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摘要]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发现,不管是在上体育课还是体育训练中,心理训练尤为重要,不容忽视。

[关键词]运动员心里训练

体育运动技术动作属于随意性运动,是受人主体的心理调节和支配的,而人的心理各有差异,他们对动作的调节和支配在程度上又各有不同。因此,当生理条件基本相同,身体素质大致相等的情况下,谁对运动技术掌握得更为准确,运动技巧提高的更为迅速,就要看谁的心理活动更为灵活、敏捷和准确了。在运动心理学中,心理训练被定义为:在没有任何明显肌肉活动的情况下的,在大脑中对身体活动的象征性训练,它是以发展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提高专项心理素质,做好赛前心理准备为其主要的目的和任务。心理训练在体育心理学中明确指出它是现代竞技体育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心理训练应用于竞技体育的同时,心理训练也被引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中,用这一手段提高和改善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不仅获得健康的身体,还能得到心理上的充分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理因素是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原因,随着运动心理学知识在体育界的深入普及,心理因素的训练,已开始成为优秀运动员训练计划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的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培养心理活动水平

心理训练采用的主要手段,是由运动员自己掌握的。因此,被训练者能否主动配合是心理训练效果好坏的主要因素,强调被训练着的自愿,绝不意味着不要教师、教练的从旁诱导,而是说即使有较好的外界诱导因素,也必须建立在被训练者需要的基础上。运动员在训练时,如果采取积极态度,就会主动配合,很快的掌握自我调解的手段,甚至会取得超过预期的效果。如果他们持观望、怀疑、甚至是否定的态度,这种消极态度会成为自我调节方法的内部心理阻力,增加训练者的心理负担。

二、调节心理活动强度

以适应运动技术和身心特征为依据的训练。例如:有的运动员身体强壮,但情绪容易激动,在运动中,不易控制自己,这就要加强情绪自我控制的心理训练;有的队员体质较弱,则遇事沉着,情绪强度不够,这就需要激发情绪的动员心理训练;有的在场上动作快,有的动作慢,有的注意力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意志果断,有的则优柔寡断等等。都应针对不同个体的身心特点,进行具体的心理调节的训练,使其达到最佳水平,但也不能千篇一律。

三、改善心理活动因素

它是直接转化人的“内心世界”的特殊教育过程。心里就像人们称为“心灵”那样。他是人身上最宝贵的部分也是最容易变化和损伤的部分。因此,任何心理训练方法的使用,必须首先有利于学生或运动员的身心健康。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心理训练是一项细致的科学试验工作,是塑造心灵的实验。事先必须对实验者进行有关科学知识的教育,要有周密的计划步骤,不能粗心大意、掉以轻心。

四、克服心理活动障碍

在体育教学、训练或是比赛中,由于技术动作的失误,往往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如情绪过敏、心理疲劳、动机不足、运动感觉迟钝等等。有些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忽视对运动心理障碍的分析和治疗,单纯从技术或身体素质方面找原因、寻措施,结果事倍功半,有时还会使心理障碍恶化成为心理创伤。例如,有的教师或教练员往往对那些因心理原因使技术训练失误的队员,不去对症下药消除心理障碍,却误解为运动量不足,反复增强练习次数,吃“小锅饭”,加班练习,实际效果相反,不仅无助于消除心理障碍,反而会产生心理疲劳,反而会加重心理障碍。

五、寻找对策促进身心发展

体育教师既要根据体育专项心理特点、又要根据学生心理上的共性与个性科学地组织训练,因材施教,促进队员身心发展,创造更新更好的运动成绩。在现代的运动训练和竞赛中,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更好地发挥运动员的潜能,教练员在平时训练中要更多的了解运动员的个性。形成一定的心理默契,为心理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身体素质、运动技术和心理素质是决定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成绩的三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在体育教学中,训练和比赛中,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心理活动强度,强度不足,无法实现对身体素质和技术动作的主导作用。

综合各种因素,在系统的教学训练中,首先要注意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控能力,对提高运动员的个性心理品质,消除多余的心理紧张,激发运动员强烈的比赛愿望和取胜的信心,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有更重要的意义。

编辑/尹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