各亚群细胞的膜表面均具有可供鉴别的特殊结构,即表面标志。

应用化学方法可检测淋巴细胞在不同发育阶段所含酶种类及含量的差异。

检测外周血中各类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数量,这对了解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研究某些疾病发病机制及辅助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 E花结试验人类T细胞表面具有绵羊红细胞(SRBC)受体,称E受体。

该受体在体外与SRBC结合,从而形成玫瑰花结样细胞团,可用来计数T细胞。

1、试验方法:外周血淋巴细胞:2×106/m1SRBC:2×108/m1各取0.1m1在试管中混匀,置37℃水浴温育5min,1000r/min离心5min,4℃冰箱放置2h后取出。

轻轻吸去大部分上清,旋转试管使细胞重悬,取一滴细胞悬液于载玻片上,甲苯胺蓝染色后镜检,结合3个以上SRBC的淋巴细胞为E花结形成细胞,即T细胞。

计数200个淋巴细胞后计算T细胞的百分率。

2、正常参考值:60%一80%3、意义:有助于细胞免疫缺陷性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有助于对恶性肿瘤、严重病毒或真菌感染、活动期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的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二)活性E(Ea)花结试验部分T淋巴细胞与较低比例SRBC混合,经低速离心沉淀后,需在低温共同培育,即能迅速形成E花结,故称为活性E花结形成细胞。

现认为此类细胞对SRBC具有高度亲和力的T细胞亚群,它能更敏感地反映细胞免疫的水平和动态的变化。

1、试验方法:同E花结试验基本相同,只是省去4℃冰箱放置2h一步。

2、正常参考值:15%一20%3、意义:临床上用于评价癌症、免疫缺陷病、迟发型变态反应、某些感染和组织器官移植时人体细胞免疫状况以及判断预后,并用于考核药物疗效,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等。

(三)稳定性E花结试验在E花结试验中,如将形成的E花结在37℃放置30min,绝大多数会快速解离,但有极少数振荡后仍不解离,称为稳定性E花结(Es花结)。

实验十四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实验十四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 3、注射后30min,断颈处死小鼠,仰位固定瑞氏染液染色。
➢ 4、瑞氏染液染色:在涂片上滴3~5滴瑞氏甲液, 30~60sec后,滴加瑞氏乙液,并用洗耳球吹数下,将乙 液与甲液充分混均,5~10min后,水洗,干燥,镜检.
➢ 5、镜检:低倍对光,用油镜下观察吞噬细胞吞噬 细菌的情况。
吞噬指数
100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总数 = —————————————
100个吞噬细胞
X100%
2、特异免疫细胞功能测定
▪ (1)T淋巴细胞数量测定 ▪ (2)T淋巴细胞功能测定
(1)T淋巴细胞数量测定 ——E花环试验
原理
人类T淋巴细胞表面具有绵羊红细胞(SRBC) 受体, SRBC能粘附于T细胞周围,形成玫瑰 花环样的细胞团,称为E花环,形成E花环的细 胞也称为红细胞花环形成细胞(ERFC)。通 过花环形成检查T细胞的方法,称为E花环形成 试验。
置 4℃作用2小时; ▪ (4)离心,取沉淀涂片,染色镜检。
(2)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TT)
原理 ▪ 将体外培养的T淋巴细胞用非特异性的有丝分
裂原如PHA、ConA等刺激,使之转化为淋 巴母细胞。淋巴母细胞体积较T淋巴细胞大, 其中胞浆丰富,DNA和RNA合成增加,细胞 可发生核分裂。T淋巴细胞的转化能力可反映 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涂片制作过程
瑞氏染色
1、滴3-5滴瑞氏甲液,覆盖整个血膜,染 30-60sec后, 2、滴加等量瑞氏乙液,并用洗耳球吹数下, 将乙液与甲液充分混均,5-10min后, 3、平放玻片,流水从玻片一侧冲去染液, 自然干燥,镜检
(四)实验结果
1、吞噬细胞吞噬现象镜下观
▪如染色结果正确,可见细胞核及被吞噬的细菌 染成紫色,而白细胞浆则为淡红色。

慢性肾衰竭病人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测定及意义

慢性肾衰竭病人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测定及意义
维普资讯
5月 第 9
2. l Vo 9 No 5

慢 性肾衰竭病人红细胞天然免疫 功能测 定及意义
蒋伟 杰 张永 勤
【 摘要 】 目的
李 莹 张伊 莉 纵晓英
潘 立 民
采用红细胞快速 天
探讨慢 性肾功 能衰蝎病^红细胞天髂免疫粘附( NI 功能。方法 E A)
JANG  ̄ i, HANG o g l L ig,t 2 I W ie Z j Y n q n, I Y t e De t o  ̄wt n M eiie- e b me t d cn B *  ̄Rale5C n rlHoptl An v i a , e ta s i , - z a
慢 性 肾 衰 竭病 人 免 疫 功 能测 定 指 标 之 一 。
【 壁词 l 红细胞 免疫 粘附 肾功 能衰竭 美
The me s e nta i S sg fc nc f na u a i m u - h i e y h oc ts n h oni r n f iu e a ur me nd t’ iniia e o t r l m n ̄ad erng of r t c ye i c r c e al al r
Wa i l hg e h n t a fn e o s u h i ee c swee n inf a c . n S al t ih rt a h to O h m day i b tt e df r n e r o sg ic n e Co dm in Th NI i te s f i o e E A n t e c s ̄o h o i r n l al r so vo s we . f i ht eENI h il s r u s f h r S h e h a l fc r n c e a fi ewa b iu l l r o c h 2 u yo wh A i t eda y i g o p wa g e o t e t n s I i o auei f tr m mmu ea h r n e O r t c c t sp a sa mo rt n l a u ig t e i n - d e e c fe y h o y c ly n i o ta t ei me s rn h mmu e f n t n i h a e o r n n u c i n t ec s s o o h o i r l .f i r fc r nc elI al e , u 0

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测定在恶性血液病病人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

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测定在恶性血液病病人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
1 9 8 1
环 增 强 率 , e elCbrcpo l re hnig R d cl 3 eetrf we n ac o n rt, F R) 红 细 胞 促 中 性 粒 细 胞 吞 噬 率 ( n aeR E 及 E—
h n i g r s te r t fp a o y o i o r d c l o e — a cn o e t a eo h g c t ss f e e l n n u
男 1 2例 , 8例 , 均 年龄 3 . ( 0 1 岁 。 女 平 2 8 2 ~5 ) 1 2 观 察指 标 . 红 细 胞 C b 体 花 环 率 ( e e 3 rcpo 3受 R d cl c b ee tr l
恶性血液病 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 的变化( ) %
RR C RC I R R I FR RE FR 6 P RN

2.6 4 36 _ . +
5 2 - 41 )2 6 ±1 ) 84 + . 2 6 4 0 2 6

rst t, R)红 细 胞 免 疫 复 合 物 花 环 率 ( e oet r eRC , ea Rd
cli e lmmu e o lxs o t t, C , n mpe e s t r e RI R) 红细 胞 免 c re e a
表) 。说 明急性 白血 病 患 者 不 仅 有 红 细 胞 数 量 上 的 减少 ( 血 ) 而且 有 质 量 ( 疫 功 能 ) 的异 常 。 缓 贫 , 免 上
合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 。恶性淋巴瘤患者 1 例( 4 何 杰金 病 6例 , 何 杰 金 淋 巴 瘤 8例 )男 9例 , 5 非 , 女 例 , 均 年 龄 4 . ( 7 8 岁 。经 2~4个疗 程 联 平 2 6 1 ~6 )

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耳穴治疗观察

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耳穴治疗观察

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耳穴治疗观察
吴琼[1];曲松本[2];张绍芬[3]
【期刊名称】《青岛医药卫生》
【年(卷),期】1998(000)004
【摘要】反复呼吸道感染为儿科的常见病,近几年来研究其发病与红细胞免疫有密切关系。

本文对63例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在治疗前后,进行了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测定,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根据1987年全国呼吸道成都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选择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共63例,年龄2~10岁,其中男性38例,女性25例。

对照组选择身体健康,无呼吸道疾病,年龄相当的儿童4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

【总页数】1页(P21-21)
【作者】吴琼[1];曲松本[2];张绍芬[3]
【作者单位】[1]青岛市第二人民医院;[2]青岛市第五人民医院;[3]青岛市第五人民医院 2660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6
【相关文献】
1.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体液、细胞和红细胞免疫功能 [J], 余嘉飞;陆敏;夏士英
2.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 [J], 王焱;黄慧梅
3.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58例红细胞免疫功能检测 [J], 张绍芬
4.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红细胞CR1数量基因多态性及其红细胞免疫功能 [J], 李海林;金萍;黄永坤;刘梅;陈燕华
5.扶正抗感膏配合耳穴贴压法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J], 关晓霞;滕玉莲;白浩斌;王盛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染病毒后,在病毒作用下红细胞表面荷电量会 发生改变,致使细胞电泳速度和zeta电位发生改变。 实验证明,被病毒感染的红细胞与正常的红细胞 的出峰时间有明显的差别(被病毒感染的红细胞 出峰时间要比正常的红细胞出峰时间晚),且峰 形有了显著的变化。
细胞的电泳行为与细胞表面的电荷量直接相关, 而细胞表面的电荷量是由细胞膜上的生物大分子 的化学基团的离子化和表面吸附的离子决定的, 病变的细胞其表面成分发生改变,其带电性也有 所改变,因此通过检测细胞的电泳行为,了解细 胞损伤程度,有助于预测疾病的发生。
(3)若这两项指标都上升,判断为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亢 进与紊乱。
4.2 红细胞CR1数量的测定
4.2.1 红细胞CR1密度相关基因多态性测定方法
DNA提取
PCR扩增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酶切分析(RFLP分析)
琼脂糖凝胶电泳
4.2.2 红细胞CR1流式细胞仪测定方法
原理:单个红细胞CR1数量比白细胞CR1低,为 了提高试验的敏感度,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 法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用鼠抗人红细胞CR1单 抗与一定量待测纯红细胞数反应洗涤,再加羊 抗鼠IgG荧光标记抗体反应洗涤后,上流式细胞 仪测定,算出荧光染色红细胞平均强度,为红 细胞CR1数量指标。
具体操作程序:
在编号试管中分别加冷PBS 50 µl,加入鼠抗人红细胞 CR1(CD35)单抗1.5 µl及待测枸橼酸钠抗凝新鲜血0.5 µl, 充分吹打混匀,置室温下避光30 min。加入PBS液2 ml, 1500 r/min 离心5 min,弃上清液;加入荧光素标记的第二 抗体 — 羊抗鼠IgG-FITC 1 µl,吹打混匀,置室温下避光 30 min;再加入PBS液2 ml,充分混匀、洗涤,1500 r/min 离心5 min,弃去上清夜后加入PBS 300 µl,混匀后置流式 测试管中,严格按照流式细胞仪操作程序测定样品和对照 品,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或记录各待测标本红细胞平均荧 光强度。
电泳条件
每天运行前用0.1 mol/L HCl、0.1 mol/L NaOH、水、缓冲 液分别洗柱3、6、3、3 min;每轮运行前均用0.1 mol/L NaOH 、水、缓冲液分别洗柱3、1、1 min;结束实验时 用0.1 mol/L HCl 、 0.1 mol/L NaOH和水分别洗柱5、10、 5 min,最后将毛细管内壁吹干保存。正极进样,负极检 测,均在室温下进行。进样压力3.448 kPa,进样时间5 s; 分离电压20 kV;紫外检测波长214 nm;分离温度25℃。
系统性红斑性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 性疾病,是因为患者体内针对自身组织发生免疫反应所致。 一般认为,自身免疫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和/或体液免疫功 能处于相对增强状态。通过对此类病人红细胞免疫系统的 研究结果表明,其免疫功能亦明显增强,且与白细胞免疫 系统的功能改变相平行,这可能与自身免疫病患者血清中 存在着红细胞C3b受体活性抑制因子有关。
运用毛细管电泳的方法可以对正常红细胞和被病毒感染的 异常红细胞进行比较,以此来反映鉴定不同状态的细胞。
样品制备
1) 正常红细胞悬浮液 用含6%葡萄糖的0.1mol/L, pH 7.4的磷酸盐缓冲液稀释红 细胞,通过血球板计数法,确定细胞浓度为1.86×107个/ mL。
2) 异常红细胞悬浮液 取上述浓度红细胞0.2 mL与H1N1甲亚型流感病毒0.02 mL 充分混合,常温(25℃)下反应1h。
4 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4.1 红细胞C3b受体的测定
原理:红细胞膜上的C3b受体(CR1)可与补体致敏 的酵母菌粘附形成花环( RBC-C3bR花环 );同时 红细胞膜上粘附的IC中C3b分子或抗原补体复合 物中的C3b分子可与未致敏的酵母菌的酵母多糖 粘附形成花环( RBC-IC花环 )。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防御感染
红细胞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免疫粘附后,不仅可以通过 过氧化物酶对它们产生直接的杀伤作用,而且还可以促进 吞噬细胞对它们的吞噬作用。因此,红细胞的免疫功能可 以看作是机体抗感染免疫的因素之一。
小结:目前已知红细胞具有以下免疫功能:(1)识别携带抗 原;(2)清除循环中免疫复合物;(3)增强T细胞依赖反应; (4)效应细胞样作用;(5)促进吞噬作用。而这些免疫功能 的生理学基础即为红细胞免疫粘附作用。
意义:RBC-C3bR花环率和RBC-IC花环率可作为红细胞天 然免疫粘附功能的指标。
(1)若两项指标都低下,判为原发性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为红细胞膜C3b受体受到破坏或遗传基因缺陷及其他影响 所致。
(2)若RBC-C3bR花环率降低,而RBC-IC花环率增高,则 为继发性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是由于红细胞CR1上免疫 复合物或补体调理的抗原量增加所致。
谢 谢!
目前认为原发性癫痫和银屑病的发病也与自身免疫有关。 郭峰等曾观察到这两种疾病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与 SLE 等其它自身免疫病患者是一致的。
另外,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其红细胞的免疫粘附作用 降低,可能是由于患者造血功能障碍,所产生的红细胞数 量少而且质量低劣,致使红细胞膜上的C3b受体生成不足。 慢性布氏菌病患者,其红细胞免疫功能亦降低,致使清除 感染因子的能力减弱,这种现象可能是引起该病经久不愈 的原因之一。
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其测定方法
汇报人:王 翀
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免疫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过去的 观点认为免疫功能主要和白细胞有关,而红细胞在其中所起 的作用一直未受重视。1981年siegel提出了红细胞免疫系统的 新概念,开辟了机体免疫功能研究的新纪元。红细胞作为人 体血液有形成份的主要组成部分与肿瘤细胞的接触机会比其 他细胞要大1000倍。红细胞可以通过促吞噬作用、清除循环 免疫复合物( CIC )、效应细胞样作用及对淋巴细胞和细胞因 子的调控作用来达到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的作用。在正常 情况下,红细胞免疫和白细胞免疫(如T细胞、B细胞、NK细 胞、巨噬细胞)在机体内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协同作战,识 别和清除肿瘤细胞,共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生物功能 的稳定。
意义:红细胞CR1数量流式细胞仪测定结合CR1基因多 态性及红细胞CR1活性测定,对临床上红细胞免疫功能 缺陷与亢进分型更为客观,对临床辅助诊断及疗效指标 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4.2.3 红细胞CR1单抗免疫酶联法(ELISA法)
5 正常红细胞与异常红细胞毛细管电泳分离
能直接反映颗粒电性质的毛细管电泳具有高效、简便、灵 敏度高、样品消耗少等优点,在生化领域已经广泛应用于 蛋白质及其衍生物、肽类、氨基酸、糖类物质、无机离子、 手性物质等的分离与分析。
1 红细胞与其它免疫反应细胞的比较
红细胞与其它血细胞均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以往认为虽然它们来源相同,但功能各异,前者 主要是运输气体,而后者则参与免疫和防御机制。 目前研究表明,红细胞不仅具有呼吸功能,且同 白细胞一样具有免疫功能。
2 红细胞的免疫功能
2.1 增强吞噬作用
纳尔逊(Nelson)用肺炎球菌和梅毒螺旋体等进行体外实验, 发现被相应抗体致敏的肺炎球菌或梅毒螺旋体,只有在 含补体、红细胞及白细胞的混合物中,80%~95%能迅 速被吞噬而从液相中消失;若缺少红细胞,则在较长时 间内仅有少数被吞噬。1956年Nelson又将抗体调理过的 肺炎球菌注入猴体内,获得的结果与体外实验相同,100 %的肺炎球菌粘附于红细胞。
3 红细胞免疫功能异常与疾病
近年研究证实在某些病理状态下,红细胞的免疫粘附活性 可发生改变。Siegel等检查了23名宫颈癌、胃癌和直肠癌 患者的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发现这些患者的红细胞粘附 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的能力较正常人显著降低。这一资 料提示在肿瘤的发展过程中,除可抑制白细胞免疫功能外, 还可抑制红细胞的免疫功能。
粘附的复合物较悬浮于血浆中游离的复合物更易被吞噬。 某些病毒在体内也能粘附于红细胞,从而被吞噬消灭。免 疫粘附可以增强吞噬作用4~5倍。红细胞还能阻止癌细胞 在循环中播散,因在外周血中癌细胞遇到红细胞比遇到白 细胞的机会多500~1000倍。当癌细胞表面结合有抗体与 补体时,则可通过红细胞表面的C3b受体,使癌细胞粘附 于红细胞,故容易被吞噬细胞捕捉与吞噬,从而防止癌细 胞的转移与扩散。
红细胞还有吞噬细胞样的功能,因为在其细胞膜表面具有 过氧化物酶,该酶是典型的溶酶体酶,它可起着巨噬细胞 样的杀伤作用。
2.2 红细胞的免疫粘附作用
免疫粘附是指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补体C3b结合后,可粘附 于灵长目或非灵长目的红细胞与血小板上,这一现象统称 为“血细胞免疫粘附作用”。红细胞的免疫粘附活性是通 过I型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 type I,CR1 )为基础 实现的。血循环中免疫复合物( IC )的清除主要由红细胞 CR1携带至肝脾网状内皮系统交给巨噬细胞消灭。CR1成 簇分布,人类每个红细胞大约表达200~500个CR1分子, 主要配体为C3b。该受体为糖蛋白,分子量为205 ,000。 红细胞上的C3b受体占血循环中C3b受体总数的95%以上。 因此,血循环中的抗原-抗体复合物遇到红细胞比遇到白 细胞的机会多500~1 000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