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行当——剃头匠
传统职业作文
![传统职业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bbe3ee40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8c.png)
传统职业作文
哎哟喂,说起咱们四川的传统职业,那真的是摆几天几夜都摆不完,
心头那个激动啊,就像吃火锅,越煮越有味儿!咱们今天就坐这儿,泡杯
盖碗茶,慢慢儿地摆一摆那些让人怀念的老行当。
首先得提一提咱们的“剃头匠”,那可是小时候最期待的时光之一。
一走进剃头铺子,一股子淡淡的皂角香就扑鼻而来,师傅手上一把老剪刀,咔嚓咔嚓,头发就落了一地。
最安逸的是那“掏耳朵”的功夫,简直是享受,耳朵里头被伺候得舒舒服服,整个人都轻了几两。
师傅还会边忙活边
和你摆龙门阵,家长里短,欢声笑语,时间就这么悄悄溜走了。
再来说说“糖画儿匠”,那简直是童年的甜蜜记忆。
赶集的时候,一
眼就能瞅见那围着小娃儿的摊子,师傅手法娴熟,一勺糖稀,在石板上龙
飞凤舞,眨眼功夫,一条活灵活现的龙或者一只兔子就出炉了。
接过那晶
莹剔透的糖画儿,舔一口,甜到心坎里,那份手艺,那份传承,让人打心
底里佩服。
还有不能忘的“竹编匠人”,他们就像是山林间的魔术师,一根根细
竹条,在他们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上下翻飞间,一个个篮子、簸箕、背篼
就编了出来。
那些竹器,既结实又美观,家里用起来特别顺手,还带着一
股子自然的清香。
现在市面上机器做的多了,但那份手工的温度,是永远
替代不了的。
说到这些传统职业,心头总是暖洋洋的。
它们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一代代匠人心血的结晶,是咱们四川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现在有些职业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但那份对传统技艺的尊重和怀念,会一直留在我们心里。
每次回想起来,都像是在和老朋友聊天,温馨又亲切。
正在消失的18个老行当,你见过几种!有的比你年龄还大
![正在消失的18个老行当,你见过几种!有的比你年龄还大](https://img.taocdn.com/s3/m/7fe427c66bd97f192379e9ce.png)
正在消失的18个老行当,你见过几种!有的比你年龄还大“老手艺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称呼我们更多看到他们活在记忆里,“时代不同了”这是不少老行当传承者们的感慨;同时更多人却在感慨“传承者在哪里”这件事,在老行当这个宝库中,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更有着许多童年难以泯灭的美好记忆!今天总结了这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老行当,带你回到那个简单又充满乐趣的年代~1、磨刀匠“磨剪子嘞,戗菜刀…”这样的吆喝声大家一定不会陌生,现在回忆起那拖着长音的调调仿佛又在耳边响起~可是,现在几乎已经听不到了,但这吆喝声却印在每个人的脑海里...2、剃头匠一把木凳子、一面镜子、一个洗脸架、一个工具箱、一条毛巾、一张磨刀布就是他们全部的行当~推子、刮刀、剪子、梳子各种工具轮番上阵大约半个小时后,就能面目一新!3、补锅匠以前的锅几乎全是由生铁打造,生铁不耐用,加上柴火熊熊,铁锅很容易穿孔、漏水,于是补锅匠开始走街串巷修理每家每户的漏锅破锅,很受欢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修修补补的年代也过去了,补锅匠自然没生意了。
4、弹棉花以前的被子,都是根据自己要求,让棉花匠根据重量定制的师傅们用手一下下弹出来的棉被,棉花蓬松,透气性好,别提多舒服了!5、修钢笔一个听起来极其文雅的维修老行当,在过去那个年代,钢笔是最普及、最实用的书写工具。
但如今,钢笔的身影以及修笔、笔刻字这个老行当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渐渐消失了…6、修表匠手表、缝纫机、单车曾是过去象征财富的“三大件”,可还没进入新世纪,修表行业却无声无息的消失了~7、修鞋、修伞在的记忆力修鞋、修伞匠的手一直都是脏脏的,鞋子开胶、伞骨折断,都会找他们修理,从前不比现在,东西坏了就买一个新的,那时候信奉的是“缝缝补补又三年”8、收头发“收头发,收长头发,收大长头发,谁家有长头发~”熟悉的吆喝声又来了过去,越长越粗越黑的头发卖的越贵,小姑娘为了爱美大都留着长辫子呢9、钉称做秤是个精细活儿。
在这“斤斤计较”之间,做秤人付出了他的青春与汗水:精工细作,毫厘必究,只为了手艺人的那份承诺。
剃头匠的故事
![剃头匠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7d9602b03d8ce2f0066237c.png)
剃头匠的故事作者:张鸣来源:《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第10期剃头匠是个下九流的行当。
干这行的人,跟倡优与皂役一样,三代是不能考科举的。
不过,这种“下等”的买卖,干了只为活命,多余的事儿,没有多少人来得及想,不能考也就不能考了,又有哪个能考上呢?这个行当,在清朝之前干的是理发事业,不剃头,只给人们整理头发,也刮脸修眉。
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儒家教条,有哪个男子敢轻易剃发呢?除非你安心出家做和尚。
理发业什么时候兴起的,无从考据,有人说是汉代,就算是汉代,也该是东汉末年了。
接下来魏晋南北朝,士人不修边幅成为时髦,澡尚且不肯洗,衣服也不换,动辄扪虱而谈,还传为风流佳话,那长长的头发上还不净是虱子?身上的虱子,可以随时随地摸出来扪,但头上的虱子,却不方便自己捉。
有个人定期给整理一下,自是方便。
所以,梳头的梳子和篦子也就大发市利了。
那时候的理发师,就给人干这个。
不然的话,见了皇帝,像王安石那样,虱子顺头发坠下来,玩跳伞游戏,还是有碍朝廷礼数的。
专门伺候皇帝的理发师,也叫侍诏,跟文学之士大体一个待遇。
那时候,汉地北边的游牧民族有断发习俗的不少,但他们有没有专业的剃头匠,于史无征。
女真人入主中原,建立金朝,他们的习俗,是把头顶的头发都剃掉,只留四周一点。
这个时候,估计就需要剃头匠了。
到了清朝,女真人的后代满人,把习俗改成将大部分的头发剃掉,只留后面一点点,梳个小辫子。
要命的是,他们不仅自己这样,入关之后,强迫汉人也这样。
尽管汉人反抗了,头颅也掉了不少,还是没有用。
反正头发得剃,如果你有决心,干脆剃得一根不剩做和尚了,也是可以的。
这个时候,剃头匠的事业很牛了。
多尔衮下的薙发令,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降服的标志,不光是脑后的辫子,重点是脑袋顶上的光头。
人们传说,剃头匠都是皇封的,拥有特权。
剃头挑子有一个立杆,立杆上面有一个短短的横杆,人说那就是挂头颅的。
不肯剃发,就一刀把头割了挂上去。
这个传说显然有点扯,这么牛的剃头匠,怎么可能还是下九流呢?那个横杆,分明是晒臉巾的。
消失的老行当:剃头匠
![消失的老行当:剃头匠](https://img.taocdn.com/s3/m/740bb9f6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02.png)
消失的老行当:剃头匠剃头匠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三百六十”就说明了行业分类的广泛和众多,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的行业已经逐渐在这个城市消失了……上海人将剪发叫做“剃头”,因为人人要理发,于是理发场所普遍设在街头弄口,成为人人需要的服务性行当。
老上海的理发行业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理发店;二是剃头摊;三为拎包上门,虽说形式不同,但是提供这些服务的人员都被称为“剃头匠”。
20世纪初挑着担子的剃头匠理发店自不用多说,而剃头摊是清末民初遗留下来的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一副剃头挑子,一头挂着一张板凳和工具箱,工具箱里装着几把老式的剃刀和剪刀,另一头挑着烧炭火的小炉子和脸盆,另备一幅白布围单和毛巾,就成了全套工具与设备。
剃头匠的工具箱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种剃头摊已淘汰不少,只有在南市、闸北等贫民较为集中的穷街僻弄才能看到这种原始形态的理发行当:师傅不断地招呼着劳动大众剃头,以光头、平顶头为主。
剃头匠除了剃头还给人修脸拎包上门则是个体的理发师傅,自备理发工具,不受老板的约束,自由自在地走街串巷,不用吆喝,为熟悉的人理发,也有定期的包户,收费较开店铺的便宜,但理发的技巧并不亚于理发店的师傅,所以生意兴隆。
拎包行当是在抗日战争以后才逐渐兴隆起来的,解决了老弱病残者的理发难,颇受欢迎。
老式的理发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美发的追求也从“剃头发”逐步发展为“做头发”。
包括洗、剪、吹、染、烫、拉等各种形式。
挎箱子的剃头匠因受到理发厅、美容院冲击,在城市中渐渐销声匿迹了。
老式理发店来源:影像上海。
剃头匠阅读理解李罗
![剃头匠阅读理解李罗](https://img.taocdn.com/s3/m/8256b807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4b.png)
剃头匠阅读理解李罗老周捂着瘪下去的肚子,想起豆腐张的豆腐脑来,就收拾剃头家当出门了。
“剃头担子一头热”,老周的挑子一头是洗头铜盆和锅碗瓢盆,下面还有个圆桶,内装炭火小炉,还竖着小旗杆,杆上有钩,悬挂着围布、毛巾和磨刀布;另一头是坐凳,凳侧有个抽屉,内盛推子、刀子、剪子、扫子、镜子等剃头用具,看成色都是上了年头的物件儿。
凳子上面还捆扎着小袋米面口粮。
晌午,营生到哪儿,就得在哪儿解决伙食了。
豆腐张的档口在城西五里路的亭子里,是入城的一个岔口。
豆腐张年纪和老周相若,圆头肥脑,肤色如豆腐脑般漂白,看上去,比老周年轻得多了。
豆腐张就住在亭子附近,每天清早都推一板车豆腐脑到亭子旁,找根粗木头支起车头,就能稳住板车了。
老周闻到板车大圆木桶盛着的豆腐脑的清香,精神一振,心思也活络了起来,豆腐张那一身膘是给豆腐脑喂出来的吧!“老周,来了?”“来了!”“来,来,给我剃头,月底前你吃豆腐脑不用钱,两清了。
”“嗯”老周怔了一下。
心中暗算,离月底还有十来天,这划算。
就放下担子说:“行!这事准了,我先把炉子生起火来。
”老周撮把鼻涕,把坐凳摆方正,拿着泛黄的围布习惯性地拂拂凳子,示意豆腐张坐上来,围布往外一扬,待围布如伞般悠然降落的瞬间,便收到豆腐张身上,在脖子上打个活结。
老周先用推子“咔嚓咔嚓”地沿着豆腐张的脑袋把头发推短,头发一段一段往下掉。
老周的手枯瘦而修长,捏着手动推子,像只螳螂迅猛地爬在豆腐张的头上,一口一口吃下豆腐张的头发。
然后放下推子,把沾了水的毛刷往肥皂上略为揉搓,便轻按着豆腐张的头,用毛刷满脑袋和脸都打上肥皂沫。
放下毛刷拿起剃刀就直奔豆腐张的脑袋,“嘎吱嘎吱”,几刀下来,已青皮溜亮了。
刀锋所至,老周按头的手也没闲着,不断转动着豆腐张的脑袋。
豆腐张顺着让老周的摆弄,倒腾在头上脸面的剃头刀所及之处,一阵冰凉的锋利。
几个来回,老周把剃头刀不断沾满的肥皂沫剔掉几次,豆腐张的新脸就出来了,锃亮锃亮的。
“来,洗个头,擦把脸”老周收刀入袋,解开系在豆腐张脖子上的活结,把围布往外一扬,散下粘在上面的毛发。
传承老手艺的剃头匠
![传承老手艺的剃头匠](https://img.taocdn.com/s3/m/87594b13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35.png)
传承老手艺的剃头匠
剃头匠是民国一种古老的职业,估计让剃头匠剃头都是爷爷辈的人了。
后来的我们去的都是各种发廊。
图中的主人公是一位一直在坚守剃头匠的人,偶然间见到这样一家店,于是将它记录下来。
剃头匠的工作其实是非常讲究的,推拉都要到位,剃胡子,按摩,掏耳朵样样都是绝活。
除了那种有固定店铺的剃头匠,更多的是剃头担子。
剃头担子就是指剃头匠们担着剃头的工具出门,有人要剃头,就会就地完成,比起有固定店铺,他还要求有一定的体力。
剃头匠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
这家保留剃头匠的手艺的主人就是剃头匠的传承人。
《剃头匠》
![《剃头匠》](https://img.taocdn.com/s3/m/ec0bc2a6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c8.png)
2023-11-06CATALOGUE目录•简介•角色与人物设定•情节与结构•语言与文笔•文化与价值观呈现•艺术特色与创新•读者评价与反馈01简介时代背景作品以清朝末期为背景,描述了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给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和困境。
剃头匠的角色剃头匠是当时社会中一个普通的职业,但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他们的生活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背景介绍作者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其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入人心的描写而著称。
作者介绍作者在创作此作品时,深入了解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况,通过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
创作背景创作历程主题作品主要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变革对普通人的影响,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风格作品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人心的刻画,展现了清朝末期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主题与风格02角色与人物设定故事的主角,手艺精湛,受人尊敬,对人生有着独特的理解。
剃头匠老主顾老伴故事的线索人物,与剃头匠有着深厚的渊源,对故事情节有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剃头匠的老伴,善良、体贴,对剃头匠有着深厚的感情。
03主要角色介绍0201次要角色塑造村里的年轻人代表了现代年轻人的观念和态度,对剃头匠的手艺和人生哲学持不同意见。
老主顾的朋友通过他们的对话和行动,展现了社会变迁对传统手艺的影响。
人物关系梳理剃头匠与老主顾两者之间有着数十年的友情和信任,老主顾每次剃头都找剃头匠,而剃头匠也尽力满足老主顾的要求。
剃头匠与村里的年轻人两者之间存在观念和价值观的冲突,年轻人不理解剃头匠的人生哲学,而剃头匠则坚持自己的信仰。
老主顾与他的朋友两者在故事中通过对话和行动展现了社会变迁对传统手艺的影响,朋友的现代观念与老主顾的传统观念形成鲜明对比。
03情节与结构剃头匠老王与老伴相依为命,生活清苦。
老王手艺精湛,但生意冷清,顾客逐渐减少。
老伴身体欠安,需要昂贵的医疗费用。
开场与铺垫高潮与冲突老王在为客人剃头的过程中,发现对方竟然是当地有名的黑帮头目。
中国正在消失的24个民间手艺,个个让人怀念,您还记得几个?
![中国正在消失的24个民间手艺,个个让人怀念,您还记得几个?](https://img.taocdn.com/s3/m/ede19bb4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cd.png)
中国正在消失的24个民间手艺,个个让人怀念,您还记得几个?时代在发展,一些老行当消失,曾经的大街上的“吆喝声”已离我们远去。
以前很多物件坏了还要拿去修理;过去的时代,过去的人,过去的东西很实在。
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匠人随着时代变迁很多没了传人。
我们这些老年人还有点儿时记忆。
在我的老家生产队时还用白麻的纤维串麻绳,人工熟皮革,用羊毛拈成绳打的毛口袋。
木匠打耧具。
这些手工艺人老去了,失传了。
也被高科技取代了。
唉有些手艺非常有用的,别失传了!这可是老祖宗的智慧和精华,一个民族传承几百年的东西到今天失传是件非常巨大的遗憾……民间正在消失的25个老行当,您都经历过哪些?1、修理雨伞还有修理雨伞.旱伞的手艺人也沒有了!修洋伞的好像不太看得到了。
家里雨伞坏了就扔,有点可惜!现在需要传承下去。
这是民族的传统,需要继承。
2、剃头匠剃头匠那种老式的,剃头指的是,挑着担子。
带着暖壶洗脸盆,走街串巷的那种。
现在大街上都是那些都称之为理发师,这种老式理发店很少了。
正儿八经的剃头匠真会消失,留下来的叫理发师,剃头匠会的,他们已经不会了,比如採耳,修面,脱臼。
走街串巷的剃头师傅,左手里拿一钢叉,右手拿一拨子,边走边拨钢叉,凭钢叉的弹拨声招揽顾客。
现在真的没有了。
现在理发跟以前差太远。
3、修钢笔的师傅记得用钢筆相同牌子的很多,金星,华孚,关勒铭等,怕遗失能找回,就在学校门口不远处的摊头上请人刻上自己的大名,记得每字三分钱,刻好用金粉一抹,既美观,又漂亮,爱不释手!79年小学门口有手艺人坐个马扎,在钢笔杆儿上刻字,刻画,技艺娴熟,出神入化,每天放学就在旁边看,雕刻一个1毛左右,雕刻完涂上金色粉末,漂亮我小时候用的钢笔不是自来水的钢笔,是蘸水笔,上学还得拎着一瓶钢笔水瓶,里面装着蓝色的钢笔水,是一小块染料冲的,上学时时刻都加小心很怕弄撒了,如果不小心撒了那就惨了。
弄得哪哪都是,桌子地上到处都是,还得还得挨老师批评,课也上不好了。
弄的衣服上,手上都是还洗不掉,回家就等着挨打吧。
因时代变迁逐渐消失的十种职业
![因时代变迁逐渐消失的十种职业](https://img.taocdn.com/s3/m/13c9aa0f6c175f0e7cd13767.png)
因时代变迁逐渐消失的十种职业一、修钢笔在解放前,使用的钢笔大都是舶来品,以派克金笔为多,公事人也以拥有一支派克金笔为自豪。
我幼年时,就见到过父亲拿派克金笔去维修的场面。
那个年代的派克金笔,手感极有分量,笔尖的顶部有一点点黄金,字迹圆润,书写起来极其流畅。
但使用久了,磨损很大,就要找修钢笔的师傅镶金。
师傅是个中年人,把钢笔小心夹在一个模具当中,用喷灯熔化一根金丝,再用一根针挑起一点,蘸到笔尖上,待冷却了,用细砂纸轻轻磨试一番,又是一支书写流利的好钢笔了。
当时,我觉得师傅简直是在针尖上舞蹈!随着这类金笔的稀少,以至绝迹,修钢笔成了专门更换配件的简单工作了。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由于现在钢笔品种实在太多,配件配到笔上也不是很协调,但聊胜于无,也只好凑合了。
修钢笔的利润一直很低,一来钢笔的价格本来就便宜,二来使用者大都是莘莘学子,故而修钢笔一直是一个比较清贫的职业。
也因此,我们只能在学校周围和乡镇上,还可以见到修笔人像笔一般瘦削的身影……二、补锅补锅,以前是街道手工作坊的一门职业,属集体性质,学徒三年,工资极其微薄。
出师后,处境才稍微有所改善。
按锅的品种来决定工程的不同,例如,有专门补铁锅的,补搪瓷器皿的,补铝锅水壶的,技术、火候各不相同。
当然,大师傅是可以“通吃”的,样样拿得起,放得下。
但随着生意的萧条,这些作坊入不敷出,在经济的浪潮下逐渐分解为个体户的行当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收入都增加了不少。
一些补锅匠走街串户,悠悠是唱“补——锅——嘞——”嘹亮的嗓音绕梁不绝,惹得一帮婆婆媳妇忙着找出破锅烂碗,走在弄堂里,锅碗瓢盆一阵乱碰乱响,酷似一支五音不全的打击乐队,十分热闹。
有意思的是,把铝锅底换了,补锅匠还不让客人拿走,装一锅水,要看它漏不漏。
补锅匠信心十足:漏了,我一文钱不收!攒够了钱的补锅匠,才可望开一家小店,稳稳当当地吃起手艺饭。
而一些头脑灵活的补锅匠,又开始在琢磨修理高压锅、电炒锅或者电饭煲了。
老北京的剃头匠
![老北京的剃头匠](https://img.taocdn.com/s3/m/c9cf0f08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03.png)
老北京的剃头匠剃头的这一行是在清朝入主中原后兴起来的。
在此以前汉人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训,一直是束发包巾。
清朝入关以后,为了维护满族的装束,强迫汉人剃发梳辫易服,并以此判定汉人是否臣服。
也正因此,清政府颁布的“剃发令”遭到了汉人的强烈反对。
但清政府认为,如今天下是皇朝大一统,而服饰装束不统一,成何体统。
于是在顺治二年七月(1645年8月)再次强令全国人民十日之内一律剃头梳辫,违抗或逃避者,杀无赦!这种强行改变传统服饰的做法,对汉人来说,从民族心理和习俗上是很难接受的,但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命令下,自然留头更现实的多。
于是,地安门、东四、西四、正阳门等主要路口,都搭起席棚,凡过往行人有留发者,便拉入棚内强行剃头。
有违抗者,剃头匠便放下手里的小剃刀,操起大剃刀,当场斩首,然后把人头悬在棚杆顶上示众。
因此当时的剃头匠也就是执行“剃头令”的刽子手。
剃头这一行也是带着血腥应运而生的。
除了剃头棚以外,还有剃头挑子,剃头挑子分“下街挑子”和“桥头挑子”两种。
前者是流动走街串巷的,后者是固定在某个桥头的(如后门桥、北新桥、银锭桥等)。
俗话说“剃头的挑子── 一头热”。
那是因为挑子的一头是一个高圆笼,圆笼中放火盆。
看似普通的挑子,可挑子上的工具却都有来头。
圆笼是专门装违抗剃头令的人的头颅的;圆笼旁边立着一根旗杆,是悬供圣旨用的,后来改为挂毛巾、磨刀布了;顾客坐的红色小凳原来是枭人脑袋的木墩;木凳下有抽屉,放着大小剃刀,是用来剁人的;扁担上捆着的长绳,是绑人用的“法绳”。
说起来渗人,当然,这只是在清初时期。
剃头是手艺活,老北京的剃头匠必须会十六种技能,即梳、编、剃、刮、捏、拿、捶、按、掏、剪、剔、染、接、活、舒、补。
这其中包括梳发、剃头、刮脸、掏耳、清眼、染发、按摩、正骨等。
因旧时剃头的多为挑担流动服务,在固定处所营业者不多,因而属于江湖行当之一。
《北京民间风俗百图·剃头图》描述了剃头匠经营方式:“其人挑担游于街市之间,手执唤头,串走胡同,每到大街,将挑放地,等待来往之人刮脸、打辫子、剃头,方便之至。
追忆京城百岁剃头匠靖奎
![追忆京城百岁剃头匠靖奎](https://img.taocdn.com/s3/m/013f80f8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52.png)
追忆京城百岁剃头匠靖奎靖奎,剃头生涯80载,一把剃头刀见证一个世纪。
一位手艺人历经时代更迭,年过9旬成为新人影帝,101岁仍有执着的追求。
2014年10月31日上午,101岁的他与世长辞……94岁本色出演《剃头匠》在94岁的时候,靖老才开始拍自己的第一部片子,本色出演,然后立刻就红了,立刻就火了,立刻就得奖了。
但是,他自己却不说自己是一位演员,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位手艺人。
靖老祖籍顺义,15岁的时候来到北京城。
他生前住在景山的胡同,一住就是几十年。
在影片《剃头匠》中,靖老给一位老主顾剃完头,刮完脸,敷上一条热毛巾。
客人非常享受,陶醉地说:“舒服啊……”之后,电影《剃头匠》卖到日本。
靖老被接到日本,接受了许多采访,最多的时候上午3场,下午3场。
他说:“我没想到要背台词,我以为拍纪录片呢,就答应了。
之后,一看剧本我就害怕了,我怕台词记不下来,耽误人家的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影片反响非常好,并且连连获奖。
之后的一段时间,世界各国的人都去靖奎家里采访他,有澳大利亚的、加拿大的、意大利的、法国的、美国的、德国的……靖老15岁学徒,那时候,他左手拿木梳,右手拿一只筷子,练剃头,练掏耳朵……“有时候,学徒还不如劳改,你做不好,还挨打。
总是那样举着胳膊,很累、很难受啊,很多人就偷懒,掌柜的就开打了。
我们这个行业活不长,最多活七八十岁,我这个岁数的没有。
因为他老害怕,比如你给人家剃头,给人家剌了,人家答应吗?所以,我们这行多数命短,活不长,他老害怕,吓的。
”靖老说。
因为聪明,又肯学,本来三年学徒期,靖老只学一年多,就开始干活了。
那时候,给人家剃头其实不仅仅是剪头发,还有刮脸、掏耳朵、铰耳毛、打眼睛……靖老手艺高超,别人掏耳朵,捻耳毛用耳勺、镊子,他用刀尖;别人打眼睛,用耳勺把眼睛翻过来,靖奎用刀背。
这个听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他却艺高人胆大地说:“因为它光溜。
”“下九流”的步步惊心过去,剃头后,给顾客捏,是不要钱的。
远去的老行当之干干净净剃头匠
![远去的老行当之干干净净剃头匠](https://img.taocdn.com/s3/m/0b0c1cbb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60.png)
远去的老行当之干干净净剃头匠
黄晓云;沈海滨
【期刊名称】《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年(卷),期】2015(000)011
【摘要】<正>"您瞧,剃完头多精神,一会儿给您放放睡。
""什么是‘放睡’?""这是老词儿,就是掌柜要用五花锤按摩敲打,每下都要敲在穴位上,把你心里的火啊毒啊全都给释放出来。
老主顾、老交情才有这个待遇。
"这是影片《剃头匠》里的台词。
皇城根儿下,主人公敬大爷孤身一人,每天骑着三轮车去给老主顾们理发,他的顾客也都是老人。
在洗洗剪剪之中,老人们
【总页数】2页(P62-63)
【作者】黄晓云;沈海滨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19.9
【相关文献】
1.远去的老行当之崩爆米花 [J], 墨宝
2.远去的老行当之崩爆米花 [J], 墨宝;
3.远去的老行当之剪纸 [J], 牛润科;沈海滨;
4.远去的老行当之剪纸 [J], 牛润科
5.远去的老行当之干干净净剃头匠 [J], 黄晓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好文章——申赋渔《剃头匠》
![好文章——申赋渔《剃头匠》](https://img.taocdn.com/s3/m/8fb44d05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20.png)
好⽂章——申赋渔《剃头匠》 申赋渔 "剃头爷爷来了。
" ⽼远看到剃头匠,我就跑到屋⼦⾥⼤喊。
接着就搬了板凳,坐到门⼝银杏树的底下。
剃头总是从⼩孩⼉开始的。
剃头匠的腋下夹着⼀个细长的⽊盒⼦,脚步轻快,声⾳洪亮。
"⽊匠!"剃头匠⼀⾯招呼爷爷,⼀⾯把腋下的盒⼦放在我⾯前的椅⼦上。
爷爷在我⼤喊⼤叫之后,已经⾛出屋⼦,笑眯眯地在门⼝站着。
盒⼦是桃⽊的,正反⾯雕着两位神将。
神将各骑着怪兽,⼀个持锏,⼀个举剑,⾯⽬甚是凶恶。
这盒⼦常常使⼈想起⾝怀绝技的武林怪客。
不过剃头匠并不怪,整天嘻嘻哈哈,跟⼤⼈⼩孩开各式的玩笑。
"⼤鱼⼉,你家的⽺呢?怎么样,⼀会⼉再跟它跑⼀个给爷爷看看?" 我不理它。
我跟⽺赛跑的事,成了村⾥⼈对我的笑话。
⼀个多⽉前,我家的⼀只⼩⽺活活被我累死了。
剃头匠⼀抽盖⼦,打开⽊盒。
⾥⾯是两把剃⼑、⼀⾯叠得⽅正的布单、⼀把剪⼦、⼀条窄长的磨⼑布、⼀把猪鬃刷⼦、⼀⽀装着掏⽿⼯具的⼩⽵筒、⼀宽⼀窄两把⽊梳、⼀⾯不太明亮的镜⼦和⼀把新上过油的推⼦。
剃头匠每次动⼿前,总要把推⼦对着虚空剪⼀剪,咔咔响两声。
不知道是试⼀下⼯具呢,还是发出通知,让⼈有个⼼理准备。
我的头剃得是快的,才把他盒⼦⾥的⼯具⼀样⼀样看清楚,就好了。
剃头匠拿刷⼦在我脸上、脖⼦上刷⼀刷,解开系在我胸前的布单,⼀抖,"啪"地⼀声,我就跑开了。
爷爷排在最后⼀个。
他不只是要剃头,还要刮脸、掏⽿朵。
其中刮脸,怕是最让他快活的。
剃头匠先挤了⼀块热⽑⼱,在他的脸上捂着,⽽后从盒⼦⾥抽出磨⼑布,⼀抖,把⼀端的绳⼦套在凳⼦上,另⼀端扯在⼿⾥,布要扯得紧绷绷的,然后拿剃⼑在上⾯来来回回⼀磨,"刷刷刷",电光⽕⽯⼀般。
⼑磨好了,剃头匠⽤⼿在爷爷的脸上抹上⼀层薄薄的泡沫。
应该是肥皂。
爷爷说是洋碱。
这时候动作就要轻了,剃⼑划在脸上,发出沙沙的声⾳。
剃头匠李罗斌语文阅读
![剃头匠李罗斌语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d4c50ded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0b.png)
剃头匠老宋退伍回来的时候,理过几年头发,都是在耕种收获之余,到集市上去理发。
其实不叫理发,我们那儿那时叫剃头。
小镇上的人,有多少人让老宋剃过头?没法数。
老宋在集市上有个固定的摊点,一南一北两棵老杨树之间,老宋就朝东摆下自己的剃头摊子。
每次放下担子,先把一块牌子挂在北边的树枝上(牌子上写着:五毛剃平头),再把磨剃刀用的油布挂在南边的树枝上,灌满水壶,点上炉子,支好洗头洗脸的盆子,围好白大褂(那大褂洗得真是干净),手推子上点上一点油,免得夹头发。
坐等水开。
秋冬两季呢,又用高高的玉米秸做围墙,把北西南三面挡了一下,就像是一下子把阳光关在了这个空间里。
下雨呢,就在上面盖一块塑料布,拿一根细长的树枝,轻轻压一下。
正在剃头的,坐等剃头的,就安心了。
炉子上的水没开,就有人着急了,催着老宋快点先给剃剃,不用洗也行,回家自己洗去,还等着回家栽地瓜去呢。
老宋话不多,说不干。
等水开了,老宋把盆子里的水添热,问一声谁先来,早有人坐好等着了。
集市上剃头的还有另外三家,都是先把头发洗了,擦干,再剃。
老宋剃头是干剃,和别人不同。
客人坐稳了,老宋说一声低头,“低头”二字是先抑后扬,怪好听。
后脖颈那儿一凉,推子在老宋手里咯噔咯噔一响,推子凉凉的痒痒的往上移。
干剃头,没有谁能剃得平,特别是平头,只有老宋。
前后一遍剃下来,就绝不再用推子,摁到热水盆里,用大手前后一搓,碎发都留在盆子里,飘飘悠悠地沉到盆底。
哗地一下没出去,换上热水,烫热毛巾,捂在下巴上,拿剃刀在油布上一蹭,只三下,剃完胡子,交五角钱,走人。
老宋剃头真是快,也真是好,平平展展一个平头,精神爽气。
这快和好是在部队上练出来的。
老宋在部队里是伙夫,跋山涉水都背着一口大锅,到个地儿,一声宿营的命令,老宋就找背风的墙角、山崖根,挖坑埋锅,点火做饭。
一声开拔的命令,背起锅就走。
有时候战士们还没有吃饱呢,老宋自然就饿着肚子上路,剃头呢?是老宋自愿的。
好的时候,是休整的时候,大家都比较放松,训练之余,就找老宋剃剃头,弄得短短的,精神,也防备在战场上肉搏被敌人抓头发。
乡村人物志——剃头匠
![乡村人物志——剃头匠](https://img.taocdn.com/s3/m/156fccff81c758f5f61f67d5.png)
一个人如果在一个地方住久了,就体会不出这个地方的变化。
就像我的有些乡亲,常年走在乡村的路上,他们会对路边那开出细小的白花的苦楝树会视而不见,对杨树上,那一对黑白的喜鹊的叫声,会充耳不闻,甚至,也会忽视着一个人的突然地离开,“呜啦呜啦”的喇叭声将他们从村庄送到村头的那个山上,化作黄土一抔,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正像他们目睹的乡村的植物和动物一样,都遵循着乡村自然的规则:有生有死,有消有亡。
当然,他们也会忽视那村庄的剃头匠。
旧时乡村的风俗,修脚、理发、骟猪,都属予下三流的行当,乡邻嗤笑不说,弄不好连个媳妇也找不到,到死了,也难入祖坟埋葬。
村子里的孩子不好好读书,都会受到这样的教训:不好好读书,剃头去。
凡自觉有点脸面的人,是不会让孩子学剃头的。
不说这村庄的剃头匠是个跛子,不说他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样子,让人好笑,单单这剃头匠是村里的的小姓,在注重宗族的乡村,他受到忽视应该是理所当然的。
冬日,他跛着脚,挑着剃头担子,一步一步摇晃着出现在乡亲们视线中的时候,就有小孩子远远地叫囔起来:何跛子来了?他也不吭声,低着头,一步三摇地走着,那剃头担子随着他的步子,也一晃三摇,颤悠悠地,如弹簧一般,似乎稍用一点劲,挑子就会从他肩膀上弹出来。
可那挑子却一路有惊无险,吱吱哑哑地在他肩头唱着歌,挑子的一头,热水照旧冒着烟,雾气照旧袅袅的,不见半滴洒出来。
我们以为他练了什么绝世神功,怕他追上来给自己一个降龙十八掌,更何况,我们葫芦似的脑袋还要摆放在他面前,任他的推子、剪刀肆意横行,刮胡刀寒光闪闪地在脸上、后脑勺、脑门上游走,随时都有送命的危险,所以,我们只敢远远地叫他何跛子。
他眼睛望喊的方向一瞥,我们还不知道他看没看到自己,便飞也似地,如鸟雀一般四散而逃。
还是有人跟他打招呼——“何师傅,过来了?”于是他把剃头挑子放下来,呼哧着应答一声——“来了”。
叫他何师傅的,是爷爷一辈的人,在他们眼中,剃头是一门手艺,这何跛子剃头手艺的确好,光头剃得脑门子油光发亮,“板寸”理得丝毫不乱,剃胡子把肥皂沫子一打,哧溜哧溜,等你眯缝着眼还没打个盹,从下巴到脖子,就青茬茬地,光溜溜地。
老行当——剃头匠
![老行当——剃头匠](https://img.taocdn.com/s3/m/0cdb3574f242336c1eb95eff.png)
剃头匠——街巷里走失的手艺人出像词:芜湖是一座古城,曾经走街串巷的剃头挑子,是老芜湖人特别熟悉的场景。
剪头发,一些人称之为理发,而在老芜湖人口中,都称它为“剃头”。
“剃头挑子一头热”是老年间传下来的俗谚,可如今的芜湖街头,剃头挑子没人挑了,却生出不少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头发,更有了不少离子烫、玉米烫、陶瓷烫、锡纸烫、空气烫、烟花烫等等新名词,在剃头不仅仅是将头发剪短的年代里,这一切都是当年的剃头匠无法想象的。
(出镜,民生路老体育场)一,剃头及剃头匠的历史1,理发业最开始为什么叫“剃头”?芜湖旧时,把理发叫做剃头,这是沿用清代的叫法。
清初,满人进关,攻下江南,颁布削发垂辫令,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规定,“剃头”之名由此而来。
剃头匠作为一种老手艺人,有着最精湛的手艺和最朴实的人生,他们从不奢望哪天能赚个盆满钵满,也知道靠着这份手艺绝对不会让自己和家人挨饿,只是带着自己的剃头挑子,老实本分地过完一生。
(影视资料)2,昔日剃头匠们的工作场所在哪儿?在没有理发店的年代,剃头匠们挑着“剃头挑子”,走街串巷,上门服务一根扁担挑着,热的一头是个火炉子,上面置着一黄铜盆,水必须是热的,用来洗头、敷面、刮脸,那句“剃头挑子——一头热”的俏皮话就源于此。
3,传统剃头的样式有哪些?从前剃头都比较简单,老人剃光头,中年人推平头,儿童则一般都是剪”锅铲头”。
如果遇到哪家产妇的孩子满月要剃胎头的话,那场面就更热闹了,这不仅仅因为剃胎头是家中的大事。
而且这活路非常考剃头匠的手艺,在众多围观者的注目下,剃头匠要把又哭又闹的孩子头上的绒毛利索地剃干净,就是在寒冷的冬季也非要把剃头匠整出一身汗来不可。
剃完胎头,孩子家里照例要给剃头匠端出一碗好吃的来,不管是饭是面,碗底都藏着几块大肉,这是祖传的规矩。
(影视资料+其他资料)4,剃头有哪些规矩有?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规矩,剃头也不例外:一是唤头“三不鸣”,过庙不鸣,免惊鬼神;过桥不鸣,免惊龙王;过剃头棚不鸣,免惊同行生意。
农村渐渐消失的20个传统手艺人,曾经的“座上宾”,如今已经老了
![农村渐渐消失的20个传统手艺人,曾经的“座上宾”,如今已经老了](https://img.taocdn.com/s3/m/01ae90f4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33.png)
农村渐渐消失的20个传统手艺人,曾经的“座上宾”,如今已经老了原创2022-03-10 05:49·亲爱的海燕老话常说,“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
曾经靠手艺的人比比皆是,比如木匠,石匠,剃头匠,铁匠等等。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很多手艺人退出了曾经的辉煌的舞台,逐渐消失的手艺人,从过去“座上宾”,正在消失的“手艺人”,过去十里八村挺吃香,如今少人问津了。
今天海燕就带着大家一起细数正在消失的手艺人,那些曾经的手艺人,靠着自己的技艺和劳动养活一家人,现在无人问津。
有的手艺人被迫转行谋生。
你们那里还有这些手艺人吗?第一个手艺人:小炉匠小炉匠也是靠手艺谋生,小炉匠是修补铁锅,修补铁桶,铁水壶等等的手艺匠人,时代进步,经济越来越繁荣,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如果作为民间手艺人,基本上很多人家锅坏了就换新的,铁桶在我们生活中也很少见,用的都是塑料桶,坏了也就扔了。
小炉匠这个行当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逐渐退隐。
第二个手艺人:老篾匠老篾匠手艺人的手是非常的灵巧的,比如:竹篮,箩筐,簸箕,背篓等等竹制品都是出自于手艺人老篾匠的手。
老篾匠将竹子劈成篾条,编织各种农具,各种生活用具或者家具,经过他们娴熟心灵手巧的手,编织后不仅好看还耐用。
但是现在我们生活中竹制品越来越少,甚至是机械批量生产了,或者被塑料制品替代。
老篾匠手艺人已逐渐被机械替代,被其它衍生品替代了,竹笼竹扁担都没有人需要了,一些竹制品被塑料制品取代了。
其实竹制品非常环保,竹子生长快,大自然自然降解。
第三个手艺人:石匠在以前的农村我们很多物件都是用石头的,比如用石头砌墙,砌房子,石磙子,石磨,烙石等等,这些都是石头制品,那么这些石头制品都是石匠一斧子一凿子加工出来的。
现在农村这些老物件都已经不用了,那么农村石匠能做的活也不多。
以前在农村,人们磨面用的石磨子用钝了是要叫石匠修理的。
那时候石匠是很吃香的,因为各家都有石磨子,而且很容易钝的。
剃头匠描写作文
![剃头匠描写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227b291bfab069dc502201f3.png)
剃头匠描写作文了电影《剃头匠》我感受颇多。
93岁高龄的老剃头匠敬大爷从12岁学会剃头,80年来一直为邻里上门服务。
日历上挂着的那只笔详细的记录着他的服务对象及服务日期。
那些老人的名字像冬日里树上的片片枯叶,逐个地凋零,敬大爷也一天天老去。
他像墙上挂着的那面老钟,古朴、谦和、不落俗。
我非常敬佩敬大爷的为人,在他面前,无论是富贵、贫贱,一视同仁。
他活得实在,活得坦荡,活得有尊严。
忘不了他手里的那把小梳子,喜欢看他梳理满头白发的样子,那是一种从容、一种真正绅士的风范。
他说他心里不存事儿,什么事在他这里过就过去了,不想,那样会“累得慌”。
他说人要有“容人之量”,即便是看到不公、不平、不雅之人之事,他总是能隐忍。
我想他是真正的君子。
整部影片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像一部录像片,真实的记录下老北京皇城根儿下那些小人物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影片真实、细致的刻画出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哪怕是就出了几个镜头的人物也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比如哪位服装店的女服务员,敬大爷要买中山装,她不怕麻烦,耐心地跟老人解释说没有中山装,然后又给老人推荐她认为合适的休闲装,发现老人不喜欢,她又为他指路去别的地方订做。
寥寥几个镜头,我甚至没能看清女服务员的脸,可我知道她是多么善良,多么仁义。
还有为敬大爷画像的那位小伙子,他留着长发,穿着红色的上衣,很时尚。
有时候我总以为像这样的年轻人有些傲慢,缺乏耐心和爱心,甚至看不起人,可这次我错了。
他非常耐心地指导老人家摆着POSE,注重每个细节,努力刻画出老人的内心世界,把老人一生的经历与沧桑画在他的脸上。
他成功的为老人画了像,不但不收钱,反而付老人钱,说老人为他做了模特。
句子:(1)“永远理那种过时的发型,永远用那套陈旧的工具,永远把摊子摆在街尾的一棵大树下,永远比同行少收五角钱”(2)“我只做我能做、该做的事。
如果人人都做了能做、该做的事,天下就太平了。
”(3)“他一不偷,二不抢,三不嫖,四不赌,五不吸毒,六不贪污,七不受贿,怎么算是人渣?”品质特征:能以平等之心待人、不随波逐流、心地善良、是非分明、厚道问题:因为剃头匠能平等待人,将外表邋遢的癫仔当成平常人一样,做自己该做的事,与人们平时对待癫仔的行为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显得热心;而癫仔死后,他还是从平常人的角度去对待癫仔,觉得自己和他非亲非故的确没有必要料理他的后事,所以显得冷淡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剃头匠——街巷里走失的手艺人出像词:芜湖是一座古城,曾经走街串巷的剃头挑子,是老芜湖人特别熟悉的场景。
剪头发,一些人称之为理发,而在老芜湖人口中,都称它为“剃头”。
“剃头挑子一头热”是老年间传下来的俗谚,可如今的芜湖街头,剃头挑子没人挑了,却生出不少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头发,更有了不少离子烫、玉米烫、陶瓷烫、锡纸烫、空气烫、烟花烫等等新名词,在剃头不仅仅是将头发剪短的年代里,这一切都是当年的剃头匠无法想象的。
(出镜,民生路老体育场)一,剃头及剃头匠的历史1,理发业最开始为什么叫“剃头”?芜湖旧时,把理发叫做剃头,这是沿用清代的叫法。
清初,满人进关,攻下江南,颁布削发垂辫令,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规定,“剃头”之名由此而来。
剃头匠作为一种老手艺人,有着最精湛的手艺和最朴实的人生,他们从不奢望哪天能赚个盆满钵满,也知道靠着这份手艺绝对不会让自己和家人挨饿,只是带着自己的剃头挑子,老实本分地过完一生。
(影视资料)2,昔日剃头匠们的工作场所在哪儿?在没有理发店的年代,剃头匠们挑着“剃头挑子”,走街串巷,上门服务一根扁担挑着,热的一头是个火炉子,上面置着一黄铜盆,水必须是热的,用来洗头、敷面、刮脸,那句“剃头挑子——一头热”的俏皮话就源于此。
3,传统剃头的样式有哪些?从前剃头都比较简单,老人剃光头,中年人推平头,儿童则一般都是剪”锅铲头”。
如果遇到哪家产妇的孩子满月要剃胎头的话,那场面就更热闹了,这不仅仅因为剃胎头是家中的大事。
而且这活路非常考剃头匠的手艺,在众多围观者的注目下,剃头匠要把又哭又闹的孩子头上的绒毛利索地剃干净,就是在寒冷的冬季也非要把剃头匠整出一身汗来不可。
剃完胎头,孩子家里照例要给剃头匠端出一碗好吃的来,不管是饭是面,碗底都藏着几块大肉,这是祖传的规矩。
(影视资料+其他资料)4,剃头有哪些规矩有?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规矩,剃头也不例外:一是唤头“三不鸣”,过庙不鸣,免惊鬼神;过桥不鸣,免惊龙王;过剃头棚不鸣,免惊同行生意。
剃头也有职业道德,工作前不能喝酒,不能吃葱、蒜等带刺激气味的食物。
另外,在给出家人剃头的时候,不能说“剃头”或“推头”,要说“请师父下山落发”。
在操作程序上,也与给一般身份的人剃头不同。
给出家人剃头要遵守“前僧后道”。
就是说,给和尚剃头要从前向后,一次剃通,俗称“开天门”;给道士剃头正好相反,是从后向前,一次剃通。
除了行规外,还有许多行话。
剃短头、光头称作“打老沫”,因为剃这种头型时要打肥皂;剃长发称作“耪(pang 第三声)草”,把头发当做蓬乱的草;刮脸称作“勾盘儿”;刮胡子称作“打辣子”。
(影视资料)二,现实街巷里的手艺人:剃头匠我们年轻一代,要剪上一个好发型,自然会选择现在的美容美发店,然而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那把木头凳、那把推子和剃刀,更是他们往昔的记忆。
今天我们来到民生路老体育场一带,这里有几家特殊的“剃头店”,因为他们既没有门面、也没有店员。
(出像,民生路老体育场)1,现代的剃头匠师傅们工作起来是什么场景?介绍一组师傅工作的画面。
(现场画面+解说词)2,身边有哪些“行头”?摊子里的“行头”很简单:三条凳子、两把椅子、一个脸盆、一个火炉,手推子、刮脸刀、剪子、刷子、挖耳勺等工具整整齐齐放在木板上。
3,怎样走上理发这条路?说起理发,师傅很来劲:“我干这一行都干了30几年了,摆摊也有15年了,我的手艺活还是从爷爷那辈传承下来的,都传了三代了”。
年轻时,张训华在饮食服务公司工作,后来单位倒闭了,他便自己单干起来。
15年摆摊,练就了张师傅一身的“硬功夫”,只见他动作熟练,顾客来了不用说自己有什么需要,直接躺下,张师傅就知道要做什么。
(一组画面)4,光顾的客人有哪些?顾客来自芜湖各个地方,都是一二十年的老顾客,因此即使不说话也知道对方该理发还是要刮胡须。
“有的人年纪大了或是行动不便,只要他们需要,我还会提供上门服务。
”(解说词+同期声)5,接受服务完的顾客感受如何?刮完胡须的大爷对于师傅的手艺,他赞不绝口:“很舒服啊!,这儿的剃头师傅,不仅手艺好,人也本分,价格公道。
我们啊,还是喜欢来这儿,有感情了!”(同期声+画面)6,剃头讲究哪些技术?“过去剃头师傅要必备十般技艺,梳(发)、编(辫)、剃(头)、刮(脸)、掏(耳)、剪(鼻毛)、染(发)、(梳)补、接(骨)、舒(筋),现在懂的人也不多了,也就没那么讲究了。
”“特别是给那些满月娃娃剃胎毛更要讲究技术,小孩子皮肤又薄又嫩,稍不注意就会刮伤皮肤。
外面那些理发店的年轻人都干不了这活儿。
”(这一段用剃头匠同期声+他给客人剃头的画面)7,传统的剃头技艺还有那些特点?剃头匠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不仅仅剃头或者刮胡子,通常还有全套服务,还会顺便给你掏耳朵、剪鼻毛,连眼皮和耳朵周围的毛都帮你刮干净,做得很仔细,让人觉得很享受。
等这一切工序都完成之后,还会附上简易的按摩,虽然比不上现在的专业按摩,但在当时已经让人觉得非常舒服了。
8,为什么说最值得称赞的是刮胡子手艺?不仅刮得干净,而且舒服。
他们会先在你的嘴巴周围涂上肥皂浆,软化胡须,再用刮胡刀将表面的胡须刮干净,然后用热毛巾热敷一段时间,最后再用另一种刀具将胡须根部做更细致的清理。
这样刮完之后,通常三四天都摸不到胡子茬,非常干净。
而现在的刮胡手艺已经大不如以前,通常第二天就能摸到胡茬。
可惜这些好手艺现在很少有人能掌握了,现在理发很难再有那种很舒服、很享受的感觉了。
(同期声+画面)9,掏耳朵有什么讲究?掏耳朵可有讲究了,肩不能晃,臂不能摇,轻重幅度不能过大,深浅要恰到好处。
将耳朵掏干净,顺便按摩一下耳部头部,让人觉得十分舒服。
修面前,先将毛巾用热水浸透,平敷在主顾脸上,然后老道地在荡荡布上反复地擦剃头刀,顾客半躺在木椅上,微闭双目,锋利的刀刃在其面部缓缓地运行,利而不灼。
(同期声+解说词)10,现在接受一次剃头收费多少?师傅介绍说收费便宜:“剃一个头以前是0.5元后来是1元、2元,去年物价上涨,要3元了”。
一把老式靠背椅、一面大镜子、一个吹风机,一把手推剪和一把剃须刀,这就是刘大爷的全部挣钱装备。
靠着这几样东西,刘大爷不仅能挣足自己的生活费,还能供房租和儿子读书。
刘大爷从外地来此打工,学得一手理发技术的他发现,这一带低保户、贫困户较多。
由于发廊收费高,许多老人的头发长得很长了也舍不得花钱修整。
于是,他开起了路边理发摊。
虽然近来物价大幅上涨,但他仍然只收两元钱。
11,现在芜湖像这样的剃头匠多吗?12,芜湖现在这么多的美容美发店,剃头匠们会觉得受到影响吗?三,传统手艺的未来路1,“以后考虑过让自己的子女继续做这一行吗?”师傅(摇头+无奈):“这一行实在太辛苦,我自己干了一辈子了,不希望子女继续受罪。
而且现在的年轻人也不愿意出门摆摊,这个老手艺,估计再过个十几年,就要失传了”。
(同期声+解说词)2,剃头的传统技艺是否会后继有人呢?想招个徒弟吗?记者:您会担心失传吗?同期声:记者:为什么?干了几十年剃头匠的师傅至今没有收到一个合适的徒弟:“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新鲜的东西,以后啊,我们这个老行当恐怕就要消失了哟。
”3,剃头匠生存现状如何?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像这种剃头挑子大多散布在芜湖的各个角落,还在继续勉强维持着这个老行当。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这些正在“老去”的剃头挑子终将面临自己真正的归宿。
无论手艺如何精湛,靠在路边给人剃头的剃头匠,终究无法和现在的霓虹灯炫目的美发厅相抗衡,逐渐被这个时代边缘化。
4,老行当、老手艺人出路何方?事实上,很多剃头师傅开始顺应潮流,逐步向现代的理发行业转化,因为他们有过硬的基本功和丰富的经验,所以只要稍加学习,还是可以赶上时代潮流的。
即使老一辈的已经无法改变,年轻的一辈则能够继承上一辈的技术经验,将其与现在理发技术整合,从而迅速地在流行理发行业获得一席之地。
所以说,现代的理发厅是否代表着剃头匠们的终结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但毋庸置疑的是,旧时的剃头挑子已经无法再现,他们已经完全被历史所湮没,成为一段往事佳话。
这代表着传统行业技艺的消失,也代表着传统行业文化意义的流失——这是一个需要我们重视的历史现实。
5,老街、老铺、老行当,营造一个以怀旧来寄托安宁、怀想童真的角落。
当年流行的发型,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已经变得“老土”,但不变的是老理发师和他的顾客们对生活的执着,与往昔的记忆。
剃头店,对于它的历史余韵,我们更希望的是能够很好的留存下来。
(出像)文稿一:剃发•剪辫•剃头——留了260多年的长辫子主持人:芜湖是一座古城,曾经走街串巷的剃头挑子,是老芜湖人特别熟悉的场景。
剪头发,一些人称之为理发,而在老芜湖人口中,都称它为“剃头”。
把理发叫做剃头,这是沿用清代的叫法。
清初,满人进关,攻下江南,颁布削发垂辫令,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规定,“剃头”之名由此而来。
而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推翻封建王朝的革命是从剪辫子开始的,那条长长的辫子中国人不知不觉梳了近300年。
解说词:清朝以前,小孩一生下来便任由头发生长,不仅不剃,读书时把头发因势理顺、挽成髻,唤作“束发受书”。
《孝经》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除非出家当和尚,削发为僧,否则头发是不能剪也不能剃的。
1644年,拖着长辫子的满族军队入关以后,强迫汉民族男子按照满族人的生活习俗“剃发梳辫”,汉族人爱护头发的传统,也受到了致命一击。
第二年,清廷下达《剃发令》——今者天下一家,君犹父也。
父子一体,岂容违异。
自今布告以后,京师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后,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吾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这就是当年满清朝廷颁布的《剃发令》。
自大清王朝统治中国以来,这个北方少数民族几乎所有的风俗习惯,都被强大的汉文化同化了,唯独这条辫子。
因为这条辫子,按照在大清严酷的法律约定,汉人必须在留辫子还是留脑袋两者之间做出选择。
男士把周围剃掉、留中央,叫做剃四周、保中央,而后面的头发辫成了辫子,这就是当时对大清皇帝的效忠。
当年的清朝廷威胁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更想从思想上击垮汉民族抗争的意志,因此对不顺从者进行了血腥屠杀。
在清廷的淫威下,人们被迫接受这种落后的生活习俗,在脑后拖起了一条长长的辫子。
当代中国青年可能还不太清楚,当年这条辫子,还有这样一个实用功能:在帝制时代,它能给刽子手把人头顺利砍下来,提供某种方便。
“剃头令”的颁布,在令汉人不寒而栗的同时,却催生了剃头业这一新兴产业。
“问项上人头多少,看老夫手段如何。
”这可以算是剃头业发展史上最牛的广告了。
随着汉人抵抗意志的逐渐消磨,对清朝统治的接受,剃头业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行业。
走街串巷的剃头匠们挑一副挑子,一头是火罐,上面的铜盆盛着热水,旁边也有一根旗杆,渐渐由挂“剃头令”圣旨变成了行当的标志;另一头是长方形的小柜子,小抽屉里放着剃刀、梳子等工具,放在地上便是顾客的坐凳。